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求古代诗文阅读之真,务初三语文教学之实 2015年初三语文备课讲稿 长春市九十中学 梁亚杰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张老师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能让我就中考语文基础知识部分,与大家共同交流一点心得体会。有不当之处,恳请批评指正!总体说来,长春市中考语文命题是以课标、考试说明、教材为依据和基本出发点。语文课程标准既对中考命题提出基本要求也是我们的教材和考试说明编写的依据。所以在整个初三教学过程中,课标、考试说明和教材是我们的三大法宝,值得我们一线教师高度重视。下面,我主要从2015年中考语文试题基础部分的命题的过程、试题考点和教学建议三方面与大家共同交流。一、名句积累与运用部分,我结合今年的试题做一下简要阐述。(一)名句积累与运用:课标中要求要注重对名篇、名句的积累和理解的考查,要求书写的正确、规范。所以这一部分试题的命制,名篇名句就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在今年的试卷上,尽管出现了新增篇目黄鹤楼、孟子三则和论语十二章中的内容,但是根据课标要求,选择的都是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第一名句。例如中考试卷中出现的:1一览众山小 2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3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4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前四道的积累题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非常熟悉。今年的试题选择也是难易适中,即使是给下句写上句。鉴于11年试题中,学生答的最不好的一道题就是给下句写上句:小园香径独徘徊这一处,所以命题时,这个题型尽量选择学生最为熟悉、不易在背诵上出现混淆的名句。今年试卷当中出现的就是第二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长春考题的特点是题干长,强调题干表述丰富性与文学性,看起来是增加了学生读题的时间和难度。但是运用题部分在体现这一特点的同时力求题干清晰,没有审题障碍。例如第八小题,最初的命题是这样的:论语一书言近旨远,自汉以来一直是学童的必读之书。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曾引用此句,可谓当之无愧的中华文化之魂。孔子面对东流逝水,慨叹时光匆匆、往者不可复追的句子是:,。后来几经商榷,大家都觉得这个题干可能会使一些孩子关注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从而陷入答题误区。所以反复思量之后就把关于毛泽东诗词的句子去掉了,这样题干更加明晰,试题的指向性也就非常明确。另外命题时还考虑了试题之间形式上的和谐统一,在四道运用题中都是采用了统一句式“在。中”例如第五小题,原题是:黄鹤楼一诗,诗人崔颢以游子之身登楼远眺,触景抒怀,归思难禁,继而生发出不知家在何处之愁绪的句子是:?。后来考虑到句式上的整齐划一调整后就是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以游子之身登楼远眺,触景抒怀,归思难禁,继而生发出不知家在何处之愁绪的句子是:?。这两个题目尽管表述的是一个意思,在句式上也只有细微差别,但是使试卷的形式更加规范合理。(一)名句积累与运用(15分)(一)名句积累与运用(15分)1会当凌绝顶,。(杜甫望岳)2,。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3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4富贵不能淫,此之谓大丈夫。(孟子三则)5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以游子之身登楼远眺,触景抒怀,归思难禁,继而生发出不知家在何处之愁绪的句子是:?。 6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写出了骑马踏花、信游西湖独有的美好体验。其中以敏锐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花开草长、芳菲初展的早春胜景,使姹紫嫣红的春意呼之欲出的诗句是:, 。7辛弃疾词既有金戈铁马的纵横驰奔,又有坎坷多舛的慷慨悲凉。在一曲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词人抒发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豪情壮志,如黄钟大吕豪迈惊天的句子是:,。8论语一书言近旨远,可谓当之无愧的中华文化之魂,自汉以来一直是学童的必读之书。论语子罕中孔子面对东流逝水,慨叹时光匆匆、往者不可复追的句子是:,。当然,除第一名句外,名句积累的考察也要考虑诗、词、文的匹配问题,四言、五言、七言搭配合理,尽量兼顾,力求全面。试题回避比较接近的考试,但是不回避经典的反复考察,比如对论语的考查,2012年中考第2小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2013年第5小题孔子见贤思齐,以贤为师,曾有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求教的佳话。论语中能体现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2014年第1小题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论语);2015年的第8小题论语一书言近旨远,可谓当之无愧的中华文化之魂,自汉以来一直是学童的必读之书。论语子罕中孔子面对东流逝水,慨叹时光匆匆、往者不可复追的句子是:,。从中可以看出,经典的反复考查俨然是中考语文试卷的一道必不可少的“大餐”,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育人功能得以突显。