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一、走出中世纪: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一、君主专制的形成: 1、背景和条件:1337-1453年的百年战争,促进了英、法民族国家的形成。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了英法政治制度的转变。表现在: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加强王权;封建贵族权势衰微,希望依靠王权维持地位;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借助王权改善生存环境。2、形成和影响: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君主专制初期,英、法两国继续打击大贵族的势力,全力强化王权,并颁布了一系列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政策。(关注:联系中世纪,梳理西欧政治制度的演变:从封建等级制、二元政治结构等级君主制君主专制 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新航路的开辟与影响1、开辟新航路的主、客观因素:“寻金热”的刺激:15世纪,西欧商品货币关系进一步发展,黄金成为主要货币。西欧黄金产量有限,加之与东方贸易的逆差,欧洲市场货币普遍短缺。而马可波罗行纪在西欧的流传刺激了一些西欧人追求财富的欲望,期望能到东方去实现自己的黄金梦。传统商路的阻塞:奥斯曼帝国崛起后,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交易量锐减,价格飞涨。西欧各国不得不将目光投向大西洋,试图从海上开辟直达东方的新航路。君主和贵族的支持:西欧各国君主为了自身利益,相继支持开辟新航路的活动,大力向海外扩张,不少封建贵族和骑士成为第一批探险者。科学技术的进步:地理知识的丰富,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条件。2、新航路的开辟过程: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欧洲通往印度和美洲的新航路。葡萄牙和西班牙是西欧最早开始寻找新航路的国家。葡萄牙人在王室的支持下,率先沿非洲西海岸南下。迪亚士绕过非洲最南端;此后,达伽马率领船队驶抵印度,开通了欧亚之间的海上航路。西班牙政府支持的航海家从另一个方向开展大西洋探险。哥伦布四次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开辟了欧美航路;麦哲伦的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3、开辟新航路的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欧洲商贸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随着全球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和商品流通数量、品种急剧增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新航路开辟以及随之而来的西欧早期殖民活动,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亚、非、美洲人民带来了空前的浩劫。三、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1、文艺复兴时间:14-16世纪;人物:但丁、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马基雅弗利;主要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中世纪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和发展,也奠定了文艺复兴的基础;思想诉求:在复兴古典文化旗帜下,以人文主义为武器,抨击罗马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理论。2、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最先爆发于德国,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先驱。宗教改革中脱离天主教的教派统称新教,与天主教和东正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宗教改革是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社会改革运动,直接打击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势力,动摇了西欧封建统治的基础,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关注1:经济发展和社会力量变化对于文化发展变化的作用。关注2:回顾中世纪历史,从经济、政治、思想、世界联系等角度,说明1516世纪西欧是如何走出中世纪的?)单元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17至18世纪的欧洲和美洲一、英国革命与君主立宪政治体制1、议会与国王的斗争革命的背景:1603年,詹姆士一世继任英格兰国王,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詹姆士一世及其继任者查理一世鼓吹“君权神授”;迫害清教徒;实行专卖制;巧立名目搜刮民众。专制统治直接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17世纪上半期,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15世纪末开始的圈地运动使农村诞生了使用雇佣劳动的农牧场和贵族,手工工场规模不断扩大。新生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利益日益趋同,渴望废除君主专制,发展自由资本主义。他们以议会为舞台,向专制王权发起了挑战。2、内战与王朝的复辟革命的进程:革命的开始:1640年召开的“长期议会”,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第一次内战:1642年,查理一世逃离伦敦并向议会宣战,内战初期,议会军不断失利;1644年,克伦威尔率军在马斯顿草原击败王军,取得首次大捷;1665年,“新模范军”在纳西比战役中彻底击败王军;1646年,国王大本营牛津被攻克,第一次内战结束。第二次内战:1648年,保王党分子在南威尔士等地发动叛乱,挑起第二次内战。克伦威尔在普雷斯顿战役中击溃叛军,第二次内战结束。建立共和国:1649年,议会组成的特别最高法庭以“暴君、叛徒、杀人犯及国家的敌人”的罪名,将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随后, 议会决定废除上院和君主制,成立共和国。 王朝的复辟: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国内政局动荡。驻扎在苏格兰的蒙克将军返回伦敦,与流亡在外的查理一世之子查理二世达成复辟协议。1660年,查理二世回到伦敦登位,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光荣革命”:查理二世及其继任者詹姆斯二世竭力恢复君主专制。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迎请荷兰执政威廉任英国国王,废黜詹姆斯二世。此次政变被称为“光荣革命”。3、君主立宪制的确立革命的结局:1689年,议会通过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终止任何法律或增加税收,议员有言论自由。1701年又通过王为继承法,规定今后英国国王不得为天主教徒,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两部法案使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此后,英国进入一个较长的稳定发展时期,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二、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1、理性主义与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核心: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新一轮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1718世纪,一批先进思想家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高举理性大旗,批判封建专制和中世纪宗教神学,主张建立合乎理性的社会和国家。