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doc_第1页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doc_第2页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doc_第3页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doc_第4页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盐池高级中学教学笔记年月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的起点,也是关键。能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一定的历史思维,决定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好坏。宁夏中考采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生物合卷,实行开卷考试,其中思想品德是必答,考生从历史、地理、生物三科试题中选答一科。盐池县的初中基本上要求学生选择生物,受此影响,很多初中的历史课课时不足或被挤占挪用,甚至初三没有开设历史课,导致学生对历史往往存在这样一些印象:历史是“副科”;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由于初中的基础不扎实,特别是世界史的基础薄弱,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这本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但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决定了众多学生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形成学习高中历史课程必要的知识基础;又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这一体例对教学有以下几点不利: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专题性的历史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加大;各模块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所以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在有限的时间里(一堂课40分钟),如何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对历史教师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盐池高级中学是盐池县唯一的一所高中,但每年中考全县前三百名左右的学生基本都流失到邻近的银川市、吴忠市等地的学校,致使学校生源受到影响。高一年段20个班级,按照中考成绩分成A、B、C、D四个层次的班级,A、B、C层次各两个班,为重点班;我所任教的都是D班(普通版),学生基础差,个别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存在厌学情绪;再加上平时的月考科目没有历史,学生对历史学习重视不够。针对这些挑战,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反复推敲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教学思路:历史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本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近代”是以哪一历史事件为开端?答:鸦片战争。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答: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鸦片战争使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梦幻里惊醒,开始了思想解放的潮流。本单元的线索是:一个主题、一个方向、三个阶段。“一个主题”就是“中国向何处去?”即:自鸦片战争以来到20世纪初期这一历史阶段中,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追求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与繁荣,向西方学习,寻求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即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的紧密结合。“一个方向”就是“向西方学习”。投影: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7第三段,“三个阶段”就是“器物制度思想文化”。投影: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答:循序渐进,不断深化。说得对!正如陈旭麓先生所说:“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投影: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千年未有之变局道光二十年,英国人已经出兵,鸦片战争马上就要开始,林则徐给道光皇帝上了这样一个奏折: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以手刃数敌,即乡勇平民竟足以致其死命。况夷人异言异服,眼鼻毛发皆与华人迥殊,吾民齐心协力,歼除非种,断不至于误杀。林则徐当时对英国的看法正确吗?答:非常可笑。这则史料会改变林则徐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吗?答:林则徐尚且如此,更多传统守旧的中国官员对西方的认识就可想而知了。那么当时的统治者又是如何认识世界和中国的呢?投影:鸦片战争中英交战两年了,道光皇帝派人审问英俘,竟提出这样可笑的问题:“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可通?与俄罗斯是否接壤?”两江总督牛鉴对英国火轮船,开始“疑其轮系用牛拉”,而有人将实情相告,仍然“疑信未决”。上述史实反映了什么现象?答:清朝君臣的闭目塞听;投影:鸦片战争展现在中国人眼前的第一个形象就是西洋人坚船的迅速,利炮的声势在两年多时间里,中国调动了10多万军队,先后有1名总督、2名提督、7名总兵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却不足百人。两千年来传统的夷狄观念在他们头脑里开始动摇了。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残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高翔近代的初曙请思考: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答:在与西方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作为前线的最高长官,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成为他挥之不去的噩梦。投影: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况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师始能尾追,岸兵能顷刻移动否?林则徐赴伊犁谪戍途中致友人的信函林则徐最先冲破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后来林则徐被贬,魏源受林则徐的委托,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增补了大量资料,编成了海国图志。请说出海国图志这部著作的历史地位。