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顺口溜-刘俊士、刘定益、刘智华、顾婷婷.doc_第1页
中医方剂顺口溜-刘俊士、刘定益、刘智华、顾婷婷.doc_第2页
中医方剂顺口溜-刘俊士、刘定益、刘智华、顾婷婷.doc_第3页
中医方剂顺口溜-刘俊士、刘定益、刘智华、顾婷婷.doc_第4页
中医方剂顺口溜-刘俊士、刘定益、刘智华、顾婷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方剂顺口溜目录第一章 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 麻黄汤(三拗汤,麻黄加术汤) 桂枝汤(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附子汤 九味羌活汤(大羌活汤) 香苏散(香苏葱歧汤) 大青龙汤(越婢汤) 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 射干麻黄汤 二、辛凉解表 银翘散 桑菊饮 麻黄杏十二甘草石膏汤升麻葛根汤三、扶正解表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人参败毒散(银翘败毒散。荆防败毒散) 加减葳蕤汤(于金葳蕤汤) 升阳散火汤第二章 清热剂 一、清气分热 白虎汤(人参白虎汤,白虎加桂枝汤白虎加苍术汤,羚犀白虎汤,化斑汤)二、清营凉血 清营汤 犀角地黄汤三、清热解毒 普济消毒饮 黄连解毒汤 清瘟败毒饮 仙方活命饮(真人活命饮) 五味消毒饮 四妙勇安汤四、升散解热 升降散 五、清脏腑热 导赤散(升麻清胃汤) 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 清胃散 泻黄散 泻白散 苇茎汤 玉女煎 白头翁汤(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加味白头翁汤) 黄芩汤(黄芩芍药汤。黄芩半夏生姜汤四苓芩芍汤 芍药汤 青蒿鳖甲汤(清骨散)第三章 散寒剂 一、温中祛寒 理中汤(桂枝人参汤、连理汤,附子理中丸,枳实理中丸,理中化痰丸)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归芪建中汤)二、回阳救逆 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浆水散) 真武汤(附子汤) 黑锡丹 三、渴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 加味黄芪五物汤 阳和汤第四章 泻下剂 一、寒下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味承气汤,三化汤) 大黄牡丹汤 凉膈散 二、温下 大黄附子汤 三、逐水 十枣汤(控涎丹,舟车丸) 己椒苈黄丸 四、攻补兼施 温脾汤第五章 和解剂 一、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 香附旋覆花汤 二、调和肝脾 四逆散(柴胡舒肝散) 逍遥散(丹栀逍遥散,黑逍遥散) 化肝煎 痛泻要方 延年半夏汤 三、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 黄连汤 完带汤 四、治疟 达原饮 清脾饮 第六章 表里双解剂 一、表里双解 大柴胡汤(复方大柴胡汤) 二、解表清里 葛根黄芩黄连汤 三、解表温里 五积散(五积交加散) 第七章 祛湿剂 一、芳香化湿 藿香正气散(藿薷汤,除湿汤) 平胃散(金不换正气散,和解散,对金饮子,柴平汤,胃苓汤) 三仁汤(藿朴夏苓汤) 三香汤 二、清热化湿 茵陈蒿汤(茵陈四逆汤,栀子柏皮汤) 蚕矢汤 连朴饮 甘露消毒丹 黄芩滑石汤 八正散 宣痹汤 宣清导浊汤 二妙散(三妙丸、四妙丸。三妙散) 上中下通用痛风方 茯苓皮汤 三、利木渗湿 五苓散(四苓散,拷苓汤。茵陈五苓散,猪苓散,辰砂五苓散) 锗苓泊 五皮饮(全生白散) 防己黄沌汤(防己怯苓汤) 四、泻仕水湿 苓桂术甘汤(肾着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防己茯苓汤,茯苓甘草汤) 实脾饮 萆薢分清饮 鸡鸣散 五、祛风胜湿 羌活胜湿汤(羌活除湿汤,升阳除湿汤) 独活寄生汤(三痹汤,羌活续断汤) 蠲痹汤(五痹汤) 大秦艽汤 消风散 升阳除湿防风汤(宣清导浊汤) 当归饮子 清震汤 第八章 祛暑剂 香薷饮(四味香薷饮,黄连香薷饮) 五物香薷饮,十味香薷饮 新加香薷饮 清暑益气汤第九章 祛风剂 一、疏散外风 川芎茶调饮、菊花川芎茶调散 牵正散 升麻鳖甲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 二、平肝熄风 羚角钩藤汤 天麻钩藤饮 镇肝熄风汤(建瓴汤) 大定风珠(小定风珠) 侯氏黑散 地黄饮子 风引汤 全虫方第十章 润燥剂 杏苏散桑杏汤 清燥救肺汤 百合固金汤 麦门冬汤(加减麦门冬汤) 益胃汤 瓜蒌瞿麦丸 第十一章 祛痰剂 一、燥湿化痰 二陈汤(温胆汤,导痰汤,金水六君煎,指迷茯苓丸,香砂二陈汤) 涤痰汤 温胆汤 金水六君煎 顺气导痰汤 