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识规矩颂讲义.doc_第1页
八识规矩颂讲义.doc_第2页
八识规矩颂讲义.doc_第3页
八识规矩颂讲义.doc_第4页
八识规矩颂讲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言(注:八识规矩颂如果要有系统的讲,有三种方案:第一是以染净系统来分讲,第二是以交互法来讲,第三则是依颂顺序而讲。第一种讲法,先讲八个识的顺转杂染分,次讲逆转清净分。第二种讲法,先讲第六意识,次讲前五识,再讲第八阿赖耶识,最后讲末那识,第三种讲法依顺序而讲,这种讲法是采取貫珠式。)一、 本颂形成的背景玄奘法师以护法论师为主,将十家解释世亲唯识三十颂的注解,糅译成成唯识论,成唯识论的文意难懂,玄奘法师为了方便初学者,吸收印度民族的特点,把唯识深奥玄妙的道理用偈颂表达出来,使初学便于记忆,玄奘法师又吸取唐代诗风,仿效世亲的唯识二十颂和唯识三十颂,略取唯识精要,撰成八识规矩颂。 “昔天亲虑末学心力减而不永,遂撮瑜伽之文,述三十颂,精择而从略,欲人之易入,目曰唯识三十论,后护法诸师,各出所见以造释论,而累帙積轴不胜其广,是乃欲易而反难,由是诸师又各摭辞理精粹者,束为十卷,曰成唯识,曁奘三藏至自西域,辄翻此论,其八识颂实出于斯。” (八识规矩颂補注序明、普泰,大正四十五P467)二、 法相宗的传承1、 印度传承:弥勒无著世亲安慧胜军 戒贤 狮子觉 陈那护法 玄奘 玄鉴 2、 中国传承 :玄奘窥机慧沼智周 3、 释题 a.“唯识”:唯是梵文matrata的音译,“摩旦喇多”此唯字具三义:简别,即简别此法异于他法。决定,即决定有此法。显胜,即显示此法之殊胜。“识”:谓了别义,即心之本体,离识变现之外无任何实在,称为唯识。也就是说我们自己心外的物与心诸现象都是由八识自体所变现的主观(见分)与客观(相分),又将所认识的对象之相似形状视为心内的影像所映现而认为实在实有,且作为认识对象的物境自体(本质)也从阿赖耶识种的种子变生,所以唯识以外没有其他的实在,称为“唯识无境”。或据万有从识所变之意义,而称为唯识所变。b.“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c.“规矩”圆曰规,方曰矩。“圆者中规,方者中矩” 为什么此处要言规矩?唯识的精要即八识,由八识来阐释唯识道理。所谓规矩,玄奘法师研究唯识的精要,阐述时采用有关八识在性、境、量以及依缘等等标准作为阐述八识的划定范围。d、颂,即偈子,以四句为一颂。三、有关注释八识规矩颂的版本1、八识规矩颂貫珠解范古农2、八识规矩颂讲话慈航法师3、八识规矩颂讲记演培法师4、八识规矩颂释论王恩洋5、八识规矩颂注释佛莹法师6、八识规矩颂讲录太虚大师7、八识规矩颂補注普泰大师8、八识规矩颂直解藕益大师9、八识规矩送解真可大师10、八识规矩颂通说德清大师11、八识规矩颂注、浅说各一卷,行舟大师第一章 前五识一、 关于前五识的立名 前五识是依根而立名的,如眼识是依眼根而立,但是也可以从境立名,如色境而立名为色识,然而根较境有五种殊胜,因此前五识皆依根而立名。1、 根具有五种殊胜义 依:按梵文文法分析而得来的,表示时间和处所,前五识是依附于不共具有依(不同的根)而住,如果不依根,虽然有外在的尘境识也是不能生气的。根对识的生气更为殊胜,根有二方面,如眼识识依附于收摄外境的眼球,另一方面传导视觉神经等等。前五识依附于浮尘根和净色根,严格地说是净色根。何为净色根?过去讲的是肉眼不见天眼方见的清净色法所成之根。 发:表明识是发自于根(净色根),若根发生变异,识也发生变异,外界尘境变化不会影响眼识的生起,但净色根发变异,常人眼睛固有的功能也会产生变化。 属:表示识是随属于根,在阿赖耶识中,根是以种子形贮存阿赖耶识中,识随逐于根有二特点:a、若有识生起,必然是随根而生,b、色法是外法,根是内法,根是恒时相续的,外在色境有时会消失,所以,识只能随属根,而不属于尘境。 助:识助于根,识能助于根,如分别尘境时,识所领受的苦乐受就会对于根有苦乐的作用,假如识领受外在柔和境和喜乐受,识对根就有滋润的作用。但是,识不能助于尘境,识不能使外在尘境有所损益。所以识唯助于根而不助于尘。 如:表示识是如于根的,识与根有着共同的特点:a、根照什么,识就缘什么。B、根是有情生命体上的东西,识是有情生命体上所表现出来的,从这两点说明识是如于根的。第一节 前五识 颂一一、“性境现量通三性” 这句是说明前五识所缘境、量、性到底是哪些?前五识在三境中唯缘性境,在三量中唯缘现量,在三性中则通善、恶、无记三性。1、 释名相境A、 性境:指具有真实体性与作用,由实种子所生起之境。性境中分二:a、 胜义性境,这在果中才能证得,因中不能证。b、 世俗性境,就是在事实上是有的,不单由能缘识分别变起的,例如五识所缘的五尘,定中所缘境,也属世俗性境。就真谛上说,虽五尘也都是幻有的,但就俗谛上说,也是由种子生,有幻相、幻用,不是象镜中花水中月那样完全没有和无用的。所以名性境。性境中有三种不随心:一、性不随,谓其能缘见分通于善恶无记三性,所缘之相分境,唯无记性,不随能缘之性通三性。二、种不随,谓见分从自见分种生,相分从自相分种生,不随能缘之种子生。