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管理研究的回顾与追问.docx_第1页
后现代管理研究的回顾与追问.docx_第2页
后现代管理研究的回顾与追问.docx_第3页
后现代管理研究的回顾与追问.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后现代管理研究的回顾与追问摘要:后现代管理研究是国外管理研究领域三十多年来的核心之一。来自管理咨询和学术研究领域的专家对此都进行了精深的究。然而,国内研对后现代管理的研究却至于少数几人,未如对于其他管理理论的研究那样蔚为壮观。本文从后现代管理研究的起源入手,对后现代管理的概念与内涵、主要理论观点及争议进行回顾,并对其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开题报告 关键词:后现代管理;后工业社会;非理性;反思 后现代管理研究是国外管理研究领域三十多年来的核心之一。来自管理咨询和学术研究领域的专家对此都进行了精深的究。然而,国内研对后现代管理的研究却至于少数几人,未如对于其他管理理论的研究那样蔚为壮观。本文将从后现代管理研究的起源入手,对后现代管理的概念与内涵、主要理论观点及争议进行回顾,并对其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一、后现代管理的兴起的背景 西方后工业社会的到来是后现代管理兴起的主要社会背景。在1973年出版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贝尔提出,“在今后30年至50年间,我们将看到我称之为后工业社会的出现。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它将是21世纪美国、日本、苏联和西欧社会结构的一个主要特征。”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的概念首先涉及社会结构方面的变化,就是经济改造和职业体制改组的方式,而且也涉及理论与经验,特别是科学与技术之间的新型关系。”“后现代社会、后资本主义社会将是一个知识社会,其最主要特征就是知识管理将在管理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他认为“知识成了关键资源,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资源,这一改变使我们的社会成为后资本主义社会。它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的结构。” 非理性主义的兴起是后现代管理兴起的主要哲学背景。追溯理性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现代主义的启蒙哲学把人的理性放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诸多的现代管理理论也是建立在对于管理者理性推崇的基础之上的。汤姆彼得斯(1982)首先批判了以泰罗主义为代表的理性管理范式所具有的局限性。查尔斯汉迪(Handy,1989)认为,一个“非理性时代”已经到来, 其两大特征概括为“非理性,(unreason)和“不确定性”(uncertainty),我们要与这个“非理性”,“不确定性”的环境相处,就要进行组织的变革与创新。 二、后现代企业与后现代管理的概念与内涵 德鲁克(Drucker,1957)在未来的里程碑关于新的后现代世界的报告一书中,率先使用了“后现代”概念,这是管理学界第一次提出这个概念。他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正在转型的时代,一个前后时代相互交错的时代。此时,昨日的旧现代虽然继续充当表达思想的媒介、期望的标准及传达命令的工具,但己经不再行之有效地运作了;而正在发展的后现代尚缺乏定义、表现方式和手段,但是它己经有效地控制了我们的行动及决定这些行动有哪些影响力。” 总结大全 汤姆彼得斯在其追求卓越等一系列著作中,为我们描绘了后现代管理的种种面孔,但他却未对后现代管理进行理论整合,也没有提出后现代管理的具体概念。 澳大利亚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托马斯克拉克和毕马威咨询公司高级咨询顾问、国际变革管理集团董事伊莱恩孟克豪斯(2001)合著的企业再思考-未来企业模式一书中,对“后现代公司”进行过简单描述。 Clegg(1990)认为从字面上看,后现代性是现代性之后而出现的。他提出分化(differentiation)是现代社会的标志,现代性以分化的过程为前提,任务的分化意味着职务的分化。如果现代性的特征是分化,那么后现代性的特征是去分化(de一differentiation)。 Baudrillard (1987 ),Robert Cooper 和 Gibson Burrell (1988),Best Kellner(1991),Toulmin(1990 ),Rosenau (1992) ,Boje(1993 )等人也先后提出了后现代组织或后现代企业的概念。 中国经济学家张曙光(1996)提出后现代企业概念,用以指称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完全不同的企业模式。中国学者东方赢(2000)在超速模式中对“后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过可贵的开创性阐述,但未对后现代管理和后现代企业进行界定。罗珉(2002)认为,“后现代管理”相对“现代管理”而言,有两重不同而又相关的内涵。一是就组织和管理进程与时代特征而言,现代管理指西方近代以来发展资本主义造就的现代组织,及其价值观、组织目标、组织结构、管理机制和管理原则确立的以人为主体中心的理性主义与个体主义、集权主义等基本价值,这就是现代性。就此意义而言,后现代管理与后现代性是指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状态、管理实践、管理机制与组织文化在当代有重大变迁、转折。二是就管理形态而言,现代管理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出现的反抗近代资本主义传统因袭式管理的理性主义和管理的普遍主义的思想,它具有深远影响,如泰罗的科学管理、亨利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系统理论和管理科学理论等。后现代管理对这种现代管理理论既有承袭,也有批判、更新。(西方后现代管理思潮评述) 思想汇报 三、后现代管理研究的主要观点与争议 德鲁克(1988)提出,未来的典型企业应该被称为信息型企业。