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语文教材在高考复习中的策略).doc_第1页
浅说语文教材在高考复习中的策略).doc_第2页
浅说语文教材在高考复习中的策略).doc_第3页
浅说语文教材在高考复习中的策略).doc_第4页
浅说语文教材在高考复习中的策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说语文教材在高考复习中的策略 (李智明) 【摘要】“教材”、“考纲”与“课标”三者中课标是根本,是上位;教材与考纲属下位,二者互为交叉。教材可以成为考试的内容,试题可以呈现教材内容。高考试题与语文教材紧密相连,试卷上的试题或多或少与教材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教材是资源库,教师要精研考纲,化用与改造教材资源,要采用“通览全局,梳理知识设题演练,提升能力善于变通,活用教材”的策略,把“语文教材”和“高考复习用书”结合起来,发挥其合力效益。【关键词】高考复习;语文教材;资源;化用改造【正文】在高考复习中如何处理教材,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近几年,高考试题极少涉及教材内容,人们开始淡化教材复习,全力选用复习用书。特别是新课改后,教材版本的不同使得高考试题与教材的直接联系更趋减少,于是“教材无用论”开始蔓延。那么,语文教材果真与高考复习无关吗?笔者以为,弃教材于不顾,此举失之偏颇。笔者试结合2009年本省高考试卷,就新课程下语文教材在高考中的复习方略做些探讨,以求教方家。第一,厘清“教材”、“考纲”与“课标”三者之关系先说课标与教材。语文课程标准作为国家纲领性文件,决定了语文教学目的、课程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它也决定了教材的编写方向,课标在“教科书编写建议”中提出:“教科书编写要落实普通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全面达到高中语文教育的各项目标。”可见,教材与课标是紧密相连的。人教版教材的编者在介绍教材编写时,也强调说:“从整体面貌看,这套教科书贯彻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落实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突出了现代教育科学的理论方法,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顾之川语)由此可见,现行的教材编写是以课标为准绳,力求体现课标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再说课标与考纲。语文课程标准作为国家纲领性文件,决定了考试评价的方向与要求。课标在“评价建议”中对“评价的基本原则”、“必修课程的评价”和“选修课程的评价”都做了详尽的说明,为考试指明了方向。2009年福建省语文考试说明在“命题指导思想”中提到:“2009年福建省语文科命题以教育部颁布的普通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以及福建省教育厅颁布的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语文)为指导”,“命题应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要求,力求稳步推进,适度创新。”可见,课标是指导考试大纲,考试大纲受制于课标。最后说考纲与教材。2009年福建省语文考试说明在“考试内容中提出”:“按照普通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和选考内容。”可见,考纲与教材都从属于课标,它们是同位的关系,二者可以互相交叉。教材可以成为考试的内容,而试题可以呈现教材内容。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在三者之间,课标是根本,是上位;教材与考纲同属下位,而二者又互为相通,互为交叉。以上是理论层面的阐述,而最能说明它们之间关系的就是2009年语文高考试卷,研究试卷也许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发。第二,搭准教材与高考关联之脉搏2009福建高考试题与人教版教材链接示例一、 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教材链接】考题涉及必修二第5课、第9课,必修三第5课、第9课和必修四第6课(二)文言文阅读(15分) 2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戚:忧愁【教材链接】高中必修四李清照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 (忧愁) C.县吏怪其意气 怪:责怪 【教材链接】必修一荆轲刺秦王“群臣怪之”(以为怪)必修四张衡传“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责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5分)【教材链接】且:高中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况且)宁:高中必修五滕王阁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怎能,哪能)以: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以其无礼于晋”(因为) ()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4分) 【教材链接】匿: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引车避匿(躲藏)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教材链接】1、必修一沁园春长沙“研讨与练习”第二题: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详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P62007年5月版) 2、必修四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研讨与练习”第一题: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既有景物描写,又有人物刻画和情感抒发,作者把这些内容融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壮阔的意境。试分析这首词是怎样表现这种意境的?