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命的本源看教育的本质和目标》.doc_第1页
《从生命的本源看教育的本质和目标》.doc_第2页
《从生命的本源看教育的本质和目标》.doc_第3页
《从生命的本源看教育的本质和目标》.doc_第4页
《从生命的本源看教育的本质和目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生命本源的角度来探究一下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每个人从出生那天起就开始接受教育,作为父母,我们可曾想过,孩子最需要什么教育?是知识还是智慧?是技能还是品德?“长大成人”是父母对孩子最基本的期望。现在大多数家长热衷的教育,不外乎费尽心机把孩子送入各种名校、希望能给孩子找到“名师”、送孩子参加各类艺术培训、外语学习、分数提高、考试技巧等方面的教育,期望孩子能有一技之长,未来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然而,这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成人”的标准是什么?新华字典里解释为“德才兼备的人”。论语中告诉我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句话,清楚地说明了孝悌是做人的根本。孝经中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德者,得也。德是內得,得是外得。获得德,能开慧益智,人能守住德性,慧自然能扩充出来。我们常说某人慧根很好,这个慧就是得智的种子,慧是由智而得,可以说,人若品德好,慧是很高的,可以看出智慧同样由德而来。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自古以来我国对教育是高度重视的,汉字具有承载传统文化的功能,我们从“教育”二字的起源就可以探寻到它的本来含义。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p)从孝。育:养子使作善也。由此可见,教育的本质是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培育好与生俱来美好的“善”根,是德育。人格至善是教育思想的核心,直至当今社会处处倡导的“以人为根本”的价值理念,仍渗透着对善的追求与向往。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想,那教育的目标到时该是什么?有句话大家一定很熟悉“蒙以养正,圣功也”。这是易经蒙卦上说的,道出了教育的至高目标-养正教育。正是什么?是正气,是道德修养。我们一个人的德行好比人生的方向盘,决定着一个人生活的质量、一生的走向、对国家和社会的价值。然而在当今社会,各类学校依旧没有跳出应试教育的窠臼,教育的全部与“真谛”,仍然是过分倚重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是非判断标准、价值观念的教育却是缺失的,当然也包括对敬畏生命教育的缺失等,教育的本质是使人性向善,“育”正是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一个成绩卓越的中学生,因为出现心理问题结束了宝贵的生命;一个才华出众的高材生,因为不懂得与人相处,工作中四处碰壁;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因为道德观的缺失,不懂得孝敬父母其实几千年前的易经早就告诉过我们-“履霜,坚冰至”。就是说,任何问题都是累积到一定程度才暴露出来,就看你有没有注意到细微的变化、有没有及时预防。在教育上我们有没有这个预见力呢?比如孩子发脾气打人、骂人,我们有没有意识到“莫以恶小而为之”而及时教育?是否觉得他还小,没关系,打几下又不疼,无所谓,长大自然就会懂事。如果没重视这个问题,觉得孩子还小,长大自然就会改,那么,等孩子长大,习惯已经养成,顶撞我们、甚至动手打我们,那时,即使想管他为时已晚,他已经不会再听我们的话,恶习已如坚冰,不好改了。每当我看到虐待父母甚至杀父弑母的发冷报道时,都不禁想了解,这样的孩子到底是怎么教育出来的!如果我们把眼光拉长,回到他们家童年的教育,一定会发现有很多教育问题存在而导致现在这个结果,这就是患了严重的“心智营养不良综合症”这就是“履霜,坚冰至”啊!孟子说过一段话:“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这句话直译是“现在有人,他的无名指弯曲而不能伸直,虽然并不疼痛,也不妨碍做事情,但只要有人能使它伸直,就是到秦国、楚国去,也不会嫌远,为的是无名指不如别人。无名指不如别人,就知道厌恶;心不如别人,却不知道厌恶。这叫做不知轻重,舍本逐末。”也就是说只注重表面的攀比,最忘了内心修养的比较和加强。忧指忘心,舍本逐末,道出了现在很多教育现状,我们可以看看多少家长趋之若鹜地送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技能学习班,这就是对孩子教育只重视的装修层面。养树重在养根,养人重在养心,艺术、技能等枝叶类的教育培养再成功,可一个人的内心却是自私自利的、无德的,到了社会上肯定吃不开, “德不配位,知小而谋大”,这样的人生肯定会有坍塌的一天。楼倒可以再建、树倒可以再植,而人呢?教育不能重来,人生没有重新开始的机会,当我们意识到教育失败的时候已经无法挽回了,教育要慎始,开始的方向,是人生最重要的课程,决定了人生的方向。可见,我们追求的教育境界应该是“不治已病治未病”!孩子的记忆特点是先记忆后理解,刚好与大人的记忆特征相反,由此看出,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给他们学习最有智慧的东西,孩子就会变得最有智慧,而蕴含无穷智慧的莫过于经典了。经过多年教育改革越改越失败的现状。众多有识之士终于发现“要回到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寻找教育智慧和方法”,而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既是我们孩子成才必备的养料,也是我们父母给与孩子最有爱心价值的礼品。可能有人不禁要问了:孩子这么小,有必要学经典吗?我们都不懂,孩子能懂吗?其实这两个问题属于一个问题,很好回答,我们这么大都不懂是为什么呢?小时候没有学过嘛。没学当然不懂,学了才有懂的基础!孩子刚开始学说话的时候,他懂妈妈、爸爸是什么意思吗?我们很清楚他不懂,但是坚信他有一天一定会懂。所以就非常有耐心地、日复一日地教他、让他模仿、让他学习,终于,她能把爸爸妈妈这个词和人对上号了,我们是不是开心的不得了?学经典同理。对于孩子来说,学英语、学钢琴、学舞蹈、学画画等等是一种技能培训,而学经典是一种人格教育和道德观培养,这才是根本性教育,孩子在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阶段将最有价值的、人类数千年智慧结晶而成的经典文化,系统学习,反复诵读、照单全收,先储存在生命和灵魂的深处,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加,理解领悟能力逐步增强,理性分析思维能力也越来越强,就开始对头脑里的海量知识储备进行“反刍”,每天研磨、分解、消化、吸收,不知不觉,日积月累,年复一年,这些蕴涵高能量的文化营养就逐步被孩子所内化、理解、领悟,体悟得越来越透彻和精深,不知不觉,日积月累,年复一年,这些蕴涵高能量的文化营养就逐步被孩子所内化、理解、领悟,体悟得越来越透彻和精深,更妙的是,这些高度文明早已与孩子融为一体,好象与生俱来一般,并且伴随孩子一生,学习经典最终的目的是要悟入经典的智慧,将经典的知识内化成生命的智慧,最终运用于生活实践,科学家研究认为:“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读什么书,就产生什么样的思想;听到什么,什么就在你的心里潜滋暗长;脑袋里有什么样的观念,你就有什么样的行动,有句话说得好,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有句话说得好,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人是自己思想的产物,与智者同行,就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就能登上巅峰。孩子不是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