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文言文复习设计及翻译训练作者:佚名 出处:不明 第一部分前 言 一、 高考考查文言文的意义 现代社会的交际,听说读写都不用文言,(除台湾写应用文还有些地方用到文言)可以说绝大多数人对文言是“听不到,说不出,读不懂,写不了”,那么高考为什么还要考文言文呢? 其实高考考纲的制定是由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决定的。大纲对中学生掌握文言文知识方面有明确规定,认为“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引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熊江平语)其依据在于: 1、 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2、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 、从汉字的发展方面看,辨析现代汉语的语素要有古汉语的修养。 、从篇章方面看,多读优秀的文言作品,它那严谨的布局、简洁的行文对提高现代文写作水平有帮助。 、从文学鉴赏方面看,要了解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心态,非有中国古典文学修养不可。 二、高考文言文的考查内容 在进行高考文言文条块复习前,教师务必要抽出一堂课时间整体讲解文言高考要求以及历年高考相关情况,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复习积极性,又能知己知彼,做到有的放矢 总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根据2002年版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 、 浅易的标准: 1、词汇:以文言常用词、次常用词为主。 2、语法结构: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 3、体裁:叙事为主、写景、抒情、说明及一般的说理文次之,并非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 4、内容:同古文化背景知识联系松散,少用典故。 5、风格: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 比如去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部分完全遵照(考试说明)的精神,选取了三国志魏书胡质传裴松之注引孙盛的晋阳秋一书中关于胡威的一段文字。(1)开头处加上了“胡质之子”四个字,使之符合传记文的一般格式,(2)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选文没有生僻难解的词语,没有文言虚词的特殊用法,也基本没有难解的名物典章制度方面的专门术语。除此之外,(3)从选文整体风格上看,三国志属于正史,这篇阅读材料属于较为典范的文言文的作品。因而可以认为,对于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来说,有关胡威的这一段文字确为浅显形式的文言文。 刘国正先生曾举出了四部书作为浅易文言文的代表,它们分别是:孟子、史记的传记部分、梦溪笔谈、聊斋志异。 、分要求: 1.理解(这在语文能力层级上属于B级,考查理解能力)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文言试题中体现对分析综合的题目一般两道,分值6分,应该下大功夫,在全面阅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不过在这块内容上授课难度大,尤其是年青教师往往具有可操作性的东西少。 3.鉴赏评价 E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关于高考文言文试题的选材 1、近年来高考文言阅读材料多从经典史籍中(可能是为了突出典范性)选取。字数在四五百左右。(1999年574字,2000年400字左右)已成稳定模式。2001年海淀区模拟卷最短的只有294字。上海卷只180字左右。 1993年选自新唐书-姚崇传,主人公姚崇; 1994年选自唐语林-识鉴,一说为宋书孝义传主人公何子平; 1995年选自隋书-列女传,主人公郑善果母; 1996年选自宋史-郭永传,主人公郭永; 1997年选自唐人刘肃的大唐新语,主人公权善才; 1998年选自宋史-忠义一-李若水传,主人公李若水; 1999年选自北齐书-苏琼传,主人公苏琼; 2000年选自三国志-魏书-胡质传裴松之注引孙盛的晋阳秋一书;合写胡质、胡威父子清慎廉明因而享有卓著声誉的。 2001年选自史记,“田单列传”。 2002年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以上选文的共同点均为浅易的文言文 内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的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但就是这些材料,却也潜伏着很大的变革危机。 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步骤 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要具工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不少考生心理上比较紧张,常常是读完一篇就去选,事实上这是极不正确的,一般来说,文言试题解题阅读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整体阅读 要求 1、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2、能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懂六七成即可。 第二步:细读题目 要求1、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所在,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2、利用好最后那道题(还有实词解释题) 因为此题相当难,但命题往往说有一项不符题意,那么就是说其他三项都是正确的,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个小问题。那么通过看最后一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一遍,往往事半功倍,全文内容马上会成竹在胸。 第三步:重读全文。 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这一步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 特别提示:有些学生在读文言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学生当中这种情况存在非常普遍。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高考所选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一定要让他们保持良好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借助各种力量,善于前后推导,一步步走完解读过程。在解决个别难点和正确把握文意、准确翻译文句时。要善于借助字形分析和邻里相推,来正确判定实词词义,观照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要有排除干扰的意识,例如古今异义的干扰,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古。