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食品添加剂.doc_第1页
热点专题食品添加剂.doc_第2页
热点专题食品添加剂.doc_第3页
热点专题食品添加剂.doc_第4页
热点专题食品添加剂.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点专题:食品安全(食品添加剂)一 问题的提出2008年6月28日,位于兰州市的解放军第一医院收治了首例患“肾结石”病症的婴幼儿,据家长们反映,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食用河北石家庄三鹿集团所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7月中旬,甘肃省卫生厅接到医院婴儿泌尿结石病例报告后,随即展开了调查,并报告卫生部。随后短短两个多月,该医院收治的患婴人数就迅速扩大到14名。随着问题奶粉事件的调查不断深入,奶源作为添加三聚氰胺最主要的环节越来越被各界所关注。另据医学专家介绍,三聚氰胺是一种低毒性化工产品,婴幼儿大量摄入可引起泌尿系统疾患。目前患泌尿系统结石的婴幼儿,主要是由于食用了含有大量三聚氰胺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引起的,多数患儿通过多饮水、勤排尿等方法,结石可自行排出。(百度百科/三鹿)二 相关事件1.2010年8月23日,南京扬子晚报首次爆出约30多名市民因食用小龙虾导致肌红蛋白超标引发了“横纹肌溶解”,一时引发人们的恐慌。该文章怀疑造成这一症状的“罪魁”是“洗虾粉”,许多媒体亦纷纷查出“洗虾粉”的主要成分是草酸,“酸性为醋酸的10000倍,是导致肌肉溶解症的主要原因”。但实际上无论是草酸还是柠檬酸和亚硫酸盐,经过高温烹煮后残留并造成“肌溶解”的可能性都很小。引起横纹肌溶解的药剂应该是在虾肉中小龙虾的养殖环节更加“可疑”。2.2010年8月,多家媒体报道武汉、江西、山东、北京等地女婴被发现有激素检测超标等早熟症状,这些婴儿均食用过圣元公司生产的奶粉,而圣元回应其产品绝对安全。一时间刚从三聚氰胺事件走出的中国奶粉业又现阴霾。3.2010年7月央视消费主张披露,在西北地区最大的粮油批发市场西安粮油批发交易市场及附近,许多大米都打着黑龙江五常“稻花香”的旗号,实际上却是用湖北大米、江苏大米与东北大米进行混合加工的,这样混搭出来的米还被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调和米。为了使假冒的五常“稻花香”有香味,在加工过程中添加香精,在这里几乎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在西安六红福米业有限公司,央视记者看到,一个医用输液管直接插进了加工车间出料口,输液管内流动着一种淡黄色的液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输液管里的液体就是香精,可以让加工出来的大米闻起来有香味。据说加工10吨“香米”,需要不到1公斤的香精。4.2010年4月,媒体报道面粉增白剂加石灰粉被指要出人命在网上以及社会引起很大反响,而报道中声称江苏南通如皋一家食品添加剂公司在生产面粉增白剂时加入了石灰粉,含量达30%,大约每4斤增白剂里加了1斤石灰粉,这些面粉增白剂经由中间商销往了山东、江西、安徽等地的大中型面粉企业,继而变成百姓的食物。5.2010年9月,第一新闻最近报到了西安北二环蔬菜副食交易中心个别商户为图生姜好卖,竟昧着良心用硫磺熏制生姜,而这种熏过的生姜长期食用对人体健康不利。27日,记者又对西安市的其他几个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做了调查,结果发现这些批发市场普遍存在加工或销售“硫磺生姜”,用硫磺给“生姜美容”已经成了生姜行业内的潜规则。三 原因分析1.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缺陷有直接关系。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粗放经营、规模小、技术手段落后仍是食品生产和经营的主要方式。由于法律体系不健全和执法不严等原因,大量的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处在法律监督的“盲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在有40多万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一共有12万家;有16万、17万家是获得相关的证照,但是没有获得生产许可证;还有16万、17万家是什么证照都没有获得的。2.食品安全也与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落后有关。只有提高农民素质,增强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才能从源头上把好食品安全关。据商务部对农村生产者的一项调查显示,相当部分农民不知道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和兽药目录;近50%的农民在使用农药和兽药时没有农业技术人员指导,只是凭感觉使用,一药多用现象相当普遍。近70%的蔬菜上市前没有经过产地检验。因此,如果不改变农村生产方式,增强农民的食品安全意识,食品安全问题就无法从源头上得到解决。3.食品的小作坊式分散化生产。从近年发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看,几亿农民分散生产农产品,几十万小作坊随意制作各种食品,他们使用的设备简陋、技术水平落后、卫生状况恶劣、产品质量难以得到控制。食品生产从“田间”到“餐桌”的环节越来越复杂,给监管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国家质检总局调查的45万个食品生产企业中,10人以下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有35万家,29%的企业无标生产,60%的企业出厂不检验或根本不具备检验能力,这些小作坊“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条件差、工艺乱”,食品质量和安全难以保证。