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禅宗文化对当代人的启迪.doc_第1页
六祖禅宗文化对当代人的启迪.doc_第2页
六祖禅宗文化对当代人的启迪.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祖禅宗文化对当代人的启迪2011-12-20 15:47:15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网络版 暂无网友评论分享到: 0浏览字号:大 中 小|打印本页|通过Email推荐给好友:访广东四会市六祖寺方丈释大愿姚善良 柳潇吟在“2011广东禅宗六祖文化节”举办地四会六祖寺中,海内外宾客云集,文化节活动精彩纷呈。作为此次文化节承办方的六祖寺方丈释大愿法师成为了众多媒体与禅文化爱好者追踪的“明星”,好不容易找到一个间隙,笔者对释大愿方丈有缘进行了一次专访。人文岭南:为什么说六祖惠能在四会的15年是南禅弘法体系圆满的时候?释大愿:四会这个地方是惠能大师隐居潜修15年的圣地,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成熟的南宗顿悟禅的修学体系。惠能大师开悟、接受五祖衣钵以后在这里潜修、长养圣胎15年,这个阶段是他一生之中最重要的时期。当然不是说最辉煌的时期,最辉煌的应该是他离开四会以后剃度出家,然后到南华寺弘法37年。六祖惠能对中国佛教的命运及中国文化的传承,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的一生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在家乡云浮新兴,他第一次听闻金刚经,当时有所启发、有些感悟,这个好像一棵苹果树萌芽的时候;到了湖北黄梅五祖寺,在那只有8个月的时间,他已经得到了五祖弘忍的认可并传其衣钵,这时就像苹果树已经长大开花;那么在四会隐居这15年呢,就是苹果树结果的时期,智慧果实就圆满了;六祖惠能在光孝寺出家得到教界公认以后,在南华寺弘法37年,这是智慧的果实跟大众分享的时期。所以说,六祖惠能在四会这段时期,是惠能大师承前启后特别重要的时期。他之前的闻法、求法、开悟,是到了四会隐居潜修15年后才得以圆满。我们也可以说,四会15年是他成佛的一个时期,因此,从禅宗体系完整形成来说,这里是一个源头,之后他在南华寺普度众生,座下有众多弟子开悟。我们还可以打个比方,因为惠能大师被尊称为东方如来,所以我们可以说,六祖惠能大师能够在四会的灵山秀水中圆满成就,就像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佛。所以说,四会是中国禅宗六祖的菩提迦耶;南华寺是中国禅宗六祖的灵鹫山;国恩寺是中国禅宗六祖的蓝毗尼。人文岭南:六祖南禅的核心是什么?释大愿:六祖禅的核心,就是“三无二三昧”,历代祖师的教法在六祖惠能大师这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之后,“三无二三昧”作不同侧重的弘扬,禅宗就形成了五家七派。什么是“三无”呢,就是:“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那“二三昧”呢,就是“一行三昧”和“一相三昧”。 “无念为宗”就是在我们观察世界的主观上来修,可以包括两个层面,一个从修行的角度来说,还是有一个次第。一开始当然像神秀禅师所说的那样子“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我们一开始,在凡夫妄念纷飞的时候,要时时刻刻提起禅法的正念来,不要被贪嗔痴的尘埃所盖住,这个是在突破无明之前所要做的。第二层面,从觉悟者的角度来说,当然是没有次第了,正念和邪念是相对存在的。我们要刻意保持正念的时候是因为妄念的根还没有连根拔起,当我们把妄念的根连根拔起的时候,则不需要刻意保持正念而恒时处于正念之中,这个时候正就是我们已经明心见性,能够常在正念之中不需要刻意保持,“邪正俱打却,菩提性宛然”,这个样子是无念为宗,“无”其实就是不执著于念头,而任何一个念头都是与佛性相应的,这种角度来修持,那也可以用一个比较浅显的儒家的比方,像孔子所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无念为宗”还可以喻为随心所欲、无惧,当然,孔子经过了一生的修行到了70岁才看透,而六祖惠能大师在年轻的时候就可以达到这样的一种境界和状态。这个就是“无念为宗”的一个修法。如果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我们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到悟性认识和自性认识的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凡夫的状态,比如我们看到一朵花,它的形状、颜色等就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虽然我们没有对境,但是第六意识用思维逻辑推理可以去解读判断某些事情,用这两种认识方法的话是永远都不能开悟的,所以一定要跳出这两种认识,要达到悟性认识的阶段, 那怎么才能达到一个悟性认识的阶段呢?根本就是心和境要没有距离。“无相为体”,不是没有相,而是在相的过程中不染,不对外界的种种相执著,就像禅诗中所说的,“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任何时候不对相起执著,通过禅的顿悟在一切相之中都能够消除凡俗心,但凡夫往往逢缘对境时,对相起种种的分别,如果能够顿悟,在一切相之中都能够消除凡夫心跟境界的对立,心境一如这个样子是“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在主客观的结合处,主客观结合起来修,事实上“无”就是不执著,那就是念念不执著,任何时候都是一个无住而住的状态,这是惠能大师主要的教法,然后“二三昧”就是“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 “一相三昧”就是指法界一相,这个是从理体上面来修,真正证悟了以后就知道尽虚空遍法界就是我的本体,因此任何相都是实相,那“一行三昧”是从实践上来修持的。