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2.语言学普通语言学 / 汉语语言学共时语言学 / 历时语言学音系学 / 语义学 / 语法学 / 文字学描写语言学 / 比较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言规划、语言教学、计算语言学、病理语言学、法律语言学二 语言的起源1 劳动说2 手势说3 摹声说4 感叹说1 劳动说劳动决定了语言产生的需要:共同劳动交际交流劳动决定了语言产生的可能: 直立行走发音条件、听觉条件、思维能力大大提高2 手势说 工作时无法进行手势交际黑暗中无法进行手势交际语言无法传承保留3 摹声说 摹声词很少不能表达无声事物无法表达抽象概念4 感叹说 叹词起源论语言起源于人的感情冲动这类叹词更少,根本不可能靠它们完成交际三语言的发展 1.语言的分化和统一2.语言的接触和融合1. 语言的分化和统一1)语言的分化2)语言的统一1)语言的分化A. 社会方言B. 地域方言C. 亲属语言A. 社会方言行业用语、术语、社区方言黑话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它具有强烈的排他性B. 地域方言不同地域的分支(变体) ,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也有表现汉语的七大方言: 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C. 亲属语言按同源亲属关系亲疏分成:语系语族语支语群语言 不同语系是非亲属语言同一语言的进一步分化:方言次方言 土语2)语言的统一方言通用语共同语一种方言被确立为基础方言,成为通用语,进而成为共同语 柴门霍夫:世界语 Esperanto 爱斯不难读2. 语言的接触和融合1) 语言的接触 2)语言融合的类型3)语言融合的方式4)语言融合的形态 1)语言的接触 借词:葡萄、塔、咖啡、站、搞、哇噻音译兼意译:冰激凌、可口可乐字母词:WTO、OK、(卡拉OK)音译加意译:啤酒、酒吧借词语素:打的、巴士结构规则的借用:欧化句式,有吃2)语言融合的类型族际交际语(民族交际语+本族语)国际地域交际语(国家之间交际语) 准国际交际语(联合国工作语言)国际通用语(世界语)3)语言融合的方式A、自愿融合(合作方式):鲜卑语汉语B、被迫融合(斗争方式):女真语汉语 4)语言融合的形态A. 双言B.双语C. 洋泾浜(皮钦语) D.克里奥尔语 E. 混合语 A. 双言 同一社会群体成员同时使用一种语言及该语言的某一方言(普通话/方言)B. 双语 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语言 (汉语/民族语言,汉语/马来语/英语) 双言现象语言内双语现象语言间C. 洋泾浜语 外语在本族语的影响下产生的变种:你的米西米西 I 服了You 有空call我 词汇量少,采用迂回的说法:人山人海 mountain people mountain seaC. 洋泾浜语 外语语音经过当地语的改造:thanks3X外语语法不系统,带有本地语法特征:I can not My no canD. 克里奥尔语洋泾浜(皮钦语) 演变成的母语E. 混合语 混合不同语言成分(本地+外语)而形成的语言,如“五色语”。四 专题报告:汉语的起源1语言起源和人类起源2汉藏语系分类之争3民族史和汉语起源1语言起源和人类起源1)语言学和人类学、考古学、数学2)单一屈源说和多元起源说3)分子人类学和走出非洲说4)词源统計学和汉藏比较语言学2 汉藏语系分类之争1)李(方桂)罗(常培)系统2 )白(保罗)马(提索夫)系统 3 )沙(加尔)邢(公畹)系统 中国语文主讲教师:冶艳杰华中科技大学 主校区 中文系课程安排第一讲: 语言与文化 第二讲:汉字与文化 第三讲:古籍与文化第二讲 汉字与文字一 汉字的起源二 汉字的演变三 古文字和今文字四 汉字的特点五 专题报告:汉字的性质一 汉字的起源1. 汉字起源旧说2. 仓颉造字说3. 图画说1.汉字起源旧说2. 仓颉造字说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3. 图画说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500年仰韶文化时期的几何符号,大汶口时期的图象符号似画的文字二 汉字的演变1. 甲骨文2. 金文3. 篆书4. 隶书三 古文字和今文字1. 古文字和今文字2. 古文字和 六书1. 古文字和今文字古文字保留象形指事会意造字意图,结构反映本义今文字变线条为笔画,丧失造字意图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书2. 古文字和 六书四 汉字的特点1. 超时间性2. 超空间性3. 超音响性1. 超时间性纪录知识,传承文明;积淀文化根基 2 名词、术语: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文献三要素:知识+载体+符号文字是将知识固化于载体的符号2. 超空间性维护统一,促进交流与融合同一汉字不因方言读音不同而意不同华人因汉字而认同中华民族文化根基各民族通过汉字学习汉文化,沟通交流3. 超音响性形体具意象,形成独特的“汉字文化A. 字形反映事物特征,民族文化B. 方块二维,审美情趣,构成书法、对偶、字谜等艺术形式五 专题报告汉字的性质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3.汉字性质G 以象形字為主的階段:表意文字A 以假借字為主的階段:表音文字B 以形聲字為主的階段:意音文字第三讲诗词格律及其流变 1.语言与格律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形式构成诗歌格律不同语言有不同格律2.节律与音步双音节化是汉语节律特点格律以双音节作基本音步3 韵与押韵A.汉语的音节结构B.押韵的语音性质A.汉语的音节结构 B.押韵的语音性质同一位置重现韵主要元音响亮形成循环往复的音乐美主要元音可延长可以吟咏平声为平调,仄声或升或降或促平仄交错形成高低升降旋律美如歌的汉语阴阳上去5. 词语与对仗A.词性相同B.结构相同C.词义相对D.语义同类E.