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安石变法看资本论指导中国三化的局限及完善.doc_第1页
从王安石变法看资本论指导中国三化的局限及完善.doc_第2页
从王安石变法看资本论指导中国三化的局限及完善.doc_第3页
从王安石变法看资本论指导中国三化的局限及完善.doc_第4页
从王安石变法看资本论指导中国三化的局限及完善.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王安石变法看资本论指导中国三化的局限性及完善安徽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 卢辞内容提要: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思想是现代农业补贴理论的源泉,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理论基础。其主要特征是利用国家信用符号纸币补贴农业生产,推动农产品大量生产,低价销售,从而保障整个资本主义经济长盛不衰。资本论由于缺乏对农业补贴的理论论述,因而难以担当指导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理论指导。必须结合王安石变法经济思想、现代农业补贴经验,特别是美国现代农业补贴经验,指导中国三化迈入高工资、高税收、高补贴、底物价的发展轨道。关键词:王安石变法 美国现代资本主义经济 马克思主义地租 中国三化道路一、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美国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运用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青苗法、均输法、农田水利法和市场法四个经济法中,其中尤其一青苗法为典型。为概要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进步性,对其相关内容及其在美国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运用情况做简要介绍。(一)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1.青苗法王安石执政后,于熙宁二年(1069年)实行青苗法。唐代宗时已有此名,“税青苗钱以给百官俸”。青苗法最早是参考了仁宗时陕西转运使李参在陕西发放青苗钱的经验,“部多戌兵,苦食少,令民自度麦粟之赢余,先贷以钱,俟麦粟熟输之官,号青苗钱。经数年,廪有余粮”,称之为“青苗钱”,王安石又在鄞县实验,效果良好。学者梁启超说,青苗法之创设,“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宋朝初期,在各地设有常平仓和广惠仓,调剂人民粮食歉收时的食粮不足,但收效不大。1068年,各地仓库积存钱谷1500余石贯石。王安石执政后,于熙宁二年(1069年)九月,制置三司条例司颁布青苗法,规定凡州县各等民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借户贫富搭配,10人为保,互相检查。贷款数额依各户资产分五等,一等户不超过15贯、二等户10贯、三等户6贯、四等户3贯、末等户1贯500文。当年借款随春秋两税归还,每期取息分,实际有重达分(利息40%)的。初期在河北、京东、淮南三路实行,后其他诸路也推行开来。这项措施本是为了抑制兼并,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救济百姓,但实际执行却出现偏差:地方官员强行让百姓向官府借贷,而且随意提高利息,加上官吏为了邀功,额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勒索,百姓苦不堪言。司马光说,“窃惟朝廷从初散青苗钱之意,本以兼并之家放债取利,侵渔细民,故设此法,抑其豪夺,官借贷,薄收其利。今以一斗陈米散与饥民,却令纳小麦一斗八升七合五勺,或纳粟三斗,所取利约近一倍。向去物价转贵,则取利转多,虽兼并之家,乘此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这样,青苗法就变质为官府辗转放高利贷,收取利息的苛政。元祐元年(1086年)停止执行。青苗法起源于唐朝中后叶,唐朝中央政权被各路藩镇分割,除了军队数量不足外,更悲惨的是没钱。青苗法就在那时出现,其主要目的就是为皇帝创收。青苗法的本质是政府应对均田制度颓废、抑制土地严重兼并、纸币制度兴起而实施的农业信贷政策,信贷基础必然是自愿的,而摊派性的强贷则变质为异种税负。王安石的政策目的和唐代的青苗法虽名称相同区别是很大的,没有另设机构,培训人员;正确实施政策,是王安石的败笔。如果实行成功,后世又能完善发展,或许就是划时代的农业银行的雏形。司马光执政后,由于其人局限于唯伦理治世,不经实务的传统史观,所以没有延续改良,反而轻而俱废之。后世只知青苗之败,不复察青苗之妙,后世王朝兴替总难脱土地分而兼并之轮回。2.均输法“均输法”是宋代王安石的新法之一,是调节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的政策。王安石于熙宁二年(1069年)颁行均输法:设发运使总管东南六路的赋税收入,掌握供需情况。凡籴买、税收、上供物品,都可以“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对于京都库藏支存定数,以及需要供办的物品,发运使有权了解核实,使能“从便变易蓄买”,存储备用。与均输法配套的措施有二:其一,扩大发运司的职权,拨给发运司专项资金,用于采购,赋予“从便变易蓄买”的权力,并增辟官吏。其二,建立京师所需与发运司上供的信息沟通体制,让发运司预先知晓京师库藏状况,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安排籴买、税敛、上供。宋神宗所言:“禹贡纳粟纳秸,此即均输之意”点明了均输法的本义。这样,既保证了朝廷在物资方面的需要,又节省了购物钱钞和运费,还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均输法只在局部地区试行,未能发挥设想的作用。此法在近期宋史里频频出现,每次都和王安石挂钩,被反对派骂得狗血淋头。