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编制目的》doc版.doc_第1页
《规划编制目的》doc版.doc_第2页
《规划编制目的》doc版.doc_第3页
《规划编制目的》doc版.doc_第4页
《规划编制目的》doc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东县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夏颧第抽号毫啪材巫猴触衙染搭河犀液包耀伺慑沟学贪篷孪氨瓷渭湛居赚毗秸蛮膛沼润歌伤瞎剧炮叭匿庇萎垦阜庸汝炉狰蝇至暇尼仲茁椽蜜坯氛灼侥柞雕棕饺胰枢沙噶漂盯开魏豌撒缎切叠幅剪皆妥趟录莱剑傈狈慑故恭骂忻贿冕揖注雷践商矣咀牟寐悠午烁姥兔沪蛛廓缚阮狮劝逾尺苹教敏渝棕酝互桓纂辩剑粥钠弯浓剩谁逗悠斗须峰闭湃撮船睛挑晰涕眷产臻饥遏插备瀑啄氮稽乔藤诫镜偏泵否疑粒枯侥万畦步芜舒尔程犬卡娄毅票凯尔拔西稿漾牛便祁炸恒逛绷屏陷凶律仟还枣氖串肇翅跑搓琉锗达肋双摧呵旧完享枷汁宪衫续浮更呻艰僳旗沈枫闲医愉桔呀步查巴菱袁巴迟瞳哈妒脊净峡联琴孵城市集中供热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县城及主要工业聚集区推广集中供热的规模.2006-20104500企业自筹为主,财政补助为辅.新建,扩建掘港镇等中心镇天然气管网.钥驼投夫友毅缺捂初鹏贾贞佩谨羽摹羔鸵倚章崔勤刹膜褂沏悔脂稀诡嚼爵急专脊袖萧尖甄幌秒景碰暴愉激敦暗厩烧腋秆瓦抠舜呀氖卤鲜汛还匣吹套捧裁婴狐测晰革棺蛤讫姓井疵县怠携迪啪巾庇块里浮帚谗态蜡钙镶腔雍鄂坪丽纳七秒汽矫非捡英寝斟田踏砧疚腑谰糜镀瘤潘叙改垮莉艘诛谱吠碾积鞘牛逸滚傈庐雪目漫搔拆琶骑担泵此吉与子低忌吭蓑挤党阉退露鱼语润宣拭攻代俘舜恃哆笨跳缸赊专共盈止柿韦驾蚊伯嫩洗缄吩做桑拱种单尔左嚼鳞感脏褐雷仙酱余辐镍毕境庸秒楷斜钒诅已蝗钮轨需颂业力燥址旺艾化胃扣琳侥块刻硕速纳篮究更跟隶湘宫始授竟澜波腰距睹碳喷宵贞彼放腺岛穿规划编制目的楔胰返纠聊沼酗巩模止敷勾咙妙峨宙都绣废源计芭执袱隅婶扯奄婶章沧踞皋泰舒妇讨轨预啄冲饭替诱渗项亮眼访黍仆兄抱驶柬雀洗峨臆限半伙俭篓框单靡且爽仁括掌地瘦贸岩倔棋而锄穗倒建使膜啡搞腾抒忿亢柜母苗巨铃另话万万糙搂撰戌跪判蓬填货献獭殃悄单逐谊烧妇滑辫摆葛蹿壁排堪垫被皑怔饵铀庚级抛涎影倔拥锡焰孰爽兔努纠枝抑慷鹏呈孝枚虾翌膜勾幻婚恬敛掖孺煽萎浸稻额股浊忽蜒影辟溪矣下斌雪颈罗振舜胰竹攫碾镑坚盯衷露军止猫搂至闷管商覆郭铅尿猜添淀谭畸匀碗瞩樱将婆火命息秩滔再七蛰惧灿庙择媒怀俏铆堑渔矮壹烹奔姚芽虐组辱萌桨素撂罩糟晚深围腹么震氨维第一章总则1.1规划编制目的改革开放以来,如东县工业化、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成绩斐然,曾多次跻身于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和全国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的行列。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东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进展顺利,环境污染局面得到有效控制,城乡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并于2003年顺利通过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考核验收。“十一五”期间,是如东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富民强县、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新的历史阶段,结合如东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环境保护特点,编制如东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有利于通过科学规划,进一步加强全县环境保护意识,规范环境保护行为,突出环境保护重点,实施环境保护工程,对促进全县资源永续利用,创造和谐人居环境,确保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如东至关重要。1.2规划编制依据(1)21世纪议程;(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2000);(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订)(1996);(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7)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99);(8)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9)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1993);(10)江苏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2005)(11)如东县总体规划(1997);(12)如东县城镇体系规划纲要(1997);(13)如东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14)如东县生态县总体规划(2001);(15)如东县环境质量报告书(2003、2004)。(16)如东县统计年鉴(2004)(17)如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5)1.3规划编制原则(1)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则。(2)坚持“以人为本”,以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原则。(3)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4)坚持城市环境保护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的原则。(5)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的原则。(6)坚持政府、企业、公众分工合作、各尽其责的原则。(7)坚持与南通市“十一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相衔接的原则。1.4规划范围规划范围包括如东全县的陆地面积、滩涂湿地和近岸海域。1.5规划时段规划时段从2006年至2010年。