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详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P372007年5月版)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简述红楼梦中贾珍请王熙凤到宁国府协理秦可卿丧事的原因和过程。 【教材链接】必修三“名著阅读”红楼梦“作品导读”部分第八段有关于这项内容的表述。(详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P1022007年9月版) (2)简述巴黎圣母院中穷诗人甘果瓦与爱斯梅拉达结成名义夫妻的经过。【教材链接】 必修二“名著阅读”巴黎圣母院“作品导读”部分第一段和第二段有关于这道题较为详尽的表述。(详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P812007年5月版) 三、现代文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10第二段中提到“尺度之不同简直成为了一道墙垣了”,作者为什么这样说?(3分)【教材链接】必修五咬文嚼字“研讨与练习”第三题:作者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理由是什么?(详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P442006年11月版) 四、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甲) 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13作者用哪几件事来表现阿庆的音乐天赋?请简要分析。(4分)【教材链接】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研讨与练习”第二题:文章叙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一个人?(详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P312007年3月版) 五、语言文字的运用(10分)16.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7分)(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回答。(5分) 答: 【教材链接】必修四“表达交流”之“辩论”的“实践与交流”第3题:“设题辩论”(1)请以“中学生暑期打工利弊孰大”为题展开辩论。(2)有人认为“3.15”好,要保留。但也有人持反对观点,认为“3.15”应该取消。你同意哪种观点? (详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P842007年5月版) 六、作文(70分)17题目:这也是一种_ 【教材链接】1、这也是一种美必修二“表达交流”部分中的“美的发现”有关于“美”的话题的讨论与有关习题。(详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P562007年5月版)2、这也是一种爱必修三“表达交流”部分中的“爱的奉献”有关于“爱”的话题的讨论与有关习题。(详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P822007年9月版)3、这也是一种幸福和这也是一种快乐必修四“表达交流”部分中的“发现幸福”有关于“幸福和快乐”话题的讨论与有关习题。(详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P752007年5月版)以上研究表明,高考试题与语文教材紧密相连,息息相关。这多少让人有些震惊!仔细分析,我们发现试卷上的试题或多或少与教材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有的是知识点,有的是试题的原型,有的是试题的话题。据笔者不完成统计,在80分非作文试题中,与教材相关的分数达30分左右,占37%左右,可谓多矣。如果加上作文,就更可观了。第三,化教材资源为备考资源之方略教材是一座丰富又宝贵的资源库,但它不会自动变成应考的资源。一座矿山不等于艺术珍品,惟有高明的艺术家深入其间,用独到的眼光去发现,用老到的经验去打磨,匠心独运,方能点石成金,创造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由教材而变为珍贵的备考资源,也需要教师的发现、挖掘与创造。教师要熟悉课文,精心研究考纲,善于化用与改造教材中的资源,把分散的知识点系统梳理,使之形成有用有序的考点、训练点,从而把单一的文本资源改造成丰富的备考资源。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化教材资源为备考资源呢?笔者结合自己的研究,提三种方法供大家参考:其一,通览全局,梳理知识。笔者以2007级学生使用的人教版语文必修教材中的“阅读鉴赏”板块的内容为范例,对这个问题加以阐述。按照学界的研究,语文教材的内容有:课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助读系统、活动系统等,带有很强的综合性。高中必修五个模块,共计20个单元65篇课文79篇诗文219道习题2462条注释。古代诗文作品八个单元共39篇,其中古文17篇,从必修一到必修五,每个模块都有;古诗22篇,安排在必修二到必修四三个模块中。现代文中的“论述类文本”(含杂文、随笔、文艺随笔等)两个单元共8篇,“杂文和随笔”单元5篇文章安排在必修四,“文艺随笔”单元3篇安排在必修五。“实用类文本”(含新闻报道、演讲词、科普文等)四个单元共13篇,其中“新闻报道”单元4篇文章安排在必修一,“演讲词”3篇文章安排在必修二,“科普文”两个单元6篇文章安排在必修三和必修五。“文学类文本”(散文、小说、现代诗歌、戏剧)六个单元共19篇,其中“现代诗歌”单元4首安排在必修一,“散文”两个单元6篇文章安排在必修一和必修二,“小说”两个单元6篇文章安排在必修三和必修五,“戏剧”单元3篇文章安排在必修四。但是,语文知识点在教材中没有设置专项,而是分散在课文与习题之中,给复习带来很大的困难。为此,教师要利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结合考纲分项梳理,使之形成较为完整的系统。