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说明书.doc_第1页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说明书.doc_第2页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说明书.doc_第3页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说明书.doc_第4页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说明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文化名镇(街道片区)保护规划大纲 . 规划说明书 规 划 说 明 书目 录第一章 总则3第二章 发展战略构想4第三章 保护规划原则与目标5第四章 保护框架规划6第五章 保护等级与范围9第六章 土地使用规划 11第七章 人口与社会生活规划14第八章 建筑高度控制 15第九章 保护与更新模式 16第十章 保护与更新政策建议 17第十一章 空间结构规划 18第十二章 道路交通规划 19第十三章 绿化系统与生态环境规划 20第十四章 环境保护与综合防治 21第十五章 旅游规划 23第十六章 历史街道整治规划 25第一章总则4第二章 发展战略构想6一、优化战略以文化为核心、以旅游为支柱6二、 提升战略突显水乡风情、构建园林城区7三、 疏解战略减少常住人口、迁移公共设施7第三章 保护规划原则与目标8第四章 保护框架规划9第一节 保护框架的构成要素10一、自然环境要素10二、 人工环境要素10三、人文环境要素10第二节 保护框架的结构11一、 节点11二、 轴线12三、 区域12第三节 保护框架的主题12主题一:“水乡桥镇”突出“小桥、流水、人家”的自然格局为主的自然景观风貌。13主题二:“历史古镇”突出历史传统为主的历史景观风貌。13主题三:“商贸市镇”保护和繁荣古镇商业街市,重现古松江府城“衣被天下”商贸重地的历史特征。13主题四:“人文名镇”以延续尊师重教、文化育人、弘扬传统艺术文化为主的文化民俗风貌。13第五章 保护等级与范围14第一节 单个文物点保护范围划定141、文物的四至界限:14为保护文物古迹、古建筑、园林等的本身所划定的范围;142、建设控制地带153、风貌协调区15第二节 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保护范围划定16一、历史文化保护区范围划定16(一)核心保护区161、文物的四至界限17(1)保护原则17(2)保护要求172、文物的建设控制地带17(1)保护原则18(2)保护要求183、沿河沿街重点风貌带18(1)保护原则18(2)保护要求18(二)建设控制区19控制原则19(三) 风貌协调区19第六章 土地使用规划20第一节 规划目标20第二节 规划原则21第三节 总体构思21第七章 人口与社会生活规划23第一节 人口规划24第二节 居住条件24第三节 公共服务设施24第八章 建筑高度控制26第一节 保护区高度控制26第二节 视廊控制26第九章 保护与更新模式27第一节 保护与更新模式27第二节 保护与更新时序27保护与更新政策建议28第十一章 空间结构规划29第十二章 道路交通规划30第一节 陆路交通系统30第二节 水路交通系统30第十三章 绿化系统与生态环境规划31第一节 绿地系统规划31第二节 绿化与生态环境保护31第十四章 环境保护与综合防治32第一节 环境目标32第二节 消防规划32第三节 环卫设施规划33第四节 市政设施设计33第十五章 旅游规划34第一节 旅游资源分析34第二节 旅游客源市场定位35第三节 旅游目标定位35第四节 旅游容量测算35第五节 旅游区域功能定位36第六节 旅游景点设计36第七节 旅游服务功能定位37第十六章 历史街道整治规划38第一节 类型分析与风貌评价39第二节 单体建筑整治措施39第三节 重点地段单体建筑细部保护与整治标准、措施40五、其它(过街六、立面装饰、柱饰及特色构件等)42第四节 老石板路整治措施43 第一章总则历史文化名镇(街道片区)保护规划是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的规定,为指导松江古镇保护和更新的协调发展,统筹安排松江历史文化名镇(街道片区)的各项保护与建设,提供古镇保护和改造更新的技术法规依据和措施,按照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正在研究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编制方法制定。本规划以1991年编制的上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1年编制的松江新城总体规划以及国家、市各级部门编制的有关规范、条例为基本依据。在本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在服从总体规划的同时符合本规划的规定和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本规划的义务,并有权对违反本规划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本规划是在对松江历史文化名镇(街道片区)及区域各类文物古迹及域及历史文化名镇(街道片区)的实地踏勘,全面了解和街道人民政府和松江人民对松江古镇保护与建设的设想与意愿,详细调查古镇的历史变迁,综合分析古镇的历史特色,深入挖掘古镇的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编制。