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异化是一般人本主义的哲学范畴自从卢梭提出异化概念以来,这一概念一直是人本主义者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非人性的有力武器。马克思在1844年前后,曾一再地使用异化概念来痛责资本主义制度,而且,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超出了一般的人本主义立场,从无产阶级的利益出发,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对于20世纪的哲学思潮来说,理解“人”似乎只有一个出发点,那就是异化。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抨击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物化现象,寄希望于历史的总体运动来克服这种物化。卢卡奇无疑是从“人”的角度来谈论物化的,但在卢卡奇那里,这个“人”不是个体的人。虽然卢卡奇没有对“人”的范畴作较为详尽的阐发,但从卢卡奇从私有制度这一特定环境下来分析物化这一点可以看出,他是把物化与私有制度的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物化应当被合理地理解为私有制条件下人与对象、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形式。在卢卡奇之后,由于海德格尔对异化问题作出了颇有成就的研究,以及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现,使异化问题成了20世纪极具诱惑力的热门话题。海德格尔作为一代存在主义大师,他致力于发展起来的异化范畴,不象在以往的人本主义者那里那样,是为了用来批判资本主义,而是为了用来理解人的存在状态和把握人与人的关系。在当代,异化问题派生出许许多多学术见解,但概括起来,诸多学术见解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源于海德格尔的人的普遍异化,即从个体的人出发,把异化理解成人的生存的普遍形式;另一类是源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异化观,把异化与私有制度联系起来考察。萨特的的异化观却介乎于这两类思想之间,或者说他把这两种相互抵牾的异化观合为一体了。因为,就他从物的匮乏去追寻异化的根源,和要求通过人的实践的总体化来克服异化而言,他是比较接近于后一类异化观的。但由于他不是把匮乏看作私有制度的特有现象,而是看作普遍存在于人类始终的,并且他又极其重视个体的人的非理性因素,所以萨特的异化观又是隶属于海德格尔以来的存在主义传统的。对于人本主义来说,异化概念是一个哲学发明,因为很少有人对异化的根源作认真的思考,几乎没有一个哲学家对“什么造成异化”作过系统的说明。一般说来,传统哲学属于还原论的哲学,他们的哲学探讨总爱溯本求源,但在异化问题上却是一个例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试图用私有制来说明异化,但他同时也发现,私有制恰恰需要用异化来说明,直到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时,由于发现了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才解决了用异化和私有制相互说明的矛盾。二.匮乏是异化的根源在哲学史上,可能萨特是一位试图认真探讨“什么造成了异化”的哲学家。萨特认为,异化根源于匮乏,匮乏就是“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居民或集团数量一定的情况下,某种具体的自然物(或产品)的数量上的不足。”1匮乏是人的存在的否定,而且这种否定不仅是外在于人的否定,更是不断地被人内在化的否定,即在人的本来意义上的人的否定。人的职业、阶级归属等等在这种否定面前完全是无关紧要的。因为,在匮乏面前,社会在总体上面对着这种否定。我们的人类是由无数个历史地共生于地球上的人构成的,地球这个自然存在的有限性决定了它无法提供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资料,人类维系生命的需要和人口数量总是多于可以获得的生活资料。匮乏在人与人之间楔入了否定的关系。萨特说:“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和什么样的事变,直到现在总是出现在匮乏之中的,也就是说,出现在一个还不能从它的自然的需要中摆脱出来,从而被它的技术和工具所决定的社会之中的。一种需要被所压迫和被某种生产方式所支配的集体性的破裂,引起了构成这种集体的个人之间的对抗。”2历史发展的状况表明,人为了使自己不致于死亡,一直是借助于各种方式来消灭社会中的其他成员中的一部分,不管这些成员是业已存在的,还是可能出现的。可见,匮乏造成了人对人的否定,面对匮乏,人人都有可能被消灭,以便换取其他成员的生存。匮乏使人与人的关系成为互为否定的关系,正象等待公共汽车的那一群人,汽车上有限的座位使他们成了抢夺座位的潜在敌人。萨特说:“在匮乏的环境下,人被人所否定乃是人被物的否定”3物质资料的匮乏深深地渗透进人与人的关系之中,从而破坏了人与人之间要求实行平等互利这一唯一合乎人性的关系,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为敌对的关系。在萨特看来,匮乏环境中的每一个人对于他人都是一个威胁。因为,在这种环境下,当一个人消费特定的对象时,就意味着排斥了其他人对这个对象的消费:当一个人努力去满足自己-的需要时,就意味着对其他人构成威胁。“在我和他所构成的类的范围内,首要的必需品对于作为任意一个人的我(一切他人)都是同样的,他人的生活直接威胁着我。”4人类历史表明,人是匮乏的产物。匮乏使一个人被每一个人所否定;同时,一个人的存在又否定着每一个他人。每一个人对于他人来说都是外在的,他人是个人存在的异己的类。所以,萨特说,在匮乏的环境中就每一个人和众多的他人一样都是实践的有机体而言,他是人;而就人在交往中与他人相互构成威胁而言,他又是“非人”。