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方案.doc_第1页
成都市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方案.doc_第2页
成都市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方案.doc_第3页
成都市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方案.doc_第4页
成都市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体制改革 我市将对17个重大问题试点 市政府办公厅印发成都市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方案 记者昨日获悉,市政府办公厅印发成都市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方案,明确了我市将对教育培养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保障体制等方面的17个重大问题试点改革。据悉,我市将根据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的原则,选择部分区(市)县和学校开展重大改革试点。 据介绍,我市将对改革试点项目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定期组织对改革试点项目的效果评估,在改革试点过程中,根据环境变化、社会需求和群众反映,及时调整改革试点项目的数量和内容。 教育均衡化改革试点 教育均衡化改革试点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建立学前教育发展机制、通过多种途径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问题、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各区(市)县都将进行建立公益性幼儿园发展机制,有效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的试点。高新区、新津县、蒲江县则将分别试点:推进城市公益性学前教育满覆盖,着力解决“入园难”问题;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扩大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建立完善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保障机制,推动城乡公益性学前教育发展;以“自然教育”为内涵,完善“金字塔”幼教体系,统筹城乡学前教育发展。 中心城区将进行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着力推动校长和骨干教师均衡配置,有效缓解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问题的试点。 各区(市)县将开展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认证、学分积累试点。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成都大学、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将开展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衔接试点。青白江区将探索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融通,推动农村地区普通高中多样发展。 成都广播电视大学将试点整合社会资源,探索开放教育学习制度。青羊区、蒲江县则试点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社区教育,推进区域学习型社会建设。 武侯区将试点创新教育经费管理机制,实现城乡学校教育经费投入均衡;履行政府职责,强化校园安全保障投入机制改革这两项内容。都江堰市则将试点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投入保障机制和教师收入分配机制,深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管理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 教育管理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包括培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区域内校长、教师流动;深化区域教育互动联盟发展共三项内容。 具体试点单位分解为:通过多途径、多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锦江区、青羊区、成华区);建设特色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金牛区、龙泉驿区、金堂县、蒲江县);区域内“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崇州市、金堂县、蒲江县)。探索、深化教师“县管校用”人事制度改革,促进城乡优秀师资均衡配置(青羊区、武侯区、成华区、温江区、新都区);加强校长队伍建设,科学推进校长交流(武侯区);探索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边远学校任教长效机制(双流县);完善乡镇中心校与“校区”管理新模式,促进教师交流(金堂县)。深化城乡学校“捆绑”发展模式,构建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武侯区);发展城乡区域教育联盟,推动城乡教育深度融合(青羊区、蒲江县、彭州市;武侯区、崇州市、新津县;成华区、大邑县;锦江区、青白江区、金堂县;金牛区、邛崃市;成都高新区、都江堰市)。 教育水平现代化改革试点 教育水平现代化改革试点的内容有5项,试点单位各有侧重: 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改革。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石室中学、七中、树德中学、蒲江县)。探索促进问题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新方法(52中)。加强高效课堂建设,提升教育质量(温江区、新津县、蒲江县)。探索定班制与选班制相结合,创新教学方法(成华区)。探索小班化教育教学改革(高新区)。 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学生、教师、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监测体系各区(市)县。建立小学生学科素养发展水平监测机制(锦江区)。 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创新具有成都特色的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模式各区(市)县。创新培养培训机制,快速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成华区、青白江区、北师大成都实验中学、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探索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管理机制(青羊区)。 