三、系不随,系指界地系。谓所缘境之界地不随能缘之心。如欲界系之五识八识及五俱意识缘自界之五尘时,相分与见分虽然为欲界系,而所缘之五尘非随能缘见分成欲界系。B、 独影境,独者,简别于本质;影为影像即相分。谓依能缘之心之妄分别而变化起之境,别无本质,仅为影像。此境也有两种:一、有质独影,虽在此时、此处、此界没有此法,但在法界中是有的,不过在此界,此处、此时,只是为意识所分别变缘的,所以仍是独影。二、无质独影,不但此时、此处、此界没有此法,就是他时、他界、他处也没有,只是意识上假立名言的分别,如妄分别龟毛兔角。 此境有三种随心:一、性随心,谓境与能缘之心同一性;二、种随心,谓境与能缘之心由同一种而生。三、系随心,谓境与能缘之心同一界系。C、带质境:带质即兼带本质。谓能缘之心缘所缘之境,它的相分有所依之本质,而不得境之自相。此境系由心、境二者之力合成,居于性境与独影境之间。带质境也分二:一、真带质:就是以心缘心,如第六识通缘一切心心所,第七缘第八见分为我,也是以心缘心,所缘的相虽然与所托的质不符,但确已带有质了。二、似带质:就是以心缘色,这只是独头意识所缘的带质相分,是意识所增益的,如分别桌、椅等物,其实只见显色、形色、没有见桌椅。 量:就是正知。心王心所量境之时,其相状有三种差别,因为境有三种,所以了境的智识也有三种,前两种是正确的,后一种是不正确的。A、 现量:现量即指能分别的心识了知现在当前的色等现境时,离名言不需要经过概念分析,是能缘心识逼附所缘之自体,冥没于其中。现量缘性境,只有事实,不带名类分别。现量特点亲证无谬,得其实相,真实不虚。现量三义:一、先前,能缘识的所缘 境不在他处,必须现于能缘心识前。二、现在,从时间上讲,识境同处于现在。三、显现,表明能缘心识的所缘境必须是现行法而不是种子。B、 比量:针对不现于能缘心识之前的所缘境界,通过已了知的知识,经验对这种不现于前的所缘境界进行推度分别认识它,了解它。比量缘正确的独影境。比量的特点是推度分别,正确无谬。C、 非量:对于所缘境错误的认识。这种错误的认识有两种:一、似现量:能缘识的所缘境都现前,可是能缘识也不能对它有正确的认识。二、似比量:用判断种种理论手段盲目的下结论错误的判断。 二、 前五识缘性境、现量、通三性的缘由1、 前五识只缘性境的理由 前五识所缘是性境,这种性境是属于粗显性境而且是世俗性境。前五识所缘性境是因为前五识不缘过去未来一切境界,但缘现在境界,并且在缘虑境界时,没有名言概念的思维分别只能分别缘境的自相而不是共相。更主要的是见相分是异种的,所以前五识所缘境是性境。前五识了别形象是有局限的,眼识唯能了别色尘,耳识唯能了别声尘,其余诸识亦如此。 眼识所缘境即色境,是眼根所对的,色境有三:一、显色:是青黄赤白,这种色是分明显现的。二、形色:这是显示集聚的分位差别,如长短方圆,由比较对待的形状,是由所占据的空间位置体现出来的体态。三、表色:是有情的动作,每个人的动作是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这个人的社会状态及心理状态。显色和形色是实在的,表色是显形二色的差别业用,并非离开二色而有实体的表色。耳识所缘境即是声境。是耳根所对,耳识所缘按对法论分析有两种:一、可意声。二、不可意声。鼻识所缘境是香境,是鼻根所对,鼻识所缘按瑜伽师地论分析有三种:一、好香,如沉香,麝香对身体有益,二、恶香:对身体产生不适应感觉。比如垃圾味道。三、俱非香:对身体没有损益。也就是说感觉不到这种味道存在。比如泥土树叶。舌识所缘境是味境,是舌根所对,舌识所缘,依瑜伽师地论有酸甜苦辣等九种。身识所缘境即触境,是身根所对,身识所缘。这主要是我们人整个身体。2、 前五识只缘现量的理由 前五识是亲缘显现于当前的现在之境,并且没有名言概念思维分别,所以前五识的量境是现量。3、 前五识通三性理由“通”表明前五识是任运而起,其本身不具三性,但在意识的引导下,才有三性。而且五识必须有意识的引导,才能使五识缘境更为明了。因为意识是前五识的共俱有依,五识是随着意识的活动而活动。意识有三性,五识亦有三性。前五识最初一刹那是无善恶,前五识必须要经过多刹那相续,某一刹那在意识的引导下即有善恶的变化。三、“眼耳身三二地居” 此句言前五识的界地。眼识、耳识、身识居住于二地为止,而鼻、舌二识只能居住欲界的五趣杂居地。1、 义说三界九地欲界五趣杂居地色界离生喜乐地初禅定生喜乐地二禅离喜妙乐地三禅捨念清净地四禅无色界空无边处地 识无边处地 无所有处地 非想非非想处地三界九地是有情凡夫心识活动领域,时间终生是超不出此范围的。a、 五趣杂居地:所谓的五趣杂居地即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天(欲界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此五种有情杂居之所,所以称为五趣杂居地。b、 离生喜乐地:离欲界恶后,所生得之喜乐。修行人在闲静处,结痂趺坐,正身正意,修定便入禅定,气若散乱,肯定影响到心,有时情绪不好,即气息不畅,所以呼吸与正气是很密切的,刚修定的人是修出入息,修到初禅时,一直到不呼不吸的禅定境界,再到呼吸不出不入时,人的意念得到控制这时呼吸在感觉上是不来不去的,没有了出入息的感觉,但是并不是呼吸完全停止,因为人的毛孔就打开了,通过毛孔在呼吸,脉搏还在跳动,由感觉和知觉反映出来的就会产生无比的喜悦。