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苏轼墓志铭、祭文的悲剧性主题的书写摘 要:本文以中华书局1986年版的苏轼文集为主要参考文本来研究苏轼文集中的墓志铭、祭文等哀悼文字。文章主要通过五部分的内容,即“吾生如寄”的悲凉感;功业不立的无奈感;不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失落感;不能“夜雨对床”的挫败感以及枯骨不收的落魄感等方面来阐述苏轼对于人生、命运、社会和自然的思考与解读,从而揭示出苏轼的墓志铭、祭文悲剧性主题的书写。文章鉴于历来研究苏轼诗词和散文的艺术成就、文艺风格、人格风尚、为官之道以及其哲学思想等方面的论文及论著很多,而涉及到他的应用文,尤其是墓志铭、祭文等哀悼文字的研究较少,故而本人特择取这类文字来研究,以期探究出这类文字中的悲剧性主题的书写。同时,为大家认识一个更真实的苏轼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祭悼文字,无奈与无能,悲剧性主题,书写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它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自然要求真。文学的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的真、社会的真。不过,文学的自身的真又不同于自然的真和社会的真,二者质的区别,就在于自然的真和社会的真只是一种存在,而文学的真却是一种艺术创造。这种艺术创造的真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比之客观实在的真要高一个层次,因为它不仅体现了客观实在的真,而且体现了人对客观实在的真的认识、理解。换句话说,它是被主体选择了的、认定了的真,是主观化了的真。显然这种真是人类主体的一种表现。这种艺术创造的真,由于融合了人类对客观实在的认识和理解,与善发生了关系,体现了人类善的意志、善的愿望,因而它是善化了的真。真与善的高度融合、统一,就是美。因此,艺术创造的真又是美的真。1在大文豪苏轼的文集中,有一类祭悼文字。其字里行间,蕴含着的即是苏轼对客观实在的真即死亡的认识与理解。当苏轼将死亡纳入自己的关照视野时,就意味着他在用他的如椽大笔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真。在苏轼的众多祭悼文字中,我特拈出其中较富有代表性的两类文章:墓志铭和祭文(包括哀词)来研究,其中祭文中不包括内制祭文(这类文章奉皇命而写,纯属应酬之作,故排除在研究之外),这里的分类依中华书局1986年版的苏轼文集为准。经过统计,苏轼写有墓志铭13篇,祭文51篇(包括哀词),共64篇。有些篇目里包含几首,如祭张文定公文三首、祭柳仲远文二首等,为方便起见,皆算作一篇。把这些墓志铭和祭文按性别来分,47篇为男性对象,14篇为女性对象,另有3篇为无名枯骨(不知对象)。综观苏轼的墓志铭和祭文(包括哀词),我们可以发现大量的篇章里充满了对人生悲剧性的无奈与无能。因此本文试从这一点来揭示苏轼对悲剧性主题的书写。“吾生如寄”的悲凉感;功业不立的无奈感;不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失落感;不能“夜雨对床”的挫败感以及枯骨不收的落魄感皆成为苏轼祭悼文字中悲剧性主题的书写对象。一、“吾生如寄”的悲凉感“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海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出门即有碍,谁为天地宽(孟郊赠崔纯亮)”皆是对人生如寄的书写与吟唱。“寄是寓居之意,即谓此世界对任何一个人来说,皆非永恒停留之所。生命从别的地方来,还要归到别的地方去,只是一段时间寄居于人世。”2所以人世才有诸多的无奈,而没有归属感。对于“此身非我有”的苏轼来说,其中的意味尤其深长。随着一位位亲友的离去,苏轼的“吾生如寄”的悲凉感在其内心不断地涌动着,以致到最后不得不喷薄而出。统计苏轼的祭悼文字,可以发现较多篇幅是在其40岁之后写的,而这其中较多篇幅是在1079年左右,即“乌台诗案”后所写。虽然在苏轼人生的后期,他在一定程度上参透了生命,但苏轼珍视生命甚至比以前有过之无不及。