2010中建史C复习资料重整理.doc_第1页
2010中建史C复习资料重整理.doc_第2页
2010中建史C复习资料重整理.doc_第3页
2010中建史C复习资料重整理.doc_第4页
2010中建史C复习资料重整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2011年上中国建筑史C复习资料本次考试共有题型两类: 简答题40分, 综合论述题60,各两道题目。注:1 简答题部分题目包括有绘图要求,画图标准为:比例恰当、线条流畅、部分需标注名称的需标注部位名称,需标注而未标注名称及指北针的扣分)2 综合论述题需展开,未展开论述者扣一半分数。复习大纲:简答:一、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简史:1 中国的院落空间何时形成?绘制实例平面图并简述其特点。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发现大型宫殿和中小型建筑数十座。其中一号宫殿规模虽大,夯土台上有面宽8间的殿堂一座,周围有回廊环绕,南面有门的遗址,反映我国早期封闭庭院(廊院)的面貌。殿堂柱列整、前后左右相对应、各间面宽统一,殿堂的每根檐柱前两侧留有较小的柱洞,推测是廊下支撑木地板的永定柱遗迹。这所建筑遗迹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而另一座殿堂中可看到更为规整的廊院式建筑群。此说明,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统的院落建筑群组合以开始走向定性。P21 图1-8 P25 图1-14 P87 图 3-1(三个图任选任一个)2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何在?有何特征?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这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以挖掘的的部分长约23米,进深约8米的木构架建筑遗址,推测是一座长条形的、体量相当大的干阑式建筑。木构件遗物有柱、梁、枋、板等,许多结构上都带有榫卯。河姆渡的干阑木构已初具木构架建筑的雏形。这说明,这时长江下游一带木结构建筑的技术水平高于黄河流域。3奴隶社会时期中国建筑出现了那些进展?在夏时期,发现我国迄今为止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公元前16世纪建立的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大发展时期,甲骨文出现于商朝,手工业专业分工已很明显,青铜工艺达到了相当熟练的程度,建筑技术水平亦随之有了明显的提高。西周时期以出现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处于各方面的需要,建造大量高台宫室,一般是在城内夯筑高数米至十几米的土台若干座,上建殿堂屋宇。3 举例说明中国砖石技术的成就。在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方面,还带有了巨大的进步。战国时创造的大块空心砖,这时大量出现在河南一带的西汉墓中。西汉时还创造了楔形的和有榫的砖,在河南洛阳等地还发现用条砖与楔形砖砌拱作墓室,有时也采用企口砖以加强拱的整体性。东汉墓石材加工水平比西汉更为精致,技术更高。唐朝时砖石建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佛塔采用砖石构筑者增多。唐砖石塔的外形,已经开始朝仿木结构的方向发展如仙兴教寺玄奘塔,香积寺塔,登封净藏禅诗塔,都部分的仿照木建筑的柱,枋简单的斗拱檐部门窗。反映对传统建筑式样的继承和对砖石材料的加工渐趋精致成熟。无梁殿展开叙述5石窟的类型有那几种,绘图并说明其特点。从建筑功能功能布局上看,石窟可以分三种:一是塔院型,在印度称支提窟,即以塔为窟的中心(将窟中支撑穹顶的中心柱刻成佛塔形象),何处起佛寺以塔为中心是同一概念,这种窟在大同云冈石窟中较多;二是佛殿型,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相当于一般寺庙中的佛殿,这类石窟较普遍;三是僧院型,在印度称毗诃罗,主要供僧众打坐修行之用,其布置为窟中置佛像,周围凿小窟若干,供一僧打坐。6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及空间特征。二、宫殿、住宅、坛庙建筑1请绘制一典型北京四合院平面图并简述其形成背景及特点。P99(1)形成背景:王朝都城的城市背景礼制等级要求深厚的文化积淀气候条件(2)特点:有明显的轴线秩序通过门来体现:垂花门的高度和定制是主人等级的标志;门的位置:脊檩下(广亮大门)、檐檩下、墙上防风沙,防干扰和噪音,较安静院是交流场所,但缺少私密性建筑密度不大,交通密度极大2窑洞建筑有那几种类型?绘制其平面图并简述其特征。图只画下沉式窑院开敞式靠崖窑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楼房。下沉式窑院(地坑院)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没有山坡、沟壁可利用的地区。这种窑洞的作法是:先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坑,然后再向四壁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房屋。