反对者说是“破坏朝廷制度”、“唯利是嗜”等等。均输法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期,由桑弘羊所提出。汉时前后一共搞了两次,都是汉武帝与匈奴掐架掐得最狠,搞得军费飞腾,国库见底时,国家实行的紧急状态法令,国内矛盾激烈程度比宋只高不低,但的确帮助汉武帝度过了难关。理解“均输法”,最要紧是八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不是固定不变地向各地征敛实物赋税,而主要是在灾荒歉收物价高涨的地区折征钱币,用钱币到丰收的地区贱价购买上供物资,此即“徙贵就贱”。如果有多个地区同时丰收物贱,就到距离较近、交通便利的地区购买,此即“用近易远”。于是均输法就可以达到“江湖有米则可籴于真,二浙有米则可籴于扬,宿亳有米则可籴于泗,坐视六路之丰歉,间有不登之处,则以钱折斛,发运使得以斡运之。不独无岁额不足之忧,因以宽民力。万一运渠旱干,则近有汴口仓庾”这样的效果。均输法之“均”是改革死板的实物征敛制度,根据年景收成的变化,折钱与购买相结合,依靠市场,舍远求近,通过购买获得上供物资。总的目的是协调供需关系,提高财政收支的效率,撙节购买、运输等开支,减轻农民负担,打击商人“擅轻重敛散之权”操纵市场的兼并行为,即所谓“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改革的出发点是解决粮食供应问题。改革的途径是扩大购买。均输法之“输”并不是运输,实乃输纳、供应之谓。均输法是对东南漕粮供应制度的变革,是属于政府消费性购买范畴的问题,与漕运制度本身并无多少联系。它的着眼点是漕粮,而不是漕运。3.农田水利法农田水利法是1068年宋神宗在位期间由王安石主持新变法工作中的一项法令。此法令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用工的材料由当地居民照每户等高下分派。只要是靠民力不能兴修的,其不足部分可向政府贷款,取息一分,如一州一县不能胜任的,可联合若干州县共同负责。此法令在颁布之後的七个年头里,当时全国兴修的水利工程达一万多处,灌溉民田36万多顷。4.市易法市易法是宋王安石新法之一。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颁布实施,于汴京设都市易司,边境和重要城市设市易司或市易务,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并允许商贾贷款或赊货,按规定收取息金。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市易法规定: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设都市易司,边境和大城市设市易务(共21个)。设提举官(政府指派)和监官、勾当公事官(吸收守法的可合作的商人担任),召募诸行铺户和牙人充当市易务的行人和牙人,在官员的约束下担当货物买卖工作。外来客商如愿将货物卖给市易务,由行人、牙人一道公平议价;市上暂不需要的也予“收蓄转变”,待时出售;客商愿与市易务中的其他货物折合交换,也尽可能给以满足。市易法还规定:参加市易务工作的行人,可将地产或金银充抵押,由五人以上相互作保,向市易务赊购货物,酌加利润在市上售卖,货款在半年至一年内偿还,年利2/10,过期不归另加罚款。这实际是市易务批发、行人零售,市易务为商业机构与金融机构的结合。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由于守旧派的反对,市易法于元丰八年(1085年)后陆续废除。中国宋代政府设置专门机构,直接收售物资,参与交易,以平抑市场物价的一种政策措施。市易法有平抑物价调剂供求的作用,限制奸商垄断居奇,把以前归于大商人的利得收归官有,增加财政收入。这一措施来源于桑弘羊的平准法,但有自己的特点:如“契书金银抵当”、“结保贷请”、召募行人、牙人为市易务工作等,都是王安石的新发展,与平准法的命吏坐市肆贩卖、不假手商人的作法有所不同。王安石去职,保守派上台,市易法被废除。以后虽有市易之名(或改用平准之名),而实际是低价抑买抬价出售的牟利营业。(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在美国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运用以美国1933年农业调整法为例加以说明。美国新政农业部长亨利A.华莱士先生曾指出,王安石“在1068年的重大困难之下所遭遇的问题,和罗斯福总统在1933年,虽然时代悬殊,几于完全相同,而其所采方法,也非常相似。王安石创立收获贷款(青苗法),适合纳税能力的税则,公共建筑计划和若干其他便利平民的法规。”为了解决美国农业萧条,他根据王安石青苗法农业贷款原理,在新政之初开始进行建立美国农业常平仓的实验,并把我国古代“常平仓”思想纳入了1938年农业调整法,奠定了美国当代农业立法的基础。“九百年前独裁政治所不能达到的,今日民主政治(一竿子插到底,一包裹全封闭。)已经能够实行了”。1.1933年农业调整法:常平仓在当代美国的尝试罗斯福指出:1933年农业调整法“是一条全新的,没有人走过的路”,而且“面对前无古人的形势需要新手段的实验”。它的实施,部分解决了粮食过剩问题,而同期进行的常平仓制度实验,也为美国全面建立农业常平仓制度铺平了道路。1933年农业调整法是美国第一部农产品价格支持和土地调整立法。基本思想是通过控制过剩农产品,实现农产品价格和工业品价格的“平价”。与此同时,联邦政府通过行政命令或相关法律,成立商品信贷公司和联邦剩余商品救济公司,收购并向农场主提供抵押贷款,向广大缺粮人民分发食品。在1920年,为了解决长期农业萧条,美国农业立法活动主要是促使Mc Nary-Haugen法案成为法律。然而柯立芝总统认为,这个法案违背了美国宪法精神而否决了它。实际上这个法案本身也有缺陷,明显的是,如果政府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购农产品,只会导致农场主生产更多粮食,实际情况正是这样。而同期的出口券计划,试图通过补贴农场主,抬高农产品价格,但本身也带有同样缺点。1929年,胡佛总统通过农产品销售法,试图支持农产品价格,但是,市场上不断增加的农产品导致政府支持价格的努力彻底失败。在世界范围内,Mc Nary-Haugen法案出台时,其他西方粮食进口国在1920-1930年代都采取措施刺激国内农产品生产,同时提高外国农产品的进口关税,限制国外农产品流入。