从2013年开始中考必考古诗文开始逐年增加,到今年为止由原来的50篇加到61篇,这个变化可见我们对古典文学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近几年的古诗词考点虽然较多,但仍有规律可寻。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考作品的思想感情。所谓“诗言志”,诗词必然是为了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而写的,而没有任何思想感情的诗词是没有的。中考试卷中此类试题的考查比比皆是,例如:2012年8.登高望远,兴发豪情,古人独占高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为杜甫仰望泰山时志满于山的千秋慨叹;后有来者,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亦有杜诗精髓的延续传承,这穿越时空的惊世之句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2013年8.梁衡说:“好文章是一个人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全部知识和阅历的结晶,是他生命的写照。”岳阳楼记就是这样的典范,范仲淹在此文中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政治理想提炼为: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震寰宇而醒人智,承千古而启后人。这都是对情感的考查。二是考景物描写。情与景是诗词创作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进而产生美妙的诗词意境。因此经典的写景句子也是考查重点,例如:2010年5王维在使至塞上中以洗炼的文字,为我们描摹了“,”这样一幅苍茫雄浑、壮阔瑰丽的大漠风光图。2014年5.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颇有豪士为文“狂越时空,洒落不羁”的特点。文中所绘之景秀丽奇绝,各具情态,其中描绘山高水清的语句是:,。三是考名言名句。名言名句脍炙人口,或者形象生动,充满诗情画意;或者充满哲理,启迪智慧;或者情真意浓,格调高昂。这些名言名句写景、议论、抒情,千古传诵,耐人咀嚼,多年之后依然魅力不减,随时引起共鸣。例如2013年6.真诚的友谊不会因离别而愁苦,不会因距离而淡漠。只要心怀挚情,千山万水不再遥远。 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对此是这样表述的: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2013年7.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把酒问月,感月之阴晴圆缺,悟人之悲欢离合,从而生发出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的句子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可见,考场也是教育,也在熏陶濡养性情。五是考艺术手法。明确了诗词的艺术手法,便于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对于培养学生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有重要的意义。例如2012年5.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超然脱俗的想象,将无形的人间情感寓于有形的清风明月中,用这种化抽象为具体的手法,来表达对友人关切与思念之情的句子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还有2014年6.北朝民歌以粗犷豪放见长,善于表现英武豪迈气概,木兰诗就是其中代表性作品。诗中用夸张手法表现木兰不远万里,跨越雄关险隘,迅速急迫地奔赴战场的句子是:,。都是对手法的考查。了解考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古诗词的教学和复习,想必各位都是经验丰富的能手,我在这里就不班门弄斧了。仅对关于古诗词复习谈几点我的粗浅想法。1.关注细节,精雕细琢。新课程标准指出:“古诗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各类语文试题中关于背诵的考查形式是默写。古诗文朗朗上口,易背易记,但在实际考察默写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同学经常出现错别字。总结历年来所教学生古诗文默写错误情况,无非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同音字混淆。如“燕”、“雁”,这两个字在古诗文中常常出现。“衡阳雁去无留意”,“似曾相识燕归来”。学生因为不理解“燕”与“雁”的含义,学生常常将这两字混淆。再如“香气”的“香”和“家乡”的“乡”,“于”和“与”等。我们有些学生习惯用听觉来学习,课堂上我们会发现有这样的学生,他们深情朗诵,高声背诵,记忆速度很快,但书写的准确性却很差。究其原因,恐怕是对于这些同音字,没有认真理解识记造成的。 二是形近字混淆。中国汉字以形声字居多,这些字不仅读音差不多,字形也相近,学生很容易默写出错。如“秋风萧瑟”,“箫鼓追随春社近”,中的两个“萧”“箫”字,“以观沧海”与“天苍苍”,这些字都是读音相同,字形又相近。当然还有一些虽读音不同,但字形很是相近的字。如“已”、“己”、“巳”,这三个字学生就很难分辨。三是偏旁混淆。如“禅房花木深”,“禅”字为“示字旁”,许多同学会默写成“衣字旁”。再如“壮”,学生常常将“士”写作“土”,还有反文旁与欠字旁;走字底与建之旁;同字匡与门字匡等,学生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默写错误。 四是较复杂的生僻字。这些字往往不常用,并且结构比较复杂。如“霪雨霏霏” 的“霪”字,“林壑尤美”得“壑”字,学生在默写时出错几率就较大。 这些同音字、形近字混淆,造成了学生在古诗文默写中出现很多别字。为了有效纠正学生的默写错误,我们就有必要对不同的错误进行研究,找到科学的识记方法,让学生记得轻松而有效。下面给大家提供几个方法,仅供参考。