他是“极参透生命,又极珍重生命” 3所以我们可以说苏轼对死亡的体悟更深刻更真切是存在着现实与历史的可能的。苏轼常在祭悼亲友的文字中呼道“天不吾斯”,“契阔死生,四人仅存”,“死生祸福,天也”。这些歇斯底里的呼号,乃是出于“吾生如寄”的悲凉感。在天面前,在死面前,我们何其无能与无奈,其可不呼号。在苏轼的墓志铭、祭文中,苏轼借他人的死生来悲自己的死生。尤其对于壮年而言的悲悼对象,苏轼尤其产生“吾生如寄”的悲凉之感。对于“余得罪于吴兴,亲戚故人皆惊散,独两王子不去从子由谪于高安、绩溪,同其有无,赋诗絃歌,讲道著书于席门茅屋之下者五年,未尝有愠色享年三十五”4的王子立,苏轼充满了感激、欣赏、痛惜之情。“死生祸福,天也,公其如天何”4便是对死者的无辜、生者的无奈和上天的无情的最好阐述。所以,最后,苏轼只能以一种希求于未来的希望作结:“呜呼,百世之后,其姓名与我皆隐显也。”4对于王子立的英年早逝,苏轼毫无办法,只能付希望于时间与空间的历史推移。这是对“吾生如寄”最好的一个阐述。在祭胡执中郎中文 本文中的祭文除特殊说明外均引自中华书局1986年版的苏轼文集。中,苏轼写道:“惟我与君,宛其老矣。老人无徒,相见益亲。凡昔在岐,今存几人。谓君仁人,虽疾当寿。云何而然,命也难究。呜呼执中,人谁不死,如君之贤,不云止此。”4胡执中是“仁人”、“贤者”,苏轼本来以为天会佑他,“虽疾当寿”却没想到“命也难究”,最终也只能将挣扎于生死之间的手缩回,让天来评判。在祭欧阳仲纯父文中苏轼写道:“去岁君来见我于国门之东。携被夜语,达旦不穷。凡所以谋道忧世而教我以保身远祸者,凜乎其有似于文忠。今也奄兮忽焉而不复见也,能不长号而屡恸乎?”4昨日相欢之景犹在目前,今日便撒手人寰,以致于苏轼“长号而屡恸”作无奈反抗。在祭石幼安文中,又有一番钻心的疼痛攫住我们:“孰云此来,拊膺号天。同驱并驰,俯仰而迁。行即此路,皇分后先。”4久别重逢后,没想到换来的是生死之隔。在祭黄几道文中,苏轼说:“一卧永已,吾将安凭。寿夭在天,虽圣莫增。”4友朋去世后,苏轼若有所失,没有了依凭的对象,其悲苦不言而喻。在祭柳仲远二首中,苏轼说,“呜呼哀哉,我生多故,愈老愈艰。亲朋几人,日化日迁。逝者如风,赴来逾年。一恸海徼,摧肠破肝。逝者已矣,存者何冤。”“我厄于南,无降罪疾。天不我亡,亡其朋亲。”4从这些“呕心沥血的长诗” (郭晋稀古代祭文精华序)中,我们不难看到“吾生如寄”的悲凉感。在这些文字中,苏轼在反复地告诉我们:天的无情与人的无辜是一对永远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永远也无法更改的一种状态。故而,祭悼的对象有命寿者、有命夭者,有贤能者、有卑微者,有儒者、道者、释者。无论如何,其人世的生死是不可强求的。因此面对这样的悲剧性主题,苏轼含有无穷无尽的情意。在祭悼的过程中,苏轼的文字起到了很精彩的作用。“既有死者的饮恨,更有生者的销魂,包含着别赋和恨赋所说的两重沉痛。”(郭晋稀古代祭文精华序)“一个真正审美知觉的民族,创造出传统的形式,通过代代传诵意味深长的固定主题,表达出生活中朴素的哀怨情怀。”5含有哀怨情怀、包含无限情感的祭悼文字正是中华民族真正审美知觉的体现。苏轼作为宋代的大文豪,这种自觉在他的身体上体现得十分明显。二、功业不立的无奈感苏轼曾自嘲“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其中包含多少无奈之感而不被世人了解。“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纵观苏轼的一生,我们显然能体会出他那含着泪的笑,与其说是自傲的宣言,毋宁说是一种悲恸的自嘲。正当苏轼想要大做一番功业时,无耻的小人、重伤的热潮奔涌而来,断送了苏轼的功业。于此,苏轼显得毫无准备、束手无策。在经历过一番折磨之后,苏轼显然对人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对于不被世人了解,不被世俗所容的前辈和朋辈,苏轼仅仅抓住功名不立这一点,进行悲剧性主题的书写。在苏轼的墓志铭、祭文中,既有对前辈功名不立的哀叹,又有对朋辈功名不立的惋惜。范景仁、张文定、滕元发、陈令举、王大年等等都是苏轼为自己也是为后人所树立的儒家范畴中的偶像。通过对这些偶像的书写,苏轼再次丰富了其祭悼文学的内蕴。在范景仁墓志铭中,苏轼将以道德事明主的范景仁刻画得栩栩如生,使其伟岸人格跃然纸上。全文通过多次上书直谏言其骨鲠、执着、坚毅,通过具体事例言其为民请命、为民做主,通过上书救苏轼言其不与世同流合污、有担当,通过其至理名言,刻画其伟大人格。