那是身心好象处于虚空之中,初禅是有觉有观的,还处于有寻有伺定。(寻与伺。寻是寻求各种的事理,是一种粗相的动心;伺是伺察各种的事理,是一种细相的动心。)c、 定生喜乐地:由定所产生之殊胜喜乐之境地。在初禅时,内心发生喜悦心念保持这种喜悦能长期不失,这是一种能量,保持这种能量不放失就会渐渐地证入三昧念喜。此时心中喜悦是非常殊胜的。并且喜悦心能扩大到对待一切众生以至怨家等产生慈祥乐爱。此时即证入二禅,二禅是无寻有伺,有伺表明二禅定生喜乐地还有境界存在这个境界就是喜乐之念。d、 离喜妙乐地:离于前地有踊跃粗显的喜乐,心弥寂静,其乐弥妙,在三禅以及后面五地都是属于无寻无伺。e、 捨念清净地:在三禅还有喜乐,在四禅已离开三禅乐,一味都是捨受,这时心平等正直安住,即捨清净,是寂静无动的,寂即清净,无动说明这时心没有忘失,不是处于忘念,此时念是非常明了,即念清净,捨去前地喜乐即捨念清净。f、 空无边处地:是无色界的初地,这时已解脱色界的障碍,这时无障碍,以空为所缘缘,捨色缘空,空是非常深邃的。g、 识无边处地:这时但以识为所缘缘,捨空缘识。h、 无所有处地:以无所有相为所缘境,捨识缘无所有。2、 释颂“眼耳身”指的是眼识、耳识、身识,不是根因为根是通于四禅的,而眼耳身三识仅存在于五趣杂居地及离生喜乐地。其余鼻识、舌识唯处五趣杂居地。欲界有情具备八识,初禅即离生喜乐地仅有六识,在定生喜乐地及以后诸地禅定转深,在二禅无寻有伺而二禅以后无寻无伺。这时是不取外境的,故此时眼、耳、身三识也已经没有。这时有情众生唯有三识即阿赖耶识、末那识、意识。3、 为什么在初禅没有鼻、舌二识?前五识中的鼻、舌二识只有欲界有,因为受段食,到色界无色界都是禅悦为食,所以用不着了知香、味的鼻和舌二识了。4、 为什么在初禅有眼耳身三识?颂曰:“眼耳身三二地居”,这二地即是欲界的五趣杂居地和色界初禅的离生喜乐地。在色界初禅中有眼耳身三识那是因为这离生喜乐地虽已在定中,但有时出定可见色,并且互相谈话,可闻声,身也领触,所以有眼耳身三识。过此地以上,就常在定中,前五识都不起现行了,只有定中意识。因为眼耳身三识只止于五趣杂居地。同离生喜乐地。所以言二地居。虽说二地以上前五识不起现行,却不是指出世圣人,只是说说异生,因为圣人不受三界分限拘定了。四、“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八大贪嗔痴” 这二句是说明前五识心王与相应的心所共三十四个,即前五识的相应心所是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中随烦恼二、八个大烦恼、三个根本烦恼。1、 释颂a、 遍行:就是无论何时何地何境何识,但有识起,这五种遍行心所都能普遍现行,所以名遍行。这遍行中的五心所,就是作意、触、受、想、思。作意:是能警动其余心心所现起。触:是根境识三和合,能触境的心的作用。受:就是顺能的领受。想:由此有彼此是非可判别,而立种种名,所以想是名字言说的所依。思:是造作力,能令余心心所去造作。B、别境:是缘特别的境才现起的,别境五心所:欲、胜解、念、定、慧。欲:是于境起希望,于顺境希望能合,于逆境希望能离,于中容境不生欣求厌离的心,则无欲。胜解:于无疑境上,确立明了,印持不惑。念:即忆念,就是能铭记不忘,在过去境上才能生现行。定:于所现事明记不忘 ,而能念念专注一境。慧:依念、定所观察境判断简择,成明了决定,而有慧生起。C、 善十一:就是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信:是依佛法中因果实事,性相真理,信有三宝、四谛而起的信。要是没有这个信就成妄想流转,是大随烦恼的不信,所以这个信能对治不信,是万善的本,智慧的源,公德的母,所以在善法中首先说信心所。精进:不是通常所说的勤,因为于不善事也能生气勤。这个精进就是四正勤是依正信而起的。四正勤: 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此四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又叫“四正断” 另据杂阿含经卷三十一记载,四正断指:(一)断断,努力使已生之恶永断;即于所起之恶法断之又断。(二)律仪断,努力使未生之恶不生;即坚持戒律,慎守威仪,不令恶起。(三)随护断(防护断),努力使未生之善能生;即于无漏之正道随缘护念,令其生起。(四)修断,努力使已生之善增长;即能修作正道,令其生长而自然断除诸恶。以精勤行此四法能断懈怠,故称四正断。又据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一载,以此四种皆能正断,故称四正断;且前二者系断烦恼障,后二者则断所知障。而四正断乃四善根位之中,主要为暖位所修习。惭、愧:这两种心所,都是羞耻心,凡能止恶行善,必定要有这个羞耻心,虽然都是羞耻心但是有差别,惭即尊重自己的人格,知自有佛性,与诸佛菩萨相同,既有此人格,怎么诸佛菩萨所成的功德,自己还不能成?!与恶还不能断?!所谓善犹未成,恶犹未止,自己生起羞耻。