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3人口统计分析的基本指标.doc_第1页
Chapter3人口统计分析的基本指标.doc_第2页
Chapter3人口统计分析的基本指标.doc_第3页
Chapter3人口统计分析的基本指标.doc_第4页
Chapter3人口统计分析的基本指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hapter 3 人口统计分析的基本指标2.1 人口总数分析指标2.1.1人口学方程式(增长数量) 即人口增长=自然增长+社会增长(机械增长),最基本方程式2.1.2 人口增长率(增长速度)基本公式:年算术平均增长率公式: 年几何平均增长率公式:年连续平均增长率公式:2.2人口结构分析指标人口结构就是根据人口集团的内容即性别和年龄等属性对人口集团进行的划分。人口属性包括性别、年龄、配偶关系、教育程度、行职业构成、城乡居住地类型等,其中性别和年龄是人口的自然属性、基本属性,其余属于社会属性。人口结构分析适合于分组分析法,包括:自然结构:age and gender,属于正规人口学范畴(formal demography)社会经济结构:民族,行职业,教育,家庭结构等,属于人口研究的范畴(population studies)。性别结构分析人口年龄金字塔(population pyramid)是形象地表示某一人口的年龄和性别构成的图形,水平条代表每一年龄组男性和女性的数字或比例,垂直条代表各年龄组(可以是1岁或5岁组)。Excel绘制人口金字塔时,选择条形图,并将女性人口设为负值。2.2.1性别结构性比例性比例是指男性或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公式为性别比性别比是指以女性人口为100时相对应的男性人口数,公式为一般而言,较大区域的人口性别比或性比例都比较稳定。出生性别比一般为105-107,男性比例为51.8%,女性比例为48.2%。中国“五普”性别比为116,偏高。2.2.2年龄结构年龄百分比年龄百分比是指各年龄或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由于人口规模不同,不同年龄组人口的绝对数差异较大,不具有可比性,用年龄百分比便可对两地人口年龄结构进行比较,发现年龄构成的差异。人口结构系数老年人口系数(OR)=成年人口系数(AR)=()少儿人口系数(CR)=()其中老年人口系数是衡量人口老龄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通常被称为老龄化水平。抚养比或负担系数少儿抚养比或少儿负担系数:老年抚养比或老年负担系数:总抚养比或总负担系数:通过抚养比不仅可以观察人口年龄结构特征,而且也可以大致反映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老少比老少比又称老龄化指数,是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与0-14岁少儿人口之比,表示每名少儿人口相应有多少老年人口。它对年龄结构的变化比较敏感,可以用来考察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同时发生变化时的相互关系,特别可用来表示某区域的人口发展前景和发展持续性。公式为老少比=平均年龄平均年龄是反映人口总体年龄状况的一项综合指标,是所有人口的年龄的平均值,公式为中位数年龄将全体人口按年龄从小到大排序,把人口分成相等两部分的那个年龄就是中位数年龄或称年龄中位数和人口对分年龄,公式为年龄中位数组下限值+ 衡量人口老龄化指标通常衡量人口老龄化状况的指标共有以下六个:老年人口系数();老龄化指数();老年人口密度指数();老龄化速度指数();年龄中位数(年龄中位数组下限值+ );少儿人口系数();老年抚养比(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与15-64岁人口之比)。人口年龄类型分为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1956年联合国发表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经济社会含义提出了划分人口年龄类型的标准,如表1所示。表1:人口年龄类型划分标准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65岁老年人口比重0-14岁少年人口系数老龄化指数年龄中位数4%以下40%及以上15%以下20岁以下4%-7%30%-40%15%-30%20-30岁7%及以上30%以下30%及以上30岁及以上资料来源:现代人口统计分析,中国人口统计出版社,70页人口老龄化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顶部人口老龄化(金字塔顶部老年人口增加形成的人口老龄化)、底部人口老龄化(金字塔底部少年儿童人口比例下降形成的人口老龄化)中部人口老龄化(金字塔中部中青年人口减少形成的人口老龄化)。