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我国农民环境权的法律保护自考学生:张天卫指导老师:邹立君浅谈我国农民环境权的法律保护 张天卫*内容提要 近几年,我国加快了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但由于环境污染的重灾区已转向了农村,农村的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污染和破坏,农民的环境权益受到严重侵害,农民的生命健康受到极大威胁,其生存权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试图从农民环境权的提出、概念及现实中对农民环境权益的侵害等方面作简要的分析,以期对农村环境污染进行预防和治理,切实保护农民生存权、环境权。关键词:农民环境权 环境污染 环境权维权 政府责任一、环境权与农民环境权概述 20世纪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环境危机,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巨大威胁,各种公害疾病的发生和大规模爆发严重影响了人的生命、健康和生存。于是人们具有了环境保护的思想,提出了环境权理论,人们开始考虑以法律手段保护环境。环境权的概念一经提出即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1972年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正式将环境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规定下来。人类_* 准考证:032205200434 山东省微山县赵庙镇曹庄小学(277610) 030102221949 论文编号:519 手机境宣言宣告:“人类有权能够在尊严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护和改善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庄严责任。”从此,环境权慢慢发展起来,人人享有生命、健康的权利,有追求舒适、幸福生活的权利,人人有生存权、发展权。认为公民的环境权是公民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一)环境权的概念 环境权的概念,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别给予界定。有的学者给环境权下的定义是“环境法律关系主体有合理享用适宜环境的权利,也有合理保护适宜环境的义务”,简单地说,就是“环境法律关系主体有享用环境的权利,也有保护环境的义务”。这种意义上的环境权,是基本环境法律权利和基本环境法律义务的统一。 有的学者给环境权下的定义是:“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健康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及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基本权利。”在论公民环境权一文的注释中,吕忠梅教授认为,文中所称的公民环境权与环境权系同一概念,即环境权仅指公民环境权“公民享有的在不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中生存及利用资源的权利。”吕忠梅教授使用的“环境权”概念等同于“公民环境权”的概念。_ 蔡守秋环境政策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陈泉生环境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吕忠梅论公民环境权,在这篇论文后的注释里称,本文所称公民环境权与环境权系同一概念,即环境权仅指公民环境权,不包括所谓的法人环境权与国家环境权。原载于法学研究,1995年第6期。 环境权的概念存在分歧,主要是由于环境权是一种新的重要法律权利,学理的研究和法律的实践还在探讨、发展中,它的主体客体范围和内容还不能确定下来。本文指的环境权,即公民环境权,是指公民在良好的环境中生存及利用环境资源、享受一定环境品质的基本权利。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同时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环境权是人类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所提出的新型权利,是公民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环境权是任何人生而应具有的权利。(二)农民环境权的概念 农民环境权的提出和法理研究在我国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原因。随着我国经济近年来的高速发展,虽然国家已经很重视环境污染问题,但是环境恶化的现象依然在加剧。环境恶化问题开始在广大的农村蔓延,逐渐成为困扰农村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农村污染治理体系尚未建立,环境污染已经“小污”成“大害”,越来越多的农民由于环境因素而导致贫困,数亿农村人口的生活和健康受到影响。因此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改善农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和全社会的环境保护,赋予农民环境权的法理研究,在法学界应运而生。作为环境权子系统的农民环境权是农民享有的在健康、安全和舒适的环境中利用环境生产和生活的权利,并在其环境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获得及时有效的救济的权利。农民环境权,它是农民最重要的合法权益之一,是农民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民依靠自然环境获得其生产资料,维持生活。