如何有效解决“食品小作坊”难题,已经成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决定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突出问题。4.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够完善。一是食品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差,涉及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如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农业法等,仅仅对食品质量作了一些概要性规定,有较大的法律监管盲区,且食品卫生法确定的执法主体职责与现实情况有所脱节,不适应多个部委共同按职能分段监管的现状。二是食品法律法规的条款笼统,操作性差,一些法律法规规定的比较原则和宽泛,有些条款甚至完全过时,对实际问题约束力较低,操作性不强。三是食品法律法规的罚则较轻,法律效力不够,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极其严厉的惩罚力度而言,缺乏威慑力。四是食品安全监管配套法律法规未出台,执法力度不够。5.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责不明确。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方面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监督管理部门多,如水产品的监管就涉及到包括渔业、质监、食监、卫生防疫、检验检疫和工商等部门。部门间的职能交叉、重复执法、重复抽检、执法缺位、监管空白等现象较为突出,部门之间形不成合力,监管责任难以落到实处。6.食品质量安全的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共有各类检验机构数万个,行政色彩浓厚,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检测设备、检测技术落后,很难为食品质量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此外,由于部门障碍,检测报告的法律效力不被广泛承认,造成了检测资源的不必要浪费。而不同环节的检测,必然导致监管效果的不同。如工商部门为了整治流通市场食品安全,制订了一系列商品安全管理制度,并且试图通过进行经常性的市场抽检发现问题。但由于处于管理链条的最末端,发现问题时危害往往已经造成。7.经营者素质不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部分食品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唯利是图思想严重,不注重食品质量;有的食品经营者在进货时很少去注意商品的商标、厂名、厂址,甚至生产日期及合格证等内容,因为他们只在乎价格,很少考虑其它因素;而有些消费者在消费时,受个人收入低等因素的制约,首先考虑的也是价格因素,忽视产品的内在品质,即便是在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大多是吃出问题不维权。8.食品安全知识及安全意识不高,食品安全宣传的声势不大、氛围不浓。居民对食品安全的认识不高,特别是农村牧区群众食品安全意识较低,自我保护能力低下,间接造成了违法食品有市场需求、违法者有生存空间。作为食品生产者,尤其是生产蔬菜、瓜果的农民,他们对食品安全认识的程度普遍较低,他们大多不知道什么是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所以,就更谈不上如何去生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了。四 具体对策1.我国首部专门规范食品添加剂生产的管理规定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6月起正式实施,这个规定对企业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规定指出,食品添加剂是指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以标准、公告等方式公布的可作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其他物质不得作为食品添加剂进行生产,不得作为食品添加剂实施生产许可。2.卫生部网站消息,卫生部监督局近日发函,就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征求意见稿)向各有关单位公开征求意见。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起草了餐饮服务单位现榨饮料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近日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现榨饮料不得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后餐馆在饮料中放添加剂装作现榨最重可被吊销许可证。现榨饮料应存放于加盖的容器中,加工后至食用的间隔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4.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有关通知精神,卫生部等部门4日联合印发2010年加强整顿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要曝光一批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企业名单,严厉打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违法犯罪行为。