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制背景下河南省企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docx_第1页
环境管制背景下河南省企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docx_第2页
环境管制背景下河南省企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docx_第3页
环境管制背景下河南省企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docx_第4页
环境管制背景下河南省企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管制背景下河南省企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引导语: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开始出现。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的持续恶化不仅影响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以下是的小编为大家找到的环境管制背景下河南省企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 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环境逐渐成为了一个全球关注的话题。我国开始从单纯追求经济高速发展转向探索环境与经济共同成长之路。河南省也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发展经济的指向标,并在2006年的十一五规划中强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清洁发展、可持续发展.环境管制下,实现中原崛起。 论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和与贸易相关的环境保护理论,阐述了环境管制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制。其次,论文分析了目前河南省煤炭企业和造纸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河南省煤炭企业、造纸企业和火电企业环境污染状况分析,通过了解煤炭企业、造纸企业和火电企业的环境保护现状,并针对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 最后,论文根据分析结论,从企业、产业、政府三个层面上,提出河南省企业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背景下的选择,为河南省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环境管制 煤炭企业 造纸企业 火电企业 河南省企业竞争力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开始出现。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的持续恶化不仅影响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出于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目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生活的要素之一。当今世界中,经济全球化和环境问题全球化正在同时展开,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对环境保护与竞争力关系的判断也已经成为一少国家能否自觉和主动地选择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前提。然而在众多发达国家致力于争取环境与经济双赢的同时,众多发展中国家仍在依赖于低利用率的初级产品出口获取经济发展,导致了贫困型污染的日益严重。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面临的情况是:一、以能源的加速消耗和环境的持续恶化为代价的高GDP增长遗留的环境污染包袱重,治理任务艰巨;二、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经济转型刻不容缓;三、发达国家利用其高技术水平在国际贸易中频频加高绿色壁垒,使我国产品因不符合环境标准屡遭出口限制。鉴于此,我国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将环境保护提上日程,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建议、法规,更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发展经济的指向标。从绿色奥运到十一五规划这段时期,环保日益成为国家经济、政治活动的主题。特别是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研究构成各国国际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基础的企业竞争力问题必须正视环境因素的影响。企业必须意识到,在环境因素渗入国际贸易的今天,单纯的低成本已经不再是构成产品竞争力的唯一要素了。企业面临着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压力。能否利用好这种压力使其转化成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动力应该成为企业发展战略决策的重点。 1.2论文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环境管制 环境管制的概念最初来源于政府管制。日本学者植草益把政府管制定义为社会公共机构依照法定的规则对企业的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这里的社会公共机构或行政机关一般被简称为政府。植草益把政府管制按性质分为社会性管制和经济性管制。经济性管制的出现是政府为了避免在自然垄断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出现资源配置低效率或资源利用者间使用不公平的情况,倚仗其拥有的法律权限,使用许可、认证等手段来控制企业的进出、价格、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投资、财会等行为。而社会性管制则是为了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卫生、环境保护、防止灾害,政府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及为提供这种产品和服务而产生的一系列活动制定了一定标准,并对一些特定行为进行禁止或限定。