一、易错字上画圈,重点记忆法 无论是哪种默写错误,为防止学生再次出错,都可以让学生在易错字上画圈。而且是用颜色鲜艳的笔,使它与周围字句明显区分开,学生每次读背到这个地方,这些重点圈出的字就会强化记忆,再次默错的几率也就大大降低。当然这样的做法也要注意,每首诗词所圈画的字不要过多,否则,满篇都是红圈圈、蓝圈圈,就达不到重点记忆的效果。 二、解释字义,理解记忆法 无论是同音字混淆、形近字混淆,还是偏旁错误,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对字义不理解造成的。盲目背诵会导致“高耗低效”,最终就是教师辛苦批改,学生照错不误。所以讲解、赏析非常重要。比如“留取丹心照汗青”,有很多考生误写为“留取丹心照汉青”,就是对“汗青”这个词不理解造成的。“汗青”字典上解释为:古时在竹简上记事,采来青色的竹子,要用火烤得竹板冒出水分容易书写,因此后世常把“史册”称为“汗青”。这样一解释,学生明白了,哦,原来是青竹子烤出了汗,学生恐怕从此再也不会错了。再如上面提到的“箫鼓”的“箫”,箫是竹子做的,所以是竹字头,而非草字头。而“萧瑟”的“萧”,是指草木萧条冷落。这些都是由于未领会句意造成的错误。三、分析字的结构,分步记忆法 这样的方法适用于一些难写的生僻字。如“霪雨霏霏” 的“霪”字,上头是个“雨”,下头是个“淫”,“雨”表意,“淫”表声。这样将复杂的字分解成两部分记忆,效果很不错。再如我在帮助学生记忆“赢”字时,把它的组成分解为亡、口、月、贝、凡,这样学生很容易记住,也记得很牢。四、编顺口溜或故事,趣味记忆法 如:“戎马关山北 ”、“尚思为国戍轮台”,“戎”与“戍”、及易错的“戊”、“戌等字。想必大家都记得小学老师教给我们的顺口溜“横戌点戍戊中空,十字交叉念作戎。”我们记得又快又牢,而且终生不忘。再如“已”、“己”、“巳”三个字,如果根据笔画在空间上占有情况不同,编作歌诀“己字空,已字中,巳字不透风。”这样做学生不但容易分辨,而且容易记忆。对于这些形近字的错误,我们可以动脑筋总结。有些字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来编顺口溜或故事。2.点面结合,纵横交织。同类诗句、同类诗歌、诗文结合的各种归类,从不同角度去复习体会诗词。同类诗句,指的是可以把教材中同类诗句总结,比如写景的诗句、 富有哲理的诗句、运用典故、抒发豪情壮志的诗句,归纳后对所学诗歌就有个纵线的把握。而当我们讲到一首诗歌时我们又可以从不同角度找到与它相似的诗歌,比如在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就不妨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闻王昌龄左牵龙标遥有此寄等送别诗放到一起,这样,了解同类诗歌的特点,先绘离景再抒离情,而且还能从中体会不同作者当时的心情与思想境界,对诗歌中的情感理解又提升了层面。另外,我们初中教材能把诗文人三者融合在一起的作家还是有的,比如刘禹锡其人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陋室铭放在一起讲解。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立体鲜活的刘禹锡,体会他不同时期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比如范仲淹和他的渔家傲、岳阳楼记就会带我们走进他热血沸腾、豪情万丈的激情岁月中;还有陶渊明和他饮酒与桃花源记也能带领我们走进更悠远、纯净的诗人世界。3.归纳整理,条分缕析。古诗的意象,很多都有相对的寓意,把握了这些寓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题材有很大的帮助。可见对意象的归纳还是非常必要,它往往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或思想的物象。比如酒、饮酒多抒发豪情或苦闷抑郁之情;明月多寄托思念;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等。以下是初中七至九年级古诗词中常见的一些意象,并例举出相关诗句。感兴趣的老师可在会后保存。意象情感 / 思想 例句及出处酒、饮酒多表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李白)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范仲淹)3、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4、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浣溪沙晏殊)羌笛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1、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2、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范仲淹)月(残月、明月、新月、玉盘) 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3、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李商隐)流水 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短歌行曹操)斜阳 (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王维)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渔家傲范仲淹)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风、霜、烟 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 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崔颢)2、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雁门太守行李贺)3、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落花(落红、残红) 