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重庆科创职业学院第四节野外及灾难急救.ppt_第1页
课件:重庆科创职业学院第四节野外及灾难急救.ppt_第2页
课件:重庆科创职业学院第四节野外及灾难急救.ppt_第3页
课件:重庆科创职业学院第四节野外及灾难急救.ppt_第4页
课件:重庆科创职业学院第四节野外及灾难急救.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野外及灾难急救,野外急救,野外急救,也称户外急救。 基本原则:遇到事故时,应沉着大胆,细心负责,分清 轻重缓急,果断实施急救方法;先处理危重病人,再处理病情较轻的病人,在同一患者中,先救治生命,再处理局部;观察现场环境,确保自己及伤者的安全;充分运用现场可供支配的人力、物力来协助急救。,野外急救,野外被困应急措施 选择避难场所; 如果身边有绳带、油布、床单等物品时,可以搭起一个简易帐篷,也可用树枝、木棒和干草搭起一个帐篷; 向外发出信号:利用可用之物发出容易引人注意的信号; 就地生火; 找寻饮用水: 找寻食物,野外急救,野外迷路应急 原因: 不能将自己所处的位置同一些确知的因素(包括自然的或其他的)联系在一起并用作向导 缺乏观察力和较系统的离开与返回预定基地(如小径、道路、河流、高压线、溪水或湖泊等)的野游知识。 出游时只是把一个特殊点(如帐篷、猎人小屋、小船、汽车等 )记在心上,,野外急救,有地图的话,应该先查一查图例,然后找出自己立足处大概在地图上哪一个地区。仔细观察一下周围的物体有没有与地理标志相符的地理特征。 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用小尺子计算自己的目标物的距离。如果没有纸笔,可用手指粗略测算距离,一般来说,成人的食指从指尖到第一个关节长约2.5厘米。 转动地图,合图上标志与它所代表的地理特征在同一方向,然后按图选择某个方向走到大路或有人烟的地方。 在地图上看清楚前行的路线有没有障碍,例如悬崖、宽阔的河流等。如果有,应另选一条路线绕过去,野外急救,应急措施 不要紧张,行静静地坐上几分钟,放松一下自己。然后仔细地回忆一下经过的房屋、溪流或其他地理特征,以追寻自己曾经走过的路线。 当夜游者发现他难以确定自己的方位时,不应该继续盲目地前进,在森林中乱窜,这只会使自己的处境更糟,甚至完全走出了搜寻地区的范围。,野外急救,如果没有地图,也不必着急。应先观察周围环境,如看到路或与路相接的东西,例如电线、房屋等 ,就应该朝它走去。 能够找到公路、输电线或电话线路最好,因为这些路、线会有人定期巡查。 如果能从四周的地理特征约略推断自己身在何处,就应走向最接近的道路、小径、铁路、河流等。,蛇咬伤,指被蛇牙咬入了肉,特别是指被通过蛇牙或在蛇牙附近分泌毒液的蛇咬入后所造成的一个伤口。被无毒的蛇咬了以后,就像治疗一个针眼大小的伤口一样。而被毒蛇咬伤,可能很严重,这要由受伤者形体的大小、咬伤的部位、蛇毒注入的量、蛇毒吸收到病人血循环的速度以及被咬和应用特异的抗蛇毒血清间隔时间的长短而定。 无法判定是否毒蛇蛟伤时,按毒蛇咬伤急救,蛇咬伤,我国蛇类有160余种,其中毒蛇约有50余种,有剧毒、危害剧大的有10种,如大眼镜蛇、金环蛇、眼镜蛇、五步蛇、银环蛇、蝰蛇、腹蛇、竹叶青、烙铁头、海蛇等,咬伤后能致人于死亡。 这些毒蛇夏秋屯在南方森林、山区、草地中出现,当人在割草、砍柴、采野果、拔菜、散步、军训时易被毒蛇咬伤。毒蛇的头多呈三角形,颈部较细,尾部短粗,色斑较艳,咬人时嘴张得很大,牙齿较长。毒蛇咬伤部常留两排深而粗的牙痕。,蛇咬伤,蛇毒含有毒性蛋白质、多肽和酶类,按其对人体的作用可归纳为三类: 神经毒,先使伤处发麻,并向近心侧蔓延湛而引起头晕、视力模糊、眼险下垂、语言不清、肢体软瘫、吞咽和呼吸困难等;最后可导致呼吸循环衰竭。如:金环蛇、银环蛇、海蛇等。,银 环,金 环,海 蛇,蛇咬伤,血循毒:可使伤处肿痛,并向近心侧蔓延,邻近淋巴结也有肿痛;并引起恶寒发热、心率和心律失常、烦躁不安或谵妄,还有皮肤紫斑、血尿和尿少、黄染等:最后可导致心、肾、脑等的衰竭。