根据日本的实践,植草益把社会性管制分为四类:一是确保健康、卫生;二是确保安全;三是防止公害、保护环境;四是确保教育、文化和福利。美国实行的社会性管制局限于前三个方面,而我国20世纪80年代起实行的社会性管制内容与美国类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环境管制是根源于社会性管制的。 关于环境管制的概念,我国学者潘家华(1991)。曾将其定义为政府以非市场途径对环境资源利用的直接干预。在这个定义中,潘家华强调了非市场和直接干预,这意味着他所定义的环境管制带有中央集权性质,企业在执行过程中只能接受而不能考虑成本一收益差,且其违背的后果是受到严格的法律制裁。然而在实际的运行上我们可以发现,环境管制的手段是多样的,既有强制性的行政手段,如对不符合环境标准的企业进行关停并转或对严重污染环境的生产工艺勒令禁用:也有间接经济手段,如排污税或政府补贴;还有利用市场机制的政策,如排污权交易制度。可见现行的环境管制内涵有了延伸和扩展,不再局限于政令式的直接干预,由此,本文把环境管制定义为政府为使环境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优配置而进行的直接或间接干预,包括行政法规、经济手段和利用市场机制政策。 1.2.2企业竞争力 竞争力分析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理论与实践关注的焦点之一,其核心命题是讨论企业如何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由于研究出发点不同,对于企业竞争力的概念也众说纷纭。国外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分为产业经济学派和企业能力派。国内对企业竞争力内涵的理解和企业能力学派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认为在企业的竞争中,企业竞争力应该体现在产品市场和企业资源的能力方面。产品市场的优势是企业现有超额利润的来源,表现为企业的显性竞争力。企业的资源是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一种潜在的竞争力。这种潜在的竞争力是随着环境不断演化的结果,它是增强并最终提高企业创造并获得财富能力的潜在实力。这种潜在的竞争能力并不是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来的,因此很多学者提出应该用一种综合性的评价指标衡量竞争力。 2、相关文献综述 2.1 国外主要观点 传统学派-环境管制与企业竞争力冲突的观点:传统学派的代表人物有Palmer、Simpson 和Bradford等。他们是从静态的角度分析认为,如果要实施环境保护,企业就必须调整现有的生产模式,从而必然会增加企业的额外费用,所涉及到的额外费用包括:生产成本。为了实施环境保护,企业被迫添加污染控制系统设备和工艺,或者交纳污染税费。购买减少污染的设备或工艺需要企业支付新设备的购置费和运行费,以及操作新设备的人工费用,从而增加了企业的固定资本投资;交纳污染税费则增加了企业的可变成本,迫使企业降低产量。企业为了保持原来的利润而提高商品价格,使需求量下降,导致产量与利润双重减少。2003 年List 和Catherine 建立了一个两国(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的局部均衡模型,采用美国1982-1992年间企业防污成本的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得出不同行业实施更严格的环境管制所得到的效益不同。企业竞争力与环境管制的宽松程度呈U 型关系,发达国家处于U型的下降部分,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反,说明严格的环境管制确实导致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降低。此外,Cole 和Elliott 用同样的方法得出,实施环境管制所产生的减污成本对巴西和墨西哥两国的企业竞争力具有显着的影响。企业添加了防污设备后必然增加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的复杂性和难度,企业的生产规模越大,相关的设备投入、控制管理、技术改造等事项越复杂,难度也越大,管理时间相应增加,从而占据原本用在其他方面的时间,增加了管理费用,最终会分摊到商品的价格上,商品价格上涨使需求量下降,从而导致产量减少。 有学者还认为,企业实施环境管制会降低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这是因为管理人员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到现在的防污管理上,忽视了企业的其他事务,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企业实施环境管制还会减少企业的技术投资,阻碍其技术创新。这是因为为了预防和控制污染,企业被迫把原来用于技术开发的资金转移到防污技术上来,企业不得不停止原来正在运行的工艺流程和生产技术,迫使原本正常的技术改革步骤由于资金的短缺和技术的突然中断而被打乱,导致生产率下降。此外,还存在一个环境投资的机会成本,企业实施环境管制就必须把有限的资金从更有潜力的项目上转移到降低环境污染的投资上,即挤出效应.减少了企业的资本投资收益,从而降低了企业收益。 传统学派的主要观点认为,环境管制阻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发展,环境管制的实施必然导致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下降。严格的环境管制造成企业用来防治污染的成本上升,进而影响企业的生产能力,缩小企业的盈利空间,导致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甚至可能会使企业丢失国外市场。这种观点也遭到现在很多学者的批判,他们认为传统学派目光短浅,只看重当前的利益而忽视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如果按照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实施环境保护完全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两者能够实现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修正学派-环境管制与企业竞争力的互补观点:修正学派的代表人物有Porter 和Linde .他们是从动态的角度分析,认为环境管制和经济增长最终将实现和谐发展。修正学派认为,由于企业实施环境管制,为保持原有的市场份额,在短期内企业商品价格的提高幅度不会弥补企业实施控污的成本,使企业近期的收益亏损或下降。然而,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企业面对严厉的环境管制不得不调整低效率的内部资源配置。