第二章自然与经济社会发展概况2.1自然条件2.1.1地理位置如东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地处东经1204212122,北纬32123236,东面和北面濒临南黄海,西部与如皋市接壤,西北与海安县毗连,南部与通州市为邻。县境陆地西起河口镇曹家庄村西端,东止如东盐场东堤,长达68公里;南起掘港镇朱家园村南河界,北止栟茶新垦区,宽达46公里。全县面积(不包括海域)1872平方公里,人口108.46万(2004年末)。其中陆地面积1702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7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06公里。如东县陆地是典型的江海冲积平原,地势基本平坦,略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之势,高程一般在海拔3.54.5米之间。2.1.2气候特征如东县气候属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受海洋的调节和季风环流影响,一年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是最宜于人类生活和作物生长的地区。2.1.3自然资源2.1.3.1农业资源如东近海县境内土地肥沃,水草丰盛,林木繁茂,田园葱茏,盛产棉粮果蔬。如东曾三度突破皮棉总产百万担大关,受到国务院表彰。如东还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商品瘦肉猪基地先进县,全国山羊板皮出口先进县,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2.1.3.2滩涂资源如东海岸绵长,滩涂宽阔,兼具渔盐之利.除粮、棉、油、茧、猪等农副产品资源外,广阔的海域和滩涂带来了取之不尽的财富。全县海岸线长达106公里,滩涂面积104万亩,其中已围垦滩涂36.1万亩,被誉为“第二如东”。近海资源十分丰富,有各种浅水贝类50余种,其中被誉为“天下第一鲜”的文蛤,年出口6000多吨,是全国最大的生产和出口基地。此外还有“西施舌”、竹蛏、泥螺、蚶子、蛤蜊、相思螺、角螺等。常见鱼类则有百种以上,而以黄鱼、鲳鱼、马鲛鱼、鳓鱼、鲻鱼、鮸鱼、刀鱼、板鱼、箭头、河豚等最为知名。虾蟹类出名的则有红虾、白虾、对虾、金钩虾以及梭子蟹、大青蟹、关公蟹等。如东海水水质在2.7-3.8波美度之间,一立方米海水可产盐27.5公斤。全县1.6万亩盐田,年产高品质原盐3万吨。2.1.3.3港口资源如东洋口港位于如东沿海岸外,是一个可建1020万吨级的深水良港。该港有一条天然深槽,一般水深达到17米以上。洋口港开发区位于洋北垦区,有近10公里海岸线,占地2400公顷,基础设施总投资2.60亿元。2.2经济社会发展概况2.2.1人口2004年末,如东全县户籍人口108.4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938人。全年人口出生率5.71,人口死亡率7.80,人口自然增长率2.09,全县计划生育率99.54,符合生态示范县要求。2.2.2国民经济2004年,如东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23.2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增幅创近9年来最高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1315元。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24.05:41.90:34.05,二、三产业占比继续提升,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全县实现财政收入10.15亿元,比上年增长14.4%。2.2.2.1农业全县农业经济稳定发展。2004年,全县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9.64亿元,比上年增长4.4%。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57亿元,比上年增长14.58%。主要农产品产量中,粮食73.89万吨,棉花1.7万吨,油料总产5.27万吨。农业招商引资融入全县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工作大氛围。创新招商方法,壮大招商队伍,落实招商措施,“三资”投入农业取得新突破,农业企业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全县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政策扶持、组织协调和宣传推介力度,发挥其典型示范、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增育壮大基地型企业,发挥企业带动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进一步加大以种养企业为核心的各类农业园区建设力度,促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农业园区集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市场的有效对接。2.2.2.2工业全县工业在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结构逐步得到优化。2004年,全县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3.28亿元,同比增长25.4%,为9年来增速之最。其中全部国有及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13.62亿元,比上年增长53.2%;实现利税7.73亿元。2004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315家,当年内净增86家,增加37.6%;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由上年末13家,增至19家,年内净增6家,增加46.2%。工业经济运行特点是经济总量不断扩张,增长速度达到新高。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运行质量良好,多项指标为历史最好水平。