如蝰蛇、尖吻蝮蛇、竹叶青蛇,蝰 蛇,竹叶青,蛇咬伤,混合毒,兼有神经毒和血循毒的作用,但如眼镜蛇和蝮蛇的混合毒,对神经和血液循环的作用各有偏重。,眼镜蛇,眼镜王蛇,蝮蛇,蛇咬伤,急救措施 1、防止毒液扩散和吸收:被毒蛇咬伤后,不要惊慌失措,奔跑走动,这样会促使毒液快速向全身扩散。 伤者应立即坐下或卧下,自行或呼唤别人来帮助,迅速用可以找到的鞋带、裤带之类的绳子绑扎伤口的近心端,如果手指被咬伤可绑扎指根;手掌或前臂被咬伤可绑扎肘关节上;脚趾被咬伤可绑扎趾根部;足部或小腿被咬伤可绑扎膝关节下;大腿被咬伤可绑扎大腿根部。,蛇咬伤,绑扎的目的仅在于阻断毒液经静脉和淋巴回流入心,而不妨碍动脉血的供应,与止血的目的不同。故绑扎无需过紧,它的松紧度掌握在能够使被绑扎的下部肢体动脉搏动稍微减弱为宜。绑扎后每隔30分钟左右松解次,每次12分钟,以免影响血液循环造成组织坏死。,蛇咬伤,2、迅速排除毒液 立即用凉开水、泉水、肥皂水或1:5000高猛酸钾溶液冲洗伤口及周围皮肤,以洗掉伤口外表毒液。如果伤口内有毒牙残留,应迅速用小刀或碎玻璃片等其他尖锐物挑出,使用前最好用火烧一下消毒。以牙痕为中心作十字切开,深至皮下,然后用手从肢体的近心端向伤口方向及伤口周围反复挤压,促使毒液从切开的伤口排出体外,边挤压边用清水冲洗伤口,冲洗挤压排毒须持续20一30分钟。,蛇咬伤,此后如果随身带有茶杯可对伤口作拔火罐处理,先在茶杯内点燃一小团纸,然后迅速将杯口扣在伤口上,使杯口紧贴伤口周围皮肤,利用杯内产生的负压吸出毒液。如无茶杯,也可用嘴吮吸伤口排毒,但吮吸者的口腔、嘴唇必须无破损、无龋齿,否则有中毒的危险。吸出的毒液随即吐掉,吸后要用清水漱口。,蛇咬伤,排毒完成后,伤口要湿敷以利毒液进行流出。必须注意,蛇毒是剧毒物,只需极小量即可致人死命,所以绝不能因惧怕疼痛而拒绝对伤口切开排毒的处理。若身边备有蛇药可立即口服以解内毒。病人加出现口渴,可给足量清水饮用,切不可给酒精类饮料以妨毒素扩散加快。经过切开排毒处理的伤员要尽快用担架、车辆送往医院。,蜂蛰伤,蜂蜇伤一般只在蛰伤部位出现红肿,疼痛的情况。局部症状较重,可引起头晕,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昏迷或者迅速死亡,有的可发生血红蛋白尿,以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有过敏体质的人,即使单一蜂蜇伤,也可引起荨麻疹、水肿、哮喘或过敏性休克。,蜜 蜂,黄 蜂,黄 蜂,竹蜂,大胡蜂,蜂蛰伤,临床表现 1.过敏反应:常发生在蜂蛰伤后数分钟到几个小时内,表现为皮肤荨麻疹、喉头水肿、呼吸困难、心率增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导致呼吸循环衰竭。 2.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多见于重症患者,主要机制为磷脂酶对细胞膜磷脂的分解、渗透压的改变几蜂毒肽-膜蛋白相互作用可造成的细胞溶解。,蜂蛰伤,3.急性肾功能衰竭:直接损伤肾小管,而血管内溶血,横纹肌溶解几凝血障碍,破裂红细胞碎片几肌溶蛋白对肾小管阻塞和毒性作用可致肾小管坏死、肾衰竭。 4.急性肝衰竭:蜂毒素及代谢产物作为抗原在早期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充斥门脉血,抗原抗体共价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并在干细胞血窦面大量沉积,通过激活补体,在血小板、中性及其它免疫细胞参与下,导致肝细胞出血性坏死,破坏大量肝细胞,形成原发性损伤。,蜂蛰伤,5.神经系统并发症:蜂毒明肽、组胺、透明质酸酶都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蜂毒中含有非磷脂蛋白可以诱发脑炎,磷脂酶A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磷脂膜释放出磷脂碱基蛋白及其它抗原,诱发免疫反应,导致脑组织损伤。 6.