通过优化配置,可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从而弥补甚至超过实施防污所产生的环境成本。因此,实施环境管制而采纳防污新技术的企业比采用传统生产模式的企业更有效率优势、创新优势、整合优势和先动优势。 此外,环境管制有利于企业采用环保技术减少污染,提高产量。同时,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所剩余的废弃物可通过加工将其转变为有利用价值的产品再销售,为企业增加额外的收益。Spatareanu 利用东西欧25个国家的数据,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环境政策的差异,分析环境管制的严格性和稳定性是否会影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结果表明,严格的环境管制与企业竞争力呈现正相关关系。Domazlicky 和Weber 选用污染治理支出和成本作为环境管制强度( Environment Regulat ionIntensity, 简称ERI) 的衡量指标,建立ERI 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双变量VAR 模型,采用中国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OLS 分析,得到了严格的环境管制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结论。此后, 一些学者利用污染处理率、污染排放达标率、污染设施状况和环境管理情况等指标进行分析,也得到了该结论。这是因为企业周围隐藏着许多双赢的机会,假如企业采用有效的管理与技术创新促使环境管制会产生足够大的引致创新效应,那么实施环境管制则能够达到一种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同步上升的双赢状态。企业越是大幅度地提高效率,所支付的赋税就越少,则企业获得先动优势的成本就越低, 进而获取双赢状态的机会就越大。Forest L Reinhardt 认为,通过提高环境质量使企业的效益收入弥补其成本支出的机会是随处可见的,严格的环境管制或高昂的污染税费将促使企业积极主动地找寻这些机会。 修正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严格的环境管制可能会带来很多创新活动,如技术工艺、产品设计以及生产过程等方面可能出现的创新而引发生产成本下降,因此严格的环境管制完全有可能提高企业竞争力。环境管制给企业带来了创新动力,促使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和产品差异化来降低成本和引领消费需求,由此弥补甚至超过企业实施环境管制造成的成本损失,最终企业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获得持续的核心竞争力。 2.2国内主要观点 国内学术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管制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研究。国内学者普遍借鉴国外修正学派的思想,认为适当的环境政策有利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曲如晓指出,传统理论对环境保护与竞争力关系的认识是基于静态分析得出的结论。他从动态竞争力理论出发,认为企业竞争力是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突破约束条件进行创新和改进的能力,进而分析指出适当严格的环境标准能促使企业进行环境技术创新, 通过创新补偿 形成竞争优势。曾凡银、冯宗宪从比较优势、产业转移和贸易壁垒等方面分析了环境资源因素与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指出,由于长期实行粗放式经济增长已使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受到国际标准、生产过程与方法的制约,建议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来提升中国基于环境的国际竞争力。赵细康认为,环境管制虽然提高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 但是会刺激技术创新。宏观上,短期内会对整体经济带来不利影响,但是长期影响并不明显。刘秀香、张婷以CO2 排放量作为衡量环境质量的指标,分析了中国1981-1999 年间外贸出口增长的环境影响,得出随着出口的扩大,贸易自由化和环境规制逐步严格,中国CO2 排放量增幅下降, 贸易结构效应为正,技术效应为正, 规模效应也为正的结论。但是,陈艳莹、孙辉从X 无效率和引致技术进步两个角度分析了环境管制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发现,环境管制虽然能提高企业效率,但并不一定能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当环境管制引致的X 无效率降低和技术进步节省的成本等于污染控制给企业增加的成本时,绿色企业将与灰色企业具有同样的竞争力。环境成本内部化后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 国内学者指出,环境成本内部化与一国环境标准的高低和产业的特征有关.一般来说, 高环境标准的国家其企业面临的环境成本内部化压力较大,污染密集型产业受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影响较大。傅京燕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从成本和差异化两个方面对决定环境与竞争力关系的各个因素进行了分析,对一些污染密集型产业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比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受环境成本内部化影响的不同程度,从而解释了南北国家出口产业在环境成本内部化影响下的脆弱程度。国外环境管制政策及其激励绩效研究。彭海珍、任荣明从制度意义上讨论了不同环境政策工具对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激励程度,分析了在开放经济下对两个处于不同环境管理体制下企业之间竞争优势的影响。李挚萍总结了国外环境管制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即从以命令-控制型手段为主导到市场经济手段的介入,再到合作型等多元手段的参与,这对我国环境管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田侃、欧阳锋等人着重分析了国外政府关于环境问题的研究趋势,他们指出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国外环境管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重心开始从经济性管制转移到社会性管制上王克稳分析认为我国目前的环境管制政策效率低、成本高,因此他提出首先必须建立以总量控制为基础的污染物排放控制制度,其次应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构建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污染物授权排放制度,第三应建立以排污许可证交易为中心的污染防治激励机制。