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阳市二高中语文组 高一 必修三 高效课堂导学案编号: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 8 -第三单元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学习目标: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归纳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弄懂文章。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比喻论证方式和排比、对偶手法。3、分析孟子的政治主张中的“仁政”思想。4、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重点:归纳文言知识点和比喻论证方式。难点:孟子政治主张中的“仁政”思想。教法: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巩固检测教具:多媒体教时:3课时预习案 学法导航 1、认真阅读“文本辅读”中的相关资料,熟读文本。2、完成“自学检测”所有题目,限时25分钟,独立完成。3、将预习中疑惑记录到“预习存疑”中,以备小组探究时解决。 文本辅读一、 走近作者: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又一代表人物,元文宗封为“亚圣”,后世并称“孔孟”。 孟子曾把孔子重道德修养的“仁”发展成他的政治理论“仁政”,主张施“王道”,行“王道”,即“省刑罚,薄税敛”,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仁政”的政治理论是“民本论”,哲学理论是“性善论”。曾游说各国, 讲“唐、虞、三代之德”,但“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因此他被诸侯认为是脱离实际,加之孟子自己的知识分子的傲骨,不肯趋炎附势,故他的主张不曾被诸侯采纳。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著书立说,有孟子七章传世。二、 了解作品:孟子现存七章,分别是梁惠王公孙丑腾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汉代赵歧注释孟子,把每篇都分为上下两部分。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孟子以雄辩著称,文势磅礴,感情激越。三、 熟悉背景战国中期,各诸侯国的统治者都在讲究变法革新,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离娄上);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社会兵员缺乏,劳力不足。各诸侯国也就处心积虑的争夺人力。梁惠王也不例外,他采取了一些体恤百姓的措施,以求吸取人力资源,但收效甚微,故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却“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借梁惠王的疑问,或说是心理需求,宣传自己“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四、 文体知识:1、诸子散文:所谓“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春秋战国时主要学派有十大家儒家,代表人物是孔丘、孟轲、荀卿;墨家,代表人物是墨翟;法家,代表人物是商鞅、韩非;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周;农家,代表人物是许行;名家,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杂家,代表人物是吕不韦;纵横家,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此外,还有阴阳家、小说家。诸子的代表作品有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2、孟子中大部分篇目没有题目,后人取第一句中的某些词句作为文章的题目。五、 整体感知诵读文本,扫清字音、词语障碍;理清文章思路。自学检测 学习建议:扎实的基础知识是提高能力的前提,为了更好地探究文章,请同学们落实好下列内容。一、读正音: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王好( )战 弃甲曳( )兵而走 数( )罟( )不入洿( )池 是使民养生丧( )死无憾也 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 鸡豚( )狗彘( )之畜( ) 谨庠( )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 )之义 然而不王( )者 涂有饿莩( )而不知发 二、释对义:(一)解释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无失其时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二)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河内凶 2、弃甲曳兵而走 3、谷不可胜食也 4、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5、王无罪岁 6、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7、养生丧死无憾也 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三)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王:然而不王者( )梁惠王曰( )食:谷不可胜食也( ) 狗彘食人食( )以:请以战喻( ) 以五十步笑百步( )斧斤以时入山林( ) 申之以孝悌之义( )于:寡人之于国也( )则移其民于河东(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 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 )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之:寡人之于国也( )填然鼓之( )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王道之始也( )鸡豚狗彘之畜( )申之以孝悌之义( )然:河内凶亦然( ) 填然鼓之( )则:则移其民于河东( ) 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 )(四)对加点活用的词加以解释。填然鼓之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然而不王者 王无罪岁 三、译准句:翻译下面特殊句式。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未之有也 非我也,岁也 预习存疑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总题和有疑惑的内容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讨解决。 