如1931年意大利进口农产品的关税已经高于国内生产价格,同期一些国家开始对农场主提供补贴。南斯拉夫等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导致农产品单产提高。每个国家国内的反农业危机措施都产生了一定效力,但对世界农业形势则产生很坏影响,这是由于供给加大的结果。到了1931年,全世界农业形势变得非常严峻。当时的国联经济委员会召集了24个国家的农业专家开会,专门研究世界农业危机问题,会议一致认为,单靠一个国家不可能解决世界性农业问题。这是1933年农业调整法出笼的国际背景。华莱士指出,1933年农业调整法的立法重点是进行农产品调整,立法目的是通过对农产品种植面积的调整,把农业的购买力恢复到1909年至1914年的水平上5。在将农业生产调整到一定水平的同时,承诺保证消费者的食品开支不高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然而应该看到,这项承诺在立法中没有具体体现。法律首先指出1933年美国农业面临紧急形势,声明由于农业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的比价不相等,抑制了农场主的购买力,导致农业资产萎缩,无法支持国家的金融体系,造成基础产业的农业和全国公共利益无法正常交换,加重了农产品流通负担,阻塞了流通渠道。这是提出进行农业产量调整的出发点。关于政策目标,该法提出:(1)建立并保持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平衡以及相应销售条件,相对于对农产品购买力重建农场主的价格,使农产品购买力等于基期农产品购买力。基期是指战前1909年8月至1914年7月的农产品价格。对于烟草,价格以1919年8月至1929年7月为准。(2)实现上述购买力平价的办法,是逐步纠正当前的不平价,根据国内和世界市场当前消费需求情况,以真正可靠的速度进行。(3)保护消费者的利益,重新调整农业产量,使其水平不致增加消费者对农产品,以及农产品的加工产品零售的购买而最终会返回农场主的花费的百分比,这个百分比以1909年8月至1914年7月的水平为准。主要措施是:为农场主提供抵押贷款,通过政府控制提高农产品价格,同时赋予美国总统更大的权利,使其能够控制货币发行量,通过减少美元的含金量,实现通货膨胀,达到提高社会购买力的目的。其优点是,授权农业部长及时出台灵活的应变政策,同时,重建农业价格与其他商品的相互价格联系,这就是所谓“平价”的概念。“农业调整法的基本条款并非我们规定了价格机制的刚性,相反,所规定的平价办法是可行的平衡价格关系的思想”6。具体说,法律规定农产品调整范围限于小麦、棉花、玉米、生猪、水稻、烟草、牛奶以及上述农产品的制品等。随后通过的修正案把调整范围不断扩大到裸麦、大麦、高粱、花生、牛、甘蔗和甜菜、土豆。农业调整法拟就后不久,华莱士农民杂志发表评论。认为:“它的权力比原先的Gold borough法案,Mc Nary-Haugen法案和所有土地法加起来还要大。一旦法案通过,三匹大马将开始为农场主干活。第一匹马是法案通过向农场主提供支付,以减少产量增加有效需求的办法,提高农业购买力的条款。第二匹马是削减众多农场的抵押比例,从而使本金等比例减少。第三匹马,上个星期农场主们已经在欢呼了,就是实行通货膨胀。”农业调整法综合了当时各方思想,调和了各方利益,得到了30个以上的农业利益集团的支持,适应了美国政治利益集团不同利益的需要,同时应该承认它的主要目的是救急和救济,解决不断下降的农业价格对整个经济体系的压力。农业调整法的实质内容在于调整经济利益,增加农场主阶级的收入。当时由于农产品过剩、价格过低,与工业品价格出现了剪刀差,造成美国农业衰败,同时工业品无法在农村市场大量销售,所以影响到城市工业发展,带来失业上升。调整农业产量解决美国经济萧条是一个突破口。农业调整法限制农业产量,提高了农产品价格,可能损害城市消费者的利益,所以法律中同时提到要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如何实现这一点,除非增加城市人民的收入,但是当时严峻的经济萧条,存在大量失业人口,不可能有什么更有效办法。所以在农业调整法颁布的同时,依据相关法律成立了联邦剩余商品救济公司,开展对城市的救济工作。同时针对农村金融凋敝,土地抵押被地主没收,农场主贷款困难,生活无法维持的形势,还建立了政府控制的商品信贷公司,作为控制农产品种植面积,使农场主可以开始农业生产。2.美国常平仓的形态与运作1933年农业调整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实行常平仓计划,但是实际上华莱士在农业调整法颁布之后,开始进行常平仓计划的实验,或者说由于他对中国古代农业思想的研究得来的经验,实际吸收了中国古代思想,执行了解决农业萧条的临时性办法,同时他开始关注消费者利益的保护问题。但是,“农业调整法的多处模棱两可的解释造成了一些困难,这些他已经预见到了,不久之后农业调整法成了改革派人物们和农业界人士的决斗场”8。“华莱士似乎是采取了不偏不倚的政策华莱士坚持对消费者保护的条款应该包括在农业调整法中,并且实际上由他自己起草了保护条款(尽管缺乏明确性,正如他后来沮丧地承认的那样)”9。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就是成立联邦剩余商品救济公司,收购过剩农产品分发给城市贫民。与此同时,针对农场主的信贷措施由商品信贷公司执行,这两个政府公司本质上就是华莱士的常平仓实验。根据特拉华州法律,联邦剩余商品救济公司成立于1933年10月4日。公司创办人为联邦紧急救济署署长Harry L. Hopkins,任董事长;农业部长华莱士任副董事长;联邦紧急公共工程署署长Harold Le Claire Ickes为司库10。联邦剩余商品救济公司为解决农业萧条发挥了较大作用。Kingdom指出:华莱士于1934年提出了常平仓办法。他提议按这个办法引起物价上涨。这计划可以使供应与物价稳定,农民兼受其利这一计划一直进行的很顺利。它的工作的一部分就是“过剩日用品公司”,该公司在19341937年间曾将价值2亿元的几百万磅产品分配给城市与城镇救济机关。这些过剩产物如流入无管制的市场,势将迫使农产品价格跌到致人贫困的水平,并将因而引起另一次萧条的重来11。1933年农业调整法中虽然没有规定实行常平仓计划,但这个时期华莱士实际执行了临时常平仓制度,这就是华莱士任副董事长的联邦剩余商品救济公司。