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曹刿论战中考题训练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3题 甲公与之乘 故逐之。”曹刿论战 乙于是见公输盘 吾请无攻宋矣。公输1词语理解。(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遂逐齐师_ 公问其故_ 望其旗靡_ 公输盘诎_(2)请选出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例句:既克,公问其故 A克己奉公B克敌制胜_例句:以牒为械 A为民请命B下不为例_2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大国,难测也。 (2)虽杀臣,不能绝也。 3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二、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甲十年春故逐之。” (曹刿论战)乙故曰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肉食者鄙(卑鄙) B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C小大之狱(案件) D齐师败绩(大败) 2翻译下面句子。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请用“/”划出下面句子的节奏。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简要回答问题。 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5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写作方法以及写作目的是一致的。 B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民”。 C甲文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认为“人和”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乙文用对比证明“得道”的重要。 三、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3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3阅读全文,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四、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十年春战则请从。”回答14题。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福: 狱: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小惠未徧,民弗从也。3、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4、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_ 和_ 。五、阅读文言文曹刿论战,完成16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2.对下列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4.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 15.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1)战前:_ (2)战中:_6.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六、甲十年春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乙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之。谍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12分)【注释】原原国,姬姓小国。令限令。疏军撤兵。疏,散、撤。谍刺探军情的人。信信用。庇庇护,即赖以生存。孟门原国地名。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又何间焉( ) (2)公令疏军而去之( )2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可以一战 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 登轼而望之 C其乡人曰 门人弟子填其室 D令以三日之粮 闻寡人之耳者 3翻译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4文段理解。(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 ”和鲁庄公的“ ”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2)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 ,乙文写的是_。(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_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 句,乙文中的“_ ”这一句。七、(甲)十年春战则请从。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晒之日“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1 解释加点的词。肉食者鄙_忠之属也_故不暇顾廉耻耳_朕当去奢省费_2 翻译下面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3甲文写战争,乙文写治国,但都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共同的道理。请写出你的理解。八、(一)公与之乘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二)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节选自孙子谋攻)注:用:使用。 同欲:目标一致。 虞:戒备,准备。 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1)公将鼓之 鼓: (2)既克,公问其故 克: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4、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甲既克,公问其故。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彼竭我盈 ( ) (2)望其旗靡 ( )(3)臣之妻私臣( ) (4)今齐地方千里(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3甲乙两文中都有结论性的话。甲文中结论性的话是“_ ”和“_ _”;乙文中邹忌在劝说齐威王时,运用_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性的话是“_ _ ”。4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1)甲文中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2)乙文中邹忌成功地说服了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十、阅读曹刿论战,回答问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又何间焉 (2)公将鼓之 (3)遂逐齐师 (4)望其旗靡 2补出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省略的内容。 (1)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2)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 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十一、甲十年春遂逐齐师。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日:“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日:“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古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令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耉,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注释】既:尽。 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 重(chng):重复,再次。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勍(qng)敌:强敌。 胡耉(gu):很老的人。 儳(ch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弗敢专也( ) (2)忠之属也( ) (3)遂逐齐师( ) (4)阻而鼓之( )2翻译下面句子。(2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4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十二、曹刿论战左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2.对下列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4.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5.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1)战前:(2)战中:6.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十三、【甲】公与之乘故逐之。”【乙】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任云中郡守。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虏人过五千,移文旁郡。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注释:廉范:廉颇的后代。故事:按旧例。虏:敌人。移文:发文书。传檄:发出紧急公文。交缚:交叉缚扎。热火:点火。星列:象星一样布满。待旦:等到天亮。褥食:在睡垫上把早饭吃了。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望其旗靡( ) 会匈奴大入塞( ) 俄而,斩首数百级( ) 范兵不敌( ) 公将鼓之( ) 范乃令军中褥食( ) 2用“/”划出下边一句话的朗读停顿。 虏 众 盛而 范 兵 不 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译文: 4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_之时,第二次是在_之时(用原文填空)。乙文中,廉范在众寡不敌的情况下,也表现出高超的指挥才能。廉范在作战中采用的妙招是_ 。(可用原文作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5曹刿、廉范这两位军事家指挥作战时,既能做到_ ,又能做到胆大而心细,因此取得战争的胜利。十四、公与之乘故逐之。1曹刿论战选自 ,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编。曹刿论战叙述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齐师败绩( ) 遂逐齐师( ) 公问其故 ( )3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成现代汉语。4曹刿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些地方?请说出两点。十五、阅读“十年春故逐之。”答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又何间焉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C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1)小惠未徧 徧: (2)彼竭我盈 盈: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十六、曹刿论战(选自左传)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又何间焉 间:小惠未徧 徧: 神弗福也 福:牺牲玉帛 牺牲:2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何以战/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B小大之狱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C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译文: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译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文:4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曹 刿: 鲁庄公:十七、【甲文】公与之乘遂逐齐师。