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注释中的几个问题.doc_第1页
古籍注释中的几个问题.doc_第2页
古籍注释中的几个问题.doc_第3页
古籍注释中的几个问题.doc_第4页
古籍注释中的几个问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籍注释中的几个问题作者:孟繁之曹泳兰摘要:古籍注释可以注音、辨字、释义,也可以说明语法、阐发章句义理;而排除古籍中的语言障碍,即词义注释,是其中的核心工作,也是古籍注释的第一要义。本文即是从几点注意的常识、符号的规范两方面分别探讨了古籍整理中的注释问题,而综合两岸三地及海外的研究成果,使注释的文字表述更清晰,更科学。 关键词:古籍 古籍整理 注释 古籍注释 中图分类号:G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017(2007)01-0019-06 古籍整理中,给古籍加上适当且必要的注释,以方便人们的阅读和使用,是古籍整理中的主要方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赖以传承的优良传统之一。传统学术中的文献训诂,事实上就是古籍的注释工作。 古籍注释可以注音、辨字、释义,也可以说明语法、阐发章句义理;而排除古籍中的语言障碍,即词义注释,则是其中的核心工作,也是古籍注释的第一要义。戴震东原集里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未有能外小学文字者也。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适堂坛之必循其阶而不躐等。”此即所谓“读书必先识字”。但要给古籍中的词语作出准确的注释,并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非明白该语词在当时特殊语境特定文化脉络下的特殊意义和特殊用法不可。如果简单地以今律古,那只会陷入望文生训的泥潭。 从这一层面讲,古籍注释的确是一项十分琐细、十分辛苦且又十分严肃的工作,假若注释者本人还不是很清楚时,切忌草率行事,否则就会造成错误,贻害读者。此项工作要求注释者不仅要有相当深厚的语言文字修养,同时还要有十分广博的历史、文化、文学、制度、民俗、地理、哲学等学科的素养;而且,同样重要的,注释者在注释时,还必须遵循特定时代特定文化脉络下的特定语言及行文规则。 一、注释的目的 宋郑樵在通志艺文略里说: 古人之言所以难明者,非为书之理意难明也,实为书之事物难明也;非为古人之文言难明也,实为古人之文言有不通于今者之难明也。 明人陈第在毛诗古音考自序中谈到诗经的古韵时也说: 岂以古人之诗独无韵乎?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从整个汉语发展史来看,地域差异之外,历代政治的因素,社会动荡,移民及民族融合现象极为普遍,言语范式和语言现象的变迁也极为明显。这就为古籍整理中的注释工作提供了必然性。 无论是经书的注释还是其它古籍的注释,所追求的,都是阐释和理解作品的意义。自古以来的传统观念认为,作品的意义即是作者创作该作品时的原始用意,注释的目的就是要把作者寄托在作品中的原始意义揭示出来,此即所谓“追求原意说”。 但诚如董洪利先生在古籍的阐释一书中所指出的,古籍的注释均以还原典籍作者的原意为目的,这在事实上是很难以成立的,因为: (1)作品语言的局限使作者的意图不可能充分而完整地表达出来,言不尽意是作者与作品关系中存在的普遍现象; (2)作品的完成和作者语境的消失,使作者所要求表达的意义只有宣示意能完整固定在上下文结构的语境之中,而启示意失去确定情景,进入意义未决或多意待决状态; (3)作品若脱离作者语境,就成为自主性的客体,对任何时代的任何读者或解释者开放; (4)作者意图所规定的作品语言和意象是作品意义得以实现的决定因素,但只能决定解释的大致范围和走向,无法限定解释的具体内容和方式; (5)解释者只能在个人的社会文化背景、传统观念、风俗习惯、知识经验等基础上,发展他的解释。 董先生认为,注释的真实目的就是理解作品的意义。“理解作品的意义是一种创造性的解释活动,其创造性就在理解过程之中理解的创造性普遍地存在于古籍注释中。”