高考文言段不会脱离课本知识另起炉灶,所以要善于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推出新知。 另外,从以往高考来看,不少考生在做文言题时丢分往往丢在不注意审题上,例如问的是“全都直接表现某某人热爱国家、不畏强敌的言行的一组是哪项”,有些考生往往忽略“直接”或“言行”这样的重要词语,造成所答非所问。或者是平时训练多了,造成一种心理定势,当出现“间接表现了”或“反衬出”之类要求时,又不能进行正确答题了。因此,在做文言练习时,教师要多加注意,切实完成文言应试阅读步骤注意审好题,使学生能多积累一些考试经验。 应该说文言解题的三步阅读法是经过许多学子高考实战检验而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有效的应试方法,复习当中必须让学生加以掌握和运用。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切记! 第一章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文言常见实词的范围 此条款要注意两点:1、在文中的含义,这是所给的条件;2、常见的实词,这是考查的范围。 (一)什么是文言常用实词? 一般地说,凡是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的古今词义不同的字均可算是文言常用实词。 北京师院出版的中学文言常用词词典是主编饶杰腾对80年版中学语文课本全部文言文课文(总字数为28348个)所用词汇(3394个)进行研究;参考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常用词部分(1086个),考虑中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常用字为800个左右。 蒋传一先生利用电子计算机处理汉字信息技术,用“逐层切割”和“数频统计”法对88年中学语文课本全部文言诗文共68657个语料进行分析,得出高频和次高频实词489个。 高中语文课本所列文言常用实词表共列了360个文言实词(准确数字为248个)。这些应该是中学生起码要掌握的。 2002年高考语文科说明确定为120个 二、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 单音性单音词占绝大多数,双音词主要是联绵词、叠音词、象声词、 偏义复词以及外来词,为数不多。 多义性这和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原则上是一样的,但现代汉语用几个不同的词来表达的意义,在古代汉语中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 近义性现代汉语中有不太区分的概念,古代汉语中可能分得很细,形成一系列近义词,如关于“看”的动词有20多个;“马”的名词也有20个以上。 活用性可以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名词可用作动词、副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又可以活用为名词,又有使动、意动等特殊的动宾处置关系。 通假性用语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这在今天看来类似于写错别字,但在古人是一种习惯。 复习实词时,重点掌握课本的内容:散布在教材的各个知识短文和附录。 当然,现在我们很多学校高三复习手头均有一些参考资料,可能更全面些。 三、了解近几年高考文言实词的命题规律 1、 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一题中考,分值为3分,几乎每年必考。 2、题 型:、要求考生直接判断词义的对错;(如高考全国卷) 、判断古今同义或异义的情况。(如仿真卷一)要求考生以比较来辨别词义的差异,求得正确。 四、答题技巧 1、 字形推断法(形训法)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 形旁从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 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者与兵器有关, 从马、牛、羊、豕 、犭、 鸟、虫者与动物有关。 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 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 皿-器具、 纟 -丝麻、宀-房舍、 求-毛皮、隹(zhu )-鸟雀、冖-笼罩、 歹-死亡、 月-肉、 页-首、 自-鼻、 目-眼、 尸 -身体 如念奴娇“樯橹灰飞烟灭”中的“橹”:木制的船具。 “不刊之论”“自怨自艾”中的“刊”“艾”从形旁上看均应该与“刀”有关; 再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字的意义。“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过”也同理,也可译为“拜访”之义。 有许多学生对2001年春季北京卷试题中“袖空牒窃印”中的“牒”字不理解,而实际上“牒”字是形声字,“片”是其形旁,甲骨文中取“木”之右半为“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因此凡是以“片”为形旁的字如“版”“牌”“牍”等都有“文件、文书”的意思。学生如果能有从字形去分析判断的意识,问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了。 2、语境推断法 高考考查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翻译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理解推断。 3、课文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 如:94年高考“扬州辟从事吏”同课文的“连辟公府不就”中的“辟”;97年高考“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同课文的“沛公不胜杯杓”中的“胜”;上海卷中“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同课文“向使六国各爱其地”中的“爱”;“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同课文的“便言多令才”。2001年仿真卷第五篇25题B项中“伐其功”跟课文屈原列传中“平伐其功”中的“伐”均是“夸耀”之义。 4、 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举例说明: 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农,从事) 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 腥操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接近) 括号内词语加点字的意义是我们平时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义。 又如:95年试题12题 “在官清恪,未尝闻私”中的“恪”是“谨慎而恭敬”意,同成语“恪守不渝”中的“恪”同. “吾亦望汝副其心”中的“副”与成语“名副其实”中的“副”同(符合) 16题“或妄嗔怒”中的“妄”与成语“轻举妄动”中的“妄”义同。(胡乱),文句翻译题解题时可用代入成语的方法检验一下。 5、对句判断法(语言结构推断法)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 。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 A、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B、 追亡逐北(亡 .