这三种类型的区分可以用老龄化指数来确定:老龄化指数处于0.250.70之间的老年型人口为底部老龄化亚型;老龄化指数低于0.25的老年型人口为中部老龄化亚型;老龄化指数高于0.70的老年型人口则为顶部老龄化亚型。三种老龄化类型产生的原因: 顶部老龄化:罩型,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人口惯性 底部老龄化:弹型,人口老龄化初期控制生育,生育率下降 中部老龄化:钟型,落后地区中年人口迁移出现两头沉高度老龄化后老年人口规模保持,鼓励生育导致少儿人口大幅度增加2.3人口出生分析指标2.3.1出生人数出生人数是指离开母体时具有生命现象的活产婴儿数,用以反映基本的生育状况,也可粗略反映未来人口规模的变化。2.3.2出生率出生率也称粗出生率,是最简单最常用的出生分析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的出生总数与该时期人口相对应的生存人年数(多用年平均人口数或年中人口数)之比,一般用千分数表示,公式为出生率是度量生育水平最基本的指标,计算简单,所需资料少,但出生率受到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很难较准确比较人口生育水平,最好与其他指标结合使用。2.3.3年龄别生育率(age-specific fertility rate)年龄别生育率是指在一年内每千名某一年龄或年龄组育龄妇女所生育的活产婴儿数。1岁组:5岁组:2.3.4一般生育率(general fertility rate):由于出生事件是由15-49岁(尤其是25-24岁)育龄妇女承担的,因此可以用一般生育率或总生育率来表示生育状况。一般生育率是指某年每1000名15-49岁妇女的活产婴儿数。2.3.5总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总和生育率是一个不受妇女年龄结构影响,能反映妇女总体生育水平的综合指标,其假定同期同批出生的妇女按照某一年的年龄别生育率渡过育龄期,平均每个妇女在育龄期内生育的孩子数。用以说明现在的妇女究竟生育多少孩子,是衡量生育水平最常用的指标。总和生育率可与年龄别生育率进行转换,尤其在人口预测中,用假想的总和生育率可以估算或转换成年龄别生育率。当年龄别生育率为1岁组时,总和生育率为年龄别生育率之和当年龄别生育率为5岁组时,总和生育率为年龄别生育率之和的5倍因为五岁组年龄别生育率反映的是某一年龄范围内(如25-29岁之间)妇女每一岁平均生育的孩子数,五岁组的总和生育率就应该再乘以5。2.3.6终身生育率(complete fertility rate):终身生育率又称完全生育率,是指同时出生的一批妇女在各年龄的生育率之和,它表示妇女一生的生育状况和结果,在数量上等于不考虑死亡的情况下,同时出生的一批妇女在育龄期结束时平均每人一生生育的子女数。终身生育率与总和生育率的关系:l 联系:终身生育率与总和生育率都是说明妇女生育率最完整的指标1. 说明了妇女一生可能或实际生育的人数2. 不受育龄妇女年龄构成的影响3. 不受妇女死亡率影响,均假定妇女平安经过整个生育周期l 区别:1. 终身生育率反映的是妇女一生真实的生育水平,属队列分析指标,而总和生育率只是假定的生育过程,属时期分析指标,它并不等于妇女一生真实生育水平。2. 总和生育率随时间推移不断变化,不能准确反映家庭规模的变化,而终身生育率则可准确反映未来家庭规模的变化。23.7儿童妇女比在得不到出生人数或要求精度不高时可使用儿童妇女比来估算生育水平,它是指0-4岁儿童语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之比,有时也可以换成25-24岁育龄妇女,这些数据可以通过普查数据直接得到。小区域的儿童妇女比与总和生育率的相关程度达到0.9以上,0-4岁儿童是调查前五年内出生的孩子,它实际上近似反映调查时点前5年的妇女生育水平,由于5年中进入和离开育龄期的妇女生育孩子可能性极小,0-4岁儿童数量不会有很大变动,15-49岁妇女人数由于有进有出也比较稳定,所以它基本可以反映这一时期的生育状况。这一指标优点是所需资料不多,只需要分年龄性别人口数,缺点是易受儿童漏报影响,而且儿童死亡率高,有可能降低生育水平。2.3.8粗人口再生产率(gross reproductive rate)假设妇女在育龄期内按照某年的年龄别生育率生育,这群(或名)妇女一生中平均生育女儿的数量,与总和生育率相似,它是真正测量“再生产”的指标,体现妇女通过生育女儿来替代自己在人口再生产中的作用。2.3.9净人口再生产率(net reproductive rate)假设妇女从出生起就遵循某年的年龄别生育率和死亡率,那么这名或群妇女一生中平均生育女儿的数量,它与粗人口再生产率相似,但总是低于粗人口再生产率,因为它考虑到有些妇女可能在育龄期结束前死亡。2.3.10生育更替水平(replacement level fertility)同一批妇女生育女儿的数量恰好能替代她们本身,当净人口再生产率为1时,恰好为更替水平。一旦达到生育更替水平,出生和死亡将逐渐趋于平衡,在没有国际迁入与迁出的情况下,人口将最终停止增长,保持稳定状态。