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专题之尽心上下.doc_第1页
孟子专题之尽心上下.doc_第2页
孟子专题之尽心上下.doc_第3页
孟子专题之尽心上下.doc_第4页
孟子专题之尽心上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子专题训练尽心上下1.阅读孟子选段,完成文后习题。13.1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13.4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注心,指本心,即善心;性,指本性。恕:指“恕道”,即推已及人。(1)下列关于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努力扩充善心,就可以知道人的本性是什么,进而可以顺应天道。B、孟子认为,只要修身养性,就可以之安身立命,确保自身健康长寿。C、孟子认为万事万物之理都具备在自我的身上,求仁也是如此。D、努力地推已及人,是求仁的最佳捷径。(2)请结合上述文段内容,谈谈孟子关于“性善”的理解。 2、阅读孟子选段,完成文后习题。13.6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13.7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注无耻之耻:把没有羞耻心当作是一种耻辱;“之”,提前宾语的标志。(1)下列关于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如果人没有羞耻心,那么什么违法败德的事都做得出来了。B、如果能把没有羞耻心当作是最大的耻辱,知耻明耻,改过修弊,自然就不会再有令人羞耻的事了。C、玩弄权谋、机变之巧的人,权位在手,名利熏心,耻对他是毫无作用的。D、孟子还认为,连动物都要以自身不像个人而羞耻,更何况真正的人呢?(2)请结合上述语段,谈谈“知耻”的作用。 3.阅读孟子选段,完成文后习题。13.9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注 嚣嚣:自得,不在乎在样子。(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认为,游说国君不论成功与否,都要有自得其乐的心态。B、要达到凡事都有自得其乐的良好心态,关键要坚持自己的原则,“穷不失义,达不离道”。C、孟子举古人“得志”与“不得志”的具体表现,含蓄地批评了宋勾践的急功近利。D、“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处世原则,二千多年来一直被中国知识分子奉为奋斗理想。(2)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孟子对“士”的基本要求。4、阅读孟子选段,完成文后习题。13.12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13.13孟子曰:“霸者之民欢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13.14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注佚道:安逸的原则;欢虞:欢娱;皞皞:心情舒畅;仁声:行仁而获得的声望。(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虽也有一定的民本思想,但本质上还立足维护封建统治,因此,他建议君王驱使百姓要注意方法。B、孟子言治道,首重王霸之分。只有实行王道,才能上应天理,下顺民心。C、孟子十分重视圣人君子在教化百姓方面的重要作用。D、孟子把行仁建功分为两个层次:善政和善教,并且认为善教优于善政。(2)请结合以上三个文段,简要解说一下孟子认为“善教”优于“善政”的理由。5、阅读孟子选段,完成文后习题。13.15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注良能:与生俱来的能力。(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善”是一种不须经过后天学习、思虑的天赋本能。B、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直接的是家庭中的亲子关系与手足关系,这两种关系正是“孝”与“悌”的基础。C、孟子举“孩提之童”为例,目的在于强调“孩提之童”的“爱父母”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而非后天的教化。D、本章所说的“良知良能”,亦即孟子性善说里的四端。它不但是一个人“善”的萌芽,也是全社会“善”的完成,不需要任何后天的扩充。(2)本章所讲的道理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的章旨是一致的,请结合语段,谈谈儒家对于“达仁”这一问题的理解。6、阅读孟子选段,完成文后习题。13.16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13.25孟子曰:“鸡鸣而起,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注 孳孳:即“孜孜”,勤勉不懈;蹠:也作“跖”,即盗跖。