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古诗词复习资料一.docx_第1页
课内古诗词复习资料一.docx_第2页
课内古诗词复习资料一.docx_第3页
课内古诗词复习资料一.docx_第4页
课内古诗词复习资料一.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师版语文课内古诗词复习资料一陶渊明 饮酒(第四册)一、默写。二、看课文注释。三、完成下列练习。1、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饮酒(其五)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3、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的心境。4、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5、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6、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7、“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答案:1、B 2、B 3、 悠然,闲适,恬淡,自然 4、“见”字表现出悠闲不经意,体现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望”字是有意的向远处看,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 5、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6、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7、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第六册)一、默写。二、看课文注释。三、完成下列练习。1对王勃的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诗人抒写惜别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情,就不必为离别而悲伤。 B这首诗既表达了诗人的豁达情怀,也包含诗人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 C首联中的“望”字是诗人的想象,意思是从长安可以于风烟弥漫中望到五津。 D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 2“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句中,“无为”的意思是_,诗句表达了诗人_ 的思想感情. 3简述你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中蕴含哲理的理解。4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别具一格。 答案:1、 B 2、不要、无须 豪迈豁达(爽朗乐观) 3、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4、摆脱了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了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意境开阔。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鸟鸣涧(第六册)使至塞上(第三册)一、默写。二、看课文注释。三、完成下列练习。(一)使至塞上1解释下面的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使: 征蓬: 胡天: 侯骑: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写作者出使,已经过了属国的居延这一地方。一个“单”字,写出了他出使的孤单与无奈。B、颔联借用比喻,写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显得形象而生动。C、颈联中,“孤烟”、“长河”、“落日”,写出了大漠景色的单调与荒芜。“直”“圆”写出了边塞人民不惧生活艰苦,奋勇向前以圆美好愿望的豪情斗志。D、尾联意思是说在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才知道都护还在很远的燕然山。至此,并未交待“出使”结束,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E、全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而重点在于写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画面宏大,意境开阔,景色壮丽的塞外风光图。3、近人王国维称颈联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请分析它好在哪里? 4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5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答案:1 出使 飘飞的蓬草 指西北地区 担任侦察,通讯的骑2CD 3、描绘了在边塞见到的奇丽壮阔的景象。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4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 5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二)送元二使安西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该诗描绘了翠绿清新的春晨美景和饯行劝酒的动人画面,突出了“酒深情更浓”的主旨。 、三四句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无比牵挂之情。 、一二句中的春雨和柳是对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的描写。突出了作者当时错综复杂、百感交集的心情。 、“更”字显示出作者劝酒时的殷勤,在频频劝酒中,也透露出诗人对友人难舍难分的心情。“无故人”写出了远行者今后生活的孤单和寂寞。(三)鸟鸣涧1王维的山水诗多以画入诗,这首诗描写了_、_、_等景物,确通过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山涧的_。2“人闲桂花落”中的“闲”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答案:1.桂花,(春)山,(明)月,(山)鸟(写出三个即可) 幽静(有“静”即可) 2.写出了诗人闲适,安逸的情趣; 诗人的心境与环境和谐统一,营造了静谧的氛围。孟浩然过故人庄(4)临洞庭湖赠张丞相(5)一、默写。二、看课文注释。三、完成下列练习。(一)过故人庄1、诗中哪一句,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 答案:1、开轩面场圃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二)临洞庭湖赠张丞相1、诗中借用典故,巧妙设喻,道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_。2、全诗最后借用的典故在现代汉语中成了一成语,它是_,现在的意思是_。3、这首干谒诗(“乞仕诗”)借景抒情,表达了_的愿望。5请你对颔联做简要的分析。 6、 联系全诗看,作者在“欲济无舟楫”一句中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答案:1、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临渊羡鱼 比喻只有愿望不做实际的工作,就达不到目的。 3、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 4、颔联用词精炼,尤其“蒸”字显示出了洞庭湖丰富的积蓄;“撼”字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描绘了洞庭湖雄浑壮阔的博大气势,极富艺术感染力。5、暗示自己想得到对方的引荐。 