“事当论其是非,不当问其难易。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诸公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4(祭范景仁墓志铭范景仁语)这是范公独立于世的光辉人格的写照。但“及上即位,求人如恐不及,厚礼以起公,而公已老,无意于世矣。(范景仁墓志铭)。”范公直言敢谏,而朝廷屡次“不报”、“不从”,致使“陛下有纳谏之资,大臣进拒谏之计,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祭范景仁墓志铭)。”的结局。苏轼面对如此无奈之境,只能诉之于哭:“故闻其丧,哭之皆哀(祭范景仁墓志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时代、环境的原因使得范公不能实现其立功的宏愿,其不哀哉?张文定,名纲,文定为其谥号,曾以“以直行己,以正立朝,以静退高下”为座右铭。他之所言所行,皆出于为人臣子的真诚,然常不得志,为小人所害。在张文定公墓志铭中,又是另一番文章道德的展现。苏轼主要通过论述张公在处理元昊的事件上来刻画张公的远见、魄力与“精诚”。连戎主都顾左右曰:“有臣如此,佳哉(张文定公墓志铭)”但如此精明能干的儒臣却屡遭小人排挤、诽谤。致使“英宗屡欲召还,而左右无助公者。”4“小人思有以中之。”4“以安石不悦,拜观文殿学士,留守西京。”4所以苏轼在墓志铭的最后叹道“上不求合于人生,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下不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公者众。然至言天下伟人,则必以公为首。”4立功、立德、立言是儒家三不朽的事业,所以古代臣子不能立功的无奈就愈发地具有悲剧性和感染力。苏轼在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代张文定公作中写道:“小人因是出力挤公,必欲杀之。”“而左右不悦公者,又中以飞语。”“每进,小人则谗之。”皆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的鲜活写照。面对小人的迫害,今上的不器重,滕公唯有呼告道:“乐羊无功,谤书满箧。即墨何罪,毁言日闻。”4在小人得志,诽言日闻的残酷现实的状况下,滕公却始终能保持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散发出与众不同的魅力。因此,苏轼对于他的不得志,功业不立的无奈充满了同情与哀叹。苏轼用尽全部的力气呼道:“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老成云亡,吾谁与处。猛虎在山,藜藿茂遂。及其既亡,樵牧所易。”4另外,“将天既生之以畀斯人,而人不用,故天复夺之而自使耶?不然,令举之贤,何为而不立,何立而不遂(祭陈令举文)”“先帝方欲尽其才,而君以病卒(王大年哀词)”等等书写,都可以见出苏轼对于宋代知识分子功业不立无奈的同情。由于苏轼生于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个环境,又由于苏轼与这些祭悼对象的关系,故而能够写得如此真切。“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巧言小雅)。”苏轼在为他们写墓志铭、祭文的时候,是真正地走进了他们的心里了,因此才能将他们的无奈、满腔的悲愤发之于笔端,以飨读者。自古以来,就有“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的儒教。对于古代的知识分子来说,建功立业是其人生价值实现的依据。功业不就的人生是最黯淡的人生。但往往事与愿违,能真正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知识分子并不多,或因为小人见欺,或因为君主不信,或因为其他的一切变数,皆使他们的人生理想开不出花。苏轼对于这一点是极为敏感的,也是极为同情的。他在用尽力悼祭这些对象的同时,也是在悼祭自己被误的人生。