平仄相对对仗示例忙来只识 0 和 1兴至长吟仄复平二格律及其流变1.诗骚乐府古体2.律绝3.词4.曲1.诗骚乐府古体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是依据古代诗体来写的。从诗经、离骚到汉乐府都算古体诗,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韵、平仄、对仗都有讲究。2.律绝绝句4句,律诗8句,长律超过8句,5字或7字押平水韵106韵,由广韵 206韵合并而成讲平仄有对仗3.词长短句句数、字数、平仄、对仗、句法、用韵一定格式由词谱规定,词谱名称叫词牌词韵由后人归纳,如清戈载词林正韵共19部,合并平水韵而成,可用平、仄声韵,可以换韵4.曲长短句,有衬字句数、字数、平仄、对仗、句法、用韵由曲谱规定曲韵用中原音韵19部平分阴阳。仄分上去1.第一原则%韵律平仄2.第二原则平仄映像A.句中音步呈映像B.出句对句呈映像C.上联下联呈映像A.句中音步呈映像桂苑秋宵B.出句对句呈映像桂苑秋宵枫叶空山明月三杯邀菊客 C.上联下联呈映像空山新雨后,天气晚來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蓬动下漁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中国语文 之 散文散文 重点提示 :中国散文的起源与发展先秦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唐宋散文与明清散文科举文化与八股文现当代散文散文的起源散文的源头 甲骨卜辞、铜器铭文甲骨卜辞:即殷墟卜辞。殷墟卜辞可以说是先秦散文的萌芽,它在兽骨龟甲上简略地记录了殷商王朝的占卜言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言、记事文字,也是书面文学的萌芽。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商周时君王、公侯、臣子都可作铜器铭文,君王所作铜器被视为国之重宝。铜器铭文有长有短,广泛记述了社会生活。 散文的分期散文的分期 中国散文之上古期(先秦)1、散文概念的宽泛 散文在先秦除了“诗三百”(诗经)外,一切文献都可以称为散文。2、散文的分类历史散文:记言散文尚书、国语、战国策;记事散文左传、春秋 说理散文:论语、孟子、庄子等 中国散文之上古期(秦汉)中国散文之中古期第一阶段:魏晋到唐代中叶 文(散文)向诗靠拢,出现诗化的骈文。史传文学:陈寿三国志、范晔后汉书;新创地志散文: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骈体文论散文:文心雕龙。第二阶段:唐代中叶到南宋灭亡 唐宋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小品文: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第三阶段:元代到明代中叶 小说化古文:宋濂 、刘基(人物传奇化、情节细节化)中国散文之近古期第一阶段:明朝嘉靖初年至鸦片战争 前后七子复古散文 唐宋派 桐城派性灵散文八股文第二阶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新文体派”,以梁启超为代表;古文派,代表严复、林纾和章炳麟;白话文派,以全新的形式宣传新思想。 中国散文之现代期1、“五四”以来至今近100年间的变革原因首先是在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呼声中出现;其次是西方报刊杂志白话文的运用和通俗自由的书写形式的影响。 2、 “五四”以来至今近100年间的发展类型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体”,二是以梁实秋、林语堂等为代表的“闲适体”,其中包括冰心、朱自清等美文散文 三是当代的学者散文先秦散文先秦散文的发展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以巫文化为代表,与宗教祭祀相关。卦辞等。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以“礼”为规范。文学的现实精神开始强化。关注历史、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史官文化”。周书、春秋、左传、国语;文化巨匠们将目光直接投向社会人生,构建各种社会理想。论语、墨子、老子。战国时期与百家争鸣。周天子衰微。西周与春秋的礼乐制度颓然崩溃。作品有孟子、庄子、荀子、战国策等。先秦散文分类 :历史散文(叙事散文,又可分为记言和记事散文)诸子散文(说理散文)历史散文(叙事散文):尚书;记言体散文春秋经孔子修订的第一部编年史,暗寓褒贬于记事,人称春秋笔法;左传编年史,善于描写战争;国语第一部国别史,长于记言,说理充分;战国策国别史,独立成篇,描写人物性格活动更细致具体。诸子散文(说理散文) 先秦说理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语录体或格言体。论语、老子、墨子。战国中期。以对话形式为主。孟子、庄子等。战国后期。学者个人的正面专题论著。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诸子散文(说理散文 ):老庄 李耳和庄周,道家创始人。分别著有老子、庄子。孔孟 孔丘和孟轲,儒家创始人。分别著有论语、孟子。墨子,名翟,墨家的代表人物,著有墨子。荀韩 荀况和韩非,分属儒家、法家。分别著有荀子、韩非子。先秦散文的总体特点:文史哲不分 对后世文学与文化影响深远。诸子说理散文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渊薮,左传等叙事散文成为古代史家记事文远源。左传左传的作者,说法不一,比较可靠的是鲁国的左丘明。孔安国注论语时说:“左丘明,鲁太史也。” 