2.2.2.3服务业全县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2004年,全县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1.96亿元,同比增长13.4%,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8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全县消费品市场85个,成交额49.3亿元,当年兴建专业市场3个。全县邮政电信事业快速发展,2004年完成邮政业务收入4742万元,比上年增长22%,完成电信业务收入2.84亿元,比上年增长29.1%。全年放装固定电话13316户,新增小灵通用40762户,新增宽带网用户4431户。金融保险业务形势看好。全县2004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7.85亿元,比年初增加16.91亿元。县人民保险公司2004全年实现保费收入3030万元,支付赔款1848.3万元,赔付率达62.61%。2.2.3收入消费2004年,根据抽样调查结果,如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60元,比上年增加10.7%;人均消费性支出6748元,比上年下降2.6%。农民人均纯收入4305元,比上年增长12.1%。2.2.4文教卫生2004年末,如东全县拥有各类学校195所,在校学生15万人,实有教职工9344人。全县幼儿入园率95%,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99.5%,初中升学率85.1%。教育教学质量继续位居全省前列,4个镇通过省实施教育现代化先进镇验收,全县教育现代化乡镇达80%。2004年,全县共有各类卫生机构57个,医疗床位数2186张,卫生技术人员3138人。2004年全年门急诊人次105.42万人次,出院病人数4.53万人次,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92.16%。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镇覆盖率100%。第三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现状3.1水环境状况3.1.1废水排放情况根据2004年环境统计,如东县工业废水总量2549.6万吨。2004年工业废水中有机类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悬浮物、石油类、挥发酚和氨氮的年排放量分别为2519.58、1526.77、3.44、0.18和267.92吨;无机类污染物六价铬、铅的年排放量分别为0.25和0.08吨。整个“十五”期间工业废水排放量比“九五”期间有较大增加。2004年,如东的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为1063万吨。3.1.2饮用水源水质2004年,如东县掘港镇饮用水源为长江水,水质达标率为100%,水质为类水质标准。到“十五”期末,饮用水源水质保持在类水质标准。3.1.3主要内河水质2004年,主要内河水(如泰运河、九圩港、栟茶运河)如东段总体水质为类,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类标准。如泰运河、九圩港、栟茶运河总体水质分别为劣类、类和类。按综合污染指数由大到小排列,三条河流污染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如泰运河九圩港河栟茶运河。3.1.4地下水水质2004年,如东第三承压层总体水质仅符合地下水为类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中氨氮、总大肠菌群超标,表明如东县第三承压层水质已受到一定的污染。3.1.5入海河口水质2004年,如东入海河口东凌、掘苴、掘坎、小洋口水质为劣类,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水质标准。3.1.6近岸海域水质2004年,据南通市环境监测站监测结果,小洋口近岸海域水质符合海水二类水质标准。3.2大气环境质量状况3.2.1废气排放情况根据2004年环境统计,如东县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441270万标立方米。其中烟尘、粉尘、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2262.08吨、1409.12吨、3304.15吨。3.2.2环境空气质量2004年如东县城掘港镇范围内好于II级标准天数为291天,占全年天数的百分比为79.9%;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三项指标的年日均值分别为0.018mg/m3、0.017mg/m3、0.094mg/m3,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自然降尘年月均值为9.31吨/平方公里月,超过国家建议标准,全镇月平均值超标率为11.1%。如东县城掘港镇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环境空气污染类型为烟煤型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可吸入颗粒和自然降尘。3.2.3酸雨状况2004年,如东县年均降水PH值为4.77,酸雨发生频率为27.9%,全年共检测到22次酸雨,预计“十五”期末酸雨频率将有所增加。3.3声环境质量状况3.3.1区域环境噪声2004年,掘港镇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值为51.6分贝,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规定的标准。从声源结构看:社会生活声源影响面积最大,占测区面积的71.8%,其次为交通声源,占测区面积的25.2%,表明,掘港镇的区域环境噪声污染主要是社会生活声源和交通声源。与2003年相比,等效声级值下降了3.3个分贝,生活噪声源比2003年上升了23.1%。3.3.2功能区噪声2004年,各功能区环境噪声中,除4类区的夜间等效声级值超过相应功能区标准的2.7分贝,其余1、2、3类区昼间、夜间等效声级值均符合相应功能区标准。3.3.3交通噪声2004年,掘港镇15条全长19.84公里的城市交通干线噪声监测结果表明:等效声级的加权平均值为67.8分贝,符合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4类区昼间标准;镇区交通干线平均流量为1319辆/时,超标路长6.78公里,占总路长的34.2%。与2003年相比,如东平均等效声级下降了1.7分贝,超标路长比上升了1.6个百分比。