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剪纸艺术在动画中的运用以陕西剪纸为例.docx_第1页
浅析剪纸艺术在动画中的运用以陕西剪纸为例.docx_第2页
浅析剪纸艺术在动画中的运用以陕西剪纸为例.docx_第3页
浅析剪纸艺术在动画中的运用以陕西剪纸为例.docx_第4页
浅析剪纸艺术在动画中的运用以陕西剪纸为例.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剪纸艺术在动画中的发展与运用一一以陕北剪纸艺术为例摘要:中国剪纸所塑造的空间和形象通常不强调写实的结构和景物,而强调的是作者对各种视觉要素的概括。可以说,中国简史是一种意向表达的艺术,他将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东西乱系在一起,提取他们的特殊寓意,以构造出一种全新的意境。剪纸是一种创造艺术,它不是简单的对客观事物进行重现,是剪纸的创作者把对真是生活的体验,对自然的认识,用一种质朴的、原始的结构方法表现。作为中国母体艺术的剪纸,是现代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要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和理念对剪纸重新认识后再加以创作,以保持这门古老艺术的常青。在现实生活中,从民间剪纸艺术中寻找元素,加以审视与观察,再进行有意义的创造,丰富剪纸艺术的内涵与发展。关键词:动画 剪纸艺术 陕西剪纸艺术 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的一种。全国各地民间都有不同风格的剪纸作品。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既有金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逐步发展,在节日中,用色纸裁剪成各种各样的花草、动物或者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窗花)、贴在门楣上(门签)、贴在墙上(墙花),以此作为装饰,也有作为礼品的装饰或刺绣花样。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式各样的图案,也有职业艺人用特制的刻刀刻制。民间剪纸是一门乡土艺术,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是中国民间流行的一种历史悠久的镂空艺术。剪纸在中国拥有图特的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传承,由于它的工具材料简便普及,技法易于掌握,有着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这一艺术形式从古到今,几乎遍及我国的城镇乡村,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新中国成立后,剪纸艺术的发展与普及十分迅速。它数量之大,花样之多,基础之深是任何历史时期都无法企及的。剪纸艺术门家吸收传统纹样,赋予剪纸艺术以新的内容,逐渐形成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存的新剪纸艺术。而中国动画的振兴与崛起的必由之路是发展民族动画,民族动画从艺术形式来看,是最具有中国特色和代表性的动画则是剪纸动画。剪纸动画是民族动画的重要的样式,是民间剪纸艺术与动画的结合,借鉴了民族剪纸艺术,是最富有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动画片。万古蟾在其自述中曾经谈到:“剪纸片令我满意的是它浓郁的民族风格。我国早期动画片是我和兄弟们在国外片的启发下研制的。许多年后,还或多或少地带有外国片的印象。剪纸片则不同。它根植与民间艺术,一开始就显示出鲜明的的民族风格,使我国的美术电影艺术在民族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1985年,第一部由中国生产剪纸动画诞生了猪八戒吃西瓜,影片色彩明快,造型具有民间剪纸风格,不仅使观众耳目一新,还为中国美术影片增添了一个新片种。