春秋与左传的关系:班固认为左氏春秋同公羊传、谷梁传一样,是为解释春秋而作的,因而称左氏春秋为左传,即所谓“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用问答形式逐层阐释经文的“微言大义”,虽选词严密、表述洗练,但由于只重训诂释义,所以历来不为史学与文学研究者所重视。左丘明像与左传书影:左传的文学价值:作为编年史,左传的叙事艺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晋范宁谷梁传集解自序中说:“左传艳而富”。善于描写战争。在战争描写中,战争过程本身往往写得比较简略,但“疏而不遗,俭而无阙。” 孔子与论语 孔子其人: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字仲尼,名丘。孔子年少时身处贫贱,他自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鲁国在春秋时期仍保留了浓厚的周文化传统,孔子15岁便立志学习周文化。约30岁左右,学成,收徒讲学,从事教育。55岁时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德政教化思想。经过14年的奔走游说,68岁时再度回到鲁国,专门从事教育和整理文化典籍的工作。鲁哀公16年,孔子去世,终年73岁。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创立的儒家学说(仁和礼)继承周文化的传统,富有人道主义精神。在当时的思想领域很有影响。被汉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遵奉为统治思想,并成为传统文化的主干,对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和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发生了难以估量的复杂的深远影响。孔子整理文化典籍,司马迁说孔子“序诗、传易、正礼、乐、作春秋”,未必完全可信,但六家典籍都经过孔子整理和编订是可以肯定的。在文化典籍整理方面,孔子有过重大的贡献。孔子首创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为文化教育的普及开创了道路,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有教无类”的教育实践和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的教育态度。 孔子(论语)的思想:正名:必也正名乎!(基础)仁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准则)中庸:礼之用,和为贵;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尺度)忠恕:“推己及人”和“勿施于人”(手段)知命:无所为而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理想)论语的文学价值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简括,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论语有时通过简短的对话,显示出人物的性格,因而也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论语多用语气词,含蓄蕴藉,形成迂徐婉转的语言风格。荀子宥坐孔子诛少正卯 二、荀子虚设孔子杀人事件的思想史意义 1、先秦百家争鸣的学术自由走向政治钳制。 2、学术的愚民,特别是儒家学说。唐宋明清散文关于骈文 我国散文从东汉起渐趋整饬对偶,魏晋时期形成了“骈文”,这种文体几乎占领了一切文字领域,其特点是讲究对仗、声律和词藻,多以上下对称的双句为主,每句四个字或者六个字相间,所谓“骈四俪六”,也称“四六文”。骈文词藻华丽,对偶工整,音韵优美,有其独特艺术特点,但另一方面(尤其做到极端的时候),其华丽纤巧的形式,难以掩盖其内容的空虚贫乏。古文和骈文的区别 骈文在句式上讲究骈偶,古文则以散行奇句为主; 骈文重声律、讲平仄,古文则不重声律,不求平仄; 骈文在表达上多用典故,古文则不用或少用典故; 骈文重文辞华美,古文则朴实、自然得多; 骈文因重形式而内容往往空泛,而古文则以“载道”、“明道”为己任,故思想内容相对充实。 四书白六经引诸子百家杂说也李白杜甫会唱几句乱弹此外咬文嚼字大多沿街乞食闹莲花“古文”与“古文运动”所谓“古文”,乃是指先秦两汉盛行的散文,它以质朴自然、散行单句为特点,是与被称为“时文”的魏晋以来盛行的以浮华夸饰、对仗骈偶为特点的骈文相对称谓的。唐代古文运动,就是以儒学复古为号召,用质朴刚健的散文取代绮丽柔靡的骈文,以达到张扬道统的目的。因此,古文运动既是一次恢复儒道的努力,也是一次革新文风、文体的运动。韩愈与古文运动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韩愈之倡导古文,是与其倡导儒家之道相联系的。韩愈以孔孟道统的代表自居,他所谓的道,指儒家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核心,也即立国、治民,为人最根本的原则。韩愈的思想 提倡圣学:圣学即儒家学说即仁义道德 。容易明白、实行。推尊孟子,建立道统: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原道)。自言:“非圣人之志不敢存”。排斥佛老:韩愈认为佛教与与儒家伦理道德不合。佛教为异族宗教,非本土所有。佛教妨害国计民生。韩愈古文运动的主张 文以明道。务去陈言。词必己出,学古文“师其意不师其辞。文从字顺。“因事陈词”,使“文章语言,与事相侔(等同)”。修养人格。“根之茂者其实遂”根长得壮实就会顺利结果。“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气盛,言词的长短、声调的高低都会恰到好处。 韩愈认为:古文是“贯道”、“载道”的工具。因此,韩愈主张学古文必先修身养气,然后广泛阅读经典、钻研文章技巧,因为道盛则气盛,“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相宜”,就能发挥文采,做到陈言务去,独树一帜。 