人文岭南:现在爱好禅文化的人很多,惠能大师禅宗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是什么?释大愿:禅对于当代人的启示或者影响力越来越大,许多人热衷于参加禅修的主要原因,我想有这么一些因素:第一,南宗禅的核心就是“顿悟成佛”,我们从本体上来说与佛无二无别,惠能大师就说:“前念迷即是凡夫,后念悟即是佛。”佛与凡夫就在迷、悟之间。我们有一个念头能觉醒,这个念头就是佛,我们今天有一个念头成佛,明天有十个念头成佛,佛的这种性德就能够圆满显发出来。第二个因素是现代社会资讯非常多,网络时代的人着重视野,思维的深度反而更浅,更狭窄了。当代人只看当代人的东西,很难静下去来读“四书五经”,或者看看红楼梦都没太大兴趣,没耐性了。这说明人心比较飘浮,因此思维深度不够,比以前的人更浅薄,知识、资讯碎片化,大家都没有办法完整地静下心来去感悟人生,很多人都是很匆匆忙忙地往前赶,不知道目标是什么。所以特别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能够激发出内心的智慧,所以禅对当代人来说有越来越好的作用。禅修对人的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我们每天都能够禅坐一下,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心灵的健康是很好的。中国的学问之中,有天人之学。实际上作为学问的根本,它所思考的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能够和谐处理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跟我们当代生态文明应该是相通的。人并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而是大自然的一个成员,能够把这个念头转过来的话,人就不会自取灭亡,如果我们用一种主宰一切、主宰大自然的心态,拼命地向大自然索取和榨取,天灾必然会越来越频密。尤其是近几年的地震、异常气候、海啸等频发,跟我们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有关系,包括我们对日本“311”地震的这种反思,都要从生态文明,更有智慧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这个角度出发。尤其是,现在科学不管怎么发展,都离不开大自然,我们的科技不过是能够更快速地从大自然来攫取资源而已,攫取空了之后,实际上就是加速自己的死亡。当人越来越贪得无厌的时候,就表示我们的心被扭曲了,就迷掉了。东方文明从根源来说,要有一种敬畏的心,人和天地能够和谐相处的话,对我们这个文明的延续是有帮助的。不然,我们一味去追求物质文明的丰富的时候,就会导致各种天灾人祸。各种灾难越来越多,精神的田园会越来越荒芜。六祖大师禅的智慧能给当代社会以启迪。另外,惠能大师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说。一个可以归纳为创新,我想我们国家任何一个领域,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都离不开创新发展、生生不息的创新活力,这是中国传统文明的一个精髓。所以从创新角度来说,这个也是能够让我们的经济越来越发展和进步的根源,关键还是人的活力,再一个当然就是指禅的生活化,禅在生活之中来运用,任何的文明都是为了让人生活得更好,或者说现在所说的幸福等,惠能大师所说的教导都是基于这一点,基于我们在生活之中当下就可以运用,而不是说我们要学很久以后才能够用,惠能大师虽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他一个字都不认识,某一方面来说是缺陷,另一层面来说是少了所知障,少了束缚,他没有累积那么多框框圈圈,没有累积那么多围墙,我们学一种知识,如果执著它,那么知识在人与世界中变成了一道围墙,以后要突出重围就很困难了,惠能大师能够把自性的智慧激活起来,当然他的这种禅悟的智慧就来源于生活。我们在生活之中如何能够运用,能够开显内在本具的这种智慧力,就是禅,当下生活之中任何一种事情都是禅,如果不能开启智慧的话,任何一件事都会成为让我们起分别心、执著心的一个源头,所以从这么一个角度来生活化。另一方面,惠能大师思想的一种平民化,如果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累积和学习,只能适合一小部分的专业人士,正因为祖师禅不需要很长时间,以至于在一句话之中能够受启发,能够感悟,能够起作用,就能够照亮自己内心,禅是我们人人内心本具的智慧明灯,能够点亮它就能够照亮内心的黑暗,照破一些没有看到的盲区,就能够超越思维的局限性,归纳起来说就是让我们现代人活得更加自信,更加自由自在。并不是外在的东西阻碍我们,而是我们的成见束缚我们,绑住我们,所以只要打破成见,打破那种思维的惯性,人就会生活得更加轻松和快乐,那么如果你有自信,有自由,有快乐,有轻松,那我们现在所说的幸福就在其中了,觉悟和解脱也就在其中了。释大愿法师简介:释大愿法师,现任广东四会六祖寺方丈、湖南岐山仁瑞寺方丈、多家寺院住持、暨南大学中印比较研究所顾问与兼职研究员、广东省禅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文化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广东茂名市佛教协会会长、广东茂名市政协委员、广东肇庆市人大代表、湖南怀化市佛教协会会长、(韩国)世界禅佛文化交流联盟名誉总裁、广东四会市荣誉市民。大愿法师广设方便,近年来大力弘扬佛教文化、禅宗文化,以平等慈善、启迪心智为理念,在倡导社会与人类身心健康的宗旨下,在海内外广泛开展佛学研究与禅文化交流、禅文化系列公益讲座和社会公益慈善等活动,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赞叹和关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