二、祛寒化痰 苓甘五味姜辛汤 三、清热化痰 贝母瓜蒌散 四、治风化痰 止嗽散 半夏白术天麻汤(玉真散)第十二章 消导剂 保和丸(大安丸、小保和丸) 枳实消痞丸第十三章 理气剂 一、行气 越鞠丸 半夏厚朴汤(四七汤)天台乌药散暖肝煎二、降气 苏子降气汤 定喘汤 旋覆代赭汤 奔豚汤 橘皮竹茹汤(济生橘皮竹茹汤,新制橘皮竹茹汤,橘皮汤) 丁香柿蒂汤(四磨饮) 五磨饮子第十四章 理血剂 一、活血化瘀 桃核承气汤, 桂枝茯苓九 血府逐瘀汤 身痛逐瘀汤 通窍活血汤 膈下逐瘀汤 少腹逐瘀汤 复元活血汤 补阳还五汤 活络效灵丹 温经汤 二、止血 黄土汤 小蓟饮子第十五章 补益剂 一 、补气四君子汤(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六神散) 参苓白术散(资生丸) 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黄芪人参汤) 升阳益胃汤 固冲汤 泰山磐石散 秦艽方 清心莲子饮二、补血 四物汤(胶艾汤,桃红四物汤,知柏四物汤,艾附暖宫丸,五烛散,佛手散,十全大补汤)归脾汤(妙香散)三、气血两补 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营汤) 炙甘草汤(加减复脉汤) 人参蛤蚧散四、补阴 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都气丸,八仙长寿丸,左归饮) 一贯煎 阴煎 薯蓣丸 左归九(左归饮) 大补阴丸(通关丸) 秦艽鳖甲散 防己地黄汤五、补阳 肾气丸(济生肾气丸,十补丸,右归饮) 二仙汤 右归饮 乌头汤第十六章 固涩剂 一、敛汗固表 当归六黄汤 清热固经汤 二、涩精止遗 清心丸(十补丹) 金锁固精丸第十七章 安神剂 一、重镇安神 朱砂安神九 生铁落饮 二、滋阴安神 酸枣仁汤 天王补心丸第十八章 驱虫剂 乌梅汤怎样记顺口溜顺口溜记忆证与处方方剂索引第一章 解表剂一、辛温解泰 麻黄汤伤寒论 组成用法 麻黄9g,桂枝6g,杏仁9g,炙甘草6g。水煎服。 顺口溜 干妈姓桂。 解释 干指炙甘草,妈指麻黄姓指杏仁,桂指桂枝。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汁而喘,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 风寒表实则头痛,身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肺气不宣则咳喘、风寒表实为本,肺气不宣为标。麻黄辛温具解表、散寒、发汗之功以治本;又具宣肺平喘之功而治标,标、本皆治而为君。桂枝通阳解肌,助麻黄发汗,驱风邪外出而为臣。杏仁宣利肺气,与麻黄相配,则增强宣肺平喘之力。故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以为使。 加减运用 (1)去桂枝名三拗汤(和剂局方)专于宣肺止咳。(2)加白术名麻黄加术汤(金匮要略),专于祛风除湿。用治关节疼痛。 桂枝汤伤寒论 (组成用法 桂枝9g,白芍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7枚。水煎服。 顺口溜) 桂枝找勺炒姜。 (解释 桂枝为桂枝,找为大枣,勺为白芍,炒即甘草,姜为生姜。 功效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鼻流清涕,或喷嚏干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缓。 (方解 营是汗液的物质基础,卫寓体表的防卫功能。当风邪犯表时,卫弱营强,则汗出,此即通常所说之营卫不和。方中桂枝辛温解肌?兼以通阳调卫而为君。芍药敛阴调营,使桂枝辛温散寒,又不致伤阴,故为臣。二药相配,内外兼顾,共奏发表解肌、调和营卫之功。生姜调卫以助桂枝,大枣和营以助芍药二药加强桂、芍调和营卫之功为佐。甘草调和诸药而为使。 加减运用 (1)加厚朴、杏仁名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伤寒论),治表寒兼喘。 (2)加葛根名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治表虚兼项背强几几。 (3)去芍药名桂枝去芍药汤(伤寒论),治表虚兼胸满者;若微恶寒者,此方加附子,名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伤寒论)。 (4)加附子名桂枝附子汤(伤寒论),治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 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 组成用法 羌活10g,苍术6g,防风10g,细辛3g,川芎3g,白芷3g,生地黄10g,黄芩6g,甘草3g,以生姜2片,葱白3寸加入,水煎服。 顺口溜) 北风住,兄弟辛勤干活。 解释 北为白芷,风指防风,住指苍术,兄指川芎,弟指生地,辛指细辛,勤指黄芩,干指甘草。 功效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 外感风寒湿邪。