农民作为权利主体,应该同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环境权利和义务,具有环境参与权、环境知情权和环境请求权。然而现实中,农村环境却日益恶化,城市工业污染、生活垃圾转移到农村等现象屡见不鲜,越来越多的农民由于环境因素而导致贫困,生活和健康也受到影响,成为环境弱势群体。环境弱势群体是指在自然资源利用、环境权利与生态利益分配与享有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因此,法律要按照正义、公平原则,及时校正对弱势群体的不公,保护农民环境权的实现和实施。二、农民环境权益受侵害的现状 (一)环境污染转移到农村。 1.环境污染是指人们在生产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粉尘、放射性物质、噪声、电磁辐射等造成的对环境的危害,使环境质量恶化,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影响,同时其他的生物的生存以及整个生态系统越来越恶劣。人类社会进入到工业文明之后,环境问题便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加深而日渐突出,工业化大企业的排污行为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与此同时,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人类本身也深受其害,自然界中充斥着无法过滤的废弃物、噪音、烟尘、化学物,包括有毒的放射性物质,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生活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2.近几年,我国工业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的力度加大,一些原先在城市的排污企业开始瞄向了农村,在农村进行“二次污染”。 3.农村乡镇企业、村办企业的纷纷兴起,加上地方政府、一些公民的急功近利,大搞所谓招商引资的政绩工程,圈占土地,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日益严重,污染迁至农村。 (二)农村自身的环境污染。 1.农业生产的污染。主要指过量滥用化肥、农药等造成的环境污染。农民在农作物的收种中盲目滥用化肥、农药,施肥用药效率低下,不科学,使农作物的收成严重依赖化肥、农药,使用则造成污染,弃之不用,则减产或绝收。这样便形成恶性循环,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不仅严重污染土壤、水流,而且还通过受污染农产品的销售直接威胁到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另外,对农作物秸秆的防火焚烧,不仅破坏了土壤的土质、肥力,而且严重污染了大气环境。 2.农村生活的污染。主要指村镇等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因缺乏规划和环境管理滞后造成的生活污染。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的规模也迅速扩大,使乡镇和农村的生活污染物因基础设施和管理差造成了严重的脏、乱、差问题。生活垃圾随意堆置或倾倒进河湖或沟渠,致使蚊蝇滋生、臭气弥漫;生活污水排放造成了农村生产生活的严重水体污染。 3.农村养殖污染。农民饲养家畜家禽采用传统的家庭养殖,养殖条件简陋,布局不合理,没有采用有效地通风和密封设施,加之畜禽粪便乱堆乱放,对周边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一定污染。 (三)农村环境不断恶化,农民的生存权、环境权受到极大挑战。在城市工业化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城市污染问题,越来越多的城市污染、城市垃圾大量涌入农村,在农村形成垃圾围城。这是对农民生活环境的破坏,侵害了农民环境权。究其原因,是由于一些中小城市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没有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导致城市垃圾无处倾倒,污染从城市到农村转移。这样,不但没有实际解决问题,而且加重农村环境承受能力,农村环境不断恶化。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农民对自然环境的依存度更高,自然环境既是他们作为自然生存方式的生命之源,也是他们作为社会生存方式的衣食之源。在农村自然生态系统中,农民所有的一切主要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供给,特别是土地、水源等环境要素对农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业是一个对环境要素的量和质都有着更高要求的产业,在这个意义上,农民和农村都更需要良好的环境。但是,现实是农村一边自身产生的污染无法处理,一边却要接受城市的污染。近年来爆发的多起重金属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事件,大多数是由于城市的污染企业转移至农村、或者是工业废弃物作为垃圾到农村“找出路”造成。农村资源被迅速消耗,农村生态环境被破坏,面对这种破坏,农民没有任何的抵制能力。许多地方的环境污染、恶化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当地农民的生命健康,威胁农村人口的安全生存。全国农村多地出现了一个个惊人的“癌症村”。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近日,有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村民向中国之声反映,他们居住的村庄四面被污水环绕,村庄里常年弥漫着臭气,水源被污染,近年来,村里癌症高发,有的一家三口四口先后因癌症死亡。已有数十人患癌症后死亡”。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杨集镇东进村受巨龙化工厂严重污染,20012006年5年间死于癌症(以食道癌、肺癌为主)的村民近100人。