“既然理解是一种创造性地解释活动,那么解释者为追求新奇独特的创意,就可能会出现某种主观任意性的解释。如何克服这种任意性的解释,就成为注释理论必须关注的问题。”“解释的客观性就存在于理解的过程之中,它是由理解得以发生的两个基本因素作品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和理解者前理解的相互作用决定的。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中,作品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是主导性的,它不仅是解释者赖以理解的基础和前提,而且决定了理解的大致范围和走向。” 董先生这个意见是很对的。从这点看,要求注释者在接受严格训练的基础上,必须了解特定时代特定文化脉络下的特定语言及行文规则,假若离开这个根本的因素,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会陷入不可知论和绝对相对主义的泥淖。 而且,还须进一步指明的,注释的重点是解析古籍的疑义,注释的生命在于发明,即能不断地顺应时代发现新问题、破译新难题。这点是古籍整理工作中历久弥新的不二法门。 此外,至于谈到注释者所要遵循的研究方法时,科研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应当充分运用最有效的方法。在注释研究中,只有能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能大规模地、有效地解决难题的方法才算是最有效方法。 二、对注释者的要求 “博学深研”,这是注书的前提,也是对注释者的最基本要求。 古代典籍的注释,是一件吃力而不讨好的苦差事。它要求注释者不仅要有相当深厚的语言文字修养,同时要有十分广博的历史、文化、文学、制度、民俗、地理、哲学等学科的素养。清代学者杭世骏曾说: 作者不易,笺疏家尤难。何也?作者以才为主,而辅之以学,兴到笔随,第抽其平日之腹笥,而纵横曼衍,以极其所至,不必沾沾獭祭也。为之笺与疏者,必语语核其指归,而意象乃明;必字字还其根据,而佐证乃确。才不必言,夫必有十倍于作者之卷轴,而后可以从事焉。 又说: 诠释之学较古昔者作者为尤难。语必溯源,一也;事必数典,二也;学必贯三才而穷七略,三也。 在杭世骏看来,写书做文章可以只写心得,不懂的或没有心得的可以避开或不谈;而注书,则凡原书所涉及的知识都必须探求明白,不能说只注那些我所知道的。当然,对于这点,历代高明的注释者都是很清楚的。例如近代的学者就曾不止一次的指明,注释工作,绝对不等于工具书相关知识的照搬。 在这点上,缪钺先生的三国志选注 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是书保留了三国志选 注释的一贯风格,注释语言虽然在文字上力求简明通俗,但在内容上却极为精当。且对三国志的作者、成书、旧注作了详尽的阐述,对一些学术界有分歧的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从学术价值看,是三国志研究的新成果。是书对裴松之注的详释,对前人旧注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吸收,对卢弼三国志集解的间有补正以及对地名考证的精确等,都极尽其能事, “给进一步研究三国志和研究三国时期的历史廓清了道路,创造了条件。” 从这一层面来讲,注释者不但要博览群书,而且要对很多问题作深入的、艰苦的研究。注释一定要以研究为基础,不经过“博学深研”,要写出高水平的注释是绝对不可能的。 注释中所表现出的一些精辟意见,往往是注书者长期艰苦研究的结果,在这一两句话的背后,不知要耗费多少的心血。例如资治通鉴卷128谈到宋孝武帝遣薛安都等与叛臣鲁爽战时说:“爽不能进,留军大岘,使鲁瑜屯小岘。”胡三省注曰:“小岘在合肥之东,大岘又在小岘之东。”胡三省这里只有短短两句话,但这两句话得来极不容易,因为之前的书上并没有记载大岘、小岘位在何处,胡三省仔细考证了历史上在这一带发生的几次战役后,最终才确定小岘在合肥之东,大岘又在小岘之东。 此外,注释工作也是研究古代汉语词的形式(形、音)与内容(义)结合的规律以及词义本身的内在规律的过程。