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语文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试题及答案).doc_第1页
2012语文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试题及答案).doc_第2页
2012语文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试题及答案).doc_第3页
2012语文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试题及答案).doc_第4页
2012语文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试题及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2012 年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试卷年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试卷 语语 文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第卷 1 至 9 页,第卷 9 至 10 页。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 写在试题和答题卡上。 2.回答 16 题、11或 12题、1315 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题上无效。 3.作答时,须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对应的答题区 域内,写在本试题上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第卷卷 阅读题(阅读题(A 卷)卷) 甲甲 必考题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9 9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3 3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古典园林的最大特点是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中国古典园林的美不是 一座孤立的建筑物的美,而是艺术意境的美。因此,园林意境的创造和欣赏就成 了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 得到了独特的体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 比较在其他艺术门类中的显现,要更为清晰,从而也更容易把握。 园林的意境和诗歌、绘画的意境不同。诗歌、绘画的意境是借助于语言或线 条、色彩构成的,而园林的意境则是借助于实物构成的。但是园林和诗境、画境 都不是局限于有限的物象,而是要在有限中见出无限。同样,园林的意境,也不 是一个孤立的物象,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不是一片有限的风景,而是要有象外 之象,景外之景。这比之一个孤立的物象,能够给予游览者更丰富的美的感受。 为了创造园林的意境,明清园林美学强调,采取虚实相生、分景、隔景、借景 等手法,组织空间,扩大空间,丰富美的感受。 沈复的浮生六记谈到虚实相生的手法: 若夫园亭楼阁,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 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 字,又不在地广石多徒烦工费。 沈复举例说:“虚中有实者,或山穷水尽处,一折而豁然开朗;或轩阁设厨处, 一开而可通别院。实中有虚者,开门于不通之院,映以竹石,如有实无也;设矮栏 于墙头,如上有月台,而实虚也。”可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都是为了在观赏 者的心理上扩大空间感。 分景、隔景都是通过分隔空间在观赏者心理上扩大空间感。空间本来是小的, 通过分隔,可以增加景色的层次,使景色的趣味多样化,这样,在观赏者的心理 上,空间的容量就增大了。 借景,则是把观赏者的目光引向园林之外的景色,从而突破有限的空间而达 到无限的空间。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说就是借景的一 例,计成在园冶中说:“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又说:“萧寺可以卜邻,梵音 到耳;远峰偏宜借景,秀色堪餐。”他的园冶中专设一节讲借景,可见他对借景 的重视。 不仅重视实景,而且重视虚景。