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黄景仁诗词.doc_第1页
清代黄景仁诗词.doc_第2页
清代黄景仁诗词.doc_第3页
清代黄景仁诗词.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绮怀清.黄景仁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黄仲则,名景仁,自号鹿菲子,清代中期有名的诗人。他幼年聪敏,九岁曾吟出“江头一夜雨,楼上五更寒”名句,十六岁于三千人中取童子诗第一,有“乾隆六十年第一人”之誉,然时乖命蹇,落拓平生,年仅三十五岁就贫病以终。观其诗作,多抒发穷愁愤慨之情,如别老母:“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写其从幕离家时的情景,读来催人泪下。再如都门秋思第三首:五剧车声隐若雷,北邙惟见冢千堆。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尾联二句,写尽寒士悲酸,当时身居巡抚的毕秋帆读至此,竟夜不成寐,瞿秋白也有“吾乡黄仲则,风雪一家寒”之叹。黄仲则才高自恃,不平则鸣,笔调凄怆,直抒胸臆,多有愤语。典型如杂感: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傲世嫉俗,悲歌慷慨,抒尽胸中孤愤之气。黄景仁年轻时曾同自己的表妹两情相悦,但故事却仅有一个温馨的开始和无言的结局。正因如此,在绮怀之中,也笼罩着陆游钗头凤“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的感伤。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明月相伴,花下吹箫,这种充满了一种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的浪漫情调,但是这毕竟只是一个开始,在诗人的眼中,那伊人所在的红墙虽然近在咫尺,却如天上的银汉一般遥遥而不可及,这种距离,泰戈尔笔下“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明明心中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绝望。“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这是最让人称道的一联,是的,今夜已非昨夜,昨夜的星辰,是记录着花下吹箫的浪漫故事,而今夜的星辰,却只有陪伴自己这个伤心之人。诗人是清醒的,他知道往事不可能重现,而正是因为这种清醒,才使他陷入了更深的绝望。诗中,所有的虚幻的安慰全消失了,只有一个孤独的人依旧保持着一种望月的姿势即思念的姿势。试想,诗人独立中庭,久久望月,一任夜晚的冷露打湿了自己的衣裳,打湿了自己的心灵。而这种等待的尽头却只能是一片虚无,这种思念的幻灭以及明明知道思念幻灭却仍然不能不思念的心态。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正能和李商隐的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相媲美,也和他的另一首诗秋夕中“心如莲子常含苦,愁似春蚕未断丝。判逐幽兰芳颓化,此生无分了相思”有异曲同工之处。春蚕吐丝,将自己重重包裹,正如诗人自己,用重重思念将自己重重包围,这也正是“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春蚕吐丝尽头是茧,是死;红烛流泪的尽头是灰,是死,而死,自然是人世间最为绝望的结局了。而黄景仁诗中的“芭蕉”也正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之意。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这句诗同首联呼应,三五年时三五之月,自然是“几回花下坐吹箫”的往昔,而那时的美酒在今夜早已被酿成苦涩自斟自饮了,而这种苦涩是永远也无法消除的。“可怜杯酒不曾消”,表面说的是消不尽的酒意,其实说的是一种无法摆脱的伤感,这种无法消解酒意的“醉”是“醉”并非在往昔的回忆中而醉,而是一种“醉”在孤独的现实中的一种苦痛。秋夕 黄仲则桂堂寂寂漏声迟,一种秋怀两地知。羡尔女牛逢隔岁,为谁风露立多时?心如莲子常含苦,愁似春蚕未断丝。判逐幽兰共颓化,此生无分了相思。别老母清代.黄景仁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搴qin 拔取:斩将旗。译: 把帷帐撩起,因为要去河梁谋生故依依不舍要向年迈的母亲辞别,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不由泪下不仃,眼泪也流干了。在这风雪之夜不能孝敬与母亲团叙,从而开了这凄惨的分离的柴门远去,不禁令人兴叹:养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没有啊。元明清诗向来不受重视,只因为唐诗成就太高,但是元明清诗中亦有精品,清乾隆年间的诗人黄景仁算得上是佼佼者。黄景仁一生悲苦,四岁丧父;未及成年,祖父、祖母、兄长相继过世。然而他年少有诗才,九岁有诗“江头一夜雨,楼上五更寒”;十六岁时,夺三千人童子诗第一。他虽有过人的诗才,却仅得秀才功名。十九岁参加江宁的乡试,名落孙山,愤而有诗杂感,不想此诗竟成为其一生的写照。 杂感 清代.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谶 chn 本义:将来能应验的预言、预兆。 一语成谶,就是一句话说中了,就是“不幸而言中”(不吉利的事情,诅咒似的),但没有这一成语。 诗人首先提及自己为解心中苦闷,求佛问道不成,只能在夜深之时发出深深的愤愤不平。宋代以降,佛、道、儒三教合一,传统士大夫在一帆风顺的时候,积极入时,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在遭遇挫折时,多退居江湖之远,求佛道以自慰。然而此时的诗人才十九岁,什么让他要求佛问道?黄景仁“六赴乡试,概报罢”,一次次的失利,让他心中郁积不平之气,长期游幕,寄人篱下,心中不平之气越来越强,竟然是英年早逝郁郁而终!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说道自己身世凄苦,一生如风蓬一样飘零以及处世落落寡合的性格。诗人寄人篱下,到处飘零,换了旁人,慷慨激昂之气早已消磨待尽,但是他仍旧一副铮铮铁骨。他虽有一世之诗名,但是却掉入了泥潭之中,自己处世落落寡合,被权贵指为不识时务的薄幸之人。 他之所以心中有不平之气,是他厌恶腐败的官场和儒林。所以他说“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对那些显贵、名儒他在内心深处是及其藐视的,诗人自然要对他们投以白眼了(世上的人十之八九只配让人用白眼去看)。但是诗人也是很无奈的,面对权势和财富,他又能如何?真是百无一用是书生啊。此句为人所熟知,但是多理解为自己遭人白眼,只能感叹百无一用是书生,但是恰恰相反,诗人藐视那些权贵,对他们投以白眼,我们看到了他一身都是傲骨! 但是真是百无一用是书生吗?不是,黄景仁手中有支笔,他可以发出他心中的不平之鸣。“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古人有“诗谶”之说,如果写诗提及不吉利之事,往往会在自己身上灵验,但是诗人不惧怕“诗谶”,要如春天的鸟鸣、秋天的虫吟一般自然,写出自己心中的不平。乾隆时代文网密布,诗人不作歌颂“盛世”靡靡之音,尽是写出和朝廷主旋律不和谐的“不平鸣”! 杂感是诗人十九岁时的作品,但是却惊人的暗合他三十五年间的遭遇,黄景仁不畏惧“诗谶”,但是却没能逃离“诗谶”,真是可叹可悲啊!将之京师杂别 黄景仁翩与归鸿共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