心脏损伤:蜂毒可致溶血、出血和神经毒作用、亦可损伤心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及心律失常,蜂毒素还可以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和继发性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心肌梗死。,蜂蛰伤,一般处理办法: 蜜蜂蛰伤可用弱碱性溶液(如2-3%碳酸氢钠、肥皂水、淡石灰水等)外敷,以中和酸性毒素;黄蜂蛰伤则需要弱酸性溶液(如醋、0.1%稀盐酸等)中和。 用小针挑拨或胶布粘贴法取出蜂刺,但不要挤压。局部症状较重者可采用火罐拔毒和局部封闭疗法,并予以止痛剂或用抗组织胺药。 也可根据当地药源选用中草药外敷,如解岗松、瓦松也甘草、大青叶加薄荷叶、两面针皮加单根木根、三亚苦叶、半边莲、紫花地丁等,可任选一种捣烂外敷。也可用蛇药片加水少许研成糊状外敷。 剧痛时可皮下注射吗啡或杜冷丁或普鲁卡因封闭。,蜂蛰伤,毒蜂蛰伤: 被毒蜂蛰伤后,要先剔出断刺,可在伤口涂些小苏打或肥皂水等碱性液体。 伤口残留的毒刺可用针或镊子挑出,但不要挤压,以免剩余的毒素进入体内,然后再拔火罐吸出毒汁,减少毒素的吸收; 用冰块敷在蛰咬处,可以减轻疼痛和肿胀。如果疼痛剧烈可以服用一些止痛药物; 如果肿胀、疼痛有蔓延的趋势,可能有过敏反应,可以服用一些抗过敏药物;,蜂蛰伤,有全身症状者,在采用上述措施后应多饮水,以加快毒素排泄 密切观察半小时左右,如果发现有呼吸困难、呼吸声音变粗、带有喘息声音,甚至发生休克,要及时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等急救措施。立即送医院急救,蜂蛰伤,注 意: 平时生活中,万一碰到马蜂,最好马上蹲下来,用衣服把头包好,这样可以临时预防; 不小心惹得马蜂“发火”时,可以趴下不动,千万不要狂跑,以免马蜂群起追击; 被毒蜂蛰伤的伤口,不要以土、破布、脏手绢等东西考完堵塞伤口,以免发生伤口感染。,中暑,中暑是入在烈日下或高温环境里,体内热量不能及时散发,引起机体体温调节发生障碍的一种急性疾病 盛夏酷暑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工作、行走或站立,或在锅炉和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工作, 再加上疲劳、空气流通不畅、 饮水不足、 饥饿, 失眠等原因,都容易发生中暑。,中暑程度分类,轻症中暑 病者在高温环境或烈日下工作一段时间后出现头昏、眼花、 耳鸣、 面色潮红、 胸闷、 皮肤灼热、 体温升高在38以上,甚至可出现面色苍白、恶心、 呕吐、 汗多、脉搏细弱呼吸浅快等早期循环衰竭征象。 重症中暑 除上述症状外,多且合并昏倒(老人儿童多见)、痉挛(健康青壮年多见)或皮肤干热无汗(致命性急症),体温达40以上。,中暑的急救处理,迅速将病者抬到通风 阴凉、干爽的地方,使其仰卧并解开衣扣,松开或脱去衣服,如衣服被汗水湿透更换干衣服为宜 同时可用扇子轻扇, 帮助散热。 面部发红的病人可将头部稍垫高,对面部发白者头部略放低,使其周身血流通。 头部可捂上一块冷毛巾,可用30%酒精、 冰水、冷水进行全身擦浴, 使末梢血管扩张, 促进血液循环, 然后用扇或电扇吹风, 加促散热 。 病人若已失去知觉时,可让其嗅氨水等刺激剂,醒后可给喝一些清凉饮料或淡盐水。,冷疗禁忌部位?,注意事项,如抽搐者可以用抗惊厥药物,呼吸衰竭者用呼吸兴奋剂, 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轻症病人经上述处理后,待体温降到38时可回家休息待恢复后再休息,一至两天;重症中署病人待体温降至385左右,血压、 脉搏、 呼吸平稳后,可送医院作进一步处理。 中署的预防并不难,长时间在太阳下工作或走路时,要戴上草帽或太阳帽,注意休息,也可以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如早出工、 中午多休息, 晚收工等。 出汗多时要多喝些淡盐水,在室内工作时要让空气流通,并根据劳动和工作环境而采取相应的防晒措施。