随后,狐狸送葡萄、济公斗蟋蟀、鱼童、金色的海螺、人参娃娃也相继诞生。这是中国国产剪纸动画的初级发展阶段,这些动画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感染力,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到了文革时期,中国美术电影制片厂一共生产了七部剪纸动画作品,如东海小哨兵、长在屋里竹笋等。其中,金色的大雁由于受当时激进思想运用夸大形式塑造少年英雄形象,结果适得其反。长在屋里竹笋则是中国第一步水墨剪纸动画,把中国山水画运用到剪纸片的制片工艺上,创造了水墨剪纸片,丰富了美术片样式。 1977年至1995年,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极大地调动了中国美术电影制片厂创作生产的积极性,摄制剪纸片77部计117本,其中系列剪纸片3部38本。如葫芦兄弟、狐狸打猎人、猴子捞月、刺猬背西瓜、丁丁战猴王、南郭先生、鹬蚌相争、小八戒等。例如猴子捞月1981年12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根据民间流传的“水中捞月一场空”的寓言改编。导演针对幼儿童观赏的心理特点,采用“简单、明快、生动、有趣”的样式格调和具有中国民间水墨拉毛的猴子造型,使影片增添了强烈的儿童情趣。该影片1982年8月获加拿大第六届渥太华国际动画电影节儿童片一等奖,1987年5月获保加利亚第四届卡布洛澳国际喜剧电影最佳短片奖。 (剪纸的文化内涵:)剪纸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中最普遍、最根源、最具有文化特征的的民间艺术之一。它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从原始至今的文化积淀。剪纸之所以能够在漫长的历史中演进,而不失其纯净和清新的特制,是因为它与中国本土稳固的结合和文化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自身存在过程中不断变革自然的选择方式,从而它的价值已远远超过了民间美术本身,是民族文化的凝聚和结晶。民间剪纸中蕴含着极为古老的图腾文化和中国本源哲学,在文化叙事上一方面表现出丰富的农耕主题,在表现现实事物中又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其他民族艺术一样,民间剪纸受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创作理念、艺术表达形式以及剪刻技法上也很自然的展现出传统文化的特制。民间剪纸产生于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分开的时代,它基于中华民族传统的宇宙观、世界观、方法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通过地域性文化的存在、发展、相互交融而进行的。因此民间文化的气质风格受地域性的制约和影响。中国民间剪纸分为单纯、浑厚、粗狂的北方风格和玲珑、秀丽、明快的南方风格。北方以黄土高原、中原部分为典型。这些地区处于干旱地带,人们往往贴红挂彩来求生祈福。由于北方民族性格豪迈也使北方地区创作的作品呈现出质朴、粗狂的特色。南方也江浙平原、岭南地区、云贵山区为典型,它们地处潮湿地带,它们的剪纸艺术作品往往为刺绣花样,或印染的花型,因为剪纸在手工艺品制作商要精细的多,讲究的多,作品手法呈现出典型的精致,体现出南方地区所具备的人杰地灵,文化悠久的人文景象。陕北剪纸的主要展示载体是窑洞的窗户格子,所以剪纸在陕北又名“窗花”。陕北剪纸与陕北地域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陕北地处黄河流域以及中华始祖发源地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呈现黄土丘陵沟壑风貌,沟谷成形,平地甚少。