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学精神的思考.doc_第1页
关于美学精神的思考.doc_第2页
关于美学精神的思考.doc_第3页
关于美学精神的思考.doc_第4页
关于美学精神的思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美学学科精神的思考作者:河北省石家庄市 翟可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人文科学而言,自鲍姆嘉通将其从哲学中独立至今,仅有不到3个世纪的发展历史。自王国维将美学从日本传入我国至今,也仅有不到一个世纪的历史。在此期间,虽然美学研究的对象美,尚无定论,然而笔者认为,美学精神却自美学从哲学中分离,便已逐渐清晰了。笔者所谓的美学之精神涵盖了两方面内容。即:美学之科学体系得以传承、发展所秉承之思想和美学作为人文科学的人文精神。以下对两方面逐一论述。一、美学之科学体系得以传承、发展所秉承和在发展中自身形成之思想(内化精神)要讨论这一问题,首先要从美学之渊源入手。美学原属哲学研究的范畴,笔者认为,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后,虽然在研究对象、领域和方法论方面有别于哲学,但是美学依旧继承了哲学的基因。具体表现为:1、两者均围绕“本体论”展开讨论,并在“本体论”的基础上产生唯物、唯心两大思想阵营。在讨论何谓美的论题中,鲍姆嘉通所谓的美是完善的感性认识;黑格尔所谓的美是理式的存在;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谓的美是蛇形线;达芬奇所谓的美是对称。如此看来,前两者为唯心主义美学,后两者为唯物主义美学。2、独立后的美学学科的学术思想与哲学学科的学术思想极其相似。 3、美学家同时亦为哲学家。以此得知,美学学科的独立是脱胎于哲学而存在,且还与哲学学科保持着不可分割的亲缘关系。然而,美学学科在与哲学保持着思想继承关系的同时,在发展中,又形成了得以维系自身发展的独有精神,由这两种精神的结合,形成了构成和维系美学学科得以发展的精神。(一)美学学科从哲学中继承的精神 笔者认为,要讨论此问题须从哲学的自身精神谈起。哲学精神是建立并存在于哲学学科的功能指导人类认识,并改造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基础之上的。此功能在不同角度,决定了哲学精神的几个特征:1、在观察视角角度为俯角。即:俯视宇宙中的一切。2、在社会功用角度具有思想高于社会经济基础及社会其他上层建筑,并能动地对其进行反映的倾向。3、在方法论角度不就社会和自然的具体领域的研究、改造方法进行讨论,而是在形而上的层面对其进行宏观指导。由此三方面,可知哲学的精神为超越其他领域知识,且以一种逐步深入的感知的能动性,指导人的认识和实践,以此反作用于其他领域知识,并最终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从而点亮蕴藏于哲学本身理性光辉。美学继承了哲学这一精神,以超越“美”本身思想的思想,俯视“美”的现象和规律,并指导人认识和创造美,以点亮蕴藏于美学本身理性部分的光辉。(二)美学学科独有的精神美学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后,在其发展中,逐渐产生了自身所独有的精神具有满腹情感感性色彩,且极具人文主义思想和人性关爱的精神。此精神是美学学科感性精神部分。相比而言,美学学科感性部分精神与理性部分精神有如下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1、两者皆是建立在哲学思想基础上,且由某一地域、民族、宗教、政治哲学思想所决定的。2、统一学派美学精神的感性部分和理性部分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3、两者的精神是互补的。其理性部分渗透着感性部分的人文关爱和情感感性色彩,其感性部分反射着理性部分严谨、理性的光辉。不同点:见表:1表:1对 比 项感性部分理性部分存在基础以理性部分的规律为基础而存在。以哲学思想为基础,并通过美学学科的特定需求而存在。