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产业安全的实证研究.docx_第1页
我国金融产业安全的实证研究.docx_第2页
我国金融产业安全的实证研究.docx_第3页
我国金融产业安全的实证研究.docx_第4页
我国金融产业安全的实证研究.docx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金融产业安全的实证研究 摘要:金融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其产业安全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和政府相关部门研究的焦点和热点。本文以上海市金融业为例实证研究了我国金融业产业安全问题。研究结论是,我国的金融业存在安全性风险,尤其是在竞争力、控制力方面,外资企业的实力在不断增强的大环境中,但是我国金融业在成长力方面实力较强。最后本文提出了自己的政策建议。 下载 关键词:产业安全 金融业 实证分析 政策建议 一、研究背景 金融业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直接关系国民经济全局,关系到各行各业发展和老百姓切身利益。上海市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也是我国最大的金融中心,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几年,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金融改革继续深化,金融领域开放不断扩大,大量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得其产业安全问题成为理论界和政府相关部门研究的焦点和热点。因此,加大对我国金融业产业安全的研究,对于提高国家和企业的竞争力,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相关文献回顾与梳理 产业安全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和政府相关部门研究的焦点和热点。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产业安全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本文主要通过对前人相关研究文献的回顾和梳理,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以期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一)关于我国产业安全所面临的问题 郑新立(2006)认为,现阶段我国产业安全面临的几个问题为:(1)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是我国产业安全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2)能源资源环境对产业发展的制约不断加剧;(3)外资对国内某些行业的控制和垄断将会严重制约国内企业的发展;(4)金融开放带来一些新的不安全因素。王前超(2006)认为,外资进入中国正在对我国一些行业的安全和民族产业的长远发展构成了威胁。具体表现在:(1)外资并购行业龙头导致产业不断集中,原来的市场结构被打破,市场份额被跨国公司蚕食,有可能形成寡头垄断的态势,导致民族产业发展步履维艰;(2)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将中国变为加工厂,而这种加工一般是低附加值的,高额利润被跨国公司拿走;(3)并购使跨国公司控制了关键技术和核心资产,给产业安全甚至国家经济安全带来隐患;(4)并购使我国企业多年建立起来的自主品牌流失,只能依赖别人的品牌贴牌生产,国际竞争力受到严重削弱。 (二)关于影响产业安全的因索 白津夫(2006)则着重强调了并购对产业安全的威胁。他认为,外资在中国的并购行为从一般商业并购转向针对行业龙头企业的战略并购,有明显的产业垄断倾向,并着力消灭新的竞争点和提高控制力。景玉琴(2006)从直接投资领域、国际贸易领域和本国制度环境三个方面分析影响产业安全的因索。在直接投资领域,外国资本实施产业控制;在国际贸易领域,外国商品实施低价倾销;本国制度环境指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尚未理顺。她还认为不适当的政府规制已经成为影响产业安全最重要的内部因素:法制不完善与规制真空制约产业安全;行政不作为与行政权力滥用危害产业安全等。王晓红(2006)从反面的思路认为,外资进入中国营利是主要目的,这是一个经济的基本规律。强调产业安全,不能“泛政治化”,如果看到外资进入中国文化产业就认为是文化侵略,进入中国金融领域就担心金融安全,进入研发领域又担心人才会被挖走,同样会导致产业竞争力下降,从而危及产业安全。张中山和李冬梅(2006)认为,一国产业安全主要受投资自由化、贸易自由化以及国际竞争力三大因索影响。投资自由化影响产业安全的机理在于: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过程同时也是民族工业而对外国资本竞争日趋激烈的过程。在激烈的竞争中,外商凭借其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或优势,通过合资、收购等方式控制东道国的企业,甚至控制某此重要产业,由此引发产业安全问题。具体表现在外资对我国产业的控制。投资自由化对产业生存与发展环境的影响以及投资自由化给我国产业带来的“敌意性”威胁。贸易自由化影响产业安全的机理在于:贸易自由化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是随着我国加入WTO而凸现出来的。国际竞争力影响产业安全的机理在于:经济全球化的结果是竞争无国界,任何产业都要面对国内和国际两个竞争市场。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所有企业都将自接或间接参与全球竞争。没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企业就不可能真正走向国际市场。而对于国内市场,我们的产品不出去,外国的产品也会进来。王学人和张立(2005)从制度非均衡的角度分析产业安全的形成原因。他们认为,我国产业安全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制度非均衡。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不同政治制度的磨合、计划体制的内在矛盾激化了我国产业发展的制度需求。另一方面,虽然我国自1978年开始启动新制度的供给,但受改革战略思路、旧制度的惯性势力等的阻挠,新制度供给推进比较艰难,从而形成了我国产业安全所需制度供需失衡的态势。成思危(2007)认为,要保障产业安全,关键在于不断推进改革,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当务之急是一方面要大力培养中国的跨国公司,这些公司应当做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具有全球化的视野和经营战略;另一方面要重点扶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使其能逐步占领技术上的制高点,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三)关于产业安全的实证分析 张志宏1997)、何维达(2006)对我国的二大产业分别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两大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般,两大产业的出口对外依存度和资本对外依存度都不高,总的评价为较好。两大产业的控制评价为农业较好,工业和服务业一般,各具体产业的安全状态为:制造业、采掘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工业、服务业、农林牧渔业基本安全,金融保险业不安全。