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地域成一方性情。陕北地区的人文风貌也很有特点,性格豪放,崇尚气力,好武斗。这样的性格也造就了陕北人淳朴、粗狂明朗、随意奔放的风格历史上陕北经历过3个文化高潮:1以仰韶文化和庙底沟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高潮;2以东汉画像石为代表的汉代文化高潮;3以北宋石窟艺术为代表的宋代文化高潮。明代中叶后,由于天才人祸形成历史上的交通闭塞和文化闭塞,很少受到封建社会没落时期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文化污染,较完整的保存了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的汉代文化。闭塞的环境保留了文化,也保留的艺术。同时也发展了文化,发展了艺术。特别是民间剪纸这种形式的民间艺术,更是保留了最原始、朴素、精美的艺术形态。同时,陕北文化又是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民族文化向北发展,和以阴山岩画为代表的北方民族文化向南发展的文化相融合。经过历代的民族文化融合,陕北民间美术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体系和造型体系。它不仅保存了丰富的古代历史文化传统和民俗,而且比较完整的保存和发展了自己的民间艺术风格和完整的艺术造型体系。陕北剪纸有着自己特定的风格和表现方式,体现出黄土地上身后的文化底蕴,它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而存在着,反映出老百姓生活层次。剪纸艺术是民间艺人天性的反映,它是随心随性铰剪而成的,没有先画出的轮廓,是剪刀直接在纸上游走而产生的形,一幅剪纸在艺人心中也是自身感情的传达。剪纸艺术注重表现抒发情感和理想的意念。自然是大天地,人是小天地,大天地与小天地是和谐统一的。人感情的表达以及走向和互动作用的规律,也是与自然界和谐统一的。人的感情是丰富多彩的,共享喜悦之情、倾诉怨愤之情等都是人们经常需要的。在许多作品中都是人与自然界的景物、动物有机的结合,反映出作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在不受功利标准的束缚,超越了伦理规范制约的意境中。民间艺人大胆的把他们的感情表现在他们的作品之中,把不曾看见过的天堂仙境抽象成龙门、月宫瑶池等,把不曾存在的龙凤、神鬼兑现成神奇可见的艺术形象。没有感情的艺术不是真正的艺术,感情是要自然流露的,而不是矫揉造作的,人们的感情大致分为:喜、怒、忧、悲、惊。再加上中国传统“五行”,可分为:喜属火、忧属土、悲属金、怒属木、惊属水。因此民间剪纸用这种特殊的手法和手段来体现作品对象的感情。喜属火,火是向外发散的,在图形占有面积上,向外发散占有面积最大的是圆形。所以民间剪纸常用圆形以及向外发散的线条来表达喜悦的心情,总体造型是圆形,剪的速度均匀、流畅、光滑、圆润;怒属木,木性升发,其气上升,在自然界中数目向上生长,有向阳、向上的趋势,在民间剪纸中,为表达怒的情绪常使用向上较尖锐的直线来表达,线条直接迅速、笔直向上,拐弯处生硬不流畅,直来直去,干脆利索;忧属土,土的属性是集结收敛,同时是万物之田,承接收纳的属性,因此在民间剪纸中,凡纠结在一起、缠绕在一起的线条结构都可以表达忧思,所以剪时最不流畅,很少有一剪到低的线条,线条多细长、柔软;悲属金,在人的身体里,肺属金,主一身之力,金也有顺从、服从之意,如果伤心过度自然就失去了魄力,在剪纸中相对较慢,从上到下越来越细,悲情的人物一定要瘦弱无力,力不能支,可弯腰驼背、细腰、低头。(造型特点:)民间剪纸追求事物的天真天性,朴素的观察世界,表现自己的审美观,因此剪纸的思维能够打破客观的束缚,纵横驰骋于宇宙全方位的空间,用以表达事物的各个层次、角度和瞬间。民间剪纸作品是基于人们的劳动感受、直觉、印象和想象力而完成的。因此在造型上不约而同的反映出依赖人类意识的思维认识基础,如空间方位表述上的自我中心观,在物象表现上追求主观的真实,情节叙述上的四维空间表现,物人合一、物物相换的稚拙的表现手法。