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晏殊)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龚自珍)菊 坚贞高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五)陶渊明)萍多传达惆怅和哀愁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过零丁洋文天祥)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相见欢李煜)草木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杜甫)2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短歌行曹操)杜鹃(子规) 凄凉哀伤的象征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鸿雁、青鸟多传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 1、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李商隐)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王湾)舟表达离情别绪、思乡、愁苦之情。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次北固山下王湾)其次也可以教学生通过对意象的把握,借助题材,体会诗人感情。古诗词中题材较广泛,各类题材有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如送别诗一般所要表达的是依依惜别之情或勉励之情。山水田园诗往往表达对田园山水的热爱或同情农民疾苦的情感或对现实的不满或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向往等等。我这里仅从题材进行了分类,供大家参考。1、送别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唐、2、羁旅思乡、怀人诗。次北固山下 王湾 唐、夜雨寄北 李商隐 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唐、水调歌头苏轼 宋、渔家傲李清照 宋、无题李商隐 唐、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元、黄鹤楼崔颢 唐3、咏史诗。赤壁杜牧 唐、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元、春望杜甫 唐、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唐4、反映现实,批判统治者、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泊秦淮杜牧 唐十五从军征、卖炭翁白居易 唐5、山水田园诗。饮酒(其五)陶渊明 东晋、游山西村陆游 宋6、表达忧国之思、报国之志、忧民之心。木兰诗过零丁洋文天祥 宋已亥杂诗龚自珍 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唐、渔家傲范仲淹 宋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宋、雁门太守行李贺 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宋7、即景抒情/ 言志登飞来峰王安石 宋、望岳杜甫 唐、使至塞上王维 唐、观沧海曹操 三国、浣溪沙晏殊 宋、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唐、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唐8、抒发对自身遭遇的感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唐、行路难李白 唐、相见欢李煜 唐9、表达对爱情、理想的追求。关雎诗经 春秋二、课内文言文阅读部分,课标中有如下要求的:注重常用实词的理解,注重文章的整体理解和把握,注重作品思想内容的古为今用,注重个性化的见解和感悟。今年的试题,课内文言文的选择依然是不回避重点篇章,所以在回避了历年的考试篇章后,在经历了终审之前换题的考验之后,最后命题组在选择马说一文上取得一致意见。一套试题的命制,既要符合课标的对考查点的要求,又要在不回避文章重点内容的前提下保证原创,同时还要兼顾内容、写法等不同的命题角度,还是颇费了一番脑筋,最终就呈现出了以下试题:9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文学家 (人名)。(1分)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 ) 执策而临之( )11本文开篇出人意料地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这一有悖于常理的论断,意在说明什么?(2分)1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句,道出千里马境遇之悲,虽有日行千里之能却英雄无路。结合第二段内容谈谈,千里马为何被埋没?(2分)13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看似写马,实则喻人。文章通过写千里马的遭遇,讽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3分)文学常识的考查是一个常规题型,在考试中几乎是无可争议的。但是今年的这道题还是让命题组颇有些踌躇,因为教材书下注释中没有对作者韩愈所处时期的解释,但是如果考查其它内容,如韩愈的字是什么,那么明显是提升了这道题的难度。尤其是严谨的组长万黎老师,我曾多次看到她就这道题做出许多种设想,言语间流露出来的担忧及细致全面的考虑非常令人钦佩。最后依据考试说明中出现了关于作者朝代的问题,才最终定稿。实词部分是严格按照书下注释的内容,尽量以重点实词和课标中出现的要求掌握的实词为主,三道题分别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从千里马的遭遇反映社会现实的角度命制,鉴于本文的特殊性,试题的命制过程中尽量避免人和千里马出现在一道试题,尽量不让学生出现困惑选错答题方向。