本规划分为五个层次(1) 域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范围为整个域,面积约为604.78平方公里;(2)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范围为2020年松江新城总体规划城区范围(43.04平方公里),其中已建成区面积约为23.56平方公里;(3) 松江历史文化名镇(街道片区)保护规划范围为西至花园浜路,东至沈泾塘和黄墙港,北至园丁路,南至松汇路,面积约为123公顷;(4) 松江历史文化名镇(街道片区)重点历史街区和重点地段整治规划范围为1991年上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所划定的风貌保护区(面积47.3公顷),其中街道片区为26.50公顷;(5) 历史文化名镇(街道片区)单个文物点各级保护范围的划定。(6) 本规划的解释权归人民政府。本次规划的主要参考资料为:上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991年编制)、松江新城总体规划(2001年编制)松江县志松江老城区环境保护与开发研究董其昌史料南吴旧话录五茸志逸松江老宅华娄续志残稿(2本)云间志松江文化志第二章 发展战略构想 松江古镇区三大发展战略为:优化战略、提升战略、疏解战略。一、优化战略以文化为核心、以旅游为支柱 文化为城市之魂,源远流长的松江文化极具亲切近人的特质,历史上名仕辈出源自于文化沃土的滋润,加之近些年以松江大学城为代表的现代文化设施的建设成就,古镇区成为和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中心。古镇区的发展要“以文为本”,通过文化作品的展示、文化节目的展演、文化艺术的交流进一步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以古镇千年府城的历史特征及现状体现的水乡风貌为载体,保护中寻求发展,发展中强调保护,加强景点建设和旅游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旅游产品开发,使古镇区不仅具有独一无二的旅游景点,而且具有世界一流的旅游服务设施。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使之成为古镇区的支柱产业,并紧紧围绕旅游产业发展商业贸易等第三产业。二、 提升战略突显水乡风情、构建园林城区 纵横的水网造就了松江古镇格局,培育了松江人的生活习性,沿河部分地段整治的成功再次证明:水为松江之魅。古镇区的发展应“以水为源”,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梳理现存的水系,并可借鉴上海住宅小区建设的经验,在新的开发建设中积极引入水元素,以水为主题,营造水乡风情。上海浦东是全国唯一的园林城区,浦西也将在几年后向园林城区挑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使得松江古镇区更有理由向园林城区的目标迈进,区新城的“大十字”绿轴和滨河绿带是大手笔的造绿工程,相比较而言,今后古镇区更多、更需要的将是精致细巧的造绿行动,这需要与水系的整治相结合,与新的开发建设相协调。三、 疏解战略减少常住人口、迁移公共设施 松江新城总体规划确定了将沪杭高速公路以南地区的常住人口密度降低,常住人口的疏解需要与流动人口的变化趋势结合起来,基于古镇区的发展定位,今后随着城市品位的提升,流动人口的增长将不可避免,接近甚至超出常住人口并非没有可能,从而成为决定古镇区环境容量的关键所在。 人口的疏解必须与功能的迁移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的减少古镇区的城市活动总量。同时,为避免大规模城市改造对古镇格局的破坏和冲击,也需要有选择地转移古镇区的部分功能。从早晚城东片区与古镇区的高峰交通流可以看出,古镇区的就业密度还是相当高的,降低就业密度不仅仅需要把古城区为数不多的工厂进行用地置换,更应当有步骤地迁移部分公共服务设施。从各方面的情况分析,与旅游相关的商业服务设施还需进一步强化,而受制于用地规模的部分教育医疗设施则可以迁移到外围寻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三章 保护规划原则与目标根据上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991年)和松江新城总体规划(2001年),松江历史文化名镇以旅游、商贸服务、生活居住为主要职能,是集中体现“上海之根”、“府县同城”、“衣被天下”历史地位和古镇地方传统风貌和水乡特色的中心。松江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其保护的中心主题保护祖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独具特色的反映明、清及民国年间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的风貌景观,充分挖掘古镇文化内涵,并成为传承上海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典型区域。松江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内容包括各级文物点保护,历史文化名镇(街道片区)各级保护范围划定,古镇风貌保护,古镇空间格局保护,历史文化名镇(街道片区)建筑高度控制和古镇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统经济的发展等。