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好稿的语文试卷.doc_第1页
校好稿的语文试卷.doc_第2页
校好稿的语文试卷.doc_第3页
校好稿的语文试卷.doc_第4页
校好稿的语文试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湘智教育 绝密启用前株洲市2014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模拟试卷语 文(三)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组命制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2答题时切忌答案填在答题卡上,答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都交给监考老师。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一)单项选择题(8分,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褴褛(ln) 绮丽(y) 戛然而止(ji) B惬意(qi) 侥幸(jio) 为虎作伥(chn)C骚乱(so) 遂心(su) 瞠目结舌(cn)D当真(dn) 浸渍(z) 垂涎三尺(xi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绌见 道歉 熄火 怨天尤人B绿洲 背诵 糜烂 察言观色C针灸 刻划 简陋 庸人自扰D精粹 报消 厮杀 死不冥目3.下列句子的顺序排列准确的一项是关键是要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 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如果能够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A. B. C. D.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读望岳,只有理解了作品内容,走进了诗人心灵,才能读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B有学者认为,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将国学经典通俗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了解传统文化。C当前,青少年非常深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忽视汉语的规范化使用,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D表现人性光辉的作品,魅力大多在于其中蕴含的道德力量,而这种力量代表着社会的正能量。(二)按原文默写(6分,每小题1分)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传不习乎?”(论语)2.水不在深, 。(刘禹锡陋室铭)3.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4.夫战,勇气也。 ,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蒹葭)6.范仲淹在渔家傲中运用典故,正面表现思乡与报国心理矛盾的句子是: , 。(三)按要求答题(6分)1根据情景把内容补充完整。(2分)2014年岳阳楼景区推出的“背岳阳楼记,领免费门票”新春活动受到游客热捧,大年初一至初十有近万人“背”得岳阳楼免费门票。5月1日至5月7日,孔子故里曲阜也推出“背论语免费游三孔”活动。针对这两个景区的新举措,某班级出现了两种不同声音。甲:我们不赞成这种做法。景区完全是拿传统文化作秀,纯属借背诵之名来提高景区的知名度,以达到增加经济收入的目的。乙:我们认为这种做法值得推广。 2.李响同学搜集到下面一组图,请你解说。(4分) (1)根据组图,简要说明国民日常使用交通工具的变化。(2分)(2)1979年一2009年的变化体现了 ,对2019年的预测表明 。(2分)二、阅读下面白话文,回答问题(共22分)(一)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王丽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自甲骨文起,三千年间,凡中国历史、文化、文学、政治、军事、医卜、农业、算学等所有重要典籍均为文言。文言是打开这个宝藏的钥匙。身为中国人,不懂文言,很难真正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也很难做到“鉴古知今”。我们的前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经典,如离骚出师表陋室铭兰亭集序桃花源记这些用文言撰写的经典之作像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滋养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这些经典与其他典籍一起化为文化基因融入炎黄子孙的血脉里,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曾经有人说,文言难懂难学,不够大众化。可是,人类是一种具有高级精神活动的动物,需要有一座精神殿堂,而在这座殿堂里,需要用一种更深沉、更庄严、更典雅、更具仪式感的语言来表达。文言文,以及用文言文所撰写的赋、表、记、铭、传、碑、祭文、对联等,便是这种需求的具体体现。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像时代。众所皆知,图像是平面的,它让我们直接面对所谓的实际存在,而语言的抽象性却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比之白话的直白和浅露,文言的高度凝练及其特有的含蓄、蕴藉,具有无穷的“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为读者提供了巨大的再创造的语言空间,其品读过程本身就是想象力的展开与激活。并且,文言所特有的节奏和音韵,即在表达上所造成的一唱三叹、回环婉转、起伏跌宕、抑扬顿挫等等,使它具有白话所无法比拟的语言张力。晚年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曾写下望大陆一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放眼古今中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千千万。