,高原反应,即急性高原病,是人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身体为适应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气压差、含氧量少、空气干燥等的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生理反应。 通常海拔高度一般达到2700米左右时,就会有高原反应。 分为急性和慢性高原反应,高原反应,由平原进入高原或由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后,机体在短时期发生的一系列缺氧表现称为急性高原反应。 慢性高原反应为有些人通过长期不断的调节过程仍不能适应,以致形成一种高原机能失调的现象,呈现一系列临床症状 表 现: 头痛、心慌、气促、食欲减退、倦怠、乏力、头晕、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胸闷痛、失眠、眼花、嗜睡、眩晕、手足麻木、抽搐等。,高原反应,体征为: 心率加快、呼吸加深、血压轻度异常、颜面或四肢水肿,口唇紫绀等。 慢性高原反应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症状可以是上述表现的部分,也可以是其大部分或全部,症状时隐时现,返回平低海拔地区后一般可消失,与急性高原反应的临床表现有较多的相似之处。,高原反应,高原反应,高原红: 是一种高原人群中的普遍现象,是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面部呈现红色的片状或团块斑,主要是因为皮肤角质层变薄,毛细血管扩张表现出红血丝的症状。,遗传不?,高原反应,预防: 需到高原地区工作的人员,应通过仔细的体检,检查是否患有不适宜在高原工作的疾病。 从低海拔地区到高海拔地区要阶梯上升,逐步适应。 必须快速到达3000米以上地区时应携带氧气装备及预防药物。如利尿剂、镇静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维生素等。也可在进高原之前两天开始服用复方党参片,每天8片,可以使高原反应减少。,高原反应,“醉氧”:是游客们高原旅行完毕后,从高原地区回到平原地区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常常被人们称作平原反应,也叫做醉氧反应。指从高海拔地区下到低海拔地区、从缺氧状态进入氧饱和状态所产生的眩晕或迷盹感觉。 主要可能出现:疲倦、无力、嗜睡、胸闷、头昏、腹泻等症状,就像喝醉了酒一样。体质较差的人,会出现血液、心、肺等生理异常参数,恢复到平原值后还会继续下降,甚至低于平原值。有些人在平原连续居住两年后,还会出现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心率缓慢、心排血量和血容量增加、肺动脉高压逆转等症状,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后果 预防“醉氧“的措施:从高原回到平原的时候,要逐渐的下降高度,先下降一定的高度,再休息一段时间,再下降一定的高度。这样就能较少平原反应的发生。,高原反应,对于高原旅游者来说,预防高原反应是生命攸关的重要问题。 了解预防要点和简单的急救知识,要事先做到心中有数。 做好体检为预防高原反应:高原旅游前应该去的医院认真做好体检。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间质性肺病、各种呼吸功能不全、器质性心脏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病、胃肠道疾病、神经与精神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等的病人不适合高原旅游。无法确定安全性时,应该接受低氧试验。,高原反应,身心准备 心理准备:消除恐惧心理,可从书本和向有经验的旅游者了解有关高原环境、特点和医疗保健知识,增强自信心。 