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第二册分项练习.doc_第1页
苏教版语文第二册分项练习.doc_第2页
苏教版语文第二册分项练习.doc_第3页
苏教版语文第二册分项练习.doc_第4页
苏教版语文第二册分项练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语文第二册分项练习(五)课内阅读001、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1、“起伏的连山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这表现了“我”怎样的种心情? 2、对“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中加点词“铁的”理解正确 的一项是:( ) A、形容山的坚固结实,像铁一样坚硬。 B、形容山的颜色,在夜幕里连山的颜色看起来像铁样。 C、形容山的沉重,像铁一样。 3、“然而又自失起来”中的“自失”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听得出了神,忘了自己。 B、听得头脑发晕,不能控制自己。 c、想起了白天未能看戏,感到失落。 4、这两段文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描写月夜行船情景,充满诗情画意。 B、描写“豆麦”的清香,为下文“偷豆”打下伏笔,同时也表明革命。 C、写赵庄风光美丽如画,丰收在望。 002、光渐渐地暗了下去,外面变黑了。我站起来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对地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橘灯照你上山吧!”我赞赏地接过来,谢了她。她送我到门外,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显然地,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橘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1、从“A、 接、B、挑、C、穿、D、提”中选择最恰当的填入文中、处。 答: 2、一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小姑娘怎样的心灵? 答:_。 3、一段文字的大意是: _ _。 4、二段文字中的“大家”指的是:( ) A、 小姑娘全家人 B、 小姑娘全家和“我” C、 广大革命者 D、广大革命者和人民群众 5、对选文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小橘灯的光是“朦胧的”,意味着革命什么时候能胜利还不清楚。 B、写小橘灯的制作过程,语气连贯紧凑、写出了小姑娘心灵手巧、动作麻利。 C、小橘灯象征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D、小橘灯虽然照不了多远,但它增强了“我”对革命必定胜利的信念。 003、天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天自然的语言。 1、分别找出能代替句中加点词的同义词。 答:各种花_开放;燕子_归来。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_) 年年如是(是:_) 3、用句话概括第一段文字的大意。 4、第二段文字为了说明大自然的“语言”现象。 作者举了哪几个例子? 5、选文最末一句“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里的“语言”指的是_。 004、恩同志只见过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_。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根据上段的语气和感情,文中空白处应补入的一个最恰当的句子是: A、我没有想到 B、我痛心疾首 C、我是很悲痛的 D、我有些伤心 2、“只见过面”中“只”所表达的作者的感情,理解准确的项是: A、愧疚 B、难过 C、悲伤 D、遗憾 3、点出发”中的“这点”指的是:_。 4用“”将这段文字划分为两个层次(在原文上画)。 5这段文字的大意是: _。 005、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1.第一段用 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我”_ 的心情。2.结合句意解释词语。朦胧:_ 。踊跃:_。3、文中划出第二、三段文字表现所见、所闻、所感的句子4、物描写作用应理解为( ) A .描写了丰收在望的景象,歌颂了农民的辛勤劳作。 B.了秀丽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C.写美的景色来陪衬船航行得快,表现了农家子弟划船技术的高超。 D. 写美的景色来陪衬船航行得快以及“我”在看戏前急切的心情,表现了对江南美景的热爱。5.声音大概是”中的“那声音”指的是第二段中的_。6.中划线句子运用了_修辞方法,作用是_。OO6.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是()下来,我用石板一(),教鞭轻轻地()在石板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1、文中的“她”是指,这件小事突出她性格2、用“”为本段分层。3、能概括本段中心的句子是。4、文中空白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5、文中加点的“这一点”指的是。6、这段文作者通过“教鞭”一词交待的记叙要素有:7、对“狡猾”一词该怎样理解?8、从老师“发怒”的动作中孩子们感受到的是9、“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大伙”笑“她”;“她”笑“大伙”。10、“她从来不打骂我们”和“仅有一次”是否矛盾?为什么11、文中“她的教鞭好像要要落下来”是比喻句吗?“好像”一词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12、文中加“ ”的察觉可否换成“观察”?为什么?007.忽然教堂的钟调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欠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1、这段文字选自小说,作者是国作家2、划波浪线句与课文的句相照应。3、语段从、三个方面描写韩麦尔先生,表现他的思想感情。4、文中“钟声”表明,暗示。5、选文处破折号表示,处破折号表示6、“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句话是描写。“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1%7、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是因为。8、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字的细节表现了他9、语段中最能表现主人公痛苦心情的三个动词是。10、给文中加“”的两个注音哽呆 008.甲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现有回想起来,她那时有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象要_下来,我用石板一_,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少善于观察这一点啊。乙忽然教学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岳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那么高大。“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1甲文横线上应填的词语是( )A落 挡 B。敲 迎 C。落 迎 D。敲 挡2甲、乙两段文字都是通过儿童的观察和感受来描写教师的。蔡芸芝是“我”深深敬爱的老师,她热爱学生,性格_、_;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结束时所表现出的_精神则令“我”无比崇敬。