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决策论证机制、项目管理机制、评价激励机制等,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金牛区、武侯区、高新区)。 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探索管、办、评分离的管理体制,建立现代学校制度(青羊区、大邑县、北师大成都实验中学)。开展学校民主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锦江区)。 办学方式多元化改革试点 我市将进行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推进教育开放合作等4个方面的改革试点。 各区(市)县都将试点建立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成都职业技术学院、青白江区、郫县、双流县将试点深化、完善行业和区域专业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机制,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则试点推进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学院。 各区(市)县还将试点开展民办学校分层、分类管理试点,并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券制度,促进公办民办中职学校有序竞争和健康发展。双流将试点推进十二年免费教育,对在评估合格的民办学校就读的本县籍学生给予学费补助。 青白江区将试点探索引入社会力量,建设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试点探索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办学、股份制办学体制,实行公办学校企业运作体制,并探索高职学院与所在地政府共建体制的改革。崇州市将探索职业教育委托办学模式改革。 都江堰、彭州、崇州三市将加强、深化与援建省市教育合作,完善区域教育合作机制,提升灾区教育质量和水平。青羊区、七中嘉祥外语学校将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建设国际化学校。成华区将探索双语教育教学模式。 本报记者 周波 城市精神教育首次纳入纲要 公民教育成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 市教育局副局长刘智慧解读成都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记者昨日从市政府新闻办获悉,成都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已经出台,我市计划到2020年率先在中西部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 据悉,规划纲要重点突出了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特别注意体现成都特色,城市精神教育首次纳入纲要。市教育局副局长刘智慧昨天详细解读了规划纲要。 目标 2020年率先在中西部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 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成都将率先在中西部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20年,成都将率先在中西部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高水平学习型城市和人力资源强市,教育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达到中西部第一,全国一流。把成都建设成为全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学习型城市建设示范区;中西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心,教育对外开放与合作中心;中西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中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高地。 到2020年,35岁幼儿在园人数达到22.7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9%;九年义务教育在校生107.6万人,巩固率99%;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29.8万人,其中职业教育在校生14.9万人,毛入学率9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0%;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率7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6年提高到12年。 规划纲要提出,科学制定成都市各类教育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建议到2012年,我市按可比口径计算的全市各级各类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全市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18%以上,以后随财力增长进一步提高。 同时,建立教育投入增长的监督、考核制度。市、区(市)县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依法审核政府教育拨款预算和决算,将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比例列入政府考核目标,落实情况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建立政府教育投入公告制度。 着力 深化统筹城乡教育改革 解决五大教育难点 规划纲要提出,未来10年,成都教育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将着力于深化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着力于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和方式,着力于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着力于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实现教育规划城乡一体化、办学条件城乡一体化、教育经费城乡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城乡一体化、教育质量城乡一体化、教育管理制度和评估标准城乡一体化。全方位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差距,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同城待遇”,形成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加大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区(市)县财政投入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发展,建立和完善“县管校用”教师管理机制,城乡学校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及骨干教师比例大致相当。 