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C、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应用,被任用) D、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E、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族”字义同“灭”字) 又如:91年18题“顽鲁者亦当矜怜”中的“顽鲁”义: A、愚笨而鲁莽 B、固执而粗鲁 C、顽皮而愚蠢 D、愚昧而愚蠢 孤立地看似乎都讲得通,但由于这句话同下面“贤俊者自可赏爱”构成整句。因此,你只需了解“贤”“俊”是在古文中是“有才能”之义,就很容易能选出D项这一正确的答案。 6、 语法分析推断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如: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促织中“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中“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抬高”。 2000年试题13题“取樵炊灶”中的“樵”前跟动词,因此应是名词,译为“柴薪” 除了以上一些常见的方法之外,一些参考书上还列出了“通假推断法”“词语结构推断法”“比较推断法”等 。 翻译文言实词要特别注意同形异义现象和通假现象。 五、特别提示常见错误 文言实词翻译时学生最主要的错误是不能分清古义和今义,以今义附会古义,这也是文言阅读和翻译的大忌。纵观历年高考设题情况,这也是实词解释或句子翻译题迷惑性之所在。命题者也主要是从这方面来设题考查考生的。 六、文言实词的相关常识 (一)常见的文言实词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1.通假字是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中学课本里讲的通假字包括三类:通用字、假 借字、古今字。凡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叫做通用。如“反”通“返”,“知”通“智”。凡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可以借代,叫做假借。如“蚤”通“早”,“直”通“值”。古代只有某一个字,后来为了把这古字所表示的几个概念用不同的字形来区别,造出一个或几个今字,让原来的古字专表示另一个或另几个概念,叫做古今字。如:莫暮,益谥。 (一)通假字 通假字就是古人在书写中用同音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通假的原则是音同,如不全同,也要近似,声音相差很远,不能构成通假。音同关键是声母相同,借字与本字之间,必须是同一声母(也有时声母相近)。韵母也要求相同或相近。声韵相同或相近,是构成假借的原则,也是我们分析,辨别假借关系的依据。音同而借的是多数,音近而借的次之,对声调的要求并不很严格。 通假字,包括通用字和假借字。但我们中学教材把古今字也认为是通假字。 通假与假借不同。假借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而成的。由于语言中某些词有音无字,假借一个同音的字来代替它,这就叫“依声托事”。如“求”的原义是皮衣,借作“请求”的“求”(以后又另造“裘”字)。这就是假借。通假也就是通用。某一个词义,本来有字,不过由于最初书写的简便,或书写的疏忽,或别的原因把乙字写成了甲字,这个写错的字又为后人所接受,于是在某种意义上,就借甲字代乙字了。 以上两种现象统称为“通假”。通假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音同或音近。 (二)异读字 文言文中有一些字保留了两个以上的读法,即异读字。 1破音异读:前人叫“读破”“破音”。它是用改变字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方法。如“如耳说卫嗣公,卫嗣公说而太息”。“说”的本意“讲话”本音是shuo,这句话第一个“说”用的是它的引申义“游说”,也就是“劝说、说服”的意思,应该破字音shui;第二个“说”则是它的兼有的意义“悦”,就读yue,是“喜欢高兴”的意思。 2通假异读:通假字和本字起初读音一致,后来由于读音的演变,二字有的读音不同了。现在通假字一律读本字的读音。 3古音异读:有些专有名字,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为专有,有固定性,从而保留了古音。这类字。要按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规定去读音。凡已明令废读古音统一读今音的,就读今音。凡未废除的还读古音。 (三)古今异义 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有什么变化。有些词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有的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这类词的词义的演变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江”古代专指长江,现在泛指一切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2词义缩小: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后一个意思不用了。 3词义转移。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义是苛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4词义弱化:如“很”古代同“凶狠”的“狠”,表示程度很高,现在用上“很”字,表示的程度也不怎么高了。 5词义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的意思。 6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古时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则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 7名称说法改变。如“目”改称“眼睛”,“寡”改称为“少”意等。 (四)一词多义 1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如,以笔画最少的“一”字为例,常用义项就有六七个。 一人,一桌(口技) 数目 古今一也(察今) 相同,一样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统一 用心一也(劝学) 专一 上下天光,一碧万倾(岳阳楼记) 满,全 一至此乎(史记 滑稽列传) 竟,乃 2怎么掌握一词多义 掌握教材列出的附录,特别是新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 掌握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 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的知识。词义的分化衍生是有基本规律的,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扩展衍生的,与原有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意义联系。词的本义是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比喻义是用比喻的方法形成的新的词义,假借义是借用作另外一个同音的词的意义。 