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语文第一二单元检测卷及答案.doc_第1页
必修一语文第一二单元检测卷及答案.doc_第2页
必修一语文第一二单元检测卷及答案.doc_第3页
必修一语文第一二单元检测卷及答案.doc_第4页
必修一语文第一二单元检测卷及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问卷(时间120分钟 分值100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12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百舸(g) 凌侮(r) 骨髓(su) 夜缒而出(zhu)B方遒(qi) 漫溯(sh) 卮酒(zh) 数目项王(sh)C颓圮(p) 冰屑(xi) 杯杓(sho) 越国以鄙远(b)D长篙(go) 彷徨(fng) 戮力(l) 士皆瞋目 (chn) 2. 下列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冷漠 臣愿得谒之 为变徵之声 秦兵旦暮渡易水B仵视 杨孙戍之 到了颓圮的篱墙 忆往昔峥嵘岁月愁C偏袒 丁香般的惆怅 作别西天的云采 而乃以手共搏之D寥廓 贝壳的扭扣 粪土当年万户候 常以身翼蔽沛公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去国外工作了五年,回国后朋友们举行了盛大的宴会,一起享受天伦之乐。B“三一八惨案”发生后,段祺瑞执政府挖空心思,用种种言辞掩盖其罪恶行径,结果是欲盖弥彰,弄巧成拙。C在一次座谈会上,一位资深作家说:“要写出好作品,一定要头顶有天,脚下有地,眼中有人。”在座的文学爱好者们听后拍手称快。其实,不仅写作如此,要真正做好一件事,无不如此。D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再结城下之盟,签署建立统一地区防空系统协定。分析人士认为,俄借世界金融危机之机,扎牢了自己后院的樊篱。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选择最可靠、最恰当的材料,对一篇文章的成败,常常有很重要的作用。B我们站在楼梯间里的人出去观看港口升起的一条条烟柱和空气里弥漫的人的气味,往外望去,这个城市好像裹在一团浓浓的雾里。C这次民族联欢节,举行了各种民族体育比赛,主要有赛马、摔跤、抢花炮、赛歌等,丰富多彩的比赛受到来宾的热烈欢迎。D北大校长许智宏心胸开阔,他和与自己有意见的同事也能友好相处。5. 对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它始于唐,盛于宋。 B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沁园春长沙是长调。C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战国策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由西汉末年的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而成。 D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创制了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开纪传体先河。“劳苦功高”“秋毫无犯”等成语均出自史记。6.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为什么我们提起一个人,就觉得他阳刚,提起另一个人,又觉得他阴柔呢?这是因为各人心里的猛虎和蔷薇所成的形势不同。_;而_。所以前者气质近于阳刚,而后者气质近于阴柔。然而_,_。所以霸王有时悲歌,弱女有时杀贼。有人的心原是花园,心中的猛虎不免被那一片香潮醉倒有人的心原是虎穴,心中的几朵蔷薇免不了猛虎的践踏踏碎了的蔷薇犹能盛开醉倒了的猛虎有时醒来A B C D二、文言文阅读(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刑人如恐不胜 胜:尽B.窃为大王不取也 窃:急切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使为王D.项王按剑而跽曰 跽:挺直上身两膝着地8.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项王按剑而跽曰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若属皆且为所虏A与相同,与相同 B.与不同,与相同C与相同,与不同 D.与不同,与不同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B.头发上指 C.拔剑撞而破之 D.