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卷).doc_第1页
1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卷).doc_第2页
1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卷).doc_第3页
1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卷).doc_第4页
1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必修3第一单元)一、选择题:满分50分。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答案】A【解析】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故A项正确;兴办私学对教育的发展,与宗法制和分封制度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动摇周王室统治的基础应该是井田制被破坏,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不适应于在战争年代统一的思想,故D项错误。2关于中国画,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说过,“水墨浓湿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色骈凑,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与该创作精神相符( )A荀子 B墨子 C老子 D孙膑【答案】C【解析】考查百家争鸣、中国画。从材料中“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可见作者主张的是道家顺其自然的“无为”思想,故C项正确;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与题目道家思想不符,故A项错误;墨子是墨家的代表人物,与题目道家思想不符,故B项错误;孙膑是兵家的代表人物,与题目道家思想不符,故D项错误。3“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以上言论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消极无为 B仁政治国 C严刑酷法 D经世致用【答案】B【解析】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由材料“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及“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可知材料体现的是“仁政”思想,故B项正确;A、C项分别为道家、法家,均同题目倾向不符,故A、C项错误;D项主要兴起于明清之际,同题干内容亦不相符,故D项错误。4荀子主张“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尊礼爱民、为政以德 B人性本恶、严刑峻法 C君民共治、天下一统D礼法并举、王霸统一【答案】D【解析】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是指推崇礼制而又尊重贤人,就可以在天下称王,重视法治而又爱护人民,就可以在诸侯中称霸,故D项正确;为政以德是孔子的观点,故A项错误;韩非子主张严刑峻法,故B项错误;君民共治是早期维新派王韬的观点,故C项错误。5“中国文明,这个唯一在任何时候都未产生过祭司阶级的伟大文明,具有独特的现世主义。固然,皇帝也是祭土,他为了所有臣民的利益而向苍天献祭,但是,他履行的宗教职责比起他的统治职责来,始终居于次要地位。”与中国的“现世主义”关系最小的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答案】B【解析】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强调德治、仁政,重视现实治理,故A项于现实关系密切,但不符合题意;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超脱现实之上,故B项与现实关系最小,符合题意;法家强调法治,与现实最密切,故C项不符合题意;墨家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贯穿实际功利精神,与现实关系密切,故D项不合题意。6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孟子的主张相比,董仲舒的主张( )A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 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C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 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答案】A【解析】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由题目中的信息“孟子说:君有过反复(谏)不听,则易位”“董仲舒说天下受命于天子”可知董仲舒修改了先秦儒家所倡导的“民贵君轻”的理念,认为“君权神授”,强调了对君主的服从,故A项正确,B、C项错误;先秦时期的法家思想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与题目中的信息“(儒家)董仲舒”不符,故D项错误。7某学者认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旨趣是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那么如果要“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下列主张与之相符合的是( )A老庄道家的“乘物游心,亲近自然” B孔孟儒家的“修齐治平,内圣外王”C韩非法家的“抱法处势,道法者治” D墨家的“兼爱非攻,上同而不下比”【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从“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和“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说明是道家思想,故A项正确;“修齐治平,内圣外王”属于儒家为人处世治国的信条,不符合材料意思,故B项错误;“抱法处势,道法者治”属于依法治国理念,故C项错误;“兼爱非攻,上同而不下比”体现墨家人和人相处的思想,故D项错误。8山海经海外北经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下列选项与材料中所表述的中心意思相符合的是( )A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B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C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D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思想主张。材料的意思是“夸父立志要追赶太阳,赶上太阳后,热得焦渴难耐,于是在黄河、渭河喝水。但喝干黄、渭两河的水,仍不能解渴,又想往北饮喝大泽水”说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D项中的“制天命而用之”,就是要利用自然的变化规律,故D项正确;项的意思是“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B项的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C项是王阳明的观点认为平叛容易,但是要消除产生叛乱的社会根源很难, “心中贼”就是指过度的人欲,要求对自己人格的修炼,以提高自己人格的魅力,可见A、B、C项都说的是人类社会修身养性方面的问题,与题意无关,故A、B、C项错误。9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表明他的思想( )A完全不同于先秦儒学 B融合道家、法家等思想 C突出人伦道德观念 D顺应“三教合一”潮流【答案】B【解析】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故A项错误;“道”、“法度”表明董仲舒的思想融合了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故B项正确;题目主要突出的是“道出于天”、“教化”和“法度”,故C项错误;“三教合一”出现于隋朝,故D项错误。