韩愈本人的文章,具有气盛而辞劲,如长江大河般浑浩流转之风格特征。韩愈的文学观和创作实践,是对于六朝以来绮靡文风的一次清算,故苏轼对他有“文起八代之衰”的评价。 韩愈送孟东野序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敓(du),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生平、思想与文学写作1. 曲折的生平:新旧之间)新:神宗初年,王安石实施打击豪强的新法,苏轼上书反对,并以此出任杭州通判,转知密、徐、湖三州。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出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 2)旧:哲宗即位,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苏轼在新法推行时虽上书表示反对,但对“裁减皇族恩例,刊定任子条例,修完器械,阅习旗鼓”等裁抑贵族特权、增强国防力量的措施,却表示赞同(见上神宗皇帝书)。多年地方官吏的经历,也使得他对社会矛盾和新法的某些好处有进一步的了解。这时司马光等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苏轼又不同意,主张对新法“校量利害,参用所长”,反对执政大臣的一意孤行,又以此受到旧党里程颐一派的攻击,出知杭、颖、定三州。3)新:五十九岁时,新党再度执政,他先后被贬官岭南的惠州和海南的琼州。直到徽宗即位,他因大赦内徙,次年七月卒于常州。留有诗2700多首,词300多首和许多优美的散文与政论。2. 复杂的思想:出入于儒道释 苏轼的思想相当复杂,儒家思想和佛老思想在其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往往既矛盾又统一。他平生倾慕贾谊、陆贽,在政治上他从儒家思想出发,排斥老庄为异端;然而老庄的“无为而治”思想又同他的“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的政治主张有一致之处。他少年时候就爱好庄子的文章,后来又喜和僧人来往,在生活上他认为“游于物之外”,则“无所往而不乐”,要求以安然的态度应物,“听其所为”,而“莫之与争”,更多地表现了佛、道两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洒脱态度。 然而他从儒家出发的比较现实的生活态度,又使得他对佛家的懒散和老庄的放逸有所警惕,“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静似懒,达似放;学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为无害。”(答毕仲举书)因此,他一生在政治上虽屡受挫折,在文艺创作上始终孜孜不倦,没有走向消极颓废的道路,这是他和前代得罪远谪的士大夫如韩愈柳宗元等表现不同之处。3. 文艺见解宋初提倡古文的学者,当西崑体流行时,要求以文章为“道之用”,借以“左右名教,夹辅圣人”,到北宋中叶,古文既已盛行,以苏轼为代表的一些古文家,在强调文章的道德意义和政治作用的同时,还认为文章如“精金美玉”“各有定价”,相当重视它本身的艺术价值,而没有像道学家那样仅仅视之为载道或者明道的工具,这就跟王安石仅仅把文章看作是器皿上的装饰品非常不同了。所以苏轼晚年形容自己写作时候的情况是“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当所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达谢民师书)而不仅仅是为了某种目的或者某种形式在写作了,这是相当高的写作境界了。行赏忠厚之至论里说:“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用以说明法官要严格执法,而君主要宽厚爱人。考取后他去谒见主考官欧阳修,欧阳修问他见于何书,他说:“何须出处?” 4. 诗词文1)苏轼的诗各体皆工,七言各体尤其擅长,而且往往能结合生活中的情景,表现他对事物的新颖见解,而不失诗的趣味:已外浮名更外身,区区雷电若为神。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每大雷电,但闻云中如婴儿声,殊不闻雷震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这些典型地表现了宋诗的一个基本特征:理趣。2)苏轼的词有更大的艺术创造性。举凡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得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一、何谓八股文? 八股文又称制义、制艺、经义、时文、八比文、四书文等,是明清两代科举取士的专门文体。因该文中有四联,两两相对,好比人有两股,所以叫八股。二、八股文的萌芽、发生与发展1、八股文的萌芽 起源:唐朝的“帖括” 、宋代 “经义”试士 。元代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出题限制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书.2、八股文文体形成阶段自明初到成化、弘治年间 3、八股文文体成熟阶段成化、弘治文体 4、八股文文体极盛期正德、嘉靖5、八股文的继续发展期明隆庆、万历至清嘉庆 桐城三祖刘大櫆、方苞与姚鼐6、八股文的衰变期嘉庆至光绪三、八股文的特点 1、文字、思想与思维方块字与松散语法结构特点“代圣贤立言”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2、形式字数限制:历代不一,300700之间;题目:多出自四书,大题小题之分;1、破题:“解开”“分析”之意,即开篇点明题义,只能两句,且不能直说;2、承题:进一步作主题的补充,相当于副标题,三句为标准;3、起讲:较为深入地说明问题的用意所在,内容大意,最多不超过十句; 4、四比:即提比、小比、中比、后比(或者提比、中比、后比、束比),四比分为八股,逐条正反分析,有若对子。