江西玉山县岩瑞镇关山桥村, 村子附近的6个石灰窑常年外喷灰粉末、煤烟,导致关山桥村100多亩粮田减产,即使在下雨天,菜叶上也一层白灰。近年60余户的小组有10多人死于癌症。余干县新生乡柏叶房村饮用水含汞量超标3倍以上,10多年来夺去45条生命,另有20多人因此痴呆变残,是全国有名的“癌症村”。四川德阳什邡市双盛镇亭江村,该村躲过了地震却难逃污染,至2008年,癌症致死者达五六十人。湖北襄樊市朱集镇翟湾村 3年内3000人的村庄里100多人死于癌症,其中大多是30到50岁的青壮年劳力。山东肥城市肖家店村,2006年,该村死亡90多人,三分之一是因为癌症。死者平均年龄48.2岁,年龄最小的仅4岁。天津西堤头镇西堤头村和刘快庄村5年间200多人患癌,从曾经的“鱼米之乡”沦为恐怖的“癌症村”。据调查,村子四周近百家大小化工企业昼夜生产,黑烟污水随意排放,臭气噪声处处弥漫_原标题:河南一村庄十年60余人患癌症 村民疑与污水有关 2013年09月25日 来源:中国广播网 ;中国经营报2008年报道;人民日报2006年报道;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4年报道;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报道;长江商报2006年报道;重庆晨报、央视经济半小时2007年报道;中国质量万里行2009年报道。 这真是触目惊心,这是对农民生活环境的破坏,对农民环境权和生存权的极大侵害。 (四)农民环境权维权的现状 长期以来,农民的环境权益被忽视,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1.一方面,政府在农村环境侵权救济中严重缺位,政府环境行政立法体系和农村环境管理体系不健全。农村环保法律法规不完善,存在法律“空白”。农民环境权的法律保护缺位。在我国,从宪法到综合性环境保护法律再到单行环境保护法律都未将农民环境权纳入其中,农民的环境权利因此难以得到维护。农村环境保护财力投入不足,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2.另一方面,农民受教育的知识水平普遍不高,环境意识薄弱,对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认识不足,不能及时采取充分的保护防范措施,在受到侵害时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甚至在利益的诱惑下,农民和违法经营者合伙、串通,以承包土地作价出资联合办厂(办的都是一些污染严重的违法的私立企业,规模较小),为了短期经济利益牺牲环境。更有甚者,当一些污染企业被政府、有关部门查处时,因这些企业可以或曾经为他们提供就业的岗位、赚钱的机会,他们会对政府埋怨、不满,为违法者撑腰。农民很难为自己争得平等的环境权益和政策待遇。当他们面临资源环境权益受侵犯时,不是采取暴力对抗,就是选择默默承受,缺乏环境保护能力和环境维权能力。农民普遍对环境权缺乏了解,缺乏知识,维权意识差,因而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的积极性不高。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往往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很多农民维权意识薄弱,不懂得应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再者,环境侵权行为是指违反环境保护和防治污染的法律规定,污染或破坏环境,造成他人合法环境权益损害的行为。包括他人的财产权、人身权和环境权,但是都以污染和破坏环境为中介或前提。与一般方式的侵权行为相比,它具有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后果的复杂性及因果关系的隐蔽性等,“同时,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往往延续较长时间,经过一定量的积累之后,才会表现出来,即具有一定潜伏期。这就让人们更难确定污染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环境侵权的责任认定十分困难,这些问题使农民环境权受到侵害时不易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救济。 三、农民环境权保护的法律意义环境权是农民合法权益的内容之一,是农民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然而,在我国农民由于自身以及外在诸多因素已经成为环境弱势群体,其环境权益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这不仅与我国宪法的平等精神相背离,而且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生存和基本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到农村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保_刘勇环境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和构成要件(毕业论文精选精评法学卷)西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7页。 障农民环境权已经不单单是环境法学的研究范围,更应当成为宪法学、行政法学、经济法学、社会保障法学、诉讼法学等各领域的重视范畴。 1.保障农民环境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农民人权、公民权的基本要求。宪法明确提出我国保护人权,同时宪法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根据我国的根本大法,农民应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受到宪法的保护,其公民权、基本人权依法应当与城市居民一样,得到同等对待和保护,甚至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应当得到更多的关心和关注。