高适别董大(6)一、默写。二、看课文注释。三、完成下列练习。1前两句用白描手法具体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色?有何作用?2送别诗多凄婉缠绵,而这首诗则别开生面。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后两句诗。答案:1、用白描手法写塞外之景,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北风扬雪,大雁南飞,天地间一片朦胧。这两句点明了离别时间,也渲染了送别的环境,给人以无限凄凉之感。 2、最后两句以豪迈的语言赞美了朋友的品格和才能,表达了彼此之间深厚的情谊。一改前两句的凄凉之感。王之涣凉州词(3)一、默写。二、看课文注释。三、完成下列练习。1、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春风”除指自然现象外,还指 2、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 3、赏析“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登鹳雀楼)和这首诗的前两句都是诗人脍炙人口的名句。试比较“黄河入海流”与“黄河远上白云间”写法上的不同。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答案:1、自下而上 “上” 最高统治者的关注、恩遇 2、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 3、此诗句采用拟人的手法,以春风吹不过玉门关,突出了边地的苦寒、荒芜,表达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 4、(1)观察的角度不同 (2)景物的状态不同:“黄河入海流”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 5、意境壮阔雄奇,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王昌龄从军行(3)采莲曲(4)一、默写。二、看课文注释。三、完成下列练习。从军行1、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第三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它对最后一句起什么作用? 答案:1、前两句极力渲染边疆的空旷凄凉、条件艰苦、环境险恶,借以衬托远征将士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2、第三句的金甲穿破更能衬托将士的报国壮志没有磨损反而更加坚定。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第六册)一、默写。二、看课文注释。三、完成下列练习。1、这两首诗都写了夜闻笛声。在两首诗中,笛声各引发了什么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2、第二首诗题为“闻笛”,但诗歌的前两句却写了登城所见之景,你如何理解这种艺术处理? 答案:1、谪迁之人盼归的愁怨;戍边将士的思乡惆怅。 2、诗歌前两句描写了登城所见之景: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加上撩动乡愁的月色,渲染了空旷惨淡的气氛。这为笛声的出现、末句的抒发思乡之情作了烘托和铺垫。 岑参逢入京使(第六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第四册)一、默写。二、看课文注释。三、完成下列练习。1、下面诗句赏析的误的一项是( ) A“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但仍然能间接传达出一种热闹的场面。 B“风掣红旗冻不翻”,雪大风小,红旗一动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C“雪上空留马行处”,既写出了作者对行者的难舍与留恋,也表现了自己因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 D诗歌主要写雪景,而作者在那白雪的背景上设置鲜红一点,反衬得整个世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2、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 。(两字)3、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_,_。” 诗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_ ,_。 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的送别情思的句子是:4赏析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6、请写出最后两句在你脑海中的画面。 7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答案:1、B 2、送别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4、以梨花喻冬雪,新颖独特。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把冬天写出春意,表达了诗人见到奇丽雪景时的惊喜之情。 5、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一动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突出天气奇寒。6、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7、抒发了雪中送客的真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宋之问渡汉江(第六册)一、默写。二、看课文注释。三、完成下列练习。1、首句中“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1、“断”字写出了诗人与家人音讯隔绝的处境,强化和加深了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及对家人的思念。2、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人,而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遭到不幸的矛盾心理。 韦应物滁州西涧一、默写。二、看课文注释。三、完成下列练习。1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 怎样理解三四句诗? 3 人们普遍认为“横”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4 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恬淡幽静 2、表现了诗人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以及恬淡的心境3、横”这个字用的妙,“舟自横”写出了当时船只的随意停泊,表现诗人无所作为的无奈。 4、反映了诗人厌恶喧嚣,寻求宁静的政治情怀和审美心态。 李白望庐山瀑布水(3)独坐敬亭山(4)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5)月下独酌(6)把酒问月(6)早发白帝城一、默写。二、看课文注释。三、完成下列练习。(一)望庐山瀑布水1、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所述的画面。 2、赏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独坐敬亭山1、 试赏析“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用词的妙处。 2、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尽”“闲”两个字,把我们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以动衬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2、这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以敬亭山的有情更衬托了诗人横遭冷遇、怀才不遇的寂寞凄凉心情。