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文部分知识点归纳及练习1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一、作者、作品:选自孟子公孙丑 二、文体:议论文 三、阅读理解: 本文中心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明了什么?战争胜败的关键在于人心向背,强调了人和的作用,借以说明君主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本文段意:、提出中心论点,提出人和的重要性。、用环而攻之而不胜与委而去之两个事实论据具体论证了人和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引深阐发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人和的实质仁政。实行仁政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 第二段:从攻城方面假设论证了什么?天时不如地利。 守城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攻城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得天时。 本段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本段对全文又是一个事实论据,对比论证的结论也是:攻城一方不胜的原因天时不如地利。 第三段从守城方面假设论证了什么?地利不如人和。 守城一方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和句式作用是什么?排比、双重否定句式。作用强调了守城方的有利条件。 守城一方的有利条件多,但是结果委而去之论证了什么?地利不如人和 一、二、三、段的结构和作用?一、二、三总分,二、三并列。作用:强调人和的重要为后文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铺垫,与仁政的儒家思想、主张相一致。 故曰一词的作用:连词,连接上下文的两个事实论据和下文的关于仁政的推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使用什么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多助与寡助的结果: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多助与寡助的结果不同作者相比照的目的:、说明君子战必胜的原因。、强调人和、仁政。 拓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阐明人和的实质仁政。与曹刿论战中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意义相同。 12.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野蛮行径,遭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强烈谴责和反对,这叫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3、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作者指出在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不能只以封疆之界、以山溪之险和以兵革之利。然后提示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得道。 15、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6、文中用来警策激励人的名句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四、选文出自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作者孟子 #k-C五、重点词解释。+x8I1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2.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3七里之郭 4.环(围)而攻之而不胜RVlM5是(这是)天时不如地 6.域(限制)民不以封疆之界 7威:(震慑)UG3BT8.得道(施行仁义)者多助 9 、亲戚:骨肉兄弟。 Rf;y10.故(所以)君子(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J(11、兵革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 12、寡助之至:极点。 j0+)&13、委(放弃)而去(离开)之 14、 兵(兵器)革(甲衣) 15、池:护城河m,固:巩固。_六、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它的意思E20E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J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 。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B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 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哪句话。 _6(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AA(5)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k44(6)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之势。(用孟子三章)中两句话填写,(7)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4h|zO(8)“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Y3四、思考、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 人和 ,从中可反映出孟子=/2民贵君轻的 政治思想。F(2)作者在文中指出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不能只以封疆之界、以山溪之险和以兵革之利。然后提示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得道。WW8(3)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yf(4)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施行仁政九、运用。根据文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1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一)、作者、作品: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大师,被称为亚圣,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 (二)、课文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作者开头列举的六位历史名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从卑微到穷困而成长为明君贤臣。 3、作者用名人的史实想说明什么?做什么论据?想说明造就人才,必须先经历一番忧患磨难。做事实论据。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结构上的作用?过渡,承上启下。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 5、第二段所论证的观点?要想成就大事业,必须先经历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 6、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指的是什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7、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的目的是什么?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8、第三段论证方法?用三个事实论据,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形成正反对比论证。 9、三个正面的事实论据是什么?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0、三个正面事实论据论证的是什么?即使是一般的人也要在困境中经受磨难才能奋发进取。 11、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是什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12、正面事实论据和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的关系和作用?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正反对比论证推导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13、全文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实来论证要想成就大事业,必先经历一番磨难。第二段谈人要有所作为达到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第三段先正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由人生推论到治国,反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由此得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4、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5、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16、根据上述事例归纳的观点是:人才在困难中造就。 17、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8、本文论证方法?一、二段是归纳法,全文也是归纳法。19: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73f(三)、生字、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C(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o重点词:任:责任,担子。 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 痛苦”“使劳累”“使受到贫困之苦” 拂:违背,逆,不顺。乱:干扰,错乱。+C句义: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6(&Wi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Qe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Q|1E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征验 。 喻:明白,了解。G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isMsD*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y重点词:入:在里面,指国内。 出:在外面,指国外。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4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读bi,辅佐。 恒:常。wMR.Y句义: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lBaJd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重点词:生:生存发展。