金蓓认为,政府实行资源环境管制最根本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可行目标,二是维护有效和公平的竞争秩序。因此,有效可行的资源环境管制方式既要确保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政策目标的实现,又要有助于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的长期提升,特别是要保持公平竞争规则下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适度合理的管制强度既要对企业行为形成有效约束,又不能过分超越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现状所决定的最大限度的承受能力,特别是要实现经济效率准则和社会效益准则的合理平衡。 2.3对现有文献的简评 总之,国内外关于环境管制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管制与竞争力、环境管制与自由贸易、环境管制与国际投资、环境管制与企业环境战略等方面,但核心仍在环境管制究竟是促进企业竞争力还是抑制企业竞争力这一问题上。学术界就此并没有统一的结论,相关实证检验也由于理论模型、假设条件和数据采集的差异使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难以达成一致。一方面,由于缺乏可比的环境管制严厉程度的数据与标准,导致环境管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尚难定论;另一方面,环境管制的严厉程度不仅取决于一国现有的环境管制水平,还受一国实施这些管制措施的意愿、力度等多方面影响,因此难以对环境管制的实际效果进行准确客观的度量。遗憾的是,多数现有研究成果是把环境管制简单地等同于成本增加或者技术创新,忽视了这些等式之间还存在一个黑匣子.事实上,这场争论的一个关键问题是: 环境技术创新活动的发生受政府实施的不同环境管制政策的强烈影响,不同的环境管制政策对企业产生不同程度的环境技术创新激励, 从而关系到环境管制对企业竞争力产生积极影响的可能性。相反,企业结合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实施不同环境战略也会给其带来不同的竞争优势,即企业自愿的环境战略才是从事环境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因。因此,环境管制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研究必须把外因与内因、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等问题阐述清楚,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发达国家的许多企业尽管面临着更加严格的环境管制其竞争力不降反升,而在发展中国家虽然执行着较为松散的环境管理,但企业仍然缺乏竞争力。 3、河南省环境管制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3.1河南省实行环境管制的成绩 从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以后,我国对环境保护工作开始重视起来。1973年8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审查通过了我国第一个环境标准-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奠定了我国环境标准的基础,为河南省的环保管制提供了管理和执法依据。从那时起,政府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环境标准体系,出台一系列管制政策,借鉴省外先进的管制手段,构筑了完整的环境管制体系,并加强了国际合作,使河南省的环境在政府管制下逐渐取得一定的成绩。 一方面,环境恶化势头减缓,大气污染程度稍减,工业废物排放减少。据国家权威机构的研究显示,从2007年到2012年,河南省大多数城市大气中TSP的浓度明显下降。S02的控制水平因缺乏有效的脱硫技术未得到控制,但大城市的S02浓度人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至2012年底,河南省工业企业(含县及县以上和重点乡镇工业污染源企业)废水处理率已达87.2%,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66.7%.县及县以上工业企业的废水处理率、废水排放达标率、燃烧废气消烟除尘率、工业废气净化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1.1%、72.1%、90. 4%、82.6%和51.2%. 另一方面,环保观念渐入人心,公众环保觉悟有所提高,部分企业意识到环境保护对竞争的影响力。近年来,由于国家大力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引起公众对环保的重视。而一项来自中国青年报关于饮用水污染的河南读者调查。显示83.1%的人担心饮用水遭污染,45%的人正在担心用水安全43.8%的人认为自己所在地。区水源污染需要治理.这说明越开越多的人已经对身边的环境问题表示担忧。这种对良好环境质量的需求引起部分企业重视。省内一些有先见性的企业意识到环境因素将是未来市场竞争当中的热点,纷纷调整战略,将环境影响因素纳入企业运行体系中,推行绿色管理,使用清洁技术,制造绿色产品,塑造环境友好形象。 3.2环境管制对河南省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3.2.1环境管制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的存在性分析 从环境管制的定义上我们知道,环境管制来源于政府管制,也就是说,环境管制的影响力相当于政府政策的影响力。这种管制无论是利用行政处罚还是经济诱导,其最终目的都是迫使企业面对成本内部化的压力。在文献综述里已经详细地介绍了关于环境与竞争力关系的两学派之争。这种争论之所以产生,正是因为两派学者对这种环境成本内部化压力的认识出发点不同造成的。修正派认为这种压力会转化成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压力越大,创新的迫切性越大,创新的进程越迅速,竞争力提升的速度越快,程度越高;传统派则认为这种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压力会使企业面临成本上升、技术断层、管理困难等问题,压力越大,企业的适应度越差,竞争力受损的也越大。