症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痛,口苦微渴,苔白而滑,脉浮紧。 方解 风寒犯表则头痛,身痛,发热恶寒,脉浮紧;夹湿则骨节疼痛,舌白而腻,脉滑;兼带里热则口渴微烦。上述证候乃风寒夹湿犯表,人里化热所致。方中羌活、防风解表散寒而为君,白芷胜阳明之湿,苍术胜太阴之湿,细辛胜少阴之湿而为臣;黄芩专清里热亦为臣。“治风先活血,血活风自灭”,生地黄、川芎养血活血而为佐;甘草益气扶正,寓扶正以祛邪之意,亦为佐。姜、葱辛散引诸药达表,故为使。 加减运用 (1)湿邪轻,去苍术;头痛不甚,去细辛;若无内热,可去生地黄、黄芩。(2)去白芷加川芎、独活、防己、黄连、白术,名大羌活汤,仍治九味羌活汤证,疗效更确。 香苏散和剂局方组成用法 香附9g,紫苏叶9g,陈皮6g,炙甘草3g。水煎服。 顺口溜 陈草复苏。 (解释l 陈指陈皮,草指甘草,复指香附,苏指紫苏叶。 功效 发汗解表,理气和中: 主治) 外感风寒,内有气滞。症见恶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满,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本方主治胃肠型感冒。 方解 本方为表实夹气郁而设。表实之证,见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苔薄白?脉浮紧;气郁之证,见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表实者寒。寒邪犯人,因其冷凝收引而气郁。方中紫苏叶辛温芳香辛温则解表散寒,芳香则行气解郁以其标本佐故为君。香附行气解郁与紫苏叶相配,其功益彰而为臣。中焦气郁则脾运失司,陈皮健脾和中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加减运用 (1)咳嗽加杏仁、桑白皮:有痰加半夏;头痛加川芎、白芷;伤风白汗加桂枝、防风;伤寒无汗加麻黄、干姜;鼻塞头昏加羌活、荆芥;心下痛加延胡索,(2)加葱白、豆豉名香苏葱豉汤(通俗伤寒论),其发汗解表作用较本方强。 大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用法 麻黄10g,桂枝6g,杏仁6g,生石30g生姜6g,大枣4枚,炙甘草6g。水煎服。 顺口溜 干妈姓桂,身高大。 解释 干指甘草,妈指麻黄,姓指杏仁桂指桂枝身指生姜。高指石膏大指大枣。 功效 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无汗兼有里热。症见发热恶寒,寒热俱重,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紧有力。 (方解) 表实者,症见头痛,身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夹里热者,则见口渴,烦躁。证系表寒人里而化热,治表寒者当为君药,方中重用麻黄、桂枝发汗解表而为君。石膏清泻里热,兼以除烦而为臣。肺合皮毛,风寒犯表则营卫不和,姜、枣调和营卫,亦为佐。甘草调和诸药而为使。 加减运用 (1)去桂枝、生姜、大枣,名麻杏甘石汤(伤寒论),为治风热蕴肺之专剂。 (2)加车前子可治疗急性眼结膜炎或其他外眼炎症。 (3)去杏仁、桂枝,名越婢汤(金匮要略),治风水、一身悉肿。 小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用法) 麻黄9g,芍药9g,桂枝9g,干姜9g,半夏9g,炙甘草9e,细辛3g,五味子9g;水煎服。 (顺口溜 勺子炒姜,细至串黄。 (解释 勺指白芍,子指五味子,炒指甘草,姜指干姜,细指细事,至指桂枝,牛指半夏,黄指麻黄。 功效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 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急性支气管哮喘)。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哮喘,痰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水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 风寒表实症见: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夹带痰饮则见:咳喘气逆,痰涎清稀,舌胖苔白腻等症。此证为素蓄痰饮者,一旦感受风寒,表里相应,痰饮仍作。证系风寒引动痰饮,故风寒为本,痰饮为标。麻黄、桂枝解表散寒以治其本而为君。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温化痰饮以治其标而为臣。诸药一派辛温阳盛之品,通常多有伤阴耗液之弊,为此,以芍药一味,敛阴化液,以防劫阴,为佐。甘草益气和中,兼之调和诸药,为使。 加减运用 (1)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治表寒里饮夹里热。 (2)如肺寒停饮较重,五味子之量应少于干姜、细辛;如伴肺气虚损者,则五味子之量酌情加重。 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 组成用法 射干9g,麻黄12g,紫菀9g,款冬花9g。法半夏9g,细辛3g五味子5g,生姜5g,大枣3枚。水煎服。 顺口溜 五碗细花生拌炒干麻酱。 解释 五指五味子,碗指紫菀,细指细辛,花指款冬花生指生姜拌指半夏,炒指大枣,干指射干,麻指麻黄酱虚字。 功效 温肺化痰,止咳平喘。 主治 痰饮咳而上气,喉中痰鸣等症。现多用于偏寒的急、慢性支气管炎,舌苔水滑而润者。 方解 射干苦泄;麻黄辛温,解表、平喘;均为君。紫菀、款冬花均能温化寒痰,并能润肺,二药合用为臣。紫菀祛痰力较强,款冬花则止咳力较强。细辛辛温,祛寒、散风;五味子酸收,半夏燥湿化痰均为佐。生姜、大枣,辛温甘温,调和诸药为使。 加减运用 略。 二、辛凉解表 银翘散温病条辨 组成用法 连翘9g,金银花15g,桔梗9g,薄荷9g,淡竹叶6g,甘草9g,荆芥穗9g,淡豆豉12g,牛蒡子9g。现代多用水煎剂服用。 (顺口溜 牛在河梗连吃花叶豆穗草。 解释 牛指牛蒡子,在虚字,河指薄荷,梗指桔梗,连指连翘,吃虚字,花指金银花,叶指淡竹叶,豆指豆豉,穗指荆芥穗,草指甘草。 功效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 风热感冒,温病初起。症见发热无汗,或有汗而不多,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方解) 风热表证,见头痛,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咽干。口渴,脉浮数;风热炽盛,聚而成毒,则见咽喉肿痛。方中金银花、连翘,既疏散风热,又清热解毒,标本兼治故为君。豆豉、薄荷助银、翘疏散风热、清热解毒而为臣。热毒之聚在咽喉,则当清咽,牛蒡子、桔梗清利咽喉而为佐;热亦伤阴耗津,用芦根、淡竹叶清热生津,亦为佐;荆芥祛风散寒,以制阳中之阴同为佐。甘草调和诸药而为使。 加减运用 (1)头痛无汗、恶寒明显者,可加重荆芥量,并加入白蒺藜、蔓荆子。 (2)高热多汗、口渴者,可重用金银花、连翘而少用荆芥,或加用生石膏、天花粉。 (3)胸闷呕吐、舌苔厚腻者,可加藿香、佩兰。 (4)咳嗽痰稠者,加杏仁、贝母;咽喉肿痛甚者,凡马勃、玄参、板蓝根、蒲公英、大青叶、紫花地丁之类,亦可酌情加用。 桑菊饮温病条辨 组成用法 桑叶9g,菊花9g,杏仁9g,桔梗9g,甘草3g,薄荷3g,连翘9g,芦根12g。水煎服。 (顺口溜 桑菊连根,何人干接枝。 解释 桑指桑叶,菊指菊花,连指连翘,根指芦根,何指薄荷,人指杏仁,干指甘草,接指桔梗,枝虚字。 功效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 风温初起。症见咳嗽,微热,口微渴,舌苔薄白脉浮数, 方解 风热犯表最易夹带咳嗽,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气不宣则咳嗽。方中桑叶、菊花疏散风热以治其本而为君。杏仁宣肺止咳以治其标而为臣。肺属金,最易被火所克,况有风热犯肺,清泻肺火,乃当务之急,故用连翘、薄荷清热解毒是为佐。火亦伤阴耗津,芦根养阴生津;肺为贮痰之器,肺气不宣则痰多,桔梗祛痰止咳亦为佐。甘草调和诸药而为使。 加减运用 (1)热甚加石膏、知母;舌绛而烦,夜热甚者,示热人营血,加玄参、犀角、生地黄、牡丹皮;肺热甚加黄芩;口渴甚者,加天花粉: (2)加麻杏甘石汤治小儿肺炎。 (3)加白蒺藜、决明子、夏枯草可治流行性结膜炎。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组成用法 麻黄9g,杏仁9g,炙甘草6g,生石膏25g。水煎服。 顺口溜 干妈姓石。 解释 干指甘草,妈指麻黄。姓指杏仁,石指生石膏。 功效 宣泄郁热,清肺平喘。 主治 身热尤汗或有汗咳逆气急,甚则鼻翼煽动,口渴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滑而数。 方解 风热犯肺则肺气不宣。风热之证见头痛,发热,口渴脉浮数;肺气不宣则咳喘气逆。麻黄虽系辛温,但与辛寒大剂石膏相配,则反辛温,而成辛凉之重剂。二药表里兼顾。共奏疏风清肺之大任而为君药。杏仁止咳平喘,使肺气开宣而为臣。甘草和中益气,寓扶正之义。可称佐;又调和诸药以为使。 加减运用 (1)加桑白皮、地骨皮、葶苈子、大枣,用治小儿肺炎。 (2)去生石膏,加薏苡仁,名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金匮要略)治风湿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 (3)去生石膏。名三拗汤(和剂局方),治感冒风邪,鼻塞身重浯言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蜷,咳嗽多痰。 升麻葛根汤阎氏小儿方论 组成用法 升麻5g,葛根12g,赤芍9g,甘草3g。水煎服. 顺口溜 马吃草根 解释 马指升麻,吃为赤芍,草为甘草,根为葛根。 