它要求注释者要有相当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这里可以再举一个例子: 五常: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云:“史臣曰:民禀天地之灵,含五常之德。”郭绍虞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的注释说:“五常:五行,金、木、水、火、土。”(初版和修订版皆然)小如按:“五常”和“五行”古义相通,原可互训。但沈约此文所说的“五常”,究应解为仁、义、礼、智、信,还是释作金、木、水、火、土,则须审慎考虑。文论选的注文自然是有根据的。礼记乐记:“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郑玄注:“五常,五行也。”当即此注所本。然而郑玄并未进一步解释“五行”是什么,它可能是指金、木、水、火、土,也可能指五种行为(“行”读去声)。把这里的“五常”坐实了讲成金、木、水、火、土的,是唐代孔颖达的礼记正义。他说:“道达人情以五常之行,谓依金、木、水、火、土之性也。”正如坐实了“五行”是指仁、义、礼、智、信的讲法是荀子非十二子篇的杨倞注,这都是唐代人的说法。这就应当仔细斟酌了。沈约是六朝时人,怎么能根据孔颖达的说法,把“五常”确指为金、木、水、火、土呢?而以“五常”为仁、义、礼、智、信的说法,则为汉人旧说,它见于汉书礼乐志引刘向说,以及白虎通性情和论衡问孔。这些书在沈约以前都已普遍流传,沈约是肯定能读到这些书的。可见这一条注文,如果把“五常”讲成仁、义、礼、智、信,似乎更为妥当。现在有人给古书加注释,往往繁徵博引,以后注前,如用北宋寇准的江南春诗去注温庭筠的梦江南词,却不考虑晚唐的温庭筠怎么会读到北宋人的诗并引之入己作呢?其病与以孔颖达说注六朝人的著作正复相同。 还可以举更多的例子,但从以上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作注释时,在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也是注释成功的主要因素。 总之,一句话,为了注好书,注释者必须认真研究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必须要有历史、文化、文学、制度、民俗、地理、哲学等方面的素养。 三、述而不作,还是微言大义? “述而不作”,是注释古籍的基本原则,像宋代学者所谓“六经注我”,就不是注释的科学态度了。在注释时,整理者在客观介绍了古书的原意之后,可以阐明自己的意见,但必须明确,是“我注六经”,而不是“六经注我”,切忌借题任意发挥,发挥所谓的“微言大义”。 注释与自著不同,自己写书写论文是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注释必须按原作的意思来注解。注释的目的不是为了给自己看,也不是仅仅为了给研究古代文史的学者提供研究材料,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读懂古籍,理解古籍;在注书时,必须符合原意。这也是评判注释优劣的重要标准。 下面举几个例子。 论语子罕:“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这里只是说行礼时戴什么帽子,臣对君是拜于堂上,还是拜于堂下。但宋杨简解此章竟用“天道”来加以解释。他说:“好礼者往往过于执,从众者往往过于和,此皆意必固我有以害之也。圣人之心即天道,其体本如此,非勉而进此也。”这是典型的“六经注我”的例子。 再举一例。康有为论语注解“学而时习之”一句中“时”的涵义时说:“时势不同,则所学亦异。时当乱世,则为乱世学;时当升平太平世,则为升平太平之学。礼,时为大,故学亦必随时而后适。孔子为时圣,学之宗师也。此言修己以自得为先,不得冥心坐废;以时为中,不得守旧泥古。此为开宗明义第一义,故上论一书以时始、以时终、以明孔子之道全达于时,学者不可不察也。”按:“时习”也就是时时温习的意思,绝没有康氏所说的含义,何况孔子是面对面地教导学生,假如他有这样的意义,完全可以清楚地说出来,何必如此地隐瞒己意呢?因此康氏之解释,只是六经注我,而不是我注六经,违背了注释的目的。 