我们姑且不管两派的论点谁对谁错,在这一争论中,我们至少肯定了一件事,那就是政府行为表现在环境保护上的政府行为-环境管制。 3.2.2环境管制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传导路径 在传统派和修正派对于环境管制与竞争力关系的争论中,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代言人:技术创新发生,且带来的收益大于成本,那么竞争力提升;技术创新不发生,或即使发生也不能带来可观的收益,那么竞争力受损。问题是,技术创新的发生是受环境管制直接支配的吗?而且,既然技术创新带不来足够的收益,那又何必费人力物力财力去创新呢?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那就是环境管制并不能靠其政策本身促成环境创新,提升竞争力。但是管制可以通过一些组织因素影响创新,而且在这些因素中作用最显着的就是环境战略。可以说,作为竞争力核心要素的技术创新是企业战略的产物。企业进行每一种经济活动都是在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的的指导战略下进行的,这种利润最大化反映在竞争力上就表现为竞争力水平的提升。企业做出技术创新的战略决策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原因,这些原因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最终表现出来的综合力是积极的,则企业投入创新:反之则循着原有的发展轨迹运作。这就是说,技术创新能否发生取决于企业综合考虑各种内外因素后做出的最有利于本企业发展的战略决策的结果。如果技术创新有利于利润最大化,即竞争力提升,技术创新发生;如果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阻碍,即损害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则技术创新就不会发生。 在这一动力机制中,企业出于利润最大化动机,需要考虑内外两方面原因判断是否做出创新决策。但是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等风险,使得企业预期会有良好收益的技术创新策划在进入实际运行阶段反而成为损失根源,这就解释为什么即使技术创新发生,有时候企业的竞争力仍然会受损。 但是环境管制的出现增加了企业做出是否进行环境技术创新战略决策的约束条件,它可以影响到企业决策过程中环境方面的不确定性,从而改变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资源配置,并通过这种改变来影响技术创新的速度、方向和规模,使创新行为在新的约束条件下重新达到新的均衡。 首先,从对内驱力的影响来讲,实行环境管制在短期内会加大企业的环境成本,为了消除这部分成本,企业需要重新设计生产经营方式,使得其它资源投入更少,企业运作更有效率,资源配置达到最优,这就促使企业有了创新的需求。同时,为了比竞争对手更早一步抢占先机,企业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相关技术支持,以获得最优选择,其技术积累的需求就应运而生。此外,随着环境管制的渐入人心,社会整体环境意识的提高,绿色化的企业无疑将在融资、获得政府支持、获得同行信赖、赢得消费者认同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其名誉激励是很可观的。据欧洲企业社会责任协会(CSR)的统计,20099年,社会形象好的公司道德商品销售超过140亿欧元。在普华(PWC)一项关于社会形象的调查中,为塑造良好形象而宁愿放弃短期利益以图获得长远回报的CEO比例达到了71%.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迫使企业更加注重其环保形象,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活动。总的来说,环境管制对内驱力的作用是正的。 其次,就其对内阻力的作用来说,环境管制的加入会使政府的财政和产业发展政策倾斜于支持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创新,从而大大缓解企业创新经费不足的问题。同时,环境管制的引入迫使企业重新审视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考虑这种新因素的加入是否会制造新的赢利机会,这种思考必然会打破企业原生产函数的均衡,使企业脱出惯性的束缚。因此,从创新经费和惯性约束两方面讲,环境管制会对内阻力中的两个因素起到积极作用。不过就创新风险来讲,就不能确定环境管制的作用是正是负了。从积极方面讲,环境管制会给企业的技术创新指明一个方向-环境友好,这样可以加快与环保相关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绿色技术的成熟与扩散速度,有助于企业对绿色技术信息的掌握,增强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信心,并降低创新的风险。从消极方面看,绿色技术的开发会促使企业内部资源结构变动,增加了不确定因素和变革耗损。而且由于技术创新初期都会存在因不成熟和小批量造成的高成本、低收益特征,因此,这种创新缺乏规模效益,难以与现有技术竞争。同时,如果绿色技术与原有的技术耦合程度不好,不仅导致开发的难度和成本相对较高,还可能造成邯郸学步的后果。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创新风险增加,对内阻力起到消极作用。 再者,从对外驱力的影响方面看,环境管制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于友好性消费,这必然会导致社会上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和对环境友好企业的呼唤。这种需求的增长将形成一个巨大的绿色市场,为企业提供新的商机。而企业原有的产品就会受到新型环保产品的竞争威胁。有调查表明,89%的美国公民对其购买产品的环境影响十分关心。大约有78%的人愿为购买绿色产品多支付5%的费用。在荷兰,大约有70%的人在购物时会选择有绿色标志的产品。出于对利益的追求,会有越来越多敏感的企业意识到这个商机,企业间为抢占市场而形成竞争关系。这都将促使企业向创新绿色技术、生产绿色产品的方向进行变革。另外,环境管制的实施与政府影响力之间能够互相促进。当现有的其它政策与环境保护的政策和目标发生冲突时,政府会逐步调整现有政策规定,使政策体系更加科学化。这种调整反过来又会进一步促进环境管制效应的发挥,形成良性循环。而这种良性循环会持续不断的对绿色技术创新产生指导与推动的作用。 最后,再来看环境管制对外阻力的影响。相对来说,环境管制对外阻力诸因素的影响多数是积极的。环境管制出现的目的就是使传统的制度转变,消除环境外部性影响,促使企业利用技术创新使资源的使用控制在一个可循环或可持续的程度。环境管制也会促进绿色文化的兴起,使公众的文化观念向环境友好的方向转变。