总和生育率也可用于说明生育更替水平,因为它表明了能够替代父母双方所需的平均子女数,目前发达国家普遍认为,总和生育率为2.1即达到生育更替水平,之所以是2.1而不是2(一个孩子对应父母中的一个),是由于才出生时,男孩数要略多于女孩数,且一部分女孩将在育龄期前死亡。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较高,因此达到生育更替水平的总和生育率总要高于2.1。2.4人口死亡分析指标2.4.1死亡人数 死亡人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永久失去生命现象的人数之和,属于时期指标,具有可加性,它不仅受人口规模影响,也受年龄结构影响。2.4.2死亡率又称一般死亡率或粗死亡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死亡人数与平均人口或年中人口数之比,它主要消除了人口规模对死亡事件的影响,但仍然受年龄结构的影响。2.4.3年龄别死亡率人口规模足够大时,死亡率在年龄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而且相对稳定,年龄别死亡率为某一年龄或年龄组内死亡人数与同期相应年龄或年龄组的平均人口数之比,表示该年龄组的死亡强度。2.4.4婴儿死亡率婴儿是指出生后未满周岁的人口,婴儿死亡率实际上是婴儿死亡概率,是指在一年内新出生的活产婴儿中,不满一周岁就死亡的婴儿占全部活产婴儿的比例。0岁死亡率与其有所不同,d0/p0,其中p0包括上一年出生未满一岁的活产婴儿,d0包括上一年出生现年死亡的婴儿数。简述婴儿死亡率的计算方法2.4.5预期寿命(life expectancy)假若按照当前的年龄别死亡率,一个人预期能继续生存的平均年数,以当前的死亡率为基础计算,实际上死亡率在人的一生中是不断变化的,因此,预期寿命是一个假定指标,每个人的预期寿命会随年龄的增大和死亡率的变动趋势而变化。2.5其它人口指标2.5.1人口转变(demographic transition) 人口转变是人口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向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转变。 高生育率模式假定到2050年总和生育率降至2.5或2.6个孩子,则2050年世界人口将会增长到112亿,2100年为175亿,2150年为270亿。 中等生育模式假定2055年将会达到生育更替水平,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稳定在94亿,2100年为104亿,2150年为108亿。世界人口最终将于2200年固定在110亿人以下。低生育模式假定总和生育率最终固定在1.25-1.60之间,2050年世界人口将增至77亿,随后开始下降,2100年降至56亿,2150年最后降至26亿。2.5.2稳定人口(stable population)l 人口增长率保持不变,人口总数、出生人数、死亡人数、各年龄的男性和女性人口数都按等差或等比数列增长或减少。l 人口年龄结构不变,即每个年龄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不变,男女人数之间也存在固定的比例关系。2.5.2静止人口l 静止人口总数保持不变,为一常数l 每年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相等;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l 分年龄的男女人数不变,人口年龄结构不变l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均与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呈倒数关系。简答:比较稳定人口与静止人口2.5.4人口零增长(zero population growth)出生人数加迁入人数正好等于死亡人数加迁出人数。这就是人口零增长。由于人口惯性,生育率处在更替水平的人口并不一定是人口零增长,一个人口中如果年轻人占较大比例,随着这些年轻人进入和度过他们的育龄期,这个人口将在几代人的时间内保持增长态势。2.5.5人口惯性(population momentum)人口达到生育更替水平后继续增长的趋势。过去高生育率导致人口中年轻人口占很大比重,当这些年轻人处于育龄期时,出生人数会超过死亡人数。但最后,这个庞大的人群会逐渐变老,死亡人数等于或超过出生人数,人口这才停止增长。因此,要使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接近大约需要经过2-2代人的时间(50-70年)。 2.5.6平均世代间隔假定同时出生的一批妇女按特定分年龄别生育率生育女儿时的平均年龄,综合反映母女两代人年龄的平均间隔。平均世代间隔反映了人口再生产周期的长短,因此平均世代间隔的长短会影响到同时生活的人口代数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