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禅意的形成及表现.doc_第1页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禅意的形成及表现.doc_第2页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禅意的形成及表现.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禅意的形成及表现唐朝时期,禅宗思想犹如一朵盛开的桃花,在中国大地上喷香传代,遍染神州。它不仅作为一种独立的教派与其他宗派分庭抗礼,传授宗法,而且还与美学相结合,形成禅宗美学。王维生活的时代,士大夫学佛,佛的风气很盛。他本人就是一个笃志学佛者。他凭借自己的学识精习各种佛理,广交各派僧众,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他对自然、社会的独特审美情趣,这种情趣表现在山水田园诗中的意蕴,就是一般人所说的禅味。王维生前就有“当代诗匠,又精禅理”的称誉。(王佑丞集笺注)。清人徐增说“縻洁精大雄氏之学,篇章字句皆合圣教。”(而菴诗话)。沈德潜在说时晬语中也有精辟的论断:“王佑丞诗不用禅语,时得禅理。”更直接道出了王维山水田园诗表现禅意的高妙之处。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深涧中。”“木未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诠妙。胡应麟的诗薮内编卷六云:“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正如称李白为诗仙,称杜甫为诗圣一样,王维有“诗佛”之称。一王维山水诗中有富于精妙的禅理,这与他的一生自觉笃志学佛和个人的生活经历有直接关系。王维的母亲就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在清施庄为寺表中说:“臣之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大照即神秀弟子普寂卒于开元二十七年。据此表所述,崔氏大约在王维八、九岁之时即已师事北宋高僧普寂,王维幼小的心灵便受到了家庭的熏陶。王维生活在佛学思想盛行的唐朝,当时世人有学佛的风气,这种风气在士大夫中更是流行。如北宋僧人神秀为朝廷迎至东都“时王公已下及京都士庶,闻风争来谒见,望尘拜服,日以万数”(旧唐书方丈传)。神秀弟子义福俗家弟子甚众,有名姓记载的各级朝官就有二十几人。王维在这种时尚风气的影响下,自然而然的学习佛理,结交僧人,从而受佛教的影响。从王维的诗文传可以看出,他对各种佛教典籍,如维摩诘经、法华经、华严经都是相当熟悉的。所以,王维所接受的佛教思想就呈现出不为某一宗派所囿的面貌。王维交往僧人也是不主一派的。他一生交往的僧人很多,仅其诗文中述及的就有二十八人。这些僧人既有南宋的,也有北宋的。其中南宋僧人有神会,瑗公二人。王维在天宝四载迁待御使时遇神会和尚。胡适辑神会和尚遗集神会语录第一卷记载:“待御使王维于南阳郡”;“在监湍驿中屈神会和尚及同寺慧澄禅师,语经数日。”同王维交往的北宋禅师有:“大智禅师义福,净觉禅师和道光禅师。”王维集中有过福禅师兰若一诗可以证明他与义福的交往,他还为净觉写了大唐安国寺故大德净觉禅师碑铭可见他们关系比较密切。关于与道光的交往他在大荐福寺大德禅师塔铭中也有自述“维十军座下,俯伏受教。”王维与其他派别的禅师也有交往。王维在精修佛理,广交僧人的过程中,逐渐接受了佛思想对他的影响,探索王维在佛教中接受的思想,可以用一个“空”字来概括。所谓“空”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虚幻不实的。佛教否定客观世界的真实性,为的是把他们所虚构的“涅槃”彼岸世界说成是真实的,引导人看破红尘,从幻想中找到安慰。王维在关于佛教的诗文中,谈得最多和最热的就是佛教的这种空理,如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并示学人二首其一云:“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诗中说,一旦滋生了微小的尘念,便忽然感到人命短促如朝露;如果用这种世俗的观念看世界,就会觉得我、人难于容身,止于有固然为“主”趋向空岂能舍充“宾”。这两句以宾主喻空有,意谓当非空非有,亦空亦有。接下“洗心”两句说,只是洗涤邪恶之心并不能从生死中解脱出来,在悟道的过程中还会迷路呢,言外之意是说:必须了悟“空”理,才能得到解脱, 佛教的空理对王维的世界观和人生态度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从佛教的空理出发,他看破红尘,厌弃现实社会,一生以空门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寻求心灵的平衡。“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酌酒与裴迪)。置身于李林甫、杨国忠相继专权的官场,王维内心是痛苦的。为了摆脱痛苦,诗人乞灵于佛教的“空理”“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指的也是用佛教的“空理”来自我安慰。从而得以保持心境的宁静。这对于他从容地投身大自然怀抱中去探寻美,不无帮助。除佛教的空理外,王维更多地接受了佛学中到处有净土的思想。大乘佛教,称佛所居住的地方为净土。