此是正文。5、收合:收场结束语,一般八句之内。 现当代散文 五四阶段散文创作派别林立,中国文学史上还从未曾出现过散文创作的如此盛况,其时产生了鲁迅、周作人、朱自清、郁达夫、林语堂等名家。散文的创作的个性特征与时代特征的扩张,以及由此产生的散文内容、形式风格的独创性,成为现代文学的重要收获。 一、兴盛的原因 五四时期散文特别发达,甚至成绩超出其他文体,原因在于:文特本身的自由特性古典散文的激发与现代作家们的努力“化传统” 二、类别与派别1、杂文 现代文学中率先兴起的散文作品,是议论时政的杂感短论,统称杂文。 2、美文 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并且随后形成一整套的散文理论,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抒我之情)的小品文。他自己的散文创作可以分作“浮躁凌厉”与“冲淡平和”两种体式。 3、文学研究会(朱自清)与创造社(郁达夫)的散文 朱自清的散文有漂亮缜密风格。长于对自然景物的精确观察;对声音、色彩的敏锐感觉;丰富的比喻、联想与感情色彩;鲜明的形象与细密、幽远、浑圆的意境结合;结构缜密,脉络清晰,婉转曲折的思绪中保持着一种温柔敦厚的气氛,文字清秀朴素而又精到。 郁达夫的散文也是很有个性的,首先是跟他的小说一样,具有强烈的自叙传色彩,直接倾诉自身的遭遇,发出对现代文明和官僚社会的诅咒,又带有时代病的感伤,还特别带有色情和变态性心理描写。在写作风格上跟朱自清不同:支离破碎,缺少节制,一任感情任意奔放,不讲究章法。4、幽默闲适小品 1930年代前期,文坛上就风行过幽默小品与闲适散文,但真正推动这一风气的是后来被称为“幽默大师”的林语堂。1930年代林语堂办论语等等刊物之后,更是重新大力提倡幽默,除了作为一种美学追求,更是一种写作立场,甚至一种人生态度。林语堂特别注重幽默和讽刺的区分:讽刺带有酸腐酸辣之味,而幽默是一种冲淡心境,因此,幽默必须先有深远之心境,带点我佛慈悲的念头,然后文章火气不太盛,读者得到淡然之味。不同于同时代流行的左翼作家所主张的战斗的批判现实的文风。 之后还有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等。5、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最早也是从五四前后开始的,但有意识地提倡这种文体,还是跟1930年代的“左联”分不开。比较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有夏衍的包身工,以及一些新闻界人士,如邹韬奋的萍踪寄语,萧乾人生采访、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西线风云等。 此后1940年代更有一些关于战争的报告文学。而到当代以后,纪实性的通讯、报告、特写,在散文创作众占有绝对的分量, 6、新散文/朦胧散文 1980年代一方面散文面临着五六十年代形成的文体模式(比如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等)的障碍,另一方面又逐步开始“回到”个人体验,表现日常事态和心绪,如刘烨园、赵玫、周佩红、黑孩等。同时,此时的散文开始出现“窄化”的趋势,即,把把报告文学等剔除在散文之外,重新看重“抒情散文”“艺术散文”“美文”等概念。此时的散文作品被称为新散文或者朦胧散文。7、文化散文/大散文 1990年代突然出现一个“散文热”,这是对社会物质化追求和消费性的文化需要所作出的趋同性反应,有人将之称为“文化快餐”文体。以后随着学者的加入,加重了散文的知识品位和文化分量,使得“随笔”成为散文形态的主体。余秋雨(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史铁生(我与地坛)、张承志(绿风土荒芜英雄路)、韩少功(夜行者梦语)等人从个人经验出发,引入关于文化和人生哲理的思考,被称为“文化散文”或者“大散文”。 这种散文与刻意追求散文窄化的做法相反,并不在意散文的“文学性”问题,而是将这种文体作为作者表达现实关注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们的出现,有可能开拓散文写作的新路。 林语堂的散文写作可以分作三个时期:1、语丝时期(19241926)。此时期多以西方人道主义、个性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以及对自由政治的向往,反对国内军阀暴行,文风上呈现为“浮躁凌厉”。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探索国民性,提倡“精神复兴”是林语堂此时的基本命题。在他看来,中国政象之乱,应该有“欧化精神”的必要,“精神复兴”是最为迫切的工作。2、论语宇宙风时期(19321936)亲切闲适的娓语式笔调,是此时林语堂散文的特色;林语堂的幽默,亦庄亦谐,大多没有严肃的内容,也不包含深刻的哲理,选取的多是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的琐碎事情,表现出一种机敏,一种情趣。这其中有英国幽默小品的影响,也有他的个人气质以及他的当乡村教师的父亲的诙谐幽默性格的影响;他的语言平实而又生动,富于表现力,能在口语、古语与欧化语之间从容往来。3、无所不谈时期(19651968)寄情自然、游戏人生以求自我解脱,是此时林语堂散文的重要内容。 “凡冬至之晨杀人记冬至之晨杀人记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理解:1、林语堂散文:前期与后期;2、中国人:古与今;3、全球化:中与西;4、幽默的底蕴。王小波的散文 王小波(19521997),“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北京人,1968年在云南插队,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商业管理,19841988在美国匹兹堡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回国,曾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任教,后辞职专事写作,1997年病逝于北京。