新政时期,建立联邦剩余商品救济公司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第一创办人就是华莱士本人10。公司通过收购多余的商品,然后分发给城市贫民,一方面解决了饥饿人口的食品需求,重要的是保证过剩商品不再压低市场物价,而市场物价过低正是萧条的第一原因。常平仓政策的效果也得到公认,因为这家公司所扮演的政府救济人角色,保证了市场价格稳定,同时使城市失业者免于饥饿,假如没有这个办法,很难说农业调整法会很全面而有效。同一时期,商品信贷公司开始办理玉米常平仓贷款。按照6340号行政命令,商品信贷公司于1933年10月17日成立。最早该公司依照特拉华州法律组建,作为美国国家公司,在1939年7月1日之前由复兴金融公司管理,并与复兴金融公司保持密切联系。商品信贷公司完全是政府行政性公司,隶属于美国农业部农业稳定与保护服务处,总公司设于华盛顿。管理由美国总统指定6人任董事,成员包括农业部长和农业部另5位行政官员。另有一个总统指定的5人组成的咨询委员会,组成人士都具有丰富的商业和农业经验,其中不得有3人是属于同一政党。成立伊始,联邦政府提供了300万元创始基金,1936年4月10日通过法律,注册资本增加至1亿元直到现在,公司的总资本由美国所有,主要目的是配合政府种植面积分配及销售计划,向农场主提供农产品贷款,公司最多可借款145亿元。公司成立初期虽与复兴金融公司有着密切联系,但本身是一个独立机构,1939年7月根据美国总统第一号重组计划,成为农业部的一部分。1948年7月29日美国第80届国会通过了商品信贷公司章程法(806公法)予以联邦永久成立许可证,有效期从1948年7月1日起始。1949年7月7日美国第81届国会通过了85号公法,补充了章程法1。公司业务范围虽几经演变,但它经营农业贷款的性质却没有任何变化。根据商品信贷公司的贷款条款,不但为农产品提供短期生产性信贷,而且还提供农产品储存贷款。“商品信贷公司贷款给农场主,而以他们的谷物为担保。如果农产品卖出好价钱,农场主归还贷款得到利润。如果农产品卖价低,商品信贷公司通过支持性不足款项付给农场主一笔款。这样因为农场经济状况的变化,商品信贷公司支付的款项就会波动很大。气候帮忙时,商品信贷公司贷款能全部得到偿还。否则就得支付数十亿美元款项用于支持价格和支付不足款项”。如“公司奉命有义务对遵照种植面积计划的生产者予以贷款。生产者借款到期并不一定偿还现款,可将抵押物交付偿还,而无需求于他人。这个抵押物品就是农产品”26。可见,商品信贷公司的农业贷款具有不少特点:首先贷款对象是农场主,其次贷款保证或抵押是农作物,而且农场主还贷有较大的自主权,根据当年的天气情况和作物的种植面积计划执行情况而定,因为并非所有的农场主都参加作物种植面积计划,所以农产品价格是由当年市场上所有农产品产量决定。除了对农作物种植提供贷款,商品信贷公司对农产品储藏业务提供了大量资金。“近年来,该公司之贷款多用于常平仓储方案Ever-normalgranaryprogram之基础。该公司贷出款项或经由该公司经手贷出之款项,贷款对象多为下列三种作物:玉米、棉花、小麦”12。在丰收时,由于市场上农产品充斥,造成对当年粮食价格的压力,农场主可以从商品信贷公司那里借到贷款修筑仓库,把过剩粮食储存起来,等待市场价格回升。商品信贷公司贷款对农民总是有利而无害,因为当农产品收获时,如果价格高于贷款时规定的价格,农场主可选择把农产品在市场销售归还贷款。但当收获时农产品价格下跌,农场主可用抵押的农产品归还贷款。再一个好处是,农民可以贷款在农场附近处最适当的地点建立储藏设备,如果储存量超过前一季节,还可以得到改善储藏设备补偿的机会。根据商品信贷公司的信贷政策,贷款机构处于被动地位,但它既然是作为种植面积控制计划与政府常平仓储计划的一部分,它稳定物价的政策成分,则必然多于贷款政策成分。当市场贷款利率很低时,商品信贷公司贷款则减少;相反,在市场利率高时,商品信贷公司则增加放款。但归还贷款只按原定的贷款条件。实际是由商品信贷公司承担了贷款风险。对农产品放款可直接由商品信贷公司办理,也可以间接由私人机构办理。如果是一般银行,可与商品信贷公司订立契约办理农产品贷款等。其办法是,农民首先同意付出一定利率的利息,并提供一项实物动产做农产品抵押,并交付风灾、火灾保险单(但是应该明确的是,农作物保险条款是在1938年农业调整法中才有的)。如果农民愿意交付农产品以抵付现金贷款,当他转移农产品后,就可取消应付的利息。地方银行也可对农民贷款,并从商品信贷公司得到还款保证,于贷款期满时可自公司购买此项贷款的票据,以及取得银行应得若干利率的利息。由此可见,对农产品保险的具体措施也是和建立常平仓制度相结合的,可见常平仓地位的重要性。而在新政初期执行常平仓贷款的机构就是商品信贷公司。1933年农业调整法和商品信贷公司进行价格支持的意义,首先是价格在这里起到了对农业收入的支持机制,其次是起到了政府所想得到的农产品产量的导向作用。为了这个目的,基本农产品的支持价格为平价的90%,一年内不再变化。这就是无追索贷款制度,也叫作物贷款制度。对于下个收获季节,政府发布一个农产品收购和储藏价格。农作物收获后,农场主可选择:如果市场价格高于政府发布的价格,可以自行出售,或者把已经抵押的农产品存入政府仓库,按照政府的公布价格获得优惠贷款。而存货则由农业部掌管,农场主在9个月内再做决定,是把农产品销售给政府还是在市场出售。这得看市场价格的变动情况。受益的农场主是玉米、棉花、花生、稻谷、烟草和小麦种植者。谷物贷款的单位数量,也称贷款率,起到了强化价格支持或保护价作用。3.1933年农业调整法与王安石变法经济思想的考察中国历史上很早就产生了救荒思想,一方面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农产品靠天收入造成每年价格波动很大,不但危及农民生活,更大程度上危及封建王朝统治,而实行国家集权,经济干预思想在中国也是几千年的封建传统,直到近代依然没有大的变化,相反有不断加强的趋势。中国封建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手段上是非常成熟的,制度建设也是完善的,如平准制度、均输政策,以及后来的常平仓、义仓、村仓制度等,在2000多年前和以后就已经陆续出现。这些制度本质上是为了加强封建统治的基础,但是,它们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经济活动的经验,直到当代国家还利用这些成熟的做法解决经济问题,如常平仓制度,事实上中国1930年代仍然部分实行过。当然那时实行的常平仓可能救荒的色彩更重,但是国民政府显然已经意识到稳定统治需要建立美国式的常平仓,于是派人到美国了解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如何运用适合现代经济特点的常平仓稳定国民经济。