试题不仅力求考查全面,而且有思考有理解;不仅以教材为依据,符合课标要求,也是初三复习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点内容。中考文言文阅读的题型大致有以下几个:第一种是对内容理解的考查:包括:概括词义、文章内容理解、人物形象、文章主题、写作意图,或者其中的一部分的赏析。例如2013年第11题:邹忌本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皆言其美于徐公。面对众人不切实际的赞美之辞,他为什么能够做到不受迷惑?(2分)此题明显在考查人物分析2014年第11题: 刘勰说:“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文中“大雪三日,2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文字凝练,意蕴丰富。分析此句交代了哪些内容?(2分)此题明显考查事件的概括提炼。第二种是对文章写法的考查2012年第12题:文中第二段,仅用“将鼓”“将驰”寥寥数语,便将庄公的鲁莽少谋之“鄙”表现得神情毕现。那么,作者极言其“鄙”有何作用?(2分)此题明显是对比手法的考查2014年第13题: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阅读本文似亦可感痴者乐雪。作者与金陵人的“痴 ”各有怎样的表现?结尾引用舟子的话对表现主要人物而言,属于哪个角度的描写?(3分)(2014年) 此题第二小问明显是对侧面描写的考查第三种关于文章联想感悟的考查。例如:1)2012年第13题长勺之战,齐败鲁胜,鲁国为军事史册再添以弱胜强之经典战例。曹刿功不可没,且一战成名;庄公虽鄙,但不乏可取之处。庄公身上值得肯定的方面有哪些?(3分) 此题明显是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与评价2)2015年第13题: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看似写马,实则喻人。文章通过写千里马的遭遇,讽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3分) 此题考查学生联系社会生活这些题型只要将课文内容弄懂、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精心研究找出对策,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如果死记硬背,常常会出现题已经换了可是换题后还按原来答案答的情况。而中考题恰恰是刻意避免俗旧之题。所以我们每次考试都会发现有学生死记硬背笔记,最终出现张冠李戴的结果。我个人还是提倡有笔记可以,但是反对琐碎训练,主张多理解,少背题甚至不背题。备考课内文言文的几点建议:到15年为止,中考共考查文言文20篇(论语只做积累与运用的考查),篇目繁多,时间紧任务重。有些老师在开学之初就进行大胆删减,这样的选择还是很冒险,至少第一轮复习我们还是要面面俱到。因为篇目多,所以我认为分类的归纳整理还是非常有必要的。第一、文学常识部分既分散又集中。分散复习是第一轮的分册复习,而集中则是归纳阶段以列表形式的归类整理。这种列表的方式一目了然,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浏览关于作家基本常识的知识,区分文章,区分文体。第二、每篇课文进行归类梳理,尤其是常用的词语进行归类,例如:1、通假字:例如岳阳楼记中有两个,具通“俱”;属通“嘱”。2、古今异义词:例如桃花源记中有“妻子、交通”等都是古今差别非常大的词语。 3、一词多义:既有本课中的一词多义也有其它课文中相关的一词多义,都可以做整理,实现课文之间的横向联系。例如马说一文中“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两句中“难道”“恐怕”的意思。例如: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的“许”字表示约数;五柳先生传中“先生不知何许人也”的“许”是处所、地方的意思。这些都可以归纳一起学习。4、词类活用:我们初中尽管淡化语法,但是一些古代汉语的词语变化还是会涉及。比如,名词作状语小石潭记中的斗折蛇行、犬牙差互等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例如“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等”这样的词语归纳,会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系统,有条理。便于分门别类地掌握知识,更好地比较和区分词语的不同含义。第三、文章内容梳理。二十篇文言文,经过十年的累积,每篇文章如果整理习题都至少有20道题,如果死记硬背,那将是一件绝对费力不讨好的的事情。我觉得一篇文章,老师设计的板书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对课本的理解,可以把文章的写作思路、主要内容、作者情感及写作手法等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例如:小石潭记的板书设计不但包含了每个段落内容、写作手法、修辞方法还包括了写作者的情感和写作目的等。课后的相应习题也大多是这些内容或它的变形而已。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我们还是要多琢磨题型,研究问题设置角度,少做题或者精选复习题,为孩子减轻负担也能让我们的教学能取得更良好的效果。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就是找到了一把打开问题之门的钥匙。事实证明大量机械琐碎的练习是会令人身心疲惫的。三、课外文言文在课标中的要求是:注重选择叙事性较强的浅易文言文,注重在借助注释的基础上能够理解选文内容,注重课内积累在课外的呈现,考查学生文言课外阅读的实践能力。命题时主要侧重考查学生对常见重点实词的理解,对核心内容的提炼,文中人物形象的把握,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内涵,能从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当然从今年开始还增加了学生古文翻译能力的考查。