月影、花影、云影、风声、水声、鸟声这 种种虚景,在构成园林意境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历代诗人一些咏园林的名句,如: “留得残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小楼一夜听春雨”(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梅花)、“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 碎荷声”(欧阳修临江仙)、“粉墙花影自重重,帘卷残荷水殿风”(高濂玉簪 记琴挑)等等,也可以说明中国园林意境的这个特点。 (摘编自上海人民版社叶朗著中国美学史大纲) 1.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园林的创造和欣赏,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因此,中 国古典园林的美不仅仅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物的美。 B园林艺术与诗歌、绘画等艺术门类比较,其意境的独特性和内涵显得更 为明显,也更加清晰,从而也更容易把握。 C园林艺术的意境不同于诗歌和绘画艺术的意境之处,就是它能够于有限 中见出无限,而且其意境是借助实物构成的。 D园林艺术之所以能够给予游览者以丰富的美的感受,就在于它创造的意 境不是孤立的物象,而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沈复认为创造园林的意境要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这样既突破了一般园 林建筑讲究的“周回曲折”四字,也省了土石和工费。 B与虚实相生不同的是,分景、隔景可以在观赏者心理上扩大空间感,这 样可以增加景色的层次感,并增大空间的容量。 C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讲的是园林艺术中的借景, 借景使建筑具有了突破性,大大地拓展了观赏的空间。 D历代诗人都有很多歌咏园林的名句,从他们的诗句中可以体会到园林艺 术除了讲究实景外,也讲究虚景,如光影和声音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之一,为此,明清园林美学 强调要采用虚实相生、分景、隔景、借景等手法。 B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和诗歌、绘画的意境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创 造的物象不孤立是同,借助的表现手法是异。 C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在园林艺术和园林美学中体现得十分独特和到 位,甚至可以说,超过了诗歌、绘画等艺术门类。 D在园林美学的意境中,分景、隔景、借景是实景,恰当的光影运用是虚 景,虚实相生、互为补充才充分地创造出美的境界。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王廷相,字子衡,仪封人。幼有文名,登弘治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授兵科 给事中。以忧去。正德初,服阕至京,刘瑾中以罪,谪亳州判官,量移高淳知县。 召为御史,疏言:“大盗四起,将帅未能平。由将权轻,不能御敌;兵机疏,不 能扼险也。盗贼所至,乡民奉牛酒,甚者为效力。盗有生杀权,而将帅反无之,故 兵不用命。宜假便宜,退却者必斩。”帝切责总督诸臣,悉从其议。屡迁四川佥事、 山东副使,皆提督学校。 居二年,加兵部尚书兼前官,提督团营,仍理院事。两考满,加太子少保。畿 民盗天寿山陵树,巡按杨绍芳引盗大祀神御物律斩。廷相言:“大祀神御物者,指 神御在内祭器帷帐之物而言。律文盗陵木者,止杖一百,徒三年。今舍本律,非刑 之平。”忤旨,罚俸一月。帝将幸承天,廷相与诸大臣谏,不纳。扈从还,以九年满, 加太子太保。雷震奉先殿,廷相言:“人事修而后天道顺,大臣法而后小臣廉。今廉 隅不立,贿赂盛行,先朝犹暮夜之私,而今则白日之攫。大臣污则小臣悉效,京官 贪则外臣无畏。臣职宪纪,不能绝其弊,乞先罢斥。”用以刺尚书严嵩、张瓚辈。帝 但谕留而已。 廷相掌内台最久,有威重。督团营,与郭勋共事,逡巡其间,不能有所振饬。 给事中李凤来等论权贵夺民利,章下都察院,廷相檄五城御史核实,迟四十余日, 给事中章允贤遂劾廷相徇私慢上。帝方诘责,而廷相以御史所核闻,惟郭勋侵最 多。帝令勋自奏,于是劾勋者群起。勋复以领敕稽留,触帝怒,下狱。责廷相朋比 阿党,斥为民。越三年,卒。 廷相博学好议论,以经术称,然其说颇乖僻。隆庆初,复官,赠少保,谥肃敏。 (节选自明史杨廷和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以忧去 忧:疾病 B. 服阕至京 阕:结束 C. 量移高淳知县 量:酌量 D. 