愧:就是对他生愧,一切诸佛菩萨,都具有三明六通,于我现前所作所为诸佛菩萨悉知悉见,我现在善犹未成,恶犹未止,怎样对诸佛菩萨?怎样对一切众生呢?无贪、无嗔、无痴:此三名为三善根,能对治贪嗔痴三不善根。贪就是于己分之外还要将所有的都归自己。无贪,就是能将已经有的,施舍他人,未有的也无所取。无嗔就是慈心,这不是普通的慈心,因为普通在相当的限度内有慈心,在一定的限度之外还是会有嗔心。无嗔所发的慈心是无限的。无痴是对治痴的,就是于事理能明了觉悟,但与慧不同,无痴只是善,慧可通善、恶、无记三性。轻安:也是定心,在平常散心用事时,身心如负重担,行走不定,如平常将重担放下,只觉身心轻快,安乐,为向所未有的,轻安与三摩地不同,轻安只是善,三摩地通三性。不放逸:不但精进修一切善法,并且谨慎能防护有漏法不生。行捨就是行中之捨,简别不是受中之捨,因为五受中有捨受,恐与捨受相混,所以说行捨。行捨就是行止精进、无贪、无嗔、无痴,修一切善法,而心平等性,心无所住。不害:是无嗔中的一分,但这是悲心,见有情损恼害时,心生悲愍。D、“中二”:中即是中随烦恼,此烦恼心所有二:无惭、无愧。这两种烦恼,遍于不善,范围较宽,所以名中。也是随着根本烦恼而起,所以名中随烦恼。无惭是惭所对治的,不尊重自己人格,名无惭。无愧是愧所对治的,不顾他讥嫌毁谤名无愧。E、“八大”:大随烦恼有八:不信、懈怠、放逸、惽沉、掉举、忘念、不正知、散乱。这八种通于一切染心,范围最宽,所以名大。也是随着根本烦恼而起的,所以名随烦恼。不信:为信所对治的,就是于事实真理不能把握,令心成流荡无归,一切烦恼心所都从不信生起的。不信自己能成佛、不信诸佛经典所说的解脱之道、不信他方佛国土这是最可怕的。懈怠:是不精进,没有策励心。放逸:为不放逸所对治,就是不修善法,不防恶法。任意自己所为。惽沉:是无痴所对治,就是蒙昧无知,能障碍不生。掉举:是轻安所对治的,就是令心不寂静,能障止不生。忘念:是念所对治,就是忽略心。不正知:不正知与恶念不同,不正知但于事理不能正确明知,恶见是执见确定。散乱:就是不定心,令心流散。F、贪、嗔、痴这三种烦恼心所是属于根本烦恼,根本烦恼有六,而与前五识相应的心所仅是此三。2、 说明与前五识相应的心所a、 遍行心所顾名思义,理所当然五识亦应有,又五识是随着意识活动而活动。b、 意识是前五识共俱有依,当意识处于希望境时,在前五识也随之活动,以及决定境、曾习境、所观境亦如此,所以别境也与前五识相应。c、 意识在作业时,前五识时辅助作业的,及随转发业,意识在作善业时,前五识就与善心所相应。d、 意识在作业时,有大随、中随与前五识相应。因为,中随烦恼无惭、无愧是徧于一切不善心,大随烦恼是徧于一切染心的,由此而知,前五识因为这样而通三性。第六意识引导前五识生起前五识辅助作业,由此有三性变化。e、 贪、嗔、痴与前五识相应是因为,意识对于境有执著,令贪等烦恼生起,前五识也会随意识有贪等烦恼生起。意识对境贪著时,前五识也有贪著,意识对境嗔恨时,前五识跟着起嗔,痴就是无明,无明是一切染污之本,它能染污意识,自然也就与前五识相应。因为,前五识是在意识引导下作业的。3、 不与前五识相应的其他心所a、 前五识为何没有小随烦恼与其相应呢?从小随烦恼特征来说,小随烦恼对心识要求是需要有计度分别,其形象必须是猛利,这样心识才会有小随烦恼与它相应。而前五识是任运分别,任运表明他形象不是猛利,也表明没有计度分别,所以说前五识没有小随烦恼与它相应。b、 根本烦恼中慢、疑、恶见为何不与前五识相应?从自身特征说,这三个烦恼心所,要求心识要有执,能起我法二执,还是计度分别的心识。然而按照护法论师的唯识观点,前五识与赖耶识都是无执识,也就是说不会生起我法二执,而且都没有计度分别,所以说根本烦恼中的慢、疑、恶见不与前五识相应。第二节 前五识颂二一、“五识同依净色根” 根有增上义,出生义,就是由根有力的增上,才能促出生眼等识的了别作用,根有浮尘根与净色根两种。浮尘根是显露于外表。与外界交界的部分,是有对有见的粗色,就是我们平常肉眼能见的眼根。“有对”表示根照境,“有见”根映境。这样根才起作用。净色根,又名胜义根,是潜在浮尘根的根依处中的,虽是色法,但肉眼不能见,依佛法说天眼才能见到。净色根有发识的作用。如果净色根出了毛病变坏了,即使浮尘根是好的,但是前五识没有可能生起。所以说净色根唯有它才是真正的发识之根。1、 眼根:a、眼的浮尘根:就是眼球,它的作用是收摄映照外境。B、眼的净色根:即视神经网,及脑部视觉中心,脑部视觉中心在脑枕叶皮层和额叶皮层。在楞严经卷四中记载:“由明暗等两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见精映色,结成色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葡萄朵,浮根四尘。” 由光明暗黑两种相对相状,在圆妙的自性中,胶着澄澄湛湛灵明,从而发生能见功能,能见的精灵色相相互映,生起变化,于是就凝成生理之机能即眼睛,眼睛生理之机能是地水火风四大种微妙合成,这样眼体形状如葡萄朵,这四大种微妙成份生起一种放射作用,从而追逐于外界色相。