松江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基本点是充分协调保护与更新改造、开发旅游、发展经济与改善居民生活的关系,从发展的人文角度认识保护的含义,制定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规划。松江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的原则是对于历史街区,其整修需要始终坚持“修旧如旧,风貌协调”的保护原则,从尊重历史、延续历史、传递历史的角度出发进行整修,重点体现文化内涵。具体设施过程中,根据不同保护对象,采取不同保护措施和保护方法。对沿河沿街民居实行“整旧如旧”保护,针对现有民居建筑状况的不同、历史价值不一的情况,采取“重点保护、合理保留、局部改造、普遍改善”的指导原则。对于已经确定的文保点或具有文物价值而且结构完整的民居,严格保存现状;对于历史建筑中部分存留、部分受损或功能有所改变的民居,从外立面到内装修力求保持原状;对于确有松江地方特色而结构已毁的民居,实行落地重建,做到“整旧如旧”,恢复原状;对于解放后随意搭建而又有损整体风貌的建筑物,坚决予以拆除,以恢复原来风貌。在整体保存原有建筑平面布局和风格的同时,做到屋面按原样翻盖,屋脊、天窗保持不变,天井、厅堂陈设布置保持地方传统,使松江建筑文化内涵达到充分展现。对传统街巷实行“原样原貌”保护,为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在整修街巷时构筑管线共同沟。为了更好地明确保护的意义和方法,本规划提出保护的纲领和目标保护古镇风貌,整治历史环境,发展旅游事业,振兴松江经济。第四章 保护框架规划松江古镇历史悠久、风情独特,文物古迹丰富集中,具有“上海之根”、“府县同城”、“衣被天下”的历史地位和保存比较完整的“一河两岸”、“明清风格”的传统格局,是一个具很高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的历史街区。保护框架规划制定的目的是在概括提炼历史文化名镇(街道片区)传统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对名镇的整体历史文化环境、重点历史地段和单个文物保护点的保护,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整体地保护松江古镇传统的物质形态和文化内涵。第一节 保护框架的构成要素保护框架由自然环境要素、人工环境要素、人文环境要素三部分组成。一、自然环境要素自然环境要素是指有特征的地貌和自然景观,包括地理条件和气候、物候条件。松江古镇历史悠久,处于江南水网,风貌独具特色;镇外湖、荡、潭、星罗棋布,镇内河道纵横,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岛式集镇。城镇滨水而筑,汇水成市,全镇主要为市河与沈泾塘、花园浜、蒋泾、黄墙港成L形转折,夹河布满房屋,形成了一河一街、一河二街和桥梁纵横的道路格局,以适应水运的需要。松江古镇的桥、市、宅、街皆因水成,处处是一种风光旖旎的水乡景观,形成与众不同的自然环境特色。 保护松江古镇,必须对松江古镇赖以生存的“小桥、流水、人家”为主体的自然环境特征进行重点保护。二、 人工环境要素人工环境是指人们创建活动所产生的物质环境。松江古镇布局以河道为骨架,因水成街、因水成市。巧妙而自然地把水、路、桥、宅联系融合为一体。古镇内古宅黑瓦白墙,酒肆店铺鳞次栉比,街巷狭窄摩肩接踵,处处凝结岁月沧桑。同时,悠久的历史遗留下众多的文物古迹,目前全镇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唐经幢、兴圣教寺塔),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1处,其中街道片区有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除此之外,松江古镇以桥多而著称,水景桥景融为一体,古镇贴水成街,就水而市,其中点缀的古桥更是古镇特色的重要构件。保护松江古镇,必须对松江古镇以河道为骨架,因水成街、因水成市、因水成路的传统空间格局和传统民居、特色街市以及各类文物点所反映的人工环境特征进行重点保护。三、人文环境要素人文环境是指人们生活风貌的环境体现,它反映了居民的社会生活、生活习俗、生活情趣和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松江古镇地灵人杰,文化传统悠久,陆机、唐询、陆云、杨维桢、董其昌、何良俊、顾正谊等先贤们所创建延续的高雅文化和其它民俗文化共同构成了松江古镇的人文环境特色。保护松江古镇,必须对松江古镇千百年来居民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生活情趣、文化传统、工艺美术、民族特色等方面所反映的人文环境特征的保护。表21 历史文化名镇(街道片区)传统特色构成要素自然环境河流市河、沈泾塘、黄墙港、蒋泾气侯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物产鱼鲜、蔬果、粮油等古镇格局以“丁”字形河道为骨架,因水成街、引水成市传统街巷仓桥南滩、秀野桥滩、跨塘桥滩、仓桥滩、王家滩、秀南街、仓城街、仓南弄等宗祠民居葆素堂、杜氏宗祠、费骅宅、杜氏宅、赵氏宅、朱氏走马楼、花园浜过街楼、沈氏三宅、沈氏二宅、褚氏宅、葛氏走马楼、雷氏宅、仓桥滩过街楼等文物胜迹颐园等桥梁码头云间第一桥、大仓桥、秀野桥、秀南桥、秀塘桥等 人工环境 人文环境名人轶事陆机、唐询、陆云、杨维桢、董其昌、何良俊、顾正谊等文化教育文化风尚、传统教育、中小学校、书画艺术、对联题刻节日喜庆正月初四、二月十九、十二月下旬等民俗风情沪剧、农民书、小青班、打唱班、田山歌、皮影戏、串马灯、草龙等 第二节 保护框架的结构松江古镇外有河湖环列,内有众多的文物古迹,更有独特的文化艺术,它们是松江古镇悠久历史的积淀,是古镇传统文化的体现。