宜假便宜 假:给予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廷相直言时政之过的一组是(3 分) 而将帅反无之,故兵不用命 律文盗陵木者,止杖一百 今舍本律,非刑之平 人事修而后天道顺 今廉隅不立,贿赂盛行 不能绝其弊,乞先罢斥 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为御史,王廷相敢于直言。他上疏指出,大盗之所以从四方兴起,将帅 不能平叛的原因是:将帅权轻,不能抵御敌人;军机不严密,不能扼守险 要。 B.王廷相重视法律的公正性。在京郊的老百姓偷盗天寿山陵墓的树木这件事 上,他援引法律条文,指出了巡按杨绍芳引用盗大祀神御物条律判处斩刑 的错误。 C.王廷相敢于针砭时弊。他认为大臣守法小臣才廉洁,当前的现状是端正不 苟的品性不立,贿赂盛行,以自己在职有过要求罢免来讥刺严嵩、张瓒之 流。 D.王廷相敢于承担责任。给事中李凤来等检举权贵夺占民利,奏章下发都察 院,王廷相故意拖沓,等到皇帝诘责,才把御史核实的情况奏上,他被罢 免为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先朝犹暮夜之私,而今则白日之攫。 (2)与郭勋共事,逡巡其间,不能有所振饬。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潜山道中潜山道中 (清)祁寯藻 青山缺处树弥缝,水外人家绿几重。 白鸟一群栖不定,恰疑春雪下长松。 注潜山,安徽潜山。祁寯藻(17931866),字叔颖,号春圃, 山西寿阳人,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8“水外人家绿几重”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句子描 写的情景不同,请简要分析。(5 分) 9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登斯楼也, , ,满目萧然,感激而悲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 (苏轼赤壁赋)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 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 分。作答时请在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内打“”。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25 分) 头上是一片宁静的蓝天头上是一片宁静的蓝天 聂鑫森 春二月,天是蓝的,地是绿的,风暖暖地吹过来,扑得人脸颊痒痒的。 护城的小河上,横着一架古朴的木桥,出城、进城的人,流水般淌来淌去。 “风筝!风筝!每只一角五!” 那声音又脆又亮,带点儿挑逗的味道。寻声一看,靠着桥栏站着一个胖胖的 老头,脸上带着讨好的笑,额上沁出一层晶亮的油汗。他手里提着一串风筝,风 筝的翅上、尾上,涂满刺眼的大红大绿。 在他那得意的神态看,他的生意无疑是不错的。一只只风筝从他手上递出去, 一张张角票和零散的分币塞进了口袋。 当他的眼光落在桥那头的时候,便从心底里发出一种真诚的同情。 那儿也站着一个和他年纪相仿的老头,悠闲地靠着桥栏,瘦瘦的脸上嵌着双 精明的小眼睛,下巴上蓄着几根干枯的胡子。他也在卖风筝。他的风筝是素白的, 有蜻蜓、蝴蝶翅上还装了会转动的风笛,朴实得叫人看不上眼。他没有着意 地叫喊,只是沉静地等候着买主。 偶尔有人问一声:“喂,多少钱一只?”他伸出五个指头。天啊,五角!问的人 摇摇头。 他站了多半天了,连一只风筝也没有卖出去! 胖老头终于忍不住了:“伙计,别傻等了,一角一个。价太高,把人都吓跑了。” 瘦老头转过脸来,下巴动了几下,想说什么,终于没有说。他不喜欢对面那张 胖得肉往下坠的脸,他不喜欢他的那些风筝。那也叫风筝?那竹骨剖得粗细不匀, 上面还带着毛刺;那纸也糊得太潦草;还有那颜色,俗! 他下意识地低下头,望着自己手上这一串风筝,那竹骨是耐着性儿剖的,然 后又用砂纸细细地打磨了几遍,闪着柔润的光;那素白的纸糊得多贴展,兜得住 风,一放,准嗖嗖嗖地往上蹿。风笛儿响得欢快,真像筝的声音,美!他相信自己 的手艺,那是几代的家传啊! 他感到满足,但也不无遗憾。 胖老头的风筝很快就卖完了。他狡黠地笑了笑,想瞧瞧瘦老头怎样提着卖不 掉的风筝垂头丧气地离开桥头。他悠闲地点燃一支烟,吐出一个又大又圆的烟圈。 瘦老头的脸色变得难看了,连鼻翼都在微微地颤动。 他从口袋里摸出一轴麻线,理出线头,接在一只风筝上,掂了掂,然后顺着风 儿一抛。那风筝像懂事似地摆了摆,兜上一口风,憋着劲儿直往上蹿。绳轴转动 着,麻线伸延着,绷得那么紧、那么直;上面的风笛呼啦啦地响,响得撩人。眨眼 间,化作一个小小的白点,在高远的蓝天上飘闪,像一片轻盈的云。 “好风筝!” “正正经经的货!” 一时人们都往这边涌,喝彩声此起彼落。 所有的目光都凝聚在那一串素白的风筝上,从头看到尾,从竹骨看到风笛, 没一处不顺眼,没一处不爽心! “我买这一只!五角,认了!” “眼见为实,我要这一只!” 人们边说,边把手往风筝上伸,生怕被别人抢了去。瘦老头用手一挡,板紧 的脸上没个笑星儿,叫人猜不透。 他又从口袋里摸出把麻线,每根麻线丈把长,是为买主试飞用的。他把麻线 小心地接在那一只只风筝上。 胖老头艰难地挤到他身边,焦急地对着他耳朵咕哝着:“快把货甩出去,捞一 把,别误了这好机会。” 