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毕业生论文材料(论文格式).doc_第1页
2014毕业生论文材料(论文格式).doc_第2页
2014毕业生论文材料(论文格式).doc_第3页
2014毕业生论文材料(论文格式).doc_第4页
2014毕业生论文材料(论文格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2013-2014 学年度禅宗与王维山水诗之关系学生姓名 熊立红 学 院 文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班 级 101 学 号 10111117 指导教师 郭锡健 2014年 5月 2日 禅宗与王维山水诗之关系摘 要王维的一生与禅宗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与禅宗的盛行和王维生活实际有重要关系。禅宗盛行于王维生活的年代与阶级,密切的接触,使王维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逐渐与禅宗所倡导的理念相结合,并且将这种思想带入他的生活与创作之中。【关键词】禅宗;士大夫阶级;王维;山水诗Ze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ng weis poemsAbstractWang weis life is closely related to zen, the zen of prevalence and Wang weis life actually important relationship.Buddhism in Wang wei s and class of life, close contact with Wang weis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gradually and the zen advocated the idea of combining, and put the idea into his life and creation.Key wordsZen;The literati class;Wang wei;Landscape poetry目 录引言4一、禅宗与盛唐文化4二、王维与禅宗紧密联系的一生5三、禅意无限的山水诗6(一)“诗情画意”中的禅7(二)“动”“静”之中见禅理8结语13参考文献14引 言- 8 -盛唐时期,佛学受到当时社会的推崇,成为当时社会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唐朝的士大夫阶层几乎无人不识佛文化,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王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的诗作大多带有佛学的影子,被后人称为“诗佛”,而他能有这样的成就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自身笃信佛教有密切的联系。一、禅宗与盛唐文化禅宗产生于隋唐时期,是印度佛教在中国长期发展,并与中国本土文化磨合交融之后,产生的中国佛教宗派。五祖弘忍时期,禅宗虽有一定规模却也只是在山东一带发展,到神秀时,才依靠政治背景走向城市。到盛唐时期,随着社会的开放发展,以及禅宗文化在社会上的渗透与传播,将禅宗本身与盛唐文化的发展都推到了顶峰。印度佛教能够在中国传播发展是离不开士大夫们的认可与努力的。正是当时社会的文化阶层乐于接受该文化与信仰,并积极的理解吸收佛教文化,通过自我的理解与吸收,领悟其精髓,再通过士大夫阶层将其散播出去,才使得佛教在民间有了一定的基础与发展下去的希望。宗教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必然渐渐地融入该地域的社会环境与文化,佛教亦不例外。虽初时梁武帝不喜佛教,使达摩祖师转道北方壁观数年,但随着佛教渐渐被士大夫阶层接受,其境况也随之变好,后又因本土教徒及文化的加入渗透,使之渐渐地向中国佛教转变。至隋唐时期,产生了大量的佛学宗派,禅宗是其中产生较晚的一个宗派。每个宗派都有其自己的一套理论和实践,以及信徒和政治力量,后却因宗派斗争而逐渐衰败,这也促使禅宗成为除净土宗外的另一大宗派势力。禅宗在神秀法师时代受到大唐皇室的推崇,士大夫阶层名人多为其俗家弟子,禅宗因此而走向了兴盛。佛教禅学对当时的社会及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是中国文化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这一时期若无佛教,中国文化会显得苍白无力,至少呈不完整状态。”