3F句义: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4e6、问题设计及解答f4(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hK8-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7W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3)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5#Iui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kY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6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EKwR7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 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69C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sG-l9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F(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U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W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6(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i(2004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q9a(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H6(&三、思考、应用。(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THg(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w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fx*s|y艰难困苦,玉汝玉成。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2p19、鱼我所欲也孟子1、作者、作品:选自孟子告子上 2、文体:议论文 3、阅读理解: 4本文主题:论述人应当怎样对待所欲舍生取义。 5本文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6本文结构:第一段分层:第一层(“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第一句话以鱼和熊掌的设喻引出来的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本文的题旨。第二层(“生亦我所欲”“所恶有甚于死者”),从正反两方面阐述观点;第四层(“非独贤者”“贤者能勿丧耳”),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保持“本心”而已。第二段分层:第一层(“一箪食”“乞人不屑也”),从正面举例,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之共性。第二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从反面举例,说明不辨礼义而收万钟之禄,是失其羞恶之心,再次论证了观点。第三层(“乡为身死而不受”“此之谓失其本心”),运用排比句,以“乡”与“今”对比,指出为得到宫室之美、妻妾侍奉、穷人感激而见利忘义,就是丧失了“本心”。结尾一句话,归纳了此段,照应了开头,这“本心”就是“羞恶之心”,就是“义”。7以鱼与熊掌比喻生与义是比喻论证。 8不为苟得的原因:所欲有甚于生者。 9有所不辟的原因:所恶有甚于死者。 10有甚于生者与有甚于死者分别指的是什么?义与不义。 11如果所欲没有超过生会怎样?凡可以求生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 12凡所恶没有超过死会怎样?凡可以避患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 13凡可以求生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避患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他们所欲的所恶的是有甚于生者义和有甚于死者不义。 14是心指的是什么?所欲的义与所不欲的不义。 15孟子认为在舍生取义这一点上人们的态度怎样?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6第二段的对比:、万钟与一箪食,一豆羹相照应说明什么:不辨礼仪接受万钟没有好处,只有不是。得到华美的住宅,妻妾的侍奉以及所认识的穷人的感激,以义换取这些东西就是见利忘义。、用排比句,以向与今对比指出不能为了华美的住宅,妻妾的侍奉,穷人的感激的目的而忘义,明确提出了不这样做就是丧失了本心。 一、二段论证的目的说明义比生命重要,人应保持本心。 保持本心和丧失本心指:舍生取义和见利忘义。 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例如以鱼和熊掌比喻生与义的作用是论证中心论点:舍生取义。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的事例比喻守义不辱。、对比论证:例如: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向合今对比。、举例论证:例如: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论证以嗟来之食为羞。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从反面论证丧失其心。 对孟子的把道义看成人心所固有的的观点怎样评价?这是唯心主义先验论,这是不可取的,但他认为为了道义而舍生是有道理的。 21鱼我所欲也一文提出的中心观点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2鱼我所欲也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B二、重点词解释g|qH1、本心:天性,天良” 2、患:祸患,灾难 3、辟:通“避”,躲避 1&L4、箪:竹筐 5、蹴:用脚践踏 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L7、乡:通“向”,从前 8、何加,好处。 9、恶:厌恶。 8v510、辩:通“辨”,辨别。 11、义:正义或仁义。 12、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 &13、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14、贤者:有道德的人。 HnrP,15、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H=三、重点句子翻译lHllf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0iU=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v8I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CN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LN-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VJ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e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c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ho*qzP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7Ps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O*PKk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U./y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u(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JkM3(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F(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j-Qe(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JK:e(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6g8/w(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_O4、(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P5(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ZTY(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d0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Q(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S%O鱼和熊掌对比 生与死对比 向与今天比较等SKNoN(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pb5、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i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GK!g6、应用。(1)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1N.m(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sO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NxX&(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者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hEi/(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fGLy*(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21曹刿论战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b_OX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f=gJ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S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XE$0Y|5、陈毅的梅岭三章:体现视死与敌抗战到底的句子:投身革命既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电磁类继电器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医用材料及制品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中学7-9年级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 2025年双丙酮丙烯酰胺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网络隔离机(卡)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真空管太阳热水器项目合作计划书
-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2026届化学高三上期中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至2030中国充电蓄电灯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变压器多溶解气体分析仪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汽车装载机起重机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自然灾害信息员业务知识考核试题
- 房产租赁合同文本与房产租赁合同模板
- 2022年临沧市市级单位遴选(选调)笔试试题及答案
- 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医院消防安全整改工程施工方案
-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总体部署完整版
- 天津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原则
- YY 0054-2010血液透析设备
- LY/T 2383-2014结构用木材强度等级
- GB/T 8017-2012石油产品蒸气压的测定雷德法
- GB/T 528-2009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拉伸应力应变性能的测定
- 2023年江苏省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奥赛)初赛试题和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