他斜了胖老头一眼,依旧没有理他,那是一种高傲的不屑。他顺着风,把接好 线的风筝统统放起来。刹那间,他的手上飘出一簇素白的“花”,响起一片风笛的 韵律。 人们又一次呼喊起来,像起了潮汛一般。 “给我一只!” “我买了!” 瘦老头忽然仰天打了个哈哈,睥睨了一下围在自己身边的人墙,矜持地问: “你们懂得风筝?” 连三岁的小孩也知道风筝,怎么不懂?一双双眼睛直愣愣地望着他。 瘦老头摆了摆头,摆得很有力。他忽然从口袋里掏出把剪刀,阳光下显得那 么亮,亮得扎眼。 只听见咔嚓一声脆响,他手里捏着的那一把麻线,齐崭崭地断了,所有的风 筝摇晃了一下,呼地抖着劲向上飞去 胖老头使劲地跺了跺脚,一扭头走了。 人群里响起一片啊呀声。 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无数道目光也被牵引到那很高很远的地方。 头上,是一片宁静的蓝天。 蓝天是公正的。 (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借风筝这一题材,表现一种社会现象:人们容易接受堂皇花哨而实质 空洞的事物,对外表朴实内在丰盈的事物,反而怀疑。 B胖老头的生意不错,是因为他能揣摩买主的心理:风筝外表的色彩非常美 丽,价格也比较便宜,而且还能笑容满面地招来顾主。 C瘦老头不喜欢胖老头,主要是因为他那张胖脸,还有就是不喜欢他制作的 风筝,他认为那粗糙的手艺、俗气的色彩是对职业的亵渎。 D“人们”是小说中风筝的买主,他们开始冷落瘦老头,后来又一窝蜂地争 着买他的风筝,说明这些人已经明白了他风筝的价值。 E这篇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它善于营造意境,以轻松的、从容的语 态,经过锤炼的句式,使文章具有了哲理的象征的意味。 小说中的瘦老头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小说用了不少笔墨写胖老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6 分) 这篇小说以“头上是一片宁静的蓝天”为题,有多重用意,请结合小说的主 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多方面谈谈你的看法。(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25 分) 尊重事实尊重事实 坚持真理坚持真理 1921 年春季,李四光在北京大学任教授初期,曾经带领学生奔赴河北邢台南 部的沙河县进行野外调查。 一天上午,大家横穿沙河盆地向东南行进。同学们有说有笑地向前走,李四 光却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身边的不远处,地面上突起几块孤零零的大石头。 他想:这里远离山区,哪来的这几块大石头?是洪水从太行山上冲下来的吗?不 可能。即便是洪水如何汹涌,也很难把这么大的巨石冲到遥远的平原上来,那么, 又该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呢? 他们对每块大石头,上下左右都仔细观察了一番。发现这几块石头的显露状 况有个共同点:即每块砾石上都有一至两个磨光面,其中各含有一些隐隐约约的 擦痕。特别是有块半掩半露的巨石平面上,留着 3 组方向不同的清晰痕迹。李四 光眼光猛然一亮,兴奋地对大家说:“冰川遗迹!第四纪冰川期的显示啊!” “可地质史上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呀。” “有的正好是相反结论,认为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期。” “现在看,这种结论也未必正确。” “但是,这种结论出自外国权威科学家的认定呀!” “大胆怀疑,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李四光用这 12 个字概括自己的看法。 这次考察是李四光建树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的起点。此后,无论工作怎样繁 忙,社会活动如何缠身,他都坚持不放弃这个课题。同年夏季,他又带领学生来 到山西大同进行地质调查。这儿同样使他获得新的发现:这里有冰川 U 谷遗迹。 这一发现更加坚定了李四光的研究信心。不过,他也知道,中国有没有第四 纪冰川是个重大而又敏感的话题,没有翔实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是驳不倒外国 专家固有偏见的。目前,仅能就此提出探讨性意见。1922 年 1 月,他用英文写了 一篇报道,发表于英国地质杂志。他在这篇报道中指出:“任何为了搞清这个问 题的尝试,都必须在野外进行。” 这篇文章虽然称之为报道,实际上已经融进了李四光的学术见解,而且颇具 挑战性锋芒。文中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不过地质界的学者们都知道其矛头指向曾 任国际地理学会会长的德国学术权威李希霍芬。因为他曾先后 7 次来中国进行 地质调查,足迹也是遍布大江南北,著有 3 卷被中外学者奉为经典的题为中国 的专著,而对冰川遗迹却只字未提。