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时代三部曲、电影剧本东宫西宫以及杂文随笔我的精神家园等。王小波的随笔以其所坚持的理性、自由的文化立场和活泼生动的文风,在1990年代颇受关注,他去世后更是收到读者追捧。他的短文更接近于杂文,“问题意识”很强,往往针对具体的文化思想问题进行写作,并在嘻笑怒骂之间表现自己的态度。他的思路十分独特,往往通过一个故事或者个人的有趣经历,进入到对问题的讨论,并随时机敏而生动地插入对相关问题的评点与论述。王小波特别强调写作的“有趣”,其文章语句幽默,经常夹杂北京口语,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新格律诗派象征诗派西南联大诗人群朦胧诗第三代诗歌一、新诗正名新诗的若干名称及其缘由“新诗”是在1919年胡适发表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一文中使用之后才普遍流行。此前,多称之为“白话诗”、“白话韵文”、“新体诗”、“国语的韵文”、“国语诗”等等。 其他不同的称谓:“现代诗歌”、“现代汉诗”、“汉诗”等等不同的说法。 二、新诗的发生背景混乱而自由的时代:社会与经济背景启蒙的思想背景:历史进化的文学观与民主、启蒙思想诗歌变异:“诗界革命”中的文体变化背景 三、新诗的发生与衍变1、“尝试”中的诗歌写作:胡适、郭沫若、汪静之、冰心、冯至等早期白话新诗的基本特征是“诗须要用具体的做法,不可用抽象的说法”(胡适语),即多用“白描”以及“比喻”、“象征”:一是用白描手法如实摹写具体生活场景或者自然景物,具有客观写实的倾向。比如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等;二是通过托物寄兴,表现对社会人生的感悟与思索,比如胡适的鸽子老鸦等。 鸽子2、戴着脚镣跳舞:闻一多、徐志摩等新月诗派的格律诗歌写作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歌的形式格律化主张。在形式上明确提出“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闻一多提出的“新诗格律化”,鼓吹新诗的“三美”音乐美(“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建筑美(“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绘画美(词藻,考虑中国诗画相通的传统)。 3、中国早期象征诗派:李金发、王独清、穆木天、梁宗岱等 在法国象征派诗人瓦雷里、魏尔伦、拉福格、波德莱尔等人,以及中国晚唐温李等诗人的影响下,穆木天等人此时提出了“纯诗”的概念:诗与散文有着完全不同的领域,诗歌是“内生活”的象征,人间生活才是散文的领地;诗歌应该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诗歌应该强调朦胧和暗示,而不是直白的说明。 弃妇 李金发 4、现代派诗歌:戴望舒、卞之琳以及何其芳、废名等“现代派”的“现代”,按照施蛰存的分析,是指对“现代生活”的“现代(感受与)情绪”,以及“现代词藻(语言)”所决定的“现代诗形”两个方面。 从前者说,多指的是“现代都市风景线”:摩天大楼、夜总会、爵士乐、几何图形等等。对此,激发起的有歌颂赞扬,更多的还是“都市怀乡病;从后者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文言入诗;对“诗的音乐性”的挑战;诗的散文化,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卞之琳和废名所带来的另外一个突出特点:由“主情”到“主智”的转变。 戴望舒5、战火中的七月诗派:艾青、胡风等 七月诗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等刊物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主要代表人物有鲁藜、绿原、阿垅、曾卓等人,提倡革命现实主义与自由诗体为主要旗帜,在抗日战争以及内战期间有过一定影响。 乞丐6、西南联大校园诗人群(生命和艺术的)沉潜与(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冯至、穆旦等沉潜:经历了战乱的流亡,有了丰富的生命体验以后的生命的沉潜。他们将中国土地上生活的沉重与灾难潜入内心深处,将民族本位的、非理性的战争体验,融化为个人与人类本位的、更具形上色彩的生体验与思考。综合:玄学和象征成了诗学的基本要素,追求思想的感性显现以及“表现于暗示含蓄”,彻底抛弃了“诗的本质是抒情”的诗学观,把传统的主观抒情变为戏剧性的客观化处境。隐现 穆旦7、政治抒情诗1949年以后的颂歌体:贺敬之、郭小川等人的颂歌政治抒情诗中,诗人以阶级或者人民的代言人身份出现,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的评说和情感反应。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与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且一般都是长诗,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对所要表现的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讲求节奏分明、声韵铿锵,经常使用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体”的组织方式,也结合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对偶、排比方式,以加强形式感。 