c、 根有五个层次: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2、耳根a、 耳之浮尘根:外有耳道,鼓膜等等,在后面听觉神经所在名“蜗管”,在楞严经称为“新卷叶”,新卷叶如树枝刚发生的顶端,是属于声波传入渠道。b、 耳之净色根:即听觉神经和脑部听觉中心,在佛莹法师八识规矩颂注释讲延脑顳叶皮层也属于净色根,又见观世音菩萨修耳根圆通,根对成就修行也是一种修行方法。c、 楞严经卷四记载: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粘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听。” 由声音响动与安静两种现象互相击发,在妙圆的自性中,胶着澄澄湛湛灵明,发生能闻听的功能,闻听的精灵与声音动静相反映,就产生了声波的作用,于是就凝结生理机能,这个机能即耳朵,耳朵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种性能的微妙成份构成的,如象卷舒的树叶,耳朵四大种的微妙性能生起放射飘动的作用,就追逐外界动静的声音,这即是耳根的奔流作用。3、鼻根:a、 鼻之浮尘根:包括鼻腔、嗅膜、嗅腺分泌液。b、 鼻之净色根:包括嗅觉神经及脑部嗅觉中心,具体讲由间脑、延脑及大脑中枢皮层。c、 楞严经卷四记载: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粘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瓜,浮根四尘,流逸奔香。”由畅通与闭塞两种不同现象相击发,在妙圆的自性中,胶着澄澄湛湛的功能而发生能嗅的机能,味的精灵明与香味相互反映,于是产生了纳收香臭放射的作用就凝成生理机能鼻。鼻子具备四大种微妙成份,如双垂瓜,鼻根四大种的微妙性能生起放射变化作用,就追逐外界滋味变化而生起本能奔流作用。4、 舌根a、 舌之浮尘根:包括口腔、唾液、味蕾(味觉神经所在各受纳器)b、 舌之净色根:周遍于浮尘根处的味觉神经,包括有延脑、大脑皮层。c、 楞严经卷四:“由恬变等两种相参,于妙圆中粘湛发尝,尝味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名为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由淡与各种变味等现象互相参合,在妙圆的自性中,胶着澄澄湛湛的功能而发生能尝味的功能,能尝精灵与各种滋味互相反映,于是能尝滋味变化性能,就凝成生理机能舌头。舌头具备四大微妙成份,如初偃月,舌头四大种的微妙成份生起放射变化的作用,就追逐各种滋味变化而生起本能奔流的作用。5、 身根a、 身之浮尘根:指四肢百骸都是属于浮尘根。b、 身之净色根:周遍于所依浮尘根处,指的是触觉神经,还有大脑皮层触觉中心。c、 楞严经卷四:“又离合等两种相摩,于妙圆中粘湛发觉,觉精映触,博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顙,浮根四尘,流逸奔触”由分离接触这两种相反映现象互相摩擦,在妙圆的自性中,胶着澄澄湛湛的功能而发生能感受的机能,能感受的精灵与外界触境互相反映,于是能感受触相的功能,就凝结成生理机能身根,身根具备四大种微妙成份,如腰鼓顙,身根四大根的微妙成份生起放射感受的作用,就追逐外界感触而起本能的奔流作用。 前五识生起是靠不共具有依而不是其他,所以此颂说“五识同依净色根”又叫同境依,表示根与识,根是照境,境是相同,故为同境依。前五识都是依靠自己净色根而生起。二、“九缘七八好相邻” 在佛法中,任何东西生起从总角度讲都须四缘,这里主要讲心识。在前五识中每识刹那生起,与意识一样需要四个范畴的缘帮助,否则便不能生起。针对眼识生起有九个缘,这九缘不包括等无间缘,无论九缘、八缘、七缘之间都是很好的邻居,都是为了促使某一个心识生起,缘与缘之间不会互相制约,不会互相阻碍,都是为了识生起,故叫好相邻。1、 眼识九缘:空、明、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依2、 耳识有八个缘:因为声波不需要光明,故除了明,为八个。3、 鼻、舌、身不需要空间,也不需要光明,故为七个。眼识九缘与四大缘关系: 1、因缘:种子依。 非俱有依:空、明、作意。2、增上缘 不共俱有依:眼根。俱有依 共俱有依:赖耶、末那、意识。 3、所缘缘:相分境。 4、 等无间缘 :前念心识。 三、“合三离二观尘世” “合”“离”二字是说根、境,至境和不至境,至境就是根境相合,识在合中了知尘。不至境就是根境相离,识在离中了知尘。 “尘”字,分两种内尘、外尘,内尘就是浮尘根,外尘就是山河大地。“观尘世”是指前五识在意识支柱下认识外界环境,由此五识观察了解外界事物及种种情理。人与人交往就是凭前五识很明显互达心意,在前五识驱动下就会有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会心意。这就要靠前五识来传达。前五识在观察尘世时,根与境存在离合的两类不同,前五识中,鼻舌身三根是属于至境合,眼耳是属于不至境离。 “合三离二”,此谓鼻舌身三识,根境相合以观尘世,眼耳二识,根境相离,乃观尘世。香味触三法必亲到鼻舌身根,乃起香味触觉。