功效 解肌透疹,清热解毒。 (主治l 本方是透发麻疹常用方,主治麻疹初期疹未透发或透发不畅。现麻疹甚少多用于身有郁热者,郁热的表现有头痛、面赤、口舌生疮等。 方解l 风热客表则见头痛,发热恶寒,口渴,咽干,脉浮数;痘疹初发,则是热毒已人阳明,直逼营血。方中升麻、葛根均系辛甘微寒之品既能疏散风热于表,又能解毒透疹于里合称君药。“治风先治血,血活风自灭”,芍药养血活血,以利疏风;亦利透疹(活血透疹)而为臣。甘草益气和中可为佐;调和诸药可作使。 (加减运用 (1)加薄荷、荆芥、蝉蜕、牛蒡子、金银花,用于麻疹初发;去芍药,加赤芍、玄参、牡丹皮、紫草、大青叶,治麻疹未透, (2)若咽喉疼痛者,加桔梗、玄参、马勃。 三、扶正解表 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 (组成用法 麻黄6g,熟附片6g,细辛3g。水煎服。 顺口溜 麻黄附子细辛汤,三味合成助阳解表方。 解释 麻黄附子细辛汤就是这三个药合成,是助阳解表的方剂。 功效 助阳解表。 (主治 素体阳虚,外感风寒,症见初起无汗恶寒较甚,发热或微热,脉不浮而反沉者。 方解 心肾阳虚之人,骤染风寒之邪,虽具表证,然脉不浮而反沉细。此证乃阳虚与表寒相兼,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表寒为标,阳虚为本,标急本缓,治标者为君,治本者为臣。麻黄走表,解表散寒而为君。附子人里,温经助阳而为臣。细辛既助麻黄以解表,又助附子以壮阳,可为佐。 (加减运用 (1)去细辛,加炙甘草,名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论),作用与本方同,但解表散寒之力较弱。 (2)加防风、川芎,用治平素头痛而畏寒者。 人参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用法 柴胡、桔梗、党参、川芎、茯苓(去皮)、枳壳(麸炒)、前胡、羌活、独活各30g,甘草15g,研成细末,每服6g。加生姜、薄荷各少许煎,或按原方比例酌减,水煎服亦可。 顺口溜 二活二胡只梗河边姜草,令兄生气。 解释 二活指羌活、独活,二胡指柴胡、前胡,只指枳壳,梗为桔梗,河为薄荷,边为虚字,姜为生姜,草为甘草,令指茯苓,兄为川芎,生为人参,气虚字。 功效 益气解表,散风祛湿。 主治 气虚感冒,寒壅咳嗽,鼻塞声重,风痰头痛,呕哕寒热及支气管哮喘。 方解 表实之证见:头痛,身疼,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夹湿之证见:鼻塞声重,胸膈痞闷,关节疼痛,嗽而多痰,脉滑。此正系风寒夹湿犯人,两邪同为致病之源,方中羌活、独活既散风寒,又祛风湿,二源同治,故为君。湿性重着,易阻气机,胸膈痞闷,关节疼痛,鼻塞声重等症都是湿阻气机的临床见证,方用前胡降气,桔梗提气,柴胡疏气,枳壳散气,集气药之大成,使二活解表祛湿之力尤专,故称为臣。“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风寒夹湿之所以犯人。乃气虚所致,故以党参补气寓扶正以祛邪之意,可为佐;川芎活血祛风茯苓健脾渗湿均为佐;姜、薄调和寒热亦为佐。甘草调和诸药而为使, 加减运用 (1)去党参加金银花、连翘。名银翘败毒散(医方集解),用治痈疮初起,红肿疼痛有表证。 (2)去党参,加荆芥、防风名荆防败毒散(医学正传)为治疗风寒感冒之通剂。 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 组成用法 葳蕤(玉竹)9g葱白3枚。桔梗4g,白薇3g,豆豉10克,薄荷4克炙甘草2克大枣2枚。水煎服。 【顺口溜 剥根白葱干煨大豆。 【解释 剥指薄荷根指桔梗,白指白薇,葱指葱白,干指甘草煨指葳蕤(玉竹),大指大枣,豆指豆豉。 功效l 滋明清热,发汗解衣, 主治 素体阴虚感受风邪:症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干咳心烦口渴咽干舌赤脉数。 方解 素有阴虚感受风热,则见此证。肺肾阴虚则五心烦热,咳嗽吐痰痰黏不利;外感风热则头痛发热恶寒口渴咽干,脉浮数。肺肾阴虚则汗源枯竭,汗源枯竭则表热无从发散此证应以滋阴为先。方中玉竹滋肺肾之阴。启汗之源而为君;豆豉、薄荷疏散风热故为臣。风热在表则肺气不宣。桔梗宣肺止嗽;热易伤阴用白薇清热和阴:葱白宣通阳气,使滋阴之品无留邪之虞;大枣健脾扶正均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加减运用 (1)表证较重,酌加防风、葛根;咳嗽痰黏,加牛蒡子、瓜蒌皮;心烦口渴,加淡竹叶、天花粉。 (2)本方去葱白、豆豉、薄荷、桔梗、大枣,加麻黄、独活、杏仁、川芎、青木香、石膏,名千金葳蕤汤(干金方),治风热犯肺兼伤阴者(风温)。 升阳散火汤脾胃论 (组成用法 生甘草6g,防风7g,炙甘草9g,升麻、葛根、独活、白芍、羌活、人参各15g,柴胡12g。水煎服。 顺口溜 二嫂杜妈跟江湖熟人放风。 解释 二嫂指生甘草、炙甘草,杜指独活,妈指升麻,跟指葛根,江指羌活,湖指柴胡,熟指白芍人指人参,放风指防风。 功效 益气解热。 主治 四肢发热,或是肌表发热,或是筋脉拘挛、关节疼痛的筋痹证,或者感到骨髓中发热,或是热久疲困,身如火烧一样,扪之烙手。