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研究”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方式——“学生研究”意义之一.doc_第1页
“学生研究”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方式——“学生研究”意义之一.doc_第2页
“学生研究”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方式——“学生研究”意义之一.doc_第3页
“学生研究”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方式——“学生研究”意义之一.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生研究”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方式“学生研究”意义之一北京教育学院研修学院教授 季 苹当被问及学生研究的意义时,教师和校长们的回答基本都是“教育教学会更有针对性”。最初,我也是这样理解的,但深入研究后我发现,学生研究的意义远不止如此,而且,这样理解其实仍然是站在教师教的立场上,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大家可以想象:“研究学生是为了更好地教学生”或者“研究你(学生),是为了我更好地教你”,这样的语言蕴含着的不正是一种功利的立场吗?那么,学生研究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对于我而言,学生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发现学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摆正自己作为一个教育者的位置、寻求与学生交往的更好的方式的过程,当然也是一个不断深入地理解学生研究之意义的过程。下面笔者按照自己认识过程的先后顺序对学生研究的意义作出表述。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教师一节课辛辛苦苦上下来,学生却说这些内容早就会了;或者,明白的早就明白了,不明白的还是不明白。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我认为,是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记得在一所小学听一节数学课“质数与合数”,课堂上学生反应很快,几乎是教师问到哪儿,学生就能答到哪儿,有的学生甚至能说出101是质数。听课者无不为这些学生的精彩表现而喝彩。学生为什么反应这么快?学生们告诉我,他们大都在课外班学过这个内容。这意味着,这节课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可能没有什么意义。现在,家长对孩子的学业极为关注,提前学习的现象非常普遍,两极分化的起点不断降低。虽然这种社会现象不是教育工作者能够左右的,但学生坐在教室里,我们就不得不关注他们的生命状态。有的教师说:“进到班里,我最怕两类学生,一类是尖子生,我教以前他们就全会了,另一类是跟不上的学生。”这种现状使得“因材施教”更加困难,同时也说明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调研更为必要。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才能解决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也许在学生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完全期待在班级授课过程中解决因材施教的所有问题,如可以适当地考虑采取分层教学的措施等。但是,无论我们采取什么方式,归根结底都要了解学生的真实状况与真实愿望,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不断选择的机会。使主观判断更接近客观现实,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师生之间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甚至冲突,这影响着教师和学生每天的生活质量或者说快乐指数。那么这些不和谐到底是怎么造成的呢?我认为,是当问题发生时,教师或者校长对问题的主观判断与客观现实存在较大差异造成的。下面是两个小故事。为什么学生忍心踩踏草坪?学校利用暑假建了一块很大的绿地,开学之后,校长发现居然有学生踩踏草坪,在绿地上跑。他很生气,认为学生道德素养有问题,但转念一想,为什么不先调查一下呢?于是,他找来一位学生,请他在绿地边拦住在绿地上跑的同学,问问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并嘱咐这位学生询问时的态度要好。结果,一位从绿地上跑过来的学生说:“我从那个楼的五层下来,绕过那个楼,再绕过这个绿地上厕所,肯定要迟到。我已经很不容易了。从开学到现在,我课间上厕所,一半迟到,一半从绿地上跑。”校长听完学生的汇报,心里既高兴又不安。高兴的是学生的道德素养没问题,不安的是自己在修绿地时没有考虑学生上厕所的问题。后来,校长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对大家说了这件事,并请大家决定,是继续禁止学生在绿地上跑,还是干脆在绿地上修一条小道,以方便学生上厕所。结果,全体教职工一致同意后者。校长还宣布,这项决定是我们在学校管理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开始,请各个管理部门认真反思本部门在管理中是否也存在这种没有考虑学生需求的现象。如果这位校长没有去做调研,那么他一定会对学生不满,这种不满会以各种方式表达出来;而学生呢?本身就遇到了困难,再遭到批评,肯定也会对学校领导不满。这样,不和谐就产生了。遇到合适的条件,不和谐就可能升华为冲突。学生没有记录天气预报 在山区的一所学校,科学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请同学们将今天北京的天气预报记录在作业本上,可以看电视、听广播,也可以看报纸。”这项作业难吗?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不难,这位科学教师也认为不难。正因为觉得不难,所以当看到学生几乎没有人完整地完成作业时,这位教师很不高兴。她的主观判断是:学生懒,不重视小学科的学习。不过,她还是问了问学生:“为什么没有完成作业?有困难吗?”不少学生说:我们家没有报纸,只能看电视,可是播音员的播音速度太快,我记不下来。教师一听,心里就明白了:错不在学生,而在自己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记录能力。了解情况后,这位教师不再生学生的气,高高兴兴地上了课,并对自己的教学作了调整。如果这位科学教师没有了解学生未完成作业的原因,那么至少她和学生都会上一节不开心的课。而了解了学生的情况,结果就完全不同了。因此,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避免与学生产生不和谐或冲突的基本方式是:遇到问题时,一定不要立即将自己的主观判断表达出来,也不要立即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行事(其实这也是一种表达方式)。