杨柳勇(2002)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外资的总体市场份额或市场占有率已经处于中等水平,外企的出口份额偏高,但出口倾向指数不稳定,外资控股率逐年提高,从国际比较看,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占当年固定资本形成的比例和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占当年GDP的比例均超过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的平均水平,外资来源结构和在我国的投资区域结构上均存在比较高的集中度,外企的利润汇出占当年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比例处于高水平。因此,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的产业风险尚不明显,但风险的增长和积聚是不容质疑的,特别是在部分行业己经成为外资主导的行业后,国家对这些行业的控制权实际上己经存在削弱的问题。 通过对产业安全相关文献的回顾与梳理,我们发现目前国内对于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多数属于定性研究,实证研究特别是定量研究很少,并且针对国家整体从宏观上论述的居多,针对某一产业从中观上论述的较少,针对某一省区的具体情况研究地区产业安全的文献及成果更为鲜见。因此,本文拟以上海市金融业为例研究其产业安全问题。 三、实证研究 (一)指标选择及相关界定 产业安全涉及到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环境、国家政策等。在劳动力方面,我们选取劳动力素质、创新人员在专业人才中的比重等作为考核指标;在资本方面,我们选取资本效率、资本收益率等作为考核指标;在市场竞争力方面,我们选取产业国内市场份额作为考核指标,详见表1。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22006年上海市金融业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在样本选择时有一些公司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并没有找到他们的相关数据,因此在选择样本时我们予以剔除。这样我们一共得到有效样本76家。 产业融资环境等数据来源于中国证券市场数据库系统(CCER)和国泰安(CSMAR)数据库系统。产业劳动力要素环境、产业市场竞争力等数据来源于上海市统计局、商务部产业安全数据库(ACS)等。 (三)描述性统计 金融业是上海市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20022006年,上海市金融业得以快速发展,平均每年递增约28%。其中,2006年末,上海中资商业银行资产总额2.82万亿元,比比2002年增加4637.17亿元,增长约19.6%;经营利润338.24亿元,比2002年增加202.24亿元;不良贷款余额419.17亿元,不良贷款率2.93%,比2002年减少3.97%。外资银行资产总额652.40亿美元,实现税前利润3.57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128%,不良资产率0.45%,比2002年减少3.79%。外资银行分行和法人机构63个,支行37个;外资银行员工总数7974人。 2006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407.04亿元,比2002年增长183%。其中财产险公司保费收入101.33亿元,比上年增长15.33%;寿险公司保费收入305.72亿元,比上年增长24.40%。保险深度3.96%。共有分公司(含)以上保险机构71家。其中产险公司31家,寿险公司30家,健康保险公司4家,养老保险公司2家,再保险公司3家,保险集团公司1家。另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5家,在沪保险机构代表处49家。 (四)产业安全的测算分析 1、关于金融业产业安全的定量评价。本文将整个评价体系分为指标构建、指标警戒、综合评分三部分。指标构建首先是建立一套能够敏感反映产业安全状况的监测指标体系;指标警戒设置是为了评价和估算金融业产业安全度。本文将指标安全状态分为四种,即安全(A)、基本安全(B)、不安全(C)、危险(D),并分别给四种状态规定不同的分数范围:80,100、50,80、20,50、0,20。具体指标设定见表4;综合评分主要是选定数据处理方法,确定各指标运行状态及相应的安全等级。 2、关于指标分值到安全状态分数值的映射本文的处理方法。本文借鉴了何维达 何丹(2007)的研究方法,具体的处理方法请参见何维达、何丹(2007)的文献 3、关于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由于产业成长力、产业竞争力和产业控制力等指标对产业安全的影响、作用各不相同,目前还没有更好的办法进行量化处理,因此本文采用专家赋权法对二级指标按照3:3:2:2的比例进行赋权。对于各个三级指标我们假定其重要性大致相同,就可以得到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详见表5。 4、金融业产业安全的分析与定量估算 根据上面的指标权重,计算出总体评价得分,我们就可以得到20032006年上海市金融业产业安全度估算结果,详见表6。 四、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不同于以往单纯的理论研究,本文利用上海市金融业实证分析了其产业安全问题。我们的研究结论是,我国的金融业存在安全风险,尤其是在竞争力、控制力方面,外资企业的实力在不断增强,而我国金融业在成长力方面实力较强。基于上面的研究结论,我们提出下列政策建议:(1)进一步加强金融业的兼并与收购,尤其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优化金融成长环境为基础,打造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2)制定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和培育金融业发展,鼓励金融业务品种创新,增强集聚效应;(3)适应我国金融形势发展,不断推动金融机构深化改革。鼓励发展新兴金融市场,设立新型金融机构,开发新型金融产品,实行新型金融经营模式,实现从传统金融业向现代金融业的跨越;(4)强化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要建立政府、司法部门与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形成监管合力,确保金融安全与稳定等。 参考文献: 何维达.李冬梅.我国产业安全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6(8) 郑新立.高度重视产业安全的监测预警和对策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06(8) 王前超.跨国公司战略性并购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及对策J.亚太经济.2006(4) 张中山.李冬梅.开放市场下我国产业安全形成机理J.商业时代.2006(1) 白津夫.“恶意井购”还是“过度敏感”J.?t望.2006(18) 王学人.张立.产业安全问题制度非均衡成因探讨J.求索.2005(4) 景玉琴.政府规制与产业安全J.经济评论.2006(2) 王晓红.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如何安全J.?t望.2006(3) 朱建中.论保障我国产业安全的政府规制建设J.江汉论坛.2006(10) 汪素芹,董小森.由古典比较优势理论引发对贸易产业安全问题的思考J.国际贸易问题.2006(7) 王俊.对外资进入后我国零售业发展安全问题的探讨J. 世界经济研究.2006(6) 马有才.陈爱萍.基于产业安全的反倾销与反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