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赏析资料.doc_第1页
桃花源记赏析资料.doc_第2页
桃花源记赏析资料.doc_第3页
桃花源记赏析资料.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桃花源记1、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2、故事颇有传奇色彩,曾被列入志怪小说一类。试说说故事的传奇色彩体现在哪几个方面?答案:首先是渔人入桃源的经过甚奇。其次是桃源中人。最后,这个“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3、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写南阳刘子骥“规往”而“未果”,有什么作用?答案: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个尾声有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就变得更浓了。4、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是为了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试说说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是什么?(或者: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答案: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5、刘子骥之后而无人“问津”,似乎也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6作者社会理想的实质是什么?答案:“桃花源”是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表现了原始共耕社会的特点。7、怎样看待陶渊明的这一社会理想?(或者: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答案: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8、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似有若无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9、层层设疑的写法的好处是什么?答案: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10、 “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答案:渔人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1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试作解释。(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不足为外人道也答案如下:(1)交通,这里指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在现代汉语中,“交通”是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2)妻子,这里指妻子及儿女。在现代汉语中,“子”是词尾,无义。(3)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在现代汉语中,“无论”是表示条件的连词。(4)不足,不值得。这个意思仍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如“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等。12村人听渔人“具言所闻”后,为什么“皆叹惋”?从中可以推知渔人说的是什么内容?村人为外界的人们在改朝换代的战争浩劫中所遭受的灾难而惋惜。内容:外界的人们在改朝换代的战争浩劫中所遭受的灾难。13、课文理解填空(用原文):(1)、文中写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写桃林面积之广的句子:夹岸数百步;写是纯一色的桃树的句子是:中无杂树。14成语解释:世外桃源 :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出自本文的成语还有: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15、一词多义出:(1)不复出焉:出去。(2)皆出酒食:拿出。寻:(1)寻向所志:动词,寻找。(2)寻病终:副词,“不久”。舍:(1)便舍(sh)船:丢下。(2)屋舍(sh)俨然:名词,房屋,客舍。中:(1)中无杂树:“中间”。(2)晋太元中:“年间”。(3)其中往来种作:“里面”。志:(1)处处志之: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标志”。(2)寻向所志:所做的标记。之:(1)忘路之远近:助词,可译为“的”。(2)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3)处处志之:语气助词,不译。(4)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为:(1)武陵人捕鱼为(wi)业:动词,把当作。(2)不足为(wi)外人道也:介词,对,向。(3)此人一一为(wi)具言所闻:读wi,介词,对、向。遂:(1)遂与外人间隔:“于是”。(2)遂迷:“终于”。(3)后遂无问津者:“就”。得:(1)便得一山:得到,引申为看见。(2)得其船:得到,引申为找到。闻:(1)鸡犬相闻:听见。(2)闻有此人:听说。作:(1)其中往来种作:劳作(2)设酒杀鸡作食:制作(食物)其:(1)复前行,欲穷其林:那,那片(2)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他,指代渔人(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他的,指渔人的22、陋 室 铭1、作者为陋室作铭,主要是为了表述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2、本文夹叙夹议,不但有观点,有论证,而且在论证过程中还简要而生动地描述了这间“陋室”内外的情景。3、全文分三层:第一层: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第二层:写“陋室”。第三层: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4、根据原文填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二句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二句,使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更洞若观火。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是例证,联系上文还可以看出作者有自况之意;5、简答题:引孔子的话作结,更具有雄辩的力量。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为什么省略了上句而只引下句?这是因为上句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南阳”二句之中。这样来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试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陋室铭的全篇旨意是从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作者以此结住全文,显得立意高远,无懈可击。但引文中略去前半句,而只用后半句,是因为“君子居之”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全篇文章之中,略去后才有余味。爱 莲 说1、本文采用的写作手法是:托物言志。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这是总提句,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3、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净植”几句,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总括莲的品格。5、“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三者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义。6、“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作者运用感叹的方式表明了什么人生态度?作者再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7、“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本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文中莲的现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者正是从这个整体出发,得出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这个结论的;8、文中将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使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具体地说,“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9写出下面几句话的言外之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言外之意:表现了作者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言外之意:可以看出作者对世风的鄙视。望 岳1、这首诗歌的思想感情是什么?(中心)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2、这是一首古体诗。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3、前两联(前四句)为第一大层: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后两联(后四句)为第二大层:写泰山景物,着力表现诗人的感受。4、“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5、“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一句话赏析: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展示了泰山秀美高大的形象。) 6、“阴阳割昏晓”中的“割”的含义?“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7、“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8、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心底的愿望。9、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1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诗的含义是什么?这句诗的含义是: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春 望1、这首诗歌的思想感情是什么?(中心)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2、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是写望中所见。写景,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5、“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展示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的思想感情。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可作两种解释:(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由是什么?赞成第一种: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赞成第二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