词的本义:如“从”(二人相随);“北”(二人相背);“公”(背厶为公)厶是私的古字;“沐”(从水,洗发为沐);“休”(人靠木边为休);“仲”(从人从中,处长少之间)。掌握这些本义的最好方法是借助“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造字法,对字形进行分析。 引申义:如“兵”,本义是兵器,由兵器引申出士兵,用兵,军事谋划,作战,军队等。 比喻义:如“被”,本义是“被子”,可比喻“蒙受、遭受”(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培养在不同语境中辨析多义词的能力。 A揣摩文意、句意,从上下文来推求词义。如“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绝”字,本义“断丝也”,引申为“继”“停止”“隔绝”“渡过”“极好”。这么多义项,怎么办,根据上下文的意义,就应释为“渡过”。再如“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中的“伪”本义是“为”,人为的制作,加工,相申为“伪善、伪装”,结合上文,应释为本义。 B“对文”解释词义。对文就是“相对为文”,指在平行的相同结构(字数、结构、语法作用相同)中,处于相对应地位的两个词,在词义上相反、相对的情况。如“满招损,谦受益”中“满”与“谦”,“招”与“受”,“损”与“与益”意义相反。再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存”与“亡”,“治”与“乱”,“吉”与“凶”意义也都是相反的。 C根据“变文”解释词义。变文就是“变化为文”,指在文章中为了避免重复或押韵而有意使用不同的词来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如“民可以乐成,而不可与虑始”中,“可以”与“可与”意思相同,都是“可以与(跟)” D从分析语法结构入手解释词义。有些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不但意义不同,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也不同,如能明确它在句中作什么成分,有什么语法功能,它的意义也就明显了。如“王见右广(右路军),将从之乘。屈荡(人名)户之”中“从”后面带了宾语,所以,它只能是动词“跟从、追随”的意思,“户”后面带了宾语,它也只能是动词,可释为“阻止”。 一词多义是最复杂的情况,从广义上说,包含了通假字、古今异义、实词活用以及文言异读等知识点,因此,对这部分知识要花力气,不断积累,经常训练。 (五)偏义复词 第二章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四是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 因此,确切掌握文言虚词的这些特点,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一、把握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代词: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 指示代词之、其、或、然。 疑问代词安、焉、何。 副词:范围副词则、犹 时间副词既、已、且 语气副词其、何、遂 介词:于、以、为、因、乎 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 助词:(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 (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 二、了解文言虚词中的特殊现象 (1)兼词: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诸、焉、盍、叵、旃 诸: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之于);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之乎) 焉:长沮,桀溺耦而耕,也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于之);惧有伏焉(于之) 盍:盍请济师于王(何不,为什么不向楚王请求援助) 夫子盍行邪?无落我事(何不,你怎么不走开呢?不要耽误我的事) 叵:居心叵测(不可); (2)虚词连用:有时是两个词,如“也哉”、“矣夫”“焉尔”“也矣”,有时是三个连用,如“也乎哉”“噫吁嘻”“焉耳矣”。虚词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语气的重点在最末一个上。 (3)复音虚词:文言实词存在单音、双音问题,文言虚词也如此,即在文言文中是两个单音节虚词,发展到现在,成了一个双音节虚词,我们把这类虚词称做复音虚词,如:于是、无论、可以、从而、其实、虽然、无以、有以、得无、无乃、何其、何况、否则、然则、已而、足以、可行、是以、所以、因为等等。 对复音虚词,不能简单地用现代语意去理解,如“可以一战”,“可以”在这里是“可以凭借(它),就不能释为“能够”。有的复音虚词,也不能简单地采取两者相加的办法推断其意义和用法,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是以”就是因此的意思。再如“所以”,不止一个意义,一种用法,在“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中表示原因,在“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中表手段,因此,对复音虚词要结合下下文,仔细辨别,反复揣摩。 第三章 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一、 考点阐释 这条要求中重要的是对于特殊句式与用法的界定。由于有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这个限制条件,它的概念就自然显得明晰了。而了解这些特殊句式和用法,也是指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理解与辨别的能力,而不是要求我们去抽象记忆到底有哪些种特殊句式和用法,以及它们的具体情况如何。 句式属于语法的范畴,这里的不同的用法指词类活用,也属于语法范畴。同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里的语法构造并没有什么太大太多的不同。不过,它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语法规则,自然会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别。所谓“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正是指这样一些歧义的部分。而根据“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一总要求,我们又可将这些“不同的句式和用法”限定在古今语法岐义的主要方面。大致说来,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与词类活用等五个方面。 考查方法主要结合把握文意来进行,单纯性的考查方式近年来很少见,这一点我们应引起注意。 二、知识归纳整理 比一比:古今句式的不同表述方式。 今 句式 古 袁隆平是著名水稻专家。 判断句 刘备天下枭雄。 小李被小王骗了。 被动句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你们俩谁大谁小? 疑问句 孰与君少长? 他没有欺骗我。 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 你想到哪几去? 宾语前置 君欲何至? 省略句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讨论:以上例句中,古今句式有何不同? 