3对甲文中两个“笑”字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学生讥笑老师的蛮横,老师因无可奈何而苦笑。B 体现了学生理解老师、老师热爱学生的感情。C 学生面临挨打而苦笑,老师恨到极点而苦笑。D 渲染了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生动地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爱。4乙文中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和“号声”后胸色“惨白”。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因为“钟声”和“号声”暗示了韩麦尔先生将失去当教师的资格。B 因为“钟声”和“号声”暗示了法兰西这块土地已被将普鲁士占领。C 因为“钟声”和“号声”宣告最后一课结束的时间到了。D 因为“钟声”和“号声”宣告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的时间到了。5乙文写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答:_6这两段文字都着意渲染了课堂气氛,甲文是_的气氛,乙文是_的气氛。7两段文字写作方法各有侧重,甲文在叙事中融会了儿童自然纯真的感受,乙文则通过人物_、_的描写,体现文章主旨。009.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贴()ti_()ti_),贴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贴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n_()n_)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金刚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 ()qin_()qin_)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选文出自课文 作者_,_国_家。体载_。、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正确的打“”。3.这些字贴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是个比喻句,其本体_喻体_喻词_这个句子的作用:_。4.选文摘出作者描写习字课上孩子们专心学习对祖国文学热爱的句子_5.文中最后一句话中是对小弗朗士的_描写,表现了小弗朗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鸽子的喜爱,听到了声音展开联想。 这是小弗朗士对侵略者讽刺憎恨。再次表现小弗朗士不爱学习。 这是对侵略者的恨,对鸽子的爱。6.段文字给同学们怎样的教育意义( )认真学习自己祖国语言 集体主义教育课棠要专心听讲 爱国主义教育 010.忽然教学的钟声敲了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结束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出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1这段人物刻画主要用了_、_、_等描写方法。2在文中画出韩麦尔先生的动词。3忽然教学的钟敲了十二下,“钟声响彻云霄了”意味着:_。4“窗外又结束普鲁士兵的号声”号声暗示着:_。、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的原因是:_。5“法兰西万岁!”的深刻含义是( )、显示出韩麦尔先生劲头十足、写出韩麦尔先生坚持上好最好一堂课、这是法国人民的心声,表明了一种坚定的信念:法兰西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法兰西万岁!”是最后一课结束语。6“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为什么?7这段文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011.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 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答:呓语: 乳: 毕: 目:、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用横线划出第一段写宾客反应的句子。 、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以上文段的意思。012.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捕、拘留、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1. 文中括号里应选的词是_。(1分)2. 本语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和_(2分)3. 作者引用孟子的名言,是用来解释_的含义。(1分)4. 请你举出一个发生于当代的事例,对本文段的论点进行例证(3分)013.(1)她仰卧在床上,肩背被高高的枕头垫起,可依旧呼吸困难。她嘴张得老大,脸像墙壁一样惨白。 (2)床前,静立着看护的人:大夫、护士、秘书、丈夫、念高小的女儿芳芳及揣着笔记本的记者。 (3)大夫俯下身子仔细地听了她的心跳,然后,缓缓地立起身,抬腕看看表,向秘书投去一瞥,那意思是极明白的。 (4)难道她就这样地去了?真的有点不敢相信。她本是个精力充沛的女人。她还没有过45岁,在领导层中,她是年富力强的。她担任市长两年多来,使这个小小的江滨城市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整洁的市容、翻番的产值,还有兴修那为人所不齿却一刻也不能疏忽的公共厕所.她为这个城市耗尽了心血。 (5)她本不该这样早早地离去。倘若不是洪水陡涨,倘若不是堤坎决口. (6)她要去了,就这样躺在自家的床上,默默地去了。室内,回旋着悲凉的哀思。 (7)她却不肯瞑目,眯缝的眼里透出一种光来,这是一种寻觅的切盼之分。张着的嘴微微翕动,似有话语交待。 (8)众人一阵迷惘。他们环视卧室,想找些所需之物了却她的遗愿,慰藉这颗即将停止跳动的心。 (9)秘书递给她常年不离手的手提包,那里装有她批阅过的文件,她却依然瞪着眼。 (10)大夫递过几粒药片。她还是睁着眼。 (11)是想到了点闪光的言语吧,记者将耳朵贴近她的嘴唇,却一无所获. (12)大家失望了,谁能探索到这个市政府最高女官员的内心奥秘呢? (13)她丈夫默默地将女儿引至床沿。像是一种回光返照,她脸上突然有了生气,垂着的手缓缓移动,费力地攥住女儿的前襟,随后闭上了眼睛,溘然仙逝了。 (14)记者轻轻地为她放平枕头。这时,他发现枕头下面压着一个绿皮笔记本。大家打开一看,里面是她的防汛日记,在最末的一页,醒目地记着一条:今晚要为芳芳钉扣子! (15)“刷 !”目光射向芳芳的衣襟:上面的衣扣已经脱落了两颗。大家记得,那天夜晚,她倒在洪水中。 (16)泪,漫过众人眼睛,他们看到了一个女市长的朗朗硬骨,也看到了一个母亲温柔的心。1、第(1)段主要运用了人物的 描写,表明了 2、第(3)段“那意思是极明白的”一句中的“那意思”究竟是什么意思?3、引文为什么要强调“她”年富力强?“年富力强”的意思是 4、联系下文,指出第(7)段的“似有话语交待”一句中所“交待”的“话语”是 ,句中的“似”不能删去,其理由是 5、第(14)段交代日记末页“醒目地记着一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第(7)段在文中作用是 7、“泪,漫过众人的眼睛“一句突出地表现了人们 的思想感情。8、女市长的“朗朗硬骨”体现在哪些地方?“温柔的心”又体现在什么地方?9、引文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段,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1、(1) (6) 2、(7) (13) 3、(14) (16)B、1、(1) (7) 2、(8) (12) 3、(13) (16)C、1、(1) (12) 2、(13 (15) 3、(16)10、引文的中心思想是 014.