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的探索及方法.doc_第1页
文言文翻译的探索及方法.doc_第2页
文言文翻译的探索及方法.doc_第3页
文言文翻译的探索及方法.doc_第4页
文言文翻译的探索及方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翻译的探索及方法 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校 石半丁【内容提要】:掌握基本语法常识、能断句是文言翻译的基本功。翻译时要准确地理解原文,同时,要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译出来。在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应该努力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还要注意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式的特点。【关 键 词】:高中 语文 文言文翻译 断句 准确规范 语言风格 探索语文考试大纲和语文教学大纲中都明确规定,高中生要掌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自从2002年高考以来,文言文翻译语句不再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而是改用直接用文字翻译表述形式,沉寂多年的文言文翻译主观题重新出现。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对这10分的文言文翻译相当重视。尽管我们不厌其烦的告诫学生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直译求“留、删、换”,意译求“调、补、变”。还让学生接受名目繁多的翻译方法,如:加字法、替换法、拆分法、灵活法、意译法、固定法、转述法、变通法、调序法等等。还有的让学生背诵48字“文言文翻译口诀”。我认为这些要求和方法固然很好,但似乎太抽象、空洞。学生了解后很难识记,更不用说实际操作了,学生的得分率总是相当的低。文言文翻译被学生戏谑为啃不动的“硬骨头”。我在近两年的教学教研中,对文言文翻译作了些探索和尝试。总结了些文言文翻译的方式方法。力图达到较强的可操作性,且行之有效,可加以推广。一、首先解决古文的断句问题古文的断句问题是学习文言文的一项基本功,如果学生不能读断句,那么翻译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古文断句非朝夕之功,平时应多朗读,培养语感,多联系上下文语境,反复推敲。(一)准确划分句子的结构成分1学生要先要区分和识别词性,准确认识是实词还是虚词。如果是实词,是形容此还是动词,是名词还是代词;如果是虚词,是介词还是连词,是副词还是介词等等。2 还要求学生比较准确的区分宾语、状语、定语、补语、谓语等句子成分,能准确把握这些句子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其实,这都是最基础的东西,也是文言文断句的最主要依据。(二)弄清对话的施受和引语起止对话、引语是文言文断句的又一重要依据。对话、引语常用“曰”“谓”“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三)借助发语词、敬辞、语气助词划定句子的起始文言文虚词在表达语气和结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夫”“盖”“凡”“故”“岂”“微”“若夫”“且”“且夫”“窃”“请”等词多用于句首;“乎”“也”“矣”“欤”“耶”“耳”“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四)依据文言文句式整齐的特点短句互文、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匀称,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我们可以拿过秦论中的语句作分析。1“追亡逐北”,“追”和“逐”同为动词,动词后只能跟名词作宾语,因而,“亡”和“北”为名词,可译为败北、溃败的军队。 “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个“正对”对偶句,根据对偶句特点可知,处于同一位置的“固”与“地”词性相同,都是名词,意思也接近,据此推知,“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作“坚固的地方”讲。“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这是同义迭句,不能直译,可意译为:(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二、识记掌握常见古代汉语中的固定结构古代汉语中的固定结构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表示选择五种。(一)表示疑问1何以?(根据什么?凭借什么?) 王曰:何以知之?2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3如何奈何?(拿怎样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4孰与?(与比哪个?)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5.独耶?(难道吗?) 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二)表示反问1何为?(干什么呢?) 何辞为?2何之有?(有什么呢?) 夫晋,何餍之有?3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沛公不先入关,公岂敢入乎?4独哉?(难道吗?)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5非欤? (不是吗?) 子非三吕大夫欤?(三)表示感叹1亦哉! (也真是啊!) 呜呼,亦盛矣哉!2 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四)表示揣度1其欤?(不是吗?) 其可怪也欤?2无乃?(恐怕会吧?) 无乃后乎?(五)表示选择其耶? 其也?(还是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邪?三、要准确地理解原文,同时,要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译出来准确地理解原文,是进行翻译的基础。原文理解错了,译文当然就不可能正确。下面列举三个句子:1.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恵王上)这里的“远”是使动用法,“远庖厨”是“使远庖厨”的意思,有的翻译成“君子远离庖厨”,就错了。联系上文,君子“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如果远离庖厨,就不能“见其生”“ 闻其声”,这就不合乎事实逻辑。 2夫晋,何餍之有?(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有的翻译成“晋国有什么满足?”