虽然当年李四光在国际地质界小有名气,但 人们在他与李希霍芬之间,仍旧是迷信后者的。李四光也深知这个现实,他决定 先从引起国内地质界的反响做起。 当年 5 月,李四光在中国地质学会上以中国第四纪冰川作用的证据为论 题进行学术演讲,引起国内学者的共鸣,获得丁文江和翁文灏等先辈地质学家的 支持。但是出席大会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听完李四光的演讲却轻蔑地一笑, 当着李四光的面拂袖而去。 李四光对此不以为意,他知道成见一旦占据上风,就有着强大的惯性,要想 从根本上改变它,只能再拿证据,再进行充分论证。这以后,他马不停蹄,相继到 长江流域和安徽各地调查。并先后发表了关于研究长江下游冰川问题的材料 和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等一批有理有据的文图并茂的学术论文。而庐 山的奇特发现则最后成为众所公认的事实。 李四光和他的学生们在庐山这个大约东西 10 公里、南北 25 公里的山区中, 日夜不息地反复观察、实验、分析、判断和论证,最后李四光认定:中国第四纪冰 川主要为山谷冰川。 1933 年 11 月 12 日,李四光在北平举行的中国地质学会第 10 次年会上以 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川期为题,发表长篇演说,引起全场轰动。但毋庸讳言, 仍有很多中外学者对此不赞同。于是,李四光邀请国际闻名的地质专家巴尔博、 德日进和诺林等及一些中国学者亲自到庐山来考察。李四光引领中外学者观看 了他们所发现的所有冰川遗迹,并且予以逐个讲解。大量中外学者均被眼前的奇 特地质景观迷住了,即使那些顽固反对中国曾经存在第四纪冰川的洋专家们,也 大都被李四光的讲解和论证而折服。但也还有个别洋人不肯服输,竟然在鸡蛋里 硬要挑骨头,而诺林却把李四光拉在一旁悄悄说:“假如这些现象是在我家乡发现 的,则无疑是冰川造成的。”李四光没说什么,但自信的神色告诉他,不急,雄辩 的事实会让你心服口服的。不多时,他又以慧眼在鄱阳湖畔发现了更加确凿的冰 川证据,此时即使想在鸡蛋里挑骨头者也哑口无言了。 这是一笔载入中国和世界地质史册的大事记,时间是 1934 年的春天。此时 此刻,李四光向世人豪迈地宣告:至是,中国冰川现象始得谓之确定!客之怀疑 冰川现象者,至此可以涣然冰释了! (摘编自石磊李四光的故 事) 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李四光将调查中发现冰川遗迹的情况只用英文写了一篇报道,发表于英 国地质杂志,文中仅提出探讨性意见,这足见他对李希霍芬观点采取 的审慎态度。 B李四光在中国地质学会上以中国第四纪冰川作用的证据为论题进行 学术演讲,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共鸣,但并未赢得到会的安特生等一些国 外学者的支持。 C李四光为了证明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十多年不辞劳苦带领他的学生们 相继在河北沙河、山西大同、长江流域、安徽各地、庐山和鄱阳湖畔进 行实地调查。 D李四光不仅在地质学会上演讲他的中国冰川学说,而且还邀请国际闻名 的地质专家和国内学者到庐山考察他们所发现的所有冰川遗迹,并且予 以逐个讲解。 E李四光对不赞成他学说的中外学者、尤其是怀有偏见的国外专家,均置 之不理,而是再拿证据,再进行充分论证,直至让他们心服口服为止。 李四光为了让人们信服他的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他决定先从引起国内地质 界的反响做起。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 分) 诺林为什么向李四光说“假如这些现象是在我家乡发现的,则无疑是冰川造 成的”?请简要分析。(6 分) 李四光建树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 的看法。 (8 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交易会临近,大量外地客商来到广东,一些打着“深珠游”旗号诈骗外 地游客的团伙又跃跃欲试,这着实让人担心。 B如今的高考作文,仍然存在“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空洞的 套话”“正确的废话”还被广泛应用于作文当中。 C长篇小说推拿的获奖,给著名作家毕飞宇带来了不虞之誉,他受到 了华语文学界的称赞,引起了全国范围的关注。 D中国封建专制帝王如此精明的法术,竟敷衍出市井中家长里短的流言, 这是荒诞的喜剧,抑或沉痛的悲剧?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按照“火车票实名制”的规定,旅客须持车票与票面所载身份信息相符 的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进站上车。 B英国伦敦高等法院日前裁决,达芬奇密码的作者丹布朗被指控 抄袭另一畅销书著作权的罪名不能成立。 