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倩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候,我忽然爬起来, _ 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 “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我 _(2) 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1 如果将“迷迷糊糊、模模糊糊”恰当地填在文段中的、空缺处,应是: 2 摘引原文,回答作者记叙“梦里寻师”这件小事的六要素。 人物: 时间: 地点: _ 。 事件的原因: _ 。 事件的经过: _ 。 事件的结果: _ 。 3 对本文段记叙的人称的使用,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A 第一人称 B 第二人称 C 第三人称外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 4 下列句子,表达方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哪一句?() A 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 B 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六尺远。 C 一个孩子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 D 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015.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有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下来,我用石板一(),教鞭轻轻地()在石板边上,大伙()了,她也()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明。 1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属哪种表达方式?(1分) 2蔡老师是一个温柔、美丽、热爱学生的可敬可爱的人。“温柔”形容蔡老师的 ,揭示了她的美;“美丽”形容蔡老师的,指出了她的美。4分) 3在()内填上动词。(5分) 4判断加点词的词性,并说说它们的作用。(4分) 从来:词性作用。 仅仅:词性,作用。 5.文中的“她”指的是_。请用四个字概括这件小事_。(2分) 6.文中第2段中句是不是比喻句?为什么? (2分) 7“狡猾”一词应该如何理解?(2分) 8判断第二段所使用的表达方式,将相应的序号填耷括号内(4分) 记叙()描写() 说明() 议论() 015. 记得有一次,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模模糊糊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你要去干什么?”“找蔡老师,”我迷迷糊糊地回答。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呀I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呵!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1、文段选自_作者_(我的老师,魏巍) 2、文中有两处词语用得不当,请在原文上改正。(模模糊糊与迷迷糊糊互换)3、请给文段写一个小标题(不超过四个字)(梦里寻师)4、文段中“珍宝”是指2分(想念老师)5、文段写出了“找”对蔡老师_的感情。(思念)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始终被鱼到底如何呼吸这个问题所困扰。于是传说中的美人鱼和其他的两栖动物就成了世界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016.(甲段)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有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宇。屋顶上鸽子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乙段)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作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一个描下来,像习这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1以上两个语段分别选自_A少年闰土B从百草日到三味书屋C最后一课D背影2给这两个语段选择一个共同性的标题,较合适的应是A.我的老师B学习苦与乐C专心与分心D课堂趣闻 3这两个语段都用了第_人称的写法。甲段主要写“我”在课堂上_听讲,表 达了“我”对的热爱;乙段主要写“我”在课堂上_画。表达了“我”时_的厌恶。甲段中的我是_乙 段中的“我”是_。4两个语段都写了课堂老师和学生的活动,甲段用一个“_”概括,乙段可用一 个_概括。甲段中师生的心是相通的;乙段中师生的心是不相通的,其原因甲段为_,乙为_A.教学内容、形式枯燥乏味。B“我”和同学们都不喜欢老师。C“我”和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老师。D老师和学生的爱国情感相交融。5这两个语段加线的句子都具有讽刺意味:甲段是通过从_ 产生联想来表现的;乙段是通过对_的叙述来完成的。6.从内容上看,两段都是写_的片段,但时代背景不同,国度不同:甲段是写_国_以后上“最后一课”的情景,乙段是写_国_(时期)私塾教育的。017.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多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1第段文字描写的对象是_。主要描写的景物有_、_、_,描写的作用是_.2给文中括号处加标点符号。3文中被折号的作用是_.4如何理解“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同她背上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018.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未,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疲,自然不尊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多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给加点的字注音。(1) 分歧()(2)一霎时()(3)水波粼粼()2为什么“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答: 3.我决定走大路的理由是什么? 答:4母亲为什么要“变了主意”呢? 答: 5如何理解划横线语句的含义? 答: 6从这一文段中,这一家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答:019.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好几年没有回来,我跟母亲非常牵挂他,不知道他的死活。我的母亲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面前焚起香来,把两个有象征记号的字条卷着埋在香炉里,然后磕了头,抽出一个来卜问吉凶。我虽不像母亲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可是在孩子群中,我的那些小“反动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罗!”那时的我,真好像死了父亲似的那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乙)忽然教堂的钟鼓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未设有这么高大。“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1甲、乙两段文字都是通过儿童的眼光来写教师的,甲段表现了蔡老师_的性格,乙段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_精神。 2甲、乙两段文字都写了儿童对教师观察的感受。