下面提供笔者在这一方面的做法:1、古文阅读知识点梳理: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重要实词文言虚词:18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固定句式(略)复音虚词(略)2、古诗鉴赏知识点梳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题材体裁中国古代诗歌简史3、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梳理:论文、杂文、评论(文艺随笔)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4、实用类文本阅读知识点梳理:新闻、报告、演讲词和科普文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5、文学类文本阅读知识点梳理: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以上五大文体阅读鉴赏的知识点梳理应紧密结合教材内容,知识点梳理时可适当参考教材外的资源,力求规范完整,但范例应尽引用教材的内容。其二,设题演练,提升能力。众所周知,高考语文试卷是以能力立意。2009年福建省语文考试说明在“命题指导思想”中提出:命题应“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关注考生的发展潜能。在考查考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注重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可见,复习倘若只是停留在了解语文阅读知识的层面,那么考生势必要吃大亏。能力的提高又须通过科学有序、持之以恒的训练方见成效,而教材恰恰在这个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欠缺。为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化用或改造教材中的资源,甚至要创造性的设题,使学生得到有效的演练,借以提升能力。笔者也在这一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兹介绍如下:1、古文设题:除了按照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知识板块综合性设题外,笔者在复习中还专门就“文章的分析和概括”设题方面做了探索。示例:选出下列对文章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作者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典型事件,充分肯定了蔺相如大智大勇、威武不屈、不畏强暴的形象及其崇高精神,同时也凸现了廉颇忠于国家、勇于改过的优秀品质。B.在写作特点上,本文在材料的取舍剪裁上是很下功夫的。作者非常重视详略主次的安排,集中写蔺相如,其间穿插对廉颇的描述。对能表现人物性格的事件,不惜花费笔墨详细描写,对其他一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则惜墨如金,一笔带过。C.文中也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性格。如蔺相如对敌和对廉颇态度的对比,廉颇对蔺相如前后态度的对比,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秦王的色厉内荏的对比等等,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读者印象深刻。D. “渑池之会”后,廉颇对于蔺相如在自己之上感到心有不甘,宣称要羞辱相如,这表现了他为人鲁莽,妄自尊大,胸襟狭窄,斤斤计较于名位之争的缺点;但他在听到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话之后,大为感动,也很是惭愧,立即负荆请罪,又表现出他敬畏赵王、勇于改错、懂得感恩的优点。(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2、古诗设题:除了分项设置若干简述题之外,笔者还采用了填空题。示例:诗中“方宅十余亩”至“鸡鸣桑树颠”八句,是对田园生活的描述。作者笔下的田园乡村生活平淡无奇,然而这几句诗读起来有着盎然的诗意,并且能从中感受到诗人轻松、平和、喜悦的心情。这主要得力于诗人运用了_的艺术手法,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寓于朴素宁静之景中,营造了美好的意境。“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写_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接着写_景,眺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平和、宁静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_衬_,以_衬_,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 (必修二归园田居)3、现代文阅读设题:选取教材上三种文本中适合设题的课文,按照高考命题的方式,设置三题,第一题是五选二的选择题,第二题可以就关键词语、重要句子、主题、结构等设题,此为常规题;第三题为探究题,要选择文本中最有探究价值的角度或问题设题。笔者发现,有的课文现成的课后习题就是很好的题目,我们不妨引用或化用。鉴于篇幅,不再引用。其三,写与读合,化积素材。语文教材不仅是应考中的阅读资源宝库,它还是写作素材的宝库。考场作文最怕写时缺少素材,而素材的积累却有赖于平时。如果我们平时主动积累整理课文素材,考场之上灵活地将课文中的素材与作文的话题结合起来,找到契合点,写来当可得心应手.实践证明,历年来都有一些优秀考生因活学活用教材而获得满分、高分。笔者在积累与运用课本素材中总结如下五种方法:1、引用法:直接引用教材名句或内容于作文之中,给人以厚重感,用它来增强文章的文采。2、镶嵌法:把教材素材应用于文章中,所用的素材可叙述可概括,可详细可简略,只占文章的极少一部分。3、对举法:将课本素材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相结合,其好处是现实性较强,有很强的说服力。4、组接法:这种方法是跨越时空,让不同时代的人物走在一起,通过他们的对话或独白揭示话题,所选人物最好时代不同、角度不同、身份不同,有代表性,这样,既显得文章信息丰富,知识广博,又避免了只选一人所造成的内容单调,浓度太低,字数不够等弊病。5、联想法:我们把课本中的素材通过联想、想像进行扩展,或改变其中的情节、时代等,即故事新编,就可以写出一篇篇具有创新性的文章。示例一:曹刿、烛之武、弦高都是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肩负拯救黎明百姓的责任。为了国家,曹刿在战场上镇静自若;为了国家,烛之武不顾年老体衰,夜劝秦伯;为了国家,弦高不顾性命之忧,只身进入三军之中。他们都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只不过是寻常百姓,但心系国家安危,所以他们变得高大了。他们是“平民英雄”。当今是和平年代,但只要你真心地帮助别人,挽救失落的人,你也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