做好适应性锻炼。如登山、长跑、负荷行走等,以增加肺活量和增强适应能力。了解当地气候特点,带足衣物,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原反应,进入高原后应注意: 保持良好的心态,消除对高原不必要的恐惧心理,避免精神过度紧张,让机体充分休息。 避免受凉。高原气候寒冷,日夜温差大,机体受凉后易患呼吸道感染,并易诱发急性高原病。 头两天避免剧烈活动及重体力劳动,登高需缓慢进行,有利于机体逐渐适应。 饮食宜多吃高糖、优质蛋白食物,有利于克服低氧的不良作用。 禁烟,不饮或少饮酒,以减轻对氧的消耗。 进高原后最好服35天抗高原反应保健品。,灾难急救,定义: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产生原因: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面震动(即地震)的主要原因,地 震,灾难急救,按震级大小可分为: 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 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 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 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 大地震。,灾难急救,地震前兆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可能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各种征兆称作 地震前兆。大体有两类: 微观前兆:人的感官不易觉察,须用仪器才能测量到的震前变化 。例如,地面的变形,地球的磁场、重力场的变化,地下水化学 成分的变化,小地震的活动等。 宏观前兆:人的感官能觉察到的地震前兆。它们大多在临近地震 发生时出现。如井水的升降、变浑,动物行为反常,地声、地光 等。,灾难急救,地下水异常 水位、水量的反常变化。如天旱时节井水水位上升,泉水水量增加;丰水季节水位反而下降或泉水断流。有时还出现井水自流、自喷等现象。 水质的变化。如井水、泉水等变色、变味(如变苦、变甜)、变浑,有异味等。 水温的变化。水温超过正常变化范围。 其他。如翻花冒泡、喷气发响、井壁变形等。,灾难急救,动物异常: 动物是观察地震前兆的“活仪器”,最常见的动物异常现象有: 惊恐反应:如大牲畜不进圈,狗狂吠,鸟或昆虫惊飞、非正常群 迁等。 抑制型异常:如行为变得迟缓,或发呆发痴,不知所措;或不肯 进食等。 生活习性变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 蛙上岸活动等。 电磁异常;地声;地光,灾难急救,避震原则: 一要因地制宜,不要一定之规; 二要行动果断,不要犹豫不决; 三要听从指挥(在公共场所),不要擅自行动,灾难急救,避震要点: 1、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但若在平房里,发现预警现象早,室外比较空旷,则可力争跑出避震。 2、躲在室内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物体旁,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远离建筑物,开阔、安全的地方。 3、应趴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以利呼吸;蹲下或坐下时尽量蜷曲身体;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以防摔倒或因身体移位,暴露在坚实物体外而受伤。,灾难急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