这种思想可以说是王维处于黑暗官场,又能游戏山林,淡然生活的思想基础。维縻经佛国品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意谓只要内心觉悟,所居之地即是净土,不必到世间之外另建净土。王维一生都在实现着这种理论,他不与李、杨集团同流合污,又不离开他们;他遨游于山林之中,寄精神于空静,却又盘桓于官场,享受荣华富贵,他之所以能让这种矛盾的生活维持下去,就因为他在自己的精神中营造了一片“净土”。二王维的笃志学佛,也是与他的生活经历有着很大关系的。王维接触佛教,应该是很早的,但真正接受佛教思想,则大约始于开元十五年左右,这时诗人经历了第一次贬谪的苦闷,在偶然作六首其三云:“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忽乎五将行,宁俟岁云暮。爱染二句是说自己对佛教的信仰日益牢固,世俗的贪欲,爱欲已日渐淡薄。在王维可编年的诗文中,这首诗最早谈到诗人的佛教信仰。他正是作于王维第一次遭贬之后、仕途的失意,使王维产生了隐逸思想。开始向佛门中寻找解脱,不久便隐居济上。他的倾心佛教与这种思想的滋生有密切关系。开元十七年,王维回长安开始从荐福寺道光禅师学顿佛教,更加身体力行地去学佛,接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天宝年间,王维一直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身在朝廷,心在山野。在蓝田辋川置了别业,经常游戏其中。积雨辋川庄作云:“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黎拾遗昕裴秀木迪见过秋雨对雨作云:“寒灯坐高馆,秋雨闻疏钟。白法调狂象,玄言向老龙。何人顾蓬径,空愧求羊踪。”这些诗说明王维在隐居辋川的时候,常奉佛持斋,习静修禅,用佛法调节自己,驱除内心的“妄念”。安史之乱爆发后,王维被浮,安禄山迫以为署。唐军收复两京后,王维因曾赋凝碧诗,是时其弟缙官位已显,请消己职以赎兄罪,肃宗遂宥之。这以后王维对佛教的信仰更深了。安史之乱前他的崇佛主要表现在修习和接受佛教义理方面,而这一时期。除仍继续这一方面追求以外又搞了修功德的迷信活动,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从王维一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他倾向于佛教并不完全上被动的,实际上有着深刻的主观原因,是他世界观及其生活道路导致的心然。三从王维一生精心研习各种佛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去实践佛教的理论。佛学思想深深的影响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态度,同时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他在体验社会、人生和自然时,总表现出一种参禅的思维方式和佛门对空幻和净虚境界的追求的理想。他的山水田园诗所表现出来的意蕴和禅意,正是他一生佛学的最好体现。禅作为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在肯定主观心性上与诗是相通的。参禅的思维方式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一种生活体验,心性的体察。王维在佛教义理中接受了空净的思想,运用了参禅的追求静虚,泯灭俗欲的方式体察现实生活,摒绝俗念不为尘世所撄,这种无欲无利的思想状态,在投身大自然的怀抱时就能以审美的态度去观赏大自然的美。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说“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不以此急之物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在这段话里有着这样三层意思:其一:山水中蕴涵有“深趣”,所谓深趣,就是与人的主观情况冥合为一的自然美;其二,这种“深趣”,获得乃是一种不急之务的观赏,即要观赏者脱离功利之欲方可得之;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便要求观赏者“天机清妙”,所谓的“天机清妙”就是要观赏者有一颗不为世俗之事困扰的宁静淡泊的心,这样才能获得审美的观赏态度,才能领略到大自然的深趣。在这里王维从审美态度说到审美的实现,特别强调了观赏者的“天机清妙”,足见他对自然美有着自己独特的体认方式。这种体认方式是和参禅的去功利,泯欲念的直觉感悟相一致。 这种对自然的审美态度,使他获得了文艺心理学上称之为“虚静”的创作心理状态。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的禅意就表现为在参禅的思维指导下,对寂静清幽境界的追求。综上所述,王维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和主观的原因,使他多方面接受了佛教义理,受到佛教空静等观念的影响,形成了以空静为美的审美趣情和弃欲摒俗的思维方式。他正是用这种禅家的悟的思维方式体验生活,体味自然,于个人心境的体察中,达到摒弃心状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是王维山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