节选自曹刿论战)【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节选自子鱼论战)【注释】(1)泓:泓水 (2)既:尽,完了 (3)济:渡过 (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 (5)陈:同“阵”,摆好阵势。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1)公将鼓之( ) (2)宋人既成列( )2翻译下面的句子。(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3用原文语句答题。甲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_ 、_。乙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_(2)_十八、【甲】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乙】宗泽传(节选)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韦占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其直,置末甲。 调大名馆陶尉。吕惠卿帅廊延,檄泽与邑令视河埽,檄至,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惠卿闻之,曰:“可谓国尔忘家者。”适朝廷大开御河时方隆冬,役夫僵仆于道,中使督之急。泽日浚河细事,乃上书其帅曰:“时方凝寒,徒苦民而功未易集。少需之,至初春,可不扰而办。”卒用其言上闻,从之。 靖康元年,中丞陈过庭等列荐,充和议使,泽曰:“是行不生还矣。”或问之。泽曰:“赦能悔过退师固善,否则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议者谓泽刚方不屈,恐害和议,上不遣,命知磁州。 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战而东,敌益生兵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今一战而出其不意,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金入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 (选自宋史)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2)何以战 以: (3)今日进退等死 等:2翻译文中画横线语句。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敌能悔过退师固善,否则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 译文:3下列语句中表现曹刿指挥谋略的有( ),表现宗泽热爱国家的有( )。 (只填序号) 公将战,曹刿请见 齐人三鼓。刿日:“可矣。”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 议者谓泽刚方不屈,恐害和议 是行不生还矣4曹刿和宗泽亲临指挥,各自取得了战役的胜利。请分析这两次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有何异同。十九、阅读“十年春故逐之。”答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B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C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择其善者而从之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虽不能察,必以情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固国不以山溪之险C登轼而望之先天下之忧而忧 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其真无马邪3.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4.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二十、阅读曹刿论战答题1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2.在战前的谈话中,曹刿认可的是庄公的哪一句话?3.解释加点的词语。(1)公将鼓之()(2)何以战()(3)战于长勺()(4)牺牲玉帛( )4.下边加点的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又何间焉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B.战则请从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C公将战上使外将兵 D.夫战,勇气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5.翻译句子。(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答案: (1)于是原故(原因)倒下“诎”通“屈” (2)B“克敌制胜”的“克”与例句“克”相同。 “下不为例”的“为”与例句“为”相同。 (1)大国,是难以测度的。 2)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 举例:从公输的结局看,面对人国的不义之战,不但要从道义上揭 露其不义,还要从实力上作好准备,这样才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 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大也不无借鉴意义。二、答案:1A2(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你的。福:解释为赐福也可。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5A三、1、参与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2、略 3、从战前、战时和战后三方面回答四、答案:1、福:赐福,保佑 狱:案件 2、 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3、政治上取信于民 4、爱国热情;深谋远虑 五、1、参与 鄙陋 丝织品 倒下 2、D 3、大小的案件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以实情判断。 4、语言描写 议论5、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战中:齐人三鼓。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夫战,勇气也。6、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结合课文也可摘取原文相对应语句六、1(1)参与 (2)离开,离去。2B 3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或: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4(1)远谋 鄙 (2)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 战争过程(或:战争经过及结果) (3)取信于民(意近即可) 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或答“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或将两句齐答,均可)八、参考答案17(1)击鼓(1分) (2)战胜(1分) (共2分)18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2分)19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 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一问1分。共2分)20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 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欲” 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能言之有理也可。2分)九、答案:18(1)“充满”或“士气正旺盛” (2)倒下 (3)偏爱 (4)“方圆”或“纵横” 19(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消失了。 (2)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大王)的。 20故克之 故逐之 设喻(类比) 王之蔽甚矣 21参考答案:(1)智慧表现在: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2)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十、答案:17(I)参与 (2)击鼓进军 (3)追赶、追击 (4)倒下18(1)刿(曹刿) (2)之(它)19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竭尽了。20取信于民。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十一、答案:12(4分)(1)独l叶(2)尽力做好本分的事(3)追赶,追击(d)击鼓(进军)13 (2分)火火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米处理。14(2分)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15(2分)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并能听从曹刿的指挢;泓水之战火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宋襄公自以为是,不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意思对即可)16(3分)不设统一答案。相同点1分,举例各1分。示例:相同之处是两人都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机。曹刿选择“齐人三鼓”后的时机发动进攻:子鱼主张“其米既济”的时机发动进攻。十二、11参与 鄙陋 丝织品 倒下12.D13.大小的案件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以实情判断。14.语言描写 议论15.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战中:齐人三鼓。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夫战,勇气也。16.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十三、20倒下 正遇上 一会儿 抵挡 助词,无实义 就 21虏众 盛 而 范 兵 不 敌。 22(1)第一次击鼓气士气大振,第二次击鼓士气有所衰退,第三次击鼓士气消逝怠尽。 (2)吏想发紧急公文向旁边的郡县求救,廉范不肯,亲自率领士兵抵抗。 23彼竭我盈,(故克之);视其辙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标准化作业流程手册编制指南
- 房屋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标准样本
- 民族打击乐器课件
- 汽车刹车踏板安全设计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信息技术认证考试复习资料集
- 动物产品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民族团结进步条例课件
- 数学单元测试卷命题思路分析
-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观赏园艺学方向课程实验》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作物学实验》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高速天桥拆除方案(3篇)
- 2025年中国冷链物流行业投资前景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智研咨询发布)
- 手外伤急救诊疗流程标准化
- 农村土地托管培训课件
- 老年专科护士学习培训汇报
- 基孔肯雅热防控培训课件
- 公司岗位补助管理办法
- SIPp 使用手册中文版
- 单位无宿舍证明
- GB/T 3036-1994船用中心型蝶阀
- GB/T 19867.5-2008电阻焊焊接工艺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