总之,虽然匮乏并不绝对地否定人类机体存在的可能性,但是,“对于个体的人而言,人是作为非人的人,作为异己的类而存在的。这并不必然意味着一切冲突都内在化和全部生活就是生存战斗,它只意味着每一个人的单纯存在都是匮乏所规定的,每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存在和经常的危险。”5也就是说,“每一个人对于一切其他的人来说都是一个非人的人,并把一切其他的人看作非人的人,而且实际上无需考虑他人的人性。”6尽管这种非人性并不是衍生于人的本性,但是,只要匮乏统治着人,每个人的人性中就包含着一个非人性的惰性结构,它事实上无非是物质的否定性的内在化。所以,在理解人们之间的关系时,除了非人性之外不可能有其它任何东西。因此,萨特认为,迄今为止的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场持续的战斗,即反对匮乏的战斗。在原始社会,物的匮乏是毫无疑问的。但人类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之后,世界上依然有四分之三的人营养不良。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来也不可能消除匮乏,相反,却加深了匮乏和扩大了匮乏的范围。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匮乏的环境中和由匮乏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中进行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反对匮乏的战斗不断展开,人们不断地把匮乏内在化,使之成为人本身存在的一部分。萨特说:“人们是在匮乏的环境中从事生产的,一旦这些人试图克服和超越匮乏时,他们就把匮乏内在化了。”7也就是说,人们主观上是想克服和超越匮乏的,他们正是怀着这个目的去劳动和从事种种实践活动的,但其结果却与他们的主观意图相反,他们不仅没有克服和超越匮乏,反而把原来作为环境和自然的匮乏内在化为人的一部分或基本存在型式。“正是匮乏使我们成了创造这个特定历史的人,同时也是这个匮乏把我们规定为特定的个人”。8匮乏的关系派生了异化的关系。在一个社会共同体中,匮乏直接决定这个社会的一切方面,除了人类历史一直存在着的物质资-料的匮乏之外,其它某一方面的匮乏也可以导致人与人的关系、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异化。萨特举马克萨斯群岛男女比例失调为例,认为女性的匮乏不仅造成了一妻多夫制,而且引起了男子同性性关系、妇女的粗暴寡情、男子的多愁善感、儿童的性早熟等相异于“人”的结果。如果说这些不是严格哲学意义的异化的话,那么也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异化,是人的存在的原始形式的异化。三.克服和超越匮乏的活动造成了异化萨特认为,对文明社会的考察,就会发现,不仅匮乏直接造成了异化,而且,异化还是产生于人们克服和超越匮乏的活动之中的。虽然克服和超越匮乏的活动并不必然产生异化,但异化却必然来自于克服和超越匮乏的活动,匮乏是一个必要前提,是人的实践的先决条件或先验性因素。这种先验性因素经由人的实践的中介进入到一个可能性的领域。萨特把人的实践活动看作是人的本能。人这个有机体,先天地具有发挥自己身上的各种机能的倾向,它要求将自身投射出去,即投射到物质界。也就是说,人的存在本身就包含着外在化和物化的内容,人正是在这种外在化和物化的过程中创造历史的。然而,在匮乏的环境下,外在化成了异化。因为,匮乏与人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人必须不断地去克服和超越匮乏,以期满足人的需要。而需要的膨胀遮蔽了人的存在本身,人成了自己的需要的奴隶,成了努力去满足自己的需要的工具。人的实践活动不仅导致了人自身的异化,而且导致了与人的实践活动目的相悖离的客观结果。人的实践活动具有双重性,人在这种活动中赋予客体、物以意义,使自然的自在之物变成一种人化的、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为我之物”。但是,在“物与人的动态的,对立统一中,它们互为对方的变压器而起作用,当人赋予物以意义时,也就同时把自己的否定性力量转嫁给了物,让其渗透于物中,并转化为一种破坏力量。”9萨特以中国农民砍伐树木引起水患为例,说明克服和超越匮乏的实践活动造成了与人的预期目的完全相反的结果,即人的活动成了反对他自己的力量,人加工和改造过的物质界变成了一种异己的力量。人的劳动活动是克服和超越匮乏的尝试,通过劳动活动,人们改造和利用物质世界。但同时“劳动却意味着人把自己还原为无机的物,并在对物的作用中改变了自己的生活。”10文明社会发明了机器,但机器的发明却使人成为机器的奴隶,社会的工业化把人固定在生产的环节上,成为失去了主体的、被操纵的、机械化的部分。,人制造和利用机器时,“机器就通过具有时间性和目的性的程序规定了它的操纵者。”11这时,“机器以绝对命令出现,实践主体却变成了地道的、自觉的工具,变成了实践-惰性的存在物”12。因此,萨特认为,在匮乏的环境中,物质界的基本属性就是“惰性”,当人通过实践活动把自己投射到物质界时,实际上是把自己客观化为“惰性事物”,然后在这种惰性中观照自身。但是,人在这种观照中所认识到的却已经不再是自己了,而是异于自己的他物。因为匮乏条件下的个人实践失去了纯粹性,在这种实践中,客观化在一开始就表现为个人意识被剥夺和被歪曲,使实践打上惰性的印记。所以说,客观化就是他化,导致物化的实践活动总是把人规定为他物。就历史而言,它体现了一切人的全部活动的业绩,但却是以牺牲个人为代价的。历史对于个人是一种外在的力量,人在历史这个他的实践的客观结果中认不出他的行动的意义,尽管他也获得了局部意义上的成功,但他所追求的目的在总体上总是遭遇失败。人每天经由自己的手创造历史,却不能在他的时代中认出自己。作为存在主义思想家,萨特是一个历史悲观主义者,他认为异化是人的永恒的存在状态。萨特承认存在着消除异化的努力,即人的实践的总体化甚至社会革命,但却不相信这些对于消除异化具有终极意义。