甲文用“伟大”一词评价蔡老师,乙文用“高大”评价韩麦尔先生,这两个词是一对_词,用前者,是因为_,后者是因为。3甲、乙两段文字对老师的描写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采用了_描写,但乙文除此之外,还对韩麦尔先生采用_、_、_等_描写的方法。4.甲文中“反动派”加引号的作用是() A引用B特称C强调D否定 5乙文中“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意思的跃进C表意思转折 D表话题转换 6甲段中第一句的“我不知道”和“值不值得”意在强调什么? 7甲段文字的大意应概括为_。8乙文中,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后脸色惨白地站起来? 021最后一课郑振铎 12月8号。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C在电话里说。“没有听见。发生了什么事?”“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接连的又来了几个电话,有的是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地明白。英国军舰被轰沉,官兵们免水上岸,却遇到了岸上的机关枪的扫射,纷纷地死在水里。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或郊外开进租界。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我匆匆地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已经到了。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的,立刻议决了: “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太阳光很红亮地晒着,街上依然的熙来攘往,没有一点异样。我们依旧地摇铃上课。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罢,”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地将学校关闭结束。”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但是我这一门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学生们照常地笔记着,默默无声的。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格外的(),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的上了刺刀,“引满待发”。然而()(),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都已准备好。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按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别的十几个课堂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眷恋。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1)街上依然的平滑光鲜,上贩们不时地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地晒着. 我的表在衣袋里低低地嗒嗒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我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辗地的声音可听到。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时间是上午10时30分。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立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 “现在下课!”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一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吸泣着。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个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面走去。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从来没有那天无纷纭的一致的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这样的,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地在忙着迁校的工作。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义。(l)凫水() (2)眷恋() (3)吸泣() 2在下列词语中选择合适的填入文中的括号中去。亲近亲密亲切清朗明白明晰 镇静平静镇定安稳安详坦然 3.写出下列词的近义词。默默无声()心无旁用()熙来攘往() 4简要概述事情发生的社会背景。 512月8日这一天,暨大作出了一个什么决定?(用原话内容)? 6划线句是什么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7划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8这最后一课,同学们有什么表现?课堂上弥漫着一种什么气氛? 9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023.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记它,亡了国当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请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都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对第一段第句中“今天听讲,我全都懂”的原因分析,最确切一项是() A韩麦尔先生讲得特别浅近。 B韩麦尔先生讲得特别有耐心。 C受到先生爱国主义教育,懂得了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意义。 D先生把知道的东西,一下子塞进“我”的脑子里。 2第一段第句中“可怜”一词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A他被迫离开自己的教育事业。 B他热爱祖国语言,今后不能把知识教给孩子们了。 C学生没能学好法语,今后没有机会了。 D对生活了四十年的校园十分依恋,却不得不离开。 3中刻画了小弗朗士所采用的描写方法是。 4这两段文字中,促使小弗朗士与韩麦尔先生的思想感情互相沟通的因素是什么? 5细体会第三、四段横线句子,根据前文表现的韩麦尔的思想性格和身份,他想要说些什么话? 02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子在川上曰:“ , 。”子曰:“ , ,以思,无益,不如学也。”1、 下列字注音并解释: 说( ) 罔( ) 殆( ) 耻( ) 诲( ) 尝( ) 2、 解释 何以谓之文也 是以谓之文也 学而时习之 不亦君子乎? 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 3、 翻译下列句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填空并找出文段中4个成语: 5、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什么?启迪我们怎么做?6、 孔子认为,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应该是怎样的?7、 谈个人修养的句子是 8、 谈学习态度的句子是 9、 谈学习方法的句子是10、 谈勤业和教学的句子是 11、 孔子对需要身体力行的行为和技巧,强调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