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doc_第1页
浅谈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doc_第2页
浅谈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doc_第3页
浅谈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doc_第4页
浅谈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作 者:陈彩霞 单 位:临泽县第二幼儿园 所在城市:甘肃省临泽县邮 编:734200 Email: 联系电话容摘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论述的基础上,就当前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就如何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些意见。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素质 培养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但由于受社会、家庭的影响和主观心理原因,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对人不友善,心胸狭隘不乐观,常伴有忧伤、压抑、烦闷等消极情绪,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发生在广州的“李宝雄事件”和浙江的“徐力杀母事件”等,就充分说明了学生们的心理素质急待提高的紧迫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呼唤,而健康的心理必须从小得到良好的熏陶和培养。1.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1.1学校适应问题小学儿童入学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对新的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的适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照顾自己,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并学会建立良好的师生和同伴关系。这就要求学生逐渐改变幼儿期的贪玩和任性的个性,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由于适应新的环境需要学生从心理和行为上逐渐改变自己,使自己的表现符合家长和教师的期待,因此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教师正确的引导。在适应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差异,适应的时间和适应的状态是不同的。有的儿童适应得比较快,很快就进入正常的学习生活中了,而有的学生适应比较缓慢,很难进入正常的学校生活。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时帮助适应不良的学生,让他们早日适应学校生活。良好的适应能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而适应不良则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一系列的心理行为问题。许多研究表明儿童的社会行为与其学校适应密切相关,研究普遍认为亲社会、合作性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良好的学校适应和健康的心理有关,而攻击或破坏性行为与同伴拒绝、不良学业表现相关,害羞一敏感性行为则与同伴拒绝和不良的学校适应相关。学生的学校适应不良包括对学校环境的适应问题,学习生活的适应问题以及学校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适应问题等1。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规定的小学低年级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学校适应不良的学生常表现出自己的行为与学校的环境和纪律不相符合,不能很好的融入集体中。学习上缺乏兴趣,厌学,学习成绩不良。学校适应不良使学生在学校中缺乏安全感,并导致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的出现,严重的可发展为学校恐惧症,害怕上学,拒绝上学,一提到上学就出现一系列的情绪和躯体症状等。据一项调查发现小学生中有2042的学生有轻度的适应不良,712的学生有严重的适应不良。1.2学习问题学习是学校生活的主体内容,也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小学阶段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的发展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小学生由于其心理和生理的独特性,在学习上表现出一定的年龄特点。他们常见的学习问题涉及动机、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具体表现为学习困难、厌学、缺乏学习动机以及学习焦虑、考试焦虑等问题。其中学习困难是比较常见的问题。儿童学习困难是指智力基本正常的学龄期儿童学习成绩明显落后的一种现象。其表现为不善于独立思考,自学能力差,不会读书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上容易受学习效果的影响,经常性的失败经验导致自暴自弃,考前紧张,失眠,有预感焦虑和期待不安。在意志力上表现为缺乏恒心和毅力,学习目的不明确,缺少动力和压力,表现出学习懒散,惰性强,厌学,贪玩,得过且过混日子的现象。1.3人际交往问题人际交往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群体背景中,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问的一种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个体健康的发展,而不良的人际关系是导致个体身心疾病的重要诱因。加强对小学儿童人际交往的辅导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2.产生问题的原因2.1.学校适应不良的原因学校适应不良受家庭、学校教育以及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1.1.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学生的学校适应。专制型的父母由于“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的要求过严,长期对孩子持冷漠、拒绝的态度。这类孩子容易形成自卑、怯懦、交往能力差、对立、仇恨等心理问题,在学校中不能很好的适应周围的环境。而溺爱型的父母溺爱、包办、放纵孩子,从不批评孩子的过错,对孩子百依百顺。邀类孩子容易养成任性、依赖、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因此适应能力比较差。2.1.2.学业负担过重,学习成绩不良导致学生的适应不良。进入小学后学习成了学生的主要任务,他们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任性和贪玩了,必须服从教师的教导并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由于每天有大量的作业需要完成,课业负担的增加造成许多学生的适应不良。2.1.3.有的学生由于学业成绩不良而导致教师、学生对他的态度改变,从而产生自卑感与挫败感,开始远离集体,或者出现逃避上学,厌恶上学等行为。也就是说,学业负担过重,学习成绩不良导致学生的适应不良,反过来适应不良又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造成恶性循环。2.1.4.教师不当的教育方法也易造成学校适应不良。教师的要求过于严厉,方法简单粗暴,对适应不良的学生没有给予及时的帮助与照顾。学生一有问题就严加批评,甚至体罚学生,轻视、瞧不起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不能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从而导致学生自信心降低,自暴自弃,无法适应正常的学校生活。2.2.造成儿童学习困难的原因造成儿童学习困难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总的来讲,可将其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从内因上来讲,首先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缺乏学习技能所导致的学习成绩不良,学习适应困难,不能学,不会学。其次是因为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不足,没有学习兴趣和爱好,厌学,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不良,没有坚韧性,缺乏毅力,容易半途而废,自暴自弃。此外,学生性格上存在弱点,较粗心大意,懒惰贪玩,畏缩,轻浮等。还有一些个别学生的学习困难是由一些身心障碍造成的,如多动症、认知障碍等。从外因上讲,首先是不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学习困难。教师和家长对待差生的态度简单粗暴,导致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紧张,从而产生叛逆心理、与教师家长作对、厌学逃学等现象。其次是受外界不良的社会风气、环境等因素的消极影响,认为读书无用,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在学习上等。2.3.小学儿童出现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2.3.1.封闭心理。