答: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投影:材料一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海国图志材料二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海国图志序请思考:“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含义是什么?(手段、内容、目的)答:手段:向西方学习;内容:军事科学技术;目的:抵抗侵略,维护统治。可惜的是,这种观点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响应。投影:【历史现场】海国图志的遭遇据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遭到无端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当时中国士大夫对海国图志的态度如何?守旧官吏为什么认为它是一本大逆不道的书?佐久间象山(日本著名维新思想家)在读到海国图志“以夷制夷”的主张后,不禁拍案感慨:“呜呼!予与魏,各生异域,不相识姓名而其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矣!”在魏源思想的引导下,佐久间象山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人到发展与西方的关系的重大变化,他主张从全球的形势出发思考日本的方略。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日本有识之士对海国图志的态度如何?对日本思想界产生了什么影响?播放视频:新思潮的沉寂(截取自复兴之路第一集:千年局变)魏源的一句“师夷之长以制夷”带着理性救国的态度,写出了第一代“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对国家前途的思考。然而,这确是一次无声的呐喊。几年后,林则徐自伊犁归来,从历史记载来看,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在无奈中沉默下来。他的老朋友编撰海国图志的魏源则遁入佛门,悄然病逝于杭州的一间僧舍。1840年的炮声,无法惊醒与一个沉溺于自己深厚传统的天朝迷梦。第一代探索者的声音,是这样微弱,变革连萌芽都没有产生就已结束。大清王朝对于近代世界的仅有的一些认识,无声无息得消亡了。历史的悲剧在第一次降临时,人们往往漠然盲目,只有在悲剧重演时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第一代探索者的声音”会悄然沉寂?投影: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英法联军攻进北京”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答: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洋务派终于冲破藩篱,掀起了洋务运动,并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投影:材料三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李鸿章筹办夷务始末材料四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夫所谓道本者,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四维(儒家提倡的礼、义、廉、耻)是也。张之洞劝学篇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中学”、“西学”分别指什么?它们之间关系如何?答:中学:封建纲常伦理;西学: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关系:“中学”是根本,“西学”是补充。由此可见,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答: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投影:正是在它的庇护下,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才得以排除顽固势力的重重阻挠,插足于传统文化的世袭领地,渐渐地扎下根来,并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地对于“中体”、“中学”以强烈的对比、影响,并且最终卓有成效地改变了它们的面貌。冯天瑜中国文化史几乎与洋务运动同时,19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的邻国日本也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步伐,这就是明治维新。中日两国的近代化效果如何,30年之后的一场战争甲午战争给出了答案。同样是学习西方,为什么中国不如日本?我们就从历史的细节中寻找答案。播放视频: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一个细节的比较(截取自复兴之路第一集:千年局变)腐朽导致愚昧,愚昧加剧了腐朽。洋务运动期间,中国自主修建了第一条铁路,起自河北唐山,止于胥各庄,名为唐胥铁路。1881年建成后,清政府却认为,火车震动了东陵的先王神灵,因而禁止使用机车,只准以骡马拽引车辆,人称“马车铁路”。而打败了大清国的日本,1872年由英国人建成第一条铁路,明治天皇亲自参加了通车典礼,国人纷纷前来,在月台上脱去鞋子,小心翼翼地登车参观庆贺。7年后,日本已经开始自己设计和修建铁路。对待铁路态度的差异,暴露了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与时代大潮间的巨大落差。此时,欧美各国已经进入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国武科考试的内容却还是弓马骑射,文科考试的内容仍然是八股文章。早在洋务运动实施过程中,一批积极参与洋务或与洋务有密切联系的有识之士已经觉察到洋务运动有不少弊病,认识到如果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被称为早期维新派。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9倒数第二段,找出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并进行评价。答:早期维新思想的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岁月如逝,到了19世纪90年代,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维新思想逐渐走向成熟。投影:事实上,大清帝国的实质性死亡是从甲午战争的失败开始的,这场灾难性的战争不但壮大了它的对手,更要命的是,它让整个朝廷失去了国民的信赖和代表性,也失去了对地方上的控制力,这对于一个集权的帝制来说,无疑是颠覆性的。西门送客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投影:时局图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产生的背景。答:康梁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970,了解他们的主要主张。课堂探究: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思想?答:主观上:想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投影: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皇帝是旧中国的政治中心,所以康有为的实际政治工作是从抓住皇帝下手。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投影:【历史现场】梁启超的困境与努力(1895年)盖当购此图(世界地图)时,曾在京师费一二月之久,遍求而不得,后辗转托人,始从上海购来。图至之后,会(强学会,康有为发起成立的维新派政治团体)中人视同拱璧(泛指珍宝),日出求人来观。偶得一人来观,即欣喜无量。梁启超饮冰室主人自说梁启超在引导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偶得一人来观,即欣喜无量”说明了什么?我日本国不幸之邻国,一曰支那,一曰朝鲜。此二国者,不知改进之道,其恋古风之旧俗,千百年无异。在此文明日进之活舞台上仅以虚饰为其事,其于实际,则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