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浙江省优质课《蒹葭》的品读.doc_第1页
2010浙江省优质课《蒹葭》的品读.doc_第2页
2010浙江省优质课《蒹葭》的品读.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添一字,情感意味尽出早就听说温州永嘉实验中学的范圣龙老师的蒹葭一课精彩之极,带着美好的期待,有幸走进了他的课堂。虽然,这节课没有传说中的完美,毕竟教学是个遗憾的艺术,但这节课带给我们的收获依然颇丰,特别在朗读指导环节,竟那么自然地就把学生带入了情境,把课堂推向了高潮,把我们带到了一种至美的境地。请看教学片段一:师:“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中,“伊人”在不在?师:“伊人”在,那主人公的心情如何?生:激动;幸福;充满憧憬;师:这种憧憬集中在哪一个字上?生:“在水一方”的“在”师:请学生朗读,试着表现这种幸福的憧憬。(学生朗读,情感难以表现)师:假如在“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加上一个感叹词,加什么?生:加一个“啊!”师:可以。但不能太响亮了。知道为什么吗?生:有一种隐约感,符合诗歌情境。生:因为这是发自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师:你最懂得主人公的内心。这是发自心灵的、默默的追寻。学生齐读:所谓伊人,(啊!)在水一方。师:感觉很好!原诗没有这个感叹词,我们把“啊”字删去,把这种感情留下来,融到“在”字中,男生再齐读一次,末四字全班深情地和一次。所谓伊人,(“啊”不读)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由“啊”这个感叹词的赏析,学生一下子把握住此处的情感,用低沉、舒缓、抒情的语气,完美地演绎了主人公内心对伊人的幸福追寻和向往。)教学片段二:师:“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哪一个字表现了伊人的飘忽不定?生:宛。师:“宛”字也宜轻读。(请学生轻轻地试读)师:若在此句加入一个感叹词,加什么呢?生:“唉!”师:我们来读一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从之,唉!宛在水中央。师:同样,删去“唉”字,将主人公惆怅、无奈的情感融在“宛”字中。请女生齐读一次,末五字全班深情地和一次。(不约而同的掌声既送给精彩引导的老师,也送给精彩演绎的学生们。)小结:朗读指导经常是我们教学中一个重点和难点,语气、语调、节奏的把握既是一种技巧,更建立在对作品情感的把握上。范老师巧妙地运用添字品读法,在教学中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原本以为为了读出诗中的情感,所以范老师加了感叹词,也让学生读出了幸福与憧憬。但是意想不到的是,他又让学生回到原文,将感叹词化在原文中,并让学生读出期中的情感。我不禁为范老师的这一招拍手叫绝,若仅让学生从原文中读出那种激动与憧憬,学生很难感受与把握,这一招“回马枪”却杀得很好,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了诗中的情感!秋天这课的教学感觉是不错的,诗歌的后两节采取的是让学生小组讨论自主解读的方式,课堂比较活跃,而且学生也能够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有一些问题在学生的辩论中得到充分的解决。譬如第二节渔民收起的究竟是清鳊鱼还是乌桕叶的影子,这个问题经过多位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出秋天在渔民心中的轻松、闲适之感,感觉是水到渠成的。有的学生甚至谈到“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是写收起的是整个秋天,暗示着秋天将尽了,这样的思考将这句话做了更深入的解读,这是叫人欣慰的。另一个有趣味的环节是给诗句的画面取一个诗意的名字,有同学首先提出了参考书中的答案,在被要求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