唯有用古老的文言,才能唱出如此回肠荡气、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面对如此绝唱,某些对文言持有偏见的人应当要深刻地反思:时下国人语言之粗鄙低俗,整体文化教养之令人失望,是否与文言传统的断裂有某种关系?(选自2013年5月15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1第段中加点的“这个宝藏”指代什么?“这个宝藏”对中华民族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2比之图像,语言的优势在哪里?比之白话,文言具有哪两个特点?(4分)3在作者看来,画线句“文言难懂难学,不够大众化”的观点,导致了怎样的结果?(2分)(二)榕树下的瘦女人沈祖连长长的新兴路,延伸到桥头,形成个“丁”字。丁字路口处,有棵大榕树,说不清它有多大的年纪,只知道在父亲乃至祖父他们小时侯就有了。逢着夏天,这里是人们纳凉、娱乐的天地。现在秋凉了,一天比一天冷,人们便都转入屋里去了,这里便现出了它的荒凉,阵阵秋风吹得人们的心都发了毛,谁还会到这里来呢?不过也有。一个瘦骨嶙峋的女人,终日拄着一根枯藤或是一截竹棍在这里,有时坐着,有时站着。秋风拂起那发黄的发丝,飘飘悠悠的,一双呆滞的眼睛犹如两眼枯井,时而看着桥头,时而看着路,时而看着行人,有时什么也不看。我早上去上班,路过桥头便看见了她,她的瘦以及她的黄发丝,都让人无缘无故地产生一种怜悯。我便走近了她。“阿姨,你在等什么?”她慢慢地反应过来:“先生,是问我吗?这么说,你看见过一个后生仔么?”她没有正面看我,我用左手在她面前比划了一下,她的眼睛动了动,便又停下了。我猜她是眼睛不好,至少是看不清面前的人和物。“阿姨,你要等的后生是什么样子,告诉我,我可以帮你找。”“那太好了,这个世界还是有好人,刚才有个姑娘也说要帮我找。后生高高的,说话声音不大,跟你差不多,说话很好听。”“那么你能不能告诉我,你等他做什么呢,他是你的什么人?”“不,他不是我的什么人,只是欠我的钱,那天他买我的手镯,说等会儿给我钱,便走了。”“阿姨,我想你是上当了,怎么不给钱就让他走了?现在可不同以前了,不抢你就好了,你能告诉我多少钱吗?”“我们说好了的,他回头给我三百元,那可是真玉的啊。是我母亲给我的嫁妆,他见了直说是好玉。我见他识货,便解下给他看,他说我的手太瘦太小,不适合戴,便缠住要我卖的。”又是一起诈骗案。中午我回来,经过桥头,她还在等。第二天,她还在等。看着直让人心疼。我在心里一百次地骂,是哪个没良心的小子,有本事不去诈骗大亨,却来骗这些可怜的老百姓,该是断子绝孙的。第三天,她还在等,不知怎么,看到她那黄黄的发丝和深似枯井的双眼,便有一种要帮助她的本能涌上了心头。于是我又走近了她:“阿姨,对不起,我这两天有急事,我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让您久等了。”她慢慢地转过身来,捉住我的双手,她的瘦手在哆嗦着,那枯井似的双眼分明渗出泪来:“你可回来了啊,你可知道我要钱干什么吗?”“知道,阿姨,是我耽误了您,您打我骂我吧。”我把三百元钱塞到她的手上,并做好了挨骂或挨打的准备。“好了,你回来就好,阿姨怎么舍得打你骂你?到底这个世界还有好人,前天那先生还说你是个骗子呢。”瘦女人心满意足地走了。又是一阵秋风掠过,榕树叶子簌簌的落了下来,我的心里是一阵快慰又一阵悲戚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3年7期)1开头和结尾画线句子在文中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分)2小说没有直接点明瘦女人是个盲人,而是通过多处描写进行暗示,请找出两处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3根据小说内容概括,文中的瘦女人是一个 的人。(2分)4结尾说“我的心里是一阵快慰又一阵悲戚”,“我”为什么感到“悲戚”?(2分)(三)我们来了不久,在厨房里吃饭的时候,就爆发了一场争吵:A两个舅舅忽的一声站起来,把身子探过桌子,冲着外祖父大叫大吼,像狗似的冤屈地龇着牙,哆嗦着。B外祖父用羹匙敲着桌子,满脸通红,叫声像公鸡打鸣一样响:“叫你们全给我讨饭去!” 外祖母痛苦得面孔都变样儿了,说:“全都分给他们吧,你也好落得耳根子清静,分吧!” “住嘴,都是你惯的!”外祖父叫喊着,两眼直放光。真怪,别看他个子小,叫起来却震耳朵。母亲从桌子旁站起来,慢慢地走到窗口,背转身去不看大家。 (选自高尔基的童年)1这段文字真实地反映了俄国下层人民沉重的,批判了小市民的。(2分)2请在选文第语段加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从修辞运用的角度作简要揣摩分析。(2分) 3.在如此艰难困苦、令人窒息的环境里,阿廖沙没有被压垮或变坏,反而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善良的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2分)三、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共18分)(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故不为苟得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2翻译下面句子。(2分)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贫乏者得我而为之。3第段画线句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具体指 (用原文的话回答)(1分)4第段作者先列举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了“ ”比“ ”更重要的观点,然后指出“ ”是失其“本心”的表现,提出“是亦不可以已乎”的告诫。(3分)(二)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尝谒告上冢,还,言语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出处:21教(选自资治通鉴)【注释】回:回转,扭转。 上:指唐太宗李世民。 霁威:息怒。 谒告:请假。 鹞:猛禽。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善回人主意 故中辍耳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3魏征向皇上奏事时,为什么故意久久不停止?请作简要分析。(2分)(三)夏日登车盖亭 蔡确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注释】蔡确:嘉祐四年(1059年)中进士。元丰五年(1082年),拜尚书右仆射,元祐元年(1086年),罢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