它以知识为基础,由各种各样的专家组成。这些专家根据来自同事、客户和上级的大量信息,自主决策、自我管理。信息型企业出现的原因很多,主要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企业需要冒险和创新、雇员队伍的重心转向知识型员工。 Daft 和 Lewin (1993)认为,后现代组织的特征是:放弃等级制度;分散决定权;对野心和抱负给予更多的宽容;可渗透的内外组织边界;员工的自主权;更新的能力;自组织单元;自我合作与协调机制;领导权从理性控制转变为没有控制。 詹姆斯布莱恩奎恩等人(1996)认为,在后工业时代,企业成功与否更多地依赖于它的智能水平和系统能力,而不仅仅是有形资产。专业智能在新经济中是大部分价值的创造源泉。在组织结构方面,他们提出了倒金字塔结构,即企业的管理人员提供支持服务,将后勤、分析及行政支持“分发”给专家,以发挥本领域专家的潜能;领域专家成为老板。 汤姆彼得斯 (洛杉矶时报称其为“后现代企业之父” ) 撰写了追求卓越、 追求卓越的激情、解放型管理等著作。在解放型管理一书中,彼得斯阐述了后现代企业及管理的一些特点:1.四大短命短命组织、短 命组合、短命产品、短命市场;2.不要时钟,不要办公室,只要绩效;3.解放员工,鼓励释放创业活力(在这个靠脑力创造价值的时代里,要如何管理人的想象力?管理者应该松手,创造一个适于表达任何想法的环境) ;4.组织解体,走向人人做项目之路(明天的企业几乎没有中层经理人,层级事业时代已经结束,幸存下来的经理人和员工会被导向项目模式);5.摒弃垂直整合,走向网络联盟。 托马斯克拉克和伊莱恩孟克豪斯(2001)主要是从组织结构、控制模式以及信息技术对公司的影响等角度,阐述了他们的后现代公司观点。他们认为,计算机所带来的实际协调成本的降低和技术迅速进步所增加的不确定性,将导致传统的组织层级结构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公司结构,即 “临时委员会结构”。其中,各项活动的协调是通过“扁平式”、分权式和国际性的网络结构而来的,因此这种新的组织结构更具灵活性,官僚作风更少。另外,由于市场变化异常迅速,总部对分支机构的影响大大减少包括技术选择、产品市场界定、拓展或多样化等战略性决策。 Worley, Christopher G 和Lawler III, Edward E(2006)提出要忘记工作职责,重新界定公司与员工的关系;建立基于个人的薪酬体系;放弃年度预算,使决策更加接近“前线”;用分权式领导代替传统的命令控制型领导。 开题报告 t 后现代管理研究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不同观点(罗珉,2002)。一是解构论。解构论否定理性主义作为管理理论的基石,否定传统管理学人性的基本假设,否定管理的普遍主义意义,否定传统管理理论的研究方法。二是建构论。建构论认为,作为现代性特征的还原理性和工具理性以及它所强调的理论、逻辑、客观性、预测和控制等,应当由对组织及其管理系统的差异和复杂性的敏感性、合理的解构论和对差异的宽容所补充或者取代,以及对案例研究、实验、修辞学、授权、自主性、参与性和适应性的强调;而现代管理学把组织及其管理的进步看作是朝向人类自身的实现和完善逐步进化过程的目的论观点则应被一种组织及其管理的进步是征服与抵抗、竞争与适应之间多少有些彼此独立的替代过程。 四、后现代管理研究的反思与追问 后现代管理思潮的某些主张和方法进入管理理论,动摇了人们曾经深信不疑的那些作为现代管理学基石的理念,如理性、人性假设、管理的对象、组织文化、管理原则等 (罗珉,2005) 。后现代企业产权模式的兴起,是一次企业制度的彻底革命。后现代企业产权模式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自我超越提供了一种可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张羿,2004)。 然而,实质上,在西方已经出现对于后现代管理理论的反思,其原因在于企业发展的现实与理论想象之间出现了偏差,传统企业和现代管理方式依然保持着强盛的生命力。时至今日,后现代管理理论研究中也有许多未能解释清楚的问题: 1.是先有后现代企业,再有后现代管理,还是在现代企业的腹中就孕育了后现代管理,抑或后现代管理与后现代企业相始终? 2.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界定后现代管理?是从企业管理的管理哲学、组织结构、权力关系、治理模式,还是需要全盘考虑?能否将后现代管理和后现代企业混为一谈? 3.我们今天的管理学研究还是沿用现代管理的基本概念来勾画当代的管理实践,如组织,在知识经济时代和网络经济背景下,是否可以重构管理学的基础概念和理论大厦? 4.有人说,管理学不像自然科学,而更像历史科学。管理学的概括,仅仅是人类管理活动历史的说明和其理论大逐步呈现,每一个步骤只是具体发展阶段中所认识到的真理的概括。那么,后现代管理是不是一个历史概念?抑或只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指示符号? 5.后现代管理是否适用于任何国家的一切企业?如果不是,它的适用范围何在?它的局限性何在? 思想汇报 参考文献: 【1】罗珉.西方后现代管理思潮评述.财经科学,2002,(3).【2】罗珉.西方后现代管理的研究特点. 南开管理评论,2002,(5).【3】罗珉.论后现代组织的概念和边界.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6).【4】罗珉.后现代管理理论辨析.管理科学,2005,(2).【5】罗珉.管理学现代性、超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论争.经济管理,2006,(4).于琨洪,董雨.论后现代主义管理理念.科学学研究,2007,(1).【6】李果,关可平.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后现代化与基础化的融合发展中国企业管理跨世纪的挑战.管理现代化,1998,(6).【7】李占祥,成瑾.后现代管理:重视与环境互动关系.现代企业教育,2006,(2)【8】张羿.后现代企业与管理革命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9】张羿.现代企业的终结与后现代企业的兴起在IFSAM第七届世界管理大会上的主题报告.上海管理科学,2005,(1).【10】安同良,郑江淮.后现代企业理论的兴起对企业的新古典、契约与能力理论范式的超越.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3).【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