就不大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译作“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就比较好一些。3.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史记汉高祖本纪)有的译文把“毫毛不敢有所近”机械地翻译为“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最好译为:“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已有”。 四、遇到古今汉语有所不同,不能逐字逐句对译的地方,要妥善处理学生要有比较好的文言功底才掌握这种翻译方式,这还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信、达、雅”。 下面列举三个句子:事智者众则法败,用力者寡则国贫。(韩非子五蠹)如果翻译为“从事脑力活动的人多,法制就要败坏;从事体力活动的人少,国家就要贫弱”这样的翻译不但过于现代化,而且不准确。因为韩非所说的“事智者”主要是指那些游说之士,而医、卜、星、相之类的人不包括在内,比今天所说的“从事脑力活动的人”范围窄。而韩非所说的“从事体力活动的人”范围要广。我认为分别把它们译为“从事智谋活动的人”和“从事耕战的人”要合乎原文些。桃花源记中的两句话“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话并不难懂,但要翻译出来,着实让大家伤脑筋。如果逐字逐句对译就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相互搭配。“芳香的草新鲜美丽,落花繁多”,这话在现代汉语中是不通的。因为原文要表达的是视觉的感受,碰到这种情况,翻译的时候就要灵活一点,在不损害原文的前提下,调整词语的搭配关系,使它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可译“芳草青翠可爱,落花飘洒林间”。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水之积也不厚”这一句,从句子结构看,“水之积”是主语,“不厚”是谓语。如果要保持原来的句子结构,就应该译作“水的积聚不多”。,但这样说在现代汉语中很别扭。我们可以改变其原有的结构,“水积得不深”。一般说来,在古代汉语中的这种“名词(之)动词也形容词”的句式,都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名词动词得形容词”来翻译,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中“其鸣也哀”就可以译“它叫得很悲哀”,如果译作“它的叫悲哀”就不合乎现代汉语逻辑了。五、要注意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式的特点1古汉语中经常会省略主语。在译成现代汉语时,有时就要把主语补出来。例如:高一语文读本中“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三个句子都没有主语,实际上是三句都换了主语。如果照原文直译,“请求京这个地方,让他居住在那里,把他叫做京城大叔”,就都变成姜氏的动作了。象这样的句子应该把主语补充出来,译为“姜氏替段叔请求京这个地方,庄公让他居住在那里,人们就称他为京城大叔”。2有时候,古汉语中的借代,会使一个词形成一个新的词义,这时候就更不能按字面意思来直译了,例如:高一语文读本中“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左传重耳之亡)。有的翻译把“则就木焉”译为“就只好找木头去了”,令人啼笑皆非。其实,在这里“木”是指棺材,这正如成语“行将就木”一样。又如,高中语文读本第二册孟子许行一课中“以铁耕”的“铁”指铁制的农具,这也是一种借代。3文言文中出现互文时翻译更要注意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实际应是“不以物喜,也不以物悲;不以已悲,也不以己喜” 。过秦论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有人译成“有席卷天下,控制寰宇,征服各国的意图,并吞世界的雄心”。这样翻译不但失去了原作铺陈夸张、声势夺人、琅琅上口、诵读优美的意韵,而且还显得重复。可直接译为: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野心。六、在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还应该努力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1在文言文翻译中,很多人对“也”的理解很片面。其实“也”的作用是帮助表判断或表示肯定,而不是表示感叹。所以“也”在多数时候就不能用“啊、呀、哇”来翻译了。例如:高二语文读本论语公冶长中“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一句。译文一:腐烂的木头是雕刻不得的呀,粪土的墙是无法粉刷的呀!译文二:腐烂的木头是无法雕刻的,粪土的墙是无法粉刷的。我认为译文二比译文一好,原因很简单,联系上文,这是孔子对学生宰予的看法和评价,用的是比拟手法。在古文中经常运用排比、对仗方式,使句子整齐、音调铿锵。译文尽量把这些特点保存下来。例如:出师表中“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一:只想在乱世中苟全性命,并不企图飞黄腾达,使名声传播到诸侯之中。译文二:只求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想在诸侯中显身扬名。译文一逐字逐句翻译得很好,但我认为译文二字数整齐,对仗工整。念起来抑扬顿挫,较好地保存了原文的语言风格。又如,语文读本第二册谏逐客书中有这样的排比句:“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译文一:因此,太山不拒绝土壤,才能变成那样大;江河大海肯容纳细小的水流,才能达到那样深;做君王的不拒绝一切民众,才能使他的道德发扬光大。译文二:所以太山不放弃微小的泥土,才能形成它的巨大;河海不排斥细小的水流,才能达到它的深邃;国君不脱离广大的百姓,才能显扬他的德行。译文一比较忠实于原文,但不如译文二更能保存原文铿锵的语调。综上阐述的是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总体说来,学生除了领悟上述方法和技巧外,在翻译前还应该通读全文,准确把握全文内容,对所叙之事、所讲之理完全弄明白,以保证译文符合原文之意,且不可不顾全篇,而只就句子而论句子。另外,还要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翻译句意。上下文之间在内容上有密切的联系,只有了解了某句话的来龙去脉,才能准确的加以翻译。翻译时要慎重下笔,准确地写出译文,写译文要以直译为主,做到字字落实、句句畅通,充分反映出原文在谴词造句和语气、风格上的特点。我在近两年的文言文教学教研中,还得到些教学体会。1文言文教学不要忽视对文化常识的讲解,学生应该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地理常识,古籍注释体例,古代对书籍经、史、子、集的分类等九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