(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即使像舜这样的圣人,早年也有如野人一样的恶性,只是后来受到了别人善行的影响,才成为圣人。B、舜闻善言、见善行之后,能自觉地扩充推广,最后才能形成江河决堤一样的气势。C、舜与盗跖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生追求不一样,舜为善,跖为利。D、孟子以舜为例,使得关于“善”的论述更有说服力。(2)请结合以上文段,说说舜成为圣人明君的原因。7、阅读孟子选段,完成文后习题。13.20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13.21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注睟然:润泽的样子。(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把“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列为第一乐,是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孝悌”,而“孝悌”又是仁义的根本。B、孟子所言的第二乐,实际上是对君子的修养要求。C、广土众民,固然是有志之君的愿望,但如果只停留在这样欲求上,他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君子。D、拥有了仁义礼智,君子就能脸色红润,四肢有力,最后取得四海之民的拥戴。(2)请根据第二段的论述,谈谈第一段孟子“三乐”的实质。8、阅读孟子选段,完成文后习题。13.22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君王如果能使老者得以善养,仁人志士自然会闻风而顺服。B、孟子认为,除了让百姓拥有田产牲蓄之外,还要注重对百姓的教化引导。C、文王作恶之时,伯夷、太公这样的仁人都逃离国土,却投奔善养老者的西伯。D、孟子在本文段所提倡的,实质是“保民而王”思想的具体举措。(2)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归纳孟子认为能使“民无冻馁之老者”的具体举措。9. 阅读孟子选段,完成文后习题。13.23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指出,让百姓好好耕作,减轻他们的赋税,就可以使百姓富足。B、孟子以“水火”为喻,说明百姓如果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生活之中,他们就不会积极参与国家的建设。C、本章反映了孟子“保王而王”、“制民之产”等基本的治政理念。D、孟子所谈论的治国理念,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一古语的含义是相似的。(2)在孟子看来,要使“民仁”其实并不难,关键是要做到什么?10.阅读孟子选段,完成文后习题。13.24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注容光,容受光线的缝隙。盈,满。科,坎、坑洞。成章,文理成就斐然可观。(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以“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为喻,说明人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准和境界,一旦达到较高的层次,眼界自然就开阔了。B、孟子为海为喻,说明假使我们有幸成为圣人的弟子,得以闻圣道,体悟最高的智慧;那么,世间的许多俗学、俗论,就不能再让我们着迷了。C、孟子以日月之光为喻,说明圣人都有敏锐的目光,任何包藏的私心都躲不过圣人的眼睛。D、孟子以流水为喻,说明学习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2)本章中,孟子对圣人的学说(圣道)有着什么样的认识?11.阅读孟子选段,完成文后习题。13.25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闲也。”13.33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注孳孳:勤勉不怠,本作“孜孜”。跖,相传为柳下惠的弟弟,春秋时代的大盗。闲,间隙。王子垫:齐王之子,名垫。(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指出,舜和跖的差别,只在于追求善与利的不同而已。B、孟子拿善与利对比,实质是拿仁义与利对比,与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含义是相同的。C、孟子认为,士虽然在表面上没有从事哪些具体的工作,但只要做好自身的修养,做什么事情都能游刃有余。D、孟子指出,士只有厌恶安逸的居住条件,厌恶奔波追逐名利,才能使自己的仁义得以保存。(2)请结合上述文段,谈谈儒家对“义”的理解。12.阅读孟子选段,完成文后习题。13.40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13.41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注时雨,及时的雨。