其病因多为血虚所致,或者脾胃虚弱,冷食过多,阳气遏于中焦。 方解 按“火郁发之”的冶则,升麻、葛根、柴胡均为升阳散火之品为君。羌活、独活、防风亦有升阳散火之功效,为臣。火散则热退,有散必有收,故用白芍、生甘草,酸甘为阴以收耗散之津;有散又必有守,故用人参、炙甘草以守之均为佐。甘草调和诸药兼使。有散有收,散大于收,诸药合用,以达到治愈的目地。久咳不愈,三焦受之,用本方疏散三焦郁火有效。 加减运用 略。第二章 清热剂 一、清气分热 白虎汤伤寒论 组成用法 生石膏30g,知母9g,炙甘草3g,粳米15g。水煎服。 顺口溜 四肢精干。 (解释 四指生石膏,肢指知母,干指甘草,精指粳米。 功效 清热生津。 主治 阳明经热盛或外感热病气分热盛证。症见高热头痛,口干舌燥,烦渴引饮,大汗出,舌苔黄燥,脉洪大或滑数者。 方解 阳明经证即热在气分,其证具有:大热、大渴、大汗、大脉四症。乃一振里热内火,治以清热泻火为法。方中石膏大寒,堪当清热泻火之大任而为君。知母苦寒,既助石膏清热泻火,又善养阴生津而为臣。粳米益气和中以为佐。甘草调和诸药而为使。 (加减运用 (1)加人参,名人参白虎汤(伤寒论),主治里热炽盛,气津两伤。 (2)加桂枝,名白虎加桂枝汤(金匮要略),原治“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近治风湿热痹。 (3)加苍术,名白虎加苍术汤(活人书),主治风湿性关节炎,症见关节肿痛,头痛如裹,烦热胸闷,口渴不饮。 (4)加羚羊角、犀角,名羚犀白虎汤(温热经纬),主治外感温病,气血两燔,高热烦渴,神昏谵语。 (5)加玄参、犀角,名化斑汤(温病条辨),主治热人营血,谵语,发斑,舌绛苔黄。 二、清营凉血 清营汤温病条辨 组成用法 犀角9g,生地黄15g,玄参9g,淡竹叶心3g麦冬9g,丹参6g黄连4.5g,金银花9g,连翘9g。水煎服。 顺口溜 黄连花选升丹麦主席。 解释 黄指黄连,连指连翘,花指金银花,选指玄参,升指生地黄丹指丹参,麦指麦冬,主指淡竹叶,席指犀角。 功效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 邪热传营证。症见身热夜甚,口渴或不渴时有谵语,烦躁不眠,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 方解 邪热人营,则耗阴、伤神,症见:潮热烦渴,神昏谵语,烦躁不眠,舌红少苔,脉细而数;入营则近血分,症见斑疹隐隐。方中犀角直人营血,善于清营凉血而为君。邪热入营,重在伤阴耗液,方中生地黄、玄参、麦冬增液补阴,可谓臣药。古云:“散则为热,聚则成毒”,温热之邪最易成毒,须兼清热解毒之法,才能事半功倍,金银花、连翘、黄连皆清热解毒之大品,与犀角相配,其清热解毒之效更彰,可作佐;邪热人营,血热而易亏,丹参人血分,当养血、活血、清血之任为佐。淡竹叶清心中之虚火而除烦,使火热自小便而出。称作使。 (加减运用 (1)如已见神昏谵浯、舌謇肢厥者,是邪人心包之候,可与牛黄丸、紫雪丹等伴服;如兼见痉厥,可加羚羊角、钩藤,或伴服紫雪丹。 (2)加石膏、牡丹皮、甘草,可治疗猩红热。 (3)加羚羊角、钩藤、地龙,治流脑、乙脑,如神昏谵语严重者,可与安宫牛黄丸、至宝丹伴服。 犀角地黄汤千金方 组成用法 犀角3g,生地黄30g,芍药12g,牡丹皮12so犀角磨汁,余药水煎。和服。 顺口溜 岳母牺牲。 解释 岳指芍药,母指牡丹皮,牺指犀角,牲指生地黄。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 热人血分证。热盛动血,出现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症。热扰心营,出现神昏谵语、斑色紫黑,舌绛起刺脉细数等症。 方解 热人营血则潮热烦渴,神昏谵语,舌绛无苔,脉细而数;迫血动血则阳毒血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此方之主治,乃热人营血,而偏于血者。心主血、主火,方中犀角性寒人心,善泻心火、解热毒,尚有凉血止血之功,故为君。生地黄甘寒,凉血止血,尚见清热养阴之效为臣。芍药养阴,牡丹皮散瘀,热入营血以伤阴耗血为能事,二药合奏养阴散瘀之功可作佐与使。 (加减运用 (1)“喜忘如狂者,加大黄、黄芩。”(千金方) (2)神昏甚者,可与紫雪丹、安宫牛黄丸合用;因郁怒夹肝火者,可加柴胡、黄芩、栀子等清肝解郁;心火炽盛者,加黄连、栀子;吐衄重者加白茅根、竹茹、墨早莲等;便血著者,加槐花、地榆;尿血著者,加白茅根、小蓟。 三、清热解毒 普济消毒饮(李东垣方录)医方集解 (组成用法 黄芩15g,黄连15g,陈皮6g,甘草6g,玄参6g,连翘3g,板蓝根3g,马勃3g,牛蒡子3g,薄荷3g,白僵蚕24g,升麻24g,柴胡6g,桔梗6g。水煎服。 顺口溜 牛马皮残根连,博才连升情更深。 (解释 牛马指牛蒡子、马勃,皮指陈皮,残指白僵蚕,根指板蓝根,连指黄连,博指薄荷,才指柴胡,连指连翘,升指升麻,情指黄芩,更指桔梗,深指玄参。 功效 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主治 风热疫毒上攻之大瘟证。