色声必离眼耳二根,中间有空隙乃得分明起色声觉。1、 鼻、耳二根的根境离合问题。 在前五识中,除此二根,余三根的离合我们易于理解。唯对鼻、耳合离会产生误解,常人认为鼻也是离境而生嗅觉,耳根不需要空隙也能闻声,比如听MP3/CD/MD戴上耳塞也可以听音乐,耳塞直接触耳根,表面上看似乎有道理,但事实不是这样的。a. 鼻根,香味虽在远处,鼻还是可以闻得到香气,这似乎是根境相离而起观,其实,香所依处虽与鼻根相离,但香体飞扬,这种香气至鼻中与鼻根相合而后方起觉知,这种香气就是香境。如果鼻是离,那么为什么香所依处在处于背风情况下这时我们就闻不到呢?!b. 耳根,有人认为耳与境直接合也能起听觉,这也是错误的认识。虽然有人俯于耳朵细声说话,或将耳塞塞进耳朵中,也能听到声音,但是这不是根境相合,不管俯耳细说或塞耳塞收听,其实还是相离,因为,耳朵中有耳腔作空隙,所以微细声音可以辩听。2、 离合是前五识的根而不是识因为识不是属于色法,不占据空间,不在空间中间占据一个位置,识与境不可能有离合义,因为离合就空间距离来讲的,识的亲所缘境是相分色境,相分色境是属于识的范畴,能缘与所缘同属识的范畴,它们之间是非合非离的,根本不存在离合。正因为属于识的范畴所以说亲所缘境不存在大小问题、远近问题。识的相分境可以自由舒放,使相分境符合于外界色境,并且识是不随于根,不象根一定要局限于所缘境处,识与根也不同量。根对境的“境”不是指相分境,是指疏所缘缘境,因为相分色境不是根所对。3、 前五识在分别尘世时,根取境宽狭范围是否等量。a. 俱舍论颂“应知鼻等三,唯取等量境”。等量是指鼻舌身在接触外界时,所接触范围与根大小范围一致。b. “眼耳不定,谓眼于色有时小,如见毛端,有时取大,如暂开目,见大山等,有时取等,如见葡萄。”“如是,耳根听蚊雷等,所发种种,小大音声,随其所应,大小等量。”四、“愚者难分识与根”根是色法,非常胜妙的净色根也是色法,识是心法,净色根虽然是极微清净,浮尘根虽然能够映摄外尘境相,但是都无知觉了别能力,只有心识才是以觉知为自性,才能了别尘境即所缘境。小乘、外道、凡夫这三种人没有真智慧,对五根与五识不能分别辩明,所以说“愚者难分识与根” 第三节、 前五识颂三一、“变相观空唯后得”说明相应与前五识的成所作智是属于后得智所摄。没有根本智,这与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不同,后三智既属根本智所摄,同时又是属于后得智所摄。所以在这里讲“唯后得”。虽然前五识转识成智是后得智,也能观察诸法事相,但不能亲证真如,只能于自识变起真如相分而观生空、法空。其目的是间接观察空性,因为不能亲证真如,所以没有根本智。1、“空”此为空性,一切法,待缘而生,生已即灭,如幻化等,虚妄显现,无自性。生空:或言人空、我空,生空即人我空无之真理,凡夫之人妄计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是我,强立主宰,引生烦恼,造种种业,佛为破除此一妄执,故说五蕴无我之理,谓我仅为五蕴之假和合,并没有一个常一主宰。声闻、缘觉等之人闻之入无我之真理。法空:即诸空无之理,二乘人没达到法空之理时犹计五蕴之法为实有,佛为破除此一妄执,故说般若深慧,令二乘人彻见五蕴自性皆空。2、 智:亦有三种:加行智、根本智、后得智。加行智(道种智):由闻思所成慧为性,缘于诸佛菩萨所示正法教理,依教修习观察法性,渐渐地遣灭诸相,渐渐地悟入根本智。根本智(一切种智):由加行遣相已经全都没有了,证得无相,智体无漏,实证真如,由此能引后得智。后得智(一切智):依于根本智后所得,所以名后得智,体是无漏,而有分别,变相观空。二、“果中犹自不诠真” 五识依色根起取外境相为用,虽是现量,能观察诸法事相,但不能亲证真如理。因位是这样,果位也是这样。虽然前五识成所作智能效仿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起变相似空理而起观察,为诸有情示现空理,既便带空性之相而起观察,但还是不能亲证真如理。所以说“果中犹自不诠真”三、“圆明初发成无漏”1、 此句点出成所作智在什么时候生起? “圆明”是指大圆镜智相应品,成所作智必须要在成佛后才能生起,需要金刚道后异熟识空,第八识成无漏垢识,无垢智初起,因异熟识净,五根也净,无漏识所变所持的五根才能无漏,成所作智才能生起。2为什么在十地菩萨位仍然没有成所作智生起? 因为五识必须依五根而起,五根在没有成佛之前是有漏,是异熟所变,并且被异熟识所执持,也正是异熟识是有漏,所以所变根也是有漏,只有在成佛后异熟识转成无垢识,无漏的五色根才出现,这时依五根所起前五识才是无漏,才有成所作智生起,即使十地菩萨位也没有成所作智的出现。 成唯识论云:“谓此心品为欲利乐诸有情故、成佛方得初起,以十地中,依异熟识所变根,非无漏故,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发无漏识,理不相应故,此二于境明昧异故” (大正三十一成唯识论卷十p56)四、“三类分身息苦轮”佛三身是慈悲心的体现。1、 胜应身:为十地菩萨所现的身,有大威德,相好庄严。2、 劣应身:为凡夫、二乘所现的身,如长六金身的释迦牟尼佛。