C人相信自己是万物的主宰,相信自己有高于一切其他生物的品质和权利, 相信自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 D宇宙的未来这篇讲演,从古代巫师、近代宗教的预言,过渡到对宇 宙未来的讨论,探讨了宇宙未来的两种命运。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毋庸讳言,打造文化的口号多是一些政府部门喊出来的。_。文化 却不能,因为文化从来不是人为地打造出来的。 但这种“打造”还是造不出文化来 优良的工业产品和商品,通过努力是可以打造出来的 这种打造是政府行为 打造这个词儿的本意是制造。 应该说,使用某些行政手段,是可以营造一些文化氛围、取得某些文化效 应的 其本意往往还是好的,为了弘扬和兴起当地文化 A B C D 16阅读下面文字,为“经典诵读”活动写一则公益广告。字数在 1020 之间。 (5 分) 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还有人说, 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在这样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我 们更需要静下心来读书,尤其是要阅读经典。因为无论时代怎么变化,读点好书 一定是有益的,而阅读好书之中,经典阅读又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许多城市正 在全面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17请在屈原、鲁迅、史铁生中任选一人为对象,仿照下面的示例各写一段话。 要求修辞手法相同,句式基本一致。(6 分) 示例:庄子是寂寞的,虽然时代喧嚣,生活窘迫,但他却能默默修身养性,在 寂寞中顿悟了清闲的真谛,为无路可走的人们打开了一扇凉爽的清风明月的门 窗。 屈原是寂寞的, 鲁迅是寂寞的, 史铁生是寂寞的, 六、作文(六、作文(6060 分)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材料一:哈佛有一个著名的理论: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 决定于晚上 8 点到 10 点之间。每晚抽出两个小时的时间用来阅读、进修、思考或 参加演讲、讨论,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正在发生改变,坚持数年,成功会向你招手。 材料二:有人曾说:“15 岁时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18 岁时遇到一个你喜 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呀。18 岁时觉得英语难,放弃英语,28 岁时 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语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呀。”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 得学,后期就越可能错过新风景,错过让你成功的人和事。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 义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22012 年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试卷年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试卷 参考答案和评分参考参考答案和评分参考 第第卷卷 A 卷卷 一、(一、(9 分)分) 1.(3 分)C(诗歌、绘画艺术也能于有限中见出无限) 2.(3 分)B(虚实相生、分景、隔景都可以增加景色的层次感) 3.(3 分)A(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 二、(36 分) (一)(19 分) 4(3 分)A(忧:父母的丧事) 5.(3 分)C(说的是法律条文的规定;说的是一般的道理;是王廷 相提出的对自己的处罚) 6. (3 分)D(“王廷相敢于承担责任”的概括于文无据。) B 卷 一、(9 分) 1.(3 分)C(诗歌、绘画艺术也能于有限中见出无限) 2.(3 分)B(虚实相生、分景、隔景都可以增加景色的层次感) 3.(3 分)D(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 二、(36 分) (一)(19 分) 4(3 分)A(忧:父母的丧事) 5.(3 分)B(说的是法律条文的规定;说的是一般的道理;是王廷 相提出的对自己的处罚) 6.(3 分)D(“王廷相敢于承担责任”的概括于文无据) 7(10 分) (1)(5 分)先朝还只会在黑夜里偷偷行贿,而现在则敢在大白天受贿。 译出大意给 3 分;“私”、“攫”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2)(5 分) 与郭勋共事,顾忌迟疑,不能有所作为(整顿)。 