三、不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失落感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询兮,不我信兮。6(诗经邶风击鼓)苏轼在写“吾生如寄”的悲凉感、功业不立的无奈感时,其感情是有节制的,因为所祭悼的对象毕竟与苏轼有着一定的距离。而面对与自身最为亲密的祭悼对象时,苏轼有着切肤之痛。“文章自古真情物,虚情假意做不来(苏轼语)。”唯有融入真情,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感动读者。苏轼一生与三个女人的关系很密切:正妻王弗、续弦王润之和侍妾王朝云。王弗作为苏轼的第一位妻子,在苏轼的心目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苏轼在十九岁时娶了王弗(当时王弗十六岁),死时才二十七岁,与苏轼共同生活了十一年。在这十一年中,她对苏轼的影响很深远。“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弗)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弗)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乡,子何用与是人言。”“(弗)曰: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4其德、其言、其行都表现出了大家闺秀的风采和为夫着想的品格。因此,对于这样一位贤妻的逝世,苏轼一时不能接受,哭诉道: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佑。“ 经验日益丰富,视野也就日益窄隘。所以有人说,我们对于某种事物见的次数愈多,所见到的也就愈少。”7其实不然,面对着一位位亲友的离世,苏轼却见得愈多。“天不亡我,亡我朋戚(祭柳仲远文二首)”,其伤痛之感是可想而知的。这位妻子不仅在孝顺公婆、服侍夫君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既知书达理,又明白事理,并不一味地迁就顺从夫君,而是顺其意、逆其志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她是一个独立的人,故而在苏轼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故而,苏轼在王弗死后的十年后写下了感人至深的悼亡词江城子记梦。词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里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8亡妻的音容笑貌已深深地印在了苏轼的脑海里了,成了挥之不去的记忆。相信在苏轼的一生中都无法忘记这位女德极好的妻子。王润之是苏轼的第二位妻子,从1068年被苏轼续娶为妻,至1093年病逝,与苏轼生活了二十六年。她经历了苏轼在朝、外任、遭贬、回朝等各个时期。面对第二位妻子的逝世,苏轼仍有其感情的高潮和激情的喷发。“嗣为先帝,莫如君贤”、“妇职既修,母仪甚效。三子如一,爱出于天”、“从我南行,菽水欣然。汤沐两郡,喜不见颜”。4作为嫂、作为母、作为妻,王润之都为其他女性树立了榜样。这位妻子与苏轼度过了许多的艰辛岁月,是苏轼人生中的一位精神伴侣。“乌台诗案”时,她痛哭流涕、挥泪告别丈夫,以为将无再见之期。又将丈夫的大部分诗稿烧毁,因为它们是丈夫招祸的原因。在生活极为贫困的境况下,仍可满足丈夫的酒瘾,老早为他存下了一坛好酒。她贤良淑德,有时虽乏理性,不免感情用事,不理解丈夫的一些个性,但她依然支持着丈夫,相伴左右。所以一旦逝去,苏轼极为悲恸。“曾不知少须,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4自此以后,苏轼只能“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相对于王弗、王润之之两位大家闺秀,侍妾朝云更有其特别之处。她与苏轼的密切程度毫不亚于两位夫人。究其原因,朝云不但“敏而好义,事先生二十有三年,忠敬若一”4而且是懂得“先生满肚子不合时宜”的唯一一人。从这一点上看,朝云可谓是苏轼真正的精神伴侣。故而苏轼对她有着特别的感情。朝云很年轻时就呆在苏轼身边,对于苏轼的大半生的遭际都了如指掌。