但是,在我国,长期以来,农民的公民身份和地位没有得到国家的认可和实际保障,公民权利严重不足:(1)农民基本上处于国家的社会保障之外,农民缺乏社会保障权。国家将有限资源配置向城市倾斜,农村缺乏国家财政支持不能享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经济保障的权利。城市居民享有最低生活保障权,农民缺乏最低生活保障权。目前我国享受到国家保障的人仅限于特定身份的城镇人口,而农村广大农民的受社会保障权并没有纳入国家正式的保障规范体系中,如城镇职工和国家工作人员享受退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而农民只有当其贫困程度到了难以维持生计时才能从政府那里得到微薄的救济。(2)在工业化进程中农民的耕作不是法律上的劳动,农民劳动权缺失。在我国现行立法中,农民在农田上的耕作劳动,以及参加的其他的社会劳动不是法律上的“劳动”,不受我国劳动法规范与保护,农民的耕作不是法律上的劳动概念。因此,农民也就不存在失业,也不存在退休,农民也就不能享有失业保障权。因此,农民无法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就业权、失业保险权、劳动保护权等基本权利。(3)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权作为一项人权,它是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权利。我国宪法虽然没有直接规定环境权,但是却规定了“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我国农民环境权弱者地位一定程度上由于体制原因所造成。农民作为法律上的权利主体,在理论上并不存在根本的争议。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农民当然具有权利主体的地位,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然而实际上,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一国两策、城乡分治”的理念统辖下的一系列制度,如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都或多或少的忽视或减损了农民作为公民所应享有的权利。致使农民环境维权艰难曲折、成本高、风险大,很难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因此,在环境侵权维权时真正赋予农民公民待遇,保护农民环境权正是新时期建设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要求。2保障农民环境权是保障农民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需要。农民环境权是农民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民依靠自然环境获得其生产资料,维持生活。保护农民环境权是环境正义的要求。在我国城市环境逐渐得到改善的同时,农村环境却日益恶化,越来越多的农民由于环境因素而导致贫困,数亿农村人口的生活和健康受到影响,在环境资源保护中,我们正在人为地制造一种新型的环境弱势群体农民。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一个个“癌症村”触目惊心,农民的生命权已经被蚀到了底线。如果放任这种现象,容忍农村环境进一步恶化,不仅危及农民生命安全,长此以往将不利于社会稳定。同时,土地是广大农民的唯一的依靠和经济来源。环境污染会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问题,会影响农作物特别是经济作物的种植,环境污染和破坏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对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3保障农民环境权是保障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维持农业持续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建立在农业持续发展之基础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从根本上侵蚀了农业耕作的基本物质,致使农业减产,农产品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己经成了阻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只有遏制了农村环境污染,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才能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保障农民环境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环境问题严重会引发社会问题,加剧社会矛盾。一些个人或企业为追求经济利益,置社会利益不顾,引进污染企业或是将污染企业迁至农村,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过多的排放污染物,导致了外部不经济性的产生。农民作为弱势群体,成为经济发展下的牺牲品,是对农民公平发展权的侵犯。环境污染引发的社会矛盾必然危害农村的社会稳定,从而会严重妨碍和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我国集中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目标的实现与否与农村环境质量的好坏有着密切的关系。 5.保障农民环境权是实现环境公平的需要。环境法有两个主要的任务,一个是保护生态环境;另外一个是实现环境公平。农村环境状况的恶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城市污染转移和扩散的后果。城市对污染不负责任的扩散使得农民承受和负担了城市污染的后果,使得环境权益实现方面的不公平。