5.最高人民法院等几部委近日也明确表态,加强食品安全管控,对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分子应定罪量刑,甚至死刑。五 专家建议1.加强监管体系建设。我国的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5万亿,占到全国工业总产值的9.1%,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食品工业数量扩张的时期,加强监管体系建设显得尤为必要。而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加重视食品质量、走规模化发展道路,则是将食品安全风险降到最低点的必然选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长安)2.规范添加剂使用、维护食品安全需要强有力执法的保证。食品安全法已经出台,各部门执法一定要从严,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凡事要从公众利益出发,不能因为企业对地方财政贡献大,就对其手下留情。(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高彦祥)3.转变事先许可、事后抽检、出了事故进行处罚监管方式。要想及时发现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必须转变事先许可、事后抽检、出了事故进行处罚监管方式,相关部门应把好关口,主动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和食品中有害因素进行检测,这也是获得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重要依据。(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高彦祥)4.建立食品添加剂使用追踪机制。对添加剂生产厂家要严格执行生产销售的登记备案制度,将产量和去向备案,对使用厂家要登记添加剂来路和使用情况。这样才能把住超范围、超量使用的关口,也便于追查和监督。与此同时要在食品监督方面保证公众的知情权,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上海食品添加剂行业协会名誉会长彭瑞衍)5.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必须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一些基层机构缺少必要的检测设备,专业检测人员普遍缺乏。(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王竹天)6.提高行业守法意识。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监督出来的,更不是检测出来的。关键还是要靠企业自律。政府各部门在监管过程中,应更多发挥行业协会的沟通作用,加强企业自律意识的宣传,提高行业守法意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六 相关评论1.面粉增白剂的有效成分为过氧化苯甲酰,近些年来,不少机构与个人都呼吁禁止将过氧化苯甲酰作为面粉处理剂使用,此前粮食部门及不少生产企业也建议在面粉中停用过氧化苯甲酰。而过氧化苯甲酰所以一直未被禁用,除了禁用可能导致部分面粉添加剂企业停产之外,很大程度上也与有关专家力挺面粉中使用过氧化苯甲酰无害有关。而实际上,相关标准在规定过氧化苯甲酰可以作为面粉“处理剂、漂白剂”使用的同时,是规定了最大使用量的,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不少企业为了使面粉看起来更白,往往超标添加过氧化苯甲酰。部分无良企业甚至通过过量添加过氧化苯甲酰改变面粉的色泽,将低等级面粉伪造成高等级面粉,损害下游生产企业与消费者利益。而对于部分企业超标添加过氧化苯甲酰行为,有关部门表示存在监管上的难度,甚至认为“这个真没法查”。由此,关于在面粉中是否该添加“增白剂”的问题,以国内一些大型面粉加工企业为代表的“主禁派”与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为代表的“反禁派”之间的论战由来已久。“主禁派”的理由是,增白剂不仅会破坏面粉的营养结构,而且因具有致癌作用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反禁派”的理由相对简单,不过是针锋相对地提出,增白剂不会对人体构成伤害。不管争论的理由对与错,或许,添加剂本身并没有错,但行业的不规范运营,却往往使得消费者成为最终的受害者。制定和颁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不失为规范食品添加剂的一次契机,无论什么时候,消费者都有权知道他们到底吃了些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在事关自身利益的食品安全领域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通过新闻报道我们可以看出,虽然“面粉增白剂被获准注销”,但市场上并没有立马绝迹。增白剂是被彻底停用还是继续暗中流通,事关民众安全健康,谁会视为儿戏?然而,信息壁垒的存在使得消费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监督监管的不力又将消费者推向了更为不利的境地,于是,我们不得不一次次因遭蒙蔽而利益受损,甚至付出惨痛的健康代价。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事关民众生命健康安全,切不可有一丝的失误与马虎,对于面粉中使用过氧化苯甲酰而言,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