她能歌善舞,曾唱苏轼的一首蝶恋花,边唱边哭道:“妾最不能唱者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她是最懂苏轼的人,在苏轼颠沛流离的贬谪生涯中,朝云始终如一地照料着苏轼的起居,始终如一地理解他、支持他。有次苏轼退朝回家,向众位侍妾道:“你们看我一肚子装的是什么?”有侍妾道“是文章”,有侍妾道“是学识”,苏轼都摇头否定了。而当他听到朝云的回答后,欣然点头微笑了。朝云是这样回答的:“先生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这已道出了苏轼心中之所想。苏轼确为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他曾言:“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余。以为宁逆人也,故卒吐之。”4朝云是深懂他的,不能不说他俩达到了真正心灵上的契合。朝云病逝后,苏轼悲伤不已,依朝云的遗嘱,将其“葬之栖禅寺林中东南,直大圣塔”,后又作诗词文悼念她。比之于两位妻子,写她的文字是最多的。除朝云墓志铭外,另有惠州荐朝云疏还有朝云诗并引、殢入娇、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蝶恋花等几首诗词文。朝云诗并引、惠州荐朝云疏、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即是苏轼写在朝云病逝后的作品。在惠州荐朝云疏中,苏轼直言:“轼以罪责,迁于炎荒,有侍妾王朝云,一生辛勤,万里随从。”4他感激于朝云的生死相随、不离不弃。又道“湖山安吉,坟墓永坚。接引亡魂,早升净土。”4他希望朝云入土为安,早日羽化登仙。由上可以看出,苏轼无论对正妻还是侍妾,都有较深厚的感情。但无论苏轼与他们的感情有多深厚,最终还是难逃命运的安排。她们都英年早逝,先于苏轼而归于尘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不可实现,使得苏轼对命运的悲剧性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四、 不能“夜雨对床”的挫败感过夏衣香润,迎秋簟色鲜。斜支花石枕,卧咏蕊珠篇。泥泞非游日,阴沉好睡天。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9(白居易雨中招张司业宿) “高山流水”的境界,总让人向往不已。而悲剧性往往就在于此。“高山流水”的佳话需要时代来成就,更需要自我来成就。假如生不逢时,所走的道路不同,就不可能成为知己。因此,就导致知己难逢。故有“不为歌者苦,但伤知音稀”的哀调。而最终又不能免去钟期早逝,伯牙摔琴的结局。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战国策赵策一)。”悲剧之音不断响起,以致中断。正因为知己难求,所以世人才要加倍珍惜。在苏轼的祭悼文字中有很多都是为知己而奏的悲曲。 其中最著名的祭友文要数祭文与可文。文与可,北宋有名的画家兼书法家,创“湖州墨竹”一派。该祭文充分展现了苏轼的才情以及与可的个性,是苏轼祭文中写得最精彩的篇目之一。与可能复饮此酒也夫?能复赋诗以自乐,鼓琴以自侑也夫?呜呼哀哉!余尚忍言之。气噎悒而填胸,泪疾下而淋衣。忽收泪以自问,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乎!道之不行,哀我无徒。岂无友朋,逝莫告余。惟余与可,匪亟匪徐,招之不来,麾之不去,不可得而亲,其可得而疏之耶?呜呼哀哉!孰能惇德秉义如与可之和而正乎?孰能养民厚俗如与可之宽而明乎?孰能为诗与楚词如与可之婉而清乎?4其感情一发而不可收拾。整篇祭文充满了质问的无理性与回答的坚决性,共用了5个“呜呼哀哉”将无尽的思念、遗恨之情表达得十分到位。在黄州再祭文与可文中苏轼写道:我官于岐,实始识君。一别五年,君誉日闻。昔艺我黍,今熟其饙。4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篇)”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相识的人已走向衰朽,黑丝变为白发了。文与可既是苏轼的亲人,又是苏轼的书画友。生前,常与苏轼交游唱和,切磋玩笑。