主要代表人物:运动最初兴起于17世纪的英国,代表人物有霍布斯、洛克等;18世纪后法国成为运动的中心,涌现出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和狄德罗等杰出思想家。 社会变革主张:启蒙思想家从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理论入手,否定封建专制制度,提出天赋人权和自然权利学说,认为人人都有追求生存、自由和幸福的自然权利,专制统治则侵犯了每一个人都应当享有的这些权利。伏尔泰主张“开明君主专制”,通过国王改革过渡到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主张建立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牵制的政府;卢梭则推崇实行直接民主制的共和国,他主张全体公民参与立法。自由平等观念:从“天赋人权”理论出发,宣扬人生来就自由平等,包括经济活动的自由和思想、言论与出版自由,但要“受法律支配”;他们积极倡导平等,认为没有平等,自由便不能存在,两者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在社会状态下,人们在法律规定上都是平等的,现实社会中的不平等来源于私有财产和国家权力。运动的深远意义:启蒙思想家向封建势力发起猛烈冲击,传播进步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即将到来的美、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行了舆论动员;也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系统的政治构想。2、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波旁王朝的统治危机爆发的背景:财政危机:18世纪晚期,国王路易十六不理朝政,统治阶层挥霍无度,农业歉收,以及参加北美独立战争,政府财政陷入崩溃。信仰危机:启蒙运动向封建势力发起猛烈冲击,传播进步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行了舆论动员。政治危机:1789年5月,三级会议在凡尔赛宫开幕。第三等级代表要求按人数表决并进行政治改革,遭到国王拒绝。之后,在巴黎人民的支持下,第三等级代表自行召开国民会议,以国家最高立法机构名义宣布宫廷征税不合法。7月,国民议会改名为制宪会议,着手制定宪法。三级会议的召开成为法国革命的导火线。武装起义和保卫法兰西发展的进程: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君主立宪派控制了国家政权。在随后两年里,制宪会议通过了废除农民人身依附、徭役和贵族特权等一系列法令,颁布了人权宣言,该宣言对人权和公民的权利做了明确宣示,成为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并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兴亡革命的结局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拿破仑帝国。之后,颁布法国民法典,取消贵族特权,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扩大了法国革命的影响。三、美国独立战争与联邦制度的确立1、战争的爆发与国家的独立:矛盾激化:1607-1732年间,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先后建立13个殖民地。到18世纪中叶,各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市场。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后,英国加强对北美殖民地的控制,激化了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美国独立: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正式通过杰斐逊等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1777年,大陆军取得萨拉托加大街,开始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1781年10月,英军统帅康华里在约克镇率部投降,北美战事基本结束。1783年,美、英代表签署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并把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土地割让给美国。影响: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也为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树立了榜样。2、美国联邦制度的确立:根据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的邦联条例,美国独立后实行邦联制度。这种体制使新生的美国政府无力偿还在独立战争期间发行的大笔债务,也不能有效地促进国内外贸易。为了加强国家机器,1787年5月至9月,各州的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经过激烈争论,最终制定了合众国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美国实行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国家体制,各州的法律不能违背联邦宪法和法律。联邦政府拥有征税、征兵、发行统一的货币和管理对外贸易的权力。联邦政府按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构建;由参、众两院构成的国会为最高立法机构;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的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联邦高等法院为最高司法机关,享有解释宪法的权力,法官由总统任命,任职终身。意义:联邦制度的确立,解决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联邦政府各种权力分配问题,使美国政局得以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单元三、工业社会的降临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与进程:1、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发生的因素:体制前提: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君主立宪政府推动行资本主义发展。鼓励发展贸易,降低原料进口税;实施垄断法,保护专利权等,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市场驱动: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不断扩大的商品需求,是工业革命的经济区动力。英国控制了欧洲、美洲、亚洲广大市场,手工业生产无法满足扩大的市场需求。原始积累:圈地运动使破产失地农民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自由的劳动力;海外殖民和奴隶贸易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在积聚资本、开辟国外市场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技术条件:发达的工场手工业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提供了劳动分工和技术条件。2、英国的机器发明与改进工业革命的进程:启动棉纺织业: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1771年,阿克莱特建立第一个水力纺纱厂,标志着现代工厂的诞生。突破蒸气动力:詹姆斯瓦特于1782年研制了“万能蒸汽机”。这是工业革命中最重大的技术发明,有力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步伐,开辟了崭新的“蒸汽时代”。发展煤炭钢铁:这是煤炭和钢铁的生产与应用,解决了新能源和新材料问题。19世纪初,英国煤产量的增长和钢铁冶炼工艺的改进为机器制造业奠定了基础。完成工业体系:运输技术的改革推进了兴建铁路的热潮,工业化进程加快。