1 王晓朝 宗教学基础十五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290页 其主要表现在对士大夫阶级的影响,宋代儒学者周必大说过:“自唐以来,禅学日盛,方智之士,往往出乎其间。”(寒岩升禅师塔铭),从中可以看出唐士大夫阶层热衷于参禅,领会禅学经典。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很复杂,但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社会原因。唐朝封建社会快速发展,导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剧烈,而深受儒学熏陶与影响的士大夫阶层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投身仕途。当时的封建社会环境注定了他们的仕途生活充满坎坷与波折。而在历尽沧桑之后,身心的疲惫令他们低沉迷惘,他们迫切的需要慰藉与修养,而佛教禅学是他们不二的选择。另一方面是佛教本身的原因。唐朝时期佛教空前盛行,高僧辈出,佛学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在这样的环境下,士大夫自然会受到佛学的熏陶;另外,当时高僧精通佛道儒思想,与士大夫交流过程中更加深了士大夫对佛教的理解和信奉,王维就是这些士大夫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二、王维与禅宗紧密联系的一生王维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其笃信佛教的程度从其名字就可见一斑,其名为维,字摩诘,取自佛经维摩诘经。他一生接触过华严宗、南宗、北宗等禅学宗派,这些佛教禅学对其人生观与价值观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在其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使其在文学史上赢得“诗佛”的美誉。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正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鼎盛时代。这一时期,禅宗迅速发展,并在五祖弘忍之后,分裂成南北两派。神秀以渐悟为特色的禅法主要在中国北方流传,被称为“北宗”,并得到当时统治者的支持。王维最先接触到的佛教文化正是北宗禅学,“从王维出生到唐玄宗开元末际,约有四十年左右的时间,是以禅学北宗为代表的楞伽禅法,在中原京洛一带炽盛畅行的阶段。” 陈允吉唐音佛教辨思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 50页 王维家庭中佛教氛围浓厚,据其请施庄为寺表云:“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王维的母亲拜在普寂禅师门下三十余年,在这样的关系之下,王维与北宗的关系显而易见,虽然没有明显的证据显示王维与普寂禅师有来往,但在王维与其弟弟王缙的一些作品中,可以看出王维的家庭与普寂禅师关系紧密。王维的前半生接触的高僧也大多是北宗禅师:如在北宗地位仅次于普寂的义福禅师,王维经常往来于其久居的化感寺;如王维曾为其撰写碑文的净觉,净觉虽非神秀一派,却支持神秀的思想;如惠澄禅师,亦是北禅宗一大德。王维早年曾隐居于嵩山一代修佛,而嵩山是北宗传法的一大中心,据此可以推测出王维所接触过的北宗高僧还有很多。王维的后半生,南宗渐起,代替北宗,六祖慧能的顿悟禅法由南方发展壮大,王维也逐渐接触到南宗的高僧与禅法。神会便是王维接触到的南宗高僧中最具代表的一位,同时神会也是将南宗带到北方的领军人物,王维在接触过神会之后,对其评价甚高。王维为惠能写的能禅师碑中说,神会“遇师于晚景,闻道于中年;广量出于凡心,利智逾于宿学。虽末后供,乐最上乘。”推扬他在慧能的许多弟子中间后来居上。由于王维受到神会思想的影响,思想逐渐向南宗靠拢,至安史之乱后,南宗代替北宗成为第一宗派,得到皇室认可,而王维在此次动乱之中受到波及,无心仕途,一心向佛,并开始信奉南宗,经常以禅为诗,尤其是他的山水诗,更是透着无限禅意。三、禅意无限的山水诗王维的一部分山水诗,尤其是他中晚年时期所写的著名写景小诗,都体现了禅宗佛学思想,这是大家所公认的,很多人都对其做了研究。研究王维的诗于禅学的关系,首先还是要知道王维与禅宗的关系以及其世界观与认识论。佛学思想是唯心主义思想,禅宗思想的根本前提是否认世界一切事物的客观实在性,这种唯心主义思想与王维的世界观很契合,尤其是在王维中年在南阳与神会的一番问答之后就更被他所接受,他的思想与信仰也从北宗转向南宗,而他的思想也或多或少的印证在他的诗作中。