3、 随类应化身:随种种类所现的身,如人见佛,佛就跟我们人一样,鬼见佛为鬼类。“苦轮”:诸有情在生死中,为无明爱取之推动,长期的流转三界,不断的轮回五趣,受种种痛苦袭击,如轮一样不停的往返,没有穷尽的时候,所以称之苦轮。慈悲的佛,用三身拔济众生,息众生的生死苦轮,故叫息苦轮。第二章第六意识一、 意识分两种:一是五俱意识,二是独行意识(独头)。 五俱意识就是第六意识与前五识同缘五尘境。表示意识与前五识同时生起,对五识生起是一个助缘,能作为前五识的助缘。前五识不能明了,也不能深取所缘,只有在五俱意识帮助下,五识才能明了,才能得其相。 五俱意识的特征:a.能够助五识生起。B.前五识缘境时,意识才能明了。C.能引后念寻求意识,前念率尔心,后念是追寻心。 独行意识:就是不能于前五识同时现行,如眼不见色,耳不闻声。但是意识仍然可以自起分别,如意识的缘过去、未来境,都是意识自己凭空忆想的。在独行意识中可以分为四位:a. 散乱意识:这种意识如猿猴一直跳跃不停,人造业主要由此散乱意识造成的。同学们如果还没有体验到,不妨试试看,我们静坐下,不说话也不看书,注意你的思维,你的思维停止过没有呀?是不是一个念头又一个念头的跳跃。就是默念佛号,前一句已成过去后一句佛号才相继生起。虽然是同样一句佛号但前念与后念不一样。如果能够做到停止在一个佛号,后念不生前念不去,我想定就此开始生。b. 定中意识:形象明了能深取所缘,不能作为前五识助缘。定中意识不只是凡夫之人不容易有,就是六欲天也没有,欲界以上的色、无色界才有生得此定。常在此定中,在凡夫中要修得,既得定以后,在定中的境界就与普通人的境界不相同了。c. 梦中意识:在睡眠时前五识不能起现行,但意识还能分别。只不过这种分别是昧劣的。d. 乱意识:1、 真乱意识:精神病患者,误以青当黄,胡言乱语。做出些超出常人之举动。2、 似乱意识:修行者临命终时异香瑞相,佛菩萨接应往生。行善之人见天空楼阁,行恶之人见地狱鬼卒拷打之相。二、 意识的妙用:广大甚深,第六意识在分别境界时伴随着染净的特点,染是烦恼心所,净是信等善心所,由此遂起行为。造作种种诸业,有行为造作熏习成业种,然后由种招果,于是又致使余生之识于三界九地承受苦乐果报。意识的业用:认识、作业、受果。三、 意识的作用分别。“分别”二字就说明是有漏心所,对于境界分别有三:1、 自性分别:即指现在所受诸行诸法之相,于此自相上而行分别,故名自性分别。自性即自相,就是对于现在诸现行法不用意念推度,这能缘的识亲冥没于所缘境的自体中,得起自相,而不缘共相。自性第一义:自身状态。自性第二义:性类义(善恶无记)自性第三义:a.性、体义(法性即指宇宙真实实体。)b.质义(事物的本质)2、 随念分别:在过去所缘境时熏习于第八识田中的种子,由忆念力而追忆分别过去所缘境就叫做随念分别。3、 计度分别:计即虑义,度即是推度,对于三世法,无论过去所缘境或现在所缘境及未来构发境,对这三种境计量推度叫计度分别。四、 有四分:法相宗认为构成吾人认识作用之心识有四个分位,亦即心、心所法之认识作用共有四种分类。即:(一)相分,又作所取分。相,即相状;所缘之义。为认识之对象(客体);亦即被主体之心所认识之客体形相。可分为影像相分、本质相分二种。(二)见分,又作能取分。见,即见照;能缘之义。为认识之主体(诸识之能缘作用);亦即认识、照知相分之主体作用。(三)自证分,又作自体分。自,自体之义;证,证知之义。即自体上证知见分之作用;亦即自体能证知自己之认识活动(见分缘相分之作用)。(四)证自证分,即证知自证分之认识作用;亦即自证分之再证知。于八识中皆各具有此四分,为人类行认识作用时所必备者,例如度量一事物,应有能量(见分)作为尺度,亦应有所量(相分)作为对象,更应该有量果(自证分)以得知大小、长短等,而将自证分之量果再加以证知,则为证自证分。上述四分说为护法所提倡,称为四分家,被视为法相宗之正义。此外,印度尚有安慧之一分说(仅立自证分),称为一分家;难陀之二分说(立见、相二分),称为二分家;陈那之三分说(立见、相、自证三分),称为三分家,合以上四说,即所谓安难陈护一二三四。五、 三量与三种分别 自性分别现量比量 随念分别计度分别 非量 第一节 意识颂一一、“三性三量通三境”1、 意识的性性即自性第二义。在这里它所指的是第六意识的性类。第六意识的性类是善、恶、无记三性。 善性:顺益义、顺利义。善性的法顺益于此 世他世的有漏无漏行法 招感可爱果。善性的特点:性离垢秽,清净无染。善四种:a. 自性善:信等十一个善心所b. 相应善:法的自体不是善,与善等法相应,即指心识。c. 等起善:由自性善和相应善所引起的而成为善性,身语二业及不相应和种子。d. 胜义善:指无为涅槃,毕竟清净最为寂静安稳。恶性:指有性垢秽不净,能于此世他世俱违损,招不可爱果。恶性有二:e. 自性恶:指能引发恶业的诸烦恼心所,自性在这里说明此类心所自体是恶的。f. 相应恶:自体非恶,要与恶法相应才能成恶,即指心识。无记:无有善恶可记分别,无记有二:g. 自性无记:指不待他缘,自体是无记。八色 a.香、味、触界处 b.命根、众同分、名身、句身、文身这些都属于自性无记。命根是维持寿命之实法。众同分是各随其趣,而使得同一果报之实法。名身是声色等之名。句身是诸法无常等之章句。文身是名与句所依之文字。h. 相应无记:自体非无记,需要与无记相应才能成为无记。