我国古代经济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息息相关,所以这些思想会随着社会状况发生变化,如常平仓思想在宋朝王安石变法时,就对当时的商品经济形势的发展做了适应,他的常平仓新法所开创的农业贷款是我国最早的农贷立法,继承了传统思想,巧妙地把汉朝的常平仓思想和北宋当代货币经济发展的现实结合起来,解决了当时的农民贷款难和受高利贷商人的盘剥,为封建财政积蓄了财力,阻止了北宋政治经济危机的发展,发挥了极大作用,为后世的农业贷款树立了一个典范。华莱士把中国古代常平仓思想用于新政农业政策,商品信贷公司和联邦剩余商品救济公司的运作完全是来自于中国古代经济。华莱士在美国历史上首创了联邦剩余商品救济公司,而他所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影响,使我们不能不指出这个做法完全得自中国;为了解决农业信贷问题,他成立了商品信贷公司,运作机制完全是中国古代王安石的农贷办法,即无论市场上粮食价格如何变化,国家对农民的贷款,总能够保证农民收入。而除了应付农业危机的紧急形势,在农业调整法中不能不看到如王安石变法时期,通过农业贷款,通过方田均税法对社会不同阶层的利益进行再调整的影子。华莱士也多次指出,大萧条时期的形势和北宋王安石变法时的形势是相似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相似。从结果上看,王安石变法几起几落,尽管可以说是什么变法派和保守势力的斗争彼此消长,单看变法能够断续执行就可以看出其措施符合历史规律,成果是很大的。华莱士农业政策同样取得了较大成就,尽管也有所反复,但是在1938年新的农业调整法的出台表明,调整政策深入人心,前一段调整为长久实行调整政策奠立了坚实基础。更应该看到,新农业法中的常平仓条款本身就是前一个阶段实验成果的推广。华莱士农业政策除了应付当时紧急的农业危机措施,从一开始在立法思想上就借鉴中国古代思想,制定了以农业调整法为主要立法的制度,应付严峻的农业形势,并进一步考虑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后者在古代的中国制度中也是长期体现的,这就是常平仓制度。在第一个农业调整法中,虽然没有规定实施常平仓制度,但是这个阶段进行常平仓实验是华莱士的主要思想。美国常平仓名称本身来自于中国,制度本质也出自中国古代常平仓思想和后来的青苗法。当然美国常平仓也做了一些变化,这是为了与美国资本主义农业体制相结合,如制度的实行并非针对所有的农作物,而是先从个别大宗农产品开始,然后逐渐扩大法律的适应范围;为了在立法中纳入常平仓制度,他在玉米带的农业实验站还通过实验证明,粮食在丰收年的储备是可以起到稳定价格、稳定经济作用的。而且,在农业法实行过程中,运用了资本主义民主方法,通过农场主投票,在得到多数人的同意后,才开始执行。当然,我们更要考虑到美国农业利益集团的力量,实际上也反映在法律的制定和实际执行中。这又是华莱士所认为的独裁和民主的区别,独裁制度下不能实现的理想,在20世纪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下变成了现实。以上分析指出,正因为新政时期经济萧条形势在紧急程度上和北宋时期国家危机形势的部分相似性,才导致新政农业政策能够借鉴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政策,尽管大萧条时期的经济形势并非如华莱士所说与北宋时的形势完全一致,但是,经济发展进程中阶段性的相似岂只此一次?或者只在一国内有相似之处?华莱士借鉴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是中国经济思想在指导解决现实问题的长期有效性的表现,这个经济思想尽管较早就在中国成为“古董”,但是并非思想自身失去了价值,它恰恰是我国古代思想长期发挥过较大作用,可以被称为精华的东西,而几十年来我们在各种历史原因的影响下,却实际上抛弃了民族文化中某些根本有用的内核。凯恩斯说:“经济学家以及政治哲学家之思想,其力量之大,往往出乎常人意料。事实上统治世界者,就是这些思想而已。许多实行家自以为不受任何学理之影响,却往往当了某个经济学家之奴隶。狂人执政,自以为得天启示,实则其狂想之来,乃得自若干年以前的某个学人。我很确信,既得利益之势力,未免被人过分夸大,实在远不如思想之逐渐侵蚀力之大。”所以我们应该确信,尽管中国封建时代已经成为历史的影子,但是封建时代产生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曾经在历史上发挥过某种积极作用,甚至较大作用的思想并不会因此而过时。二、资本论中农业理论未能论述农业补贴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为例,马克思指出:“分析土地所有权的各种不同的历史形式,不属于本书的范围。我们只是在资本所产生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归土地所有者所有的范围内,研究土地所有权问题。”(一)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者凭借对土地的所有权获取地租。所以,任何地租都是以土地所有权的存在为前提的。“而土地所有权的前提是,一些人垄断地球的一定部分,把它作为排斥一切人的、只服从自己个人意志的领域。在这个前提下,问题就在于说明这种垄断在资本主义生产基础上的经济价值,即这种垄断在资本主义生产基础上的实现。”1.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的形成及特点土地所有权具有各种不同的历史形态,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只是一种特殊的历史形式,它是在改造封建主义土地所有权和破坏小农土地所有权基础上形成的。首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除地主在政治上法律上的特权,使他们只能够依靠土地所有权来分享一部分剩余价值。“这个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一方面是直接生产者从土地的单纯附属物的地位解放出来,另一方面是人民群众的土地被剥夺。”