译出大意给 3 分;“逡巡”、“振饬”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二)(11 分) 8(5 分) “水外人家绿几重”诗句描绘的是春到山溪人家一派生机盎然之景, “绿几重”,水之绿,树之绿,眼前浓绿一片,令人产生愉悦之情。 “小 桥流水人家”描绘的是秋风夕照中郊野人家清肃、恬静之景,令人更添思 乡之情。 答出第一层给 3 分;答出第二层给 2 分。 意思答对即可。 9(6 分) 一二句写山、树、水与人家,皆静态之物,它们共同构成春到山溪人 家春意融融的画面。三四句写百鸟频频飞落,在青、绿之中涂抹上一片片 流动的白色,充满生命的意趣,表现出动态的美。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 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山溪人家春景图。 三层意思,每层 2 分。 意思答对即可。 (三)(6 分) 10(6 分) 则有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每答对一空给 1 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三、(25 分) 11.(25 分) (5 分)AE(A 概括的是小说的主题,E 是对小说艺术特色的赏析;B 错 在风筝“色彩非常美丽”,文中表达的是色彩很俗气,C 与原文不符,瘦老头 主要是不喜欢胖老头粗制滥造的风筝,D 错误不大明显,“人们”对风筝的价 值的认识也只是一时的,而追求外表华丽的风气病不能因此而改变) 答 A 给 3 分,答 E 给 2 分,答 D 给 1 分;答 B、C 不给分。 (6 分) 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制作的风筝质量很高,很重视自己的家传手艺; 高傲、自信:相信自己的手艺,静静地等待买主,决不逢迎;愤世嫉俗:看 不起胖老头粗糙的风筝和对人们逢迎的态度,也瞧不起人们世俗的眼光。 每答对一点给 2 分(性格特点 1 分,理由 1 分)。 意思答对即可。 (6 分) 以其风筝的拙劣衬托瘦老头手艺的高超;以其俗不可耐的言行举止衬 托瘦老头不随波逐流、质朴伟岸的人格;通过与瘦老头对比而深化了文章的 主题。 每答对一点给 2 分。 意思答对即可。 (8 分) 深刻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虽然现实中人们容易接受堂皇花哨而实质空 洞的事物,反而怀疑外表朴实内在丰盈的事物,但头上的蓝天是公正的;完 美地体现了小说的结构:这一题目与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相一致,又与结尾相 照应,形成了完美、自然的文章结构;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蓝天之下, 有蓝天作证,伟岸的人格、高超的手艺得以彰显,猥琐的人格和世俗的思想受 到抨击。 答对三点给 8 分,答对两点给 5 分,答对一点给 2 分。 意思答对即可。 12(25 分) (5 分)AD(B 项“安特生等一些国外学者”“一些”有误;C 项“河 北沙河”的调查发现是“李四光建树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的起点”,一般不能 再用来作证据了;E 项“均置之不理”不太准确) 答 D 给 3 分,答 A 给 2 分,答 E 给 1 分;答 B、C 不给分。 (6 分) 德国学术权威李希霍芬的经典专著中国被学者尤其是外国学者奉为 圭臬,中国中只字未提冰川遗迹。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是个重大而又敏 感的话题,没有翔实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驳不倒外国专家的固有偏见,也不会 产生反响。李四光在国际地质界小有名气,但学术观点还不足以在国外马上 产生反响。李四光在国内地质学界小有名气,祖国是他学术建树的坚固支撑 点。 答出三点给 6 分,答出两点给 3 分,答出一点给 1 分。 意思答对即可。 (6 分) 诺林有妨碍科学真理探索的错误理念: 不相信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的固有偏见,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意 识,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 答出三点给 6 分,答出两点给 3 分,答出一点给 1 分。 意思答对即可。 (8 分) 示例一:做一个有成就的研究者,就应像李四光一样大胆怀疑、小心求证 “大胆怀疑,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李四光是这样说的,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