在他看来,异化暴力革命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这就是说,个体的人在匮乏的环境中首先失去人性,然后又起来反抗,以求恢复人性,因而他们组织革命。但是革命一旦被组织起来,就会被制度化而重新陷入分散状态和惰性状态,以致丧失人的意志。这样一来,革命也就失去了原来应有的意义。所以,革命不可能消除异化,相反,只能导致新的异化。实际上,萨特把组织起来的革命本身也看作是一种异化了。萨特一再强调,存在主义哲学“是唯一给人以尊严的理论,是唯一不把人还原为东西的理论”,它“明确地渴望把人类世界建成一个和物质世界不同的价值总体”13但是,当他把异化视作人不可逾越的障碍时,他把人的尊严放到何处去了?因此,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观,在本质上是存在主义的,是一种消极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BR/xz/mazhe/200705/36102_5.htm 德语:Entfremdung,来自fremd一词,意为“异已的”,或Entusserung,来自entussern一词,意为使成为外部的、外在的,它与拉丁文alius(另的)一词有关联。也译为“疏远”指某物通过自己的活动而与某种曾属于它的他物相分离,以致于这个他物成为自足的并与本来拥有它的某物相对立的一种状态。 异化观念可追溯到基督教的原罪说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这个理论表明,自然状态的个人由于赞成公民自由以进入社会状态从而放弃天然自由。它由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加以引申发展。对黑格尔来说,绝对理念的发展是使理念异化或外化为自然界,然后在更高阶段克服异化或使它们返回自身的过程。每个灌输都发展为它的对立面,这个对立面原先包含于这个范畴之中,这样,它便进入异化状态,通过调解而达到更高的统一。这个统一自身又进展到更进一步的异化。自然是绝对理念的异化。每个人都异化于社会实体,也异化于他的特殊自我,虽然他与普遍实体同一。异化和扬弃异化的过程相应于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费尔巴哈认为,上帝无非就是异化的人类自我。马克思主张,异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现象,它根源于工人与他们的劳动产品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些产品采取了商品、货币和资本的形式。对于马克思来说,异化只能以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得到克服。异化概念在本世纪获得广泛流传,主要是由于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搞的影响,该手稿写于1844年,出版于1932年。新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卢卡奇,使用这一概念来对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解释。存在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把异化作为现代社会的通病,而某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已在寻找说明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的理论根据。异化不仅在哲学中,而且也在其他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中得到讨论,以研究影响人类幸福的分裂、对抗或分化问题。 异化有各种形式,但是人类存在的自我异化已经引起了特别的注意。自我异化是指个人与他们的真实自我、他们的本性和他们的意识的分离。它是个人失去了个体的完整性、独立性,成为陌生于自我的一种状态。异化(2009-04-04 13:44:35) 转载标签: 宗教政治异己社会契约马克思德国杂谈分类:学习资料异化 (aIienation):哲学和社会学的概念。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异化达到最严重的程度。异化在一定历史阶段同对象化与物化有关。但是,异化不等于或归结于对象化与物化。对象化与物化作为人的社会活动,将与人类社会一起长存,而异化活动则是短时期的历史现象,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会分工的最终消灭,异化必将在社会历史上绝迹。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异化理论。异化现象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出现,但是把这种现象提到理论高度来认识,却是近代的事情。词源的考察表明,异化的德文词entfremdung是英文词alienation的翻译,而alienation又源于拉丁文alienatio。在神学和经院哲学中,拉丁文alienatio主要揭示两层意思:(a)指人在默祷中使精神脱离肉体,而与上帝合一;(b)指圣灵在肉体化时,由于顾全人性而使神性丧失以及罪人与上帝疏远。在中世纪文献中只是孕育着异化理论的萌芽。异化理论是在文艺复兴以来的近代西方哲学里逐渐形成起来的。首先接触异化实质的理论形态,是社会契约说。其中异化已被明确规定为一种损害个人权利的否定活动,即指权利的放弃或转让。荷兰法学家格劳修斯(15831645)是用拉丁文alienatio这个概念说明权利转让的第一个人。霍布斯和洛克虽然没有使用这个概念,但是他们用别的概念表达了与格劳修斯相同的思想。在卢梭的社会契约学说中,异化除表达上述思想外,还包含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卢梭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不能转让,除非在社会契约中放弃这种权利和自由,转让给代表他们的国家。