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二期课改课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doc_第1页
谈谈二期课改课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doc_第2页
谈谈二期课改课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doc_第3页
谈谈二期课改课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谈谈二期课改课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奉贤区泰日学校:张忠华对于二期课改,我们说了很多,也研究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做法与理论。二期课改的理念与精神也逐步被广大教师所领悟,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在教学行为上,我们如何全身心的投入实践与研究,如何使我们的课堂多一种激情、多一份投入、多一份动感、多一点生命力是摆在每一位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课程改革虽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只有认真学习,把握课改精神,不断总结,才能在课改的海洋中自由驰骋。作为教师生命力的所在地,学生智慧的发源地课堂,正是展示教学改革的舞台。让学生在朴素的课堂教学中品味数学、感悟数学、是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笔者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也积累了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供同行商榷与指正。一、 课堂教学中应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课堂教学是联系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桥梁,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着重在“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与共同发展”这一新的教学理念下进行的,使数学教学从“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激励学习为特征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的教学策略要实现新的转变,教师要尽最大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把二期课改的新理念有机地融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1、 数学问题的引入能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构成的环境里组成的,一个问题情境的导入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决于能否营造出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气氛,取决于学生能否真正“卷入”到学习活动中。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勾股定理时引入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有5块边长均为1个单位的小正方形(如图):你能否把它剪4刀,使得裁剪的部分正好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问题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唤起了学生跃跃欲试的冲动,课堂上气氛热烈。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实验,很多学生都能拼凑成功(如图),得到了证明“勾股定理”的一个重要模型。全体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到了知识的发生与构建过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又如在讲授相似三角形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假如只给你一把米尺,你有办法测量出学校操场上旗杆的大致高度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便议论纷纷,他们迫切愿望自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由于在讲授相似三角形,学生自然想到了相似的办法。但谁与谁相似?相似了以后怎么办?教师的追问揭示了问题的实质,导出了课题,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很快有同学发现,可利用自己的影子长和身高的比,再测量旗杆的影子长,即可测出旗杆的大致高度。2、 应注意充分挖掘数学问题的探究功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充分挖掘数学问题的探究功能,不仅有利于全面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综合智力素质,还能促进学生在共同合作,共同探究中自主发展,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能力,实践新课程理念下“人人获得必需的教学,不同的人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目的。例如,在一堂数学课上,我提出如下问题:探究(1):平面上有4个点,这些点任意三点不共线,能连成多少条不同的直线?此问题虽然是平面几何中基础的问题,但它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需要较强的概括思维能力,也具有较强的探究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操作实验,很多学生得到了自己的结论。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活力,让学生的探究潜能进一步延伸,我再提出:探究(2):当平面的上有5个点时(任意三点不共线),能画作多少条直线?探究(3):当平面上有n(n2)个点时(任意三点不共线),能画出多少条不同的直线?探究(3)是巩固和扩大知识,同时也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此时,学生的探究欲望逐步引入高潮,探究成果十分丰硕,学生有的通过类比联想发现下表: 点的个数可作直线条数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相应的学习层次上达到参与的最大投入量,我再提出:探究(4):平面上任意三点不共线的n(n2)个点,可画出多少个不同的三角形?课堂上气氛热烈,同学间、师生间在合作交流中留恋忘返,融会在一种求索的意境中。当学生的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思维的组织性深刻性不断加强,一些优秀的学生更渴望对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探究潜能进一步延伸。我对上述探究问题作了如下变式:平面上有n条直线两两相交,且任意三条直线不共点,一共能产生多少个不同的交点?师生通过合作与交流,共同分享着探究的成功与乐趣。我想,这样的探究活动不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创建互动式、交流式、探究式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一个全新理念吗?3、 应关注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如果学生所接触到的只是一些看似准确无疑的“客观真理”,那么学生在经历的教育过程中,只是熟悉了一些现成的结论,造成许多具有探究价值的内容无意间“一滑而过”,致使学生亲自体验,感悟的机会无意间流失。数学教学重于推导,只有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更好地培养数学的思维品质。例如:在一节公开课上,一位教师在讲授点的轨迹时,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以定线段AB为弦的圆的圆心轨迹是什么?教师为了完成课堂的教学计划,只给学生很短的时间考虑,最后平铺直叙,作简单处理,直接给出结论:其轨迹是定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虽然结论简单,但很多学生一知半解,无法理解其涵义。