此亡秦之续耳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项庄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武将,他在接受了趁舞剑时刺杀刘邦的任务后,手总是软的,总是 于心不忍,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刺死。B.樊哙能言善辩,口齿伶俐,他居然把项羽说得无言以对。C.樊哙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军帐中,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 是有理有节的,表现了他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D.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因此项羽愿听。11.请翻译下面的句子。(8分)(1)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三、名言名句默写(共6分)12.(1) ,大礼不辞小让。 ,我为鱼肉,何辞为?(2)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 , !”(3) ,不仁; ,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四、现代文阅读(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你忘了小时候冻过的那双手马诗墨腊月里的一天午后,室外。雪后,寒风刺骨。他要走,母亲蹒跚地送出来。“儿啊,你冷吗?”说完,母亲一把攥住他的双手。母亲的手是热的,他的手也是热的。他觉得母亲的这个动作有些古怪。看来,母亲是上了年纪,活得有些糊涂了。刚从屋里出来,怎么会冷呢?更何况,局里的车就等在外面,司机早把暖风开得足足的,等着他呢。“不冷,这不,手热乎着呢。”他顺势推开母亲的手,要和母亲告别。“不,儿啊,你看这风多硬,割人的脸呢。娘给你拿那副大皮手套去。”母亲颠簸着脚,扶着墙,摸索着,一转眼进了屋里。他站在那里,觉得有些好笑。母亲真是糊涂了。工夫不大,母亲出来了。他一看,笑了。母亲拿出来的,竟是父亲在世时用的那双狗皮里子手套。这手套,暖和是暖和,只是戴过后双手就会有一股难闻的狗腥味。“快,娘给你戴上。”母亲不由分说,抓起他的胳膊,把手套戴在了他的手上。霎时,他仿佛感觉到狗毛上的腥味,正顺着他皮肤的毛孔往里钻。“娘,我不冷,我真的不冷。”他顺势一抽胳臂,逃也似的将手从手套里抽出来。“你怎能不冷,娘都冷呢。”母亲再次抓起他的胳膊,顽固地把手套戴在他的手上。他有些不耐烦,他觉得狗毛的腥气这次不只是弥漫在了他的手上,而且还侵入了他的心。“我说不冷,就是不冷!”他一甩手,啪,手套被重重地摔在了地上。母亲僵在那里,他也僵在那里。寒风,在僵持的母子间,呼啸着。很快,母亲蹲下身子,摸索着掉在地上的手套。母亲的眼睛瞎了,是父亲死的那年哭瞎的。那年他7岁,父亲下煤窑,去了之后,就没有再回来。家里的顶梁柱塌了,母亲的天也塌了,母亲一哭就是三天。母亲冻得红红的手,在地上摸索着,划拉着,一下,又一下。他的心猛地一紧。他赶紧蹲下身子,抓住母亲的手。母亲已经泪流满面。“儿啊,你忘了小时候冻过的那双手啦。”母亲的声音不大,但一字一句,像从岁月深处扬起的雪粒,打在他的心上。“小时候,你的手冻得像馒头,咱家穷,娘用破布给你缝了个手套。你放学回来,冻裂的手流出的脓血和手套粘在一起,手套脱不下来,你疼得哇哇地哭,娘也跟着哭”他突然跪在母亲面前,一把抱住母亲,喊声“娘”,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颗接一颗往下掉。是的,那些年的冬天,他的手一直冻得鲜血淋漓的。家里倒是有一副手套,狗皮里子的,那是专门给父亲干活用的。然而,这些痛苦,他已经忘得干干净净。那双狗皮里子手套竟一直被母亲保存着!“娘,我戴。”他把双手伸出来,伸给母亲,那情形就像小时候,他坐在炕沿边,无数次安享母爱的沐浴。母亲的手,颤巍巍的,她把手套整了又整,再次递给儿子。这是一次最庄重的沐浴母爱的仪式,因为在这一刻,他觉得,他找回了自己。 (选自中外精短小说100篇,有删改)13.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中儿子拒绝母亲给自己戴上手套的几点“理由”。(3分)_ _14依据小说相关内容,试分析文中母、子的形象特点 。(4分) _ 15试从刻画人物的方法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1)母亲僵在那里,他也僵在那里。_ _(2)“儿啊,你忘了小时候冻过的那双手啦。” _ _16如何理解“因为在这一刻,他觉得,他找回了自己”?当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有一股难闻的狗腥味”的父母之爱?(7分)_ 五、语言表达(共6分)17.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三个句子,要求内容与“人生”和“微笑”有关,句式与示例相同。示例:给自己一个会心的微笑,让心情开朗;给别人一个赞赏的微笑,或许可以成为种种鼓励。