这种无记分为两种:有覆无记和无覆无记。有覆无记能遮盖真实,当转识成智时,转染成净,没有第七识的覆蔽;无覆无记是第八识,这种相应无覆无记不障碍无漏智起,不障蔽自心。 在意识中将三性提在前面理由:众生心一念善恶,就能造就种种业,而流转生死,可以说众生就是籍此一念善恶决定他的升沉。所以颂文将三性提在最前面,唯说善恶最重要。因为修行就是在乎一念的善,并且把这一念善心相续下去。意识与善心所相应是善性,与恶心所相应是恶性,与无记相应是无记性。所以意识具有三性。2、 意识的境与量 因为意识有三境,所以也有缘境的三量。 性境与现量:意识有五俱意识、定中意识,它所缘的境是性境,属于现量。 带质量与比量、非量:指散乱意识所缘境是五俱意识助前五识生气,前五识明了缘境,前五识所缘境熏习于阿赖耶识中,第六散乱意识就把它变成自己相分境,作为自己的所缘境,是属于比量。在意识回忆过去,构思未来,就存在有正确与不正确。通比、非量,即独行意识中的散乱意识所缘带质境,存在非、比量。 独影境与非量:指独散意识毫无根据地胡思乱想。这样是独影境,梦中的有些梦境也是独影境,意识对他的认识可以完全错误,是非量。由此而知意识是通三境三量:现量 性境比量 带质境非量 独影境二、“三界轮时易可知” 这句是表明意识的特点。 “三界”指有情众生活动领域,属于有情业力所招感,由众生心行滑动所造就的。为什么单说,意识在三界轮回时易可知?前五识是不遍三界,末那识、阿赖耶识遍三界,但形象是极端幽隐微细,不容易被一般人所了知,唯有见道前根本智现前时,成佛才能有正确不误的理解。然而意识与其他识不同,意识是活蹦乱跳的,异常活跃,他在三界九地领域中,到处都有他的活动。因而其形象极其粗显,易于了知,总之,因心行三性不断变化,可以引动三界轮转。其中的心识主要是意识,因此、可以说三界升沉是取决于人的心念上的善恶变化。三界轮回通过心念善恶比量推度测知。三、“相应心所五十一”第六意识相应的心所有五十一位,意识是心所最多的一识,从心所数量上讲表明意识是极为活跃的,从此直接体现意识活动的原因。1、“相应”:相是互相义,必须两法同时、同处、同缘一境、同做一事,这才名为相应。“心所”:心所又名为心所有法,就是心王起时,心所有法也随之而起,如主仆的关系一样,但心所与心王虽同起,却不是一体,是两法才能说相应。心所的特点:恒依心起、与心相应、系属与心。这表明心所不能自主,只能跟随心王。辅佐心王,与心王共同造就诸业,并且与心王共同受报叫异熟生。心王虽与五十一心所相应,却不是一切时都与五十一心所相应。如与善心所相应,就不与烦恼心所相应,与烦恼心所相应就不与善心所相应,且与此烦恼相应时,就不与彼烦恼相应。3、 五十一心所 遍行五 别境五 善十一 根本烦恼六。前面已经讲了贪嗔痴,此述另三个根本烦恼。a. 慢:慢有七种或九种,总言之,就是自高凌人的意义。一切众生,既有我见,就要将我提高,驾驭他人之上,而以他人为提高自己的工具。这慢心所不是任何人都能免的。就是极底心下服的人,表面看没有慢,其实他只是没有遇着机会,有相当的机会,他也要起慢的。“慢”根据大毗婆沙论列举七慢:慢:过慢慢过慢增上慢我慢卑慢邪慢慢:对于劣于自己的人,认为自己较殊胜,而对于自己同等之人,谓与自己同等而令心起高慢。过慢:对与自己同等之人,硬说自己胜过对方,对胜过自己之人,亦遍说对方与自己同等。慢过慢:对胜过自己之人,起相反之看法,不但不承认自己不如他人,反而认为自己胜过对方。别人通过对比,觉出他人比你强,而自己总是不服,总认为别人故意在抬举他压低自己。增上慢:于尚未证得果位或殊胜之德,自己认为已经证得。我慢:乃七慢的根本慢,于五蕴假和合之身,执着我、我所。恃我而起慢,内执着有我,则一切人皆不如我;外执着有我所,则凡我所有的皆比他人所有的高上。卑慢:对于优越之人,绝不虚心向人请教。这是种自卑的表现。邪慢:无德而自认为有德,宣扬自己德行博得名闻利养。b. 疑:就是于因果性相犹豫不决,有疑能障生善慧,能断疑的,就是慧心所。于四谛起疑世间普通的c. 恶见:又名不证见,包含有五种,就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身见:就是个体见,执个体是我而成我见,由我见而有我所。边见:是于我见上,执断、执常,我身死后断灭了呢?还是常一不灭的呢?邪见:拨无一切的虚无见,或名恶取空,或名豁达空。见取见:是于种种见中,随取一种执为最胜,最上。戒禁取见:是执取所持的牛戒、狗戒等,以为能得解脱。 随烦恼二十一:前面已经讲述了中二和大八。现在只言小随十。即: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此十种烦恼,是自类各别起的。范围狭小,如忿起恨不起,所以名小。忿:是于现前不饶益境所起的。恨:是于过去忿境上怀怨不拾。恼:是由于忿恨以后所起的嗔心所。害:是无悲愍心,常损恼有情。嫉:是耽着名利恭敬,见他人有荣利事,不能容忍。覆:就是覆己过,不肯发露忏悔。诳:贪名利,虽无实德,假现不实公德。欺骗他人。谄:就是谄曲、矫饰惑世。憍:自我满足于虚荣心。悭:就是吝啬,不肯施舍。小随烦恼所属贪嗔痴而起。忿恨覆 贪恼 嗔嫉悭 痴诳谄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