10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答案】B【解析】对于君与民的关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不同于原始儒学的“民贵君轻”,并未继承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故A项错误;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的主张,君的地位大于民的地位,不再是以民为本,故B项正确;题中的话题主要是原始儒学和董仲舒思想关于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并没有涉及到仁爱思想,故C项错误;董仲舒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于德治并没有摒弃,关于德治的主张题中也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11董仲舒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故曰: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他的这一思想主张( )A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B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C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 D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答案】D【解析】考查汉代儒学。题中未出现有关“法”、“等级秩序”信息,故A、B项错误;天理为万物的本源是宋明理学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可知是对君主政治行为的一种约束,故D项正确。12“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与上述认识最接近的观点是(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理在气中,道不离器”【答案】B【解析】考查程朱理学。从“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可知,“其”为天地、日月、四时、鬼神、君子小人都要遵从的事物、其在天地人中又有不同的表现,其所述接近世界的本源,故B项正确;A项论述的是世界运行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所涉及的对象是天,不包括人,故A项错误;题干中世界本源存在于万事万物中,而C项中万事万物的本源在心中,故C项错误;D项所述为理存在于物质中,但并未回答世界的本源,故D项错误。13陈献章(14281500,江门新会人)在学术上“舍彼之繁,求吾之约”,追求“自然,自得”,开创“江门学派”,被誉为“真儒复出”。这里的“彼”指的是( )A程朱理学 B陆王心学 C佛教 D道教【答案】A【解析】考查程朱理学。陈献章追求“自然,自得”,即“舍彼之繁,求吾之约”,自得即求之吾心,可以看出陈献章的思想是以心为本体,这里的“舍彼之繁”应该是批评程朱理学支离破碎,故“彼”指的是程朱理学,故A项正确;由前面的分析可知陈献章开创的“江门学派”与心学的思想比较接近,故B项错误;宋明理学融合了佛、道思想,换言之,陈献章的思想融合了佛、道思想,故C、D项错误。14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答案】D【解析】人性本善是孟子的思想,与题干“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不符,故A项错误;人性本恶是荀子的思想,与题干“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不符,故B项错误;宋明理学家继承和发挥孟子的性善论,并对其加以发挥,主张先天性善论,认为天命之性善而气质之性恶,因此需要“存天理,灭人欲”,故C项错误,D项正确。15王阳明说:“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之所发处便是行,一念不善,便是恶行”。对该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目的是为了加强人的道德修养 B体现了“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学说C正确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D认为良知是存在人们心中的天理【答案】C【解析】考查陆王心学。由题目中的信息“心之所发处便是行”可知王阳明认为“行产生于心”,这与“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的科学理论不符,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由题目中的信息“无善无恶是心之体”可知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由题目中的信息“心之所发处便是行”可知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由题目中的信息“知善知恶是良知”可知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6明代心学学者多有通过静坐的方式获得内心体验,以求达到自我与宇宙合一的境界,有人主张“须从静中养出个端倪来”,王阳明龙场悟道通过静坐后“忽大悟”。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心学强调主体意识的自觉 B静坐是心学致良知的根本途径 C心学具有神秘主义的特征 D心学突破了理学方法论的藩篱【答案】A【解析】考查陆王心学。程朱理学偏重于外在工夫,主张“格物致知”,陆王心学则偏于内在工夫,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最大的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表面上看心学突破了理学方法论的藩篱,但心学不同的求“理”方法本质上体现了其强调主体意识的自觉,故A项正确,D项错误;内心的反省,去掉人欲是致良知的根本途径,其目的是提高道德修养,与神秘主义无关,故B、C项错误。17王阳明认为,真正的良知不是纯观念上的,也不是进行纯观念上的推导便可以得出的,他说,“人须在事情上磨练做工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王阳明表达的观点是( )A良知的实践以观念的推导为前提 B把道德观念和行为修养融为一体C内心自省是获得良知的重要途径 D通过动静结合以促进良知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陆王心学(王阳明心学)。由“真正的良知不是纯观念上的,也不是进行纯观念上的推导便可以得出的”可知良知的实践不是以观念的推导为前提,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道德观念问题,故B项错误;“内心自省是获得良知的重要途径”与题干意思不相符,故C项错误;“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说明王阳明强调动静结合以促进良知发展,故D项正确。18李贽有句话:“人所同者谓礼,我所独者谓己”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他( )A独具个性,大胆挑战正统思想 B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本质C以天下为己任,道德自律 D恪守修身齐家的儒学理想【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李贽思想主张。李贽的大意是说:从内心而萌发出的叫做礼,从外部而施加到自身的不叫做礼;从自然中获得的叫做礼,从别人那里学到的不叫做礼;在没有学习、没有思考、没有知识时而得到的,叫做礼,通过耳濡目染、猜测心思、比较前人的言行而得到的,不叫做礼。因此反对盲从权威,主张个性解放,故A项正确;B、C、D项与材料信息 不符,故B、C、D项错误。19顾炎武认为:“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据此,顾炎武强调的是( )A社会教化 B经世致用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政通人和【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思想主张。