环境污染对农民造成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特别是对农民健康的损害,已成为农民最大的负担。城镇以下,大多没有垃圾填埋场,垃圾围镇、垃圾围村现象严重。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而全国农村还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1.5亿亩耕地遭到污染,每年1.2亿吨的农村垃圾露天堆放,农村的环保设施几乎为零。城市环境的改善是以牺牲农村环境为代价的。通过截污,城区的水质改善了,农村的水质却恶化了;城区的空气质量改善了,近郊的污染却加重了;通过简单填埋生活垃圾,城区的面貌改善了,城乡接合部的垃圾二次污染却加重了。可以说加强农民环境权的保护恰是实现环境公平的需要。 四、农民环境权保护的政府责任角色定位政府在对农村环境治理和农民环境权益的保护中,应该积极作为、依法作为,政府应扮演重要的角色。1.立法、司法部门: (1)应当把公民环境权特别是农民环境权纳入到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中明确下来进行保护,以各种形式的法律规定明确农民环境权在农民权益保护中的独特地位,突出农民环境权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健全环境知情权和环境参与权的保障机制,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保护农民的环境资源权。赋予农民参与环境决策的权利,让农民参与到农村环境治理的事项中去。 (3)在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中,增加详细的农民环境权保护的内容。 完善司法救济制度,增加环境公益诉讼。我国的诉讼法规定:“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只有与侵权行为有利害关系的人才可以提起诉讼,这导致了许多不利的后果。我国不少农民由于自身的法制观念薄弱和害怕打官司,以及环境侵权案件的技术性和复杂性,农民在环境诉讼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造成环境侵权的司法救济缺位。所以,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增加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环境公益诉讼,简言之就是为了保护环境公共利益而提起的诉讼。它有三个显著特征:第一,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并非利益直接受侵害者:第二,环境公益诉讼具有预防性,只要有合理情况判断有侵害环境公共利益的可能,即可提起诉讼;第三,环境公益诉讼并非独立的诉讼领域,而只是一种与原告资格认定相关的诉讼方式和手段。因而,社会环境公益团体,检察机关或是个人都可以在农民的环境权益受到侵害却由于自身原因不能起诉的情况下代表他们向法院提起诉讼。 另外,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援助机制,将法律援助这一人道主义的制度扩展到农民环境维权上,在法律服务资源分配上更多地向农村转移,建立专门的农村法律援助机构,为农民实现环境维权提供必要的法律服务。 2.执法部门: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坚决向污染宣战。”这无疑要加强政府对农村环境和农村工业企业的监管,严格执行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防治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因此,环保行政部门对破坏环境,侵害农民环境权的行为要加大惩罚力度。3.各级政府: 各级政府要增加农村环保资金投入,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加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改变农村环境恶化现状,提高农村地区的污染防治能力,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保障农民环境权的实现。 五、关于农民环境权学理的争议和探讨 (一)环境权在法律部门中是否应该提出或存在。近些年,我国环境法学界对环境权研究很重视,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综合起来,不外乎两种观点:1.反对说。持这种观点的认为,(1)现行法律体系中已有对公民权益的保护规定,只是执法不依、执法不严罢了。(2)法治发达的国家没有环境权,环保却很好,提出环境权的大多是发展中国家,且环境污染严重。(3)实际的环境权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所以,这些学者不赞成提出环境权。2.支持说。支持者认为,为了弥补现行法律的缺陷或不足,提出应当保护公民、农民的环境权益。正是因为没有法制保障,法无明文规定,才让违法者钻了法律的空子,实施环境侵权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玛丽波尔卡打击乐课件
- 市场监管放心码信息归集和公示规范编制说明
- 安全教育活动培训制度内容课件
- 狼和鸭子课件
- 高校青蓝工程方案(3篇)
- 电池碰撞实验工程方案(3篇)
- 牧场安全规范培训内容
- 农业品牌创新驱动:2025年资金申请战略研究报告
- 历年保研面试题库及答案
- 安全教育培训通知书课件
- 脓毒症指南课件
- 生产副总经理岗位职责标准版本(五篇)
- 对颈椎概念和命名的再认识
- 淀粉与变性淀粉知识
- 华为信息安全宣传
- 物业管理供方管理程序
- GB/T 37642-2019聚己内酯(PCL)
- GB/T 3730.2-1996道路车辆质量词汇和代码
- GB 25585-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氯化钾
- 国防科技大学介绍
- 设计文件审核记录表(模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