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试卷.doc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试卷.doc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试卷.doc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试卷.doc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试卷.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试卷班级: 姓名: 得分 一、知识积累(选择题每题2分,有14分;默写题每空1分,有5分。共19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惘然(wng)嗤笑(ch)阴晦(hu) B恣睢(z su) 胆怯(qi) 给予(j) C狗吠(fe) 戳穿(cu)妒忌(d j) D诧异(ch) 过瘾(yn)拮据(ji)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鄙夷 隔膜 撅断 朦胧 B.恣睢 跌落 皱痕 煞白 C. 潺潺 瑟索 栈桥 萧索 D.一缕 阔悼 打拱 嚼着3下列词语中解释加点字有误的一项是( ) A大事渲染(作) 相时而动(看、观察) B.狼狈不堪(不能忍受) 缄默(封口) C莫名其妙(没有人) 与日俱增(一起) D弄性尚气(注重) 动辄(就)4下列对人物的描写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神态描写) B.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心理描写) C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肖像描写) D.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动 作描写)5.下列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故乡彷徨 B曹文轩孤独之旅一一草房子 C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一羊脂球D黄蓓佳一一心声儿童时代6.与下面的文字衔接起来最为连贯的一个句子是( )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敢出门, 。 A但父亲终于带走了他。 B但他父亲终于把他带走了。C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D.但他终于随他父亲走了。7下面短语在结构和意义方面没有不同理解的一项是( )。(指一个短语有两种意思) 教育杂志 学习文件 进口商品 我要炒菜 实现理想 A. B C D 8.默写古诗词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的赋予哲理的词句是“ , , 。”出自杜甫诗春夜喜雨,常被后人用来比喻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教育人的诗句是:“ , 。”二、阅读理解(51分) 其中(一)11分,(二)14分,(三)8分,(四)18分(一)丑女效颦(10分)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注释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颦(pn):皱眉头。里:乡里。古时居民聚居的地方,相传二十五家为一里。坚:紧紧地。挈(qi):携。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挈妻子而去之走()()10.将“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译成现代汉语。(2分)答:11.选出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例句中“而”的用法一致的一项( )(2分) 例句: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A.默而识之B.敏而好学C.人不知而不愠D.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12.运用“东施效颦”这一词语造句。(2分)答:13.富人、穷人对丑人避而不见的原因是什么?(2分)(二) (14分)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14文中的“他”是指 ;(填具体人物形象,不是选择题)“我”是指 。(本空是选择题)(共2分) A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B作者鲁迅 C小说情节的串讲人15分析下列外貌描写蕴含的深刻含义。