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语文第2-3讲.doc_第1页
小升初语文第2-3讲.doc_第2页
小升初语文第2-3讲.doc_第3页
小升初语文第2-3讲.doc_第4页
小升初语文第2-3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升初语文衔接班第2-3讲一、教学内容:小升初语文衔接班第2讲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二. 学习过程:(一)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4.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例(1)妇抚儿乳。乳,本义是“奶”,这里是名词作动词“喂奶”。例(2)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弛,形容词作动词,放下。例(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在这里表示“运”的工具,译为“用土筐”。例(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乱,“使混乱”;劳,“使劳累”。例(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以为耻。(二)文言虚词文言虚词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准确掌握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十分重要。而唯有熟读、精思才能摸到门道,掌握规律。因此,课文要认真学,有些典型句子要背诵,常见虚词的用法可以整理成表,这样才便于记忆。(三)文言文翻译1.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将古代汉语译成现代汉语,这是学习文言的综合性训练,多做这方面练习,对于深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大有裨益,文言文翻译也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有三点:首先要忠于原文。其次语句要通顺。表意要明确,语气不走样,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再其次是要文字优美,亦即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所谓的信、达、雅。同学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要能做到前两点就可以了。要做到准确、通顺,就要多学多练,平时除学好文言课文,还要多看些课外的文言文章,多积累些文言实词、虚词,熟悉文言句式的特点,还要掌握必要的历史文化常识。另外,也要讲求翻译技巧。2.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补、删、留、变、换的方法。补,就是指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翻译时要补足。如“帝感其诚”在动词“感”后面省略了介词“于”,相当于“被”,译时补出,全句可译成“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删,是指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等,翻译时要删去。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后的“之”,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可删去。留,是指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年号、国号、器具等,翻译时要保留,可照录不译。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变,指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变成现代汉语的句式。如“何苦而不平”,此句可变为“苦何而不平”的形式。换,是指把文言词语换成恰当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如“吾与汝毕力平险。”句中“吾”、“汝”应分别换成“我”、“你们”。(四)理解内容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要注意以下几点:1. 在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的基础上,逐段概括内容要点,然后“合并同类”,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弄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路也就把握住了。2. 注意文体特点,把握核心句和关键句。核心句指对主旨做出概括、提示的句子。把握了核心句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关键句指那些在思路的展开、主旨的表现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3. 结合有关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评判文章的社会意义。4. 重视诵读。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5. 分析写法、品味语言。(1)分析选材和剪材有什么特点。分析作者为什么选这些材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详略安排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什么作用。(2)分析写人、写景、记事的方法。(3)注意表达方式的运用。(4)体会关键词语、句子的表达作用。(5)深入体会语言中蕴含的感情。【典型例题】约不可失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注释: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虞人:掌管山泽的官。罢:停止,取消。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2)是日,饮酒乐,天雨( )(3)公将焉之( )(4)岂可不一会期哉( )2. 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且焉置土石 B.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 翻译下面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4. 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 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答案:(1) 打猎 下雨 到、往 约定的时间(2)A(疑问代词哪里)(3)于是前往(赴约),亲自取消了(打猎)(4)守信【模拟试题】(一)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1. 下列语句,诵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 妇亦 / 起大呼B. 