国家相对产业(比如环保产业)的支持也将有助于改善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使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更易于进行。综上所述,环境管制对有效技术创新的出现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环境管制通过为企业创造一个积极而相对风险较小的内、外部环境,会对企业内部的战略态度产生一个积极的影响,最终促使企业做出积极的战略决策,推行技术创新,获得竞争优势。 4、环境管制下河南省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4.1河南省企业煤炭工业发展现状 众所周知,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损害涉及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态破坏和气候变化等,几乎从煤炭开采到燃烧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而目前国内各地市政府只能从短期或中短期来测算煤炭企业的环境成本,普遍存在长期环境成本估计不足的现象。具体数据见表1.4.2环境管制下河南省煤炭企业存在的问题 4.2.1 煤炭开采导致土地资源破坏及生态环境恶化 由于露天开采剥离排土,井工开采地表沉陷、裂缝,都将破坏土地资源和植物资源,影响土地耕作和植被生长,改变地貌。采煤塌陷还会引起山地、丘陵发生山体滑落或泥石流,并危及地面建筑物、水体及交通线路安全。据调查,河南省因采矿直接破坏森林面积累计达106 万公顷,破坏草地面积为26.3 万公顷, 全国累计占用土地约586 万公顷, 破坏土地约巧7 万公顷,且每年仍以4 万公顷的速度递增,而矿区土地复垦率仅为10 %.另据测算,河南省每采万吨煤,平均塌陷土地0.2 公顷;在村庄稠密的平原矿区,每采出1 0 0 万t煤需迁移约2 0 0 人。 4.2.2 煤炭开采破坏地下水资源 煤炭开采破坏地下水资源,加剧缺水地区的供水紧张。河南省是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较低的省份,且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从含煤地区分布看,富煤地区往往也是贫水地区。据调查,有重点矿区中,缺水矿区占71 %,其中严重缺水矿区占4 0 %.随着煤炭开采强度和延伸速度的不断加大提高,矿区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使缺水矿区供水更为紧张,以致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另一方面,大量地下水资源因煤系地层破坏而渗漏矿井并被排出,这些矿井水被净化利用的不足20 %,对矿区周边环境形成新的污染。据统计,河南省煤矿每年产生的各种废污水约占河南省总废污水量的25 %.20 10 年, 河南省煤矿的废污水排放量达到27.5亿t,其中,矿井水23 亿t,工业废水3.5亿t , 洗煤废水5 0 0万t,其他废水4 5 0 万t. 4.2.3 煤炭开采污染大气环境 煤炭开采导致废气排放,危害大气环境。因煤炭开采形成的废气主要指矿井瓦斯和地面歼石山自燃释放的气体。矿井瓦斯中的主要成分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其温室效应为二氧化碳 的21 倍。据统计我国每年从矿井开采中排放甲烷70 一90亿立方米,约占世界甲烷总排放量的30 %,除5 % 左右的集中回收利用外,其余全部排放到大气中。矿区地面研石山自燃释放出大量含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并直接损害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煤研石产出量很大,其排放量约占煤矿原煤产量的15% 一20 %.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国有煤矿现有研石山1 5 0 余座,历堆积量达30 亿t. 4.3河南省造纸企业环境保护现状 作为污染密集型产业,造纸业的蓬勃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主要包括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排放三种污染。其中尤其以废水污染最为严重,据河南省省环保总局统计,2011年全省1个行业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21.1亿吨,其中造纸业废水排放占总量的14.4%仅次于化工制造业,位居第二;而按CoD(Tk中主要污染物化学耗氧量)排序,造纸业COD总排放量高达168.2万吨,占全国工业排放量的33%,位居第一。分析表2可以看出,河南的造纸行业的污染密度在所有工业制造业当中排名第三位,仅次于金属冶炼及延展业,已经属于高度污染行业。随着环境问题的日趋突出,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控制污染状况、加大环保力度。迄今为止,我国共颁布了16部环境保护法律和34项环境保护法规;国家环保部门发布了90余项环境保护规章、1020多件地方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河南的造纸行业除了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以外,还施行以下几种针对性的专门环境管制规定: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自2003年7月1日起施行),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自2003年12月5日起施行),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自2006年4月15日起施行)。由此分析可以看出,在对造纸及纸制品行业的环境管制中,河南省综合使用了排污收费和制定标准两种方法。此外,河南省政府还通过宣传、教育、合作与交流等途径,使用自我控制手段鼓励企业自觉约束其环境破坏行为。在社会环境意识增强、政府监督力度加大的双重压力作用下,造纸行业企业自身也重视并加大了环保治污力度,每年用于污染治理的投资费用逐年上升,并且已经初步取得成效。 4.4环境管制下河南省造纸业存在问题 4.4.1成本增加量 环境管制的主要目的就是使生产中的环境成本内部化,使生产中所使用的资源价格反映资源的成本,按照环境管理委员会对环境保护成本的分类,这里所讨论的成本增加是指环境污染消除成本和环境事务成本。 首先,环境管制增加企业的污染消除成本,为了保证生产过程和工艺技术达到环境要求或废物排放标准,厂商需要购买环保技术设备,因此增加了厂商在污染控制技术设备上的投资,造纸业属于高污染度的制造行业,因此这部分的成本支出上升的空间很大。 其次,环境管制措施有向经济手段偏向的趋势,征收庇古税和排污权交易费用等都将是企业环境成本支出的重要部分。由表4分析可以看出河南造纸企业环境成本支出占其所有的销售成本比重并不大,基本在0.3%-0.6%之间浮动,但是有上升的趋势。