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小学资源网 高中总复习生物生物与环境 人与生物圈专题练习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D解析:生态因素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布等有直接影响的因素。对玉米的发育而言,害虫是玉米的天敌,光照时间及强度直接决定着玉米的光合作用合成量,土壤的pH则直接影响玉米代谢反应中酶的活性,势必影响玉米发育。玉米田的海拔高度对玉米的影响则通过温度间接起作用,不属于生态因素。2. C解析:适宜的温度保证生物体各种代谢活动正常进行,温度影响着动物的形态、习性及动物的繁殖。近海分层分布着各色海藻,主要是由于不同区域的海水中光质成分不同。3. D解析:温度不仅影响着植物的分布、形态,而且也影响着植物的开花活动。海南岛与广州市的南北距离虽然只有400多千米,气温却有一定的差别,椰子树的开花活动对温度很敏感,因此在广州市栽下的椰子树很难开花结果。4. C解析:枭的眼睛比一般的鸟类大很多,这主要与光照密切相关;不同的鸟类在树林中占有不同的栖息地,这主要与食物密切相关;沙漠中的骆驼刺地上部分只有几厘米,根深却达到15米,这主要与水分密切相关。5. B解析:虫草属真菌侵入虫草幼虫体内,菌丝逐渐充满体内而变为菌核,使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可以判断真菌与幼虫之间属于寄生关系;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的生物,属于消费者,真菌、虫草幼虫都以其他生物为食,它们属于消费者。6. B解析:种内关系是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全孢螺菌和双小核草履虫是两个物种,它们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属于共生关系。7. C解析: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的现象叫做竞争。双小核草履虫与袋状草履虫都能以细菌和酵母菌为食物,将它们共同培养在含好氧型细菌和酵母菌的培养液的试管中,二者存在竞争关系,但由于它们的主要食物不同,因此不可能均匀分布。8. C解析:自然界中物种形成的方式有多种,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但有的新物种形成不需要地理隔离,例如,多倍体植物的形成。9. B解析:从表面上看竹林确实没有明显分层,但是一个群落是由多个种群组成的,竹林也不例外,群落内会有其他动、植物。竹子长势整齐只能表明乔木层整齐,在竹林内还有草本植物,这表明在垂直结构上竹林表现出了一定的分层现象。10. B解析: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生物个体间的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也会增加,使得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而保持相对稳定,可见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11. A解析:气候适宜、食物丰富、捕食者较少、寄生病原体较少等都会引起鸟类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鸟类种群密度增加后又会导致食物减少、捕食者增多、寄生病原体增多等,但是不会反过来引起气候的变化。12. D解析:cd段种群数量曲线围绕最大值上下波动,是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A选项正确;针对图象的特征,捕鱼、采伐等的时机应选择在K/2(即图象中的b点),“竭泽而渔”会使鱼虾数量下降至b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B选项正确;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老鼠,老鼠反而会大量增长,C选项正确;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在稳定期大量合成,D选项是错误的。13. C解析: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水面上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在垂直结构上,由于食物等因素的影响,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14. D解析:B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的增加量最大,A选项正确;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密度达到最大,B选项正确;从O点到D点,种群密度越来越大,种群数量越来越多,种内斗争也越来越激烈,C选项正确;B点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故D选项错误。13. D解析:群落的空间结构是长期演化自然选择的结果,它可以充分利用资源,缓解了种间竞争。群落结构特征主要是温度和水分作用的结果。15. C解析: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是可以不同的。在生态系统中,有的细菌属于分解者,如腐生细菌;有的细菌属于生产者,如硝化细菌、光合细菌等;有的细菌属于消费者,如根瘤菌等。自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只能处于第一营养级;异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可以是消费者,也可以是分解者。16. C解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因此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在生态系统中,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不仅仅是捕食关系,有的还有竞争关系;食物网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差。17. D解析:池塘、水库、稻田等都属于人工湿地,属于湿地生态系统;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实现了氨向硝酸盐的转化,而不是氮向硝酸盐的转化;湿地生态系统是巨大的蓄水库,其中有着十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二者不是因果关系。18. A解析:香蕉不能在我国北方种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温度是其中的主导因素;圆褐固氮菌属于自生固氮菌,其同化作用类型为异养型;在麦田中,小麦与杂草构成竞争关系,需要人的不断管理,才能维持小麦的优势地位,一旦人的作用消失,就会很快退化;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其收获物大量输出农田生态系统,同时需要向农田中人为输入物质如种子、化肥等,因此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物质是不可以循环利用的。