(三)早发白帝城1、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2、借猿声回响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的节奏之中。(四)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1、“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抒发了诗人什么愿望? 2、“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仅仅是自然景象吗? 答案:1、他多么希望铲除世间的不平,让自己和一切怀才抱艺之士有一条平坦的大道可走啊!2、这两句诗,既是自然景色的绝妙的写照,又是诗人思想感情的曲折的流露,流露出他也希望象洞庭湖的秋天一样,用洞庭湖水似的无穷尽的酒来尽情一醉,借以冲去壮志难酬的愁闷。 (五)把酒问月1、用比喻写月色之美的诗句是: 试分析它美在何处?2、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间流逝之速的诗句是: 。3、写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诗句是: , 。4、最能体现诗人对人生感悟的诗句是: 。感悟的内容是:5、把酒问月中最能体现自然漫长,稳定,人生多变的诗句是: 6、诗的主旨是:答案:1、2、3、4、5、略6、通过描摹孤高的明月形象,及对海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大的胸襟和洒脱的个性。 (六)月下独酌1、诗人饮酒的环境如何?诗人的情感可用哪个词表达?如此之境对情感的表达有何作用?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赏析“邀”字。 3、诗人邀月与影为友共饮美酒佳酿,共享美景良辰,但仍无法排解心中愁苦,从哪些字词可见?4、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此二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怎样理解诗歌最后两句?答案:1、“花间”“月下”,是良辰美景。“独酌”。“以乐景写悲情” 使悲凉寂寞更加浓郁和难以排解,突出了诗人李白的寂寞凄凉之情。2、“邀”字使用拟人手法,以物为友,既表现了诗人的孤寂之情,也寄寓着品质的高洁。 3、“不解”“徒随”“暂伴”表明了虽以物为友,但物何以为友,以物为友是无奈之举,更写出了作者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4、表明了作者宁愿永与月、影为伴,醉酌孤独,也不愿同流合污、阿谀奉承的高洁志愿。诗人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可见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孤单落寞。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的踽踽凉凉之感。杜甫 登高(1)春夜喜雨望岳()月夜()登岳阳楼()一、默写。二、看课文注释。三、完成下列练习。(一)登高1、不属于诗人“苦恨”原因的一项是( )A常年客居他乡B浊酒难以解忧C国家动荡不安D自身困苦多病2、诗歌的前四句描画出一幅深秋 的画面,后四句触景抒怀,渗透出诗人 的心境。3、赏析颔联。4、如何理解尾联的“艰难”一词?“潦倒新停浊酒杯”是怎样体现诗人愁苦之情的? 5、古诗中写到“高猿长啸”,抒发文人的悲伤,试举几例。 6、毛泽东笔下有一只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请你想想,毛泽东笔下的鸟与杜甫笔下的鸟有何不同? 答案:1、B2、空阔浩渺 愁苦悲凉 3、“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4、“艰难”兼指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本想借酒浇愁,可身患重病,不得不戒酒,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5、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毛泽东笔下的鸟是一只展翅高飞、壮志凌云的鸟;杜甫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 (二)春夜喜雨1、全诗紧扣一个“ ”字抒写,首联中的一个“ ”字,把“好雨”拟人化了。 2、颔联写出了春雨 的特点,尾联中的一个“ ”字,表现了雨后花开花艳的蓬勃生机。 3、颔联是富有哲理的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作一点赏析。 4、试分析尾联。答案:1、喜 知2、细密无声 重3、这句诗采用拟人化手法。盛赞了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4、此联用词精妙,上句用了一个“湿”字,表现花朵带雨的姿态,下句再用一个“重”字,刻画了水珠沾在花瓣上颤动欲滴的情景。(三)望岳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 而 ,时间是从至 ,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2、“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_景,用_描写,表达了_ _ _ _ _ 。3、造化句写泰山的_,是_ 写;阴阳句写泰山的_,是_写。4、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首联是 ,颔联是 ,颈联是 ,尾联是 。5、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_ _,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_ _ _ 。6、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7、 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 8、文中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9、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句写近望所见,未了,有绵绵不尽之意。、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秀美,用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有哲理,表达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10、对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由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答案:1、远近 朝暮2、高大 神奇秀丽 实 细节 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3、秀美 虚 高大 实4、远望 近望 细望 俯视5、整体形象 诗人的感受 6、这两句诗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7、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8、“割”字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9、A10、 C(四)登岳阳楼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本诗颔联所写的景象。3、这首诗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 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 4、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表面写登楼的喜悦之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