再如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洪兴祖补注:“史记屈原名平。文选以平为字,误矣。正则以释名平之义,灵均以释字原之义。” 而王逸注云:“言正平可法则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过于地。高平曰原,故父伯庸名我为平以法天,字我为原以法地,言己上能安君,下能养民也。”按:名平不过取其平正,字原则与名相应,牵合于天地君民,岂是屈原命名之本意? 类似曲解,元王若虚深有体会,他在论语辨惑一书中说: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或训“焉”为何,而属之下句。“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或读“不”为“否”,而属之上句。意谓圣人至谦,必不肯言人莫己若;圣人至仁,必不至贱畜而无所恤也。 王若虚指出,这是为了拔高“圣人”而不顾文法,歪曲文义。他批评说:“义理之是非姑置勿论,且道世之为文者有如此语法乎?故凡解经,其论虽高,而于文势语法不顺者,亦未可遽从,况未高乎!”真可谓一针见血!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注释者应当引以为戒。这里我们还可以看一下朱熹在这些问题上的意见和思考。朱熹是宋代理学之代表人物,虽然他解释经籍也免不了理学家的毛病,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客观。他对有的理学家借解经大作自己文章的做法深表反感,他说:“解经谓之解者,只要解释出来,将圣人之语解开了,庶易读。” 又说:“传注,惟古注不作文,却好看。只随经句分说,不离义,最好。疏亦然。今人解书,且图要作文,又加辨说,百般生疑,故其文虽可读,而经义殊远。” 又说:“解经不必做文字,止合解释得文字通,则理自明,意自足。今多去上做文字,少间说来说去,只说得他自一片道理,经义却蹉过了!尝见一僧云:今人解书,如一盏酒,本自好,被这一人来添些水,那一人来又添些水,次第添来添去,都谈了。伊川见得个大道理,却将经来合他这道理,不是解易。”他还说:“今之谈经者往往有四者之病:本卑也,而抗之使高;本浅也,而凿之使深;本近也,而推之使远;本明也,而必使至于晦。此今日谈经之大患也。”这些话说得很精确。 注释古书要做到符合原意,因此作注者对注释的态度必须是严肃的: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绝不强不知以为知:二、作者要有“述而不作”的态势,切不可没有可靠的根据,就轻下断论。 四、针对性和有效性 对于注释者,有一点还必须要明确的,那就是要顾及针对性和有效性,即做到“量体裁衣”。这就要求,注释者在注书时,必须要看清对象。 一般说来,这里的对象有二:一是注释对象,二是读者对象。不同的书应有不同的注法;读者对象不同,注法也应不同。 对此,清代学者钱大昭在三国志辨疑自序里曾说: 注史与注经不同。注经以明理为宗,理寓于训诂,训诂明而理自见。注史以达事为主,事不明,训诂虽精,无益也。尝怪服虔、应劭之于汉书,裴骃、徐广之于史记,其时去古未远,裨官载记碑刻尚多,不能会而通之,考异质疑,而徒戋戋于训诂。 钱大昭的意见是对的。史记、汉书的文字很多地方比较艰深,适当的训诂是很必要的;但令我们很感遗憾的,汉唐之间几乎所有的史、汉注释家,都只注意于词义的训诂,而于史实无所发明,致使后人对于汉代历史的常识,局限于史记、汉书的记载,史记、汉书之外,所知便不多了。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当然,这期间也有一个例外,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即着力于史实的拾遗补缺、考异质疑,大大增加了后人对三国历史的了解。 但放眼整个汉唐,就当时注释史书的指导思想而言,前者绝对占据主流。此外,在同一类书中,各书的特点、重点、难点也不尽相同。因此,注释的重点也自然应有所不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孟子正义: 汉儒注经,多明训诂名物,惟此注多笺识文句,乃似后世之口义,与古学稍殊。