信息链接常见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类比对比法。一、例证法也叫事例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事实强于雄辩”,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 要用好例证法,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事例要典型、确凿、有影响力。 、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 、事例要点面结合,古今中外相映成辉。、事例列举之后要简短分析二、引证法也叫道理论证,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怎么用好引证法呢? 、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要简洁,不宜过多。、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三、喻证法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运用喻证法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以小见大,就近取譬。、喻体不求形似,求神似。、精剖喻体,丝丝入扣。四、类比和对比法 所谓类比,就是借助某个或某几个类似的故事、实例或写作者安排的情境,进行由此及彼的推理。用于类比的事物大致有这么几种:古今中外的史实、神话传说、寓言、写作者自己创设的情境等。运用类比要注意所选取的“类体”要同类,不能相对或相反;在类比之后要剖析,要善于揭示,一语破的,一刀见血。 所谓对比,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运用对比要注意所选取的“对体”的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的区别要非常明显,要有突出的互相对立的关系。探究案自学质疑质疑促动思考,思考推动进步!1、梁惠王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2、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五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3、孟子认为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具体的措施是什么?学习建议请同学用2分钟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问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合作探究小组共同讨论,集思方能广益!探究点1 理清脉络1、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 结果如何?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2)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3)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A.这段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答案:比喻论证B.孟子为什么要以“战喻”?答案:孟子说“请以战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C.这段话中“以五十步笑百步”作喻为了说明什么?答案:这里用“以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是为了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本质差别,只是或多或少罢了。 进而引出孟子的解决办法施仁政。只有仁政才能做到“天下之民至焉”。3、阅读下面段落,回答问题。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1)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说明了行王道的初步措施。(2)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论证方式?答案:归纳法。(3)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效果如何?答案:用了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气势。4、阅读下面段落,回答问题。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案:对比(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这两句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答案:反映了贫富悬殊、尖锐阶级对立的现实。同时也揭露了统治者不顾百姓的死活。(3)找出这段文字的喻体和被喻体。答案:喻体: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本体(被喻体):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探究点2 文本理解1、孟子在回答了梁惠王的问题后,趁机用形象的描述性语言正面揭示了如何才能真正使“民加多”。孟子的描述中体现了他怎样的政治观点?请简要分析归纳。答:孟子是从“王道之始”、“王道之成”及“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这三个方面加以回答的。孟子指出: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是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的“王道之始”。发展农业,教化百姓,使民心归顺,才能真正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此外,孟子还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批评统治者的虐政,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这些具体的措施体现的正是孟子重视人民,重视教化(“驱而之善”),反对武力兼并的“仁政”思想。2、说说本文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1)严密的逻辑论证: 文章紧紧围绕梁惠王的“民不加多”疑问展开论证。三个部分的结尾依次是“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和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全文各部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成功的比喻论证:“王好战,请以战喻”一段,运用比喻论证,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浅显生动。