成德,顺着学生本有的德性加以裁成。达财,就着学生本有的才质加以指点。私淑艾,私下拾取君子之道以修养自身。彀率,拉弓的标准。(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施教的对象和情境不同,教学方法也要随时随地加以调整。B、有些学生的德性,自我修为已有相当成就,只是还不知道如何扩而充之,老师只要从旁稍加启导,使学生原有的美德高度发挥,形成完美的人格,这就是“成德”之教。C、公孙丑对于高深的“道”有畏难情绪,因此希望老师能降低学习标准。D、孟子认为,学习是不能降低标准的,但如果能力不足,也可以选择中等难度的“道”加以学习。(2)孟子一方面认为教学应根据学生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一方面又不肯降低学习标准,这二者是否有矛盾?请结合文段内容加以解说。 13.阅读孟子选段,完成文后习题。13.45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13.46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小功之察;放饭流歠,而问无齿决,是之谓不知务。”注 缌、小功:丧服名,指三到五个月的丧期。放饭流歠(Chu):指在尊长面前大吃大喝,是大不敬的行为。齿决:此指用牙咬断干肉。按礼的规定,在尊长面前这样做,是不礼貌的。(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对于草木、禽兽,可以有爱心但不用有仁心;对于百姓,可以有仁心但不用有亲情。B、孟子认为,爱是可以有区别等差的,君子由亲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扩及仁爱一般人,再扩及爱惜一切草木、禽兽,这种爱更合乎人性。C、尧、舜虽然都是古代的圣君,但他们都有着“先爱亲人和贤人、仁德不能遍及所有人”的缺点,孟子对此进行了不客气的批评。D、一个人如果在尊长面前大吃大喝,却讲究不用牙齿咬断干肉这样的小礼节,就叫做不懂轻重缓急。(2)儒家反对墨家的“兼爱”,认为“爱”应根据亲、民、物的区别而有不同的等差。请根据这一观点,结合上述文段,谈谈孟子为什么把“急亲贤”作为当前之务。 14.阅读孟子选段,完成文后习题。14.3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14.4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南面而征,北狄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注 武成:尚书篇名,早已亡佚。东汉王充论衡艺增上说:“夫武成之篇,言武王伐纣,血流浮杵,助战者多,故至血流如此。”虎贲:勇士。厥角:叩头。(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所说的“尽信书由不如无书”对现代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B、孟子从“王道”的思想出发,反对各国之间采取武力征讨的方式解决争端。C、武王采用武力征讨的方式,所以南北两方的百姓联合起来,共同声讨这种不正义的战争。D、孟子认为,各国如果都能端正自己,实行王道,自然就不会有战争。(2)孟子认武城中有关“武王伐纣,血流漂杵”的记载不可信,其理由是什么?15.阅读孟子选段,完成文后习题。14.14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注粢盛,祭祀所用的黍稷。黍稷曰粢,在器曰盛。(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两千多年以前君权至上的时代,孟子就有了“民为贵”的民本思想,强调“得乎丘民而为天子”,认为国君是为民而立的,真是难能可贵。B、孟子认为,如果社稷之神不能尽其保民的责任,社稷之神也可以予以更换。 C、孟子虽然强调社稷之神也可更换,但前提是依礼祭祀却仍有干旱水灾。D、孟子认为可以更换诸侯甚至社稷,与其一贯主张的仁政思想有一定的矛盾。(2)结合文段内容,解说一下孟子认为诸侯可变置的理由。 16.阅读孟子选段,完成文后习题。13.29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14.21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注介然:专一的样子。(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从事任何工作,都必须秉持着一贯的恒心毅力,朝夕惕厉,锲而不舍,才能有所成就。B、孟子认为,为学一定要达到标准,好比挖井,没有挖到水,这井都是白挖的。为学达不到标准,也是白学。C、孟子在第二段中所讲的道理,与荀子劝学篇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道理是相同的。D、孟子自信地认为,高子听了自己的劝说以后,一定能够茅塞顿开。(2)根据以上两个文段,简要概括一下,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为者”。17.阅读孟子选段,完成文后习题。14.23齐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殆不可复?”