在小学儿童中,有些不喜欢与人接近,不愿加入集体活动,总喜欢独处,自娱自乐,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时刻保持与他人的距离,这在小学高年级儿童中比较常见。虽然儿童的自我意识、自尊心、独立欲望都在发生明显的变化,但他们还不成熟,不够稳定,不知怎样来应付这种变化。因此,学生容易把自己的心理之门关闭起来,有烦恼和不愉快都写在日记里,对谁都不愿意说。逐渐的他们与父母,同学和老师开始疏远,产生距离感,封闭心理的存在又阻碍友谊的建立,使个人处在孤独之中,久而久之造成心理压力,影响了身心健康。2.3.2.自负与自卑心理。近年来,由于独生子女的增多,小学儿童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这些学生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事事由父母照料,任何要求父母都尽力满足,因此在与人交往中总想表现出自己的优越,希望别人都能听从他的指挥,总是围着他转。这种心理必然会引起别人的反感,许多同学不愿意和他玩,将其孤立起来。与此相反,有些儿章由于依赖性强在学校中总是依赖别人,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因此,变的敏感自卑,多愁善感,忧郁孤僻,感到别人都瞧小起自己,又怕伤害自己,久而久之出现事事回避,处处退缩,不敢与人交往的现象。2.3.3.儿章个性的缺陷影响止常的人际交往。有些气质类型属于抑郁质的儿童不善于与人交往,在交往中容易产生畏缩和恐惧。由于过于敏感而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能力低下,言语表达能力不强,在交往中会被人笑话等等。有的儿童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如身高,相貌,体质等,与其他小学生相比,感到自惭形秽,成为心理上的阴影,致使情绪低落,产生严重的交 往退缩。2.3.4.社会媒介的不良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为儿童提供了广泛的信息渠道,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广阔的领域,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一些暴力电影、电视、小说为儿童提供了参照范例,在这些信息媒介的影响下学会了各种攻击行为,在人际交往中不喜欢善待他人、接纳他人,而是表现出敌对,甚至是攻击行为。有的儿童整天沉溺于网络中,在虚拟的世界中聊天、交友,不喜欢与老师、同学面对面交流,逐渐导致学生交往技能的退化,与别人的心理距离拉大,产生交往障碍。3.如何培养小学生心理素质3.1.创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环境良好的环境对于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孩子们就像是一个个小天使,纯真可爱,顽皮活泼。他们需要一个既轻松又愉快的心理环境。老师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要用一颗爱心、一片真情为孩子支撑起一块没有风雨的天空,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良好的环境首先需要良好的校风、班风,良好的校风、班风对学生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它能够以一种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力量感染学生,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一种无形的约束力,从而使学生自觉地接受好的规范和品质。良好的环境还需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平等相处,互敬互爱,互相理解,互相信任,这样的心理环境可以使学生的心理最大限度的得到发展。良好的环境还需要有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各种各样的文体比赛、兴趣小组、节日联欢等。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激发出他们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热爱集体、建设集体的高度热情。让我们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他们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地健康地成长。 3.2.教师的潜移默化,对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起着关健作用教师的潜移默化,也有助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教师的魅力就在于教师的人格力量,教师是学生行为的一面镜子,教师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情感、性格、志趣、爱好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乃至很深刻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处处严于律己,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同时,重视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用人格的力量去感染学生。以教师自身对事业的一片赤诚,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对孩子们的一颗爱心,这种崇高的敬业精神,去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3.3.在教学过程中重视锻炼小学生坚强的意志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坚强的意志是健康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培养小学生坚强的意志,首先要针对学生的个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一个人对自己人生目标的选择,应当考虑到它是有社会意义的,是他们经过努力奋斗才能够达到的。这样就可以激励自己,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地克服种种困难,磨练自己的坚强意志。其次,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当今的世界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世界,对跨世纪人才心理素质的要求是:意志坚强、能承受重任,克服困难和独立工作。而我们现在的小学生大都是依赖性强,经不起挫折和磨难,一遇到困难,他们脆弱的一面便会显露出来,这显然与时代的要求相差很远。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增强其遭遇挫折的心理准备,是培养其健康心理的重要手段。学校、教师、家长都要适当创造逆境的环境,教育他们有遭遇挫折、困难乃至失败的心理准备,使他们掌控应对困境和具备自我调节的心理能力。再次,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还要让学生坚持从小事做起,坚强的意志是在千万件小事的锤炼中培养的。锤炼意志,切莫舍近求远,只等待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忽视了身边那些平凡的不起眼的小事,正是这些小事直接为他们提供了锤炼意志的机会。如个人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要用意志的力量来养成。从这些小事做起处处严以律己,并持之以恒,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3.4.引导小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促进小学生心理与社会性成熟开展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与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是促进小学生心理成熟与社会性成熟的重要途径。可引导学生到校园内参加植树、花木管理等校园美化绿化活动,也可到校外实验基地参加生产实践,此外好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校门,投入社会,到校外参加劳动,到农村进行社会调查,以增强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实践作到正确认识自己,使自己在兴趣、爱好、性格、意志品质、抗挫能力等走向成熟。3.5.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个性差异较大,老师不但要了解影响学生成长的外部条件,更要了解影响学生成长的个体心理因素。按照小学生的不同性格、气质、志趣、爱好、情感、思维特点等心理特征进行教育。事实上,班主任只有深入学生的心理,才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和塑造学生。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最关键时期,而小学生的个性心理各异,这就要求老师有针对性地做好细致的育人工作。例如:对那些自尊心强的学生,应注意保护其自尊心;对那些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则要增强其自信心;对那些好胜自负的学生可以在肯定其成绩的基础上,使其认识到自己应怎样做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老师只有深入了解每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发展水平,才能够使个性各异的学生的心理品质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21世纪最大的财富是人才,而一流的人才必须具有一流的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秀人才的基本要求。小学生的心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