基于此提,笔者认为,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深入发现,可铺设这样的情境:探究(1):以定线段AB为弦,你能画出一个圆吗?试找到它的圆心位置。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探究成果的基础上,教师接着又问:以定线段AB为弦,还能画多少个圆?你能画5个以上吗?找出它们的圆心位置。观察所画圆的圆心位置,你得到了什么样的结论?(如图): 通过这样的尝试练习,使学生在自主试验,讨论中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这种强化知识的发生过程的教学,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其意义远比传统模式上的说教深远得多。4、 应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力的培养数学学科的起源与发展是由问题引起的,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数学思维总是以问题为指向,问题是数学思维的心脏,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问题的变换过程,是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新课程理念下改变学生方式的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例如,八年级数学第二册72页例2:已知菱形ABCD,对角线AC、BD交于点O,AB=13cm,AC=24cm,求菱形面积(如图):教师如果单纯为了教会而教,会在不经意间使学生的问题意识被禁锢。当我用“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完成了此题的解答,准备下一题时,班上一位学生举手站起来说:“老师,矩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也可以用上例中求面积的方法来计算吗?”教室里一片沸腾,此时,教师如果为了不打断教学进程,未加思考便排斥了学生的想法,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是难以想象的。我镇定片刻,首先对这位同学的大胆提问,予以高度赞赏,我想这就是我们在教学中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当充分肯定了这位学生的表现后,我鼓励其他同学要向这位同学学习,课堂上大胆提问,勇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师生共同探索归纳下,课堂上我们帮助这位同学解决了他的问题:不是所有的四边形都可以采用上述求面积的方法来计算它的面积,符合这种计算方法的四边形必须是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这堂课的教学虽然没有达到我预设的教学进度,但我感到了充实和满足,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正应引导学生从问题开始作为思维的起点,从问题的思考过程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去培养学生思维的发展性,才能迸出思维的火花。5、注重加强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新课程告诉我们,数学无处不在:当你走进银行存款、当你打开报纸看金融信息、当你打开电视看足球比赛你都能感受到厚实的数学背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更注重了从生活实际和学生知识背景中提出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重视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应用数学的能力,教学中,作为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活生生的数学,努力挖掘生活中蕴含大量的数学信息,主动收集生活实例,并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例如:足球比赛的记分规则为: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输一场得0分,在28届奥运会足球预选赛中,中国队需比赛14场,现已比赛了8场,输1场,得17分,请问:(1)前8场中,中国队胜了几场?(2)通过比赛情况分析,中国队打满14场比赛,得分须不低于29分,才能保证出线,请你分析一下,在后面6场比赛中,中国队至少要胜几场,才能达到这个目标?此类应用问题,学生感到十分有兴趣,而且迫切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经历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数学解决和反馈应用”的过程,一方面巩固了有关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亲身体验感受到了数学的有用性,从而增强了数学的应用意识。6、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挑战性的培养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书上学的,老师讲的,都是绝对正确的”,一般不会提出自己的想法。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要求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让他们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更有利我们能清楚地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了解他们理解程度,以便我们的教学能更好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调整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率,否则我们的教学活动便无法达到师生互动、交互式的要求。例如在讲授全等三角形这一章时有这样一道辩析题:“有两边及其中一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学生们议论纷纷,最后总结,该命题是一个假命题,与练习本上给出的结论吻合。正当学生们沉浸于丰收的喜悦中时,有一位学生激动的举手提出:“我认为这是一个真命题,其证明过程如下,如图,已知和中,和分别是和上高,且,求证:。证明:在和中 又, 这位同学的证明思路,我们不得不佩服他,从他的解释中,其答案不是没有道理。作为教师,对学生的这种敏捷思维和对问题勇于提出疑问,善于思考,敢于向“大家都如是说”的从众心理挑战,敢于向教师、书本的权威性挑战,予以高度赞扬。虽然这位同学的解答中有不合理的地方,此时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参与:“你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吗?你能帮助这位同学解决他的困惑吗?”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教师进一步点出:几何证明的前提要有一个正确的图形,最危险的是将证明基于错误的图形上,此命题的证明漏掉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即当两个三角形同为锐角三角形或同为直角三角形或同为钝角三角形时结论才成立。这名同学的解题过程中,潜意识的为本题添加了一个新的提设。通过这次教学活动,学生思维的严密和严谨性也得到了培养。二、 对二期课教理念下的教学模式的一些思考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模式应当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研究、合作、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成为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教学中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1、 师生角色的转变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角色,从教师层面上看,教师应是学生的顾问,为学生提供信息与帮助,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识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有时候教师的一个表情,一个手势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由课堂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从学生层面上,学生的地位角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