针对素质教育推进困难的现实情况,提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营造素质教育良好环境;针对当前城乡群众子女“入园难”、“入园贵”等现状,提出统筹发展城乡学前教育、普及公益性学前教育、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针对城乡群众对优质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和普通高中自身发展的需求,提出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和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针对成都市产业发展升级的需要,提出职业教育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发展中西部领先的职业教育、高标准推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针对成都市地方高等教育结构、质量、特色方面的不足,提出整合利用在蓉高等教育资源、提高市属高校教育质量,将成都大学建成特色鲜明的城市型综合大学,建设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10个重点学科、15个特色专业、10个科研与开发平台等等。 亮点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城市精神教育首次纳入 规划纲要的编制重点突出了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特别注意体现成都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战略目标立意高远,同时又根植于现实。国家和四川省教育发展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成都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定位更高,届时将“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强调了成都教育在中西部的领先地位,突出了成都在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学习型城市建设等方面在全国的示范作用。 二、工作方针结合成都实际,重点突出。规划纲要提出了“育人为本,开放创新、追求卓越、服务发展”16字工作方针。与国家、四川省工作方针相比增加了“服务发展”,立足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需要,强调教育为社会服务,为成都产业发展服务,为成都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和西部大开发服务。 三、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专章放在发展任务的首位。公民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成都城市精神教育首次纳入纲要,同时提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理念、富有诗意栖居心灵和田园生活情趣的现代公民”。 四、大力发展公益性幼儿园。在发展学前教育中,特别强调了统筹发展城乡学前教育和大力发展公益性幼儿园,提高公益性幼儿园普及率。 五、建立均衡化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标准。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学校建设标准统一、装备标准统一、师资配置统一、生均经费标准统一、教师收入标准统一。 六、职业教育突出培养中高端技能型人才,强调服务产业发展。针对成都市产业发展升级的必然趋势,要求职业教育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建设“中西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中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高地”, 直接服务成都产业经济发展。 七、强调成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特色。把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已取得的“六个一体化”等经验纳入了纲要,并提出了进一步深化的思路和举措,如探索建立市级统筹的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机制,健全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等。 重点 近期将实施 十大工程和十项试点 围绕成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难题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近两三年内实施十大教育重点工程和开展十项教育改革试点。 十大教育重点工程 1、标准化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建成一所标准化的公益性幼儿园。支持农村村级幼儿教育活动室建设。加强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培训。 2、城区小学更新工程:在实施城区旧城改造的过程中,整合小学周边资源,适度扩大其办学规模,更好地满足市民的教育需求。 3、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工程:完成城乡薄弱高中改造任务。建设一批具有鲜明艺术、体育、科技、国防教育等特色的普通高中。 4、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学校、国家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实施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一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项目。 5、高职示范性院校建设工程:发挥好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示范作用。将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建成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并争取进入国家骨干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行列。建设国家级、省级高职特色专业。建设国家和部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或基地)。 6、城市型综合大学建设工程:将成都大学建成特色鲜明的城市型综合大学。建设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10个重点学科,15个特色专业,10个科研与开发平台。发展硕士层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大批适应成都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7、学习型城市建设工程:建设成都开放大学。