卢梭的这种态度,表明了他要求个人权利和自由的意向。卢梭还揭露了人的社会活动及其产品变成异己东西的事实。他曾在爱弥儿中指出,文明使人腐败;背离自然使人堕落;人变成了自己制造物的奴隶等等。这样,他就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两重关系上,深化了异化概念的内涵。卢梭在异化思想上的推进,终于成为向德国古典哲学异化理论过渡的桥梁。“异化”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被提到哲学的高度,从而进一步扩展和加深了它的含义。马丁路德最先把希腊文圣经中表述异化思想的概念翻译成德文hat sich gesaussert(自身丧失)。从费希特到黑格尔,他们所使用的外化(entausserung)概念,是从马丁路德的翻译演化来的。虽然费希特还没有使用异化概念,但他经常从哲学高度通过外化这个概念揭示异化的重要含义。例如自我外化为非我,从而使原来与自我同一的东西变成异己的东西。诗人席勒通过批判劳动分工所带来的危害,相当深刻地揭示了异化的实质,他认为,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个别小部件上的人,本身也变成了部件。黑格尔的异化思想最初表现在对于基督教的“实证性”所作的批判中。他继费希特揭示人与自然的异化关系之后,通过思想异化的形式揭示了人与人的异化关系。他认为,所谓基督教的“实证性”,就是指人所制造的基督教变成了一种僵化的反过来压迫人的异己力量。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的异化理论达到高峰,异化成了说明自然、社会、历史等辩证发展的核心概念,成为在“自我意识”所体现的人类意识和社会发展整体中始终起重要作用的中介。黑格尔把存在的一切都归结为“自我意识”,把异化也归结为“自我意识”的异化。自我意识作为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在社会历史中作为“自我意识”环节的人异化为“绝对精神”。他认为,人和由人所组成的各种社会形态及其历史作为主体,在异化中不仅表现为“分裂为二”、“或树立对立面的双重化过程”,而且这种由主体所产生的对立物,对于主体是一种“压迫性的”、“吞食它的力量”,从而赋予异化概念不同于外化概念的深刻含义。但是,黑格尔在把异化作为发展中介的同时,往往也把对象化和对立面转化笼统地当作异化,把“自我意识”作为异化的前提和归结点,表现了他的异化理论的唯心主义历史局限性。在黑格尔之后,费尔巴哈力图从唯物主义观点阐述异化。但是,他只是说明了宗教的一个本质方面,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使人本身的力量变成了凌驾于人之上的超自然的神的力量。此外,对于黑格尔唯心主义异化理论所包含的许多深刻内容,他都无力加以扬弃。马克思的异化观。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在18421843年间所写的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等著作中,马克思尚停留在研究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异化问题的阶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异化劳动的观点,并以此作为自己异化观的出发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运用异化劳动观点,进一步揭示了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和前此社会的主要异化形式“私有制异化”,即作为国家形式的政治统治的异化以及劳动作为人的自身否定的社会活动的异化。从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在经济学手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科研部面试必 备:高级编辑职业面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门急诊医院感染考试题(附答案)
- 2025年创伤评分及处理流程试题(附答案)
- 环保岗位面试题目及应对策略
- 企业并购岗位面试实战问题及答案
- 幼儿园安吉游戏工作汇报
- 2025年中国色谱柱行业发展现状、运行格局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智研咨询)
- 医院胰岛素泵血糖管理
- 中职语文课程讲解
- 2025-2030中国坐姿矫正器行业消费需求与盈利前景预测报告
- 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培训
- Unit4 What's wrong with you?(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精通版英语五年级下册
- DBJ50-T-157-2022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现场从业人员配备标准
- 军训基本动作
- UL1278标准中文版-2018移动式、挂壁式或吊顶式电暖器UL中文版标准
- 养老机构医护服务管理制度
- 2024农户联保贷款合同范本
-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说课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医院制剂幻灯片课件
- 人教版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与答案解析(共五套)
- DB43-T 2927-2024 中医护理门诊建设与管理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