4.4.2技术方面 环境管制为造纸企业技术创新带来了压力和动力。环境管制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如果通过片面提价的行为来消解成本,将自动被市场抛弃,只有依靠追求技术积累和创新的企业才得以生存,并最终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资源包括环境资源在内的利用效率。中国的造纸行业就是在环境和市场的双重压力作用下,逐渐减少草浆造纸的产量,加大木浆和废纸浆造纸生产线的开工与生产,2009年全国纸浆消耗总量5992万吨,其中木浆1322万吨,较上年增长16.99%,非木浆1290万吨,较上年增长2.38%,比例占22%,废纸浆3380万吨,较上年增长20.28%,比例占56%,较上年增加2个百分点。非木浆中,禾草浆、苇(荻、芒秆)及蔗渣浆所占纸浆消耗总量的比例继续成降低趋势,这样整个造纸产业都处在技术升级的现况。 4.5 河南省火电企业的环境保护现状 火力发电是河南省重要的发电形式,承担着我省一半以上的电力供应任务。同时,火力发电也对环境有着一定的污染,了解河南火力发电的环保性现状,并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对河南环境保护战略的实施和电力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4.5.1火电企业主要污染物 一般而言,煤炭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粉尘、氮氧化物以及一些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气体等。在这些污染物中,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最大的污染物就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尘。目前三者的排放现状分析如下 (1)二氧化硫 随着煤炭消耗量的迅速增加,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也在日益增加,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硫成为河南省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见图1)。尤其以火电厂为重每年省内的电力需求都在不断增加。火电建设也在继续,估计到2020年我省的电力装机容量将达到三亿千瓦,火电装机容量为1.5亿千瓦。预计今后十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火力发电仍为主要模式据统计,2008年我省全年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已经达到1995万吨。而2011年1至6月份的排放量1114.1万吨。由此而言,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可能会日益增多,生态环境造成更为严重的破坏(图2)。面对这种情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对二氧化硫等污染物严格控制。(2)氮氧化物 根据中国火电厂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方案研究报告中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省火电厂所排放的氮氧化物总量已经增加到86万吨。比2003年的597.3万吨增加了43.9%.经测算,将占到全部氮氧化物排放量的百分之三十五至百分之四十:此外,据中投顾问发布的关于(2010-2015年中国环保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给出的数据显示,目前我省的主要能源资源仍然是煤炭。在电源结构上今后甚至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继续保持着燃煤机组的格局。如果继续保持目前对氮氧化物排放量的控制水平,到2020年,我省火电厂排放氮氧化物的总量将达到123万吨。基于以上分析,在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今天,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治环境污染势在必行。 (3)烟尘 河南省燃煤电厂烟气除尘技术经历了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除尘器的选用由初期的旋风除尘器、多管除尘器、水膜除尘器等到20世纪80年代起广泛使用的静电除尘器,近年来随着袋式除尘器滤袋材料性能的改善及排放标准的严格, 袋式除尘器和电袋除尘器应用呈上升趋势。燃煤电厂烟尘控制已发展到应用最佳可行技术阶段。燃煤电厂排烟除尘方式以静电除尘为主,采用静电除尘器的锅炉容量占95% 以上。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趋严,布袋除尘器和电袋除尘器比例逐步提高。目前,适用于电站锅炉的布袋除尘器、电袋除尘器已经实现了国产化, 并在国内20万 60万kW机组应用。2009年, 在全国火电装机容量比上年增长8.0% ,火电发电量比上年增加7.45% 的情况下,烟尘排放总量为315万,t 比上年下降4.5% ;河南省火电厂烟尘平均排放绩效达到1.0 g/( kW.h), 比上年下降了0.2 g /( kW.h)。 4.5.2烟气脱硫脱硝技术 控制技术烟气脱硫脱硝总体而言,所谓烟气脱硫脱硝技术,主要是使硫化气体与氮化气体中的硫氧、氮氧元素相互分离或者转化成液态的其它物质,以减少这些有害气体向大气中的排放量。 (1)烟气脱硫技术 烟气脱硫技术具体又可以分为湿法脱硫技术、半干法脱硫技术以及干法脱硫技术三种第一、湿法脱硫技术。湿法脱硫技术是目前该领域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它包括石灰石法、钠碱法、海水脱硫法等。石灰石法主是将石灰石与火电厂产生的二氧化硫进行有效结合,生成脱硫产物-石膏 ,这些石膏可再用于其它经济收益,不但可以起到脱硫的目的,而且还降低了脱硫成本:钠碱法主要是使碳酸钠与烟气中的二氧化硫进行化学反应,生成一种亚硫酸钠盐,从而有效地减少了二氧化硫气体的排放量:海水脱硫技术主要是利用海水来吸收火电厂烟气中的二氧化硫,通过空气中氧气将其氧化成一种硫酸盐,再将其排放到海里。第二、半干法脱硫技术主要是利用烟气中的热量将石灰浆中的水分蒸发掉。并在此过程中促使石灰与二氧化硫发生反应形成硫酸钙。第三、干法脱硫技术主要有高能电子活化氧化法、荷电干粉喷射脱硫方法以及炉膛干粉喷射脱硫法三种。通过这些方法最终的产物是干粉状,因而避免了对大气造成危害。 (2)烟气脱硝技术 与烟气脱硫技术基本相似。它主要是将一氧化氮与二氧化氮中的氮氧元素相互分离或者转化成液态、固态的其它物质。尽量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量。烟气脱硝技术主要包括氮氧化物的氧化、还原以及吸附等程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氧化法与还原法氧化法是将一氧化氮先氧化成二氧化氮。