构建终身教育资源中心,完善市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各行业继续教育工作,促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完善社区教育评估指标体系。 8、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形成省、市、县、校四级骨干教师梯队。建设100所教师发展基地学校、5个省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200人的教师专业发展导师团队。建立100个教师专业发展导师工作站。 9、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建设有效共享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教育基础信息库,并对接国家和四川省教育基础信息库。 10、素质教育基础建设工程:构建全社会重视学生素质教育的工作机制。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工作体系。建设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科技活动基点学校,推进农村中小学科技试点学校建设。加强科普、国防、劳动、安全等综合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按标准配置中小学校音、体、美学科教师。加强学校功能教室和运动场地建设,配备相应的教学器材。加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校本课程开发。 十项教育改革试点 1、解决“择校热”问题改革试点:有效治理和解决“择校热”、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等热点难点问题。 2、中小学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改革试点:制定幼儿园、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财政拨款标准。 3、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试点:设立素质教育示范区(市)县和示范校,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探索各级各类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职业院校精英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4、学校特色发展试点:建立激励制度,支持学校特色发展。 5、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试点:探索校长职级制办法。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 6、教师配置和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探索县域内均衡配置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教育人事管理体制,探索县域内教师县管校用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完善成都市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评选办法,试点评选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职务。 7、教师绩效考核评价试点:教师绩效考核评价试点。完善重师德、重业绩的教师绩效评价办法和考核机制。探索各级各类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其考核、评价办法。 8、职业教育办学改革试点: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办学的体制机制。 9、民办教育分类管理试点: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 10、国际教育交流合作试点:建立具有成都特色的国际教育合作长效机制,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办好一批高水平、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本报记者 周波 出台背景 23次修订 历时近一年 市教育局副局长刘智慧介绍,为了提高规划纲要的科学性,编制过程中邀请了来自教育部、高等院校等专家组成顾问团队和研究团队,并邀请了部分中小学、幼儿园一线工作者参与研究。成立了总课题组和30个子课题组,广泛学习借鉴国内、国外教育规划纲要和人才、科技中长期规划纲要,形成了30余万字的十余项研究报告,并广泛征求意见,力求抓住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重点问题和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在教育理念、发展思路、体制机制等方面改革创新。他透露,规划纲要制定历时近一年,前后23次修订其稿。 统筹推进城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 努力满足城乡居民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200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着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围绕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体、以资源合理配置为核心、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目的,运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以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启动,开启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探索和实践。 多年来,我市不断探索市域统筹的发展机制,按照“全域成都”理念,努力打破行政壁垒和区域壁垒,在推动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逐步探索建立市域统筹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统筹配置全市优质教育资源,着力推动成都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努力满足城乡居民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8年来,我市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义务教育高水平发展2010年,全市小学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5.16%、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99.77%;普通高中优质发展在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2005年率先在西部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比全国预计时间提前15年;职业教育学生技能水平显著提升2010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9.86万人,职普比达到5.84.2,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 据去年6月出版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10中的成都城市圈层结构分析与城市化成本计算,我市一二三圈层初中入学率的差异很小,依次分别为100%、99.8%和99.2%这意味着我市在义务教育阶段基本实现了教育机会的均等。 