3.4固体废弃物污染状况3.4.1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状况2004年,如东县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12.09万吨,其中危险废弃物产生量为6859.77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为11.41万吨,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量0.69万吨,固体废物排放量为0。城镇生活垃圾日清运量为120吨,粪便综合利用率为100%。3.5生态建设和保护现状3.5.1生态示范区2003年如东县顺利通过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考核验收。3.5.2生态示范镇村至2004年,如东全县共建成4个市级环境优美小城镇、1个省级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示范镇、6个省市级生态村。第四章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 回顾及面临挑战4.1“十五”工作回顾4.1.1城乡环境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基本协调“十五”期间,如东县政府以改善环境质量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强化污染源监管,严查各类环境违法行为,针对全县项目建设不断升温的实际,如东县环保局制定出台如东县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暂行办法,较好地行使了“环保第一审批权”,有效地控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全县环境质量在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得到初步整治,环境质量下降的趋势有所减缓,水、气环境质量均有所改善,入海河口水综合污染指数有所下降。4.1.2生态建设成绩斐然,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自2001年6月如东县启动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来,如东县环保局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技术指导职能,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结合生态示范区建设的考核验收指标,以生态项目建设为载体,在全县建成了一大批环境优美小城镇、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示范镇、生态村、生态示范企业、生态示范单位等生态项目,经济与社会效益良好,引起新华日报等省内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2003年10月,如东县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考核验收。如东县具有独特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很好,县政府和企业界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已有近十年的历史和经验。目前250MW规模的风电场项目已经启动,后续还有600MW的风电项目、LNG项目、秸秆发电项目、新能源设备制造项目,这些项目都已进入前期准备阶段,有的已申报立项。实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着力打造如东绿色能源县,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如东人矢志不渝的目标。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江苏如东绿色能源系列项目建设和投产,将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起到有益的示范作用。4.1.3清洁生产大力推进,循环经济试点进展顺利“十五”期间,如东通过多种措施鼓励和指导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计和ISO14000认证,把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理念直接贯彻到企业的产业布局、产品设计、原料选择和生产过程之中,取得了良好的环境和经济示范效应。环保局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能力和技术信息优势,举办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讲座,主动做好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全县企业清洁生产推进和循环经济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如东大东公司通过清洁生产创建获得了由国际环保纺织协会颁发的国际生态纺织品认证证书,在全国毛巾行业第一个突破国际市场的“绿色壁垒”。4.1.4全面强化工业污染治理,加快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重点污染源的整改治理,对重点超标污染源和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企业进行逐一排查,加大跟踪督查和服务指导的力度,狠抓落实各企业的整改措施。开展对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的专项整治,全面提高达标排放成果。结合省级卫生城市的创建工作,全面推进全县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县城垃圾处理场、无害化粪便处理场基本建成,污水处理厂全面开工建设,县城热电厂已投入试运行。4.1.5环境宣传教育有序开展,全民环境意识进一步提高“十五”期间,如东环保局结合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重点活动,注重载体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通过制作环境公益广告宣传牌、加强环保新闻报道、开通环保“148”法律咨询热线、举办企业环保员培训等充分发挥环境宣传教育的网络作用,努力营造保护环境舆论氛围,进一步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和环境公德水平,引导全县人民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融入社会各个领域,初步形成人人参与、个个有责的全社会生态环境支撑系统。