症见恶寒发热,头面红肿掀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有力。 (方解 本方为头面热毒之通用方剂。火热之邪聚而成毒,可出现于人身各处;只有与风邪相伴,才能上达头面(巅顶之上,惟风能到)。痄腮、发颐、大头瘟、头面丹毒诸证,皆系热毒藉风力上攻之患;恶寒发热,咽喉肿痛者,风热也。方中黄连、黄芩泻火解毒于上焦而为君。牛蒡子、连翘、薄荷、白僵蚕疏散风热于头面而为臣。玄参、马勃、板蓝根、桔梗、甘草清咽解毒,陈皮行气以期疏通壅滞,共为佐。升麻、柴胡升阳散火,并引诸药上达头面,可为使。 (加减运用, (1)减升麻、柴胡、陈皮、黄连、黄芩,加金银花、荆芥、芦根可治咽喉肿痛。(温病条辨) (2)去薄荷,加人参、大黄,用于正虚邪实之患者。 (3)加川楝子、龙胆草,主治腮腺炎合并睾丸炎。 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组成用法 黄连9g,黄柏6g,黄芩6g,栀子9g.水煎服。 顺口溜 秦连山有黄柏。 解释 秦指黄芩,连指黄连,山指山栀子,有虚字,黄柏即黄柏。 功效 泻火解毒。 主治 治三焦热盛,大热烦狂,口干咽干错浯不眠,或吐衄发斑,痈肿疔毒,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方解 火热之邪,聚而成毒,则见疖痈、疮疡、丹毒、发颐等证;成毒之同时,尚有火热伤神、动血者,症见神昏谵语,阳毒血斑,吐、衄、便血。方中黄连泻火解毒于心,以治火发之源而为君;黄芩泻火解毒于肺,以助黄连泻心制火为臣;黄柏泻火解毒于下,以防命门火动,而为佐,山栀子通泻三焦之火,使热毒自小便而出,可作使。 加减运用 (1)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背天葵,治疗疔疡痈肿,其效更确。 (2)加枳壳、木香、大黄、茵陈,用治阳黄胁痛。 (3)加玄参、生地黄、大黄,用治火旺迫血所致之各种出血。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组成用法 生石膏30g,生地黄12g,犀角6g,黄连6g,栀子10g,桔梗10g,黄芩6g,知母6g,玄参10g,连翘15g,甘草6g,牡丹皮6g,淡竹叶6g。水煎服。 (顺口溜 白虎息地梗,二黄连枝竹草生。 (解释) 白虎指白虎汤,即指生石膏、知母;息地指犀角地黄汤,即指犀角、生地黄、白芍、牡丹皮;梗指桔梗;二黄指黄连、黄芩;连指连翘;枝指栀子;竹指淡竹叶;草指甘草;生指玄参。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救阴。 主治) 一切大热之证。症见大热烦躁,渴欲干呕,头痛如劈,昏狂谵语,或发斑吐衄,舌绛唇焦。脉弦细而数或沉而数,或浮而数。 (方解 邪热内陷于气分,则见壮热烦渴,大汗脉洪;热人营血,则见躁动谵语,血斑,吐、衄、便血,舌绛少苔。此证之本在于邪热内陷,方中石膏清热泻火于气分,犀角、地黄凉血养阴于营血,共奏清热泻火、凉血养阴之功故为君。火热之邪最易伤阴,取知母养阴泻火以为臣,与君药相配,其泻火养阴之效更著。火热之邪易于成毒,成毒则并见痈、疖、走黄之患,方中山栀子、黄连、黄芩、连翘、玄参、桔梗等,皆清热解毒之品,用以清热解毒于毒未发,可视为佐;牡丹皮、赤芍凉血活血,使血分动而便于火热之流散,淡竹叶清热利水,使火热自小便而去,同为佐。甘草调和诸药,称为使。 加减运用 (1)若见疹色青紫,紧束有根,此胃热极盛,气血郁滞不行,加紫草、红花、当归尾,以活血清热。 (2)若热深疹透,神昏谵语,合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开窍泄热。 (3)斑疹外出不快,而兼腹满胀痛,大便秘结此为里实而气机壅塞不通,当合以调味承气汤。 (4)邪热伤筋,筋肉瞤动者,去桔梗,加菊花、龙胆草以清热凉肝。 仙方活命饮妇人良方 组成用法 穿山甲3g,白芷3g,天花粉3s,金银花9g,浙贝母3g,防风3g,没药3g,乳香3R,甘草3g,皂角刺3g,当归尾3g赤芍3g,陈皮9eo水煎服或酒水各半煎服。 顺口溜 背母双归没烧香,白天陈草穿灶房。 解释 背母指浙贝母,双指金银花,归指当归,没指没药,烧指赤芍,香指乳香,白指白芷,天指天花粉,陈指陈皮,草指甘草,穿指穿山甲,灶指皂角刺,房指防风。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主治 疮疡初起,红肿热痛,各种炎症。 方解 邪热困扰气血使其壅塞不通,聚而成毒,则生痈疡。其本为火,故见红、热;困扰气血,则见肿痛。此证源于热毒,当以清热解毒者为君药,金银花堪当此任。热毒凝聚则症见肿痛,白芷、乳香、没药消肿止痛故为臣药。贝母排脓散结;陈皮行气除痰;当归、赤芍养血活血;防风辛散驱风;穿山甲、皂角刺溃坚透脓、驱风散毒之妙,共为佐。甘草调和诸药;白酒辛散,使诸药直达病所,共作使。 加减运用 (1)脓未成去穿山甲、皂角刺;热毒甚加连翘、紫花地丁;口渴心烦者,去当归,加生石膏;舌黄便结者,加大黄、黄连;小便赤短者,加滑石、车前子;下肢疮疡者,加牛膝、茯苓、黄柏、苍术;头面疮疡者,加羌活、桔梗、牛蒡子。 (2)去赤芍,名真人活命饮(成方切用),主治略同。 