P105 图3-32砖砌锢窑独立式窑洞是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这种窑洞无需靠山依崖, 能自身独立,又不失窑洞的优点。窑前两侧为明柱外廊歇山式厢房,形成独立院落。可为单层,也可建成为楼。各层窑洞设外梯上下贯通,形成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庄园。若上层也是锢窑即称“窑上窑”;若上层是木结构房屋则称“窑上房”。3什么叫三朝五门?并简述北京故宫三朝五门规划意匠。P532 三朝五门?4坛庙包含的内容是什么?有那些类型?坛庙的出现起源于祭祀,祭祀是对人们向自然、神灵、鬼魂、祖先、繁殖等表示一种意向的活动仪式的统称,它的出现大约在旧石器时代后期。坛庙主要有三类:第一类祭祀自然神。其建筑包括天、地、日、月、风云雷雨、社稷、先农之坛,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庙等。第二类是祭祀祖先。帝王祖庙称太庙,臣下称家庙或祠堂。第三类是先祖祠庙。如孔子庙、诸葛武侯祠、关帝庙等。5日月天地坛的方位如何分布?色彩的方位如何?简述其文化底蕴。(老师会发纲要)天坛:地处北京市的,在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位于故宫正南偏东的城南,正阳门外东侧。大享殿3层屋檐用三色琉璃:上层蓝色像天,中层黄色像地,下层绿色像万物。清乾隆时对天坛作了一次大规模重修,大亨殿3檐改为一色青琉璃,供孟春祈谷之用。地坛:一是“坛厘南北,以从阴阳之位”。以北向属阴,所以祭地于京城北郊,布局坐南向北,由北向南行礼。二是“制别方圆,以则阴阳之像”。依据“天圆地方”之说,地坛总平面和方泽坛平面均采用正方形。中国古代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所以古人以黄颜色来象征地,形成“天谓之苍,地谓之黄”之说。据此,方泽坛和皇祇室均采用黄琉璃构件日坛:日坛又名朝阳坛,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外东南,与东岳庙南北相望。坛西向,白石砌成一层方台,坛面明代为红琉璃,以象征太阳,清代改为方砖墁砌,四周有谴墙。月坛:月坛位于北京西城区南礼士路西侧,又名夕月坛。月坛坛面以白色琉璃铺砌,象征着白色的月亮。6请绘制北京天坛平面图并简述其设计意匠。P131 图4-21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有一套完整的宗法礼制思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人们相信“天”是至高无尚的主宰。天坛就是为现实帝王与天的特殊关系而修建的,为了能表达天坛建筑的这一特性,天坛在设计意匠上主要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形”的象征:既表现为建筑基址的整体平面形状,也表现为各种建筑单体的平面形状。天坛基址平面接近方形,但两重墙北端的角均做成圆弧形,这是体现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就单体而言,天坛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物,圜丘、祈年殿及皇穹宇等,平面皆为圆形,屋顶形式则是为圆攒尖,这些都是以平面和空间造型来象征“天”的意象的。尽量用矮墙来扩大形象,取得开阔的气势。创造崇天的境界,提供了两个看天的视点,祈年殿和圜丘,同时又用丹陛桥来连接圜丘和祈年殿,形成了一条看天的路线。“色”的象征:如明代祈谷坛祈年殿的三重檐攒尖顶的上、中、下檐分别用青、黄、绿色琉璃瓦以象征天、地与万物。清重建时将三檐均用蓝色琉璃瓦,只取其象征“天”的意象。“数”的象征:这一手法运用得最为广泛。如,坛的上层直径为当时计量单位营造尺19丈9丈,中层直径35丈15丈,地层直径37丈21丈,全符合阳数。台阶、栏杆的数量均取九的倍数。坛面用艾叶青石,中心是一圆石,圆心外有九环扇面形石块,每环的石块亦为九的倍数。即,91,92,9399。中层、下层也是如此。除了坛面外,台阶、栏杆所用的石块也全是九的倍数,据说,这是九重天的象征。7请绘制北京社稷坛平面图并分类简述我国古代坛庙祭祀内容。P133 图4-24古代坛庙主要祭祀有三类: 一是祭祀自然神。其中天地、日月、社稷、先农等由皇帝亲祭,其余遣官致祭。社稷坛祭土地之神,社是五土之神,稷是五谷之神,古代以农立国,社稷象征国土和政权。五岳、五镇是山神,四海、四渎是水神。二是祭祀祖先。明制庶人无家庙,仅在居家中设父、祖二代神主,且不能设安放神主的椟。帝王宗庙:前设庙(前殿),供神主,四时致祭;后有寝(后殿),设衣冠几杖,以荐时鲜新品。三是祭祀先贤。如孔子庙、诸葛武侯祠、关帝庙等,其中孔子庙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三、宗教、陵寝、园林建筑2. 简述陵体的类型及其历史演进进程。P137(1)陵体的类型:地下埋葬(墓室)地上陵台、因山为陵与宝城宝顶陵园建筑(2)历史演进进程:P1374举出中国历史上利用地形进行陵墓设计的实例,简述其大致特点。(老师会发纲要)十三陵以天寿山为屏障,三面环山,南面敞开,形势环抱,神道南端左右各有小丘,如同双阙,使整个陵区具有宏伟开阔的气势,选址极为成功。总神道稍有曲折,最南是5间11楼的石牌坊,坊北1公里是陵园大门,门内有碑亭,置神功圣德碑,亭外四隅有华表,亭北是石望柱,后有石兽12对,文武臣石人6对,再北是龙凤门。