封建土地所有权,不管它们的法律形式如何不同,都转化为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经济形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使土地所有权从统治和从属的关系下完全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又使作为劳动条件的土地同土地所有权和土地所有者完全分离,土地对土地所有者来说只代表一定的货币税,这样土地所有权就取得了纯粹的经济形式,因为它摆脱了它以前的一切政治的和社会的装饰物和混杂物,简单地说,就是摆脱了一切传统的附属物”。再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采用多种方法对小农土地所有权加以剥夺,使广大农民破产,变无产者。这些破产的农民和他们的土地被集中在新的土地所有者手中,这样资本主义就创造了适应自己生产关系的土地所有权形式。2.地租是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形式一切形式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自己、增值自己的形式。马克思指出:“不论地租有什么独特的形式,它的一切类型有一个共同点:地租的占有是土地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资本主义地租就是农业资本家为获取土地的使用权而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实际的耕作者是雇佣工人,他们受雇于一个只是把农业作为资本的特殊使用场所,作为把自己的资本投在一个特殊生产部门来经营的资本家即农场主。这个作为租地农场主的资本家,为了得到在这个特殊生产厂所使用自己资本的许可,要在一定期限内按契约规定支付给土地所有者一个货币额,这个货币额就是地租。(二)级差地租1.级差地租的形成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农业中,面积相同质量不同的土地,租地农业资本家向土地所有者交纳地租数量不同,这就表现为级差地租。马克思假定农业产品和工业产品一样,是按照生产价格出售的。因为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农业资本家才能获得平均利润,从而才肯投资于农业。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资本主义土地经营权的垄断,一部分农业资本家租种了优、中等地,就会排斥其他资本家再利用它,其他资本家只能在劣等地上进行耕种。在平均利润率规律作用下,种植劣等地的资本家也要求获得平均利润,这样,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就必须由劣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来决定。农业资本家把等量资本投资在优等地和中等地上,比投资在劣等地上可以获得更多的农产品。那么优等地和中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劣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因而在平均利润之外,还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这些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交纳给土地所有者。土地作为生产条件,它质量优、劣的差别只是产生级差地租的自然条件或基础,不是产生级差地租的原因。因为生产条件的差别在任何生产部门都存在,但是一般不存在对使用较好生产条件的垄断,因而不能像种优、劣等地那样形成持久性的超额利润。在农业中,只有当土地自然条件的差别同时与土地经营的垄断结合在一起的时候,级差地租才会形成。2.级差地租和级差地租雇佣工人在肥沃程度较高或位置较好的土地上创造的超额利润转化为的地租这就表现为级差地租的第一形式(级差地租)。土地肥沃程度不同和土地位置的差别这两个形成级差地租的条件,在同一块土地上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一块土地,可以是肥沃程度较高但位置不利,也可以是位置有利但肥沃程度较低。这样,土地加入耕作的顺序就可以有各种不同情况。级差地租既可以在耕作向劣等地扩展时产生;也可以在耕作向更优等地扩展时产生。以上我们只是把级差地租看作是投在面积相等而肥力和位置不同的土地上的等量资本所具有的不同生产率的结果。如果我们连续追加投资于同一块土地,而具有不同劳动生产率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而转化的地租称之为级差地租第二形式(级差地租)。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社会对农产品需求的增长,在耕地有限的条件下,仅靠开垦新的耕地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农业便越来越多地采取集约化的耕种方法。也就是把资本连续投在同一块土地上,采取新技术、新设备等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由此带来的超额利润而形成的地租就是级差地租。级差地租和级差地租的区别,在客观上是由于对土地的两种不同的投资方法引起的。级差地租,是以不同地块的肥力和位置的差别为条件;而级差地租,除了这种差别外,还以同一地块上连续投资的生产率的差别为条件。并且,级差地租并不立即全部转化为租金流入土地所有者手中。在一般情况下,地租的数量在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签订契约时就已经确定。所以在租约有效期内,由追加投资带来的超额利润归农业资本家所有。但是,一旦租约期满,土地所有者就会考虑到土地上现有的投资的利益,在重订租约时提高地租。于是,这部分超额利润就会部分或者全部转化为级差地租落入土地所有者手中。因而,租佃资本家对于在租期内不能实现自己经济利益的投资不感兴趣。他不愿进行永久性的土地改良措施,而是在租期内,尽量掠夺土地,因此土地的生产能力会受到破坏。