又夹百千 / 求救声C. 虽人 / 有百手,手 / 有百指D. 不能 / 名其一处也2. 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 )A. 虽人有百手 虽:虽然B. 不能指其一端 指:手指C. 不能名其一处 名:说出D. 几欲先走 走:走开3. 对划线语句,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正面描绘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B. 反映出口技表演者的内容非常恐怖,令人胆战心惊。C. 写观众对口技表演的反应,写出了台上台下互相呼应的情景。D. 写观众对口技表演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4.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听口技表演的人很多。B. 表演者和观众面对面坐在一间屋里。C. 表演者所用道具非常简单。D. 表演者还没开始表演就抓住了听众。(二)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1. 下面各句加点词古今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A. 居五日,扁鹊复见。 B. 北山愚公面山而居C.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D.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 将“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译为现代汉语。3. 把本文划分为三个层次。4.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原因是 整个故事说明了 的道理。(三)杨布打狗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1. 解释加点词。(1)天雨,解素衣。( )(2)岂能无怪哉?( )2. 翻译下面句子。(1)衣素衣而出(2)迎而吠之3.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停顿两处)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4. 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试题答案】(一)1. D A项应为“妇/亦起大呼”,B项应为“又夹/百千求救声”,C项应为“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2. C “虽”是“即使”;“指”是“指明”;“走”是“跑”。3. D 画线句的用词都是观众的反应,因为这种反应是表演者引起的,所以从侧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4. B 根据“施八尺屏障”可知表演者与听众隔开的。(二)1. B2. 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3. 19句为第一层;1011句为第二层;最后两句为第三层。4. 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人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三)1.(1)下雨 (2)感到奇怪2.(1)穿着白色的衣服出去。 (2)冲着杨布叫3. 向者 / 使汝 / 白而往黑而来4. 举例:遇事要善于思考;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一、教学内容:小升初语文衔接班第3讲修辞方法、修改病句二. 学习过程(一)什么是修辞方法修辞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而采取的有一定表达效果的语言方式。掌握常用的修辞方法,可以更好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使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二)常用的修辞方法1. 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格。(1)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喻体、比喻词组成。(2)构成比喻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非同类事物 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 喻体必须为人们所熟悉 比喻必须注意感情色彩(3)比喻的种类 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连接,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例如:一道美丽的彩虹横跨空中,好像在天上搭起了一座长长的、弯弯的彩桥。再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暗喻:本体、喻体全出现,中间用“是”“成为”“变成”等带有判断性的词取代比喻词,把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例如:这里是花的海洋。再如:秋天,桃子熟了,梨熟了,苹果也熟了。我们村成了果园。 借喻:就是用喻体来代替本体,也可以说是喻体、本体二者合二为一。即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因此,使用借喻的句子显得精炼、含蓄。例如: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再如:自然界只是严冬和初春才飘落雪花,而我们的教室里,却一年四季都飘着洁白的雪花。2. 拟人把物当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拟人有两种类型:(1)把事物当作人来写例如: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2)人直接同事物对话例如:啊!遵义,光荣的山城, 我要尽情把你称赞 当年,革命面临历史的岔路口, 是你,目送党奔向新的路程3. 夸张为了表达强烈感情,突出事情的某一特点,有意将其作扩大或缩小描写。夸张虽然是对某一事物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写,但不是无原则地夸大或缩小,它和说大话、说假话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它是艺术地扩大或缩小,要有艺术性。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再如: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运用夸张要注意:(1)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从真情实感出发,用得合乎情理,合乎分寸。(2)要明确,显豁,不要使人误认为是事实。(3)要注意文体的要求,在说明文中,是不宜用夸张的。4.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叫排比。使用排比,可以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例如: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运用排比应注意:(1)注意各句间的关系,如时间的先后、范围大小、程度轻重,加以合理安排。