19世纪中叶,英国建成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为核心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革命基本完成。3、世界工厂:到19世纪中叶,英国建成了以纺织、煤炭、机械为核心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革命基本完成。1860年,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生产了占世界总量百分之50%的工业品,成了“世界工厂”,为英国19世纪称霸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二、工业革命给人类历史带来的深刻影响:社会结构:工业革命促使英国从农业社会嬗变为工业社会。英国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断缩小,工业和服务业比重则不断扩大。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成为社会主导力量,劳资关系成为主要社会关系。生活方式: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带动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变,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家庭规模缩小,生活内容丰富,教育逐步普及,生活质量总体提高。同时城市的发展又带来了与农业时代不同的贫困、环境污染、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经济模式: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英国的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现代工厂制度19世纪中叶,工厂已成为英国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有利于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使机器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效能,使工人发挥最大限度的劳动潜力,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股份制的经营现代意义上的股份制直到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才逐步确立起来。19世纪中后期,股份公司和股票交易等构成的股份经济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中已占主导地位。社会矛盾:工业革命后大量财富的涌现,并没有使所有人都享受到经济增长的成果。“血汗工厂”:工人在监工监视下,从事高强度劳作,环境恶劣,劳动时间长,工资低廉,得不到必要的教育。为取得高额利润,资本家大量雇佣女工和童工。 “城市问题”:中低收入工人入不敷出;许多人找不到工作;因失业而流落街头;中、小企业主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城市往往形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富人区和贫民区。社会立法:工业革命期间,在工人争取生存而斗争的压力下,欧洲一些国家的政府为维护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缓和阶级矛盾,制定了一些关于劳动、报酬、教育、卫生、社会救济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社会立法首先从工厂法开始,然后逐渐扩展到其他社会领域。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社会立法虽然从法律上一定程度保障了社会底层民众的一些基本权利,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条件,发挥了缓和矛盾、化解社会冲突的作用,但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也没有消弭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和冲突。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标志着社会主义的诞生。三、工业革命浪潮下的现代化运动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工业化浪潮从西欧推向北美、中东欧和亚洲。美国通过工业革命和南北战争,向着世界强国的道路迈进;德意志民族以王朝战争的方式实现统一,在中欧迅速崛起;俄国自彼得一世改革后,通过农奴制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也跻身于资本主义国家之列。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推动生产力大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新兴强国后来居上,掀起了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以英、法、德、美、俄、日新老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1、美国的工业化与南北战争领土扩张与工业革命:19世纪上半叶,美国以强占、购买和侵略等手段拓展领土,最终成为“两洋国家”。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的工业革命在东北部地区展开。南北经济制度的矛盾: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美国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北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与南部种植园奴隶制的矛盾,逐渐尖锐。双方在市场、关税、西部土地处理、奴隶制度存废等一系列重大利益问题上,产生无法调和的分歧。解放奴隶与联邦统一:1861年,南部宣布脱离联邦挑起内战;1862年,林肯颁布宅地法、解放宣言,这决定了民心所向,也鼓舞了北方军队的士气,扭转了战局。1863年7月,联邦军队取得葛底斯堡战役的胜利,此为南北战争的转折点;1865年4月,南部连军投降,南北战争以联邦政府的胜利而结束。南北战争的结果,消除了国家分裂的危险,维护了美利坚民族的统一。战争期间,美国政府以民主方式基本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并在法律上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壮大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2、德国的统一和崛起德意志的统一: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德意志民族统一问题被提上日程。在各邦国中,普鲁士综合实力最强。186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首相。俾斯麦力主“铁血”统一道路,即在普鲁士王室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取得民族统一。1864年到1870年,在俾斯麦策划指挥下,普鲁士连续发动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三次王朝战争,全部取得胜利。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统一事业的完成使德意志民族结束了中世纪以来分裂、割据的历史,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统一的国内市场是资本主义得到迅猛发展。19世纪90年代,德国实现了经济起飞。20世纪初,工业生产超过英国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由于统一是在普鲁士王室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的,因此君主政体得以保留,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了军国主义传统,对德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3、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1861年农奴制改革: 俄国资本主义受到封建农奴制的压抑和束缚,发展缓慢。到19世纪,没落腐朽的农奴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俄国社会的发展。