以上通过对级差地租、级差地租的分析表明最坏的土地也能提供级差地租。在农业中,由于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不是由平均的社会生产条件决定,而是优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因而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总和不像工业产品那样,它大于个别生产价格的总和。这个差额就是马克思所指出的“虚假的社会价值”。(三)绝对地租的形成和发展趋势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耕种任何土地都必须交纳地租,这与土地的等级无关,只是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垄断而必须交纳的地租,这就形成了绝对地租。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如果最坏土地“不提供一个超过生产价格的余额,即地租,就不可能被人耕种,那么,土地所有权就是引起这个价格上涨的原因。土地所有权本身已经产生地租。”绝对地租的形成,一般是以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为条件的。由于农业生产本身的特点,农业科技进步比较慢,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一般低于工业部门。因而农产品在按其价值出售的条件下,就会形成一个农产品价值高于其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这个余额就构成了绝对地租的实体。马克思以唯物史观的眼光指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投入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会逐步提高。而作为农产品价值与生产价格差额的绝对地租数额,将取决于农业和工业相比的相对发展程度。马克思预测,绝对地租将会随着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的相对提高而缩小。三、以农业补贴思想完善资本论是中国三化的运转轴心以农业补贴思想完善资本论即货币投放模式以农业补贴为锲入点。一个主权国家发行的货币如何流通到市场上,或者再直白点就是货币是投放的切入点,早在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思想中就体现出来了。但是,由于操作方法适当,过分相信行政系统,没有想美国那样采取“一竿子插到底,一包裹全封闭”的运行机制,导致变法失败,中华正脉中断,土地兼并均分反复,王朝周期更替,经济发展随着王朝更替兴衰。(一)美国货币投放模式以农业补贴为锲入点进入20世纪以来的100多年,货币资本作为最先进、最发达的生产要素“成为发动整个社会再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成为推动社会形式发展的条件和发展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主动轮。”尤其是在美国,农业中的资本渗透和规模扩张越来越大,资本集中度越来越高,国家与金融资本的联盟越来越紧密,资本取代土地和劳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总的看,当代美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特征是高度的商业化、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工厂化、知识化、社会化、国际化交织在一起,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农产品商品率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从1910年到2005年,美国从事初级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由1200万人减少到不足200万人,所占经济活动人口的比例由33%下降到0.7%。全国农场总数由1935年最多时的681.4万个减少到1945年的596.7万个,到1989年进一步减少为217万个,目前仅剩下不到200万个。平均每个农场经营土地规模由1950年的191英亩增加到2000年的435英亩,扩大了127.7%,其中500英亩以上的大中型农场增幅为43.3%,年销售额在2500美元以下的家庭农场减少80%,年销售额在500010000美元之间的小型农场减少62%,采用租赁经营形式的农场面积超过45%。比如在20世纪初期,美国工业最发达的新英格兰和大西洋岸中部地区平均每英亩耕地使用农具和机器价值分别为2.58美元和3.88美元,而到2002年全国平均每个农场建筑和土地市场价值为53.8万美元,机械和设备市场价值为6.66万美元。1930年代,美国创办一个农场只需要投资1000美元,1940年增加到6000美元,1972年增加到10万美元,2000年增加到15万美元。如此巨大的农业资本投入,单靠小自耕农场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赖国家对农业的金融支持。在1950年,美国农场债务总额为130亿美元,1970年增加到530亿美元,2000年增加到1970亿美元。从1950年到1983年,美国每个农场平均债务由2205美元猛增至9万美元,约占农场资产总额的20.6,甚至有的农场主欠债数额高达几百万美元,每年仅支付贷款利息一项就需要花费几十万美元。从1980年到1996年,美国农场主支付银行贷款利息总额由163亿美元增加到316亿美元,所占农场费用总额的比率由11%上升到15%。租佃农场主支付给不在地主的地租总额也由1984年的86.4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170亿美元。这两项支出已成为目前美国农场主经营费用中的最大项目。所以有学者提出:“在美国赚农场主的钱比农场主赚的钱要多。”