再将其溶于水之后就会生成硝酸。或者与将其碱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固态的硝酸盐:而还原法主要是利用一氧化碳、氨气等还原性很强的气体将氮氧化物还原成对空气没有危害的氮气,排放到大气中。 4.6环境管制下河南省火电企业存在问题 4.6.1环境监督 (1)现在电厂均设有环境监测站,多是归化学分场(车间)管辖。监测站负责全厂废水、废气、噪声、灰渣等的监测和治理及环境管理工作。一个车间内的班组承担此任存在关系不顺的问题。有的监测站设在厂部的职能部门, 如生技科、安监科等,或成立环境保护科,作法不尽一致。这是在对监测站的管理上存在的间题。 (2)从火电厂的生产过程来看,环境保护工作是电力生产的组成部分,但实际工作中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不够,尤其是与火电厂的 五大技术监督(热工、金属、化学、绝流和电测)比较,有一定差距。 (3)各厂站对火电厂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废水(酸碱废水、冲灰水、生活污水等)的监测、治理开展得较好,一般的监测项目有pH 值、SS、COD、重金属等,但对废气、厂区呼吸带大气开展监测的较少或几乎没有开展,故监测类别不平衡。 (4)目前,国家采取加速发展电力工业的政策,基建任务繁重。基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方针的执行,使新建电厂的环保工作达到较高水平,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电除尘版样未留或位置不当;设计部门基本上没有专门环保设计人员,形成设计上的真空带;建设施工单位也无环保专责人,不便于工作联系与协调,这是基建存在的问题。 (5)在火电厂中,主要污染物为水(废水)、(废)气、(噪)声、渣(灰渣),根据经济技术条件进行处理。存在的问题有冲灰水污染(灰水比大),热污染,城市中心电厂的噪声比较突出。 (6)随着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火电厂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将越来越小,这也要求电厂环境监测工作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但从现状看, 厂监测站普遍存在人、财、物不足的间题。缺乏监测人员或人员素质差,缺乏购置必要的监测仪器设备的资金, 缺乏试验室用房。 (7)环保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工作,需厂内各有关部门的配合。但目前环保意识的宣传还不够,实际工作中有些漏洞。另外,与地方环保部门的关系有的不协调;综合利用工作重视及开展的情况也不平衡。 4.6.2污染物排放的控制任务艰巨 新建电厂的二氧化硫控制不断趋严。从审批要求上看,没有十分特殊的情况,几乎全部要求烟气脱硫,包括含硫量低于0.5%电厂甚至是0.2%的电厂,而且90%都是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现有电厂超标排放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现有超标电厂、高硫煤的电厂脱硫进行缓慢。超标电厂的烟气脱硫发展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的脱硫情况要好于西部、中部欠发达地区;中、低硫煤的企业脱硫好于高硫煤企业(由于新建电厂的脱硫电价都是每千瓦时0.015元的引导作用);环保监督严的地区好于监督宽的地区;与新建项目捆在一起来解决老厂的脱硫企业好于单独老让老厂改造的企业。 5、政策建议 5.1政府方面 5.1.1制定合理的环境保护政策 根据前述结论,日趋严格的环保措施并不会击垮企业发展,反而会促进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内部消化掉成本增加带来的压力,因此应该继续遵守十一五规划中有关环保目标,结合使用多种环境管制手段,改进和完善环境保护政策体系。在中国已有的环保法规中,以命令一控制(commandand control,Cac)手段为主的管制措施居多,这并不适应环保手段多样化的需要,难以与国际接轨,同时也不利于激发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因此,在设计环保体系时,应该注意结合使用其他两种手段:征收环境税收和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主要优点有:利用市场机制实现环境保护目标,正如理论部分的分析,这些环保手段更加依赖经济自身力量,可以避免传统管制措施对市场机制的扭曲;降低执行与管理成本,政府不再直接参与具体的处罚监督,转而致力于建立高效的机制上面,所以实质成本将大大降低,提高经济效率;能够更大刺激相关技术开发和创新。 5.1.2利用科学的产业政策 实践证明政府在提升某一产业竞争力方面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和扩散、资本积累以及竞争政策方面,都发挥更大作用。政府介入这些领域,可以帮助环境成本较高的产业有效克服成本增加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还可以通过进口保护、促进出口和提高外国投资者的市场准入等方面为污染产业提供一定的保护和支持,以提高这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大环保力度的同时,政府还应改着重对环保产业的扶持和政策倾向。一方面,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市场对环保产品的需求明显增加;另一方面,环保产业的发展能够为污染的治理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持:最后,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在产业关联效应的作用下,将带动相关的一大批产业发展。 然而,目前中国的环保产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产业规模小、结构和布局不合理、产品质量低,缺乏规范的行业指导,因此政府应早日制定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出台完整的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推动环保产业发展。 5.1.3增加环境保护资金投入 要使河南省的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控制,离不开财政金融的扶植。据河南省2020年环境保护战略目标研究结果,当污染治理投资占GNP的比例为2%左右时,经济、社会和环境才能协调地发展。而目前河南省只有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