点拨:这仅仅是简单的几例。实际上,文言句式都还有许多其他的类型,每一种类型下面又还有许多小类,请同学们自己去看书复习,多记些典型例句。 、判断句 被动句 、倒装句 1、 主谓倒装 如:甚矣,汝之不惠! 2、 定语后置 A、中心语+定语+者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中心语+之+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中心语+之+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中心语+而+定语+者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E、用数量词作定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例如 :“吏二缚一人诣王” 3、 宾语前置(重点)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 A.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B.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宾语用代词复指。这一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之”复指一下,“是”或“之”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A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B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加明显。如: A、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B、 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C、 父母唯其疾之忧。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的情况,宾语也应该前置。 A、 大王来何操? B、 沛公安在? C、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4、 介宾短语后置 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C、 形似酒樽,饰以山龟鸟兽之形。 、省略句 、词类活用 1、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宾语 如:籍吏民,封府库。 、副词作状语+名词 如:汉水又东。水经注-江水 、能愿动词+名词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名词+补语 如:今王鼓乐于此。 、所+名词 如:乃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名词充当联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 如: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它词语作谓语中心语,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如: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项襄王。 3、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将军身披坚执锐;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4、名词作状语 如:君为呼入,吾得兄事之;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5、使动用法 如:动词使动用法“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形容词使动用法“市中游侠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 名词使动用法“生死而肉骨也” 6、意动用法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成以其小,劣之” 名词意动用法“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7、数词的活用 数词活用为名词: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数词活用为形容词: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数词活用为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 第四章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一、考点说明 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即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做到文通字顺,简明规范,畅达流利。无论在(考试说明)还是(教学大纲)中都明确规定,高中生要掌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2002年高考,沉寂多年的文言文翻译主观题重新出现,分值是5分,这对一向不重视文言文翻译的考生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有一点应该明确,我们应把“取法于课内,巩固积累于课外”视为复习备考的最基本原则。 我们知道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首先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继之要求译文明白通畅,无语病;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他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关键要确切地表达原文原意。但实际操作起来情况比较复杂:如果词义古今一一对应的,语序古今一致的,只需直译就行了。关键是另外一种情况,如词语古有今无,成分缺这少那,照直诘洁屈聱牙时,就需运用现代汉语多方面知识,并且体现现代汉语“规范、清晰、连贯”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意译。意译不等于臆测大意以遮掩无知。 将文言语句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求考生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从微观上,能把握句子中实词、虚词用法和意义,即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对常用的26个文言虚词,直至对文言固定句式、文言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文言文一些特殊表达现象,都有个准确把握。二是从宏观上讲,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句。 在完成文言文语句译时要注意按照“留、换、补、删、调、贯”六字法进行。留,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指文吉句中带修辞瑰坟的说 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语句翻译完成后,再回头检查一遍,看看有没有漏译,语句是否通顺。 