这些要素反映在物质空间形态上为节点、轴线和区域的三个层次,它们在空间上互相联系,共同架构起松江古镇的空间格局和文化体系。保护框架的结构包括节点、轴线、区域三部分以及它们相互间的有机关系所共同构成的城市景观特色。一、 节点节点是人们感觉和识别城市空间的重要参照物,也是人流聚集的核心。(1) 自然景观类:水体(市河、沈泾塘、黄墙港、蒋泾等)(2) 建筑物类:楼阁、寺观、祠堂、民居、街市等。(3) 构筑物类:古塔、码头、城墙、古桥、古井、巷道、古木、牌坊等。二、 轴线轴线是人们组织生活的主要道路,亦是人们体验古镇的主要通道,主要沿河延伸。(1) 水乡特色风貌轴:即沿市河等水系延伸的反映江南水乡特色风貌的轴线,古镇的传统特色主要反映在这一轴线上。(2) 特色街道商业轴:即中山西路主要商业街,熙熙攘攘的街道铺装青石板,两边各色店铺林立,在街的交汇处往往形成较大的交易集市。(3) 古宅居民生活轴:主要为秀南街与沿河两侧的居民生活街巷,狭窄的街道尺度,各家各户的大宅排列街上,另有许多与河道垂直的以备弄形式串联民居院落的生活轴,均体现着浓郁的传统居住生活场景。三、 区域区域是指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地段或街区,人们在其中活动能得到与其它的地段或街区明显不同的感受。松江古镇本身具有独特的历史街区,随着松江新城的建设,城市中心区逐步离开古镇发展,使得古镇区能够保持相对完整,但是必须重点强调古镇的边界和中心,使古镇能够形成具有独特性格的完整空间。表22 历史文化名镇(街道片区)传统特色构成结构节 点 轴 线 区 域历史街区水乡特色风景轴传统街巷商业轴古宅民居生活轴水体 园林 民居祠堂 店铺 楼阁古井 古桥 古木 主 题水乡桥镇历史古镇商贸市镇文化名镇 第三节 保护框架的主题保护框架的主题的确定是为了突出保护历史文化名镇(街道片区)的整体内涵,体现松江古镇的特色。主题一:“水乡桥镇”突出“小桥、流水、人家”的自然格局为主的自然景观风貌。(1) 保护松江古镇的自然景观,主要以保护水体本身和以水为主体的空间轮廓线以及沿河建筑物和构筑物为主,严格控制水质,控制沿河高度、体量和形式。(2) 开辟和完善水上游览线路,加强水上服务设施。(3) 体现城镇生活与水息息相通的地方特征,体现居住生活的亲水性特点。(4) 保护沿河桥梁、驳岸、河埠、船鼻等水体构件,重点突出松江古镇中桥梁多、古、趣、雅的特点。主题二:“历史古镇”突出历史传统为主的历史景观风貌。(1) 保护历史遗迹,保护各级已公布和待定的文物保护单位和有特色的历史地段,划定各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保护等级,控制周围建筑高度,确定保护措施,整治历史环境,以延续和恢复明清、民国初年时期的历史风貌,再现以“上海之根”、“府县同城”历史风貌为主的历史景观风貌的保护。(2) 合理利用历史遗存风貌资源,部分可进行功能置换(3) 根据旅游业商业开发的要求,可酌情恢复少量历史遗迹,作为新的公共建筑及旅游服务设施使用。主题三:“商贸市镇”保护和繁荣古镇商业街市,重现古松江府城“衣被天下”商贸重地的历史特征。 (1) 全面整体保护原有街市格局、尺度和特色空间,特别体现本历史街区在历史上的交通门户、商业贸易重要场所的历史特征。(2) 保护中山西路商业街的传统风貌,完善原有前店后坊的商业建筑群特征。(3) 鼓励恢复产商结合的前店后坊式的建筑形制,进行传统商品的生产和贸易。 (4) 鼓励开设情趣古朴的茶楼、饭店、书场等设施,开设刺绣、图书、古玩、文化用品等的商店。主题四:“人文名镇”以延续尊师重教、文化育人、弘扬传统艺术文化为主的文化民俗风貌。 (1) 严格保护国家级、市(省)级、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周围环境,并重点挖掘文物内涵及其历史意义。(2) 保护秀南街历史上及现状的居住性特征,维持水乡古镇宁静优雅的居住生活气氛并保护重要民居周围的历史环境。(3) 保护和挖掘陆机、唐询、陆云、杨维桢、董其昌、何良俊、顾正谊等名人的遗迹、遗踪,宣扬古镇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爱国主义精神。(4) 保护和挖掘松江的民俗文化,如水乡服饰、传统手工艺品、特色饮食、岁时习俗等,并体现居民生活情趣,体现民俗生活氛围。 第五章 保护等级与范围第一节 单个文物点保护范围划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工程建设,并且“根据保护文物的实际需要,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批准,可以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周围划出一定的建设控制地带。在这个地带内修建新建筑和构筑物,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貌。” 松江古镇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唐经幢、兴圣教寺塔),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1处,其中街道片区有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以及尚未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较有价值的文物古迹点若干处。