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组成用法 金银花15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紫背天葵子6go水煎加黄酒半盅和服,药渣捣烂外敷,盖被取汗。 顺口溜 野花花公子。 (解释 野指野菊花,花花指金银花、紫花地丁,公指蒲公英,子指紫背天葵子。 (功效 清热解毒,消散疔疮。治疗各种疔毒、痈疮疖肿,局部红肿热痛,或发热,舌红脉数者。 主治 各种疔毒、痈疮疖肿。症见局部红肿热痛,疮形如粟,坚硬根深如钉子之状,舌红,脉数。亦有报道本方可治急性肾小球肾炎,亚急性心内膜炎等。 方解 此方系治疗疔毒之土方,疔毒乃热毒蕴结于头面手足等骨质坚硬之处者。因其扎根于骨质坚硬之地硬肿如钉着骨而得名。热重毒深,凝聚而呈斯证,治则必以大剂清热解毒之品,才能获效。方中金银花清热解毒之力甚大,堪当君药。野菊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为治疔毒之要药,助金银花以清热解毒故为臣。蒲公英清热解毒可谓臣药,因其消肿散热之力甚大,亦寓佐之功。烧酒辛散,使顽凝胶结之疔毒,就其势而散之,故为使。 加减运用 热重加黄连;肿甚加防风、蝉蜕;血热毒盛加赤芍、牡丹皮、生地黄;乳痈加瓜蒌、贝母、青皮、柴胡;咽喉肿疼加射干、马勃、牛蒡子;大便秘结加大黄。 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 (组成用法 玄参30g,当归15g;金银花30g,甘草10g。水煎服。 顺口溜 银元当草花。 解释 银指金银花,元指玄参(又名元参),当指当归,草为甘草,花虚字。 功效 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主治) 脱疽。症见患处暗红,微热微肿,痛甚,烦热口渴,或则溃烂,脓水淋漓,舌红,脉数。 方解 金银花甘寒人心,善于清热解毒为君。玄参泻火解毒为臣。当归活血散瘀为佐。甘草清解百毒,配金银花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力为使。有文献报道,本方既能清热解毒又有凉血化瘀的作用, 加减运用 本方加丹参、赤芍、生地黄、桃仁、沙参、麦冬、白僵蚕、胖大海、木蝴蝶可治疗喉瘖。本方加板蓝根、苦参、当归、丹参、麦冬等,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本方加黄连、土茯苓、麦冬、生地黄、知母、地骨皮、佩兰等,可治疗狐蜮病。本方加乳香、没药、黄芪、赤芍、穿山甲可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四、升散解热 升降散伤寒温疫条辨 组成用法 白僵蚕9g,蝉蜕6g,生片姜黄9g,生大黄36g。水煎服。 顺口溜 黄将军裁衣。 解释 黄指片姜黄,将军指大黄,裁指白僵蚕,衣指蝉蜕(蝉衣)。 功效 升散郁热。 (主治 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症不可名状者。 (方解) “火郁发之”。本方以升清阳、降浊阴而退热。白僵蚕清化而升阳为君。蝉蜕清虚而散火为臣。二药配合以升阳。片姜黄辟邪而平疫,大黄定乱而达治,二药降浊阴,如加酒少许,酒引之血行;如加蜜少许,蜜润之使下行为佐。全方一升一降,内外通和,温毒消解。 (加减运用) 热在卫分,本方加金银花、连翘、芦根、淡豆豉;热在气分,本方加白虎汤;热在营分,加清营汤;热在血分加犀角地黄汤等。本方加金银花、连翘治急性喉炎。本方加淡豆豉,退热力强。本方尚可治感冒后耳聋、失音。 五、清脏腑热 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用法 生地黄9g,木通9g,甘草梢9g,竹叶9g。水煎服。 顺口溜 竹杆通地。 解释 竹指淡竹叶,杆指甘草,通指木通,地指生地黄。 功效 清心利水。 主治 心经热盛证。症见口渴面赤,心胸烦热,渴欲冷饮,或心移热于小肠,口舌生疮,小便短赤涩,尿时刺痛等症。 (方解 心火过旺则心胸烦热,口渴面赤,口舌生疮;心与小肠相表里,过旺之心火可由表及里而达小肠。小肠者受盛之官,有秘别清浊的作用,小肠有热则小便赤涩,溲时刺痛。方中淡竹叶上清心火,下利小便,标本佐可视为君药。木通利尿通淋,使过旺之心火自小便而出,上治口舌生疮,下治小便短赤,堪为臣药。火热之邪最易伤阴,生地黄甘寒,养阴而又凉血,可为佐。甘草梢通利下焦,调和诸药为使。 加减运用 (1)加升麻、黄连、牡丹皮,名升麻清胃汤(证因脉治),意取升麻之解毒透疹,而用于斑疹难透者。 (2)加车前子、血余炭、阿胶,可治血淋。 (3)与五苓散相和,治口腔糜烂。(成方切用) 龙胆泻肝汤和剂局方 组成用法 龙胆草(酒炒)9g,黄芩(炒)6g,栀子(酒炒)6g,泽泻6g,木通6g,车前子3g,当归15g,柴胡6R,甘草15g,生地黄6g。水煎服。 顺口溜 黄龙归湖泽,山前草木生。 解释 黄指黄芩,龙指龙胆草,归指当归,湖指柴胡,泽指泽泻,山指山栀子,前指车前子,草指甘草,木指木通,生指生地黄。 功效 泻肝胆经湿热。 主治 治肝胆实火所引起的胁痛、口苦、目赤、耳聋、耳肿以及由肝经湿热下注所引起的小便淋浊、阴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