然孔安国、马融、郑玄之注论语,今载于何晏集解者,体亦如是。盖易、书文皆最古,非通其训诂则不明;诗、礼语皆徵实,非明其名物亦不解。论语、孟子辞旨显明,惟阐其义理而止,所谓言各有当也。 当然,在作具体注释时,也应该留意读者对象,尽可能地照顾他们的文化水平及接受程度。假如给学者看的,内容尽可深些,文字要典雅;给大众看的,内容与文字则要尽量通俗。 五、具体文字的要求及把握 “要、约、明、畅”,这是对注释文字的要求,注释者必须把握住这四个字。 这四个字最早见于刘勰的文心雕龙论说。它所指的是,注释文词要尽量简约,切忌烦琐,“若毛公之训诗,安国之传书,郑君之释礼,王弼之解易,要约明畅,可为式矣”。 具体说来: 1要:注释的内容应简明精当。这里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注释内容要精确。清代黄以周说: 汉儒注书,循经立训,意达而止,于去取异同之故,不自深剖,令读者自领之,此引而不发之道也。至宋儒反复推究,语不嫌详,已有异于汉注。今人注书,必胪列旧说,力为驳难,心中所有之意,画写纸上,并有异于宋人。而好学深思之士,阅宋后书而惟恐卧,日夜读汉注而不知倦者,何也?譬如花盛放而姿色竭,一览无馀;萼半函而生气饶,耐人静玩而有唯也。 这里提出意达而止,引而不发,留有馀地,都是非常正确的。古籍注释,切忌文不对题,节外生枝。 第二,注释什么要精心选择。高明的学者,一般只注重点或难点,从不字字句句皆注。宋代朱熹曾说:“汉儒注书,只注难晓处,不全注尽本文,其辞甚简。”毛亨注诗,郑玄注礼,王弼注易,朱熹注四书,胡三省注通鉴,都做到了这点,是很好的榜样。 但也有学者,字字都注,颇使人厌烦。例如何休春秋公羊解诂序“昔者孔子有云”一句,唐徐彦疏云: “昔者,古也,前也。故孝经云昔者明王,郑注云:昔,古也。桓弓上篇云予畴昔夜梦,注云:昔犹前也。然则若对后言之即言前,若对今言之即言古。何氏言前古孔子有云云言也。” 这里“昔”字是常语,本不须如是解释,约近百字的注,皆近废话。 2约:就是简。注释文字应求简洁,力戒繁冗。 怎样才能做到简洁呢?就是看清楚可注或可不注的,可说或可不说的,可要或可不要的。简洁或繁冗的界限不仅仅在于字数的多少,而主要在于是否必要。但是,如果注释的接受者即对象是一般群众,注释详细一点还是很必要的,这自然不能叫做“繁冗”。 3明:就是明白。解释原文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明白。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注释者自己要把原文看懂,看清楚,然后用准确的文字把原意明白地表达出来,使读者见之则懂。 这里不妨再举几个例子。如孟子梁惠王首章:“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文义本甚明白,而赵歧注云:“孟子知王欲以富国强兵为利,故曰:王何必以利为名乎,亦惟有仁义之道者可以为名。以利为名,则有不利之患矣,因为王陈之。”这一注,文义甚不明确,反而有注等于无注。 又如资治通鉴卷252“二月癸未,朔,蛮合梯冲,四面攻成都。城上以钩缳挽之使近,投火沃油焚之”句,胡三省注云: “蛮合梯冲,四面攻成都。城上以钩缳挽之使近,投火沃油焚之。”史炤释文:“缳,胡贯切,络也;又下衮切,维也;一曰旗纽;一曰槌耳。” 注者自己都没有明白“缳”是什么,只是将字典上的训释罗列出来,但读者最终还是不懂“缓”是什么,有注亦等于无注。 4畅:就是流畅,注释的文词应该通顺畅达。 对于这点,不须举例说明。注释者在文字的运用及把握上,应严格杜绝疙里疙瘩、前后颠倒、让人耳晕目眩、不知所以然的状况。 依笔者看来,除上文提到的,注释者应态度谨慎、实事求是,及须要广博的知识、良好的训练外,在当下更重要的,是能突破一种范式,即一种思维定势,综合两岸三地及海外的研究成果,使注释的文字表述更清晰,更科学。 About the Annotation in the Compilation of Ancient Books MENG Fan-chihCHO Yung-lan (China Book Press,Beijing 100073,China; Wonkwang U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