陵的布置,陵体称宝城,正前为明楼,楼中立皇帝庙谥石碑,下为灵寝门。明楼前置石几筵,二柱门,前为陵寝门,有前为祾恩殿,祾恩门。十三陵以永乐帝的长陵为中心,分布在周围的山坡上,每陵各占一山趾,其陵们、享殿、明楼的布置大体参照长岭制度,而尺度则较小。5简述园林点景的意义与作用,并举例说明文字在林中的作用。(展开回答)(1)园林点景的作用:点出景色的特点了解历史文化领略诗情画意(2)举例:点香味: 雪香云蔚亭 皇家苑 雪香,指梅花。点色彩:待霜亭,霜指梅花点声音:拙政园留听阁抒情:与谁同坐轩借景言志综合论述1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体系是较为成熟的建筑体系?体现在那些方面?(老师会发纲要)中国木构建筑的历史悠久,在材料选用、结构发展、平面处理和艺术造型等方面都有许多特点,在世界建筑中别具一格,并影响过若干国家和地区。具体体现在:材料选用: 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其他材料作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结构类型: 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木构架特点:1) 以“间”作为建筑平面、空间和结构基本单元。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既能适应不同气候和地理条件,又能满足多方面的使用要求,组成从简单到复杂的各种建筑类型。2) 结构特点:基本采用简支梁和轴心受压柱的形式,局部使用悬壁出挑和斜向支撑。采用斗拱,它不但可以承托一定距离的出跳重量,而且也是屋顶梁架与柱壁间在结构和外观上的过渡构件。节点使用榫卯结合,使屋架在承受水平力(地震和风力等)时,能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设计施工的规范化、定型化:很早就实行了类似于近代建筑模数制构件的定型化宋“材”,清“斗口”。单体、群体建筑形式、空间变化丰富。1) 单体屋顶变化2) 群体的变化组织(院落、轴线等)建筑的装饰和艺术造型均很成熟,并有其特有的形式和风格 门窗、家具、彩画等均有较高成就。2中国最早的城市理论是什么?载于那部典籍?综合论述之。中国最早的城市理论是“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规,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记载于周礼考工记。3如何认识技术高度发达后的现代建筑中包含的地方文化因素? 4、塔是如何形成的。作用是如何扩展的?对这种现象应怎样看?5、试综合论述布达拉宫的艺术成就是如何创造的?(扩展)P164(1)红宫点明宗教内涵(2)硕大的体量拔地而起(3)采用民居碉楼形式(4)不对称的平立面,群体错动的体量,此起彼伏的之字形踏步,锯齿形的扶手,极具动感6试论述我国古代私家园林的一般设计手法。把全园划分为若干景区,每区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又互相贯通,联为整体。园中空间与景物布置主次分明,不宜均匀分布。大小空间疏密相间,构成有节奏的变化。水面的处理方面。池的大小有主次之别,水面处理有聚分不同。池水以聚为主,以分为辅。假山是园景中的重要因素,叠石造山是为了创造山林景色。体形高大的山林,一方面可以在 山上建亭阁,眺望园林,俯望全园,达到扩大空间感的目的,另一 方面可以阻隔视线,增加园中宁静的 气氛。建筑处理方面,建筑物在 我国古代园林中占有 极重要的 位置。山池是园景的骨干,欣赏山池风景的 位置,则常在建筑物内,同时建筑又是与山,池,花木共同的构成园景。所以它即是观察对象,又是风景观赏点。花木在 私家园林中以单株为主观赏,园林以老树为难得,略有几株,能使园林显的苍古深郁。 7中国园林的意境是如何通过手法去创造的?1中国古典园林常运用匾额、楹联、诗文、碑刻等形式,来点景、立意,表现园林艺术境界,深化主题,从而使风景富有内涵和意蕴,引导人们获得园林意境美的享受。2中国古典园林常运用延伸空间和虚复空间的特殊手法,组织空间,扩大空间,强化园林景深,丰富意境美的感受。所谓延伸空间的手法,即是通常所说的借景。借景的原则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阐明了借景并非无所选择、无目的的盲目延伸。虚复空间并非客观存在的真实空间,它是多种物体构成的园林空间由于光的照射通过水面、镜面或白色墙面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假重复的空间,即所谓“倒影、照影、阴影”。3中国古典园林常用比拟和联想手法,使意境更为深邃。扬州个园“四季假山”的叠筑,是最好的实例。造园者用湖石、黄石、墨石、宣石别类叠砌,借助石料的色泽、叠砌的形体、配置的竹木,以及光影效果,使寻踏者联想到春夏秋冬四时之景,产生游园一周,如一年之感。8试论述北京明清故宫设计意匠与艺术成就。故宫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在利用建筑群来烘托皇帝的崇高与神圣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的主要手法是在1.6公里的轴线上用连续的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