为了对这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切实的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对各个文物点按规定距离划分不同等级的控制地带,执行不同等级的保护规定,以使古城环境风貌符合文物古迹的保护要求。保护等级和范围的确定,既可保证文物保护单位本身的完整,又可保护文保单位周围的环境,使周围的建筑物、构筑物与文物保护单位保持合理的距离和高度,并协调环境气氛。保护级别分为三级:1、文物的四至界限:为保护文物古迹、古建筑、园林等的本身所划定的范围;指列为国家、省、市级的文物古迹、建筑、园林等本身(指四至范围界限以内地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得少于围墙外九米,市(省)、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得少于围墙外六米)。所有的建筑本身与环境均要按文物保护法的要求进行保护,不允许随意改变原有状况、面貌及环境。如需进行必要的修缮,应在专家指导下按原样修复,做到“修旧如故”,并严格按审核手续进行。该保护区内现有影响文物原有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必须坚决拆除,且保证满足消防要求。2、建设控制地带:是指在文物的四至界限范围外划定的保护范围界限,目的是使这些受到保护的对象确保不受物质的破坏,而且其周围环境也得到有效的控制;即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即绝对保护区)以外划一道保护范围(一般为绝对保护范围界线外50米100米为一圆周,但视现状建筑、街区布局而定)。要求确保此范围以内的传统建筑物、街巷及环境基本不受破坏,如需改动必须严格按照保护规划执行并经过有关部门审定批准。(1) 对寺庙庵堂、祠堂、府第、私家园林、古井等这几类较低矮的建构筑物,该保护区内应控制为防火绿化带或居民形式的平房,建筑物高度控制为二层,总高度为7米,对城墙、城门楼等较高大的建构筑物,该保护区应控制为防火绿化带或民居式的建筑,建筑物高度控制三层,总高度为10米。(2) 该区内凡保留的传统民居建筑应加强维修,无需保护的建筑应逐步拆除,新建建筑色彩应采取黑、白、灰及松江民居特有的色彩、装饰、建筑形式。建筑之间保留一定的防火间距,并满足消防要求。 该区内凡有新建工程设施,建筑项目应满足保护对象的要求,所有的建设活动,包括地上、地下均需经城建局、文管会和名城办的审核批准,在外观、造型、体量、高度和色彩上都要与保护对象相协调。3、风貌协调区:指在文物的建设控制地带以外划定的保护范围,目的是使周围环境与文物本身取得协调。在重点保护区之外再划一道界线(一般为绝对保护范围界线外50米200米为一周,但要视地形、地貌、现状建筑、街区布局而定),要求在此范围以内的建筑和设施在内容、形式、体量、高度上要与保护对象相协调,以取得合理的空间与景观过渡,保护古镇的环境风貌。 该范围内各种修建性活动应在规划、文物管理部门指导并同意下进行,其建筑内容应根据文物保护要求进行,建筑形式以坡屋顶,体量宜小不宜大,色彩以黑、白、灰为主色调,最大建筑高度为五层,总高度为16米。建筑功能应以居住与公共建筑为主,对任何不符合上述要求的新旧建筑必须搬迁和折除,近期拆除有困难的都应改造其外观和色彩,以达到环境的统一,远期应搬迁和拆除。松江历史文化名镇文物三级保范围的划定由四个方面因素确定。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的划定主要考虑视线分析、噪声环境分析、文物安全保护要求和高耸建筑物的观赏要求及古城区的整体保护要求综合分析制定。 1、视线分析:正常人目视距离为50-100米,观察个体建筑的清晰度距离为300米,正常人视野范围为60。角的圆锥面,这样若从某处观察一景点,这种视野成为景点的衬景,而衬景的清晰度为300米,其中50 -100米的景物更引人注目,根据这个原理,拟定50米、100米、300米三个等级范围; 2、噪声环境分析:考虑到噪声对古建筑的破坏及对旅游者的干扰,噪声应控制在55分贝以内,最理想应该达到45分贝,按照这个要求,距离保护点100米,噪声为50-54分贝较为合适,因此,50米、100米、300米为从噪声干扰角度出发的三个等级的划分保护范围; 3、文物安全保护要求: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周围要划出50米的保护范围,不得有易燃、易爆、有害气体及性质不相符合的建筑及设施,考虑其周围环境保护要求,可分为50米、100米、300米三个保护等级; 4、高耸建筑物的观赏要求分析:根据实验观察距离为建筑物高的2倍,视角为27。角时为观赏单个建筑物的最佳位置,观赏距离为建筑物高3倍时得到良好的群体观赏效果,由此也可划出50米、100米、300米三个保护范围。 通过以上四个因素的综合分析,我们得出50米、100米和300米为划分三个等级的基本范围,但是文物保护范围划定不能采取机械的几何划分法,因此规划以这三个数据为依据,根据松江各类文物点的实际情况,以有利于规划实施为原则进行三级保护范围的划分。第二节 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保护范围划定根据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会议纪要所强调的:“将大多数历史文化名城中保持着传统格局和风貌的历史地段,划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加以保护,是展示城市发展的历史延续性和文化特色,反映名城传统格局和风貌的现实可行的做法。”