材料的意思是说:教人的目的是为了天下之人伦,在此基础上再有其他,所以顾炎武强调的是社会教化,故A项正确;B、C、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B、C、D项错误。20明末清初顾炎武抨击当时知识分子“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弄得“股肱堕而百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此思想不包含( )A感叹时局动荡B不满“空谈误国” C反对君主专制D强调“实干兴邦”【答案】C【解析】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抨击当时知识分子不学习考证儒家经典,不去关注社会事务,最终导致“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明朝灭亡,可见顾炎武在感叹时局动荡的同时,批评理想家“空谈误国”,实际上是强调“实干兴邦”的重要性,故A、B、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中顾炎武对明朝灭亡原因的分析,没有涉及反对君主专制的内容,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21李贽在焚书一书中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李贽的这一思想( )A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B从根本上否定了陈腐的伦理纲常C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D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伦理观念和要求【答案】D【解析】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据材料可知,李贽将天理和人欲统一起来,二者并存,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市民阶层的享乐要求,故D项正确;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的是王夫之,故A项错误;李贽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程朱理学,只是儒学的自我调整,也没有动摇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故B、C项错误。22王夫之在批评某位思想家时说:“窃佛老之旨,游心于虚无,而招致亡国之祸!”省略处为( )A程颢 B王阳明 C董仲舒 D黄宗羲【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陆王心学(王阳明心学)。由题目中的信息“佛老之旨”即可知该学说应为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宋明理学,由“游心于虚无”即可知该学说应为以“心”为世界本原的陆王心学,故B项正确;程颢属于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与题目中的信息“游心于虚无”不符,故A项错误;董仲舒生活在西汉时期,早于宋明,故C项错误;黄宗羲对宋明理学持批判的态度,与题目中的信息“佛老之旨”不符,故D项错误。23“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这表明黄宗羲( )A反对实行君主制度 B指出了废除宰相的弊端 C认为君主不能世袭 D强调宰相职位应该世袭【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黄宗羲的思想主张。黄宗羲并不是反对君主制度,只是反对君主专制,材料也能说明这一点,而C项、D项与史实和材料完全相反。材料表明宰相制的存在有助于保证天子的贤能。正确答案选B。24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从中可以看出( )A后者是对前者的否定 B两者没有任何联系C后者是对前者的批判继承 D两者意思完全一样【答案】C【解析】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孟子思想属于儒家思想,黄宗羲是对儒学批判继承,不是对之否定,故A项错误;二者是继承和发展关系,故B项错误;黄宗羲思想是对儒学批判继承,使之发扬光大,故C项正确;在民本观方面二者有共同点,但不是完全相同,说法绝对,故D项错误。25梁启超评价黄宗羲说:“原来我们国家还有比卢梭早200年的这么先进的思想。”其“先进的思想”主要表现在( )反对君主专制 设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 倡导言论自由 主张民主共和A B C D【答案】A【解析】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的主张有反对君主专制,要限制君主的权力,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故正确;黄宗羲没有提出民主共和的主张,故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本大题3小题,总分50分)2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漫画不仅蕴藏着“客观”的史实,还能延伸出“主观”的史论。韩国人金正彬、金德镐编绘的漫画论语是一部畅销亚洲的国学漫画著作,作者把古文加注释的催眠式阅读改变为通俗又睿智的谐趣式享受,很适合拓展与孔子相关的学习。 A B C D归纳漫画信息,并全面客观地评价孔子的思想。(14分)【参考答案】漫画信息:图A:孔子思想核心是仁。(2分)图B:孔子的“仁”是有局限的。(2分)图C:“克己复礼”是实现“仁”途径,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2分)图D:“仁”具有复杂性,包含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美德,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2分)评价:“仁”有利于抑制暴政,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但仁爱有等差,是其局限性。(6分)27(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人性之恶,其善伪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人群)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则乱。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摘编自荀子材料二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材料三 国家有两种实力,一种是以经济和军事力量为基础的“硬实力”,另一种是通过其文化和意识形态为吸引力的“软实力”。硬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长会提高自信心、自负感,以及更加相信与其他民族相比,自己的软实力更优越,并大大增强该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提倡对儒家思想的宣传,党的领导人宣称它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李光耀把儒家思想看做是新加坡成功的原因,并积极地向世界的其他地方宣扬儒家思想的价值观。 整理自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1)概括材料一荀子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帝国文化”的原因。(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淡你对“软实力”的认识。(9分)【参考答案】(1)观点:人性本恶,通过学习而从善;礼是维护社会秩序、保证人群生存的制度;隆礼贵义,礼法并用,君主集权;天自有规律,人可以认识它,并用它造福社会。(3分)背景:春秋战国处于社会转型期;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2分)(2)原因:适应封建专制统治需要(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其内容本身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中国古代经济的特殊性(即自然经济占主导、商品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