可以说,美国的现代农业主要是靠“资本输血”喂养大的,与其他国民经济部门相比,农业利用的资本数量多得不成比例,也有学者把美国农业称之为“债务农业”。因此,随着以大农场为代表的美国农业与金融资本联盟的日益加深,与劳动利润相比,农业资本获取的利润已经达到了一个极其不正常的状态。比如在1949年,美国农业中农民劳动所得占43%,而到1968年劳动所得仅占19.99%,资本却得到了80%以上的农业利润,“这是国民收入在劳动和资本分配上的一种完全反常情况。这种畸形的经济过程似乎正在加速发展。”因此,从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开始,美国政府为了保证务农者的收入与其他部门就业者保持一个大致相当的水平,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法律政策,主要包括固定农产品价格补贴、补贴性市场价格、出口补贴、限制竞争性农产品进口、加强对种植和市场销售的管制、提供农业优惠贷款、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和科学研究投入等等。在1960年代,美国农场家庭平均收入为4054美元,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收入为6237美元,前者仅仅相当于后者的65%;而到2002年,美国家庭农场平均收入达到65757美元,城市家庭平均收入仅为57852美元,前者是后者的114%。到2005年,美国农场净收入为832亿美元,其中政府补贴高达227亿美元,占30%左右的大农场从中获得了75%的补贴。美国农业土地市场价值的25%来自于政府的财政补贴,不足200万农民每年人均获得政府财政补贴高达11450美元。根据2002年由美国国会通过的“农业安全和农村投资法案”,联邦政府计划在20022011年的10年间将向农业提供1900亿美元的巨额补贴,这比过去的农业法所确定的财政补贴数额增加了接近80%。目前,美国的棉花生产成本是国际平均价格的2倍,但联邦政府每年仍拨付39亿美元的财政补助,“这种情形的出现不仅对美国农业的稳定构成了一种新的威胁,而且对世界农业的稳定也构成了一种新的威胁”。比如从1996年到2001年,亚洲金融危机使世界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美国农产品价格指数也下降8.1%,但其生产资料价格却上涨了7%,结果是大多数农场主的经营收入全面下降,其中遭受损失最严重的是小农场主。“据1996年美国政府提供的一个统计资料表明,全国有6.1%左右的人均收入在贫困线以下,黑人占绝大多数,贫困率最高的是美国南部的农业区域。”可见,当代美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强大与繁荣,不仅是资本排挤土地和劳动的结果,而且“政府规定的税则、农业补贴和农场劳动的宏观干预政策,一直就是影响大规模合营农场发展的潜在动力。因此,不能说这种发展是自然而然的事,它是强制接受的结果,是注射财政激素的结果。”9(p200)总之,美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来就不是单一的农业问题,也不是纯粹的市场机制问题,而是资本的问题,是社会制度的问题,是政府介入农业进而保障资本主义民族国家利益的问题。也就是说,美国从19世纪“西进运动”中把土著印第安人作为野蛮人排斥和屠杀而获得了工业革命的资本原始积累,到20世纪对世界能源资源和“粮食武器”的垄断,再到21世纪的“基因大战”,其所展开的正是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到能源、生物基因的血腥掠夺史,而其背后隐藏的最大秘密就是“资本对农业高额利润的追逐”和“国家与金融资本的联盟”。这两大特征是深刻地内在于“美国式道路”之中的。比如在1971年,美国农产品贸易盈余仅为19亿美元,而到1981年则猛增至270亿美元。目前,美国农业产值仅占GDP的2%,纯粹务农者所占经济就业人口的比例仅为0.7%,但其农产品出口却占到全国出口总价值的8%,且一直处于盈余状态。2006年,美国农产品出口额达到770亿美元,其中小麦出口占世界市场的45%,大豆占34%,玉米占22%,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美国农业部长近日宣布,2008年农业出口预计将达到1085亿美元,创下历史最高纪录,盈余大约在300亿美元。据美国农业部测算,农产品出口每赚一美元利润至少可为其他经济部门带来1.32美元的利润,每出口10亿美元就可创造出17万个就业机会。目前,美国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仅为0.7%,而食品和农牧业部门的增加值已经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9%,全国纯农牧业生产领域就业人数仅占l%,而食品、服装、纺织等部门就业人员的比重占到15%。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转基因技术产品出口已经占了农业和食品出口的35%,年出口额高达120亿美元。1996年美国从转基因农业中得到的净利润为9200万美元,1997年净利润上升为315亿美元。而在过去两年的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中,与农业技术关系最大的生物技术类指数上涨了330%,市值已经达到3000多亿美元,成为第二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目前,美国通过转基因技术和生物遗传技术不断形成新品种、新食物、新饲料、新农药、新化肥、新兽药,使国内生产和对外贸易不断扩大,有效地控制了21世纪世界农业出口与粮食流通市场的主导权和垄断地位。可见,“美国农业改革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同整个制度的变革的动力相关联的。这一改革的发生是由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某种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特性决定的。”(二)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