这些都体现出了创作者在内心具有的人类普遍视觉心理,民间剪纸艺术多具有构图完整追求全面、造型夸张追求美观、内容表现追求吉祥的特点。民间剪纸造型的独特魅力首先在于与众不同的构图方法,剪纸的构图方法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1. 平面化取物的构图方法平面化取物的构图方法是民间剪纸艺术所特有的一种表现手法,在一幅完整的剪纸作品中的所有形象的塑造都只能共同存在于一个特定形制的可视平面范围内。它的基本要素是线条和面快。基本语言符号是装饰化的点、线、面。与绘画等其他门类艺术不同,剪纸所用的工具限制了外在的形式,剪出的造型只是平面、镂空、透雕的,并且很多剪纸作品是单色的。因此不容易表现出层次复杂的画面及丰富的光影效果和物象的体积关系,因此决定了剪纸创作要在构图上扬长避短。在民间剪纸中通常都会把三维立体的图像转化成二维平面的图像,通过对元素的大胆取舍,删繁就简,使画面的重点突出、黑白关系明确、虚实对比强烈,从而增加作品的表现力。民间剪纸的构图形式完全摒弃了焦点透视的绘画概念,不但打破了时间、空间、比例关系的限制,而且还彻底离开了自然景物的特定位置,用形象的主次、对称、均衡的形式法则统一的画面。2 组合式构图方法 组合式构图方法多用于剪纸窗花,是指一幅剪纸作品被分为若干部分,组合而成完整的作品的一种特殊形式。在陕西部分地区还有一种叫“窗越”的剪纸构图方式,是组合式剪纸构图的一个典型代表。民间剪纸源于生活,这些艺人把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与渴望用这种特殊的形式来表达,剪纸艺术是一种内心情感的表达,因此剪纸艺术重在表现神似,而不是表现形式。同时,受剪纸艺术限制于平面,不能采用完全的写实手法,只能采用突出表现对象特真轮廓的手法。普通绘画艺术的造型手段主要有三种:写实、写意、及审美装饰。中国民间剪纸融合了这三种造型手段,并赋予其特有的民间审美思想,在平面视觉艺术中独具匠心。1. 夸张变形的造型手段民间剪纸造型的夸张,主要是指对繁杂内容条理化、规范化的过程,而不只是单纯的对自然可观的描摹。因此,剪纸中的形象要比原型更突出,更引人注目。民间剪纸的夸张在突出形象特征的同时也要达到装饰美的目的。这种造型手段在剪纸中最为常见。民间剪纸的创作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和抓住所要表现对象特征的同时,对被表现对象的整体形态和创作中所用的线条也要进行整理归纳,要求能达到简洁传神的效果,民间剪纸的夸张与变形,在要体现被表现对象主要特征同时也要起到装饰的目的。夸张是在省略的基础上强调对象的特征,对物象最特殊的部分作扩大、缩小、伸长、加粗、变形等,使形象更具有艺术特征与价值魅力。2. 意象化写实的造型手段“意象”一词出自中国古典美学,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易传,我国文学理论中“意象”的意思是:意是思想观念,象是事物形象,意象是超越了主客观存在的另一种存在。它具有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对立统一的因素,是意与象的有机结合。是感觉与情感的具体表现。剪纸作为中国民间美术中极具代表性的艺术门类,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审美思想直接继承与原始艺术的特征,是民俗思想与传统的载体。剪纸艺术家通过意象化的造型手段,随心所欲、酣畅淋漓的讲述生命的故事,从而传达美好的意愿。民间艺人往往能自己根据想象创造出来的奇怪的超然物象来,如龙、凤等。这种有一定寓意的吉祥物象反映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乞求和期盼,也能与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产生一种共鸣。陕北剪纸的剪法:1. 直接剪法:直接剪法,就是想起什么就拿剪刀剪,剪下的多数是家禽小动物,明快简单,活灵活现。直接剪法强调剪刀应用技术和折叠纸的技术,强调塑造形象的能力,在折法上,主要继承前辈传承下来的技术。直接剪法不受大样的约束,有比较强的个性风格。2. 先画样再剪法:自己用笔画好大样,再用剪刀剪。