存在规律随着理性部分思潮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生产力发展、审美思潮、政治倾向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形式以博爱、关怀、情感感性色彩,向美学研究者展现美学的魅力。以严谨的哲学思想为基础,以严肃且不失人文主义色彩的态度,向美学研究者美的各种元素的内在规律,并向其展示哲学智慧光辉。(三)美学学科精神感性部分和理性部分的相互作用。仔细品味美学学科精神的感性和理性两部分,不难发现,美学精神的感性部分较之其理性部分是主动、易动,且随着人们欣赏美和人的审美意识的变化而变化的,是相对活跃的,而其理性部分则是通过人们接受的感性的美的现象,经过人审美和理性思维的加工而产生的,是相对稳定的。如此,则可将美学的两种精神作一比喻,即:美学的感性部分为“阳”(活泼、显形),理性部分为“阴”(沉稳、隐形);感性部分为“刚”(相对主动施事),理性部分为“柔”(相对被动接受)。两者思想相对而互溶。理性部分积累至一定程度,必然需要新的感性部分作为拓展、深化其思想的支撑,感性部分积累至一定程度,必然生华为其相应的理性部分。似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便形成了中国八卦图运行的轨迹。二 美学作为人文学科的人文主义和人性关爱精神(外化精神) 美学作为人文主义学科,或者说作为人们指导自身审美意识,认识美、创造美,并以之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鼓舞人的斗志,呼唤世间真善美的思想理论武器,其精神必须包含人文主义精神和人性关爱精神,只有如此,方可使美学成为容世间一切之美,含乾坤一切之秀,笞天下之大恶,扬人间之大美的学科。如不具备此精神,则美学必将走向思想之荒漠,学术之穷途。至于构建和完善美学这一思想,则需要其他学科的支撑,并须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一)美学精神内人文主义精神的建构笔者认为,美学精神内人文主义精神的建构需要先天条件的支撑和后天条件的培养。1、先天条件的支撑美学学科精神的确立,需要先天思想条件的支持。此条件是先于美学学科的独立而存在的。其包括:哲学学科中的人文主义元素、艺术、社会科学的有益成分和自然科学中的科学态度。在这些支撑思想中,哲学学科中的人文元素为支撑之血液,艺术为支撑之肌肉,社会科学的有益成分和自然科学中的科学态度为支撑思想之骨骼。只有如此,才能铸造美学思想之躯体。2、后天灵魂的健全 笔者认为:美学学科精神的灵魂,是建立于其学科成立的雏形期,健全于其学科的发展期。作为人文科学,美学学科精神的灵魂与自然科学和社会自然科学的学科精神的灵魂不同。较之自然科学学科精神的严谨、端正、绝对高度的精密,美学学科精神的灵魂,少了几分绝对的精密,多了几分人文关爱。在社会科学学科的精神灵魂崇高、人性关爱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几分取法自然的旨趣。 至于何谓美学学科精神的灵魂,此灵魂又是如何形成的,则需从美和美学对创造美、欣赏美的指导作用谈起。 在讨论何谓美的问题上,虽然学术思想各异,对美的定义不一,但是这些思想有一个共同点:都出自本学派对社会、人类发展方向的理想,都体现了本学派对社会秩序和社会意识统一方向的影踪,都充满了本学派对社会正统思想、秩序的理想模式的期待。 分析各学派对美的界定,不难找到人们对美的形式和精神的期望。无论是完善的感性认识、历史为美,还是里仁为美和美即道(包括其他学派对美的认识)都从美的形式或精神,甚至两者兼有的方面对美进行了界定。综合这些界定,可以得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结论:这些学派虽然对美的认识各持己见,但是其思想的根本方向却是惊人的一致以体现世间一切至纯、至真、至善、至爱的,具有最强的感性震撼力和思想感染力,自然形成或由人的审美意识创造,并能够反作用于人的审美意识,使之能够影响人的思想、行为,以创建大同世界的载体。 美学学科精神灵魂的价值取向是在此理想方向中确立。其灵魂核心即:以上述理想方向为导向,指导和完善此理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