松江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在划定文物保护单位三级范围的同时,对传统街区、民居街坊等有保护价值及对古镇风貌构成重大影响的对象与其周围地区划定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是松江历史文化名镇特色风貌集中体现的区域,对其划定保护范围,确保古镇历史风貌的保护和传统文化的弘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考虑到松江古镇及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自身情况及周围环境,根据保护需要,实事求是地划定保护范围及保护层次,本规划将松江历史文化名镇(街道片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划分为两个层次:核心保护区及建筑控制区,在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外设置风貌协调区。一、历史文化保护区范围划定(一)核心保护区 其内涵及具体划定界限原则为应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包含该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保存着历史信息的遗存”,以及载有真实历史信息的传统建构筑物,是古镇历史文化价值的核心体现区域。 为确保古镇和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视觉景观的连续性,以形成“较完整的历史风貌”,核心区划定应体现小而精的原则。本着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态度,在详细周密的实地踏勘并对调查结果分析评定之后科学、严格、实际地划定。核心保护区可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项保护基金的援助施放区域,以有限资金的重点投放,以精致代粗糙,起到保护试点和带动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大致有以下三部分组成:主要街道的视线所及范围的建筑物、重要的文物古迹、传统建筑物以及连接这些传统建筑物的视线所及范围的建筑物、构筑物所共同组成的区域。在本保护区内主要包括:1、文物的四至界限定义:已经公布批准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待定的文物保护单位)本身和其组成部分的四至界线以内的地区。保护项目:已公布批准和待定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古代宅院:费骅宅、杜氏宅、赵氏宅、朱氏走马楼、沈氏三宅、沈氏二宅、褚氏宅、雷氏宅寺庙庵堂:葆素堂、杜氏宗祠、花园浜过街楼、葛氏走马楼、仓桥滩过街楼胜迹:颐园、古桥(云间第一桥、大仓桥、秀野桥、秀南桥、秀塘桥)、古井、古树、船鼻子(1)保护原则 所有的建筑本身与环境均要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进行保护,不允许随意改变原有状况、面貌及环境。如需要进行必要的修缮,应在专家指导下按原样修复,做到“修旧如故”,并严格按审核手续进行。该保护区内现有影响文物原有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必须坚决拆除,且保证满足消防要求。(2)保护要求产权性质:应逐步由区政府收回建筑产权,恢复原建筑性质和使用功能或辟为文物保护点,由专人管理,作为旅游展览定时开放。建筑形式: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其它有关法令、法规所要求的程序进行。不能随意改变原有状况与环境,不得施行日常维护外的任何修建、改造、新建工程及其它任何有损环境、观瞻的项目。在必须的情况下,对其外貌、内部结构体系、功能布局、内部装修、损坏部分的整修应严格依据原址原样修复,并保证满足消防要求。高度控制:保持现状或根据原状恢复。2、文物的建设控制地带定义:为了保护文物的完整和安全所必须控制的周围地段。(1)保护原则在该区内的各种修建需在城建部门及文管会等有关部门严格审批下进行,其建设活动应以维修、整理、修复及内部更新为主。其建设内容应服从对文物古迹的保护要求,其外观造型、体量、色彩、高度都应与保护对象相适应,较大的建筑活动和环境变化应由专家评审。(2)保护要求建筑的形式应为坡屋顶,体量宜小不宜大,色彩应以黑、白、灰为主色调,高度为二层,功能应为居住或公共建筑。3、沿河沿街重点风貌带(1)保护原则要求确保此范围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和环境不受破坏,如需改动必须严格按照规划执行并经过有关部门的审定批准。各种修建需在规划管理部门及文管会等有关部门严格审批下进行,其建设活动应以维修、整理、修复及内部改善为主。其建设内容应服从对文物古迹的保护要求,其外观造型、体量、色彩、高度都应与保护对象相适应。(2)保护要求 沿河风貌带水乡古镇的沿河风貌带应保持原有的小桥、流水、人家的传统特色,沿河街道应保持原有的空间尺度,建筑功能以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为主,建筑形式应为坡屋顶,门、窗、墙体等形式应符合风貌要求,建筑高度为12层,1层建筑檐口高度为2.73米,二层建筑檐口高度控制为5.4米,色彩控制为黑、白、灰及红褐色、原木色等。