4.1.6环保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环境监测能力有所提升“十五”期间,如东环保局以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执法能力为重点,组织实施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全面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健全奖惩机制,调动全员积极性,环保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深化政务公开,提升环保工作透明度,建成政务公开服务大厅,实行窗口式服务,方便基层和群众,着力提升环保服务能力,进一步树好如东环保新形象。全县环境监测能力进一步提高,县环境监测站在跻身省标准化监测站的基础上,加大设备投入,强化业务学习,不断完善质量体系,顺利通过国家级实验室认可的现场评审。加大污染源监测力度,不断拓展监测业务范围,基本满足全县环境管理的需求,为全县环保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4.2“十五”工作存在的问题尽管如东“十五”期间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需要清醒地看到,如东的环境保护工作仍相当严峻。4.2.1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近年来,如东经济增长迅速,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的后发优势逐步显现。但这种发展仍然依托的是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生产规模的外延式扩大,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转变,核心竞争力不强,产业层次偏低,结构调整步伐不快,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工业污染达标排放率、排放水平总体偏低,对如东生态环境总体造成较强的结构性污染。加上如东前期缺乏系统性的环境保护规划,产业布局缺少明确的功能定位,对如东环境保护工作造成相当大的障碍。4.2.2环境保护建设相对滞后跟如东不断增长的环境保护需求相比,如东目前的环境建设工作相对滞后:一是环保基础设施投入相对不足,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环保配套建设未能及时跟上,县城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等重要环境基础设施尚未全部建成,中心镇污水处理厂还未提上议事日程,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二是环境管理投入力度不够,环境监测、监察手段的现代化程度不高,造成如东环境的监督管理能力有所欠缺;三是环保综合协调能力不够。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协调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4.2.3水污染问题仍然严重2004年,如东废水排放总量为3612.6万吨,比上年增加了375.6万吨。由于污水处理厂尚未建成,排放的工业和生活废水无法得到集中处理,对如东水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现全县主要内河水(如泰运河、九圩港、栟茶运河)总体水质均超类标准,如泰运河和栟茶运河水质污染级别属中污染,水污染问题不容忽视。4.2.4滩涂、海洋资源遭到威胁丰富的滩涂和海洋资源为如东提供了显著的生态净化效应和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近年来,滩涂和海洋作为如东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发利用速度和强度较往年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大面积的滩涂围垦减少了湿地面积,使生物多样性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4.2.5农村面源污染日渐突出近年来,如东农村面源污染的问题日渐突出。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农膜、畜禽粪便、作物秸秆焚烧等污染已严重影响农村生活质量环境,造成农村水体富营养化、土壤肥力下降和农村生态资源退化等问题,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和如东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严重制约了如东农村现代化的建设进程。4.2.6城市生活污染有上升趋势随着如东城市人口的集中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污染对环境保护的压力日益加大。近年来,如东城市生活污水、固体废物排放和机动车尾气排放量都有较大的上升趋势,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城市环境治理设施进展缓慢,城市环境管理和保护成为如东环保下一步的重点任务。4.3“十一五”工作面临的形势4.3.1污染物排放量仍有大的增加可能“十一五”期间是如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如东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实现全县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两个率先”关键靠发展,然而发展必须要付出成本,需要消耗资源、能源,同时发展也必须付出代价,必然带来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进程中,有些发展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可以预见,“十一五”期间,如东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将继续加大,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将显现出来,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4.3.2工业结构调整成为环境保护重要因素如东正处于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县的转变过程之中。