19. D解析:在A、B、C、D点进行农药防治,有的害虫仍能生存,说明害虫体内本来存在抗药性突变,A选项错误;农田害虫防治是控制害虫的发生,并非完全消灭害虫,B选项错误;在E点已经引入了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C选项错误。20. B解析: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可能是生产者,A选项错误;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被绿色植物重新利用,B选项正确;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不可能被绿色植物同化作用所利用,C选项错误;有的分解者是动物如蚯蚓等,D选项错误。21. B解析:红树林属于湿地生态系统,A选项错误;红树林的抵抗力稳定性比较强,但恢复力稳定性较弱,C选项错误;建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并不意味着禁止对红树林的开发和利用,而是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D选项错误。22. D解析:太阳光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化成储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是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选项正确;在一段时间内,若b种群数量增加,则a种群数量减少,c、d种群数量都增加,B选项正确;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其传递效率只有10%20%,因此m2获得的最多能量是20% m1,m3获得的最多能量是4% m1, m4获得的最多能量是0.8% m4,则m2 + m3 + m4最大值为24.8% m1,C选项正确;初级消费者b越多,次级消费者c获得的能量越多,D选项错误。23. C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A选项正确;食物链越长,能量损失越多,最高营养级上获得的能量越少,B选项正确;前一营养级能量越多,下一营养级获得能量也越多,C选项错误;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越多,D选项正确。24. C解析: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选项错误;一般情况下,增加1 kg,至少增加125 kg,B选项错误;由于一部分能量在次级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了,因此从能量关系看,+,不可能出现=+,D选项错误。25. C解析:此食物网中包括3条食物链:海洋植物大型杂食性海洋鱼,海洋植物草食性鱼大型杂食性海洋鱼,海洋植物草食性鱼小型肉食性鱼大型杂食性海洋鱼,A选项正确;大型杂食性海洋鱼与小型肉食性鱼都捕食草食性鱼,二者具有竞争关系,B选项正确;此食物网的四种生物体内DDT浓度最高的是大型杂食性鱼,C选项错误;从理论上计算,大型杂食性海洋鱼每增加1千克体重最多需要海洋植物=11/210% + 11/410%10% + 11/410%10%10% =280千克,D选项正确。26. C解析: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部分能量仍储存在尚未被吞食的兔子的骨头、毛发中,部分能量以狼的粪便形式散失,因此狼只能获得兔子的部分能量,A选项错误;兔子是草食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当狼捕食兔子并经同化作用合成了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从第二营养级流入了第三营养级,B选项错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能量从非生物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C选项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D选项错误。27. B解析:衡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该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能否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要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则必须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等成分,能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是阳光,都要输入太阳能,所以制作的小生态瓶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的特殊性表现在密闭而不开放,避免外界其他因素的干扰。28. C解析:甲虫以土壤中的落叶为主要食物,说明甲虫为分解者,A、B选项错误;甲虫不进入食物链(网),生产者位于能量金字塔的最底部,D选项错误。29. C解析:从能量角度看,源源不断的太阳能是生物圈维持正常运转的动力,是生物圈赖以生存的能量基础;从物质方面来看,生物圈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30. C解析: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以及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等。31. A解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以及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其中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32. D解析:将外来物种引入到缺少天敌的地区,由于缺少竞争,各种生活条件均适宜,因此导致引入物种的种群密度增加。33. D解析:一枝黄花传到一些地区,失去了原产地天敌的控制,失去了原产地与其有竞争关系的物种的制约,同时当地气候适合一枝黄花的生长,因此疯狂生长,成了这些地区的绿色灾难,A、B、C选项正确;在自然状态下,对于一枝黄花来说,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而且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因此D选项不符合题意。34. A解析:野生植物的经济效益是指野生植物直接产生的经济价值,比如提供的药材、木材、工业原料等;生态效益则是指野生植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比如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社会效益则是在社会的就业、旅游等方面产生的效果。题目中是指野生植物的基因库的资源效益,野生植物有许多人类尚未知道的资源,有许多人类尚未了解的基因库,特别是生物工程迅速发展的今天,野生生物基因库的资源效益越来越显著。35. A解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包括四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二、非选择题1.