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选文绝非易事,命题组几经易稿,最终确定了王氏门风这个选段。课外文言的选文要求短小精悍,200字以内为宜,文章要有情节、主要写人记事,符合初三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通俗易懂的基础上,不但能够挖掘出给人启示的深刻道理或生活感悟,而且富有教育意义。今年的课外文言文选自宋史,由于是节选有删节,所以题目是命题组后加为“王氏门风”,恰好与试考的作文题目成遥相呼应之势。选文内容相对浅显,可以归结为持家有道,治家有方的官员形象类文章,全文均采用正面描写,对人物形象、品质的体现没有阅读障碍。 王氏门风 王中书子明,大名莘人。事寡嫂有礼,与弟友爱甚笃。家人未尝见其怒,饮食不精洁,但不食而已。尝试以少埃墨投羹中,子明惟啖饭。问何不啜羹,则曰:“我偶不喜肉。”后又墨其饭,则曰:“吾今日不喜饭,可别具粥。”子明不置田宅,曰:“子孙当各念自立,何必置田宅,徒使争财为不义尔。”子明疾甚,戒子弟曰:“我家盛名清德,当务俭素,保守门风,不得事于泰侈,勿为厚葬以金宝置柩中。”(选自宋史 有删节)【注释】中书:中书舍人,官名。 精洁:干净。 埃墨:尘土,灰尘。 啜:食,饮。 偶:偶然,恰巧。 泰侈:奢侈。1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事寡嫂有礼( ) 子明疾甚(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子孙当各念自立,何必置田宅,徒使争财为不义尔。16“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治国。”王氏家族“盛名清德”,门风不群,与他治家有方密不可分。选文体现了他怎样的持家之道?请结合内容回答。(2分)由于文言文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都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根据这一特点,出题有两种形式:“不同语境,词义相同”“不同语境,词义不同。”这类题侧重考查同学们的理解能力和活学活用的能力,结合“语境”去揣摩词义,大多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如疾这个字的解释,三峡一文中提到“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个字文中解释为“快”但是“快”“疾病”这两种解释是最基本的,应该能准确掌握。而15题翻译句子是今年中考新增题型,考虑到第一年考查,适当降低难度,以学生能基本翻译疏通句意为标准。选文中以独立句子形式出现,难度适中的句子的确有,但是这句“子孙当各念自立,何必置田宅,徒使争财为不义尔。”相对来讲就显得浅显一些。尽管在句子上看起来稍长一点,但是以初三学生的能力完全能理顺出来,甚至推测出大概意思。所以最终选择了这句话做翻译句子的考查。以上两种题型主要考查同学们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只有基础牢固才能真正读懂文言文。加大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容量也是今年中考的一个重大变化。第16题考查理解情节,归纳概括能力。难度不大,只要认真读选文,完全可以依据内容得出答案。课外文言阅读题量少,共三个小题。近十年来考点未发生变化,但是从2015年开始,第15小题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句子翻译题。现在的题型就是这样:1.词语解释;2.句子翻译;3.课文内容的理解。课外文言短文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基本读通原文,但是读懂短文才是得分的关键。针对考题类型,日常课外文言文的教学需要我们指导学生注意:第一:题目概括选文内容。有些学生总是急切地进入正文的阅读而忽略题目,建议老师指导学生仔细分析选文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考纲中的练习:陶渊明真率、韩琦大度容人、范文正正直等,这些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第二:注释是读懂全文的重要提示。命题时对于选文中出现的人名、官名、地名及难懂的词语通常都会做出注释,这些注释基本能帮助学生正确读懂文章。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就要不断强调,关注文段下方非常宝贵的阅读提示。即使遇到阅读“障碍”,也不要纠结太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宁夏教育数学试卷
- 淘宝店铺直播活动策划方案(3篇)
- 河道栏杆基础施工方案(3篇)
- 澳门废气处理施工方案(3篇)
- 临时保安考试题库及答案
- 北京市门头沟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考点及答案
- 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 放鞭炮初一作文700字14篇
- 客户服务热线接听规范及问题解决流程模板
- 时政知识培训方案策划课件
- 心肺复苏术英文课件
- 绿色简历封面小升初通用学生个人简历自荐信Word模板
- 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与应用
- 米线加工坊管理制度
- 文化长廊、荣誉墙施工方案(技术方案)
-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课内阅读(附答案)共计30篇
-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调试记录
- 更换双电源更换施工方案
- 煤化工气化工艺系统知识课件
- 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教程(微课版) 课件 单元一 开发第一个Android程序
- 防煤矿冲击地压培训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