(4分)(1)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 (2)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3)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 (4)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16选文从几个方面描写中年闰土的形象?这些肖像描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分,第一问2分) 17此段运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分) 18曾经充满朝气的闰土,中年却活得这样麻木、悲惨。是什么根本原因造成的呢?(3分) (三)玫瑰树根(8分)地下同地上一样,有生命,有一群懂得爱和憎的生物。那里有黢(q,黑)黑的的蠕虫,黑色绳索似的植物根,颤动的亚麻纤维似的地下水的细流。 据说还有别的:身体比晚香玉高不了多少的土地神,满脸胡子,弯腰曲背。 有一天,细流遇到玫瑰树根,说了下面的一番话: “树根邻居,像你这么丑的,我从来没见过呢。谁见了你都会说,准是一头猴子把它的长尾巴插在地里,扔下不管,径自走了。看来你想模仿蚯蚓,但是没有学会它优美圆润的动作,只学会了喝我的蓝色汁液。我一碰上你,就被你喝掉一半。丑八怪,你说,你这是干什么?” 卑贱的树根说: “不错,细流兄弟,在你眼里我当然没有模样。长期和泥土接触,使我浑身灰褐;过度劳累,使我变了形,正如变形的工人胳臂一样。我替我身体见到阳光的延伸部分干活。我从你那里吸取了汁液,就是输送给她的,让她新鲜娇艳;你离开以后,我就到远处去寻觅维持生命的汁液。细流兄弟,总有一天,你会到太阳照耀的地方。那时候,你去看看我在阳光下的部分是多么美丽。” 细流并不相信,但是出于谨慎,没有作声,暗忖道,等着瞧吧。 当他颤动的身驱逐渐长大,到了亮光下时,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寻找树根说的延伸部分。 天啊!他看到了什么呀。 到处是一派明媚的春光,树根扎下去的地方,一株玫瑰把土地装点得分外美丽。 沉甸甸的花朵挂在枝条上,在空气中散发着甜香和一种幽秘的魅力。 成渠的流水沉思地流过鲜花盛开的草地: “天啊,想不到丑陋的树根竟然延伸出美丽!”19。读第三段,若将加点的“据说”两字删去,与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2分) 20.后来,当细流看到美丽的玫瑰树,闻到甜香的玫瑰花味时,他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用文中原句回答)。(1分) 21.下面的说法与这篇短文所抒发的情感相符的一项是( )(2分) A细流在故事中充当了一个反面角色,人们在对树根表示敬意的同时,对细流充满了厌恶之情。 B树根有那样的顽强精神,应该到地面上来,更充分地显示他存在的价值。 C这些枯黄笨拙的树根,在这黑暗和腐朽的环境中,支持着地面上的生命之美,那正是他们的骄傲。 D树根为树枝为花朵供应了充足的水分,固然可敬,但也实在太可惜了他的一生。22.这篇文章揭示的主题是什么?(3分) (四) 99分的苦恼(18分)我历尽坎坷,中年才得一女。望着她那越来越像我的小尖鼻子和玲珑的小嘴,我的心头洋溢着得意和欢快。她妈认为孩子比我漂亮,比我聪明,比我有更好的气质,将来会比我更有出息,至于和院子里那些同龄孩子相比,她妈更是自豪,认为没有一个能和她并驾齐驱的。 在这种情感氛围中,我们对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这期望几乎成为信仰。可是,等女儿入了小学,一年年往上升,这种信仰却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打击。最关键的是考试成绩,虽然孩子每次考试都在90分以上,但总不能使她妈满意。在她看来,我们的孩子应该门门都100分才顺理成章,人家的孩子都能考到96、97分,她感到不可理解。孩子每次拿到94、95分回来,她脸上都没有笑容。有时孩子失误,只拿到80几分,于是就有(甲)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 每当这时,首当其冲的是孩子,平时各式各样的小毛病,甚至不是毛病的小事都被她妈拿出来数落一番。这时孩子默默垂泪,可怜巴巴地看着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相救。可是妻子也在看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为她找出更多责备孩子的理由。 夹在两种目光中的我只好装傻。 孩子自然无可奈何,但她妈对孩子的数落却有了发展。原来用的是第二人称单数,“你总是”如何如何不听话,不久就变成“你们总是”如何如何,最后干脆成了“你们两个人”如何如何。这时,我如果分辨两句,其结果“你们”会立即变成“你”。孩子解放了,批判的矛头便立刻转移到我头上,指责我懒散,不爱整洁,待人大大咧咧,买东西又贵又次,等等。怎么办呢?我想最关键的还是要切实有效地帮助孩子提高成绩,于是,我开始亲自辅导孩子作业。 