(2)要有真情实感,不要拼凑词句,牵强附会。5. 反问反问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的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例如: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人,从小到大,哪一个没挨过母亲的巴掌呢?难道做儿女的能因此记恨? 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6. 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例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7. 设问设问是为了突出强调,启发引导或抒发感情而有意提问的一种修辞方法。设问是根据需要提出问题后随后作答,即自问自答,也可以自问不答,引导读者深入探讨,实际上在文中已做了回答。例如: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们的主要对手是谁呢?是你们自己,首先要战胜自己。(三)修改病句病句是指结构不完整,意思表达不明确、不清楚,甚至是错误的句子。修改病句就是针对病因,用增、删、调、换等方法,把病句改成正确的句子。(四)常见语病1. 用词不当这类病句主要是由于对词义理解不清,而错用了近义词、褒义词或关联词等,尤其是近义词,不能从词的范围大小、词义轻重、感情色彩的褒贬等方面正确使用词语,造成词不达意,违反了句子结构规律,违反客观事理的病句。例如:(1)我们要发挥老一辈的革命精神。(“发挥”改为“发扬”)(2)同学们实事求是地揭发了他工作中的优点和缺点。(“揭发”改为“指出”)(3)他虽然学习好,但是经常热情地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虽然但是”改为“不仅而且”)2. 成分残缺除独词句,无主句外,一个句子至少应有两部分,一部分指出要说的对象是“谁”或“什么”;另一部分指出说明的对象“怎么样”或“是什么”。如果少了其中任何一部分,句子就不完整,就是成分残缺。例如:(1)通过这件事,明白了一个道理。(少主语)(2)公共汽车将在我们家门前的公路上。(少谓语)(3)我们开展学习雷锋。(少宾语)3. 搭配不当句子是一个一个的词按照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这种有规律的组合,就是词语搭配。词语间的搭配相对稳定。如果违反了搭配的规律,就会犯搭配不当的错误。例如:(1)随地吐痰的人是一种不文明的习惯。(删去“的人”)(2)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很快克服了错误。(改为“克服的困难”或“改正了错误”)(3)会场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红旗。(“红旗”改为“彩旗”)(4)我的心在热烈地跳动。(“热烈”改为“激烈”)(5)我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改为“桌椅摆得整整齐齐”)(6)他虽然很瘦,而且精神很饱满。(“而且”改为“但是”)4. 词序混乱词序是词语在句子中排列的顺序,这种顺序反映了词语在语句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从原则上说,每一个词语在语言结构中都有它特定的位置。绝大多数句子的词序都和句子的意思紧密相联,词序变了,句子意思就会改变,或者句子不通顺。例如:(1)某些广东省的人也说普通话。(改为“广东省的某些人”)(2)我把胜利的消息已经告诉了大家。(“已经”放在“把”前)(3)这次考试同学们普遍的成绩提高了。(“普遍”放在“提高”前)5. 重复累赘有些句子,意思本来表达清楚了,可是作者又加上一些词语,同句子中的一些词语意思重复,显得啰嗦多余,使表达不当。例如:(1)在小组讨论会上,他首先第一个发言。(“首先”和“第一个”删去一个)(2)盛开的菊花完全开放,非常美丽。(“盛开的”和“完全开放”删去一个)6. 自相矛盾句子中的内容前后矛盾,使人不清楚句子的意思,应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句子中矛盾、含糊不清的词语。例如:我们已经将要小学毕业了。(“已经”和“将要”矛盾,去掉一个)7. 分类不当句子中所指的事物不属于同一种类型,或把类属大小不同的词语并用在一起,即造成分类不当。应运用词语归类的知识,把不是同一类的词语删去。例如:我爱吃苹果、香蕉、黄瓜等水果。(“黄瓜”删去)(五)修改病句的原则1. 病因要查清2. 修改尽量少3. 原意要保留4. 检查要仔细【模拟试题】一. 修辞1. 从下面几句话中,找出与“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 ) 二六七号牢房在歌唱。 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他站在那里,像秋天田野里的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 风,你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2. 对下面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B.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C.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装。D.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拟人、夸张、对偶、比喻 拟人、夸张、对比、对偶 比喻、比喻、拟人、对偶 排比、夸张、比喻、拟人3. 下面句子中有一个不是比喻句,找出来( )A. 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B.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绿山水画。C. 苏州园林可不是对称的,好像故意避免似的。D. 没有歌唱就没有生命,好像没有太阳就没有生命一样。4. 下面三句话使用的修辞方法哪一项是正确的( ) 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当年用自己的血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青青翠竹呢?A. 拟人 夸张 反问B. 比喻 拟人 反问C. 夸张 拟人 设问D. 拟人 夸张 设问5. 在下面两句的横线上,根据你的观察、联想和想像,用同样的修辞方法,再写出两句话。a. 高空的白云不时地变化着,一会儿像一只只肥硕的绵羊,一会儿像一座座雄伟的宝塔, , ,真是千姿百态,惟妙惟肖。b.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 , 。6. 对下列句子中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分析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运用反复修辞,表现词人急于寻路归家,奋力划船的情状。)B.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运用比喻,鲜明形象地说明了语言的重要性,以此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充分显示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