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传统的考查方法之一,它虽然侧重于语言形式的考查,但由于同时也涉及内容,因而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考查手段。 复习重点 一、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出发,文言文的翻译总是采用直译为主的方式,意译只能是一种次要的方法。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同原文保持一致。所谓意译,则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甚至可采用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高考的特点固然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材料在宏观上的掌握,但更要求考生能够从微观上了解并熟悉文言文字词句式等语言知识。因此,历年来试题的设置主要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所以,翻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表面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但测试的重点可能还是在于某一实词、虚词或者文言句式,其中又以考查把握多义实词的能力为主,涉及面广,因此说,对文言译句的复习,当是以字、词、句基础知识的复习为基础。 二、句子的理解 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是翻译文言文语句的第一步,理解文言语句必须遵循古文的一般规律并把握其特殊性。对句意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要在全文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全文或文段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如:对“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南齐书韩孙伯传)”的翻译,就要注意这是在介绍韩孙伯所处的社会环境,所以翻译成“按襄阳当地的风俗,邻里之间要在各自的分界处种上桑树作为分界的标志”。 2. 要注意省略句、倒装句、词类活用、通假字、互文见义和偏义复词的理解,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把握,往往是翻译文言语句的关键。如:“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语出愚溪诗序)此句中“居”后省略了宾语“于此”或“于是溪”,“姓”是名词作动词,“给取姓”的意思。那么此句就可翻译成:姓冉的人家曾经在这条小溪居住,所以就给小溪取此姓,叫做冉溪了。 3. 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通过前后推导,或选项推敲分析等方法,进行认真理解。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语出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这是孔子教育子路、冉有的话,文中难懂之处是“疾”“舍”“为之辞”几处,既是教训之语,那么“疾”就不可能是“生病”之意,当是“厌恶”之意;“而”有表示并列和表示转折关系两种理解,依据意味推敲,自然当作转折关系理解更好,那么“舍曰欲之”与“为之辞”就在语意上相反了,以此推断“舍”是“停止”之意,“辞”是“托词”“借口”之意。整句意思就可翻译成:品格高尚的人厌恶那些不说自己想做什么事却去找借口推脱责任的人。 4. 利用文言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把握句意。也就是说,在理解文言句子时,要充分利用对应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去把握文句意思。如:“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语出谏太宗十思疏)这是一个对偶句,前后两句对应词语的词性担当的句子成分完全相同,甚至有些对应词语的意思根本一样,如“望”“求”,都应该是想、希望之意。所以整句可以翻译成:源流不深却希望水流到很远的地方,根生得不牢固却想要树木长得高而茂盛。 5. 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看枝叶;或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句间关系。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分析主干,“古人鸟兽”是主语,“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语中“古人”与“观于鸟兽”是一种主谓关系。“往往”是副词,“有”是动词,作谓语。“得”就应该是宾语,看来是动词名用,引申理解为“收获”“心得”较为恰当。所以整句就可翻译成:古人对天地、山河、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常常有所收获。 6. 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去把握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如:“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语出战国策魏策)“挠”一词陈述“色”,应为形容词,不能作动词,联想到“不屈不挠”,应理解为“屈服”之意。“长跪”一词古汉语是“直着身子跪拜”,这里也不例外。“谢”有多种意义:感谢、拜谢、谢绝、辞谢、告诫、谢罪等。根据前面对“挠”字的理解,应取“谢罪”“道歉”之意。所以整句应翻译为:秦王露出屈服的神色,直着身子跪拜,向他表示道歉。 三、文言翻译的原则: 1. 译文忠于原文,要做到“信”。所谓“信”,也就是不能脱离原文语义,与原文语义要保持完全一样。 2. 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就是要做到“达”。所谓“达”,也就是行文通顺,意思表达清楚明白。 3. 译文要体现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风格,语言要“雅”。所谓“雅”,就是要注意语言的美化,尽量用最美的语言翻译原文。 三. 翻译的技法。 1.“留”字法。 对原文中的人名、官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可以采取保留的办法进行处理,不必翻译。如:“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其中“大中丞”就是表示官职的专有名词,翻译时采取保留的办法处理。整句可以翻译成:在这时,凭大中丞的身份担任吴县巡抚的官员是魏忠贤的亲信。 2.“对”字法。 对已由单音节词发展成双音节词语的,我们可以采用对译的办法处理。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其中,“求”现在变成了“要求”,“木”现在变成“树木”,“固”是使动用法,变成使牢固。整句就可以翻译成:我听说想要树木长的高大,就一定要让它的根生得牢实。 3.“换”字法。 对有些文言词语,我们现代汉语已经不用了,而是用别的词语来替换了。如:上例中的“闻”,现在都不单用以表示听说的意思,现在就换用“听说”一词来翻译。 4.“增”字法。 对文言句子中的省略部分,翻译的时候应该为了使语句通顺,必须增补出来。