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曾写道: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卒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谿娟,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尺,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也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个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4这是苏轼与与可的亲密关系的佐证。平日里,两人都很好辩,常以书画切磋,彼此的生活习惯以及个性都十分了解,是为真正的知己。难怪,苏轼在文章末含着血泪写道:“是年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笑失声。”4文与可作为苏轼最亲密的朋友,其逝世给苏轼带来了巨大的精神打击。徐君猷,系苏轼贬谪黄州时的郡守,但与苏轼的关系极为密切。徐君猷在元丰六年四月罢黄州任,于元丰六年十一月卒,即与苏轼相别半年后而逝。苏轼念想在贬谪黄州时,郡守徐君猷与自己的交游,对自己的种种关怀,在徐君猷“丧过黄州”时,“附棺一动,为文祭之。”除祭文外,苏轼还作徐君猷挽词,其悲伤之情溢于言表。挽词道:“一舸南游道不归,清江赤壁照人悲。请看行路无从涕,尽是当年不忍欺。雪后独来栽柳处,竹间行复采茶时。山城散尽樽前客,旧恨新愁只自知。”10苏轼对徐君猷的感情是真挚的、深沉的。除了文与可和徐君猷之外,还有不少朋友的逝世使得苏轼“夜雨对床”的愿望化为泡影。 “轼顷以蠢愚,自贻放逐。妻孥之所窃笑,亲友几于绝交。争席满前,无复十浆而五馈;中流获济,实赖一壶之千金。曾报德之未皇,已兴哀于永诀。”4(祭徐君猷文)“我以重罪,窜于江滨。亲旧摈疏,我亦自憎。君独愿交,日造我门。我不自爱,恐子垢纷。君笑绝缨,陋哉斯言。忧患之至,期与子均。示我数诗,萧然绝尘。”4(祭陈君式文)“我迁于黄,众所远摈。惟子之故,不我籍辚。孰云此来,乃拊其榇。”4(祭蔡景繁文)“欲操简牍,从伯和父,解发疑蔽。今其亡矣,谁助我者,投笔掩袂。”4(祭欧阳伯和父文)“携被夜语,达旦不穷。”(祭欧阳仲纯父文)凡此种种,不一而举。这些昔日好友,或在道德上支持过苏轼,或在志趣上与苏轼相交,是苏轼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人。对于这些亲密友朋的下世,苏轼断肠疾呼,接近疯狂。他们的无辜罹难,真是痛煞轼心。 不能“夜雨对床”的挫败感,使苏轼的祭悼文学的悲剧性主题更丰富了。五、枯骨不收的落魄感在苏轼的祭悼文中有一类特别的文字:祭无名枯骨文。这类文章虽然数目不多,只有三篇,但也成为苏轼祭悼文的一个悲剧性主题。“中国古代具有强烈的慎终追远的意识(郭晋稀古代祭文精华序)。”“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已如事存,孝之至也。”(礼记中庸)不仅对于父母是如此,对其他的亲友,古人也极其重视丧葬的礼节。所以才有“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国语 勾践灭吴)等“吊丧”、“奔丧”、“哭丧”对死者后事如此重视的现象。而能将死去亲友的遗体埋葬是最基本的丧葬举动。但往往造化弄人,偏偏有许多尸骨暴露于野,或因战祸、或因人灾而不得善终,致使死者的亲友不能完成“慎终追远”的目标。这样的状况不胜枚举。于是在苏轼的祭悼文字中出现了对枯骨的哀悼。在惠州祭枯骨文中,苏轼开篇就道:“尔等暴骨于野,莫知何年。”在徐州祭枯骨文中,苏轼又道:“嗟尔亡者,昔惟何人。”在祭枯塚文,苏轼道:“茫乎忽乎,寂乎寥乎,子大夫之灵也。”在这三篇祭文中,苏轼并不清楚这些枯骨为何人、死于何年、是何身份与地位,然而都对三位祭悼对象表示深深的同情,并绝不袖手旁观,决心将这些枯骨入土为安。更有意思的是,苏轼或用“尔”,或用“子”来称呼对方,比称“公”称“君”更亲切十分。这样就使彼此的距离拉近了许多,更有利于苏轼进行换位思考,更能生发出苏轼心中悲天悯人、关照人世的精神魄力。苏轼虽是乐天派,但是面临着死亡这一人类无可更改的悲剧命运时,他无论如何都不能置身事外的。他不但不能置身事外,反而将枯骨看成是自己未来归属的写照。