(1)竞争(2)把长势相同的狗尾草等量分为A、B两组,均用甲液培养,过一段时间后向A、B两组培养液中分别加入等量蒸馏水、乙液,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两组草的生长情况(培养容器符合实验要求,培养过程均要通入空气)。(3)单一变量解析:(1)大麦与狗尾草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大麦正常生长,狗尾草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说明二者之间形成竞争关系。(2)、(3)设计实验时,应该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科学性原则,仔细研究该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的实验过程,就可以发现该实验的不足之处是没有遵循单一变量原则。2.(1)影响菊花开花的关键因素不是光照时间的长短,而是黑暗时间的长短(2)支持由实验结果可知,当黑暗时间足够长时,无论光照时间长短,菊花都开花,相反则菊花不开花(3)第一步:取长势基本相同的菊花两盆,编号为A、B第二步:将两盆菊花均在其他条件适宜、连续光照10 h和连续黑暗条件下培养,但A盆菊花连续15 h黑暗条件下培养时插入瞬间光照,B盆菊花连续10 h光照条件下培养时插入瞬间黑暗实验结果预测及相应结论:结果1:A盆开花,B盆不开花,结论:瞬间光照不影响开花,瞬间黑暗影响开花;结果2:A盆不开花,B盆开花,结论:瞬间光照影响开花,瞬间黑暗不影响开花;结果3:A盆开花,B盆开花,结论:瞬间光照不影响开花,瞬间黑暗不影响开花;结果4:A盆不开花,B盆不开花,结论:瞬间光照影响开花,瞬间黑暗影响开花(4)增加或减少菊花所处的黑暗时间;在秋天减少菊花所处的黑暗时间(增加一天内的光照时间),可以使菊花开花延迟(如在元旦开花)。(其他合理答案亦给分)解析:(1)表一的光照时间均为10小时,但能否开花取决于黑暗时间的长短,因此影响菊花开花的关键因素不是光照时间的长短,而是黑暗时间的长短。(2)表二表明,只要黑暗时间达到15小时,无论光照时间长短,植物均开花,否则,植物均不开花,因此该实验支持上述结论。(3)设计实验应该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科学性原则。(4)根据光周期原理,增加黑暗时间,可以使菊花开花时间提前;减少黑暗时间,可以使菊花开花时间推迟。3.(1)“S”(2)空间的限制(3)减少由于撤掉屏障,不再给予水蚤食物,水蚤只能捕食草履虫(4)如下图所示解析:(1)题中少量水蚤和草履虫在水族箱内用屏障隔开,给予充足的食物,并满足其他生活条件,但两者由于空间限制,种内斗争加剧,h小时后,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都发展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因此两者都呈“S”型增长曲线。(2)达到K值时,由于空间条件的限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3)h小时后,由于撤掉屏障,不再给予水蚤食物,水蚤只能捕食草履虫,h小时以后,草履虫数量减少。(4)二者达到平衡。4.(1)吸胀渗透增加基本不变减少(2)较高呼吸能量(3)水稻稻苞虫和水稻水稻和杂草(4)污染环境,浪费能源(5)生物防治微生物(或分解者)解析:(1)在种子萌发初期,尚未形成中央液泡,主要依靠吸胀作用吸收水分;发芽后,形成了中央液泡,主要依靠渗透作用吸收水分;发芽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有机物减少,但水分增加,矿物质基本不变。(2)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种子的呼吸作用越强。(3)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农民不断地从事施肥、除草、治虫等活动,目的是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4)如果把作物秸秆当燃料烧掉,不仅不能充分利用秸秆中的能量,而且污染环境。(5)生物防治不仅可以减少稻田害虫的危害,还可以防止农药污染。5.(1)甲丙乙丁甲食物链(2)甲减少、乙增加、丁增加(3)10 000(4)丁解析:(1)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营养级越低,含的能量越高,因此图中所示的食物链为:甲丙乙丁;甲的营养级最低,含碳元素最多;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成进行传递。(2)根据上述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关系,可知甲减少、乙增加、丁增加。(3)丁每增加10千克生物量,需消耗生产者=10101010=10 000克。(4)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高,体内积累的有机物越多,因此丁体内积存重金属污染物最多。6.(1)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提高物质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2)水稻、大豆20(3)分解者(4)由共生的根瘤菌进行固氮作用解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是生态学的一条基本原理,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被分层次多级利用,使生产一种产品时产生的有机废物,成为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投入,提高了能量转化效率,减少了环境污染;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起决定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全知识培训员工课件
- 3.1 第2课时 利用坐标或方位确定位置八年级下册数学同步说课稿(湘教版)
-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四节激素调节说课稿1 (新版)新人教版
- 重庆市中储粮2025秋招笔试行测高频题库及答案
- 3 叶的蒸腾作用说课稿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青岛版(五四制2024)
- 安全知识培训企业介绍课件
- 唱着歌儿摘星星(唱歌 坐飞船)说课稿小学音乐西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西师大版
- 海南优化安全教育培训系统课件
- 2024年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美丽传说 第3课《葡萄沟的传说》说课稿 新疆教育版
- 大学办公室入部申请书
- 超市连锁公司门店运营管理手册
- 《法制教育守护成长》主题班会
- 输变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
- 居民公约工作总结
- 骨科疾病的深度学习研究
- 绿植租摆服务投标方案(完整技术标)
- 矿山安全培训课件-地下矿山开采安全技术
- 汪小兰版有机化学答案全
- DB32∕T 3751-2020 公共建筑能源审计标准
- DB51T 2975-2022气凝胶复合保温隔热材料及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 高中音乐《学会聆听音乐》第三课时《联想与想象》 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