河水应保持流畅、洁净、不可有异状漂流物,应整治河道。建筑小品如驳岸、栏杆、休息座椅等应具有水乡传统特色,沿河绿化应与水乡古镇风貌协调,树种选择应符合历史环境。 街市风貌带古镇街市应保持原有的空间尺度,保护骑楼、门券、牌坊、广场等空间元素,地面铺砌应恢复水乡传统特色,采用石板铺砌,原有的电线杆、有线电视天线等有碍观瞻之物应取掉,街道小品(如果皮箱、公厕、标牌、广告、招牌、路灯等)具有地方特色,不宜采用现代城市的做法。两侧建筑功能应以传统民居和公共建筑为主,鼓励发展传统的商铺茶肆和产商结合的手工作坊,建筑形式应为坡屋顶,门、窗、墙体等形式应符合风貌要求,建筑高度为12层,1层建筑檐口高度为2.7-3米,2层建筑檐口为4.65.7米,色彩控制为黑、白、灰及红褐色、原木色等。 传统民居区选择相对完整地段加以维修恢复,保持原有空间形式及建筑风格,功能为居住及公共服务设施,古井、树木及反映居民生活之特色庭院、特色空间(如街头广场、井台广场)应予以保留,不符合风貌要求的建筑应予以改造或拆除。对该区内保留的传统民居应加强维修,建筑色彩应取黑、白、灰及其它江南水乡传统民居的色彩,建筑装饰、建筑形式应采用民居形式的坡屋顶黑瓦房,建筑门、窗、墙体及其它细部必须是江南水乡传统民居的做法,建筑功能为居住建筑或开发为民居展览和民居旅馆。(二)建设控制区建设控制区是核心保护区的“背景”地区,其具体划界原则为:考虑地貌、植被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考虑由主要景观视点向四周眺望时景观的完整性,结合道路、河流等明显的地理标志,兼顾行政管辖界限。在本保护区内主要是为了保护和协调文物古迹及古镇主要风貌带的完好所必须控制的地段。控制原则该范围内各种修建性活动应在规划、管理等有关部门指导并同意下才能进行,其建筑内容应根据文物保护要求进行,以取得与保护对象之间合理的空间景观过渡,在此范围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经规划部门、文物管理部门等批准、审核后才能进行。(1) 控制要求 功能性质:功能应以居住和公共建筑为主,其建筑内容应根据文物保护要求进行。 建筑形式:建筑形式以坡屋顶为主,体量宜小不宜大,色彩以黑、白、灰为主色调,对任何不符合上述要求的新旧建筑,除必须搬迁及拆除的之外,近期都应改造其外观形式和建筑色彩,以达到环境的统一,远期应搬迁和拆除。 高度控制:建筑高度控制为4层以下,4层檐口高度为12米。(三) 风貌协调区(1) 定义: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古镇的传统风貌和加强古镇区的特色,在松江古镇区域内划定环境协调区。(2) 控制原则:在此范围内的新建建筑或更新改造建筑,必须服从“体量小、色调淡雅、不高、不洋、不密、多留绿化带”的原则。其建筑形式要求在不破坏古镇风貌的前提下,可适当放宽,该保护范围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经规划部门批准、审核后方能进行。(3) 控制要求:该区内的新建筑应鼓励低层,原则上不超过6层,总高度不超过18米,街坊内部建筑高度应严格按照“松江古镇高度控制规划”执行,禁止不符合上述要求的任何新的建设行为,对不符合要求的已有建筑,应停止其建设活动,并在适当的条件下予以改造。第六章 土地使用规划第一节 规划目标古镇区土地使用规划在松江新城总体规划(20012020年)的基础上,结合古镇区的保护要求,对于古镇区的土地使用进行调整和深化。根据保护古镇特色与风貌的原则,通过对现状土地使用的合理调整,以达到科学合理地使用土地,从而更好地维持古镇的风貌特色。同时又改善居民生活。发展旅游,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第二节 规划原则1、保护原则即保护松江古镇区的城市形制、空间格局、街巷尺度、文物古迹等历史文化构成要素,延续城市历史文化环境。2、发展原则即贯彻历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发挥传统的历史文化环境在现阶段的现实积极意义,同时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品质。3、效益原则积极开辟和利用松江古镇区新、老景点,发展旅游事业,振兴松江古镇区的传统经济,实现社会、环境、经济和文化效益的统一发展。第三节 总体构思1、处理好历史文化名镇(街道片区)与新城区关系,利用新城区的发展疏解历史文化名镇(街道片区)人口及调整部分用地性质。2、结合用地布局调整,在居住用地中挖掘新的有价值的文物性建筑,将其划为文物古迹,并纳入科教文体用地中。3、考虑旅游交通问题,在历史街区外围增加停车点及停车面积,并开辟旅游码头。4、规划在古镇区边缘和内部新增绿地,并疏通部分水系,全方位改善自然、生态环境。5、结合工程管线规划,增加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为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提供土地和设备保障。6、逐步搬迁历史文化名镇(街道片区)范围内的工业企业,结合古镇区的保护与整治,改造工业用地,按照保护与开发要求转换使用性质。7、调整现状部分综合效益较低的用地性质,对其进行再开发,转变为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博物展览等为旅游业服务的用地。8、利用原有居住用地间的部分弃置地,规划新增公共绿地及休憩、集散广场用地,全方位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及居民、游客的生活、游览环境。