微笑面对人生,将会有微笑的回报。人生如画,有了微笑的画卷便添了亮丽的色彩。_,_。_,_。_,_。六、作文(共40分)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在一座城市的冬夜,一位正要赶末班车回军营的军官,被一位妇女拦住,她说在行人稀少的街头看到一个孩子,他是在黄昏玩打仗时被派到街角站岗的,他的指挥官说过,没有命令,不得撤退。妇女明白,这个时候,已忘记这件事的孩子,可能已经睡熟在被窝里,就劝他赶快回家,但执拗的孩子坚持要接到命令。军官听到这里,脸上充满着柔和又肃穆的神情,他迈着军人的步子走到孩子面前,敬了一个军礼,报上军衔道:“你已出色完成任务,我命令你立刻撤岗回家。”孩子信服地回了一个军礼,欢跳着离去。花儿是春天的诺言,潮讯是大海的诺言,世界,因为信守许多大大小小的诺言,肃穆而深情。一个有份量的诺言,犹如一座有高度的山,可悲可叹的是,我们许多人不时被困在山下。请以“诺言”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注意:(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题目自拟;(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高一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答卷座位号:一、选择题(2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二、翻译下面的句子(8分)11.(1) (2) 三、名言名句默写(6分)12.(1) (2) (3) 四、现代文阅读(20分)13.(3分) 14.(5分) 15.(1)(2分) (2)(2分) 16.(8分) 五、语言表达(6分)17.人生如画,有了微笑的画卷便添了亮丽的色彩。 , 。 , 。 , 。六、作文(40分)18.高一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答案1.C(A.凌侮w B.漫溯s 数目项王shu D.彷徨png)2.A(B.忤视 岁月稠 C.云彩 D.纽扣 万户侯 )3.B(A.天伦之乐:含褒义,泛指家庭的乐趣;C.拍手称快: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D.城下之盟: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4.D(A.两面对一面,“成败”改为“成功”;B.搭配不当,“观看气味”;C.范围不当,“赛歌”不属于“体育比赛”)5.C(左传是编年体史书,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6.A(根据前后文对应)7.B(窃:私意,私下)8.D(而:连词,表修饰;而:连词,表转折;且:连词,尚且;且:副词,将要)9.B(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A.止:使动用法,使停止;B.上:名词作状语,向上;C.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破;D.续:动词作名词,后继者)10.A(项庄并未手软,心有不忍;未成功的原因是主要是项伯的以身掩护。)11.(1)那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如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如恐不能用尽酷刑,(因此)天下人都反叛他。(2)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12.(1)大行不顾细谨 如今人方为刀俎(2)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3)因人之力而敝之 失其所与13.析:刚从屋里出来。局里的车就等在外面,司机早把暖风开得足足的。手套戴过后双手就会有一股难闻的狗腥味。气味顺着他皮肤的毛孔往里钻,而且还侵入了他的心。14.析:母亲是个经受生活磨难的盲人。父亲下煤窑遇难, 母亲因悲伤痛哭而瞎了眼。母亲对儿子充满爱。母亲怕儿子受冷,执意要给儿子戴手套的一举一动,显示出母亲对儿子的挚爱。儿子做官后差点忘了本,他在母爱的沐浴下找回了自我。15析:(1)动作描写(答“神态描写”亦可),写母亲给儿子戴手套被拒时的疑虑,吃惊;也表现儿子对自己重重拒绝了母亲给予关心、爱护时的惊异。(2)语言描写,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既疼爱又责怪的复杂感情。母亲一方面提醒儿子记住苦难的往事,同时埋怨儿子不该忘本。16.析:“这一刻”是指“娘,我戴。”他把双手伸出来,伸给母亲。是“安享母爱的沐浴”;“ 找回了自己”是指自己做了领导,忽视了母亲对儿子的爱,重新认识到:人,不管何时何地,都不能忘本,都要好好接受这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