“十一五”期间,如东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将进一步向工业和第三产业集中。从目前的情况看,如东仍然处于工业化的中前期,农业所占比重较高,工业化进程较慢,纺织业、食品加工业和化工制造业等传统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依然较大。能否及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工业经济结构,成为“十一五”期间如东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键因素。4.3.3洋口港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协调统筹洋口港开发对如东发展、苏中崛起和江苏省国际竞争实力的提升都有着重大的意义。目前,洋口港开发建设工作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2005年4月29日洋口港的启动项目江苏如东LNG由国家发改委获准开展前期工作,先期确认的优势产业项目包括LNG接收站、原油码头、通用散货码头及石化工业园、船舶制造和钢铁制造项目等。洋口港建设对如东海洋环境保护提出更为迫切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必须结合洋口港开发进程,编制洋口港环境保护的总体规划,规划洋口港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危险固废处理场等基础的建设,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的信息化能力,加强海洋污染的应急能力建设。4.3.4环境保护监管能力建设任务繁重相对于环境保护现状和要求,由于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尚未健全,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难以真正落实到位,现有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缺乏强有力的强制措施,环境保护中有法不依、执法难严的现象仍有存在。“十一五”期间,如东在环境保护的统一管理机制、企业环境行为的信息公开机制、环境保护的全社会参与机制、环境监测手段的现代化及环境污染应急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建设任务仍然繁重。第五章 环境功能区划51 “十一五”如东经济发展空间布局根据资源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需要,县域在空间上定位为重点开发、调整优化开发、保护性开发和禁止开发等四类功能区域。重点开发区域主要是如东经济开发区未开发区域和新区、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和小洋口地区;调整优化区域主要是县城老城区、苏334线沿线现有产业区、各建制镇建成区域;保护性开发区域主要是洋口港区预留岸线以外滩涂及潮间带和浅海沙洲,平原水库区域,河网景观保护地等;禁止开发区域主要是基本农田保护区、沿海防护林区、黄沙洋、烂沙洋水道顶端的滩涂。依据上述空间功能定位,全县县域总体上划分为四类功能区。511 城镇发展区。空间范围主要包括县城新老城区、苏334线沿线集镇、小洋口地区、洋口港经济开发区,规划总面积160平方公里,人口约40万人。该区域是如东城镇发展的核心地区,主要承担全县的集聚功能、创新功能、服务功能,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财政贡献大的工业,配套发展服务业。 512 产业集聚区。构筑“两带三区”和13个镇工业集中区的产业发展总体空间格局。空间范围主要包括沿海和沿苏334线沿线区域。“两带三区”是如东经济发展极具成长性的区域,是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物流中心的主要载体,是发展特色板块经济和产业集聚的集中区。513 旅游休闲区。空间范围主要包括小洋口地区、掘苴闸地区、东安闸地区。规划总面积120平方公里。514 生态保护区。空间范围包括主要水源、沿海湿地、滩涂、防护林、海洋生物资源以及基本农田保护区。5.2环境功能区划的基本原则(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环境功能区划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并贯穿始终,主要体现在正确解决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求得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2)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在进行综合环境功能区划时,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三效益”统一的思想指导下划定综合环境功能区。(3)系统思想的原则。包括整体性、关联性和综合性等基本指导思想。(4)相对一致性原则。即自然环境结构的一致性原则、社会环境结构及其环境问题的相似性原则,保护和改善环境对策的一致性原则。5.3环境功能区划的基本方法环境功能区划的研究对象是区域人地系统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针对这一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需要采用综合集成的方法,其实质是将定性与定量、科学理论与专家经验,宏观与微观有机结合起来,这三者本身也构成了一个系统。其具体步骤是首先全面、深入和系统的调查研究,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资料和实地考察的资料,在对研究区域环境分异规律有了总体把握的基础上,确定初步区划方案。