8、地下诗歌写作与朦胧诗:食指、北岛、舒婷知青中的秘密写作;白洋淀诗人群;朦胧诗人的创作与“三崛起”理论(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总体特征:推动当代诗歌打破自我封闭,探索与人类广泛文化累积建立起联系和对话的可能性;坚持将诗歌的写作,放置在对个体生存价值的确认的基础上;开始当代诗歌语言的革新,激活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生命的试验。 四点零八分的北京9、后朦胧诗/第三代诗歌写作:韩东、于坚以及海子、女诗人们 对诗人的社会身份表示怀疑,尤其是被体制圈定的诗人的责任和义务难以认同。 宣布放弃朦胧诗所坚持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坚持认为诗歌表现的应该是“日常生活”和“凡人心态”。 在艺术追求上反对隐喻、象征、深奥等后期象征主义的诗学观,主张用明白但是曲折、充满诙谐感和讽刺感的口语来写作。 有关大雁塔韩东海子等人的写作朦胧诗之后,在审美理想和创作倾向上获得一种比较独立的立场。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特征。诗歌意识和技术手段,明显不同于当时的先锋诗歌,而与新古典主义诗歌艺术有更多相近之处。这使得他们的诗歌主题具有某种怀旧性,作品结构和语言比较对称和均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女诗人们的写作拒绝社会长期排定的某种角色,在打破传统观念束缚的同时确立女性的“性别意识”。重视女性世界独特的生命体验,通过诗歌的手段创造出女性诗歌意象和语言,其中许多女诗人的作品中充满了普拉斯式的“心灵自白”和尖锐、焦灼的抒情方式。 母 亲翟 永 明 10、当下诗歌: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立场写作、中间代诗人等 “知识分子写作”既是针对当初“反传统”和“非崇高化”艺术倾向而提出的,也是针对后来“泛滥成灾的平民诗歌”。实际上推行的是一种知识精英的思想。 民间立场的“口语”:“它软化了由于过于强调意识形态和形而上学而变得坚硬好斗和越来越不适于表现日常人生的现实性、当下性、庸常、柔软、具体、琐屑的现代汉语,恢复了汉语与事物和常识的关系。口语写作恢复了汉语的质感,使它重新具有幽默、轻松、人间化和能指事物的成分。”“口语写作的血脉来自方言,它动摇的却是普通话的独白”。(于坚) 文学形式叙事类 : 完整情节 抒情类: 韵文与人物戏剧类: 化合叙事与抒情艺术形式:造型艺术: 运用线条、色彩塑造艺术形象表演艺术: 运用音响、节奏、旋律、人体动作塑造形象语言艺术: 运用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综合艺术: 综合运用造型、表演、语言艺术手段 戏曲本质亚里士多德: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喜剧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印度第一部戏剧理论著作舞论: 戏剧就是模仿。语言和形体动作和内心的表演。黑格尔: 戏剧的主要因素不是实际行动,而是人物内心情欲的展现 。布莱希特: 戏剧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剧场乃是检验人类的特定情境下行为的实验室。 现在通常所说的戏剧,其概念来自西方,指“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辞海)。 然而“戏剧”一词自古有之,最早见于杜牧西江怀古诗:“魏帝缝囊真戏剧,苻坚投箠更荒唐。” 宋元两代多以“优戏”或“伎剧”指戏剧,而不用“戏剧”一词。 直到明代,才使用“戏剧”一词作为戏剧的通称。1、再现的表现性:绘画、雕塑、戏剧,主要是再现艺术;音乐、舞蹈、抒情诗主要是表现艺术。戏曲作为戏剧的一种,是再现艺术;但它又讲究情感表现,追求境界、韵味,带有音乐、舞蹈。所以与话剧相比,它具有很多表现成分,不象话剧真实;但就表现而言,它又不象音乐、舞蹈那样强烈,要受剧情再现的制约。2、时空的灵活性:戏曲不像话剧每场有固定的时间、地点,它的时空是在剧中人的唱、念、做、打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3、曲辞的诗意性:戏曲是宾白叙事,曲辞抒情。其曲辞就是诗歌,具有诗歌的比兴象征、情景交融、声韵节奏等美学特征,重在写意,而非写实。4、宾白的夸张性:戏曲的宾白不象电影、话剧中人物的台词那样迫近生活的真实、自然,而是带有夸张、变形。例如自报家门常用整齐的韵语,对白、旁白中很多插科打诨以及说白中那种特殊抑扬顿挫的腔调,都与实际生活的说话大不相同。5、人物的脸谱化:戏曲的脸谱花旦、青衣旦、净、丑,不完全是区分善恶,更多的是突出人物主要性格特征,具有象征性。如花旦象征伶牙利齿或泼辣风趣,净象征刚烈威猛或粗豪鲁莽,丑也不一定是坏人,往往象征滑稽恢谐,等等。6、动作的程式化:因为注重写意、虚拟,必然就产生了约定俗成、观众认同的动作程式,如以马鞭代马,站在桌子上象征城楼,没有真实的布景、导具,而表现开门、进门、上山、下山、跑马、坐轿等等,都妙在似与不似之间。7、悲喜的多味化:西方戏剧,悲剧、喜剧界限分明,各有统一的纯粹风格,互不掺和;中国戏曲中从来喜欢悲喜交集,严肃与滑稽同场。因为中国美学注重“多味”,正如王维“雪里芭蕉”,四时景物绘于一景。8、结尾的团圆化:它是民族的“乐天”心理,或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或寄托浪漫理想,相信邪不压正,主要是中庸之道体现的“中和为美”的民族心理积淀。中国戏曲的发展过程元杂剧元杂剧,也叫北曲杂剧,与南曲戏文相区别而称。元杂剧盛行于元代。元杂剧一本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用一套曲。除四折外,一般还有一个或两个楔子。