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使用常见错误及分析.doc_第1页
显微镜使用常见错误及分析.doc_第2页
显微镜使用常见错误及分析.doc_第3页
显微镜使用常见错误及分析.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显微镜使用常见错误及分析湖北省阳新县高级中学 刘汉华 435200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中学生普遍不能规范、熟练地使用显微镜,常犯错误。笔者曾于所在学校调查发现在600名学生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使用错误。这些错误归纳有如下几点:1 镜头使用问题:1.1 不能熟练地识别高低镜头 显微镜物镜上刻有数字,表示镜头的主要性能参数,如10倍物镜头上的数字有:“10/0.25”和“160/0.17”。它们的含义是:“10”表示放大倍数;“0.25表示镜口率;”160“为镜筒长度(mm);“0.17”为所要求的盖玻片的厚度。很多同学弄不懂这些数字的含义,误认为“160”是160镜头。一般地说,物镜的低倍镜头较短,高倍镜头较长,而目镜则相反,所以可以概括为“物高长、目高短”并用谐音字“勿搞长、莫搞短”,来强化学生记忆,既省时、效果又好。1.2 用高倍镜时只换目镜不转换物镜 通常所指的高倍是物镜。使用高倍镜时,目镜可不变,只要转动转换器,即可选择换上适宜的高倍物镜。如原来用10物镜,现改用40物镜即可。1.3 使用高倍镜时不先使用低倍镜而直接用高倍镜调节焦距 高倍镜头的视野小且比较暗,又不易寻找目标,调焦相对比较困难。所以,正确使用高倍镜的操作是:先用低倍镜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然后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最后换用高倍镜,再调节细准焦螺旋对焦,调清物像,同时应调节光圈以增加通光量。1.4 换镜头时直接推镜头 经常这样做会使光轴发生偏离甚至螺丝松动,影响成像。应转动转换器。2 调焦问题:2.1 在物镜下降过程中调焦 这样做极易造成物镜头抵触装片,损伤装片和镜头。正确的调焦方法是:将装片置于载物台上并用压片固定后,用目光从一侧注视物镜头及装片,转动粗准螺旋,使镜筒下降至接近装片时停止,然后用左眼贴近目镜观察物像,徐徐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至物像清晰时为止。2.2 调焦时过快过猛 这样做极易磨损齿轮,造成脱扣,应轻轻转动准焦螺旋,速度慢而均匀。2.3 换用高倍镜后仍用粗准焦螺旋调焦 换用高倍镜后应改用细准焦螺旋调焦,通常只须稍作转动即可完成调焦。如用粗准焦螺旋调焦高倍镜,往往很难获得清晰物像,从而降低了操作效率。3 寻找目标问题:在观察一些材料较小,无明显着色的装片时,常发现许多同学频繁移动装片,仍不能很快地将要观察的目标移入视野内,笔者在多年的显微镜操作的经验积累中,摸索出了一种可快速找到观察目标的有效方法,现简述如下,供同行及同学们借鉴。将装片置于载物台上并用压片夹夹紧,然后用常规方法调焦,接着将目镜取下,用左眼注视镜筒内由物镜单独所成的物像。这时会发现视野扩大了许多倍,只须前后左右稍稍移动装片,即可将材料移入视野内。此时可重新装上目镜,用细准焦螺旋调焦到物像最清晰时,再稍稍移动装片,从而将符合实验要求的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4 用光问题:4.1 视野过亮 对于折光性强的材料,观察视野过亮,往往会看不清结构,同时极易造成眼睛疲劳,影响实验效率。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结构时,由于原生质层较薄,应用暗视野,才能收到良好效果。4.2 视野过暗 观察视野过暗,也会看不清物像,影响效果。对比较厚的材料或颜色较深的材料,应增大通光量,以观察效果清白、眼睛感到舒适为宜。5 观察方法问题:5.1 观察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种不良习题会造成经常使用的左眼极易疲劳,不能长时间注视观察,同时也不能很好地完成绘图。纠正方法可用:让左眼贴近目镜,右眼同时也努力向视野内注视12分钟。这样练习几次就可克服双眼睁开时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