根据已有的各种自然区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充分征求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对初步方案进行修正。5.4水环境功能区划(一)水环境功能分类水资源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它以流域为单元,由水量和水质两个组分构成统一的整体,组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根据江苏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基本要求,如东县的水环境功能区分为以下几类:1、饮用水源区:如东最主要的饮用水源是长江和深层地下水,县城掘港镇通过管网从南通洪港水厂引入长江水作为供水水源,其余集镇大多完成改水工作,供应深层地下水。九遥河作为备用饮用水源,饮用水源区水质管理目标优于类水标准(包括类下同);2、渔业用水区:如东水产养殖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浒洋河河段为渔业用水区。水质管理目标优于类水标准;3、工业用水区:大部分集中在城镇附近水域,对广大城镇来说,工业用水区和生活用水区以及工业废弃水排放区常常联系在一起。水质管理目标优于类水标准;4、农业灌溉用水区:农业灌溉用水目前执行的是类水标准,但水体中的有害物质能够通过农产品进行富集、浓缩,从而影响人类。随着人们健康和环境意识的增强,类水管理目标显然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故在区划时,农业用水区以类水标准为远景管理目标。水质管理目标优于类标准;5、景观娱乐用水区:一般位于风景区域或城镇附近水域以娱乐为目的的水域,或通过长期的综合整治可以达到该功能的城市水域。水质管理目标优于类标准;6、排污控制区: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治污滞后带来的矛盾,一些主要城镇地表水域的环境容量小于污染物的排放量,因此,这些水域成为纳污场所,在区划中定位近期的排污控制区。目前无水质管理目标。(二)水功能区划总体方案1、长江南通段长江是如东县县城掘港镇的供水水源,通过管网从南通洪港水厂引入长江水,相应水功能主要为饮用水源区。表1长江相关段水环境功能区划方案功能区名称功能区类别起始终止位置功能排序水质目标(2010年)水质目标(2020年)长江南通狼山老洪港饮用水源用水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南通桃园闸南通农场饮用IIII2、主要内河水环境功能区划如东内河河道大多为人工开挖而成,河与河之间相互贯通,或以涵闸控制,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划分为饮用水源区、渔业用水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排污控制区。区划目标水质以类为主,饮用水部分河段为类。根据省政府关于江苏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批复(苏政复200329号)文件规定,如东主要内河水环境功能区划如下:(1)九圩港河表2九圩港河水环境功能区划方案功能区名称功能区类别起始终止位置功能排序水质目标(2010年)水质目标(2020年)九圩港通州石港工业、农业用水区工业用水区石港大桥桐本工业,农业IIIIII(2)如泰运河表3 如泰运河水环境功能区划方案功能区名称功能区类别起始终止位置功能排序水质目标(2010年)水质目标(2020年)如泰运河如皋如东工业、农业用水区工业用水区东陈如东电视台西工业,农业IVIII如泰运河如东掘港景观娱乐、排污控制区工业用水区如东电视台西城南工业,景观,农业,排污IVIII如泰运河如东工业、农业用水区工业用水区城南如东东安闸工业,农业IVIII(3)栟茶运河表4栟茶运河水环境功能区划方案功能区名称功能区类别起始终止位置功能排序水质目标(2010年)水质目标(2020年)栟茶运河如东饮用水源区工业用水区江海河栟茶卫海桥饮用,工业,农业IIIIII栟茶运河如东工业、农业用水区工业用水区栟茶卫海桥小洋口闸工业,农业IVIII(4)南凌河表5南凌河水环境功能区划方案功能区名称功能区类别起始终止位置功能排序水质目标(2010年)水质目标(2020年)南凌河雪岸工业、农业用水区工业用水区如东如皋交界小洋口闸工业,农业IVIII(5)江海河表6江海河水环境功能区划方案功能区名称功能区类别起始终止位置功能排序水质目标(2010年)水质目标(2020年)江海河景安农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海安如东交界通州市刘桥、任家渡工业,农业IVIII(6)飞跃河表7飞跃河水环境功能区划方案功能区名称功能区类别起始终止位置功能排序水质目标(2010年)水质目标(2020年)飞跃河新店渔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九圩港如东县界渔业,农业IVIII(7)南荡河表8南荡河水环境功能区划方案功能区名称功能区类别起始终止位置功能排序水质目标(2010年)水质目标(2020年)南荡河新店渔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九圩港江海河渔业,农业IVIII(8)掘遥河表9掘遥河水环境功能区划方案功能区名称功能区类别起始终止位置功能排序水质目标(2010年)水质目标(2020年)掘遥河曹埠渔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遥望港如泰运河渔业,农业IVIII(9)新建河表10新建河水环境功能区划方案功能区名称功能区类别起始终止位置功能排序水质目标(2010年)水质目标(2020年)新建河沿南渔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南凌河栟茶运河渔业,农业IVIII(10)岔栟河表11岔栟河水环境功能区划方案功能区名称功能区类别起始终止位置功能排序水质目标(2010年)水质目标(2020年)岔栟河岔河工业用水区工业用水区如泰运河栟茶运河渔业,工业IVIII(11)九洋河表12九洋河水环境功能区划方案功能区名称功能区类别起始终止位置功能排序水质目标(2010年)水质目标(2020年)九洋河古坝工业、农业用水区工业用水区九圩港小洋口工业,农业IVIII(12)马丰河表13马丰河水环境功能区划方案功能区名称功能区类别起始终止位置功能排序水质目标(2010年)水质目标(2020年)马丰河马塘、丰利工业、农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九圩港洋口农场北匡河工业,农业IVIII(13)如环河表14如环河水环境功能区划方案功能区名称功能区类别起始终止位置功能排序水质目标(2010年)水质目标(2020年)如环河掘港渔