这种剪纸非常复杂精美,需要花费极大的功夫和耐心。3. 熏样剪法:陕北旧时点煤油灯照明,煤油灯冒黑烟,陕北妇女就利用黑烟来熏剪纸样子。“熏样”就跟今天的复印一样,为保存原作不至失散,把心剪出来的窗花蘸水贴在白纸上,而后放在油灯上,用火焰上升的浓烟熏,熏好后剥下花样,那张白纸就显现出原作的样子来,而后用剪子分块剪下,衬上数层红纸,用搓好的纸捻子订好,然后照白底花样剪下即可。陕西剪纸的表现主题及功能:1. 驱邪禳灾主题驱邪禳灾主题是陕北剪纸表现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地习俗浓烈,崇重道教。陕北人好敬神,没有家祠堂,但有固定的祭祀宗教的日子。在陕北无一村无庙,无一村不祭祀神。如动土祭土神,修宅子看风水、请阴阳,看病请巫师等。而剪纸在这些活动中扮有重要角色。在陕西迷巫术中,有一种“送病娃娃”的剪纸。这类剪纸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民间常认为有灵气,对其毕恭毕敬,期望他赶走病魔。这一类主题显示出陕西老百姓对理想生活环境的向往。人们渴望、乞求和平,亲睦、健康。2. 繁衍祈子主题:这些主题是对阴阳哲学和生殖繁衍的崇拜,生命的繁衍成为人们人生活动的主脉。能否生子继嗣是陕北家族和个体是否具有生存价值和意义的重要体现。“抓髻娃娃”的剪纸就是最典型的例子。3. 民俗节日主题:陕北人自古重视民俗节日活动,这与陕北地区浓厚的农耕文化有关。陕北的农业生产活动一直不甚发达,始终不能为老百姓日常所需的足够物质条件。人们在农业上费尽心思,以祈农业生产顺顺利利,有个好收成。因此陕北人注重习俗节气,他们虔诚无比,每年都会把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习俗节日庆典中。如立春剪“春牛”,告诫农民春耕不等人,提醒他们及时务农。动画作为一种艺术文化类型,是文化信息的大众传播媒介,是集美术、电影于一体的独特影片形式。作为一门叙事性和造型性相融合的艺术,无论是二维动画还是三维动画,最重要的是影片的空间造型设计个角色造型设计以及造型语言设计。在现代动画中,有许多的表现手法都是从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中移民而来的。动画是一种综合艺术门类,是工业社会人类寻求精神解脱的产物,它集合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动画创作的概念不是能用简单的定义就可以很准确地表达出来的,是从动画创作的过程中体验出来的。它通过把人、物的表情、动作、变化等分段画成许多画幅,再用摄影机连续拍摄成一系列画面,给视觉造成连续变化的图画。它的基本原理与电影、电视一样,都是视觉原理。动画不在于使用的材质或创作的方式,而是作品是否符合动画的本质。时至今日,动画媒体已经包含了各种形式,但不论何种形式,它们具体有一些共同点:其影像是以电影胶片、录像带或数字信息的方式逐格记录的;另外,影像的“动作”是被创造出来的幻觉,而不是原本就存在的。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动画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如何适应时代的变化与需要,发展反映中国传统文化,民族形象的动画,对动画事业的发展与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兰花花动画在研究陕北剪纸造型的基础上提出的造型设计方案,结合现在媒体技术与表现手段完成的,即表现出民族特征又符合时代特征。形象塑造是艺术创作的共同特点,无论什么艺术都离不开形象的塑造,都具有与其他艺术形式相对应的造型特点。动画设计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动画造型的设计,一部动画作品的灵魂就是动画角色形象,优秀的动画角色凭借奇特、夸张的造型取得各个年龄层次人们的喜爱,从而构成巨大的商业价值。一部影片的成功必须是角色塑造的成功,造型生动有趣、性格独特的动画角色能够牢牢的记在我们心中。造型设计与其他美术元素共同支撑着整个影片的风格并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同题材的动画作品有着不同的风格,角色的塑造方式也是艺术风格的体现。