要先耐下性子,真诚地问问学生,做个调查,以修正自己可能不正确的主观判断,缩小主观判断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在做学生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和教师之间产生的很多不愉快都是因为缺乏相互的倾听和沟通造成的。而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无疑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现在的学生特别爱说一句话:“我郁闷啊!”这郁闷不仅是因为课业负担重,还因为他们常常不被教师理解,甚至有时还被教师误解。发现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避免低估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智力上的差距并不大,而且他们都有着非常大的潜能。他们的差距主要是后天造成的,尤其是评价和习惯造成的。你有一把好刀,却没用过一位正在上高三的学生每天都在勤奋地学习,但成绩却总也上不去,非常苦恼。我在和他一起讨论问题时发现,他不敢说话,甚至都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只是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和标准答案走。一定要让他敢想、敢讨论!讨论政治中的“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时,我启发他说出看到“城市化”一词自己想到了什么。他说,想到了很多农民到了城市,他们需要工作;想到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需要更多的公路、邮局、商场等。说到这儿,他仿佛一下子就明白了,正好农民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劳动力。接着,我再启发他,由“经济发展”又想到了什么呢?想到了更多的人就业,想到服务设施更加齐全方便然后,他试着将自己想出来的东西进行梳理,形成了答案。他说,这是他做这种“大题”以来,第一次自己想出答案,他将自己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作了对比,发现自己答对了绝大部分。这时我告诉他:你很聪明。你的头脑里有一把锋利的刀,可惜的是,你一直没有用过。开始用它吧,你的学习会进步的。学生在发展中首先需要的是自信,学生的成绩差并不意味着他的智力差,更不意味着他没有潜能。我们往往容易根据表面现象作出判断,因为学生的成绩差而低估学生。教师低估学生直接有损于学生的自信,最终造成学生自己低估自己。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获得自信。教师对学生的估计有不少是源于一种主观想象,而改变主观想象的有效办法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些自主的机会和做事的平台,教师可以据此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当我们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总是可以发现,学生身上蕴藏着无限的潜能和创造性。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可以更加自觉地、有计划地为学生创造表现和发展潜能的机会和平台。下面是一位学生在完成语文教师布置的作业时的自白:青花瓷、菊花台、发如雪中的意象 语文教师布置的作业是以某一种意象或几种意象写一篇文章。什么是意象?意象的意义是什么?老师说,可以先阅读一些作品,仔细体会意象的意义,然后再写。到底什么是作品呢?作品可以是诗、散文、小说等等。我突然想起周杰伦的歌,我最喜欢周杰伦的歌:发如雪、菊花台还有青花瓷。这些歌的曲调很现代,但内容却很古典,有一种特别的美。其中的菊花台、青花瓷不就是老师说的意象吗?我从网上下载了三首歌的歌词,将其中的意象圈点出来,仔细品味,这才恍然明白,这些意象是周杰伦的歌的灵魂。这引起了我对词作者由衷的钦佩。伴随着自己的演奏,再细细品味其中的种种意象我找到了一些感觉,将圈出来的意象作了一些自己的注解,不知道对还是不对。但是,我还是没有完成老师的作业以某一种意象或几种意象写一篇文章,老师会责怪我吗?第二天,当我将自己的圈圈点点交给老师的时候,老师捧在手里,好像很珍惜似的,一一批改了我的圈点,最后笑着鼓励我:“很好。不过还是要接着将文章写出来。”我一定会的。在假期里,我会写的,题目已经想好了:“梁祝蝶”。这是一个正在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发现自己潜能和优势的过程,是一个自主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这位学生遇到了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跳出就事论事式的答疑,全面关心和指导学生不少教师问:有的学生,你给他讲多少遍,他还是不懂,或者是当时懂了,过后又不懂了,怎么办?例如,有的学生就是记不住英语单词,带着他背,当时会了,过后又不会了,这怎么办?我认为,教师的工夫都花在了就事论事上,而没有解决学生的真正问题。我曾对记不住英语单词的学生做过调查,发现他们的首要问题是对英语没有感觉、没有兴趣。这时,或许让他们看一些有趣的动画英语,帮助他们产生对英语的兴趣更为重要。教师经常给学生答疑,但大多是就题论题,学生可能会做这道题了,但仍然不会自己读书,仍然不会思考问题,或者仍然不会画图,所以题目一变,可能又不会了。因此,指导和答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答疑更侧重于回答学生的具体问题,而指导则更强调以学生的具体问题为载体,帮助学生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提高那些他们最需要提高的能力和素质。这才是真正关心学生。在与教师们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就事论事”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像教师们所说的“自己视野窄”,而是教育中的功利主义思想。是功利主义使教师们不得不盯着“分”,盯着“题”,觉得只能走捷径,没时间“走弯路”、“打太极拳”,久而久之,视野也就真的变窄了。事实上,只有全面关注和指导学生,科学地、人文地教育学生,学生才可能获得真正的发展。真正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服务研究学生是为了更好地教学生吗?是,但不完全是。研究学生,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可能性。只要学生能自己做的,我们就尽量让他们自己做;需要引导的地方,稍微引导一下,继续让他们自己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个悖论:一方面,教师抱怨学生学习不积极、不主动;另一方面,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教师又很少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其实,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