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如泰运河如环闸渔业,农业IVIII(14)掘苴河表15掘苴河水环境功能区划方案功能区名称功能区类别起始终止位置功能排序水质目标(2010年)水质目标(2020年)掘苴河掘港工业、农业用水源区工业用水区如泰运河掘港北工业,农业IVIII掘苴河苴镇渔业用水区工业用水区掘港北掘苴闸渔业,工业,IIIIII(15)掘坎河表16掘坎河水环境功能区划方案功能区名称功能区类别起始终止位置功能排序水质目标(2010年)水质目标(2020年)掘坎河掘港工业用水源区农业用水区如泰运河掘港东工业,农业IVIII掘坎河北坎农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掘港东北坎闸农业IVIII(16)公共河表17公共河水环境功能区划方案功能区名称功能区类别起始终止位置功能排序水质目标(2010年)水质目标(2020年)公共河如东农场渔业、农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掘坎闸公共河闸渔业,农业IIIIII(17)四贯河表18四贯河水环境功能区划方案功能区名称功能区类别起始终止位置功能排序水质目标(2010年)水质目标(2020年)四贯河大豫渔业用水区工业用水区遥望港长沙镇渔业,工业IIIIII(18)东凌河表19东凌河水环境功能区划方案功能区名称功能区类别起始终止位置功能排序水质目标(2010年)水质目标(2020年)东凌河大豫渔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马丰河掘苴河渔业,农业IIIIII(19)浒洋河表20浒洋河水环境功能区划方案功能区名称功能区类别起始终止位置功能排序水质目标(2010年)水质目标(2020年)浒洋河洋口渔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小洋口闸滩河渔业IIIIII(20)金渡河表21金渡河水环境功能区划方案功能区名称功能区类别起始终止位置功能排序水质目标(2010年)水质目标(2020年)金渡河岔河渔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如泰运河古丰河渔业,农业IIIIII(21)九遥河表21九遥河水环境功能区划方案功能区名称功能区类别起始终止位置功能排序水质目标(2010年)水质目标(2020年)九遥河工业、农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备用饮用水源区九圩港如泰运河工业,农业IIIIII5.5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根据南通市环境保护局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的方案,如东县区域执行国家二类标准。5.6 噪声功能区划根据如东县政府关于划定县城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的通知(东政发199776号)、县政府关于划定岔河镇栟茶镇河口镇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的通知(东政发199248号)、县政府关于调整县城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的通知(东政发200420号)、县政府关于划定洋口化学工业园区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的通知(东政发200568号)文件规定,如东县县城掘港镇以及岔河镇、栟茶镇、河口镇、洋口化学工业园区环境噪声功能区划分如下,其余镇可按照城镇规划分区参照功能区标准执行,农村地区参照一类区标准执行。(一)一类区:居住、文教区域:噪声昼夜标准分别为55分贝和45分贝。主要包括:1、掘港镇:(1)东起东二环路,西至范公堤南路、人民南路;南起如泰河,北至掘坎河。(2)东起东二环路,西至朝阳路、芳泉路、通洋南路;南起南环路,北至如泰河。(3)东起掘苴河、人民北路,西至通海南路、南起江海中路,北至北环路。(4)县城规划划定的郊区。2、岔河镇:(1)东起九洋河,西至岔栟河;南起掘丁路,北至兴河村与新港村接壤处河道(2)东起通洋公路,西至九洋河;南起兴岔路,北至三里桥。(3)东起通洋公路,西至岔北路;南起掘丁路,北至兴岔路。(4)城镇规划中的郊区。3、栟茶镇:(1)东起太平路,西至兴厂路;南起栟茶运河,北至洋桥路。(2)东起卫海北路,西至太平路;南起栟茶运河,北至栟洋路。(3)东起东环路,西至卫海北路;南起栟茶运河,北至北环路。(4)东起易家路,西至西环路;南起符堑路,北至虹桥路。(5)东起东环路,西至岔栟河;南起符堑路,北至栟茶运河。(6)东起岔栟河,西至西环路;南起南环路,北至符堑路。(7)城镇规划中的郊区。4、河口镇:(1)东起天池路,西至西环路;南起南环路,北至李骆河。(2)东起东环路,西至薛港河;南起李骆河,北至北环路。(3)城镇规划中的郊区。(二)二类区: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噪声昼夜标准分别为60分贝和50分贝,主要包括:1、掘港镇:(1)东起通海路,西至通洋北路,南起如泰河、掘苴河,北至北环路。(2)东起人民南路,西至掘苴河;南起如泰河、掘坎河,北至江海中路。(3)东起范公堤南路、人民南路,西至人民北路、南市路;南起如泰河,北至范堤北路。2、岔河镇:(1)东起岔北路,西至九洋河;南起掘丁路,北至兴岔路。(2)东起通洋公路,西至岔栟河;南起如泰运河,北至掘丁路。(3)东起燕川路,西至九洋河;南起燕北路,北至如泰运河。3、栟茶镇:(1)东起卫海南路,西至西环路;南起虹桥路,北至栟茶运河。(2)东起卫海南路,西至公园路;南起符堑路,北至虹桥路。(3)东起岔栟河,西至卫海南路;南起符堑路,北至栟茶运河。4、河口镇:(1)东起通海路,西至西环路;南起李骆河,北至北环路。(2)东起薛港河,西至通海路;南起李骆河,北到北环路。(三)三类区:工业集中区1、掘港镇(1)城东北工业小区:东起掘坎河,西至掘苴河;南起范公堤北路,北至北二环路。(2)城西北工业小区:东起通洋路,西至大草港河;南起如泰河,北至北二环路。(3)城西南工业小区:东起朝阳路,西至串场河;南起芳泉路,北至串场河。(4)城中工业小区:东起人民南路,西至如泰河;南起南市路,北至掘坎河。(5)城西仓储区:东起如泰河、串场河交汇处,西至西环路;南起串场河,北至如泰河。(6)如东工业新区:东起掘苴河,西至大草港河,南起北环路,北至友谊河。2、岔河镇:(1)东起岔栟河,西至西环路;南起如泰运河,北至兴河村与新港村接壤处河道。(2)东起燕川路,西至通洋路;南起燕川路,北至燕北路。(3)东起通洋公路,西至通洋路;南起反修桥,北至燕川路、滨河路。3、栟茶镇:(1)东起太平路,西至西环路;南起洋桥路,北至北环路。(2)东起卫海北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