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农奴制弊端暴露无遗,沙皇专制面临空前的政治危机。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而是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宣布农民获得自由民的权利和地位,可以自由经营工商业,订立契约,拥有动产、不动产和独立处理个人以及家庭事务。地主不得任意买卖、处罚农民。农民交纳赎金后,可得到一块份地。法令还规定了赎买土地的手续和赎金计算方法。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由于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俄国的政治社会生活中,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4、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10月23日, 日本改元明治,并推行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维新政策和措施:通过“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消除藩阀势力和封建割据。实行地税改革,承认土地私有权和买卖权,稳定政府财政收入。倡导士、农、工、商四民平等。撤出关卡行会,允许自由择业,鼓励工商贸易。推行教育改革,大办近代学校,引进欧美科技;进行移风易俗,开化社会文明;实行征兵制度,加强军事力量。明治维新为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逐步废除了幕府时期和西方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最终实现了和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目的。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天皇制度下仍保留了很多封建残余,成为后来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二、两次工业革命之比较:(一)工业革命何以从英国独秀到遍地开花?1、英国独秀:体制前提: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君主立宪政府推动行资本主义发展。鼓励发展贸易,降低原料进口税;实施垄断法,保护专利权等,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市场驱动: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不断扩大的商品需求,是工业革命的经济区动力。英国控制了欧洲、美洲、亚洲广大市场,手工业生产无法满足扩大的市场需求。原始积累:圈地运动使破产失地农民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自由的劳动力;海外殖民和奴隶贸易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在积聚资本、开辟国外市场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技术条件:发达的工场手工业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提供了劳动分工和技术条件。1、遍地开花欧美主要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基本完成,政局相对稳定。借助第一次工业革命,欧美主要国家初步实现工业化,积累了进一步创业的资本。科学理论突破和技术发明、创新为新的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二)两次工业革命成果之比较1、第一次工业革命传统行业、蒸汽时代、冶金煤炭启动棉纺织业: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1771年,阿克莱特建立第一个水力纺纱厂,标志着现代工厂的诞生。突破蒸气动力:詹姆斯瓦特于1782年研制了“万能蒸汽机”。这是工业革命中最重大的技术发明,有力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步伐,开辟了崭新的“蒸汽时代”。发展煤炭钢铁:这是煤炭和钢铁的生产与应用,解决了新能源和新材料问题。19世纪初,英国煤产量的增长和钢铁冶炼工艺的改进为机器制造业奠定了基础。完成工业体系:运输技术的改革推进了兴建铁路的热潮,工业化进程加快。19世纪中叶,英国建成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为核心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革命基本完成。2、电力时代的来临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新兴产业、石油化工发电机的诞生和改进,新能源电逐步用于工业、城市公用事业及大众日常生活。钢铁冶炼技术、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幅提高,钢材逐渐取代熟铁成为一种新材料。内燃机的发明使汽车工业诞生和崛起,内燃机还推动了农业的机械化。伴随近代化学科学和化工技术的进步,化学工业一跃成为重要的生产部门。(三)两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历史后果1、生产发展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2、经济模式工厂制度、股份经济;巨型企业、垄断组织3、社会结构产业结构、社会关系;4、生活方式: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带动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变,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家庭规模缩小,生活内容丰富,教育逐步普及,生活质量总体提高。同时城市的发展又带来了与农业时代不同的贫困、环境污染、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工业革命后大量财富的涌现,并没有使所有人都享受到经济增长的成果。“血汗工厂”:工人在监工监视下,从事高强度劳作,环境恶劣,劳动时间长,工资低廉,得不到必要的教育。为取得高额利润,资本家大量雇佣女工和童工。 “城市问题”:中低收入工人入不敷出;许多人找不到工作;因失业而流落街头;中、小企业主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城市往往形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富人区和贫民区。社会立法:工业革命期间,在工人争取生存而斗争的压力下,欧洲一些国家的政府为维护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缓和阶级矛盾,制定了一些关于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青岛小学语文数学试卷
- 去年宣威小升初数学试卷
- 绿卷苏教版数学试卷
- 历城二中小升初数学试卷
- 庐江县期末七上数学试卷
- 黔东南初二数学试卷
- 2025年办公商业空间设计项目建议书
- 批改低分数学试卷
- 毛皮行业互联网+战略实施分析报告
- 慕华优策数学试卷
- 2025年破伤风规范处置与预防理论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 国企党委关于2025年主题教育自查评估总结报告
- 2025年安徽省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考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
- 农业科技园区入驻协议书
- 期末核心考点:运动和力(含解析)-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 2025江苏南京六合龙袍新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招聘18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护士轮岗管理办法
- 记者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损失赔偿管理办法
- 2025年林木种苗工考试林木种苗工(高级)试卷与答案
- 2024年湖南省桑植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