佛学在盛唐社会影响甚大,除受到统治者的推崇,也深深地影响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佛教的一切皆虚妄的思想给政治上、生活上受到严重打击的人一个升华的机会,让人们从悲痛之中找到慰藉,王维生在笃信佛教之家,从年幼时就接受佛教文化的熏陶,所以他在思想上更倾向于佛教的一切即虚妄思想,当仕途失意时更乐于隐居修禅,以此来排解失望情绪,这些因素也促使王维晚年隐居山林,并创作出许多空灵宁静的山水诗。(一)“诗情画意”中的禅 在王维的众多山水诗中,辋川集不仅在艺术上臻于成熟,其中一部分诗中禅意表现的也很明显。例如大家都很熟悉的一首小诗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本诗将“空”之一意体现的淋漓尽致。首先第一句从视觉的角度写山的空寂,直写空山寂静无人,下一句就从听觉上印证山之空寂,人语声更衬出山的空灵;后两句则是诗人当时心境的写照,夕阳将余光透过层层树枝照在深林的青苔上,本身就是一幅空灵幻妙的景致,亦需心灵玄妙之人方能看到如此美景。早期禅学的主要经典楞伽经,在一段揭语中就说过:“曹如工画师,及与画弟子,布采图众形,我说亦如是。彩色本无文,非笔亦非素,为悦众生故,绮错绘众象。”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这也就是说,凡是作品所描绘的艺术形象,并不是本身确实存在的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不过是诗人和画家“能画世间种种色故”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卷八 观心品,它的本质无非只是人们心造的幻影。可见当时作者的心也处在一种空灵玄妙的状态,“空山无人,空中传音,大明光临,青苔复照,即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豁然开朗,一刹那间万念俱灰,进入无差别境界的情景。” 史双元禅境画入诗情 南京师院学报 1983(1),正是一幅内外皆空的美景,同时以体现了佛教中“一切皆虚妄”的观点。这一观点在辋川集的另一首诗木兰柴中,有更充分的体现: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本诗也是描写傍晚时的景色,夕阳的余光在秋山上逐渐地收敛,飞鸟前后追逐,光影明暗不定,彩翠时明时暗,也是如海市蜃楼一般,飘忽不定。让人感觉世间万物皆是虚幻的,倏忽之间就化为虚无,一切美好都是幻像,如眨眼之间就被风吹散的烟,重归于无。从这一首诗可以看出作者也认同美好皆梦幻,最终一切将归于虚无这一观点。鹿柴与木兰柴中对禅理表现的十分明显,但这样的诗在王维的诗作中并不常见。而正是这一部分诗很好的将王维佛教信徒与诗人的身份融合在一起,诗的空灵幽寂的特点与禅理之中的“世界的空虚”相通相溶,这证明作者有极大的兴趣在景色中发现禅意,并将其融进艺术创作中。同时代的人苑咸就称他“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苑咸酬王维诗序 全唐诗卷一二九,可见王维将禅理融会贯通于艺术的心思与能力。(二)“动”“静”之中见禅理在王维的一些典型山水诗作中,刻画的意象氛围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他善于用细致的笔触描写幽寂空山中的人语,静谧黄昏下的鸟鸣,深涧幽谷里的落花等,在静谧中透着一丝声息的景致,其中又充斥着一种独特的人情味。这一特点乍一看很容易理解成动静结合的特点,很多人也以“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和反应“自然界的千变万化”来笼统的解释这一特点。但是,王维作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对禅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并能将其融汇于处事与创作之中,我们就不能将这一频繁出现的现象简单笼统的解释,而应该从作者的人生观和主观意识等方面进行分析理解。若细论诗作中的“动与静”,定然要涉及到哲学范畴中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不同之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包括整个自然界,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世界事物在绝对运动之中,存在着相对的暂时的静止状态,在运动和静止互相依存的对立关系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则是相对的,静止不过是运动的一种状态,绝对的静止是不存在的。