如:“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未足”之前省略了主语“我们”,“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应补出:对那些追求儒道却把穿得不好、吃得不好当作耻辱的读书人,我们不值得和他们议论。又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显然省略了“威”之类的词语,要补出来,这样就可译为:“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谁厉害?” 5.“删”字法。 对于顾问中表示停顿或凑足音节的助词和部分表示陈述语气的助词,翻译的时候可以直接删除,不必译出。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夫”是发语词,不翻译。 6.“调”字法。 对于文言倒装句,翻译的时候,必须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顺句。如:“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首先顺句为:凡不能教子女者人,亦非欲陷其罪恶。再翻译之。又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主谓倒装的句子,翻译时需颠倒过来,译为:“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 有些特殊的句子,译时需要扩充或凝缩。如:“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这类句子言简而意丰,如果不多用些笔墨,很难把句子表达清楚。我们可以翻译为:“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再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这样的句子,是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四、 文言翻译的方法 由于高考中采用直译的方式,因此,翻译句子应该着重以直译为主进行训练 1对照翻译:文言单音词对译为现代汉语双音词或多音节词 如:“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信物 亲近 2换成今语:主要是一些古今同形异义词、通假字 如:“祖父”“妻子”“受业-授业”“尺寸之地”中的“尺寸”译为“一点点” 3照录不译 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地名、国名、年号、朝代、官职、典章制度等。 4删掉不译 如:句首发语词、陪衬语素、结构助词、个别只起语法作用的连词。 5补充省略 6调整语序 (以上六种方法视具体语境来运用,不可生搬硬套) 第五章 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所谓“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指的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这实质上仍然是在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新教材就有专门以“整体把握,筛选信息”为教学目的的单元设计。高考文言文考试,在阅读方面越来越接近现代文阅读,我们要调整复习策略,认真研究考纲,有意识的及早从全篇的角度加强文言文全篇阅读能力的训练。 一、 考查形式 1、 对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设题或对某一问题从多个不同方面进行叙述。(从文中找出某个观点的依据,或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及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 如:92年第7题 题干为“传文评价陈寿说:其为时所重如此(关键在其字的指代,选D项)这样说的依据是”选项列出四项依据,要求考生从中选择一条正确的。这种形式的考查在91年94年也曾出现过,此种考法的不足:考查的角度较单一,信息量不大。 2、 选择能够说明同一问题的数个句子。(近几年高考题中出现的一种新样式) 如:99年“能够表现苏琼处事艺术的一组是”,2000年高考“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组是”2002年“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此种考法综合性强,考查效果好。 二、能力训练方法 1、平时阅读时,多进行圈点和摘记训练 圈点文中关键的词语,摘记文中的主要内容。这样可以将长文读短,把内容简化,利于抽译出文章的要点。 3、 建立整体的阅读观,既要注意题干、选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湖南长沙乡村运营职业经理选聘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2025广西贺州学院面向海内外诚聘高层次人才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2025年温州永嘉县乌牛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聘劳务派遣人员1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2025年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公开招聘编外聘用制工作人员(2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完整版)
- 2025年烟台海阳市卫生健康局所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46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完整版)
- 2025广西桂林工程职业学院人才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5河北丛台区选聘农村党务(村务)工作者42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1套
- 2025春季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机关所属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人才5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广东韶关市乳源县东坪镇人民政府专职消防员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完整版)
- 2025贵州传媒职业学院第十三届贵州人才博览会引才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建筑工程项目技术总结报告模板
- 2025年吉安县公安局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留置看护男勤务辅警29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7历第一次月考】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 2025年西学中培训结业考试卷(有答案)
- 黑素细胞基因编辑-洞察及研究
- 男衬衫领的缝制工艺
- 拆除工程吊装方案范本(3篇)
- 税务稽查跟踪管理办法
- 2025校园师生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方案
- 学校教室卫生检查标准及执行细则
- 招投标业务知识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