文章结尾,作者针对统治者归咎于年成的推诿,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咎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咎于武器一亲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3)恰当的排比、对偶: 第四段中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运用“不可胜也”的排比句式,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而“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用的是对偶。多处运用排比和对偶,语言上不仅生动形象,富有气势,而且读来声调铿锵,朗朗上口,于整齐中洋溢音韵美。 探究点3 综合探究1、孟子的“仁政”思想在今天是否合适,谈谈你的认识。(1)从理论上讲:“仁政”比“暴政”好;“王道”比“霸道”强。(2)历史事实证明:并不存在高纯度的“仁政”,“仁政”永远是有限的。而在专制统治下,“仁政”往往只是幌子和招牌。(3)一阴一阳谓之道。统治策略往往是刚柔并用、软硬兼施的,单用“仁政”行不通的。(4)民主是通向真正的“仁政”之途径。平等是“仁政”的保证,一个不平等、不公正的社会里,是不可能有真正的“仁政”和“王道”的。 课外拓展多读多记多思,下笔定会有神!文王之囿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yu天子诸候养禽兽的地方)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往焉,雉兔者(这里指猎人)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邻,郊外有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译文:齐宣王问道:“(听说)周文王有一个七十里见方的捕猎场,真的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问:“真有那么大吗?”(孟子)说:“可百姓还嫌它太小呢!”(宣王)说:“我的捕猎场才四十里见方,可百姓还觉得太大,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文王的捕猎场七十里见方,割草砍柴的人可以随便去,捕禽猎兽的人也可以随便去,是与百姓共享的公用猎物。百姓嫌它小,不是很合理吗?我刚到达(齐国的)边境时,问清国家的重大禁令以后,才敢入境。我听说在国都的郊野有四十里见方的捕猎场,(如果有谁)杀死了场地里的麋鹿,就跟杀死了人同等判刑,那么,这四十里见方的捕猎场所,简直成了国家设置的陷阱。百姓觉得它太大,不也同样合乎情理吗?” 当堂检测有效训练、反馈矫正1、与“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一句中“是”用法相同的是( )A 惟利是图 B 各是其所是 C 谁能定是非之真 D 是谁之过与2、选出与“谷不可胜食也”中“也”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C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3、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直不百步耳译:只是没有逃跑一百步罢了。B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五十步然后停下来。C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译:这怎么能对刺伤人之后而致人于死地感到奇怪呢?D 未之有也译:没有这样的事情啊。4、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数罟不入洿池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6、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两项是 ( )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收集错误,成长进步 课后反思,学会总结 编号: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第三单元 第1课 寡人之于国也 训练案一、基础过关 (每小题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数(c)罟 洿(ku)池弃甲曳(y)兵 B孝悌(t) 饿莩(f) 养生丧(sn)死C狗彘(zh) 鸡豚(tn) 庠(xin)序之教 D衣帛(b) 畜(ch)养 请以战喻(y)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邻国之民不加少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B.直不百步耳 / 系向牛头充炭直C.弃甲曳兵而走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日出江花红胜火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斯天下之民至焉移其粟于河内AB C D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夫晋,何厌之有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5和“王好战,请以战喻”中“请”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将战,曹刿请见 B臣请为王言乐C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D请君听我弹一曲6下列译句错误的一项是 ( )A直不百步耳 译:只是没有逃跑一百步罢了。B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译:有的人跑一百步之后停下来,有的人跑五十步之后停下来。C是亦走也 译:这同样是逃跑啊。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译:这怎么能对刺伤人之后又致人于死地感到奇怪呢?7.下面“之”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察邻国之政 填然鼓之 王道之始也 树之以桑 未之有也 是仅异于刺人而杀之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矣 申之以孝悌之义A./ B./C./ D./8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用梁惠王采用移民移粟措施而民不加多的忡忡忧心开篇,提出问题。B孟子借题发挥阐述了自己的仁政思想。C孟子首先用“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没有本质区别,“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继而孟子具体阐述要“天下之民至焉”,必须养生丧死尊老重教、赈灾救民,使黎民不受饥寒。