兰花花以“兰花花”为故事背景,以陕北造型的剪纸特点为角色创作的依据,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将传统的造型元素与现代动画造型理念相结合,创造既有传统特征又符合时代特征。兰花花的故事是以陕北民间传说为故事背景,在其创造设计中反映陕北剪纸文化的内涵,更能体现兰花花的民族特色及民族文化。陕北剪纸原始艺术人物造型,大多都是正面或者侧面的造型,或者是两面人四面人造型,这种造型观念与我国原始人物雕刻、商代青铜器、动物纹样、汉代画像石与现代民间艺术一脉相承,直接表现了秦汉文化的纹饰特点。至于为什么人物不剪半侧面的,一般劳动妇女都认为“不完整不好看”。因此兰花花的人物造型设计也是以正面跟侧面为主,体现出原始审美观念与表现方法。陕北剪纸从内容到形式都与其他地域的风格不同。由于手黄土高坡的文化影响,它的功能上以自我欣赏和美化自我环境为主。表现手法上简练,它不仅有粗狂朴质的山野之气、神秘诡异的原始之气,更蕴含着躁动和阴阳规律的阴阳之气。陕北剪纸艺术风格粗狂质朴、气势流动、大气磅礴,风格质朴、庄重、简练、生动,大胆夸张、大胆取舍、具象描绘、抽象变形,表现出很深的文化含蕴。继承了原始社会仰韶文化彩陶到汉画像石、画像砖以及汉唐刻石上升时期艺术特有的民族精神。另外,陕北剪纸的造型极其概括,强调意向追求浪漫情趣的玲珑剔透艺术。兰花花的造型设计真是正是基于这种风格,将人物形象纯化、简练化,体现出陕北剪纸意境概括的大气。对于动画造型而言,最基本的特点就是简洁化。纯化是更高层次的简化,也就是最简洁的造型语言,来表现丰富的内涵,兰花花的造型设计中的各种场景、人物形态,都是注重大轮廓的简化造型,有的甚至直接利用剪影的方式,只有轮廓的表现。比如兰花花的迎亲队伍,除主体的轿子外,整个队伍的人物全部使用剪影的方式表现,只有大的轮廓。这种表现方式更能突出主体兰花花,也体现了陕北人物大气的表现风格,同时也反映了陕北剪纸的地域性特征。在陕北剪纸中体现天性,就是剪纸作品注重于抒发情感和理想的章念,将人的感情与自然融为一体。在兰花花的设计中有很多场景都是基于这个理念的。比如窑洞的设计,将窑洞融入自然的山川,来衬托和谐安详的生活景象,也体现出故事初,兰花花的生活和谐的景象。同样是窑洞的设计,后者反映很大,形成的鲜明的对比。兰花花中任务的喜怒也通过剪纸表现了出来,在兰花花与杨五娃相恋的情节中,整个构图饱满圆润,造型光滑流畅,花草都呈现出喜气洋洋。当杨五娃要离去事,在表现兰花花悲愤的心里时,人物造型垂头丧气,力不能支,软弱无力,表现了主人公悲痛欲绝的心理。当兰花花得知馒头有毒时,周围的环境混乱复杂,为了表现人物当时又惊又急的心理。在兰花花造型设计中,在主题与客体的关系处理上,体现了陕北剪纸夸张的表现形式,角色的设计更多的侧重于主观精神的体现、情感的表达、意趣的抒发。兰花花不仅有逼真的外表,还有对客观物象的精神实质的把握。作者对主要人物兰花花与杨五娃的设计并不重视其外形的相似,更注重于神态的把握。将五官简化处理,将眼睛夸大用来表现人物神情,同时通过对周围景物的处理以及运用图案暗喻,来传达人物心理活动。如兰花花与杨五娃相恋过程中,景物花草、树木、河里的鱼等都通过一种程式化的表达语言,体现吉祥的寓意,再如兰花花家窑洞前挂着大大的辣椒,门口的斗鸡,也体现出追求吉祥的主题。兰花花中故事情节的表达,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了陕北剪纸的图形语义来反映故事发展中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场景内涵。比如表现兰花花和杨五娃在故事初期浪漫的恋爱,在镜头中并没有出现这两个人物,而是通过河里的鲤鱼在莲花中穿梭的场面来表现陕北剪纸“鱼戏莲”的主题,并通过“鱼戏莲”所反映的婚爱语义来体现兰花花与杨五娃纯洁又质朴的感情。再比如兰花花家窑洞门口的鸡,也反映了陕北剪纸的程序化语言。鸡在陕北剪纸种象征着生命,像抱鸡娃娃、金鸡探莲等剪纸,都是反映生命繁衍的主题。在兰花花家门口的斗鸡场面,同样反映了生命的繁荣昌盛,也暗喻了兰花花的青春生命,对生命的渴望,更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