所以苏轼才有那样的哀叹:安知百岁之后,吾之宫不复为他人之墓乎(祭枯塚文)?时间、空间的历史转换,使得这些祭枯骨文更具有哲学的意义,以致流芳百世。悲他人,想及自身,苏轼悟出了生命的苍茫感与落魄感。“子为土偶,固已归于土矣。余为木偶,漂漂者,未知其如何。魂而有知,为余媕阿(祭枯塚文)。”4苏轼对于自己的命运与归属问题是迷茫的,其心境是悲凉的、苍茫的。他根本不清楚自己的安身之地,不清楚自己是否有安放尸骨的墓穴。甚至,他对枯骨产生了羡慕之感,认为枯骨可归于尘土,而自己却为木偶,漂漂然不知归属。那么在这里,我们不妨探究一下,促使苏轼这一悲剧性主题的书写的缘由。中国古人一直有“入土为安”的观念,认为将亲人的遗体埋葬可以使神灵得安。如礼记祭义载:“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之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又韩诗外传云:“人死曰鬼,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土。”又“葬书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阴阳五行之气组成的。当然,人活着时,生气附于形体,无须依凭其他什么东西,但人死后,其骸归地,凝聚成形的气便失却了依托,四处飘荡。使用风水的办法寻觅葬地,就是让它们汇聚在一起,笼罩遗骸,感应生者,其办法就是乘生气,大大加强其感通后人的力量,取得荫庇子孙的目的。”11可见遗体入土,是古已有之的观念。只有将亲人遗体入土才能使神灵安定,子孙得到荫庇。而苏轼作为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也自然而然地传承了慎终追远与“事死如事生”的传统。因此,当苏轼因多种原因而发现无名枯骨时,总秉着最大的同情与敬意来埋葬枯骨。“是用一新此宅,永安厥居。”“为卜广宅,陶穴宽温。”“适及其顶,遽命掩之。”在葬枯骨疏中,苏轼写道:“诸佛众生,皆具大圆觉;天宫地狱,同在一刹生。是故恶念才萌,便沦苦海;善根瞥起,已证法身。要在摄心,易同反掌。”“以佛慈悲誓愿力,以我广大平等心。尊释迦之遗文,修地藏之本愿;起燋面之教法,设梁武之科仪。伏愿诸佛子等,乘此良固,离诸苦趣。沐浴法水,悟罪性之本空;鼓舞梵音,知道场之无碍。”4这一篇疏文是在惠州时写的。据有关学者研究,苏轼对佛家的态度自贬谪黄州后有大变,而贬惠州是在贬黄州之后。这时,苏轼在很大程度上已接受了佛家思想。从他写的疏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以佛为本,替佛行善。佛家关心人的生老病死,而埋葬无名枯骨这一行为能明显地看出苏轼的大慈大悲情怀。在惠州祭枯骨文道:“非兵则民,皆吾赤子。”在徐州祭枯骨文道:“兵耶?氓耶?谁其子孙。虽不可知,孰非吾民。”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苏轼对无名枯骨予以特别的关怀的原因主要起于两点,一是中国古人的“慎终追远”“事死如事生”以及“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二是佛家对人的生老病死的关注给予苏轼的影响。在祭无名枯骨的祭文中,苏轼通过眼见事实而心生同情,从而又想及自身,表达深切的悲情。从这些祭枯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人性中最美最善的部分。六、结语“因亲友离世而悲泣伤悼,援笔为文或多年后追怀,看来没有人不认为是日常的自动行为,如果不这样倒令人不解而惊奇。”12苏轼通过“吾生如寄”的悲凉感、功业不立的无奈感、不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失落感、不能“夜雨对床”的挫败感以及枯骨不收的落魄感的书写,来完成对人生悲剧性主题的揭示,来表达对亲友的无限哀怨的祭悼之情。本文虽分为五部分,看似各自分离,实则有着内在的联系。其悲剧性的意味是一层深似一层的,其感情也是一层深似一层的。从英年早逝的友朋到无人收埋之枯骨,苏轼内心的波涛不断奔腾,其对人世的关怀程度也不断加大。从苏轼的祭悼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苏轼形象:不仅是一个才思敏捷的大文豪,且是一个有着博大胸怀、对人世充满关怀的大贤者。