但在佛教禅理之中,不仅否定世界的物质性,也否认世界是运动的。禅理认为世界是永恒不变的,它认为世界的运动都是片段的“刹那生灭”,这种生灭现象是虚幻的,是人们虚假的幻想。在辑录慧能言行的坛经中有一段关于俩僧争辩风动还是幡动的记载,慧能答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金陵刻经处这个小故事就能充分体现出佛教的唯心主义观点,否定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而是人的主观精神活动所产生的结果,所谓“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金陵刻经处王维也接受慧能的这种理论,他在给慧能所制的碑文中,一开头就在这个问题上对慧能的宗教学说进行发挥。他首先用“无有可舍,是达有源”来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接着又用“离寂非动,乘化用常”来证明世界本质上没有什么运动变化。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已经接受禅学唯心主义的思想,那么这种思想必然影响作者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并在他的艺术作品中展现出来,所以在作者的诗作中的动静其实都是一种虚幻,是一种禅理现象,并非是真正的动。如王维的著名写景小诗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前两句极力塑造幽寂空暝的环境,人悠闲自在,桂花飘落无声,春山的夜空灵寂静,这一句中“桂花落”是动景,桂花缓缓飘落,无声无息,进一步体现出当时似动实静的氛围;接下来两句中月光惊起山鸟,更加体现出山之静,仅仅是月光就能惊动休息的鸟儿。为什么“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被人们注意到,正是以“静”为前提的。而这以动衬静的方法,更是表明作者一心向禅,感觉事物是运动的,其实在作者看来,那一空灵之景其实是静止的。正如大般涅槃经中的一句话:“譬如山涧因声有响,小儿闻之,谓是实声,有志之人,解无定实。” 大般涅槃经 卷二二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作者对于大般涅槃经这部经常被依据的经书必然熟悉,因此,在诗中的鸟鸣声,也是虚幻不实的,是静的一种形式。另有辛夷坞一诗: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一首诗与上一首诗如出一辙。作者描写的山间的景致,似写山中景物的动静结合之美与生机不断之势,实际上,作者不过是以动衬静,同时将自己的意志与诗作结合,体现出自己不为外物所纷扰,而外物都是虚幻的幻像。这样的诗在王维的作品中并不少见,虽然王维的这些诗中不见一“禅”字,确是禅意无限的,王维乐于将自己对禅理的理解融入作品之中,如“空山不见人”、“夜静春山空”、“空山不见人”等中的“空”字,并不是真的空无一物,这主要是体现一种空寂的状态,是禅理的一种境界的体现,是心灵空寂无尘的外显,也是自然与生活对作者的启示与馈赠,让作者将本心的体会融入到景物意象之中,从心的角度体会自然的乐趣,得到灵魂的升华。值得关注的是,王维的禅宗思想,主要是通过唯心主义的哲学思辨形式来显现的,王维在山水诗中所寄寓的禅宗思想,都是通过外在事物的感性形式体现的,这离不开对自然事物的各种动态描写,而这些“含蓄”的表达方式,不能让读者直观的从诗中感受到禅理中所倡导的世界的静止和寂灭的思想。这也导致,读者在读王维的山水诗的时候,往往比较注意这些作品精巧的形象描绘,未必都能体会到其中的禅学寓意,这在人们一般的审美活动中是常见的。但是,我们在研究这些特殊的艺术现象时,不可以只凭直觉和感性对其进行解析,而是应该由表及里的分析事物的内在联系,解析蕴藏在艺术形象中间的思想理念。明代胡应麟的诗薮,对这个问题就有所触及,他将王维的辛夷坞、鸟鸣涧两首诗称作“入禅”之作,声称“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可见诗中寄托的禅理是确实存在的。而问题恰恰在于,有些关于评论王维山水诗的文章,经常引用这两首诗,但其论述宗旨只是注意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表面现象,而不去揭示寓托在诗歌感性形象中间的禅宗哲理思辨,不去指出诗人塑造形象艺术构思过程中的指导思想。与此相关的,是这些文章对于王维作品中禅宗思想的理解,就认为禅宗思想只是存在于某些直接宣扬佛理的诗句里面,而在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中间就根本没有什么禅理可言,这样的观点是让人不能接受的。 (三)主观认识态度在文学史与哲学史上有很多实例都可以证明,某一位作家在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认识,与他的生活价值观有着深刻的联系。王维山水诗中的一些代表性作品,不仅体现作者神往宁静淡泊,自由畅行的隐士生活,更是蕴藏着禅宗哲学,作者所体现的与向往的正是禅宗的处世哲学。而作者的这种处世态度,充斥着消极的情感,在他的诗中处处避世,向往山林就能体会的到。他的这种思想是如何与禅宗思想相融合的,我们就要从禅宗特有的精神面貌谈起。禅宗与佛教其他宗派最不同的一处是,后期占领主导的南禅宗特别强调“顿悟成佛”,这样就使禅宗在形式与规矩方面有所放松,所谓顿悟就是突然的醒悟,是将唯心主义彻底融入生命的一种蜕变,所以不再礼仪规矩上过于严苛,但求能在精神上顿悟成佛。禅宗的这一宗旨使修佛变成一种轻松愉快的事情,“不用读经看教,不用行道礼拜、烧身炼顶,岂不易邪”景德传灯录卷一二,而人们在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包括“著衣吃饭”、“屙屎送尿”,都可以说是在进行修行。所以,禅宗的修行就是生活,不妨碍人们的正常活动,而且禅宗的思想也倡导随心所欲的做事,即如景德传灯录中所说的“吃茶吃饭随时过,看水看山实畅情”景德传灯录卷二二 ,由此可见,畅游山水也是一种修行。当时的许多大德都倡导这样的修行方式,荷泽神会与其差不多同时代的马祖道一,在这一理论上都具有相当的地位。敦煌出土神会语录称:“任运修习,为寂灭法,得成于佛。”在禅门师资承袭图有洪州宗马祖道一的主张“不断不造,任运自在,名为解脱人”、“心性之外,更无一法,故但任性即为修也”。中国古代的士大夫阶级长期过着安逸、不事劳作的生活,他们渴望得到神明的垂怜,修成佛身,但又无法舍弃自己安逸的尘世生活,他们既想保持身份地位和权力,又想修行成佛,他们不想尊崇佛教繁琐的礼仪规矩,又想在佛教找到归宿,禅宗的出现,解决了这一矛盾的现象,它为这个阶级提供了一条适合他们的修佛之路,让这一阶级体会到兼得的快乐与满足,因此得到空前的欢迎。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维注定要接受禅宗的人生哲学。首先,王维生活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家中,从幼时就与禅宗大德接触,受家庭的影响,他的思想之中一直都有佛教的影子;其次,王维是士大夫阶级培养的知识分子,他所在的阶级非常欢迎禅宗的思想,注定他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接触的人和事都会带有禅宗的影子,而他人生的经历,也让他不得不接受禅宗的哲学来缓和现实带来的冲击与打击,而这些原因也导致他的禅宗思想比当时其他诗人体现的更强烈明显。早在开元年间王维与神会相会南阳临湍驿时就问:“若为修道得解脱?”神会告诉王维:“众生本自心净,若更欲起心有修,不可得解脱。” 神会禅师语录神会的意思是修禅在平日的一举一动之中,在生活之中,随时随地的体会醒悟,不需要刻意的修行,刻意的行为反而可能会起到相反的效果。神会的话让王维很是高兴,所以他经常说:“此南阳郡有好大德,有佛法甚不可思议。” 神会禅师语录可见其对神会的推崇。王维与马祖道一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投道一师兰若宿一诗中,王维自称“岂惟留暂宿,服事将穷年”,可以看出他很敬重对方。根据赵殿成的注释,认为诗中提到的“一公”就是马祖道一,而马祖道一和王维又基本上是同时代人,如果赵殿成的说法正确,那我们就不能排除王维思想上受到过道一的某些影响。 在王维人生哲学的研究中,最明显也是最不容忽略的就是他的名字。王维名维,字摩诘,他给自己起的这个字来源于维摩诘经。维摩诘经的主角是天竺毗耶离城的一个大财主,他“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 维摩洁所说经卷一方方便品 佛经中所书写的这位财主过着快乐安逸甚至是腐朽的生活,但是他却能够受到佛祖的敬重,这正是当时士大夫阶级所追求的生活方式,当然也是王维心中的理想生活。禅宗也经常宣扬维摩诘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生活对士大夫阶级存在巨大的吸引力。理所当然的,王维也在追求这样的生活,不在乎清规戒律,不拘泥礼仪规范,于生活中修行成佛,在腐朽的阶级生活中追求高尚超俗的境界。他用佛教为主体,融合老庄与儒家思想,形成了一套没落封建地主的人生观。在他的晚年这种人生观体现的更加明显,他一方面享受高官厚禄的地主阶级腐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