D全文围绕使“民加多”的话题,巧妙设喻,先正后反,排比铺张,气势磅礴。9、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养生丧死无憾不违农时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 B C D10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D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11对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在荒年所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政策。B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C孟子就梁惠王希望“寡人之民”“加多”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D孟子委婉地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还要寻找托辞的做法。1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伋(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B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C孟子共七篇,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 伦理、教育思想等。D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13、名句填空(每空1分)(1) ,鱼鳖不可胜食也; ,材木不可胜用也。(2)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王无罪岁, 。二、拓展延伸阅读下文,回答1316题。万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曰:“如琴张、曾晳、牧皮者,孔子之所谓狂矣。”“何以谓之狂也?”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万章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节选自孟子尽心下)【注】万章:孟子的门徒。狷(jun):洁身自好。琴张、牧皮:未详。曾晳:孔子的弟子。嘐嘐(xio xio):志大言大的样子。夷:句首助词,无义。原:同“愿”,谨善。踽踽(j j):独自走路,孤单的样子。佞(nn):能说会道。慝(t):奸邪。14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吾党之士狂简简:威仪堂堂B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掩:遮蔽、遮盖C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憾:仇恨、怨恨D孔子以为德之贼贼:残害的人15以下五句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批评“原人”的一组是()非之无举也孔子以为德之贼恶利口,恐其乱信也居之似忠信言不顾行,行不顾言A B C D1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孟子的弟子万章,对孔子身在陈国却思念鲁国的狂放之士感到不解,认为是错误的。B孔子在交友的过程中,首选中道之士,次而选狂放之士,再次选狷介之士;对于乡原之士深恶痛疾,不与交往。C孟子认为狂放之士虽然胸怀大志,并能讲一番道理,但他们的行为却常常不能与他们的语言相一致。D孟子认为,孔子身在陈国却思念鲁国的狂放之士是正确的。17翻译下列句子 (每句5分)(1)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2)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三、能力提升 -高考热点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4分)青少年应加强环保意识,当你看到环境被污染或破坏的时候,你有何感受?请用两个结构大致相同的句子,列举环境被污染或破坏的现象,运用比喻修辞描写你心中的感受。答: 19下面这首小诗在对“树”进行描述时涉及了作者对“岁月”的思考,请选择另外两种事物,仿照例句的表达方式和句式,各写一句话,描述事物时必须涉及对“生命”的思考。(6分)例句:树:如果你挺直了你的身躯,风会比你矮很多,伟岸就会溢满你的岁月。答:(1) (2) 训练案(答案)一、基础过关1【答案】C(A.洿:w;B.莩:pio,D.畜:x)2【答案】C(A加:更,夸大;B直:只,不过,通“值”,价钱;C兵:兵器;D胜:尽,超过,胜过。)3【答案】A(鼓,名词动用;王,称王;树:种植;衣,穿;丧,埋葬。)4【答案】B (都是宾语前置)5【答案】B6、D7、B8、D9、B10、【答案】B (“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不当)11、【答案】B12、【答案】A (孟子是孔伋的再传弟子。)13、(1)数罟不入洿池 斧斤以时入山林(2)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3)斯天下之民至焉二、拓展延伸14【答案】C(应为“遗憾,不满意”)15【答案】B(批评原人的内容在文中第6自然段,第句实际上是批评狂放之人的。)16【答案】A(万章只是不解,并没有认为是错误的)17【答案】(1)责备他却举不出错误,斥骂他却没有什么可斥骂的,他只是混同于流俗,迎合于污世。(2)道正就会使百姓积极;老百姓积极起来,就没有邪恶了。参考译文:万章问道:“孔子在陈国说:何不回去呀!我的门徒志大狂放,进取不忘根本。孔子在陈国,为什么思念鲁国的狂放之士?”孟子答道:“孔子说过:遇不到言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装饰工程拆除施工方案(3篇)
- 未来网络架构研究-洞察及研究
- 2025至2030中国步行手杖行业发展研究与产业战略规划分析评估报告
- 房建专项施工方案
- 工业机器人设备采购与售后维护协议
- 跨境电商独立站客服满意度调查报告:基于2025年数据分析工具的实证研究
- 幼儿园艺术课程活动方案与案例
- 跨境电商物流风险控制策略报告-2025年物流行业投资机会与风险预测
- 房产中介代理销售服务合同
- 个人转正总结汇报
- 丰都县龙兴坝水库工程枢纽及附属工程
- 做更好的自己+学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 大化集团搬迁及周边改造项目污染场地调查及风险报告
- 医疗机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专业解读
- 智能化公共广播系统
- 马克思列宁主义
- 成人癌性疼痛护理-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2019
- 演示文稿小儿雾化吸入
- 知行合一-王阳明传奇课件
- T-CSAE 204-2021 汽车用中低强度钢与铝自冲铆接 一般技术要求
- 节水灌溉技术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