全域成都统筹布局 我市坚持把发展规划一体化作为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依据,强化“全域成都”理念,以教育发展规划为龙头,实行无差别的城乡教育政策,做到城乡一体全覆盖,确立城乡教育一体发展新格局,“全域成都”教育改革发展理念全面确立。 2004年,我市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强调规划先行,按照“幼儿园小学就近、初中进镇、高中进城”原则,确定了“学校选址与重点镇、中心村建设相协调,资源配置与教育需求相统筹”的原则,打破城乡办学分割格局,把全市农村初中、小学建设全部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贯穿于建设新农村、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统筹规划和优化城乡中小学布局。 办学条件城乡均衡 我市坚持把办学条件城乡一体化作为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基础,在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灾后教育重建工程的同时,着力改善城乡学校技术装备,对全市学校办学条件进行全面改造与提升,促进办学条件的城乡均衡、区域均衡和校际均衡,“公正平等”的教育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2007年起,我市用3年时间,完成了全市193所薄弱学校校舍改造和技术装备配备任务。截至2009年底,各级政府共投入7.2亿元改善中小学技术装备,按照现代教育需要建设达标运动场地,配置现代教学仪器,全市小学、初中、高中生均教育技术装备值分别由2006年的527元、650元、986元提高到898元、1300元和1429元。 我市坚持把教师配置一体化作为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关键,通过教师的统筹配置、交流互动,促进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地区,不断更新农村教育理念,提升农村教育的管理水平、教育教学水平。2004年,实施“绿色行动计划送教下乡”,城区(城镇)学校每年派专任教师到农村相对薄弱的学校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活动,并组织农村学校干部、教师到城区(城镇)学校上挂锻炼,提高素质。到2006年,全市彻底消除无高级教师、无学科带头人、无优秀青年教师的“三无学校”。 2009年,我市启动了1938名“成都市高校毕业生支教计划”(“成都市特岗教师计划”),实施学段从义务教育阶段扩大至非义务教育阶段,实施范围从农村中小学校扩大到城区(镇)中小学(幼儿园),招募名额从去年的600人扩大到今年的30个学科1938人。去年,开始实施“常青树计划”,由市政府出资,面向全市招募了名优退休教师,到远郊区(市)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担任学监、导师和把关教师。 我市还全力抓好现有的农村教师资源,通过“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计划”、“农村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农村学校骨干教师进城跟岗培训计划”等,大力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到2008年底,农村80%的小学教师和70%的初中教师分别达到专科和本科学历。 城乡互动提升质量 我市坚持把教育质量城乡一体化作为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招生考生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提升全域成都的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 我市构建了优质教育资源“全域成都”满覆盖体系,通过组建名校集团,促进名校进新区、进园区、进山区,提升新建学校、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发展水平,整体推进了中心城区与远郊9个区(市)县建立教育互动联盟,教育资源跨区域流动,逐步实现了“教育信息网络满覆盖、教育教学资源满覆盖和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满覆盖”,为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搭建了基础平台。 我市科学制定了远郊、近郊和中心城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切实缩小区域教育质量差异,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从“区域推动”到“全域实施”,从“单纯减负”到“内涵发展”,以内涵发展为核心,聚焦课堂,实现“轻负高效”。 我市坚持把评估标准城乡一体化作为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手段,以监测体系为杠杆和手段,以督导评估为导向和保障,整体规划、分类推进教育现代化,缩小校际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质量差异,城乡统一的质量监测体系初步形成。 2007年,我市制定了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监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制度。2009年开始,全面开展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监测和评估工作。2009年,我市参照中等发达国家本世纪初的教育发展水平和国内教育现代化先行省市的共同性、代表性指标,结合成都实际,拟定出了成都市教育现代化的框架和指标体系,制定了区(市)县域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和区(市)县域教育现代化评估方案;分别制定了成都市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社区教育现代化评估标准。 保障经费促进发展 我市坚持把教育经费一体化作为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保障,以政府投入为主,坚持“支持城区、补助近郊、扶持远郊”思路,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加大市本级向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城乡教育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经费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2003年,我市城乡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最高差分别达10倍、22倍,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存在明显的二元特征。