所谓楔子,即填补的意思,在第一折之前的楔子,用来交代人物和故事的前因,以引出正戏,相当于开场戏;在折与折之间的楔子,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当于过场戏。楔子与折的区别,楔子只用一两支曲调,不必如折那样,必用一套曲调。有杂剧家突破一本四折的限制。一本杂剧只限一个角色唱,或正旦,或正末,由正旦主唱的称为“ 旦本”,由末旦主唱的叫“末本”。其他角色只能念白。动作和效果称为“科”,凡需演员表演某一动作,剧本上都标明“科” 。元剧使用的曲调全为北曲,比南曲高亢激越。元杂剧角色大致可以分为末、旦、净、杂四类。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净,花脸,性格刚烈或粗暴男子角色。杂,以剧中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洁郎(和尚)等。水 袖 脸谱昆曲 昆曲(昆剧)是中国古典戏剧的代表剧种,也是中国最优雅的文学和最精致艺术结合的典范。昆曲形成于元末明初江苏昆山一带,故而得名。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昆曲曾在华夏大地纵横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形成了空前绝后的社会性痴迷,创造了中国古典戏剧的高峰,它对许多后起戏曲剧种的生成和发展都有着重大影响,素有“百戏之师 ”之盛誉。二一年五月十八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昆曲世界文化遗产即“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殊荣。昆曲: 是指用昆山水磨调来演唱的戏曲剧种。它既可用以演唱体制剧种中的“明清传奇”和“杂剧”,也可用以演唱金元“北曲杂剧”和宋元“南曲戏文”,其中以“明清传奇”为主。 初始的昆山腔,从腔调上说,还是一种比较粗糙的地方土腔。据史籍记载,元末当地声乐家顾坚就曾对演唱加以改进。当时所唱的唱词体裁多为“月儿弯弯照九州岛”之类的民间歌谣、小调和一些南戏曲词。据明代泾林续记记载: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曾设宴邀请一些有社会名望的高寿老人,应邀赴宴当中有一位九十岁的老人叫周寿谊。朱元璋知道周寿谊是昆山人,便问周寿谊:“人们都说昆山腔好听,你会唱吗?”。周寿谊就用昆山腔唱起了“月儿弯弯照九州岛”。那时的昆山腔究竟怎么唱,如今已不得而知,现今我们所听、所唱的,都是在明嘉靖、隆庆间经等人精心琢磨创发出来的一种艺术歌曲昆腔“水磨调”。 自明以来,江南古城苏州一带,上流社会演唱北曲之风颇盛,演唱水平也很高。文人士子对已“北曲化”、“文士化”的南曲也是关注有加,比如长州人士祝允明虽视南戏诸腔为“愚人蠢工”所为,但对昆山腔度新声,在散曲清唱上的改革,做了有益的探索。另外陆采王仙客无双传奇,从戏曲上提高昆山腔艺术。昆山腔在明代正德以前,与海盐、余姚、弋阳等腔调一样,都只有锣鼓伴奏,到了嘉靖年间则有了笛、管、笙、琵琶等管弦乐的伴奏。而且在邵灿香囊记的影响之下,许多剧作家也附庸而兴起骈丽化的风气来。当时这些被昆山腔用来演唱的明代“新南戏”剧本,则被曲论家吕天成改称作“旧传奇”,而著录在他所著的曲品之中。到了嘉靖晚叶,以魏良辅为代表的一大批吴中曲家仍“愤南曲之讹陋”,对昆腔曲剧做了更进一步的改革。特别是魏良辅,博采众长,与同道的切磋,“足不下楼”,潜心钻研,最终成就了“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昀,功深镕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传衍至今而成为最高尚的中国艺术歌曲。在创发“水磨调”的同时,魏良辅又和同道在原有的笛、管、笙、琵伴奏乐器中加入了三弦、筝、阮等弦乐器,使之成为以笛为主的管弦众乐合奏。一方面强化了“水磨调”的音乐功能,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北曲昆唱”的扞格,从而倍受曲坛和文人士大夫的青睐。魏良辅“水磨调”的问世,极大地推动了昆腔艺术的发展,他也因此被后人尊称为“立昆之宗”、“昆腔之祖”。这时的昆腔“水磨调”主要用于“清歌冷唱”的清曲演唱,直到明代嘉靖、隆庆间,是梁辰鱼所作浣纱记传奇翻开了昆腔“水磨调”走上戏台演唱的历史。清代地方戏:花部、雅部的争胜 一、六种声腔系统 明代以来,产生了由弋阳腔在各地派生的剧种所构成的高腔腔系,和由各地昆腔戏所构成的昆腔腔系外,主要的还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解析卷北师大版9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测试卷及答案详解(名师系列)
- 2025年度文艺演出场地租赁合同范本
- 2025年创业合伙人合作协议范本涵盖知识产权归属
- 2025年度电力设备预防性保养维修与节能降耗合同
- 2025年度农产品加工工业品标准买卖合同
- 2025版铁路货运与公路联运综合服务合同
- 2025年度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材料采购合同范文
- 2025年度塔吊安装与拆除工程安全责任合同
- 2025年婚内房产共有权设立与子女抚养责任协议
- 2025二手装载机转让合同样本
- 中级经济师模拟试题及答案
- 家庭食品卫生知识培训课件
- 无人机应用技术培训教材
- 地铁安保培训课件
- 2025年广西南宁职业技术大学招聘教职人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2025年食品安全监督员专业技能考核试题及答案解析
- 七年级初一新生家长会上校长走心讲话:陪孩子一起长大是一场不能重来的旅程
- 企业微信办公使用教程
- 红十字应急救护创伤止血
-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入学教育主题班会【课件】
- 学堂在线 大学历史与文化 章节测试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