表24 土地使用规划平衡表(街道片区核心保护区范围内)代码用地名称项目面积(ha)比例(%)R居住用地2.6415.48C2商业金融用地7.8245.77C3文化娱乐用地0.392.28C7文物古迹用地2.1012.30U其它公共设施用地0.191.09S道路广场用地2.3914.00水域1.559.09总用地17.08100注:核心保护区范围可以提供的建筑面积为120288m2,其中居住面积26444 m2(平均容积率1.0),商业面积93844m2(平均容积率1.2)。表25 土地使用规划平衡表(街道片区建筑控制区范围内)代码用地名称项目面积(ha)比例(%)R居住用地10.0728.14C2商业金融用地10.0027.92C3医疗卫生用地0.952.64Cl行政办公用地0.150.43C5教育科研用地3.239.03C7文物古迹用地0.060.15U其它公共设施用地0.912.54S道路广场用地5.0914.20G1公共绿地2.657.41停车场0.631.77水域2.065.75总用地35.80100注:建筑保护区范围可以提供的建筑面积为240710m2,其中居住面积100752m2(平均容积率1.0),商业面积139958m2(平均容积率1.4)。表26 土地使用规划平衡表(街道片区风貌协调区范围内)代码用地名称项目面积(ha)比例(%)R居住用地31.9145.31C2商业金融用地10.7615.27C3医疗卫生用地1.011.43Cl行政办公用地1.181.68C5教育科研用地10.1814.45S道路广场用地9.3613.25G1公共绿地2.793.96停车场1.071.52水域1.213.14总用地70.43100注:风貌协调区范围可以提供的建筑面积为586942m2,其中居住面积414817m2(平均容积率1.3),商业面积172125m2(平均容积率1.6)。9、在土地合理开发和使用规划的基础上,规划区范围内可以容纳的总建筑面积为958400平方米,其中居住面积约为542000平方米,商业面积约为406000平方米,平均容积率为0.77。第七章 人口与社会生活规划规划原则是在对松江历史文化名镇(街道片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居民意愿调查,对未来松江居民的人口构成、生活方式的变化发展作出合理的预测,并通过物质设施的建设去适应未来发展的需求。第一节 人口规划松江历史文化名镇(街道片区)现有常住人口约为9835人,人口结构呈现明显的老龄化倾向。按历史文化名镇(街道片区)总用地123公顷计算,人均建设用地为125平方米。根据古镇历史街区的定位,规划保留古镇居民居住,但适当控制人口规模,降低人口密度。迁出人口由政府安排至新城区居住,并给予资金与政策的相应补偿, 合理保持居住人口、就业机会和繁荣程度三者之间的平衡。根据用地标准,并考虑历史文化名镇(街道片区)用地的特殊性和现状的用地性质,规划常住人口控制为15000人。历史文化名镇(街道片区)人均建设用地约为82平方米。规划历史文化名镇(街道片区)旅游人口容量为13500人日,最高峰控制为20000人日,并适当向周边风景区加以疏导。第二节 居住条件作为住区更新,主要的矛盾在于解决居民对公共环境的要求。规划拟对原来建筑外部功能混沌空间精心梳理,形成多级网状的外部交往空间,形成江畔码头街巷及公共建筑(公共交往空间)组团院落(半公共半私密空间)私家住宅(私密空间)的结构。对居住建筑单体改造应充分尊重传统文化,贯彻生态的观念,弘扬中国传统建筑同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哲学观。对居住室内的改造和内部设施的改造以适应核心家庭增多的趋势:食宿分室、卫浴分离等。并从传统居住模式中吸取丰富的养料,充分发挥居民在对自己住宅建造过程中的创造力。第三节 公共服务设施根据现状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增加居民日常生活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方便日常生活,增加历史文化名镇(街道片区)居住环境的吸引力。为历史文化名镇(街道片区)居民服务的公共建筑设置在历史文化名镇(街道片区)以南北,玉树路、路两侧及新建的住宅区用地内。第八章 建筑高度控制第一节 保护区高度控制松江历史文化名镇(街道片区)核心保护区内绝大多数传统建筑为一、二层,新建建筑多达到三层、四层,核心区基本维持乡土民居平缓、朴实的面貌,但古镇内已经有若干多层建筑建设,周围环境已经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传统建筑一层建筑檐高大多为2.43m,二层檐高4.85.7m,建议控制高度与现状协调。文物保护点内建筑高度控制为严格控制原有高度。核心保护区内严格控制原有高度,新建或改建建筑一层檐口高度不超过3m,二层不超过5.4m,总高度不超过6 m,以满足文物保护单位周围地段和重点地段古建筑传统风貌的保护要求。建筑控制区内的建筑高度控制在3层以下,建筑由地面标高起二层檐口高度不超过6 m,总高度控制在12 m。风貌协调区内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建筑物控制在6层以下,总高度不超过18 m,以满足历史文化名镇(街道片区)整体传统建筑风貌的保护要求。重要文物点周边按照视线分析的结果控制高度,总体符合古镇总体保护的要求。第二节 视廊控制历史文化名镇(街道片区)内控制各街巷、沿江沿河等视线通廊,通廊范围内的建筑高度由视线分析结果进行控制。历史文化名镇(街道片区)内控制传统街巷两侧的高度控制。二层建筑檐口高度控制为5.4m以下,一层檐口高度为2.7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