皇天不负苦心人,不久后的一天,孩子放学回家,老远就喊着(乙)进门来了:“爸爸!”我知道这肯定是好消息。 果然带回来一个99分。 我大喜。待她妈下班回来,我努努嘴示意孩子把试卷奉上。 我看到妻子脸上一丝微笑还没来得及闪烁就消失了。她往椅子上一瘫:“我就是弄不明白,你为什么就拿不下这最后1分!” 我大为震惊,本想顸回去:“你上小学考过几个100分?我看连90分都难得。”但是我知道,这样意气用事是绝对愚蠢的,只能破坏孩子成绩提高所带来的良好气氛。这时我想起有种幽默理论说,幽默的要义是缓解冲突,把自己的进攻变成对方的顿悟甚至享受。 我灵机一动,叹了一口气说:“都是我不好。” 妻子奇怪了:“平时骄傲得不得了,这回怎么谦虚起来了?”我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不是她不努力,而是她的脑子不好,天生的笨。”妻子有点不解,我继续说:“天生的笨,是遗传的原因。这有两个可能。第一个是你笨。”“这不可能。”“那就是第二个可能:我笨。”“我看这样说,还比较恰当。”“但是,这也并不能怪我。想当年,你找对象,满园里拣瓜,拣花了眼;拣了半天,拣了个傻瓜。你不怪自己,还要怪她。”女儿捂着嘴巴笑了。她妈也忍不住笑了。2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A“暴风骤雨”的“骤”,注音: ; B“一瘫”的“瘫”,注音: 24.结合原文,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2分) A“坎坷”: ;B“顿悟”: 。25理清文章思路,把下面各部分内容的话语的字母,分别填人相应的括号内。(2分)A妈妈不满意孩子的考试成绩。 B父母对女儿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C矛盾暂时得到化解。 D99分所引起的风波。 起因 发展 高潮 结果( ) ( ) ( ) ( )26文中开头画横线句子一连用了五个“比”字,目的是突出 。(2分)27文章(甲)(乙)两处有空缺,请分别在下面括号内恰当的词语上划横线。(2分)A于是就有(甲) (引发 引起 发生)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B老远就喊着(乙) (走 冲 迈)进门来了。 2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形象地写出了她妈当时的心理变化,开始是 ,继而是 ,接下来有一个很能体现后一种心态的动词是 。(3分)29面对99分,全家人都陷入了苦恼之中。他们各自苦恼的是什么?分别用不超过15个字来简要回答。(3分)孩子苦恼的是: 妈妈苦恼的是: “我”苦恼的是: 30下面对本文结尾含义和作用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A矛盾得到彻底解决,全家皆大欢喜。B矛盾未彻底解决,“笑”的背后仍苦恼。C语言幽默风趣,让人发出苦涩的笑。D言尽而意未尽,留有让人思考的余地。三、表达交流(30分)生活是七色板,其中蕴含着追梦的艰辛,成功的喜悦,挫折的苦痛,孤独的寂寞此时,你手看周围甜蜜的微笑,听听身旁温馨的话语。请以“生活需要 ”为题,写一篇文章。提示与要求:1在题目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如互助、欢乐、掌声、阳光、理智、感动)使题目完整,并将题目抄写在正文第一行。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3文中若需出现校名、人名,可用化名代替。4.自备作文纸。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一、1C 2D 3B 4D 5A 6C 7A 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二、9.以为美(或觉得美)离开跑10.那个丑女子只知道西施皱着眉头的样子很美,却不知道西施皱眉头美的原因。11.C12.邯郸学步生搬硬套生吞活剥等略13.丑人皱眉更加丑了。(二)14中年闰土 A 15(1)说明中年闰土饱经忧患。(2)生活艰辛。 (3)生活贫寒。(4)用比喻修辞写出劳动艰辛。 16从身材、脸色、眼睛、衣着、手五个方面描写中年闰土形象。肖像描写是要表现闰土生活困苦,劳动艰辛。 17采用对比的写法。写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判若两人,在痛苦生活的煎熬下,中年闰土饱经忧患,极度贫困,整日在磨难中挣扎。 18文中说这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造成的,这只是表层原因。实际上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给人民造成的苦难。 (三) 19“据说”是指后面一句话的来源,在这里是一种传说,具有不确认性,与后面神话传说里的土地神搭配恰当;去掉后,就成了肯定语气,不符合客观实际,也体现不出原文用语的准确性。 20天哪,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