孟子曰:“是为冯妇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注发棠:打开棠地的粮仓;撄:接触(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齐国的饥荒,孟子并不会再次劝说齐王开仓救民。B、学生陈臻对于老师的这一做法有不同的意见,认为是一种危险的举动。C、孟子对陈臻并不作直接的回答,而是通过冯妇的故事进行生动形象的说理。D、士人效法冯妇是因为冯妇最终放弃搏虎,成为一个善人。(2)根据文段内容,解说一下孟子以“冯妇搏虎”为喻的真实目的。18.阅读孟子选段,完成文后习题。14.24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14.35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注臭音xi,本义为气味,这里指芳香之气。佚,安逸、不劳动。(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口之甘美味,目之好美色,耳之乐音声,鼻之喜芬香,四肢之思安佚,都是人的一种天性。B、孟子认为,生理欲望的获得与满足,依靠命运,君子并不把这些享受作为非有不可的本性。C、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礼之于宾主,智之于贤者,圣人之于天道,这些关系也有命的成分在,是自己不可能掌握的。D、面对人欲横流的危机,孟子提出的解决之道是:减少欲望,节制私欲。(2)请结合上述文段,谈谈你对孟子“养心”方法的理解。19. 阅读孟子选段,完成文后习题。14.31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逾之类也。”注穿逾:穿洞越墙行窃。尔汝:尔、汝,都是第二人称代词,古代尊长称呼卑幼时用如果平辈之间用来称呼,则是对对方的轻视。餂(tin):取。(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人都有不忍之心,把这种心态推及到其他事情上,就能达到仁的境界。B、一个人如果没有害人之心,并且加以扩充,仁自然就会用之不尽。C、一个人如果能隐忍求安,不计较别人的轻视,自然就能与人和谐相处,无往不义。D、士对于言谈,应当追求“可言则言,不可言则不言”的境界。(2)孟子为什么认为士“未可以言而言,可以言而不言”是“穿逾之类”的行为。20. 阅读孟子选段,完成文后习题。14.32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注不下带:带,腰带。古人视不下带,即只视带之上。此处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言辞浅近,听者容易入耳;含义深远,教育价值自然就大,孟子把它作为“善言”的标准是很有道理的。B、把握住它十分简要,而施行它时效用广大,这就是孟子所谓的“善道”。C、一个人如果放弃了自己的田地,而主动地替别人耕种,他就具有了君子的操守。D、要求别人做到的事情很多,对自己的要求却很低,这是世俗之人的通病。(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与本段所讲的道理是一致。请结合这些内容,谈谈儒家对于“达仁存道”的理解。孟子专题训练告子上下参考答案1.(1)B(原文没有“确保自身健康长寿”的意思,应是“不管寿命长短都不改变”)(2)人性本善,努力扩充善心就能够知天立命;在修养善心的同时,如果把自己的善心推及别人,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2.(1)D(“不耻不若人”意思是“如果不以比不上别人为耻”)(2)知耻才能免去耻辱,耻是一种促使人进步的动力。3.(1)C(宋勾践孟子的同道中人,孟子没有批评他的急功近利。)(2)既要有崇高理想,以“济天下”为已任;又要一身正气,坚持自己的原则,做到尊德乐义。4.(1)A(“立足维护封建统治”不合理,孟子的目的也不在于驱使百姓,而在于告诫君王)(2)孟子认为,善政采用的刑罚的手段,其结果只能使百姓害怕,不能成为百姓的自觉行为;而善教采用的是教育的手段,能使百姓喜爱而不知不觉地向善。5(1)D(“全社会善的完成,不需要任何后天的扩充”这一说法有误,孟子归结为强调的应是扩大推广“善”。) (2)儒家都认为,“爱亲敬长”是人的“良知良能”,是仁的根本,如果能推已及人,加以扩充,就可以使仁达于天下。6(1)A(“早年也有如野人一样的恶性”与孟子的“性善论”相违背) (2)主要是因为舜有着善的本性(良能良知),而且能勤勉不懈地实践推行,最后又把它扩充到所有人的身上,形成决江河一样的影响力。7(1)D(原文的意思是说,仁义会自然地表现在言行举止上) (2)孟子所言的君子“三乐”,实质是对君子“仁义”品质的要求。其中第一乐是仁义的根本,第二乐是仁义在个人身上的表现,第三乐是仁义在“济天下”(理想追求)方面的表现。8(1)C(文王即西伯) (2)孟子认为,首先要给百姓田地牲蓄(即“制民之产”),其次要鼓励耕种,第三还对百姓进行教化引导。这样才能达到“民无冻馁之老者”的境界。9(1)B(原文的意思是水火很多,很平常,百姓乐于给别人) (2)关键是要做到民生富足,只有当百姓的“食”与“财”多如水火,用之不尽时,百姓才会自觉向“仁”。10(1)C(孟子以日月为喻,是要说明“圣道”的伟大) (2)孟子认为,圣人之道就像大海、日月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