研究苏轼的墓志铭和祭文的过程也是我们认识一个更真实更具有人性光辉的苏轼的过程。这也是本人在研究过程中的一大意外收获。参考文献1王学海,文学的审美与真与善J浙江大学学报,1991年(2):832王水照、朱刚,苏轼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453张惠民、张进,士气文心:苏轼文化人格与文艺思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564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 1986466,467,1940,1941,1951,1954-1955,438,451,449,453,457,460,466,472,1960,1960,473,363,1910,1910, 1941-1942,1942,366,366,1946,1947,1947,1948,1962-1963,19115 美乔治桑塔耶纳,美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3436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44-457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2368陈迩冬,苏轼词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309朱金城,白居易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78510苏轼,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1181-1182 11郑小江,中国神秘文化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20512王立,悼祭文学主题与丧悼文化的精神史意义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3):2313朱靖华,苏轼论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714王水照、崔铭,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15王人恩,古代祭文精华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16王立,中国古代丧悼哀毁习俗与悼祭文化J北方论丛,2005年(2)17陈桂成,至情至性、呕心沥血对苏轼祭文情韵流变的透视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城区生活垃圾清运及资源化利用服务承包合同
- 2025版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重组服务合同
- 2025版临时用工职业健康检查协议下载
- 2025版新能源发电项目土地租赁与使用权转让合同样本
- 2025年智能家居窗帘控制系统采购合同
- 2025年度电脑设备维修及数据恢复服务合同
- 2025版建筑工程劳务扩大分包合同绿色施工与节能减排
- 麻醉复苏管理课件
- 二零二五年度太阳能防盗窗工程设计与施工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防洪工程跨区域协作合同
- 委托经营管理合同协议书
- 子宫颈胃型腺癌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解读1
- 胃管非计划拔管原因分析
- DL∕T 1909-2018 -48V电力通信直流电源系统技术规范
- 金属热处理选择题库+答案
-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
- 实测实量专项施工方案
- 党群服务中心应急预案
- 污水处理工高温施工详细防护措施培训
- 2023年江苏省成考(专升本)大学政治考试真题含解析
- 高频交易中的风险识别与控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