2008年,我市农村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达到城市标准,并提前一年达到国家基准定额;同时,农村义务教育段中小学校校舍维修改造测算单价,从400元/平方米提高至500元/ 平方米。2009年,全市小学、初中、普高、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分别提高到902元、1351元、1759元、1594元,农村小学和初中生均公用经费达到城市标准。2010年,鉴于地震灾区教育设备设施使用成本增加,我市将地震灾区生均公用经费提高了250元。 我市还加大了农村教育转移支付力度,通过调整优化教育财政拨款结构,推动财政投入向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倾斜。2009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129.3亿元,其中,农村教育投入74.4亿元。同时,加强农村教育财政转移支付,2009年,市级财政用于农村教育转移支付资金18.7亿,占同年市本级教育投入的59.5%,不仅减轻了基层教育财政负担,而且有力保障了农村教育经费投入的稳定持续增长。 本报记者 周波 3上一篇 下一篇4 促进区域特色发展 成都教育五彩缤纷 2003年以来,我市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促进教育公平,让市民子女能方便地享受到优质均衡教育。 在我市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中,各区(市)县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形成了不同的推进模式,2006年前,涌现出了武侯区“捆绑发展模式”、青羊区“满覆盖发展模式”、龙泉驿区“金凤凰工程”和都江堰市倾力打造“五大教育走廊”等发展典型,有效破解了区域教育发展难题,有力促进了区域教育的城乡一体发展。近年来,双流县建立的城乡教师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互动交流机制,武侯区在“捆绑”基础上发展的“捆绑松绑脱绑”管理模式,青羊区与蒲江县教育的“青蒲对流”模式、锦江区 “优质教育链”模式,高新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学共同体”发展模式等,再次成为成都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特色和亮点,并引起全国的高度关注。 我市还以促进学校特色发展为突破口,深入挖掘学校和社区文化内涵,整体提升全市学校品位和办学水平,形成了一大批特色学校。锦江区三圣小学以花为媒的“美丽教育”、青羊区草堂小学的“诗歌教育”和文翁实验学校的“国学教育”、武侯区龙江路小学的“新三好”活动、成华区列五中学的足球教育等,形成你追我赶、百花齐放的素质教育美丽风景线,在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的同时,也让老百姓感受到区域内的学校没有好差之分,只有远近之别。 “链式发展”促进学校高位均衡 去年9月3日,盐道街小学卓锦城分校举行办校以来的第一场开学典礼。这样一所刚刚成立的小区配套小学,虽然只招一个年级,但备受学生家长青睐。原来,这所学校是我市名小学盐道街小学的“链点学校”,不仅起点高,还能得到盐道街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强有力的支撑。 锦江区“优质教育链”以区域内的优质学校为龙头,按照“名校弱校”、“名校+新校”的方式建立。他们认为,“教育链”是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以优质学校与普通学校、新建学校的组建模式,通过教育行政部门力量的导入,以链动方式使优质学校的资源在链条上得以共享并因“校”制宜地进行创新,使学校之间既相互学习,又相互促进,实现学校教育精彩纷呈、差异发展。 其实,这样的“教育链”探索,锦江区早在2004年就开始了。2004年9月1日,位于东三环路内侧的成都师范附属小学万科分校正式招生。这是一所新建小区配套小学,是成都市“五朵金花”之一的成师附小的分校。经过5年多的“链动发展”,成师附小万科分校已经成长为崭露头角的名校万科分校既是成师附小“教育链”的“链点学校”,也是成师附小万科分校“教育链”的“链头学校”。 目前,锦江区共有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的“教育链”11条,“链点学校”从市中心延续到三环路以外的辖区最边远的涉农学校。其中,以七中育才学校、成师附小、盐道街小学、天涯石小学、成都市第三幼儿园为链头的5条“教育链”已发展得较为成熟。 “教育均衡”涉农学校更加漂亮 走进泡桐树小学绿舟校区这样的远郊学校,第一感觉就是比城区内的学校漂亮多了:宽阔的塑胶运动场,随处可见的鲜花和绿色植物,装有节水滴灌装置的“农场”,专供学生学习劳作的“菜园”、“养殖场”其实,青羊区很多偏远的涉农学校比市中心的名校都漂亮。 泡桐树小学绿舟校区的校长谢晓丽原来是全国基础教育名校泡桐树小学的中层干部,集团化办学后,绿舟纳入了泡桐树小学。一位村民说,原来这所学校是一个典型的村级小学,不仅校园环境差,教学条件就更不用说了。他情不自禁地说:“从没想过农村孩子也能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孩子能赶上学校发展的好时候,真是太幸福了!” 绿舟校区的快速崛起,只是青羊区城乡教育均衡的一个缩影,像这样的学校在青羊区随处可见。据悉,青羊区近年来强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让全区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目前,青羊区共有11所涉农学校,全部完成了标准化建设,“不论来到哪一所中小学校,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样样俱全。” 青羊的优质教育资源不仅向区域内的涉农学校辐射,还辐射到了蒲江等三圈层县(市)。数年前,草堂小学教师朱旭莉曾到蒲江支教,她说:“当时西来学校没有专职的艺体科任老师,都是语数老师兼职。”与此同时,青羊区青少年宫的“欢乐大篷车”还开进了彭州、蒲江,给当地孩子带去了丰富多彩的活动。青羊区教育局李泽亚局长介绍,该区不仅派教师去支教,还派有经验的校长去。 “捆绑发展”提升涉农学校品质 2003年10月,武侯区率先将12所城区学校与12所村小捆绑成12个“城乡教育共同体”,通过实施“捆绑发展”等系列创新举措,建立起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新模式。通过城乡学校的教育互动、优势互补,快速提升了城郊教育水平和质量。至2006年,武侯区成为全国首个“城乡教育一体化实验区”。 2006年3月,武侯区又酝酿提出“城乡教育高位均衡”的发展思路。此后,武侯区通过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机制体制、实施惠民资助工程和推动学校自主发展等办法、措施,努力实现“让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平等享受优质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如今,武侯区成了全市唯一的薄弱学校改造免检区,基本实现了“让农村娃和城市孩子同样享受优质教育”这一目标。 成华区的教育发展则是另外一种模式。几年来,随着石室中学北湖校区、石室初中学校、石室小学、树德成华中学、树德小学、嘉祥实验外国语学校先后入驻成华,彻底结束了成华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时代,初步形成优质教育全域覆盖,基本实现了“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